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两朝都是向西扩张领土,不向南方(越泰缅越)扩张?

寻树人


明清两朝所处的环境各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重北轻南”战略。明朝用了200多年都未能解决北方的蒙古边患问题,所以根本无力往南深入开拓。而清朝则是因为清缅战争失败,失去了往南开拓的机会。此外,中南半岛上的山地、密林等地形原因也阻碍了明、清王朝往南扩张,物产贫瘠,征服起来十分费力。


(明朝宣德年间,休养生息,放弃越南)

在明朝军力最强盛的永乐时代,曾经一度征服了越南。不过即便是在永乐皇帝时代,明朝也未能解决漠北的蒙古问题。在永乐以后,明朝的北部边防松懈,军力削弱。直到正统年间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转为全力防御北方,再也无暇再往中南半岛(今越南、缅甸、老挝等地区)扩张。


明王朝在极盛时期,曾设置过三宣六慰来管理广大的西南地区。也就是说,在云南省外围的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等地区,明朝还册封了大量的土司来管理(羁縻控制)。

所谓的“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不过,由于明王朝始终未能完成改土归流,所以对以上这些羁縻地区的控制力很弱,仅有名义上的控制。


在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北部蒙古压力增大,再加上明朝自身日渐衰落,所以很快丧失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同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崛起,不仅蚕食了明朝在云南外围的羁縻地区,而且还是入侵到了云南境内。此后,明朝忙于应付蒙古、女真,更加无心往南扩张。

相比之下,清王朝对领土的控制能力更强,并且废除了土司割据,完成了改土归流。不过,清王朝在前期一直持续在国内用兵,包括东北、台湾、江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没有对缅甸作战。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清朝才真正开始用兵缅甸。不过,清军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失败,没能恢复明朝时期的“三宣六慰”范围。清军四次更换主帅,深入缅甸,但因水土不服,士兵减员严重,但最终与缅甸贡榜王朝“约和而还”。至此,清朝的版图扩张也停滞了下来。


历史的荒野


谁说没扩张?都被打回来了!


关键词:明朝的缅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交阯布政使司,甚至苏门答腊都有旧港宣慰司。


清朝吗?乾隆大帝的十全武功,有两样是被缅甸、越南打跑,也算成武功了。



陶式防务评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领土的概念,南征北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随着西方文明的拓展,在清朝才有了领土的概念。关于明清领土扩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历史地图,这是专家根据历史典籍资料画出来的。

一、外部威胁是领土扩张的根本动因

我认为历史上各个朝代扩张领土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去打仗,主要是因为外部势力对本朝的威胁,导致对外作战,中原王朝实力强大,打败对手甚至消灭对手才导致领土的扩张,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威胁,那么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扩张领土的这种动力了。

二、明清两朝领土变化的具体情况

1.明朝的领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 明朝自建国开始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尤其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还迁都北京,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明朝的领土在领土扩张上相对比较内敛,在朱元璋时期达到鼎盛的900万平方公里,后来明朝的疆土不断缩小,随着满清的崛起,明朝对周边的控制力减弱,所以到明末的时候疆域就只剩下350多万平方公里,即传统的“两京十三省”。

2.满清的疆域扩张。清朝崛起后,灭亡了明朝,不仅加强了对崛起地东北的控制,在明朝末年的基础上招纳了漠南、漠北蒙古,击败了和硕特汗国、准格尔汗国,重新控制了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外蒙等地,在乾隆时期实际控制的疆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经过后期被西方列强占领,也给中华民国留下了大约1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为什么领土扩张未到达最南方(越泰缅)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实力、决心和地形。

1.实力不允许。历史上中原王朝不论如何扩张,对外用兵,最终还是受到其实力的限制,古代生产力低下,不能够支撑长期作战。比如说,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入侵,汉朝也是通过和亲等方式先稳定边关,再休养生息,才将匈奴彻底击败;隋朝三征高句丽,最终因为对外用兵导致自己的灭亡,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强大。

2.决心不够大。毕竟越泰缅等地与中原王朝相距太远,即使对我有一些骚扰,但是他对我们中原王朝的威胁仍是极其有限的,而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均来自北方,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都是放在北方。

3.地形的因素。东亚的地形特点就是在西北方多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适合用兵,而且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华文明与西方的交往就是通过陆路进行,所以西北方向算是战略要地。而南方山高林密,不适合用兵,也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方向,所以不是战略重心,导致我们即使有扩展领土疆域的动机,也是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长青大侠在线上



