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僵局,商鋪還有“未來”嗎?

曾廣森


現在很多城市的商鋪空置率確實非常高,特別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的較偏遠地帶。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商鋪太多。

隨著房地產市場幾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房子真的是太多了,住房還好,我可以自己住,以前一個五口之家,住一套房子,現在條件好了,完全可以住兩套房子,你就把這種情況算作剛需改善,也是實際需求。但是商鋪就不一樣了,近年來人口數量無明顯變化,反而年齡老化,工作的人變相減少了,就算是工作的人的數量固定,那麼做生意的就始終是那麼多人,以前100個小老闆開著100間商店,現在還是100個小老闆,他能經營200家商店?商鋪不斷的增加,有不斷的新店開張,但是市場規模就那麼大,你開一家,理論上就必須要有一家倒閉,所以,商鋪的空置率也越來越高了。

二,網購。

網購確實對實體小商店有著一定的影響,這其中有方便的因素,也有價格的因素,單就價格來說,網購價格之所以要整體便宜過實體店,其中兩個重要原因,人工和房租,我們就拿房租來說事,實體店邁不過的坎就是房租,很多小老闆對於房東漲房租是有切膚之痛的,然而對於房東來說,也有點無奈,自己花幾百萬買的商鋪,本來就是靠房租來收回投資的,有時候買成兩三百萬的商鋪,一年才收三四萬的房租,真的是利息都不夠,這還算好,有些直接是租也租不出去,賣就更別想了,商鋪放在那裡好幾年了,一分錢沒收回來,開發商的都還沒有賣完,更別說自己想往外賣了,說不出的苦啊!

所以,現在投資商鋪還是要看準,不要頭腦一時發熱,信了“一鋪養三代”的鬼話,到時候讓你哭都找不到地方。當然,有些好地段的商品還是很搶手的,租售都不是問題,這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低調的大吃大喝


俗話說“一鋪養三代。”現在看來難度有點大了,因為原來的商鋪就是基本是固定地點的,而且沒有電商競爭,現在可以說是有人之處就有商鋪,每個小區都有沿街樓,只要靠路邊都是商鋪,所以有些商鋪變得“租不出、賣不掉”,讓投資者感到很燒心。

以我所在的城市為例,前幾年由於電商衝擊,商鋪租金很低,很多小本生意都在路邊擺攤,那時候賣水果的、賣小吃的都是路邊店,從2016年創新衛生城市開始,路邊店幾乎不見了,以前賣肉夾饃老張也搬進了店鋪,賣水果的也都搬進了室內,衛生城市創建一度讓商鋪重現生機,隨之而來的是炸油條的少了,水果漲價了。

現在房租、物價已經進入新的平衡,商鋪的價格不斷提高,房租也水漲船高,但是開店的人越來越少了。前天去理髮,發現原來的常去的理髮店不見了,給老闆打電話才知道搬家了,和老闆交流了一下,原來是原來的店鋪面積太大了,房東漲房租後老闆覺得負擔不起,只好換了一個小面積的一樓出租房,房租從原來的每年3萬降到2萬元。



所以,現在投資商鋪確實不容易,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現在開實體店,幹得好是和房東平分利潤,幹不好就只是給房東打工,到處可見的是吉房轉讓。因此,房東日子也不會很好過。

短期看,房價不可能再大幅上漲了,房租也進退兩難,對商鋪來說,有人流的地方仍然很搶手,沒有人的地方很可能面臨租不出、賣不掉的局面,而且隨著電商的發展,商鋪的增加,這種情況可能越來越多,商鋪的未來真的很難。


互金直通車


我對商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民國時期我家三代人就是租別人家的商鋪做小生意,五十年代初,工商業改造,我家的雜貨店被公私合營,商鋪的東家成了小業主,我家劃成份是城市貧民,以後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我家理所當然的是紅五類,享受政治上的特權,上學,參軍,轉業分配,找對象好成份自然樣樣優先。房東家是小業主,政治受壓抑,他們家第三代都在街道企業工作。改革開放以後,落實政策,原日雜公司佔用的商鋪歸還給了原房東,日雜公司每年交房租繼續經營,房東家每年收房租9000元,在八十年代是高收入,為此我私下抱怨父母,過去世代經商為什麼不知道投資商鋪,人家的商鋪己養了三代人(扣除六七十年代的一代人)現在又剛剛新改造,能代代相傳,我立志有機會一定投資商鋪,也不枉過一生。

九三年我下崗自主創業,奮鬥了二十年了,終於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先後買了兩套商鋪,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2018年開始,商鋪開始跌價,今年其中的一套乾脆租不出去,投資失敗已成定局,我認為原因有以下方面:一,供求關係倒置,新增的商鋪多,供大於求。

