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作戰,大將張郃究竟死在誰的手上?

一葉碧雲


張郃的死只能歸於諸葛亮。



據《三國志》中記載,張郃戰死是在同諸葛亮交戰當中,是不幸被殺。

原文記載如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

在《三國志》的記載當中,張郃是在和諸葛亮交戰的時候,被箭矢射中了右邊膝蓋,導致後來的死亡。

但是《魏書》記載,具體的死亡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歸途當中。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弓弩亂髮,矢中郃膝。

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張郃不想去,但是不得已還是去了,結果被射殺。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又是另外一種原因。

這次是張郃殺得興起,於是就忘了窮寇莫追的這個道理,司馬懿進行了阻攔,但是沒有成功,張郃後來中計被射殺。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

1,是亂箭射死

這個是可以肯定的,不論是哪種說法,都是說張郃並不是被什麼有頭有臉的大人物給殺了,就是亂箭射死,就好像現在戰爭被流彈打死一樣,找不到是誰幹的這件事。

2,關於司馬懿和張郃

張郃自己首先就不是那種做事不思考的人,他打仗一向非常的沉穩,不是那種殺紅了眼就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另外司馬懿也是個人精,這樣簡單的窮寇莫追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除非是故意為之。

具體是不是故意,就很難說了。

所以只能說是諸葛亮殺得張郃。


行話歷史


一說張郃是在對蜀戰爭中中了諸葛亮的計右膝中箭而亡。

但是後來很多歷史愛好者都認為張郃的死亡原因除了戰事失利以外,還跟一個人有重要的關係,那就是司馬懿。

《魏略》中有這麼一段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張郃知道諸葛亮會有戒備,也提出來“歸軍勿追”的意見,但由於司馬懿是主帥,他必須執行命令,因此中了埋伏,而且中的是山谷中的埋伏(乘高布伏)。

張郃是一個非常懂得軍事變化規律,善於安營佈陣,預料戰爭形勢和地形條件的將領,無不符合他的算計,連諸葛亮都懼怕他三分。但就是這樣一個身經百戰,智勇兼備的名將,卻死於一次簡單的追擊戰當中。

當時諸葛亮是主動撤軍,必然會有所戒備,作為一個有謀略久經戰陣的將軍,張郃為什麼會貿然追擊,並中埋伏被射死呢?

司馬懿是軍事謀略家,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撤退時必然有所防備,但他為什麼還要命令張郃前去追擊呢?一般認為,這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就是想借諸葛亮之手殺掉張郃。

《三國志·張郃傳》當中並沒有記載張郃的死與司馬懿有關,但是《魏略》的記載中確實是有的,應該說,牽扯到司馬懿的失誤、責任問題,《三國志》是不敢有貶損的文字出現的,而這次戰爭統帥又的確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對於張郃的死應該是有責任的。


崑崙轉轉


張郃是曹魏名將,與張遼、徐晃、于禁、樂進並稱為“五子良將”。他善於戰術奇謀,常以巧變著稱,善於排兵佈陣、觀察地形,料敵如神。蜀漢集團的諸葛亮、劉備等皆對其有所忌憚。

張郃自官渡投靠曹操,風風雨雨為曹家服務了三十年,期間南征北戰,取得了無數的軍功章。

比如渭南之戰,張郃與夏侯淵多次擊敗馬超的西涼精騎,是曹操收復關中地區的主要功臣;比如漢中之戰,張郃多次阻擊劉備軍成功,被劉備恨的咬牙切齒;比如蜀漢北伐戰役,張郃是諸葛亮最大的絆腳石。他創下的一系列輝煌成績,曹營將士無人能比。

公元228年,張郃官至徵西車騎將軍,領爵壯侯,增邑一千戶,共計四千三百戶。是曹營中享食邑最高的將領。即便他的上司曹真、夏侯淵等人,都遠及不上他。甚至同時期的夏侯淵、夏侯惇、曹真、曹休、張遼等人,都相差好幾千戶。這些封邑,都是他一點一點戰功積累起來的。

張郃在關中、漢中等地,征戰長達數十年,他在關中軍的威望無人能及,即便他的老上司曹真,也遠不及他統領關中軍的時間長遠,更別說司馬懿了。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張郃對司馬懿接替關中軍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司馬懿才處處的為難他。

