朱祁鎮和朱祁鈺兩位皇帝誰能力強一點,對大明王朝貢獻大一點?

封狼居胥


先理下兩人關係,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都是親兄弟,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但就能力和對明朝的貢獻而言,明代宗朱祁鈺還是相對靠譜和英明一些。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的長子,九歲繼位,繼位後由於年齡較小,由宣總的託孤大臣輔佐,使明朝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向上的時期,隨著三楊的去世和太皇太后的離世,明英宗開始親政,表現出來的執政能力近乎白痴,親信宦官王振,破壞了明太祖建立的制度,土木堡之變,更是兩明朝推向了滅亡的風險,復辟以後,仍不能改過自新,善惡不辨,整個統治時期,沒有太大作為。

明代宗朱祁鈺,土木堡之變發生後,被太后和大臣一起推向監國的位置,在於謙石亨等人的幫助下,擊退瓦剌,解除首都被圍的風險,排除眾意,留都北京。繼位後,重用於謙,改革鄙政,大有中興之志。在位期間,雖無拓土之功,但在政治上超過了英宗。


宛南風


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倆,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母是孝恭皇后孫氏;朱祁鈺是明宣宗次子,生母是賢妃吳氏。原本兄弟倆感情挺不錯的,兄友弟恭,朱祁鎮當他的皇帝,朱祁鈺當他的富貴王爺,只是正統十四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兄弟二人的命運走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擒獲。明廷陷入慌亂的局面,國之無主,朱祁鎮之子年幼若登基或面臨主少國疑。在這風雨飄搖之時,朱祁鎮的異母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為帝,即明代宗。兄弟倆分別都有在位執政,那麼兩人誰的能力更強,對大明朝的貢獻更大一些呢?

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的部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張太皇太后及三楊輔政時期、親政時期、奪門之變後。

朱祁鎮登基時年紀尚幼,在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輔佐時期,張太皇太后為人十分公正,她大權在握期間,宦官佞臣外戚都不敢作妖。太皇太后死後,“三楊”年邁去世後,朱祁鎮終於完全掌握大權,這期間寵信奸佞小人、殺忠臣、打敗仗等等,他都做過。“奪門之變”後,朱祁鎮似乎“開竅”了,開始任用賢臣,朝政上出現了清明時期。

明代宗朱祁鈺

雖然為了一己私心,朱祁鈺軟禁了被釋放歸來的明英宗、廢了明英宗之子太子之位,但在朝政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

臨危受命的朱祁鈺接過了風雨飄搖的明廷政權,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江山免落入瓦剌人之手。攘外的同時,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吏治一派新的景象,同時也維護朝廷的穩定。

阿淺說

綜合兩位皇帝的經歷來看,其實兩人的能力應是不相上下,只是因為成長和身處的環境不同,早就了不同的心態。

朱祁鎮早年被張太皇天后“壓”著,好不容易親政, 自然想大幹一番,但終究閱歷和識人不足,中期出現了混沌的局面;而朱祁鈺本身能力也是不錯,在風雨飄搖之中,被迫“成長”,他必須盡力去力挽狂瀾局面,否則一切都將失去意義。而明英宗在經歷土木堡之變、南宮七年、奪門之變等事情之後,心態成長了,也提升了,所以後期也將任賢選能貫徹到底。

而綜合上述經歷和貢獻來看,明代宗朱祁鈺雖然在位時間短,但對明朝的延續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所採取的措施於明廷是有益,保住了大明江山,保住了百姓的安居。整體來說,阿淺覺得朱祁鈺私心讓他走了岔路,大局上他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比朱祁鎮的功勞,要略微強一些。


若淺話史


朱祁鈺也是挺慘的一個皇帝,首先得位就得的比較尷尬,當時明朝分分鐘要變成第二個南宋,不情不願的接過這個燙手山芋,先是作為郕王監國,監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正經當上皇帝,當了皇帝后日子也不好過,想立自己的親兒子當太子也被百般阻撓,末了親兒子夭折,自己在生重病的當口被政變搞下臺,沒活幾天就死了,然後建好的陵寢被他哥刨了,帝號也被他哥削了,自個兒的實錄也被他哥搶了……當了這麼些年皇帝,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更何況還是有功勞的,結果到了最後結局還沒他那個二逼哥哥強,憋屈,實在是憋屈的緊。