二,整體經濟下行,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老百姓實際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

三,網購,超市,兩種力量共同擠壓實體店空間。

四,房價過高,根據上輩人說,民國時期商鋪是住房價的二倍以上,九十年代商鋪是商品房三倍,現在是四倍。

五,商鋪交易稅高,不利於二手房出售。

鑑於上述情況,商鋪的前景在於市場前景,沒人投資了,商鋪的建築也會控制,因為賣不出去。商鋪為實體店服務,網購的一陣風會平穩,服務業,餐飲業,永遠也離不開實體店。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場規律,市場規律下的經濟發展是螺旋式的前進,2015年前的商鋪高潮必然結果是這幾年的低潮,一場危機的背後正在孕育著一個新的繁榮。朋友們都咬咬牙,我已一個老人的身份建議朋友們,要耐心等,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會有商業活動,有商業活動就必需有商鋪,古今中外都是一個規律。


瘦馬180


說起商鋪,咱就鬧心,這不這個月又要交租金了,生意差,租金貴,壓力山大呀!

我17年來這條街找店鋪的時候,這裡人很多,根本沒有店鋪出租,只有這個店位置比較偏,在街尾,雖然不是很滿意,也籤合同租下來了。合同簽了4年,第一年月租38000,然後再40000、42000這樣遞增。前兩年生意還可以,就這樣正常履行合同。

到了今年,生意差了很多,隔壁的店鋪轉來轉去,都換了幾個老闆了,我的店也不好做。先是跟房東說不要遞增了,還是同去年一樣月租40000,房東不同意,一口咬定按合同辦事。我跟房東說,這條街人流下降了那麼多,附近的沃爾瑪也關門了,你的店鋪也貶值了,整條街都在降租金,你也該降降了吧,最後房東同意今年不遞增。

到六七月份,生意更差,房東又降了租金,現在月租36000。房東也是怕我搬走,他的店鋪租不出去。隔壁店鋪也是他的,空置了近一年,最近才租出去,房東說他損失了幾十萬。這麼貴的租金,只有做餐飲的才接受得了,但現在查環保,辦不了餐飲營業執照,聽說到11月份可以辦,不知是真是假。

我這條街以前一鋪難求,現在很多長期空置,特別是對面,一排排都關門,看著很蕭條。有一個店鋪是集體的,8月份拿來投標,原來月租10萬以上,還要幾十萬進場費,現在投標底價4萬5千多,沒有其他費用,也沒人去投標,現在還空在那裡。

不僅街鋪不好做,廣場裡也一樣,也是冷冷清清,要麼是嘆空調的、瞎逛的。現在廣場也有空的鋪位,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在我這條街最好的位置,四五十平方月租二三十萬,做什麼能賺錢呢?所以現在只有大幅度降租金,共度時艱,商鋪才有未來!

【實體店開講】一名資深實體店經營者,歡迎大家關注點贊,分享行業經驗。


實體店開講


你所說的商鋪租不出去、賣不掉,的確很多地方存在你所說的商鋪。什麼是商鋪?可能不同的人對商鋪的定義不同,商鋪雖然是不動產,某種意義上講:是能買賣能租賃且具有升值空間的特殊商品。如果該特殊商品不具備這些功能,算不算商鋪?

商鋪具有稀缺性、區位性、不可複製性等特點,也決定了商鋪的溢價價值。

1、很多一二線城市,除了核心商圈的商鋪每年租金遞增外,還一鋪難求。除了核心商圈外,偏遠路段、或者不成熟的社區商鋪,真心話--租金不高還不太好租賃出去,所以投資商鋪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商業眼光,而非商家開發時劃出的餅子!

2、買商鋪除了①所說的這種寸土寸金地段外,一些中國房地產20強企業所開發的地產,可以從區位看自己判斷-臨地鐵口、大型院校、車站、或者周邊有n個成熟的大型社區等,這種地產公司開發的樓盤,會是複合型的大型社區,①、社區夠大,社區越大人口越多,商鋪後期溢價力越大。②、 周邊的地鐵站、院校、車站、社區等是購買力的保證,也是自己商鋪未來溢價的保證。③、社區越大,內部配套設施去幼兒園小學、再如菜市場、社區服務性商業活動。。。無不涉及到商鋪租賃和買賣。

3、區位決定了價值,不是臨街一樓就是商鋪,商鋪不一定就臨街或在一樓。

4、什麼是商鋪?有投資眼光的購買者買的是賺錢的機器,反之也是買了租不出去賣不出去的“雞肋”,和房地產公司所宣傳的商鋪。

5、商鋪是什麼?區位上的獨特性、稀缺性,是用以滿足消費者生活所需的買賣交易場所。

題外話說兩句:

電商的確對實體店衝擊力太大,但有著實體店是絕對的存在,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拿到網店上銷售,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存在在實體店。

1、馬雲、劉強東等電商大咖,近些年一直併購大型商超,說明了實體店的不可網絡複製性。

2、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在網上銷售,比如體驗性很強的商品,是需要消費者親自體驗滿意後才有購買慾的商品還會存在,也提升了商鋪的價值(題外話-馬雲的AI體驗式軟件,也是試圖取代實體店的體驗,可能科技發展到某一天會讓消費者身臨其境,但至少不是今天,今天的商鋪還具備投資價值),所以不是所有商品都被網絡銷售所替代。

3、比如車站內很多東西網絡無法替代,如候車肚子餓了,會點外賣嗎?答案是no!時間允許的話找一家自己喜歡的店吃一點,或者來一杯咖啡。。。這是特殊地段的特殊商鋪!

說多了就此打住,商鋪的定義自己購買的不動產未來的溢價能力,比的是自己的眼光,而非商家炒作!


路橋逐夢


這種情況每個城市都存在。租不出。賣不掉。很正常。因為城市面積在不斷增加。新開發的樓盤有路的地段一樓全部設計為門店。而城市人口卻負增長。這種情況下只能出現上述問題。


手機用戶5492999511常青樹


俗語說:做老闆不如做老闆的房東,這句話是現代人投資商鋪的一個邏輯。但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實體店的生意不好做,轉讓關門的店鋪比比偕是,越來越多,曾經”一鋪養三代“的教條,現在落得“租不出、賣不掉”僵局。面對這樣的事實,我覺得鋪主應該改變思路,因為思路決定出路!

1、還沒有進行投資的

隨著一些新型的互聯網模式的興起,過去傳統的商業模式確實在受到強烈的衝擊,除了電商以外,新增的商鋪還在源源不斷的上市,商鋪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明顯變化,供大於求價格下跌。這個時候投資者不建議進行商鋪類的投資,商鋪返租更是千萬不要碰!

現在市場上有一種銷售方式,宣傳二倍回購、十年回本等的返租模式,實際上是開發商怕商鋪租不出去,於是成立子了公司負責包租,不管商鋪租出去與否,租金按時打給你。開發商並不是公益機構,他們只在乎利益最大化。商鋪不好賣,回籠資金壓力大,才想出了商鋪返租的模式。這種以子公司命名的商管公司以打包給另一家公司去管理,真正做起來的太少,更多是為自己脫身而準備的後路,把坑挖好等著投資者往裡跳。至於宣傳二倍回購、十年回本等口號,只需商鋪全部賣完,子公司宣佈破產,投資客找人連投訴的地方都沒有。

2、已經進行投資的

應該選擇那些比較成熟的商圈,別投資那些邊遠的,未開發的社區去做拓荒牛。如果實在撐不住,千萬別死扛,可以適當去降低租金。在選擇租戶方面,注意一下技巧,專挑有明顯經營現金流的租戶比看不懂商業模式的要強,優質的租戶對租金收益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比方說街頭的小籠包店、便利店、餐館之類,他們賣的東西都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無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該買的還是要買。在經濟環境下,現金流穩定的租戶,至少不愁拖欠租金,這些租戶租的時間會比較長,不至於一年半載就退出。至於將來嘛,就別看得太遠了。

總結:

商鋪投資並非沒有風險,一帆風順。投資者必須認真分析目標商鋪是否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如果自己也覺得投資商鋪沒有發展潛力,就不建議大家盲目投資。謝謝您的觀看。


風雨順德人


我在2003年買了2間共100平的商鋪,地段不算很旺,但也不算很差,最初那10年,租鋪承租人幾乎每年換一個,他們有做倉庫約、小食店的、理髮店的、賣雜貨的,甚至幫別人拜神算命的都有,鋪子是不愁沒人租,但是都做不久,可見,很多人根本就是胸口有個勇字,說幹就幹,沒做市場評估,結果都虧得一塌糊塗。後來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把租金降低了一些,把租期延長至5一10年,挑選好的承租人,原則上做餐飲的、雜貨的不租,後來有一個做代理記賬的人找到我,願意租10年,我一看做這個覺得可以,雖然是作辦公室用,但好在穩定。現在這個租客已經租了幾年了,一直按時交租。所以,作為業主,選一個好的租客是非常重要的。


黃色的芥菜


商鋪陷入“租不出、賣不掉”僵局,商鋪還有“未來”嗎?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看待。