第一,没有征服的动机

现在来看,中南半岛上面积广阔,光照条件不错,适宜耕作,但是在几百年前,就是一个相对贫瘠落后的不毛之地。而同时期的清帝国却是一个在经济、文化、军事上更为领先的一流强国,有些不屑于争夺这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

而且中南半岛上沼泽众多,河流密布,山地纵横,地形较为复杂,从云南出发,要克服山脉与河流的阻碍,不利于北方骑兵集团作战。同时还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生活环境特殊,内地人到此多生疾疫,不利于用兵,所以中南半岛着实令清朝的统治者提不起兴趣。


第二,帝国财政经费紧张

自大小金川之战后,清帝国的扩张计划也接近了尾声。因为自平定噶尔丹、征服南疆、并入西藏、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直到拿下大小金川, 这一系列长达百年的军事活动,令清朝的财政明显吃力。尤其是大小金川之战中,对手只有区区几万人,几十万清军却打了十几年才拿下,还耗费了帝国七千万两的白银,相当于乾隆朝两年的财政总收入。

另外,清朝的国家级的大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比如治理黄河、修建圆明园、乾隆下江南,都需要花费大笔的银子,尽管康、雍二帝积蓄的家资颇丰,但也让乾隆皇帝感受到了强大的财政压力,所以选择了停止对外扩张。


第三,内部消化吸收问题

大小金川之战后,清朝的统治者意识到了受地理环境的局限,清帝国对外扩张达到了一个瓶颈期,国家的领土足够大了,反而是内部问题矛盾重重。

就像大小金川一样,在帝国内部,尤其是各省交界的地区,还存在着近乎独立的“化外之地”。这些地方因为行政管辖困难,且地形复杂,时常是漏税的重灾区,所以清帝国应该多花工夫,把这些地区好好消化吸收,纳入到中央集权统治的框架之中,尤其是加强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管控力度,以政治、经济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保证清朝的国家稳定。
虽然清朝采取了停止扩张战争,但并不是真的就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没有利益关系和冲突了。就像乾隆后期,清朝和缅甸就因为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过战争,清朝也是通过优势兵力才勉强胜过缅甸,随后缅甸被纳入到了对清的朝贡体系之中,但却不是征服。


纳兰谈史


先纠正一下,明朝没有向西扩张而是向南扩张的。明朝在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今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设立三宣六慰制度,包括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范围广阔,包括云南和缅甸、泰国、老挝等大片地区。又对越南北部进行征服统治,直到明中后期,阉党之乱,无暇南顾才导致,南部各国纷纷独立。

到清朝时因为对南部作战的失利,主要是清缅战争,清军并没有取得胜利,打了个平手!中南各邦和清朝建立朝贡体系,并没有进行统治。

原因分析:清朝是农业社会,又实行闭关锁国,对印度洋出海口不敢兴趣,就是战胜缅甸也不会实行统治,只是为了建立朝贡体系,目地已达到,就不需要继续南进了!清朝是狩猎草原民族,对河流纵横雨林密布的地区不感冒,相比于,西部北部的大草原他们更加青睐!当时大航海西方各国都盯着中南半岛这块肥肉,清朝为了平定准格尔叛乱,不想和西方起冲突。





诗说青史


我国历代出现过很多强大的王朝,这些政权有保守型也有对外扩张型。清朝跟明朝时期就发生过很多向外扩张战争,奇怪的是这两个朝代都是朝西边侵占领土,那为什么不朝南向的邻国扩张呢?

其实这跟我国古代的地图构件方式有关系,在大清未解除“封关闭国”之前,由于制图技术落后,使得人们对中原朝廷领土的认识有点模糊。另外也跟历代中原王朝的外交政策有关系,因中原王朝之前的疆土划分有流管掌权的管治区、羁縻区以及附属国,这些地方表面上服从朝廷,但是真要反叛起来各自的代价又不尽相同,流官管制区一旦起义,那么立马会遭遇朝廷的大军镇压。

当轮到羁縻区搞事情的时候,由于威胁不大,朝廷一般把其当成小打小闹以怀柔政策安抚之,除非他们频繁的起义影响过大才会出兵平定。周边的附属国如果搞事情的话,一般都是先以外交方式加以谴责再谈妥,所以不会轻易出兵,但如果遇上一个性情刚烈的皇帝也是有可能出兵打击附属国的。