公元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司馬懿留守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上邽,親自統領大軍支援祁山。張郃請求分兵往雍縣、郿縣,司馬懿並不採納,堅持以全軍救援祁山。但是,司馬懿把所有部隊都開到祁山之後,又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導致諸葛亮留小部分兵力駐守祁山,暗中進攻上邽郭淮,收割了魏軍的糧草。

司馬懿支援到上邽,仍然不敢與諸葛亮交戰,只是依險要防守。結果諸葛亮收割了糧草,大搖大擺的就走了。司馬懿卻又不甘心,於是沿途追擊到滷城。追上了又不敢打。

張郃於是又進言:

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司馬懿仍然不採納。只是追諸葛亮,追上了又不敢戰。賈詡、魏平等數次請戰,皆被司馬懿拒絕。反而被魏延、高翔、吳班等打得大敗而逃。

後來諸葛亮糧盡退軍之際。張郃認為不能追擊,這次他索性搬出了《孫子兵法》勸說司馬懿,但仍然被司馬懿拒絕,堅持要張郃領兵追趕諸葛亮。原文如下:

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張郃之死,是否是司馬懿故意為之,這邊我們不去討論這個問題。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張郃的死因跟司馬懿脫不了干係,至少是司馬懿的幾番失誤,才導致了張郃戰死木門道。

張郃在木門道被亂箭射中,由於年事已高不治身亡。至於射他的那個小兵,我們無從去查考。所以只能把張郃之死,歸咎在豬隊友司馬懿的頭上。


愛尚文史


大家都知道,曹魏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和張郃,他們個個都智勇雙全,英武善戰。

但是,大家受到的待遇公平嗎?咱們來看一下,五位優秀的將領在曹操生前最高的軍銜和調兵權:

于禁:左將軍、假節鉞

樂進:右將軍、假節

徐晃:後將軍、假節

張遼:徵東將軍、假節

張郃:蕩寇將軍、假節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這“五子良將”中,張郃所受到的待遇是最低的。

別人最起碼的都混到正牌將軍了,而張郃還是個比別人低三個級別的“蕩寇將軍”的雜牌子,這個軍銜,張遼在隨曹操北征烏桓前就已經獲得了。而張郃是在蒙石、宕渠和瓦口關被張飛打得落荒而逃後,曹操晉升給他的。這就奇怪了,以前多次東征西戰,張郃也立功很多,打了不少勝仗,沒有晉升,打了敗仗反而晉升了。

是曹操對張郃有意見嗎?當然不是。大家注意,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立即晉升張郃為“左將軍”(于禁的位置),連升三級,正式進入正牌將軍的行列。

瞭解政治手段的朋友們會明白,這是曹操有意的安排,恰恰是因為曹操對張郃極為重視,認為他的才華能夠挑起國家的未來,所以對張郃百般壓制,把晉升張郃的權力留給繼位的曹丕,以獲得張郃對曹丕的感激和忠心,這就是曹操的“帝王心術”。

所以張郃對曹丕是感激涕零,忠心不二,為曹魏天下操碎了心。曹丕死後,曹叡對張郃抱以極度信任,甚為倚重,“加合位特進,遣督諸軍”,在諸葛亮一出祁山,連下三郡的嚴重形勢下,張郃奇襲街亭,直插蜀軍後路,導致諸葛亮全軍震動,匆忙後撤,收復了雍涼地區。

曹叡是個很精明的帝王,當時魏國在軍事上主要倚賴兩個帥才:司馬懿和張郃。司馬懿雖為主帥,但大家都知道,司馬懿對諸葛亮始終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司馬懿打別人都是主動進攻,長途奔襲,但一遇到諸葛亮就萎了,被捉弄得灰頭土臉,龜縮不出。

而張郃呢?他的軍事才能絕不亞於司馬懿,他久在軍中,受到軍士們的愛戴和崇敬,他的戰術風格也比較鐵血,要打就打個你來我往,有攻有守,這也很符合將士們的性情。所以在曹魏軍中,大多數將士們對張郃很有好感,內心裡都有些瞧不上司馬懿的忍者神龜的戰術。

