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西亚印度人没有种姓制度?

letter695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举世闻名,这种用肤色来严格划分人民身份的“贱籍制度”也是世间罕见。“种姓”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色”,简而言之就是用人们皮肤的颜色来区分种性等级,印度人将有着白色皮肤的雅利安人称之为高贵者,将有着黑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称之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种就为高级种姓,而黑色皮肤则成为了低级种姓,这是对于种姓制度最简单的一种解释与划分。真正的种姓制度,其实将印度人划分成4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种姓制度

如若真的遵从这种严格的种姓制度,无论印度人走到哪里,他们依然要按照种姓制度来划分阶层。然而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在他们的身上似乎看不到种姓制度所带来的压迫与束缚。究竟是何原因,让马来西亚生活的印度仍不存在种姓制度呢?据资料统计表明,马来西亚国家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着印度人口最多的国家,这里的印度人口数量达到了180.7万,占该国总人口的7.6%,庞大的人口数量,让印度认成为了仅次于马来人和华人的第三大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印度人被称之为“马来西亚印度人”。

印度人

印度之所以会成为马来的第三大民族集团,与印度的移民历史有关。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未到达马来西亚之前,已经有一些印度商旅、僧人在马来半岛定居;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导致大量的欧洲资本家蜂拥而至,疯狂掠夺这里的资源。在19世纪20年代初,殖民者在马来开采锡矿,发展种植业,导致劳动力短缺;马来人本来就是闲散的性格,他们不愿意从事这些低报酬、高强度的工作,为了改善这一问题,英国殖民者将注意力转向相隔不远印度,这个国家将是为他们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绝佳之地。

马来美景

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至20世纪初,移民至马来半岛的印度人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40多万。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独立的马来西亚,开始对于移民者进行严格限制,能够进入马来的印度人也越来越少。马来西亚彻底独立以后,让印度人陷入了一种尴尬地位,因为印度本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所以大部分移居马来得印度人,最终加入了当地国籍,自此以后该国第三大民族印度人形成。

生活在马来的印度人

由于印度人在该国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处于劣势的印度人,首先在经济、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马来人、华人靠拢,甚至连宗教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马来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的人民,呈现出广大的包容性,只能体现出种族隔阂与种族歧视的种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所以种姓制度在马来西亚印度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甚至不复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现。


鸢飞九天2018


答案不复杂,大马的印度人不是主体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不居主导地位,更确切地讲,他们的祖辈绝大多数属低种姓,被英国殖民者征召前来出苦力。从一个“不平等”的地方来到争取平等的新土地,他们没有心思和能力搬来种姓制度。

马来西亚2018年人口为3152万,主要有占62%以上的马来人、华人(近24%)、印度人(占7%,多为泰米尔人),另有马来半岛土著、沙捞越和沙巴土著和现代移民(多为来自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等邻国的劳工)三部分。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另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徒。马来语是国语,通用英语,汉语和泰米尔语使用广泛。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族群语言、宗教、文化均不同,他们生活在同一土地的原因,要追溯到英国的殖民政策。

英国人于1786年占领马来的槟榔岛,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在新加坡建立基地。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人以控制该地重要航道为中心,把注意力放在马六甲海峡沿岸的海军和商业基地,而对炎热潮湿、野草丛生、难以通行的马来亚本土。

1877年,英国从伦敦植物馆引来原产巴西的天然橡胶。20世纪初马来天然橡胶上市,为全球初兴的汽车产业提供轮胎原料。英国人不失时机大量招募华人和印度人充当劳工。从1900年到二战,由于锡矿、橡胶以及工商业不断扩展,当地一直吸引着大量移民,大宗资源为殖民者带来滚滚财源。

殖民政策还直接造成马来亚人口结构的变化,1930年以前,因为没有任何移民限制,当地人口急剧增加。到二战结束时,马来亚500万人口中,马来人50%,华人超过38%,印度人11%。印度独立后,当地相当数量的印度人登船回国。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从未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自然不能把他们在印度本土内的种姓制度更广泛地施行于马来亚,或许只在本族群内一定程度地存在,作为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


ruixuezhaofeng


印度的大城市种姓观念也很淡薄。许多糟粕得依赖落后乡镇地区才能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