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为什么进攻4天只推进12公里?

白杨树下谈历史


库尔斯克会战,莫德尔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推进,他策划的传统步兵突击部署,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是否发动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当时德军刚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多数将领反对代号为“堡垒”的大规模进攻计划。


曼施坦因认为:

“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起,到黑海为止的绵长防线……德军要想在东线上造成一个僵持的和局,是已经感觉到时间不多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采取一种战略的守势。”

施佩尔和古德里安也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莫德尔指出根据空中摄影侦查,他的第9集团军很难在这种遍布野战工事的地形上前行,除非采取另一种攻击战术,否则不如放弃这次进攻。

可是希特勒信心很足或者已经疯狂了,他疯狂的相信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他叫嚣道:“库尔斯克的胜利应当成为全球的火炬。”


兵力对比悬殊

德军集结了50个师,其中有16个坦克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多万,装备约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近2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000多架飞机。

苏军不甘示弱,集结了三分之一的作战部队和飞机,二分之一的坦克和火炮。单单与莫德尔相对的苏联中央方面军,总兵力就达70万,坦克1785辆,大炮12500门。

苏军防御体系完备

  •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带构筑了8道防御地带和地区,纵深达300公里。
  • 在主要地带构筑4-5道立型战壕和火力发射点,并联通起来。为防御敌坦克突击,还挖掘反坦克壕,设置地雷场。
  • 把炮兵、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火力同工程障碍物结合起来构成对坦克防御体系,在所有的部队和兵团中,都建立了防坦克快速预备队。
  • 在会战前,苏军作战飞机已超过德军,每个方面军都有一个700-800架飞机的空军集团军,侦查并轰炸德军工事。

1943年7月5日,莫德尔率第9集团军发起进攻,并顺利的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次日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起猛烈反击,德军举步维艰,一天只推进了几百米。

莫德尔无奈之下,一口气投入了5个装甲师,但是依然无济于事。到11日,第9集团军伤亡高达两万多,损失143辆坦克,进攻已经乏力。


于是,莫德尔在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的默许下,停止了进攻。为了不惊动希特勒,在战功中只字不提停止进攻,不声不响的逐步撤回进攻部队。

7月12日,苏军就转守为攻,发动了“库图佐夫”反击,虽然莫德尔竭尽全力防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整个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投入总兵力达到400多万,规模之大外整个二战都是屈指可数的。


邯郸醉


很简单,因为莫德尔实在太难了,且不说他的部队已经损伤过半,就算他及时顶上只能失败越快,除非第2装甲集团军有能力据守奥廖尔突出部,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从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来看,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方向上暂时停止推进是完全正确的。


1、“防御之狮”沃尔特·莫德尔


这里就要说说堪称“防御之狮”的莫德尔元帅了,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期间,苏军对德军莫德尔防区发动的大规模反攻,共计四次五十万人到一百四十万人,但都被莫德尔部队击溃。莫德尔因此获得了“防御之狮”的美名。

即使由“不败战神”苏联的朱可夫元帅所领导的“火星行动”,遭遇到莫德尔一样遭到惨败,这也是这位被宣传为无敌的苏联元帅一生中所遇到最惨痛的失败。苦战一个月,朱可夫败给了莫德尔,算下来的话,德军和苏联损失人数比为2:25,装备损失没有计算。

1943年7月5日2时20分,苏军下达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火反准备的命令,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2、更有大局观沃尔特·莫德尔


因为莫德尔考虑的不只是暂时的胜负,而且全局的战争。当时的情况是奥廖尔突出部是莫德尔集团军的进攻出发基地,一旦丢失奥廖尔,则意味着莫德尔整个第9集团军后路被切断,所以相比于库尔斯克的进攻,奥廖尔突出部的安全才是最关键的,也是德军维持持续进攻最基本的大本营。

所以莫德尔元帅的命令是“稳”,选择了以步兵师为主,装甲部队为辅的进攻战术,在第一波攻次中只投入了1个装甲师,剩下的6个装甲师和其它部队全部留作预备队。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突破后再投入装甲预备队进行纵深发展,所以一开始“防御之狮”莫德尔就有意保留了这些具有强大突击能力的装甲部队。

北线战场,莫德尔先是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没有成功。于是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飞机,而苏联空军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这次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联两个坦克旅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联红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

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苏联红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联红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

1943年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联红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失败的,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7月10日莫德尔部队转入防御状态。