那曹叡為什麼不讓張郃為主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張郃為副將,他是能對司馬懿形成牽制作用的;但要是張郃做了主帥,司馬懿為副,司馬懿是絕對牽制不住張郃的。

曹叡是想像他爺爺一樣玩帝王操縱之術,但他的手段卻遠遠不及曹操。曹操是大軍事家,手下也能人輩出,又心狠手辣,智謀深長,所以能如魚得水地搞操縱,曹叡可沒這水平。司馬懿就鑽了他的空子,曹叡偏偏也奈何不得他。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無功而返,蜀軍後撤。曹魏大軍聞訊,追還是不追呢?按照史書記載,一種說法是司馬懿不想追,但張郃堅決要追;另一種觀點是張郃不想追,司馬懿堅決讓他去追,《魏略》就是這樣認為的: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合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合髀。

其實我們大家很清楚,張郃這個人雖然勇武鐵血,但實際上他打仗非常謹慎,絕不是個莽夫。而且,上次諸葛亮退兵時,魏國猛將王雙曾經率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戰死沙場,日子並不久遠,張郃能不警惕?就算是張郃糊塗了,一定要追,做為一軍主帥的司馬懿,龜縮了那麼久,把大家摁得忍氣吞聲,如今就摁不住了?

所以說,張郃之死,司馬懿負有重大責任,不需要疑問,就是他乾的。張郃活著,司馬懿就隨時都有被替換掉的危險,只要有張郃在,曹叡是不需要忌憚司馬懿的。

張郃中伏犧牲,僅僅從軍事角度上那是絕對說不通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陰謀家心照不宣地搞了一次配合。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三國曹魏名將張郃,在追擊蜀軍時,被諸葛亮埋伏在木門道的蜀軍用箭射死。所以他直接是死在諸葛亮手。另外也與張郃本人有關係。

關於張郃追蜀軍一事,有一說是張郃主動追擊的,有一說是司馬懿令他追擊的。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張郃身經百戰,也較有謀略,應該預料到諸葛亮退軍會有埋伏,不宜窮追傻追。而他就是因為窮追傻追才中計被射死的。

張郃為什麼會窮追傻追,歸根結底還是立功心切,狠不得一下子就抓住諸葛亮。這種為國立功的心意是好的,但卻忘了"窮寇勿迫"和欲速則不達"的古訓,輕視了對手諸葛亮。

由此而論,張郃即是死於諸葛亮之手,也是死於自己之手。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張郃之死司馬懿要負主要責任。

按《 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這裡還有一個注引: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可見張郃本來不同意追擊諸葛亮,是司馬懿強迫的結果。當年街亭大勝時張郃都能冷靜對待,持重不貪功戀戰,沒有道理說這次就會冒進不備;魏軍是吃過蜀軍“拖刀計”的虧,大將王雙就折在這上面;司馬懿和諸葛亮打了多年交道,這點雕蟲小技很難瞞過他。

倒不是說司馬懿此時就有反心,蓄意剪除曹魏骨鯁良將——當時魏明帝曹睿春秋鼎盛,曹魏政權還相當穩固,司馬懿還想不到會有改朝換代的那一天。

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司馬懿為了緩解後方對其避戰的不滿,強令張郃追擊,並承諾將派兵接應,即使碰上埋伏也不至於吃大虧。張郃出發後,司馬懿轉念一想,萬一又是諸葛亮誘敵之計呢?張郃有失也就罷了,加派援軍則會擴大戰事規模,可能最後演變為戰略決戰,有違當初堅壁不戰的初衷,於是便違約不發救兵。司馬懿也許主觀上無意置張郃於死地,但他已經預見到兵敗的可能,卻對其發生持放任態度,其中的惡意是毋庸置疑的。


真正鱷魚不哭


我是論史大能貓,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大將張郃之死,在《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資治通鑑》記載:

“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在這三處史料記載中,張郃都是死於蜀軍的埋伏圈,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就是直接死於諸葛亮之手。

然而在這三段史料中,又出現了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張郃主動追擊諸葛亮中伏,第二種則是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導致中伏。如果是第二種說法的話,那就變成了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了。

那麼第二種說法有沒有可能性呢?可能性是有,但很低。

1、排除異己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包圍祁山。此時曹魏西陲軍事領導人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這是司馬懿第一次對陣諸葛亮統帥的蜀軍,並沒有太多的經驗;而三朝元老張郃面對蜀軍卻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因此兩人在戰術上屢次出現分歧。