明朝两代之所以不对南向邻国扩张,其中原因之一是先祖留下的习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最早的时候定居在黄河的中下流地域,之后才慢慢朝四周发展,秦国打败其他6国,统一天下后,形成一个大王朝,这时秦朝的疆土大幅度提升,其领土面积西至陇西,北达辽东地域,东临大海,南延南海。

到了汉朝称霸的时候,汉军又打下西域并归入中华版图。不过很少见中原政权侵占南向小国,对中原人来说他们觉得南向地域,比如安南(古越南)、暹罗(泰国)等地都属于未开荒的地域,荒凉又落后,就算打过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说不定到了那里还会因种植粮食不足,而饿死人。

因此明清两朝都觉得南向邻国十分之荒凉,取之鸡肋且会加重自己负担。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临死前特意留下祖训,告诫子孙不要去侵占安南,因为他觉得那里路途遥远,物质贫乏,明军长途跋涉过去不仅要耗费大量粮草军饷,接管安南后还要扶植他们,这等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此朱元璋在位期间从未对南向的安南扩张。

清朝入主中原后,他们主要是向北方扩张疆土,先是稳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然后向蒙古众多部落小国扩张,其中还招安了漠北、漠南地区的蒙古部落,战胜准格尔汗国、和硕特汗国等,并且把大清版图扩展到新疆、青海、内蒙、西藏、外蒙古地区。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的疆域面积高达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主要是以对北向邻国扩张得来,而从不见清兵对南边诸多小国有过侵占。

为何清朝也明朝一样,不对南扩张呢?

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二,第一军事实力不符合,历代战争都要耗费大量兵力跟资源,特别是发动领土战争的消耗更好,当初明清两朝的生产能力低下,工兵厂技术落后,很难维持长期的战争兵器需求,另外士兵打一场战争就需要休养一段日子,因此很难跨越遥远的距离对南向邻国进行持久战。

第二,地形问题。南向地域多以高山密林为主,道路崎岖难行,那时候的交通道路落后,很多时候在南边的荒野地区是没有道路的,士兵走着走着就容易在群山茂林中迷路,各种粮食马车也很难推行,因此中原朝廷始终不想对南向的小邻国进行扩张。


猫眼观史


简单来说,明清向西南扩张过,只是不怎么成功。

在晚清沟通世界之前,我国的领土概念是不甚清晰的,这跟古代地图的制图方法较为落后有一定关系,同时跟中原王朝特殊的外交政策有关。

在中原王朝的划分下,王朝疆域可分为流官实控区、羁縻区域、附属国等等,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是要听从中央命令的,但违背命令的后果有不同。实控区往往将面临大军平叛,羁縻区需要多次抗命才可能有此待遇,附属国就基本不会有此待遇,除非碰上很刚的皇帝。

我国的先民最早活跃于黄河中下流区域,然后逐步向四周拓展,到秦朝建立大一统王朝之时,王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辽东,随后的汉朝又加了一个西域。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疆域内的西域(今西北新疆)和西南(今西南云贵)都不算完全实控,二者都曾脱离中原王朝管控,他们最终完成实控,跟明朝两朝有莫大关系。

明朝:主营云贵

对于云贵的经营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已经开始,但直到明朝,中央政权难以管控当地,不得不委任当地的实力派——土司世袭治理,这样就使得云贵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这些土司明面上是服从中央的,但如果中央要他们大出血的话,他们第一个使绊子,这就使得中原王朝无法以云贵为踏板,进一步向东南亚拓展,比如元朝将领缺刘深征讨八百媳妇国(在今泰国北部)时,在贵州西部征粮,引发土司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大败。

元朝此举,除了有他们热衷于扩张的因素,还有拓展新地盘的需要,在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之时,湖广已经逐渐开发,云贵成了新的移民地带。这种经济交流的强化,使得中原王朝对云贵的经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朝初年,明军扫除盘踞在云贵的元军残余后,依靠元朝时修的驿站通道,开始了对云贵的逐步深入。

明朝的深入,自然从湖广四川出发,经贵州而入云南,但明朝的羁縻地区不止这么少,三宣六慰还包括了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地区。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弱时,缅甸东吁王朝崛起,这些土司纷纷归附东吁王朝,与此同时,明朝还是在云贵苦战。

历经两百余年的努力,明朝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仍只消化了贵州和大半个云南,剩下的改土归流交由清朝继续,这才稳固了云贵。但当清朝想进一步进入东南亚时,却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清朝:两边下手,一边开花

