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蒲寿庚?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朱元璋既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又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草根君王。众人皆知他嫉恶如仇、心狠手辣,在他统治期间,任何人随时都有被灭族的危险。据说有一个氏族是朱元璋极其痛恨的,他曾下令:但凡该姓氏者,不得参加科考,且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这种惩罚未免太狠了点?又到底是哪个姓氏呢?为何会这样呢?<strong>

这个姓氏乃蒲姓,而此姓者与朱元璋的恩怨得从南宋时期泉州大富豪蒲寿庚说起。此人是阿拉伯后裔,其祖上大约于十世纪左右迁至广州做生意。很长一段时间,蒲氏家族垄断了广州一带的海上贸易。到了蒲寿庚父亲那一辈,由于广州的贸易不及泉州,其家族益微。于是他们就举家来到泉州。

南宋时期,海盗猖獗,他被任为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具有治理福建兵事民政与统领海防之权。蒲寿庚为了巩固其经济利益,协助朝廷击退海盗。也正因此他得以擅市舶利三十年,大量积累财富,成为当时泉州一代的富豪。可以说,蒲氏家族实际上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南宋朝廷的海上贸易作有一定贡献。不过到了南宋危机之时,他们却置身事外,甚至卖国求荣。<strong>

<strong>

至元十三年即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南宋危在旦夕,仅剩海上残余力量。而元军善陆战而短海战,忽必烈闻蒲寿庚久于海事且拥有许多船舶。于是在元军攻临安之前,命统帅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蒲寿宬兄弟,然而蒲氏拒绝了。三月,临安沦陷,恭帝投降,南宋名存实亡。好在一些遗臣护恭帝兄长赵昰逃到福建另立朝廷。他们得到蒲寿庚的援助,又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逃亡朝廷”任命蒲寿庚为闽广招抚使,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而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与此同时,元朝由浙江入福建,再次招安蒲寿庚。最终蒲寿庚选择了导元倾宋,不仅对南宋新朝廷闭门不纳,还对宋朝遗宗进行大屠杀。这场屠杀十分惨烈,虽说现有的记载中对屠杀的时间与人数不一致,但基本可以确认被屠者至少三千人。而蒲寿庚却因此得到元朝的重用,可谓风光一世。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蒲姓氏的痛恨乃情有可原。他想以此为鉴,警告后世不得卖国求荣。不过他对蒲姓的这项惩罚到明朝中期就停止了。现在我们再去反观蒲寿庚当时的抉择,好像其主观上是为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客观上也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创伤。但实际上蒲氏在元朝统治中期,因不断与元庭争利,导致整个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邓海春


蒲寿庚在传统上是名声很臭的人,这和他后世家族的境遇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成为后来的统治者为加强忠君爱国教育而需要极力抹黑的人物。当然,其实从现实角度来考虑,蒲寿庚的做法在当时没有任何不妥。只是因为他的非中原文化出生,所以容易被人针对。

蒲寿庚的家族最早来自阿拉伯半岛或者波斯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穆斯林商人家族。甚至可能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他们家族就已经是出海经商的世家了。但有史可查的家谱,则源自今天的越南。这也是当时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犹太商人都经常有的情况,家族会随着生意的开展,进行移民。蒲寿庚的先祖,就是在10世纪左右抵达广州定居的。

在当时,广州和北面的泉州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港口。从汉朝开始到明朝建立之前,都是西洋商人聚居的地方。广州虽然在黄巢之乱中损失惨重,却还是在后来的南汉时代得到了恢复。这也是蒲寿庚家族会定居当地的原因。而且根据当时的制度,他们在沿海的社区可以实施内部自治。有自己的民事或宗教长官管理,和后来清末的租借是类似情况。

这种小团体自治的特殊情况,在后来的宋末时就产生了蒲寿庚与南宋流亡朝廷的矛盾。由于南宋小朝廷需要大量的船舶,方便自己一路南逃,自然盯上了当时已经在泉州落脚的市舶司大佬蒲寿庚。按照东亚帝国的统治理念,皇帝征用民间人士的船舶,是可以直接下指令执行的。