第一是針對是否分兵。據《資治通鑑》記載,司馬懿到達前線後“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而張郃則建議分兵駐雍、郿,然而司馬懿卻不同意分兵,執意合兵西進。

結果諸葛亮採取靈活戰術,“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於上邽”,牽著司馬懿鼻子走,還趁機收割了魏軍的小麥。

第二次是針對如何應對蜀軍。在初戰失利後,張郃憑藉多年來對蜀作戰的經驗向司馬懿指出:“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但司馬懿還是不贊成分兵,但後來又改變戰術,主動找蜀軍主力決戰,結果魏兵大敗。

那是否司馬懿對張郃懷恨在心,藉機除掉呢?基於司馬懿陰鷙的個性以及此後其一系列行為,是有可能,但是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張郃之死就是司馬懿排除異己。

2、奪取軍權

會不會是司馬懿逼迫張郃追擊是以司馬氏為首的大士族奪取曹魏軍權的一種表現呢?這也不大可能,當時魏明帝尚在,司馬氏羽翼也未豐滿,以司馬懿隱忍的性格,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大動作。

3、三朝宿將

張郃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乃是曹魏政權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資歷、能力都擺在那兒,就連魏明帝也對他多加讚賞。司馬懿雖然陰狠,但畢竟和張郃沒有私仇,也沒有心胸狹窄到因為戰術分歧,就讓三朝宿將去敵方埋伏圈送死的地步。

因此,張郃之死不大可能是司馬懿的陰謀,若張郃事先排出斥候偵查,就算髮現埋伏後追擊無功而返,司馬懿也是斷不敢以此為由下殺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輕敵冒進,被諸葛亮算無遺策,身死木門道。


論史大能貓


張郃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追擊蜀軍在木門中了伏擊,受箭傷而亡,按照史料記載是右膝中箭傷重而亡,所以張郃的死因是:膝蓋中箭。

“五子良將”張郃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魏書卷十七時,將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就是“魏五子”的由來,“魏五子”是曹操賬下最優秀的五個外姓名將。

張郃在黃巾起義時期就活躍,先後換了韓馥、袁紹、曹操三個主公,不過自從官渡戰敗加入曹操陣營後便從一而終,戰功累累。

張郃追隨曹操平滅袁氏集團,跟隨張遼平定淮南,跟隨夏侯淵平定西涼,又參與了平定漢中張魯,功勞很大。

不過在曹操時代張郃並未受封四方將軍,只是蕩寇將軍,離核心大將還有距離。

曹丕、曹睿時代入列軍機核心

曹丕稱帝后,張郃受封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張郃重要成為了四方將軍,正式成為曹魏重要將領之一。

一、屢破東吳,威震江東

公元220年,張郃南下與徵南大將軍夏侯尚進攻東吳的江夏郡,張郃作為總指揮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後,張郃都督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張郃率軍與吳軍激戰,擊敗了劉阿所部,大破吳軍、

二、街亭之戰,大破蜀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蜀軍佔領。曹睿親自接見張郃,令其總督雍、涼兵馬進攻蜀軍,張郃帶前鋒五萬人在街亭一舉擊敗蜀將馬謖,切了蜀軍糧道,諸葛亮被迫撤軍北伐失敗。擊敗蜀軍後的張郃又率軍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各郡。

三、地位尊重,五子最高

張郃街亭大勝後,曹睿增加張郃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之前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這個數字是驚人的。諸葛亮北伐期間張郃表現突出,屢立奇功,曹睿對張郃極為欣賞,後更是加封張郃為車騎兵將軍,車騎將軍地位極高是級別最高的武爵之一,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在衛將軍之前。

張郃的食邑和官位是“五子良將”中最高的,當然五子其他其人不是晚節不保就是去世過早,張郃作為碩果僅存的五子也算是佔了很大的便宜,但是關鍵還是張郃本人的優秀。

木門遇伏,死亡疑雲

張郃是一員驍將也是一個帥才,兵機變無雙,給諸葛亮造成很大麻煩,深為諸葛亮所忌憚,對於張郃,諸葛亮是必欲處之而後快的。重要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終於被逮著機會,張郃命喪木門。