明朝的疆域变化很有特色,其在开国初期就迅速达到一个高值,明太祖北伐元朝后以元朝继承者自居,有义务接管元朝的一切领土,于是明朝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央王朝不具备的领地,比如西藏和东南亚的那些土司等。

不过明朝始终没能解决盘踞于北部的蒙古部落,即便是明成祖时期征伐漠北,也只是将他们打残,把领土推到巅峰。明成祖死后,明朝疆域主动缩小(卫所内迁),很快就被蒙古骑兵在土木堡来了个意外的反推,盛世而险些亡国。

清朝的疆域变化就很符合国力变化规律,国力上升时疆域扩大,国力衰弱时疆域缩小,不过清朝疆域缩小的方式非常屈辱。

清朝也需要面临蒙古部落的问题,不过他们跟明朝不同,清朝本身就是异族入主中原,入主中原的方式还是满蒙同盟。清朝皇帝同时拥有蒙古大汗的名号,为了维护这个联盟,清朝拼了命地追求蒙古统一,想把散居在东北到西北广大地区的蒙古部落全部纳入统治,夺取西域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后一步。

历经数代人努力,清朝在乾隆时期完成了对西域的统治与巩固,这块脱离中原千余年的故土新归,被定名为新疆,清末时还收复过一次,不得不说是清朝在领土方面最大的贡献了。

西北用兵的同时,清朝在西南也没闲着,改土归流的最后一步,也是清朝完成的,到乾隆时期,清朝真正控制了云贵高原。这时候,清朝开始向东南亚眺望了。

由于缅甸的挑衅,乾隆时期,清缅战争爆发,结果是清朝惨胜,缅甸虽然不服,却也不再挑衅,但清朝在这一方向的扩张就基本停止了。

另一方面,还是乾隆时期,清朝曾出兵帮助安南后黎朝平定西山起义军,结果先胜后败,取得胜利的西山朝阮文惠为了获得清朝承认,反而向清朝“投降”,以至于此役也成为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

进取东南亚的困局

元明清三朝都曾试图进取东南亚,却均以失败告终,进度最大的明朝也只是控制安南十余年后,不得不撤出,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远离中原王朝核心区域。

距离过远加上边境地带人口不多、物产不丰,导致中原王朝必须从其余地方调兵调粮,算上那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运输难度极高。清缅战争清军第三次出兵时,派兵两万五千,征用了马、驴、牛八万余,才只完成一半的后勤补给,另一半靠缅甸当地解决。

如果是短期战争,中原王朝倒是耗得起,可要是打上十几年的话,中原王朝也肉疼啊,付出跟回报完全不成比,索性丢了算了。

第二,水土不服。

征战的将士一般来自温带地区,受不了当地的热带气候,加上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随便来个疟疾就够大军受得了。清缅战争中,清军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损人员还多,主将也是因此而病逝。

而当地人完全不必考虑这个问题,打不过你就钻丛林耗死你,一直拖到你不得不撤退。

第三,当地实力。

当地并不是一群野人,也是有政权有组织的,泰国、缅甸、越南都曾建立过强权,这种强权一方面给中原王朝占领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就算占领后,当地人不认同中原王朝,施政稍有不当,立马就是武装反抗,然后打仗、消耗物资、胜利后施政、反抗,如此循环,简直就是填不满的无底洞。

而且当地政权也非常识相,一把中原王朝击退,很快就上来认怂,认个大哥就回去做自己的土霸王了,中原王朝还得了面子,没事也就不会花大力气去攻打这些政权了。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我说实话,在明清统治者看来,在南方的那些国家根本就算不上敌人,仅仅是一些小国,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统治。而真正的威胁往往是来自于西面,例如说明朝时候的蒙古、瓦剌;清朝时候的准噶尔汗国等。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南面并非沃土

我们现在学地理都知道,南方那一带光热配合好,雨水充沛,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三熟。这是我们现在的认识。但是在明清时候的人看来,那些地方瘴气丛生,虫蚁遍地而且民风剽悍,民智不开。因此除了被发配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前往南方定居,即便是到了明清两代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就显得有些像鸡肋的感觉了,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面对着南方的情况,明清两代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羁縻政策,放任其发展,只要不搞事情就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南方的开发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因此放弃了对于南方的开发。

二、南面并无强敌

在明清两代,虽然南方叛乱频发,中央控制力极弱,但是说实话,南方并没有出现那种实力强大到足以动摇中央集权统治的势力。即便是在万历三大征中的杨应龙之乱或者是三藩之乱时,那种实力也不足以动摇中央的统治。因此说实话,当时中央势力并没有把南方势力当盘菜。

