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朱毛紅軍最不願打的一次戰鬥

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何小文

朱毛紅軍在井岡山會師後,湘贛邊界的武裝力量發生了很大變化,令國民黨當局坐立不安。1928年6月中旬,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奉蔣介石之命,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剿”:湖南國民黨第八軍吳尚部,由平江調防攸縣,欲經茶陵、酃縣(今炎陵縣)向井岡山推進;江西國民黨軍以第九師師長楊池生為總指揮,加上第二十七師楊如軒部,從吉安向永新進攻。於是,在當月23日,朱毛紅軍成立以來進行的最大規模、最為激烈的一次戰鬥以龍源口為中心地域正式打響。

揭秘:朱毛紅軍最不願打的一次戰鬥

國民黨軍在數量、心理、技術上佔有很大優勢

龍源口位於江西永新縣南部、七溪嶺腳下,距縣城20公里,地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正北方向。而龍源口戰鬥的主戰場——新、老七溪嶺相距約5公里,緊靠龍源口村拔地而起,橫在永新與寧岡兩縣之間,山高林密,流急谷深,地勢十分險要。兩座山嶺各有一條小路蜿蜒上下:西邊老七溪嶺的山路從永新的白口村通往寧岡新城;東邊新七溪嶺的小路從永新的龍源口通往寧岡新城。這兩條小路上下三四公里,是接通寧岡縣與永新縣的咽喉要衝。國民黨軍和朱毛紅軍對龍源口陣地均志在必得。我們且分析一下當時交戰雙方的基本情況。

兵力對比:與之前國民黨軍數次“進剿”相比,龍源口戰鬥中的國民黨軍參與進攻的兵力大增,而且分為贛、湘兩路分進合擊,東西推進。江西方向是楊池生第九師和楊如軒第二十七師共五個團,湖南方向是第八軍吳尚部三個團(八個團均得到了加強),再算上反動的“挨戶團”和“靖衛團”,國民黨軍的總兵力達3萬餘人。“朱毛紅軍中朱部2000餘人,毛部1000餘人,袁文才、王佐部各300人,共3600多人。”國民黨軍近十倍於紅軍。

武器對比:朱毛紅軍號稱四個團,卻有將近一半的部隊用梭鏢、大刀做武器;而國民黨軍參戰的部隊使用的是步槍、機槍,還有迫擊炮。

綜合對比:“敵二十五、二十六團為江西軍隊之最狠的部隊,戰鬥力最強,都系老兵,技術熟練”,且準備充分、兵力集中,加之前兩次吃過朱毛紅軍的虧,在國民黨軍官長的蠱惑下“復仇心切”,國民黨軍官兵在心理上、技術上佔有很大的優勢;朱毛紅軍攻克湖南酃縣後還未得到休整,旋即投入龍源口戰鬥,部隊異常疲勞。

朱德手提機關槍親自上陣

6月23日,國民黨軍楊池生第九師二十七團憑藉優良裝備,開始向剛抵達龍源口“半炷香不到的”紅二十九團(含紅三十一團一部)陣地撲來。紅二十九團由宜章農軍組成,槍支匱乏,是“梭鏢團”。在國民黨軍的強烈攻勢下,紅軍陣地被撕開了一道口子,導致陣地前沿有利地形風車口被佔領。在此危急情況下,紅軍前線總指揮朱德手提機關槍親自上陣,組織密集火力向對方掃射,同時組織紅軍戰士猛衝,奪回了風車口,穩住了陣地,並趁勢將國民黨軍逼下了山腰。此後,儘管國民黨軍多次衝鋒,再也無法逾越風車口。

在新七溪嶺戰鬥打響之後,楊如軒的二十五、二十六兩個團幾乎同時向老七溪嶺發起進攻,並搶佔了制高點百步墩。紅二十八團因路途較遠,只趕到與百步墩一澗之遙的茅管坳,敵俯我仰,地形對紅軍極為不利。紅軍多次組織突擊,卻因澗窄墩陡,兵力無法展開,未能奏效,一時形成對峙狀態。午後,紅軍乘敵疲憊鬆懈之際,組織了敢死隊隱蔽接敵,發起突然進攻,終於突破敵防禦陣地,攻佔了制高點。國民黨軍倉惶向白口村方向潰逃。紅二十八團居高臨下,乘勝猛追,殲其一部。

敵二十五、二十六兩個團及第二十七師指揮所逃向永新,紅二十八團迅速經白口村向龍源口迂迴。與此同時,扼守新七溪嶺的紅軍部隊,乘勢轉入對國民黨軍二十七團的進攻,二十七團已陷於孤立,紛紛向龍源口潰退。紅軍迅即跟蹤追擊。當敵人退至龍源口時,紅二十八團已經佔領龍源口有利地形,切斷了敵之退路。