事实证明莫德尔的正确性,并一直坚持到最后。

3、冲进苏军的曼施坦因

南线战场,与之相反的,曼施坦因元帅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则同莫德尔的战术完全不同,南方集团军群一开始就投入绝大部分的装甲师集中进行突击,以期快速的突破苏军纵深防御,在防御阵地后方同苏军的坦克预备队进行决战。所以曼施坦因的部队一下冲入了苏军的防御中,

7月12日被载入史册的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使苏德双方损失惨重。此后几天,第二党卫军装甲军仍继续进攻,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

但希特勒此时因不满德军的进展,决定放弃库尔斯克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至此,希特勒选中库尔斯克作为进攻目标的整个计划已经基本失败了。


从小爱历史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计划是南北对进,最终围歼苏军。莫德尔时任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负责从北线进攻。

当时,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6个装甲师、1个掷弹兵师和14个步兵师)和3个匈牙利师,总兵力33.5万人,拥有590辆坦克和424辆突击炮,当然在最初的进攻中并没有完全投入。

与他对垒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共有5个集团军,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将3个集团军(第13、48和第70集团军)用于守卫第一和第二防御地带。而且他判断莫德尔主攻方向是第13集团军(应该说判断十分准确),因而将该集团军梯次分布在23公里狭窄正面,分为3个防御地带,分别部署了4个、3个和5个师。第13集团军实力强劲,共有4个步兵军12个步兵师,11.4万人,装备2934门火炮和迫击炮、2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该方面军的另外2个集团军(第60和第65集团军)在突出部西侧宽大正面占领防御阵地,主要对付德军第2集团军,他们在防御阶段不会扮演重要角色。

从兵力兵器对比来说,苏军中央方面军无疑具有优势,投入兵力51.1万:26.7万,坦克和自行火炮1785辆:1081辆,11076门火炮和迫击炮:6366门。

7月5日5时30分,第9集团军的进攻正式开始。莫德尔由于意识到装甲部队在对方预有准备防御阵地遭到步兵近距离攻击十分脆弱,所以坚持让徒步步兵伴随自己的装甲部队。这个措施无疑较少了坦克损失却大大增加了步兵伤亡。

德军战斗队形如下:前方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费迪南德”强击火炮群,随后则是中型坦克群和乘坐装甲车的步兵。德军前4次冲击均被苏军击退,在付出了一定代价后德军第五次冲击突破了苏军防御前沿。到5日日终,德军向第13集团军防御纵深推进了6-8千米。当晚,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决心对德军突击集团实施反突击。

7月6日清晨,在15分钟炮兵急袭射击后,苏军近卫步兵第17军和坦克第16军开始进攻。两个军摧毁了德军的抵抗,前进了1.5-2千米,之后遭遇德军反冲击转入防御。这一天,德军只前进了1.5-2千米。

7月7日,第9集团军重新发动进攻,力图在波内里周围和西面10公里的奥利霍瓦特卡以北,突破苏军中央方面军第二防御地带。为此,莫德尔还在7月8日调上了自己最后一支预备队-第4装甲师。双方在波内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波内里北部两度易手,然而在苏军顽强防御面前,德军举步维艰。连续4天的高强度作战使得德军步兵和坦克兵等疲惫不堪,而空军由于燃料短缺等问题也是无能为力。

7月9日,莫德尔在北部的进攻基本结束,他停止进攻的理由是“预备队枯竭,重兵器损失惨重”。的确,德军连续几天的进攻,装甲力量损失巨大,坦克和突击炮损失达到650辆之多,接近莫德尔之前装甲兵力量的2/3,显然超出了他的心理负荷,况且制空权逐渐丧失、苏军防御体系强大且防御顽强,基本没有获胜可能,所以他的部队4天才前进12公里并主动停止进攻开始转入了防御。


荣华之武器堂


1943年春季,苏军开始大反攻,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后撤100公里。同时,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哈尔科夫,向前推进了100公里。于是在两军防线上,苏军形成了一个正面约400公里,最窄处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

这就是有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最高统帅部从战术角度,认为这是给苏军以重创的最好机会,只需南方和中央两大集团军群在最窄处相对攻击,对前出的苏军进行合围并“聚而歼之”。由此,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实施“堡垒计划”。

这个计划,并不是曼施坦因的初衷。

自1942年的冬天开始,苏军在战场的优势愈发凸显,不仅其战争潜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兵员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而且根据租借法案,美国援助的武器和工业设备,也提高了苏军的实力。这让反攻中的苏军,占据了更多的战场主动权。