一、張郃的直接死因是中了諸葛亮的埋伏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將軍司馬懿率車騎將軍張郃等人與諸葛亮作戰,雙方相持不下,在對峙了數月之久後,諸葛亮糧盡只好無奈撤軍,司馬懿令張郃追擊蜀軍。結果諸葛亮早有準備,蜀軍在木門這個地方提前設伏,在山谷上方居高攻擊,萬箭齊發,張郃軍大敗,張郃本人右膝蓋中箭,傷重而死。

二、張郃之死司馬懿或有嫌疑

張郃之死歷來爭議很大,直接的執行者是諸葛亮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三國志卻寫的很隱晦,史載張郃並不願意去追擊,認為肯定有埋伏,張郃對司馬懿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停,強令張郃追擊,司馬懿當時官拜大將軍,張郃無奈只得追擊,於是中伏擊而死。

司馬懿打仗很穩,尤其是和諸葛亮打仗很雞賊能不交手就不交手,靠的就是拖垮蜀軍,司馬懿曾經拒不交戰,諸葛亮讓人給送個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但是司馬懿依舊不為所動。如此能忍的司馬懿居然耐不住性子讓張郃去追擊,張郃都能看出有埋伏,司馬懿會看不出來?

三、張郃之死迷霧重重

三國志用了春秋筆法,對張郃之死寫的很隱晦,參考張郃是膝蓋中箭而死,細思極恐!


我家的貓叫皮蛋


張郃明面是中了埋伏,死在蜀軍亂箭之下,實質上是死在司馬懿的陰謀中,或者說是死在必然繞不過去的坎上。魚豢在《魏略》中的記載,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漢大軍因為糧草供給不足要退軍的時候,司馬懿令張郃追擊。對此,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遂領兵追擊。結果,和張郃預料的情況一樣,蜀漢大軍果然有埋伏。彼時,蜀漢大軍在木門谷乘高布伏,弓弩亂髮。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這個記載即使有失偏頗,我也相信是接近真相!張郃在後期名震魏蜀,不僅僅是武藝超群,最主要是統兵和謀略,最主要的因為是降將出身,所以對曹操忠心耿耿,更是曹氏一族的基石人物,司馬懿雖然有野心,但是張郃確實一塊不易跨越的大山,沒有機會,司馬懿也要創造機會,何況還來了機會,諸葛亮也不可能想著一個常規的埋伏就能把司馬懿收拾了,這個時候,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即使猜出意圖,也是隻能仰天長嘆,一死徇忠而已。可憐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後人的話給張郃也是很符合的!一代名將,防的了前面的萬箭齊發,放不了後邊的一支冷箭!




寶馬銀槍


劉備在爭取漢中的時候,張郃就跟隨魏國大將夏侯淵抗擊劉備。劉備在聽到主帥夏侯淵戰死的時候,不但沒有高興,反而生氣地說道: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劉備一生戎馬,跟魏國很多將領都認識,但是偏偏對張郃有極高的評價。

張郃後來跟隨魏國大將曹真抗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張郃抓住馬謖布兵的失誤,奪得街亭從而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迅速奪回了已經被諸葛亮攻下的天水三郡。導致諸葛亮首次北伐無功而返。

後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張郃又跟隨司馬懿抗擊諸葛亮。戰鬥一開始,魏軍就被魏延大敗。斬獲三千多魏軍士兵,鎧甲五千副,角弓三千多張。後來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迫於無奈退兵,卻被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射中膝蓋跌下馬摔死了。

張郃一死,對於魏軍來說除了司馬懿再無能夠跟諸葛亮對抗的人,不得不重用司馬懿。對於蜀軍來說,雖然張郃死了,但是魏國的軍事力量還在。對於魏延來說,同時期能打仗的大將們,陸陸續續地退出舞臺,張郃一死,就再沒有人能夠跟魏延對抗了。

張郃被譽為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其軍事才能遠近聞名。一聽說張郃死了,魏延大喜,不無得意地對身邊的人說到:張郃已死,天下誰敢敵我!魏延這樣說,不排除他本人狂妄自大的性格。但是也說明了張郃在當時的名望,連蜀國的對手都很敬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