就這樣,紅軍以不足3個團的兵力,殲敵1個團,擊潰敵1個團,繳槍1000餘支,取得了朱毛紅軍會師以來重大的軍事勝利。

朱毛紅軍最不願打的一次戰鬥

龍源口戰鬥,是國民黨軍和紅軍的一次遭遇戰,它既不像毛澤東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開篇之作新城大捷,也不像朱毛紅軍首戰五斗江時有充足的時間設伏並有足夠的兵力擊潰冒進之敵,甚至還不像隨後的草市坳戰鬥——草市坳戰鬥朱毛紅軍投入了整個紅二十八團,且在國民黨軍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預先佈下伏兵,然後和國民黨軍七十九團對陣,最後完勝。

井岡山時期,朱毛紅軍尚不足以支撐一次師、團級部隊作戰,而多以小股部隊並運用游擊戰術為主,戰鬥中多避敵主力,而攻敵側翼,並聲東擊西,甚至有時還採取集中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法,所以實戰效果頗佳。但龍源口戰鬥,朱毛紅軍將全部本錢押在那裡,並且硬碰硬,容不得絲毫以巧取勝。

國民黨軍作為主攻方,有足夠的準備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打一次有足夠勝算的戰鬥,而朱毛紅軍之二十九團、三十一團一部為了佔領防禦陣地,提前不到半個小時搶佔了新七溪嶺的制高點,甚至連工事都來不及修築;紅二十八團因路途遙遠,晚了一步,讓國民黨軍佔據了有利地形。在這種緊張的態勢下,朱毛紅軍就不得不一改過去的游擊戰法,而採取山地攻堅戰。這種戰法,對於兵力、武器等方面均處弱勢的紅軍來說,未免代價太大。

國民黨軍失敗原因

國民黨軍集中了優勢兵力,挾優勢火力,佔盡地利,準備充足,為什麼就越不過龍源口這道坎?其中的奧妙何在?

戰場組織、指揮失靈

戰鬥中的戰場組織、指揮極為重要,它可以對戰場實時精準掌控及調配戰力,是贏得戰鬥的關鍵。國民黨軍這次進攻由楊池生擔任總指揮,總指揮部設在永新縣城,由楊如軒擔任前線指揮,前線指揮部設在武功潭的白口村,但前線指揮楊如軒卻不在前指。楊如軒在《南昌起義後在贛西作戰親歷》中承認:“1928年五月(農曆)中旬,赤軍第二次佔領永新後,‘朱培德大為震動,決議第九師從山東調回江西,到永新與我的第二十七師會合,統由楊池生批示攻逼贛西赤軍。我因傷未愈,預備赴上海就醫。楊池生師長帶領第九師抵達永新後……奉令向七溪嶺赤軍提議攻逼,後果大北而回,損掉沉重’。”時任國民黨贛軍第九師第二十五團團副的胡彥在《我所曉得的朱德和“二楊”》一文中也曾證實: “楊如軒掛彩後,第九師師長楊池生銜命從‘北伐’途中火線趕回,率兩個團趕到永新,攻逼赤軍。……端陽節快到了,‘二楊’提早過端陽節,楊如軒對楊池生說,‘你要小心,不是以前的朱玉階(指朱德)了’。楊池生說,‘老朱的打法我曉得,沒有什麼了不得’。後楊如軒回吉安養傷,楊池生批示作戰,不意,楊如軒還沒到吉安,楊池生就敗下陣來,並且敗得更慘。”

交戰時主要指揮員不在位,造成了這次戰鬥的戰場組織、指揮上的失靈。國民黨軍動用了三個團擔任主攻,並抽出一個團留守永新城,另一個團在永新和寧岡的交界處也同樣為預備隊做戰場補充。事後證明,國民黨軍中近在咫尺的一個團根本沒有及時有效支援,是因為對戰場信息掌握不了,加上沒有總指揮協調整個戰鬥,造成了固守永新城的那個團一點都未派上用場。兵敗如山倒,國民黨軍兩個團就這樣在龍源口戰鬥中望風而逃,既沒保住設在白口村的前指,也沒有策應三個主攻團,甚至沒有守住大本營——永新。

在作戰中,各方只考慮自己小集團的利益,以損人利己為行事的出發點

在龍源口戰鬥打響之前的1928年6月20日,國民黨湖南省督辦魯滌平、會辦何鍵復楊池生等電中寫道:“電覆永新楊師長池生等皓電會剿共匪朱毛由。國急。江西永新第九師楊師長,第二十三(二十七)師楊師長勳鑑:口密。皓午電:敬悉貴部準馬日依照方案進剿,至為佩慰,當即令飭吳軍長由茶、酃班師會剿,以期一鼓而殲滅之,尚望不分領域,起勁兜剿,務將匪根鏟絕,永安民命為盼。魯滌平、何鍵叩。哿未印。”