其實明人對朱祁鈺的評價還是蠻高的,比如沈德符就稱其為“英主”。首先上談遷《國榷》中對他的評價,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客觀的:

國家厄會,蓋莫若乙巳矣。閩浙瘡痍,黔粵嘯聚,天未厭亂,北狩隨之。閶闔罹白登之困(劉邦的白登山之圍),象魏下陰山之悲,宗社絲髪,僅系景帝。當時六師新喪,九塞氣沮,南遷之議,獨徐珵乎?乃舍姬旦(周公)小節,紹少康(夏朝的少康中興)之舊勳,坐攝群囂,獨制長策。犬羊雖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靈遐暢,南北交捷。曾不捐漢繪之尺寸,費宋緡之毫纖,而虞淵返照,事同揖讓。尤恤飢拯溺,納諫信賢,嘉王竑,薄徐珵(就是徐有貞),具有神識。而或以太上事過責之,斗粟尺布之謠,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論也。

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就是:當時土木堡之變之後瓦剌直逼京師,國事已經萬分危急了,這時朱祁鈺出來,任用得人,力挽狂瀾,這麼大的功勞,而你們居然還在斤斤計較他苛待朱祁鎮的一點小事,實在是捨本逐末!

我覺得談遷說得很有道理,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當然要從大處著眼,苛待朱祁鎮的這麼點兒小事,值得黑嗎?

而厚道人朱見深也給了他這個叔叔不錯的評價:“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就是掛了),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算是完完全全的否定他爹對朱祁鈺的貶低和無視,正式給朱祁鈺翻案了,只不過為了給他爹留面子,才搬出“奸臣貪功”之類的理由來擋槍,而且也沒給朱祁鈺上廟號。所以說歷史上對朱祁鈺的評價一向還不錯。

至於我個人的觀點,嘛,反正我也不是專業的,對朱祁鈺這個人,大概就分政績、人品、性格三方面談吧。

外政方面,成功解決北京之圍,擊退瓦剌,迎回被俘的朱祁鎮,這之後沒幾年也先就死了,瓦剌內部分裂,北方大患消弭於無形。無論如何,朱祁鈺在位時算是把瓦剌這個大患解決了,之後瓦剌一直沒什麼能力挑起大的禍端,蒙古一直到達延汗那會兒才重新有實力正式挑戰明朝,這些從頭說起,自然都是朱祁鈺任上的功勞。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明明都是于謙之功,關朱祁鈺何事?但皇帝本來也不是非得事事親力親為的啊,能選賢舉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夠了。

內政方面,景泰年間的朝廷文官陣容還是相當華麗的, 于謙、王竑、彭時、商輅、陳循、王文、胡濙、蕭鎡……個頂個的都是能臣,特別是商輅同志,連中三元,一直到成化年間都被倚為心腹重臣,還有王越,明代罕見的文官封爵的牛人,也是在景泰年間初露頭角的。他在位時宦官權力也頗受抑制,唯一一個寵信的太監興安跟于謙還關係不錯。能用人,用對人,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就足夠了。不能說他的執政能力有多強吧,但是合格還是沒問題的,怎麼說也比朱祁鎮強多了吧。

《明史》上說“自正統中,劉球以忤王振冤死,鑑繼下獄,中外莫敢言事者數年。至景帝時,言路始開,爭發憤上書。”意思是之前正統朝由於王振用事,朝廷的言路頗不暢通,如劉球竟因上書言事而被殺害,而朱祁鈺上臺之後重開言路,部分恢復了御史想罵誰罵誰的傳統。確實,朱祁鈺除了在建儲問題上非常小心眼之外,大臣說啥他都是允許的,哪怕言事得罪,也頂多貶官或革職,並不會下重手懲罰。此外在管控廠衛方面,朱祁鈺也做的不錯——《明史》:“景帝初,有言官校緝事之弊者,帝切責其長,令所緝送法司,有誣罔者重罪。”

樓下有人說朱祁鈺在位時經常蠲免稅收,嘛,這個還是要客觀一點的,隨手翻翻明史,無論之後的天順成化等朝還是之前的仁宣時代,蠲免各地稅收的記載都不少,應該說作為守成的皇帝這一點他做的合格了,但也不用誇的太厲害,沒錯我就是這麼客觀~~

