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軍人屬於什麼種姓?

實用記憶技巧


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的。

1947年印度獨立後廢黜種姓,如今印度國內種姓不能掛在嘴巴上,只能記在心底。所以印度當前140萬軍人及未知數量的警察都是地位比較高的種姓。

印度警察需要槍嗎?

完全不需要。面對吠舍商販,或者更低種姓的首陀羅,用木棒就足夠了。

剎帝利老爺能夠打你,算你祖先積德了,低種姓根本不敢反抗。



待遇極高的剎帝利軍官及軍人:





加入英國軍隊的錫克教徒:





歷來尚武的錫克教徒:



尼泊爾廓爾喀族(黃種人):





錫克教和廓爾喀本身沒有種姓,但民族整體從軍比例很高,因此這兩大族群被印度教徒視同為剎帝利待遇。

16世紀莫臥兒帝國人畫像:





今日的印度莫臥兒後裔:



此外,穆斯林進入印度後也被同化,其中伴隨莫臥兒軍隊侵入印度的突厥化蒙古人(黃白混血)後裔今日也主要從軍從警。他們的種姓相對印度教種姓更復雜些,穆斯林軍警基本屬穆斯林第三和第四種姓。

印度穆斯林種群:


四川達州


按照印度教種姓制度劃分的職責,最高種姓婆羅門是負責神職工作的僧侶,代表最高統治階級。第二種姓剎帝利是負責軍隊警察等工作,職責是維護婆羅門統治。第三是吠舍,主要是商人和手工業工作者組成的社會階級。最低種姓首陀羅主要是做一些清理垃圾或者奴僕等卑賤工作的人組成。另外還有不在四大種姓範圍內的賤民階層的人,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地位最為低下卑賤。可以說,就談不上有地位,比牲口都不如!

傳說四大種姓中婆羅門是印度梵天大神的頭部的化身。剎帝利是神的手臂的化身,吠舍是神的軀體的化身,首陀羅是神的腳的化身,分工不同。

綜上所述,印度軍人屬於第二種姓剎帝利。

回答完畢!



共跳滴水線子


印度已經在1947年通過法律形式否認了種姓制度,如今的印度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印度軍人並沒有種姓和高低貴賤之分。

至少在官方層面上,印度政府拒絕承認該國的一切貴族頭銜,對軍人一視同仁。
(印度軍人)

印度人嚴格來說可以按宗教信仰劃分為錫克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的做風,不適用於穆斯林和錫克人。

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後,按照民族和宗教分比例徵召軍人,而不是按種姓,印度建國後的軍事制度也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做法。因此,印度軍隊中任何種姓的人都有,軍官也有可能是低種姓,士兵也有可能是高種姓。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能夠參軍入伍的人沒有幾個是達利特賤民,因為他們一般從事喪葬,屠宰,清潔工作,很難成為軍警。大多數印度軍人的都是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階層的人。
(印度軍人)

有趣的是,儘管錫克人不是印度教徒,但錫克人在印度社會中享有剎帝利的待遇,他們在印度軍隊中數目繁多,拉起普特人和馬拉塔人上層也是印度軍人的重要來源,他們也是剎帝利。

剎帝利本身就是雅利安人的武士階層,在遠古時期,婆羅門掌握文化和精神世界,吠舍是農民和商人,首陀羅是奴隸和被征服者,而剎帝利則是掌握行政力量和武力的世俗統治集團。因此印度的公務員和高級軍官不乏有這些剎帝利階層的人在活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並非“膚色越白種姓越高”。白皮膚的莫迪總理和寶萊塢演員們是吠舍階層,而南印度也有一大批黑皮膚的婆羅門。
(印度空軍)


由於印度人的職業往往世代相傳,比如姓氏與財富,農業有關的是吠舍,與宗教,學術有關的是婆羅門,與軍事,政治有關的是剎帝利。所以要想知道一個印度人是什麼種姓,直接看他的姓氏就能一清二楚。


朱興子


當然各個種姓都有,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基本屬於根深蒂固的存在,但當年印度建立之初就在法律中明確廢止了種姓制度。在古代,從軍者大多都是中低種姓,而一般都是由高種姓的剎帝利作為軍隊的擁有者。直到如今,諸如剎帝利種姓的高種姓群體,仍舊是印度軍隊尤其是高級軍官的主要構成。

印度如今依舊承襲當年大英帝國時期的募兵制,在印度的軍中並沒有多少上下等級的觀念,反而是種姓制度大行其道。高種姓者通常都能夠得到更好的優待與更多的晉升機會,按照比例來說,印度軍隊超過80%都是屬於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的高種姓群體,吠舍與首陀羅之類的相當少,而達利特這樣的賤民群體就幾乎沒有。


數千年前,來自於中亞—高加索地區的雅利安人分支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這些雅利安人後代成為了如今印度白人的主體。當初雅利安人為了維護其統治,依靠婆羅門教的同時建立起了森嚴的種姓制度,將所有的人口進行種姓劃分。種姓制度世代傳承不可逾越,每個種姓都有對應的職業與工作,幾乎無從改變。

中原科舉制興起以後,門第出身的約束基本就被衝破,然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卻如同毒瘤一般,在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即便在法律中被明確廢除,可實際上至今都仍舊影響著印度的方方面面。雖然印度並沒有規定只允許高種姓參軍或者禁止低種姓入伍,但實際上印度軍中士兵主要都來自於高種姓家庭的子弟,尤其是剎帝利種姓。剎帝利在古代就是貴族領主群體,佛祖釋迦牟尼也出身剎帝利,這個群體古代就執掌軍隊,如今也是印度軍中主力。


