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116個旅,各野戰軍任務是如何分配的呢?

1948年9月8日—1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毛澤東代表中央提出了“建軍5百萬,殲敵正規軍500個旅,5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毛澤東年譜》下卷,第343頁)的總體戰略目標。

根據這一總體戰略目標,中央又給各戰略區分配了本年度的具體殲敵任務。在9月22日發給各戰略區的電報中明確提出:“戰爭第三年(今年7月至明年6月)要求全軍共殲敵正規軍116個旅左右,其大體上的分配是:東北及華北第二、第三兵團擔負36個旅(7月份保北殲敵1個旅在內),華東野戰軍40個旅(7月份殲敵7個旅在內),劉、鄧(包括陳、謝)14個旅(7月份殲敵2個旅在內),彭、張、趙擔負12個旅(8月份殲敵1個半旅在內),華北第一兵團(徐、周)擔負14個旅(7月份殲敵8個旅在內)。如能完成這一任務,即可開闢第四年大舉南進的道路”。(《毛澤東年譜》下卷,第346頁)

解放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116個旅,各野戰軍任務是如何分配的呢?

通過毛澤東以往給各戰略區的殲敵任務看,他很注重定量分析,下達殲敵任務指標非常具體明確。這次同樣也是如此。看得出,這次分配的殲敵任務以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含華北第二、第三兵團)最重,分別達到了40個旅和36個旅。

可以說,這個指標是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及戰局可能的發展等綜合因素提出來的。每年消滅100多個旅,按說,這個任務並不輕。以華東野戰軍為例,解放戰爭第一年,消滅敵人20多萬。這次的40個旅,大致在30萬左右。這幾乎相當於華東野戰軍本身的人數數量。

但即使是這樣,實際殲敵數字還是比計劃指標多得多。因為,解放戰爭進入到第三年,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進程遠比預想的還要更快更好。

解放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116個旅,各野戰軍任務是如何分配的呢?

此時,華東野戰軍方面,正在進行濟南戰役。兩天後,該戰役即勝利結束。共殲敵10餘萬人。而東北野戰軍舉行的遼瀋戰役也已拉開了帷幕,戰役已經進行了10天。這一戰役規模更大,直至演變為東北地區的終極大決戰。僅此一個戰役即殲滅了國民黨軍47萬餘人。

遼瀋戰役剛一結束,接踵而至的是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舉行的淮海戰役,再之後是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舉行的平津戰役。

就這樣,原定的一年內殲敵的數字指標,僅經過這幾個大決戰,沒幾個月便加倍完成了。

11月11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羅榮桓的電報中欣慰地寫道:“9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所作的5年左右建軍5百萬,殲敵500個正規旅,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估計及任務,因為9、10兩月的偉大勝利,已經顯得落後了。這一任務的完成,大概只需要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了”。(《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第202頁)

解放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116個旅,各野戰軍任務是如何分配的呢?

主要參考文獻:《毛澤東軍事文集》《毛澤東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