至於人品方面,苛待朱祁鎮確實算個黑點啦,廢立自家皇后的事似乎也有點薄情,但是他對朱祁鎮真的有那麼苛刻嗎?我看也不一定。據《弇山堂別集》載,朱祁鎮的兒子中,在南宮出生的就有三個,分別是秀王見澍、崇王見澤、吉王見浚。公主的情況我沒細查,不過按照男女出生比率推算,大概也有幾個吧。要是南宮的條件真的那麼坑,朱祁鎮又哪有精力生兒子養兒子呢? ——明代的皇子成活率可並不高啊。所以不要苛責朱祁鈺,他雖然有點小心眼,在這件事上也沒有做得太過火。

況且若非朱祁鈺,朱祁鎮估計還回不來呢。論者多以朱祁鈺不派人接朱祁鎮回國之事責備他無情,但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是這麼寫的:

景帝之於上皇,始終無迎駕之說致也先,其不欲上皇之歸,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歸,乃縱令諸將奮勇禦敵,而不與敵和,使敵失貢市之利,則愈阻駕返而敵之送駕愈急矣。………英宗被虜而明猶全盛,景帝之不負祖業,不涉陰險,實明宗社之福也。

也就是說,朱祁鈺不派使臣與瓦剌談判,亦即根本不給也先獅子大開口的機會,也先無利可圖,自然會趕著把朱祁鎮送回來。所以,無論朱祁鈺內心到底怎麼想,他的行為在客觀上都大大促成了朱祁鎮的歸國,要說他當真不念兄弟之情,恐怕也不大客觀吧?

劉定之《否泰錄》雲:

“十六日,自東安門入。上(朱祁鈺)迎拜,太上(朱祁鎮)答拜。拜畢,相抱持而哭。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到南內。”

這些難道全都是作偽?畢竟是兄弟啊,只是帝王家自古少有親情,在這個位置坐久了,自然會因為權力變得日漸冷漠,當年的情誼漸漸被時光消磨殆盡,大約也只有等一切都了結的時候,才能重新回覆從前純粹的感情吧。

楊瑄 《復辟錄》:

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上(朱祁鎮)復寶位二三日間,諸文臣首功之人,列侍文華殿。上喜見眉宇,呼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無預弟弟,小人壞之耳。”

不知道他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心中到底想起了什麼。

朱祁鈺的性格中有偏狹急躁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他並不是一個城府有多麼深的人,在帝王心術方面,他遠遠不如他的哥哥,他是直性子,情商有點低,有時候甚至不曉得如何拐彎或變通,就比如堂堂皇帝為了立太子向大臣行賄這種事,也就他能幹的出來。因為儲位之爭,甚至於廢立皇后、杖責大臣,這都是帝王家事,自古以來都不少見,他只不過是有人類普遍都有的自私心而已,這種侷限性確實沒法避免。



門窗科普朱先生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皇帝。朱祁鎮九歲登基,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其堅持親賢臣遠小人,重用楊士齊、楊榮、楊溥來輔政,安定邊防,整治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國勢強盛。但是隨著“三楊”相繼去世,以及太皇太后的去世,明英宗朱祁鎮自己掌握權力後,雖然也能夠勵精圖治,取得了一些成績,如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土木之變



但一直暗中作怪的太監王振受到了重用,此時明英宗好人的特質顯露無遺,王振逢迎他說什麼他就信什麼。由於北方瓦剌經常騷擾邊境搶奪人和物,又騙取明朝大量金銀,所以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御駕親征,想一舉消滅瓦剌,怎奈由於太監王振出於自私的目的讓英宗處於被動位置,王振為了讓家鄉父老看到自己親自陪皇帝出征而繞道他的家鄉走,後又原路返回,導致瓦剌軍隊包圍了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對明朝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後英宗發動政變從代宗手中奪回政權,但是其大肆殺戮代宗時代重用的大臣,殺害忠臣于謙,但後期執政沒有什麼大的起色,屬於一般中等。其尤為讓人稱道的是廢除了洪武以來妃嬪殉葬制度。