尽管苏军损失远远大于德军,但其“殷实”的战争潜力,还是将对手逼得不断地撤退,德军官兵们对取得胜利开始怀疑。就在这时,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无疑像打了一针“强心剂”,德军上下又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德国高层。

苏军在地图上明显的突出部,任何人都会想到在底部相对进攻的策略。正因为如此,该地区的防范一定是苏军优先考虑到的。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一再要求实施“堡垒计划”,曼施坦因对此有过犹豫,继而勉强同意。

首先,动作快,有胜利的可能。经过哈尔科夫战役后,集中于“库尔斯克突出部”里的苏军也损失较大,燃料、弹药紧缺,进攻实力锐减。趁其立足未稳,还没有构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实施“钳形攻击”,胜算还是很大的。

其次,一鼓作气,“气可鼓,不可泄”。在哈尔科夫战役即将结束的同时,实施“堡垒计划”,有“乘胜追击”的气势。尤其是德军新装备的“虎式”坦克,可以说是苏军T-34坦克的“天敌”,应该连续进攻,不给对手反应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里集结了苏军40%的集团军,以及全部的坦克部队,可以说是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最大的重兵集团。如果抓住机会歼灭,不仅可以彻底减缓东线的压力,而且在政治上十分有利。“赌一把”的心态占了上风。

然而,莫德尔和古德里安的极力反对,演变成新、老两代指挥官的争斗。

莫德尔在苏德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深得统帅部的信任,不仅指挥着中央集团军群中最大的集团军,而且跻身于高级将领的行列,说话的分量不容小嘘。他对曼施坦因的计划提出了“务实”的意见,并建议放弃该计划。

一是,一路撤退下来的第9集团军,又随即投入到增援哈尔科夫的战斗,部队的消耗是很大的,尤其是坦克还不到满编时的四分之一。而对手无论是部队数量,还是坦克数量都是第9集团军的2倍,不能冒险进攻。

二是,从整个东线来看,德军不占任何优势。18个装甲师只剩下不到500辆坦克,而对手有一千多辆坦克,性能和质量都比Ⅲ号、Ⅳ号坦克强,虽然“虎式”坦克优异,但产量低、数量少,不能改变战局,尤其是空中优势也逐渐丧失。

关键还有,新补充的兵员和装备还没有进行磨合训练。很多士兵都是国内临时征集的,战斗素养差、实战经验少,不经过训练,无疑是自寻死路。更何况,仆从国军队的战斗力更“不敢恭维”,放在哪里都让人不放心。

他的意见得到古德里安的支持,刚刚恢复“工作”的古德里安认为,这种简单的“钳形攻势”并不是很高明的战术。换句话说,苏军对这样的“威胁”一定会格外重视,甚至是“有意识”地让对手碰的“头破血流”,目的就是要拼消耗。

莫德尔为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绕过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直接到德军统帅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让原本反对“堡垒计划”克鲁格站到了曼施坦因一边,况且,他与古德里安向来是“宿敌”。于是,双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演变成私人恩怨。

正因为高级将领们的分歧不统一,争论不断,德军统帅部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堡垒计划”,时间就这样被耗去了4个月。现在看来,如果新、老两代指挥官能够精诚团结,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堡垒计划”还是有胜利的可能。

到了7月,德军完全丧失了可能获取胜利的“最佳时机”。

正如莫德尔等人所预见的那样,苏军对深入德军防线的“拳头”格外重视。对该地区的增援和防御不断加强,尽管此时东线的德军也在为进攻准备着,但与苏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首先,自从形成了这个“突出部”后,苏军的防御措施就没有中断过。开战前,苏军集中了3个方面军,兵力达130万人,火炮19000门、坦克3400多辆,战机2000多架,更是构筑了8道防线,防御纵深达300公里。

其次,朱可夫为“报仇”,将莫德尔判为主攻方向。因此在北部是苏军的重点防范区域,共设置了4个梯队和大量的预备队,专等第9集团军来进攻。看来,莫德尔在苏军将领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朱可夫,受到的“侮辱”太多了,他要复仇。

让莫德尔没有想到的是,苏军会“先敌开火”。原来,朱可夫从前线抓到的俘虏口中,得知了莫德尔的进攻时间,于是“先发制人”,进行了一小时的火力急袭,迫使对方推迟进攻2个半小时,好在苏军是“乱打一气”,德军未受损失。