但对于西域来的众多商人而言,他们在自己本国和团体内部根本不存在这种单方面的索取习惯。无论是欧洲还是西亚等地的统治者,都会需要征得自治团体的同意,给予补偿才能征用船只。如果对方不愿意,则根本不可能采取激进的强制手段。

这种矛盾因为文化问题而显得特别尖锐。实际上在当时,有很多南宋的官员和地方豪强,都先后投靠了南下的元朝军队。蒲寿庚根基形式判断,也知道南宋没有继续下去的希望,也准备投靠元朝。对于他可以控制的泉州,也因此向南宋朝廷关上了大门。南宋的流亡军队,因此数次尝试进攻泉州。张世杰甚至准备对蒲寿庚进行抄家,并强行控制港口的船只。结果,蒲寿庚的城市卫队,甚至比宋军都更有战斗力。

因此,在后来元军抵达后,泉州就毫无悬念的向蒙古人投降。泉州当地的穆斯林商人势力,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地方权益。在重视封建制度超过帝国体系的元朝,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一直到元末,双方才发生严重冲突,造成了元军血洗泉州的事情。


明朝建立后,击败了控制泉州的地方派领袖陈友定,并随机对泉州的蒲寿庚家族进行了清洗。朱元璋甚至将家族幸存者全部发配充军或做妓女,并在之后制定了严格的同化政策,意图消灭各的非汉人口。蒲寿庚的名声,也因此被定性为极度反面形象。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一切都是后人的宣传需要罢了。


米南德王问道


一个丧心病狂的叛国者,败类。

蒲寿庚是阿拉伯后裔,祖先来自占城国(今越南南部),他的父亲蒲开宗是南宋泉州大海商。蒲寿庚子承父业,一面经商,一面做官,在南宋泉州市舶司任职达30年,实际掌控了泉州的海上贸易。

蒲寿庚在做官时,营私舞弊,通过纵容“漏舶”(走私)的方式大获其利,积累了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到南宋末年,蒲寿庚已经成为泉州的实际控制者,仅家仆就有数千人。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南宋朝廷决定预做准备,以福建为基地继续抗元。此时作为福建地方最大实力派,蒲寿庚的态度对南宋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宋朝廷下诏封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希望蒲寿庚能用其手中掌握的军队和海上力量,帮助宋朝抗元。

但是宋廷想不到的是,此时蒲寿庚早已有了异心。据《元史》记载,早在元军攻陷临安之后的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首领伯颜就“遣本布周青招泉州蒲寿庚、蒲寿晟兄弟”。而蒲寿庚果然暗中接受了元朝的招降,并派出军队,在瑞安(温州)之战中与元军联手击败宋军,宋朝观察使李世达等战死,福州门户洞开。

此时宋廷仍不知道蒲寿庚已经叛变,在元军逼近时从福州下海,逃往泉州,试图依附于蒲寿庚。登陆之后,得知蒲寿庚作乱,宋朝廷未敢进入泉州城,在港口驻扎,派出使者希望劝说蒲寿庚反正,但蒲寿庚仍然拒绝宋廷入城。宋军大将张世杰大怒,下令开走泉州市舶司的海船南下广东。此时泉州城中市民才知道蒲寿庚已经叛变。

南宋在泉州设有“南外宗正司”,是一处南宋宗室的聚集之地。得知蒲寿庚叛变,城中宗室、士大夫便筹划迎接宋军,蒲寿庚随即发动了泉州大屠杀,把城中南宋宗室,士大夫,百姓和忠于宋朝的官兵等数万人全部残忍虐杀,并趁机将他们的土地房屋和海船据为己有。

蒲寿庚还派出军队追击宋朝廷,在广东潮州追上,宋军迎战,被蒲寿庚叛军击败。不久,张世杰联络福建境内的畲族义军反攻泉州,再次被蒲寿庚击败。1278年,崖山海战,蒲寿庚帮助元朝彻底灭亡了南宋。元朝为了酬谢蒲寿庚的“功劳”,便封他为元朝泉州行省平章,此后整个元代,蒲氏家族的成员都担任高官,实际控制着泉州。