影視劇中的明代宗



2.明代宗是個有為青年。在土木之變後,為了防止國家陷入混亂,主少疑國,于謙等大臣勸說錢太后立朱祁鈺為帝史稱代宗。

代宗繼位是個特殊歷史時期,土木之變皇帝被俘是明朝的奇恥大辱,這讓代宗意識到明朝自身要發展,要實現國強,這種強國意識覺醒了。所以,代宗繼位後,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並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績。

3.英宗和代宗都有自身的缺點。一個是老好人未必就適合做皇帝,一個雖取得實績,但最終迷戀地位,拘禁兄長想自己子孫後代繼承大統,各有各的私心和不足,但綜合比較來看,代宗對喚醒明朝的憂患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警示後輩要勵精圖治,否則英宗之敗會再次發生。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請參與留言討論。



當然是朱祁鈺啦!

朱祁鎮唯一能讓世人所稱道的,就是在臨死前下遺詔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這恐怕就是朱祁鎮皇帝生涯中唯一的亮點。但說實話廢除殉葬制度只是讓那些妃嬪得以倖免於難罷了,這與天下無益,更是抵不掉他對於整個大明天下造成的傷害。



1449年那場“土木之變”讓整個大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等五十餘位朝中柱石悉數戰死沙場,朱棣所留下的五十萬大軍亦全軍覆沒,其中就包括明朝最為精銳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等三大營部隊。由此,土木堡之變後,永樂朝積累下的底蘊,在朱祁鎮的胡鬧下,被毀於一旦,而後因明朝精銳軍隊損失殆盡,明朝的邊防政策自此有主動出擊,變為被動防禦。



再之後,朱祁鎮靠著“奪門之變”重登皇位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他又喪心病狂的將於謙等忠於朱祁鈺的朝中忠臣悉數斬殺,而要知道,于謙等人可都是能臣、幹臣,是大明朝的柱石,殺他們等於是自毀長城,可朱祁鎮卻偏偏這麼做了。隨著朱祁鎮對忠於朱祁鈺群臣的殺戮,再加上之前因他錯誤的指揮,致使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誅殺殆盡,由此整個大明朝再無忠臣可用。

因開國、靖難武官在朱祁鎮兩次清算中被屠戮殆盡,此後,朱祁鎮只能靠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由此宦官之禍開始在明朝氾濫,宦官開始有了與百官抗衡的實力,並有了禍亂明朝天下的資本。而後,因皇帝重用宦官,文武大臣和君主開始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由此,可以說,明朝真正的衰落就是從朱祁鎮開始的,對於大明來說,朱祁鎮絕對是不可饒恕的千古罪人。

若說,朱祁鎮是讓明朝開始衰落的罪人,那朱祁鈺就是讓明朝得以中興的功臣,如果不是他,被朱祁鎮弄得支離破碎、衰落不堪的明朝,恐怕就會變成被異族隨意欺壓的存在了。

朱祁鈺,他絕對是一位英主,放在任何一個朝代,他都算的上是位名君。瓦剌兵圍北京之時,朱祁鈺臨危受命,在危急關頭,他臨危不亂,力挽狂瀾,知人善用,啟用於謙等能臣幹吏,然後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最終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讓明朝不至於陷入亡國的境地。



而後,在擊退瓦剌後,朱祁鈺又開始對於明朝上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整頓和改革,由此使得被朱祁鎮弄得支離破碎的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

在政治上,朱祁鈺廣開言路,招賢納士,重用於謙等能臣,同時清除為禍天下的宦官勢力,如此使得明朝的吏治為之一新;經濟上,朱祁鈺對常年受災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的百姓,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賦,同時下詔停止了前朝的各類採辦,減免宮廷開支。



正如《明史》所言:“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對於明朝而言,朱祁鈺就是一個有“再造社稷”之大功的英主。

