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本文大概1400字,讀完約4分鐘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2019年12月26日下午,老齡社會 30 人論壇專題研討會(15)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與老齡社會30人論壇聯合舉辦。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老齡社會30人論壇輪值主席原新以“零人口增長時代與人口紅利轉型”為題作精彩演講。

本文系盤古智庫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首任輪值主席易鵬在此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人口紅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從統計數據上看也有一定的同步趨勢,1978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呈上升趨勢,到2012年達到峰值;我國GDP增速最高峰在2007年,之後從2011年開始下行至今。

關於人口紅利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首先,我國人口眾多、國土資源遼闊,時逢信息化革命和全球產業轉移,“天時地利人和”是改革開放新時代開啟的基礎。1963年出生的3000萬人為80年代改革開放提供了足夠的人口優勢。

第二,勞動年齡人口仍具潛力。1.7億高校畢業生都是從1978年成長過來的,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公司的發展得益於高校畢業生的不斷增加。1978年我國只有5.4億勞動年齡人口,現在有9.1億人,通過延遲退休政策把工作時間拉長可能更多一點。但是勞動年齡人口的存量我們要對比GDP增長的增量概念。比如1978年人口紅利有1/4經濟助力,勞動年齡人口從1978年5.4億增長到2019年大約9.1億,近4億人的增長是大增量,未來也能夠帶來新的動能。

第三,警惕經濟形勢下行疊加人口紅利轉型,結構性失業問題或更加嚴峻。1978年我國GDP總量約3678億,現在是90萬億,增長了大約245倍,但是人均收入僅增加了120多倍。因為改革開放40年的GDP高增長同時也是高投資拉動的,大部分的錢通過政府、企業的投資推動了GDP高增長。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2%,在穩定就業的政策文件中,最核心的四個字是“底線思維”而不是就業壓力和挑戰並存,底線思維說明了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

我個人認為我國就業的問題是結構性失業。有些企業找不到工作人員,有些工作人員找不到企業。事實上現在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應用於中國製造業。通過對各地方調研人工智能使用情況我發現,人工智能代替一部分人力環節後,企業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汽車行業規模大、產值高,工廠車間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人了,應用人工智能的數字化、自動化工廠可以24小時運轉,人做不到這一點,人工智能同時還有精確度高的優勢。

在人口紅利轉型時期,我國一定會出現有些人找不到工作為工作發愁的情況。問題是中國能承擔多少人?美國最新的失業率是3.5%,特朗普經濟指標中三個指標有亮點,一是股市市值創歷史新高,還有一個是失業率新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有9.1億,如果多了幾千萬失業,社會一定會出現動盪。需要警惕的是經濟下行時期疊加人口紅利轉型可能激化的結構性失業。如果失業率超過可以承受的臨界點,社會動盪又會減少就業崗位,導致經濟下行出現惡性循環。

從守住經濟增長底線,穩定就業形勢上看,我認為:一是國家戰略核心還是要堅持擴大開放,擴大開放的過程中要把人口形勢和就業形勢綜合考慮進去;二是要進一步更深層次的改革,繼續打硬仗啃下“硬骨頭”激發改革活力。這樣國家才能穩住經濟,只有經濟穩定才有實現穩定就業的基礎。

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堅持改革開放道路,在新時代中間,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實現偉大復興。 ■

「聚焦」易鵬:堅持改革開放道路 發揮第二次人口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