进攻开始了,莫德尔的7个师在3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500多辆坦克引导,在90公里的正面实施突击。却遇到了高密度的雷场,并在对手炮火、飞机的轰炸下,第一天只推进了12公里,虽然苏军损失很大,但架不住苏军人多、坦克多。

经过4天的突击,曼施坦因在南面进展相对顺利,但莫德尔很快意识到,这么打下去将会演变成一场消耗战,于是命令部队就地防御,吸引苏军主力,配合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在坚守25后,苏军的进攻势头没有丝毫减弱,而德军的消耗却越来越大。

德军统帅部同意中央集团军群后撤,莫德尔节节抵抗,后撤了150公里,尽管德军损失了10万人,但也给苏军造成了47万人的损失。同时,在撤退的过程中,还带走了一万多苏军战俘,对一路被追击的部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事已至此,曼施坦因的“堡垒计划”破产了,更要命的是,这场战役几乎拼耗掉德军最后一点精锐。从此,再也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只得不停地撤退。

如果按照莫德尔的意见,放弃“堡垒计划”,德军还有“生机”吗?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库尔斯克会战中,莫德尔时任第9集团军司令,担负北线进攻任务,按照作战计划他的第9集团军和南线的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一场典型的钳形攻势,从而合围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大量苏军,并击败前来救援的苏军战役预备队,对苏军造成重大杀伤。不过这场进攻并没有成功,德军南北两路突击集团都没能完成受领的作战任务,其中南线的曼施坦因推进了35公里,北线的莫德尔则只推进了12公里。



从战役角度来看,由于苏军认为德军的主要攻势将从北线发起,因此在北线部署了更加强大的兵力,而德军实际的主攻方向则在南线,曼施坦因的装甲兵力要强于莫德尔,可见北线莫德尔的突破难度要远高于南线的曼施坦因,莫德尔的推进距离较曼施坦因近也就不足为奇了。且不论莫德尔的进攻战术和曼施坦因存在根本区别,即便采取相同的进攻战术,莫德尔也不会比曼施坦因推进的更远。


从战术上来看,莫德尔并没有一开始就投入全部的装甲力量,而是只是投入一部分装甲部队来辅助步兵师的徒步步兵发起一场有序的进攻,这不可避免会降低突破的速度。莫德尔此举是为了避免他宝贵的装甲师在突破苏军坚固防御阵地中蒙受惨重的损失,此前侦查表明苏军部署了大量的地雷和反坦克阵地,这对德军坦克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有必要加强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另外莫德尔也希望在突破苏军的战术防御地幅以取得战役自由之前,尽可能保留他的装甲部队实力,以便迅速扩大战果,如果他的装甲师都在突破苏军防线中损失殆尽,那么即使突破了苏军防线,也无力再扩展胜利了。


南线的曼施坦因则和莫德尔完全不同,一开始曼施坦因就投入了他全部的装甲部队,以期迅速突破苏军的前线防线,取得战役自由,他意图尽可能的保证德军的持续突击能力,不给苏军重建防线的机会。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曼施坦因的步兵师实在是太少,不足发起一场以步兵为主的进攻作战,只能以装甲师担负正面的突破任务。这样不可避免的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损失会大于莫德尔,许多坦克都因误入雷区而损毁,不过这种高密度的投入装甲部队自然还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的。由于苏军保留了强大的战役预备队,莫德尔以步兵为主的突击战术也不可能取得胜利,经常是德军在突破苏军一处阵地后,苏军迅速以预备队在后方重新建立一条新防线,并且不断投入坦克部队发起反冲击,破坏德军的进攻节奏,使战役发展成为一场真正的消耗战,谁先消耗完对方的预备队谁就能取得胜利,显然数量更少的德军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所以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仅仅在进攻持续了几天之后,就因过重的伤亡而转入了防御,而且他的推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战略论


“堡垒行动”中,甩锅帝南半部进攻推进最远35公里,莫德尔北半部进攻仅最远推进12公里,似乎莫德尔的进攻能力逊于甩锅帝,但从两者兵力、装备质量、技战术水平、损失上相比较而言,莫德尔的进攻更为理智而甩锅帝彻底沦为疯狂的赌徒。由此甩锅帝对东线德军造成的伤害也就无法弥补,南线德军未能守住第聂伯河上的东墙防线,甩锅帝罪莫大焉!