綜上所述,朱祁鈺的功勞、能力絕對是要比朱祁鎮大的多的,說句可能有失公允的話,朱祁鎮可能連給朱祁鈺提鞋都不配。


澳古說歷史


朱祁鎮和朱祁鈺兩位皇帝比較朱祁鈺的能力強。朱祁鎮9歲繼位,當皇帝。前期太皇太后張太后,任人為賢用三楊,張太后駕崩,明英宗掌權,湊措錢糧,訓練軍隊,準備解除,蒙古瓦喇的威脅。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率50萬精銳之軍抗擊瓦喇。隨駕的文臣武將,去了大半,明朝的精銳之師去了三分之二,火器壓倒瓦喇,瓦喇只有二十萬人馬。明軍在土木堡,處於不利的險地,四面高土木堡低。而且寵幸太監王振,為了顯擺,改變行軍路線,被瓦喇偵知,與皇后妃子在一起,斷絕與文臣武將的聯繫,王振隔斷皇帝與文臣武將的聯繫。朱祁鎮致使兵敗被俘,成明朝的奇恥大辱,死傷士兵幾十萬。對明朝來說,明英宗不是有功,而是有罪。瓦喇太師也先,挾持明英宗朱祁鎮,要挾明朝的守城的文明武將。朱祁鎮成為瓦喇敲詐明朝的籌碼。明朝由強走弱。朱祁鎮任用寵幸奸臣如王振、曹吉祥、徐有貞、石亨。王振造成土木堡之變,曹吉祥把持朝政,逼死明英宗,徐有貞篡權,石亨叛亂。明英宗殺賢臣于謙和王文。明代宗朱祁鈺由監國之王在大臣于謙孫太后支持下,繼承皇位,叫明代宗。明朝由於有新君王,不受瓦喇的要挾。明代宗朱祁鈺抗擊瓦喇的入侵打了一年把瓦喇趕走,重振了明朝,救了明朝。朱祁鈺重用賢臣。這就是朱祁鈺明代宗對大明王朝的貢獻。


喇叭與利劍


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問答”中已做過回答。這裡我就只介紹朱祁鎮與朱祁鈺皇位交替的簡要過程和我個人的看法: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善交朋友的糊塗皇帝,任內喜用奸佞小人(如:王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誅殺忠烈賢臣(于謙、王文等),朱祁鎮聽信王振造成“土木之變”。自己在土木堡之戰中被蒙古瓦剌的首領也先俘虜,被俘期間與瓦剌看守他的看護人員交上了朋友,通過他們才把自己被俘消息傳了出去。後因其弟明代宗朱祁鈺繼位,任用於謙等堅決與瓦剌軍作戰,瓦剌首領也先見幽禁朱祁鎮無利可圖,在弟弟顏鐵木耳等人的勸說下,釋放了幽禁一年的朱祁鎮。七年後(釋放後),朱祁鎮乘代宗朱祁鈺病重,夥同陰險小人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囚禁朱祁鈺,在南宮復辟成功。後來發生徐有貞專權,石亨叛亂,曹吉祥政變等。差一點要了朱祁鎮的老命,大明王朝差一點被斷送。所以,我認為,朱祁鎮做個私下朋友沒說的。作為皇帝,他的確算不得什麼。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在哥哥朱祁鎮被俘後登上皇位,時稱明景帝。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重用於謙、武興等賢臣、武將。堅決抗擊蒙古瓦剌軍,有效的打擊了蒙古也先的氣焰。邊境從此安寧,老百姓獲得了難得的安靜日子。可惜八年後,在自己(朱祁鈺)病重不備的情況下,被朱祁鎮囚禁(史稱朱祁鎮復辟),1457年,年僅30歲,執政僅8年的明景帝(代宗)死去。因死因成謎,史書說是病逝,民間野史說是被朱祁鎮的太監蔣安勒死的,具體哪個是真不得而知。所以,我認為朱祁鈺是個有才能,敢擔當,挽狂瀾於既倒的有作為的皇帝,可惜因病大意被朱祁鎮等暗算。


聊以自娛2


提這個問題就說明沒有好好了解明朝歷史,在我看來,明朝最無能的皇帝最有罪的皇帝就是朱祁鎮,比朱由檢還不如。這個人外戰外行內戰內行關鍵是土木堡之變讓整個武將勳貴集團覆滅,造成文官開始獨掌朝堂大權。武將不能入中樞的結果就是讓明朝又走上了宋朝的老路。當初他老子朱瞻基在世的時候,武將就是貪汙腐敗也要包庇,就是明白文官殺了多的是人才頂替,有才能的武將殺了就很難培養。


尚書留顏



125878215蜂獾


代宗!因為打贏北京保衛戰!不是他跟于謙,就無明朝後來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