當龍源口戰鬥國民黨軍方面進攻不順時,並未見到湘軍的身影。楊如軒於23日致電魯滌平、何鍵等稱:“機最急。……接敝師楊副師長由七溪嶺來示:朱、毛、袁各匪率千餘人,沿七溪嶺一帶,據險與我軍苦戰。我肉搏衝鋒數十次,連擄仇敵數個,不料我右後方,又有匪數千向我襲擊,當即抽隊抵擋。……我軍官兵亦傷亡不少。現仍在七溪嶺對戰中……貴軍已開動否?現到何地?萬祈迅示。並請不分領域迅即進剿,俾免有受匪各個擊破之虞,若何?盼即電告。楊如軒叩。梗。”

龍源口苦戰中的贛軍求爺爺告奶奶,為的是盼來援兵,但全副武裝的湘軍無視哀求,仍在酃縣附近裹足不前。

低估了朱毛紅軍的實力

朱毛紅軍雖然人員少裝備差,但在毛澤東、朱德等正確的戰略戰術指導下,並經過多次戰火的洗禮,部隊適應性強,能征善戰,官兵異常驍勇。而國民黨軍行動遲滯,“驕嬌二氣嚴重”:21日從永新動身,區區20公里的路(相較於朱毛紅軍從寧岡新城抵達龍源口而言,道路更為平坦)竟黃昏才開到,又因“怕夜戰”早早宿營休息。

而朱毛紅軍卻趁“仇敵師部紮在嶺南山腳下龍源口、秋溪街一帶,團部到了山上蛤蟆湖,計劃攻下新城過節!兵戈的前一天,我們在城裡城隍廟開群眾大會,人人聽了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發動申報……整夜做預備任務。在黑夜星光下,我們分三路動身去圍住仇敵。早晨6點鐘,就開戰了”。時為少先隊員的謝長生回想起龍源口戰鬥時如是說。所以,紅二十九團及紅三十一團一部能夠為龍源口戰鬥的順利進行取得先機。同時,首戰即勝也鼓舞了朱毛紅軍的士氣。

另外,敵人火力雖然密集,但損耗多,況且因為戰線綿長,彈藥給養等難以補充。國民黨軍的槍支如果缺少彈藥即變成了燒火棍。這時,缺槍缺彈的朱毛紅軍卻能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在堅持一天多的戰鬥中,在沒有任何補充甚至連飯都可能吃不上的境況下,還能夠發揮戰鬥力,這是國民黨軍難以想象的。

沒有使命感,沒有民眾的支持

蔣介石背信棄義,煮豆燃萁,發動反革命戰爭,與民眾離心離德;而朱毛紅軍為了革命事業,有神聖的使命感,自然也富有犧牲精神,有能夠壓倒一切敵人,絕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毅力和勇氣。如龍源口戰鬥中,朱德親自參與阻擊,在子彈洞穿自己軍帽的危急時刻,也全然不顧。又如,營長肖勁塞腸衝鋒,班長馬奕夫身堵機槍,等等。

正因為朱毛紅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軍隊,所以得到了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在龍源口戰鬥中,得到廣大民眾支持的朱毛紅軍對國民黨軍的一舉一動都非常清楚,並能夠從容應對。

民眾及時向朱毛紅軍提供了國民黨軍進攻的確切消息。於是,毛澤東和朱德能夠果斷地作出戰鬥部署:命令紅三十一團一營和紅二十九團迎擊新七溪嶺進攻之敵,紅二十八團迎擊老七溪嶺進攻之敵;袁文才率領紅三十二團一部和寧岡、永新兩縣赤衛隊埋伏在老七溪嶺右側的武功潭一帶,配合紅軍相機出擊,搗毀白口村的楊如軒的前線指揮部;動員地方武裝和參戰群眾協同紅軍作戰;王佐率一部做預備隊並防備遂川“靖衛團”可能趁機騷擾;毛澤東率紅三十一團三營前往永新龍田、路江一帶監視湘敵動向。朱毛紅軍能夠利用有限的兵力進行“絕配”,國民黨軍恐怕做夢都沒想到。

一戰定乾坤

用一戰定乾坤來形容龍源口大捷一點也不誇張。

這一仗不僅使贛敵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進剿”破產,而且讓朱毛紅軍乘勝第三次佔領永新城。毛澤東曾滿懷豪情地說:“我們看永新一縣,要比一國還要重要。所以現在集中人力在這一縣內經營,想在最短的期間內,建設一個黨與民眾的堅實基礎,以應付敵人下次的‘會剿’。”因為永新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大縣。它北通蓮花、萍鄉,西接茶陵,東鄰吉安,南連寧岡,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境內崇山峻嶺,地形很是複雜。總之,永新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看,都顯得極為重要。

這次戰鬥勝利後,朱毛紅軍不僅在永新建立了各種黨群組織,深入開展土地革命,而且地方武裝赤衛隊、暴動隊發展到近萬人;同時,還營造了僅次於井岡山的第二個軍事根據地——九隴山軍事根據地,使之成為邊界各縣地方武裝的軍事屏障。永新,也因此成為井岡山根據地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