印度施行募兵制,說白了就是“以命換錢”,很多的印度人進入軍中只是為了有一份工作而並非是真的想入伍。印度的種姓源於血統與家庭,對低種姓而言,即便當兵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種姓,而且低種姓人口想要進入軍中是非常困難的。在印度,高種姓群體也是有區分的,有些高種姓群體只是種姓比較高,但實際上也沒什麼實力,進入軍中也算獲得了比較體面的工作而已。

由於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軍中只有婆羅門與剎帝利出身的高種姓士兵才可以晉升為中級以上的軍官。除了每個月正常的薪水之外,還有各種補貼,甚至於這些高種姓軍官的家人親眷都能夠得到諸多福利。誇張的是,即便同時被俘虜,高種姓印度士兵仍舊可以獲得低種姓士兵的伺候,這並不是誇張,這種事在1962年時是真實發生過的。當時還以為是俘虜們耍脾氣,後來才知道是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


所謂種姓,也可以按照印度人的姓氏來判斷其種姓,印度的聖雄甘地,“甘地”這個姓氏就是從事販菜行業的,屬於吠舍種姓。而著名的印度巨星阿米爾·汗,他是穆斯林後裔並不是高種姓,再說清楚點他並不受種姓制度約束。在印度,幾乎所有體面的工作還有精英領域,幾乎都被高種姓群體所擁有。印度的高種姓人口,根本不可能接受被一個低種姓的上級管理,軍中也一樣,所以這也造成低種姓人口在印度軍中非常少見,而且地位很低。

在印度,幾乎所有的空軍飛行員都來自於高種姓家庭,各方面的素質在印度都屬於極高的精英群體,他們都來自婆羅門與剎帝利,別說首陀羅與達利特,就算是吠舍都不能進入。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影響實在是太深,已經浸透數千年之久,印度想要將其撼動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印度出過賤民種姓的總統,也無濟於事。印度軍隊大多都是高種姓,少數低種姓士兵生存艱難,而種姓制度也是印度發展的一大障礙。


澹奕


傳統來說軍人屬於剎帝利,因為最高重型婆羅門是聖神的,所以不能見血。於是保護他們的剎帝利就成了第二高等的種姓,但也不盡然印度除了4個大種姓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小種姓(它決定了你到底能做什麼工作),這就扯遠了回到主要問題,現在印度的憲法因為進步主義的原因在法律意義上其實是不承認種姓的,雖然也沒去下決心消滅。也就是說雖然印度民間(特別是落後地區)種姓制度依舊根深蒂固,但現代印度軍隊理論上是不排斥種姓的,因為法律不允許,但升遷上還是有點問題。


開著皮卡打坦克


種姓制度是南亞次大陸特有的階級劃分制度,它不以才能、不以貢獻為劃分標準,僅僅靠出身、膚色來決定人的階層。

南亞種姓制度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隨著數千年來外族的入侵逐漸形成的。

最初,發源於烏拉爾山脈的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南亞大陸,為了確保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特殊利益,制定了種姓制度。此時的種姓制度並非是階級劃分和人種高低的標準。

後來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進入南亞次大陸,種姓制度經過多次調整,最後終於在英國統治期間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可憐的是,所有外來種族的膚色都比古印度人白,所有外來種族都是統治者,印度土著人就稱為了種姓制度下最低微的人群。

種姓制度不僅僅存在於印度,今天的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國都曾施行過種姓制度,但是其他地區沒有像印度那麼嚴重。

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其實是五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是人口最多的種姓。首陀羅主要從事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像僕人、手藝人等。

除去上面所說的四個種姓之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從上面可以看出,軍人屬於剎帝利階層,因為只有剎帝利階層才有從軍的資格,婆羅門從軍屬於墮落,吠舍、首陀羅、賤民參軍屬於僭越。

當然,這都是針對印度教徒來說的,像印度陸軍主力都是尚武的錫克族士兵,並不受印度教種姓制度約束。

排除非印度教軍人,印度軍隊中的印度教士兵仍然嚴苛按照種姓制度服役。基層士兵有非剎帝利階層民眾,但他們也僅僅是服兵役而已,在軍隊中並不會得到發展。印度軍隊中軍官則必須是剎帝利或者婆羅門階層擔當,像印度空軍飛行員都是婆羅門或者剎帝利階層。


別酒流年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呢?

和幾乎所有殖民地的歷史相同,印度也是有著“原住民”和“外來者”區別的,只不過這個“移民”的歷史更早,遠遠超過了“大航海”以後的歐洲殖民主義。

因此,印度人就分成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失敗的一方就是“低種姓”的人,而勝利者、贏家,就是“高種姓”,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區分種姓呢?

對呀!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可以才外表時(膚色、頭髮以及眼睛的顏色)來區分誰是“本地人”,誰是“外地人”,可是歷經千百年的滄桑,由於通婚以及基因變化,從外表上根本就看不出來。

不過放心,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姓”;對了,就是“種姓”的“姓”,“姓名”的“姓”,說白了,從印度人的姓名上,就可以區分“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比如,在印度人的姓名中,有“汗”的,就一定是“高種姓”,比如“阿米爾汗”,就是那個出演《摔跤吧!爸爸》的印度寶萊塢演員;這個“汗”就意味著他是突厥人的後裔,是征服者,是“高種姓“!

最後回答印度軍人屬於什麼種姓。

軍隊的成員分成了三六九等,一般來說,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大都是低種姓,高級將領必定是高種姓;即使有例外,也是少數。(徵兵、提拔就已經有“潛規則“)

儘管印度政府早在印度獨立之時就宣佈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在民間,在印度社會種姓制度的影響無處不在——因為一個人的“姓”是改變不了的。

印度總理莫迪也是低種姓,但是他也是鳳毛麟角;同時也因為他代表著低種姓的個人努力奮鬥,而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率——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