反观西面势力,瓦剌部在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兵临北京城下差一点就灭了大明;准噶尔汗国骑兵精悍,势力强大还有火枪助阵,曾经大败清朝的部队。

相对而言西面敌人的力量更加强大而且有动摇中央统治的嫌疑,因此往往征讨之时先征讨西面的强敌。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明清两朝不是光向西部发展。南部也在发展。

由于南方多山。明清两朝发展的并不顺利。云贵的地方土司势力也很大。独立性很强。

一直到清朝的改土归流。云贵才慢慢纳入官方的行政管辖。明清向南发展的主要成果就是把云贵纳入了中央政权的正式控制。

云贵的土司战斗力其实很强。当年元朝想征讨800女儿国。大军借道云贵。结果被云贵的土司消灭了。

至于说东南亚一带为什么没有发展?古代交通并不发达,大军远征极其消耗国力。进攻肯定是先打距离近的。云贵都没有平定,何必去打东南亚的。打了也占不住。


老九门177605940


明清确实向南方扩张,但是由于欲望不足或者受制于自身条件及环境限制一直没有成功吞并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领土。

先说一下古代中国领土扩大原动力。大家知道古代生产力薄弱,人口和可以耕种土地就是主要资源。中国古代实际上一直处于扩发的状态,尽管偶尔出现宋朝文弱王朝,但实际上北宋直到灭亡前几年还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中国古代夏商周乃至西周主要控制地盘就是黄河流域,当时长江以南甚至淮河以南都是蛮荒之地,主要就是人口稀少耕地没被大规模开发出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乱之世,诸侯国为了生存迸发出超强生命力,除了在中原黄河流域殊死竞争外,各大国都把自己旺盛领土扩充力量开始向中原外蔓延。其中楚国扩充到滇池,燕国北扩到整个辽东半岛个半个朝鲜半岛,越国扩大到整个东南方,赵国北逐戎狄把领土扩充到河套,秦国吞并西北戎狄以及巴蜀。最后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继而北逐匈奴而建长城,南灭百越将领土扩大到南海。从此以后秦国版图就是中国历史各大统一王朝基本盘,也就是各大王朝有效统治区域。就算到了明朝后期,领土和秦朝也差不多。







从秦朝开始,中原王朝外部威胁基本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秦汉时期匈奴,西晋的五胡乱华,南北朝鲜卑,隋唐突厥,五代十国宋朝契丹,以及女真蒙古甚至后来的俄罗斯。中原王朝一直把北方视为心腹大患,每次对北方征服都是防御性征服,没有彻底解决,因为游牧民族地盘不适合耕种,中原王朝占领代价太大,所以多次占领最后不得不放弃,像汉武帝北征漠北,李世民大破突厥,朱棣五征蒙古虽然胜利了,但是最后都被迫撤回长城内。

中原王朝对东南亚地区兴趣不大,因为东南亚一直没有强大政权,没法直接威胁中原政权安危。东南亚属于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这种环境对中原人就是瘴气无法忍受,古代多次南征就是败于气候。就是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十万远征军队横穿野人山回国也付出了大半死亡代价,别说是明清时期了。

明朝时期,明朝对东南亚行动主要是为了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在消灭元朝梁王后,明朝直接势力基本至于云南,对东南亚各国采取中原王朝实行的蕃属制度,减少占领代价和统治成本。虽然明朝后期也和缅甸发生冲突,但双方最终回到了战前状态。

清朝的思路和明朝差不多,所以清朝攻击东南亚基本为了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再擒杀明朝永历皇帝后,清朝对东南亚就失去兴趣,继续实行明朝蕃属制度。就是到了乾隆时期,缅甸学习欧美先进武器后跃跃欲试和清朝干了一架,双方最后也是损失惨重,清朝仗着自己国大人多,和缅甸打成平手,最后回到冲突前状态。


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农耕社会,而欧美进入大航海时代甚至后来工业化社会,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当时世界文明先进性。对周围国家慢慢失去控制力。如果当时中国能改变天朝上国迷梦,主动改革开放,拥抱世界先进文明,那么对港口需求必然使中国能占领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失去几百年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正处于难得发展机遇期,欧美传统处于衰落时期,尽管美国目前实力还是远大于中国。只要中国抱着开放合作心理,拥抱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文明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