莫德尔第9集团军主要突击力量为第2、4、9、12、18、20装甲师和第10装甲步兵师,拥有包括31辆虎式、89辆费迪南德、45辆灰熊在内的753辆坦克自行火炮。甩锅帝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主要突击力量为第3、6、7、11、17、19装甲师、大日耳曼装甲师、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帝国”装甲师和“骷髅”、“维京”装甲步兵师,拥有包括102辆虎式、200辆豹式坦克在内的1508辆坦克自行火炮。简单对比可看出,甩锅帝的南部集群集结了东线德军精华,实力更为雄厚而且装备天然的更适合于进攻。反观莫德尔除了虎式,费迪南德和灰熊只能慢悠悠的爬行,提供远距离直瞄火力支持,3、4号坦克对苏T34坦克不具备绝对的技术优势,让其在苏军密集火力下全力冲锋陷阵太勉为其难了。

甩锅帝推进最远的35公里距离由党卫军第2装甲军创造。沿别尔哥罗德—奥博扬公路实施正面突击未果后,党卫军第2装甲军利用地形实施侧翼迂回,在苏近卫第6集团军、第69集团军的接合部打开缺口,由此推进到奥博扬—普罗霍罗夫卡一线,最终在苏后援兵力反击下陷入停顿。莫德尔主要突击点有两个,东面第41装甲军的波内里方向和西面第47装甲军的奥利霍瓦特卡方向。因这两个方向同由苏第13集团军防御,相距不远,也就便于苏军的指挥和调动。7月9-11日莫德尔集中第2、4、10装甲师和第505重型坦克营猛攻奥利特瓦特卡,但未能达成突破进而撕裂苏军防线。12日在苏西、布良斯克方面军投入反攻下,为避免后路被抄,莫德尔转入防御并实施撤退。

莫德尔最初采取与往常德军不一样的进攻战术—先以步兵和工兵相配合,在炮火支援下清除预设雷场,摧毁反坦克炮阵地,打开突破口后再以装甲集团突入纵深扩大战果—谈不上劣于甩锅帝传统的坦克穿刺术,因后期苏军对于机械—骑兵集群或者坦克集团军的使用与此同出一辙。就7月5日当日推进距离而言,甩锅帝以高于莫德尔二倍的坦克自行火炮损失也不过比他最高多行进了2-3公里而已。要没狂热信徒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和皮糙肉厚的虎、豹们,甩锅帝凉开膀子撒着腿能跑35公里?


历史扒粪机


在德军将帅中,莫德尔是出名的“擅守不擅攻”。然而莫德尔在库尔斯克面对的,却是苏军最优秀的防守专家——罗科索夫斯基。


莫德尔在1942年的一系列防御战役中,多次挫败了苏军在中央战线上的大规模攻势,其弹性防御的战术颇值得称道。但是在库尔斯克,莫德尔对进攻的部署却显得非常拙劣。



首先,莫德尔的攻势安排就很可笑。他在战斗爆发时,让三个步兵师发动佯攻,但步兵师的进攻疲软无力,完全被罗科索夫斯基看破,丝毫没有干扰苏联一方的防御部署。


另外,莫德尔对装甲兵的战术指挥也很差劲。一方面,他完全不了解自己手中的坦克性能,冒然让“费迪南”自行火炮充当突击力量。这种自行火炮火力强,装甲厚,苏联坦克从任何方向几乎都无法击毁它,然而“费迪南”却没有安装机枪。结果在苏联步兵和炮兵围攻下,强大的“费迪南”被摧毁了40辆之多(总产量只有90辆)。此外,第一次上阵的250辆“黑豹”坦克多数安排在莫德尔麾下,结果因为车辆故障加上遇上雷场,第一天参战的192辆“黑豹”就报销了一多半,几乎没派上用场。



另一方面,莫德尔缺乏对坦克进攻战术的理解,过早消耗掉装甲兵的锐气,尤其是德军坦克盲目消耗在波内里的巷战中,导致后续攻势越来越无力。


相反,苏联方面的北线指挥是罗科索夫斯基,在指挥技巧上比南线的科涅夫要高明得多。尽管苏联坦克性能处于劣势,但罗科索夫斯基善于回避弱点,尽量让炮兵和步兵消耗德军坦克。尤其是北线的SU-122、SU-152自行火炮部队,在压制德军“虎”式坦克、“费迪南”自行火炮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因为第九集团军就不满编,而他们面对的苏军比南线还要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