首先,租不出去和賣不掉不具有普遍性。投資商鋪,除了位置還是位置,選址非常重要。對於那些位置好的商鋪,既不愁租也不愁賣,出現租不出去、賣不掉,只能說位置很差。那麼如何選址呢?一定要選擇人流量大的城市主要商業街,純一樓的為佳,或者是居住率高的大型社區,主大門兩側重餐飲、超市的門面,以及重點學校、醫院、廠區、辦公區等,有大量的人流自然就有穩定的消費群體。不建議購買商場內鋪及返點虛高的返祖鋪,位置差的商鋪寧願不買也不要去亂投資。

其次,租不出去和賣不掉與房東的經營理念有關。只要把租金和房價降下來,總會有人租和有人買。真的出現租不出去賣不掉的問題,90%的原因是商鋪位置太偏僻,整條街都是這種情況,比如城市建設中開發的新區,白天扔根木棍砸不著人,夜晚黑燈瞎火的不見人影,這樣的地方誰願意去投資做生意、願意接手呢,只有等到未來形成人氣才會有轉機,通常需要五年以上時間。

其三,商鋪的“未來”是有的,沒必要過於悲觀。目前實體店主要面臨的困境就是電商衝擊,作為實體店經營者首先要適應這一市場變化。比如說,電商賣的東西實行送貨上門,實體店就要轉變坐商習慣,要“走出去”才行,效仿電商把商品送到顧客家中;電商有“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除了保鮮、保質類商品,可以採取試穿(服裝類)、試用(家電類),等等,不合適同樣包退包換,以及採取線上線下同步經營方式,提高顧客體驗感,提高服務質量,選擇廠家直銷進貨渠道,避開網店衝擊經營項目,等等。

其四、電商的優勢只是暫時的,未來將會形成線上線下合作共贏的格局。電商的短板就是顧客體驗感太差,經營成本在不斷增加,同行競爭激烈等,因此電商大佬們也在佈局線下零售。未來形成的商業氛圍是這樣的:比如說小李在網上訂購了一款衣服,取貨後發現款式、尺寸不合適,那麼平臺通過大數據篩選,迅速通知就近的服裝店進行調換,直到顧客滿意為止。這樣互聯網就把網店和實體店鏈接在一起,實體店的生意就被盤活了。


抽時間來看看


個人看法是商鋪,商業以及商業步行街的繁榮都是一個地區經濟活躍程度的具體體現,個人有一些初淺的看法,不吐不快:

1、綜合來看主要還是因為經濟下行,各種各樣物價上漲,收入沒有增加,老百姓手裡沒有多餘的錢購買和消費。

2、還有就是因為電商的出現,對實體店形成了巨大沖擊。大家都圖方便,圖便宜。因為現在的快節湊生活,大家沒時間去逛街,都是動動手指購物,誰還逛街,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3、城市的發展和擴容,以前的城市商業很稀缺,消費習慣很傳統,在電商出來之前,消費很單一都是去逛街和實體店購買。現在不一樣了,消費習慣的改變 導致了商業格局的變化。現在是城市發展擴容,到處是商鋪和商業步行街,供大於求,以前一個步行街要輻射100萬人,現在基本上一個區域都有好幾個步行街和商業體,人少了,消費力下降了,商鋪更多了。

4、根據國際商業配比一般是1:0.8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很多城市已經達到了人均2.5:1的程度,這也說明現在商業規劃不合理。每個社區都有底商,甚至還有集中商業和商業街,這根本是消費力下降和分散了。更難以養活商業。

5、至於說位置,因為電商衝擊,核心商圈都有商業空置,大型商場人影聊聊,除了營業員都看不到幾個消費逛街的。就更不要說偏僻的區域了。(下面附圖說明)

6、關於網上很多人吐槽的租金貴的說法,首先是購買成本太高,導致租金沒法下降,其次是想說明,大多數社區商業或商業街的租金也就幾十元一平米,一般幾十平店租金的少則2000-3000多的也不過5000-6000元,這不是租金貴的原因,甚至還有開發商2年全免租金也沒有做是為什麼?

7、建議是國家應該限制電商發展,綜合國外經驗看,電商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勢,而是劣勢,如果全國商業一片衰敗死寂,沒有欣欣向榮,沒有繁華和熱鬧。反應出來的是全民追求低價,假貨遍地。沒有利潤就是沒有服務和品質,對於追求發展和強大的國家來說不是好事。沒有品質就沒有研發投入,導致更多人沒有工作和收入,就更沒有消費力。

8、針對實體店需要說的是電商不光帶來衝擊,更帶來了實體店發展,我們需要像電商學習,走出去,送貨上門,退換貨和價格競爭等電商有的優勢我們要有,沒有的更有優勢體現,比如體驗感和尊崇感。以及其他增值服務等。

9、人煙稀少的商業步行街(一線城市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和集中購物中心),招租的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商鋪黃金寶地,購買價6/7萬一平,租金100-200元一平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