蒲氏家族作为外国人居留南宋,得以在南宋世代为官,待遇不可谓不优厚。南宋在临危之际,授予蒲寿庚要职,可以说对他寄予厚望。而蒲寿庚不仅仅是叛变,而且先是派军队在浙江帮助元军,继而又派兵去广东追杀宋朝廷,并且把泉州城内的宋朝宗室,忠于南宋的文人士大夫,爱国官兵和百姓全部屠杀,可谓丧心病狂。南宋末年国势糜烂,变节投降蒙元的将领官吏也不少,但是多为被围困迫于无奈、或者是为奸臣排挤。像蒲寿庚这样元军尚远就主动叛变,而且行为如此穷凶极恶,极其罕见。

割据泉州百年的蒲氏家族最终在元末覆灭。元末天下大乱,在泉州的西域人(中东人)趁机作乱,建立“亦思巴奚”叛军,烧杀抢掠,在福建横行达十年之久。1366年,福建地方民兵陈友定部攻入泉州,为南宋末年被蒲寿庚屠杀者复仇。叛军首领,蒲寿庚儿子蒲师文的女婿那兀纳被杀,泉州的西域人势力被彻底消灭。史书记载了蒲氏家族被挖棺戮尸的最终结局:“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对蒲寿庚的作为极度厌恶,下令将蒲氏打入贱籍,永久禁止蒲姓读书入仕,男世代为奴,女世代为娼。


谈史说事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长大后的思维方式,不仅普通人会这样,皇帝也是如此。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遭了不少罪,后来创业的时候,也非常不容易。所以在成皇帝之后,他就特别痛恨两种人,一种是那种贪官污吏,榨取老百姓的钱财去填自己的钱袋子;另外一种就是叛徒。白手起家的朱元璋,非常痛恨叛徒们的行径,他在对待叛徒的时候一点也不手软。

今天我们要讲这个人,他虽然没有背叛朱元璋,但是却背叛了两代国主。等到朱元璋登基后,直接下令,此人发配边疆,世世代代为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来说说此人,他的名字叫做蒲寿庚。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南移,蒲家人正好搬到了非常繁华的泉州,就开始做起了生意。这家人还挺有经商头脑的,没过多久,生意就做的非常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后来南宋政府直接让他家管起了海上贸易来。

你说这商人影响力这么大,中央政府不仅没有打压他们的气焰,反而还让他们专管海上贸易,应该算是恩德了吧。可是后来南宋陷入战乱,宋端宗因为敌不过蒙古人,带着手下的人到了泉州避难的时候,蒲寿庚却下令手下的人紧紧关闭泉州的城门,不让宋端宗等人入城。后来,蒲寿庚直接向蒙古人投了降,他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甚至还派人将泉州城外几万前来避难的南宋皇室子孙以及流民全部打杀了。宋端宗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因病去世。

蒙古人掌握大权之后,也比较看重蒲寿庚,继续支持他做生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蒲寿庚就对蒙古人非常的忠心。等到元朝面临危机的时候,蒲寿庚就准备再次放弃元朝,开始支持下一个有可能登基的潜力股。但是他们因为行动太早了,被蒙古人察觉了,所以被蒙古人狠狠整治了一番,差点崩盘。

这样的行为,别说朱元璋,就连小编都非常的痛恨。一次两次的背国弃主,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来肯定不会继续留着他们。经过上次蒙古军的打压,其实蒲家已经受了重创,但是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将其家族的男丁全部送到军队里面,女人们要么成为娼妓,要么成为奴隶,而且还下令蒲氏的子孙,生生世世都不能入仕做官。哎,都是蒲家的祖宗们造下的孽呀!


老农民唠三农


我对他没什么恶感,在我看来,他是和王保保、吴三桂、郑成功、李定国一样的人,都是为了自家利益而选边站的人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但凡是乱世,只要是拥有一定的势力的军阀或者地方大族,都要为维护自家的利益而考虑选择效忠于谁。比如说吴三桂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选择了投降清朝;郑成功、李定国不会容忍做清朝治下的大地主而选择了同清廷对抗的道路,毕竟忠诚都是和利益划等号。

对于蒲寿庚来说,他因为海外贸易而发家致富,并成了泉州的大族,他没必要为一个快要完蛋了的南宋小朝廷效忠,他必然会为了自家利益而选择投降元朝。因为只有保证泉州没有经历战火,才能保证他的海外贸易获利,从而使他的利益最大化。说白了,就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虽然名声上不好听,但是和利益相比,名声值几个钱。我觉得任何一个人放在他那个位置,都得好好盘算一下利害关系。

再一点,人们往往诟病他宰了在泉州的的“南外宗子”。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做这是蒲寿庚向元朝纳投名状,毕竟投降要有诚意,而这3000多南外宗子,就是最好的投名状。毕竟对于忽必烈、伯颜来说,留着他们可能是定时炸弹,宰了他们又有损于仁德,名声不好,而蒲寿庚把这个脏活干了,就等于替元朝除掉了一颗定时炸弹,何乐而不为。但是,蒲寿庚完全没必要背这口锅,他完全可以把这些人软禁起来交给元朝,让忽必烈去头疼,而什么原因促使他采取极端的做法?

根据《泉州府志》记载,“景炎元年十月,宋幼主过泉州,宋宗室欲应之,守郡者蒲寿庚闭门不纳”。这段话的意思是,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小孩子抵达泉州,泉州的南外宗子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却闭城门不接纳,致使这一干人无奈逃往广东;《宋史》当中稍稍透露了一点内幕——张世杰强征蒲寿庚的商船,“掠其舟并没其赀”。这对于海外贸易起家的蒲寿庚来说,是对他的利益巨大的损害,而他对南宋的那点忠诚,也就随着利益受损而彻底谈不上了。既如此,为了报复南宋小朝廷,他宰了这群南外宗子是必然的。

至于蒲寿庚杀了多少人,历来众说纷纭,伪书心史说他杀了数万人,《永春云台赵氏族谱》认为他杀了5000人,《宋史》仅仅说他杀了宗室、士大夫以及淮兵,未明言他宰了多少人。当然,鉴于文人夸大事实的手法,以上数字也受到了质疑,毕竟南外宗子才3000多人,何来五千、数万?日本学者则认为,蒲寿庚杀的南外宗子,应该是“男子能执武器者”。

当然,客观评价一下,蒲寿庚投降元朝使得泉州避免了战火的蹂躏,依然得以维持其繁荣,并为元朝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打下基础,同时也保障了泉州市舶司的地位。而且,蒲寿庚还促成了忽必烈对海神妈祖(北方叫天后或者天妃)的加封,也算是维护了靠海吃饭的沿海居民的精神信仰。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南宋孤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南宋皇族逃往泉州,意“欲作都泉州”,本来南宋大臣们想的挺好,可以找蒲寿庚继续合作,但是蒲寿庚已经通敌,端宗等人无法进入城内,只好待在东海法石寺。
张世杰向蒲寿庚借船被拒,于是抄了蒲寿庚财产,蒲寿庚做的更过分,他竟然“尽杀南宋海外宗室”,并且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导致二位皇帝进一步南逃。1277年,张世杰复返围城,尽管得到当地百姓和士族武装的支持,但元兵增援,宋军腹背受敌,围城未果撤回。
景炎元年(1276年),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安,12月蒲寿庚与元朝势力结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终元代一朝,蒲寿庚家族掌控海上贸易,独霸市舶。
在一般的故事里,坏人都有不好的结果,蒲寿庚家族也一样,虽然在元朝的时候独霸一方,但是元朝也就是100多年,很快明朝就建立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支持蒙古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至此,蒲寿庚也应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