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事情習慣說“我不會”,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使孩子變得自信?

幼教劉婷


我是小學二年級的老師,班裡有個叫軒軒的男孩子(化名)。那天放學站隊,我發現他的鞋帶鬆了,一甩一甩的,怕孩子踩到鞋帶子摔倒了,就把他從隊伍裡叫出來,叫他把鞋帶繫上。可是他卻說“我不會,都是奶奶幫我係”,然後他把腳伸出來,那意思是叫我給他繫上。我只好蹲下來,教給他系攜帶。看來這是個生活上被家長過度呵護的孩子。

後來我發現這孩子在做題時,別的孩子都在飛速地投入到狀態,可是他還是在那裡等待,我問他怎麼不寫,他說等奶奶讀題,我說這是學校,沒有奶奶,你必須自己讀題。他最後勉強自己讀題,有的題我覺得他根本就會,可是就是不敢下筆寫,一看就是不自信。怕自己寫錯了,等著家長的肯定。這就是典型的不自信,依賴家長,產生了惰性,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和生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信心可以調動一個人的內在潛能。幫助他將身體的各項功能都調節到最佳狀態。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成績的進步、將來事業的成就等就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

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自信心的培養。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其中較普遍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某一點不如人家或者因為事情的挫折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家,自己什麼也做不好,全盤否定自己。“我不會”“我不行”是他們的口頭語。

家長如何使孩子變得自信!

發揮潛意識力量,告訴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滿懷信心,想我會成功。經常提醒孩子,你比你想象中的要棒的多!

不要老想著自己不如別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學習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有多麼聰明,而是那些有自信,勤奮好學,講究策略方法,肯動腦筋思考的人。你自己這樣做就會成功。

樹立志向。

這個志向的問題,可以先從小的目標誌向開始,不要先樹立什麼大的志向。先從樹立小志向開始,一個個小志向完成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好轉,他自然就會樹立大志向了。

採取行動增強信心。

有的孩子不管什麼集體場合都會躲在後面,怕引人注意,不敢表現自己,就是缺乏勇氣和自信的表現。可以鼓勵孩子有所行動,目標明確後,就要行動,行動起來就會發現事情原來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困難,自己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這樣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只要堅持不懈,始終抱有自信,且積極行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孩子練習正眼看人,養成主動與人說話的習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那些不自信的孩子,他們大多在遇到人的時候,是不敢拿正眼看人的,也不主動與人交流,他們可能因為害怕,因為自卑,不敢正眼看人,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的樣子,一看就是缺乏自信的樣子,教孩子練習正眼看人,眼睛正視對方,主動交流,堂堂正正,既能增強信心,也是一種尊重對方的禮儀,還會贏得對方的信任。

家長要學會讚美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學會讚美自己,讚美他人。

<strong>

父母要對孩子有信心,尤其是孩子受到挫折,失落沮喪,缺乏自信時,如果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失望,那麼孩子又怎麼可能有自信別人會來欣賞自己呢。所以家長那些對孩子打擊的話語少說,多說些積極的、肯定的、鼓勵讚美孩子的話,這樣對於孩子的自信心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同時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學會客觀冷靜的讚美自己,既不能盲目樂觀,自高自大。也不要悲觀失望,缺乏自信。自己做的越好,也就贏得了別人的讚美,別人的誇獎肯定會使你變得越來越自信。

這是我的一點點見解。友友們有什麼好的見解可以分享出來,期待友友們踴躍留言!


淺淺的教育


孩子遇事習慣說“我不會”是家長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造成的!

小班新來了個小女孩叫李好,長得白白淨淨的,很可愛。老師幾乎是把她從媽媽身上撕下來的,看著她哭得很傷心,嗓子都快啞了,老師就想讓她喝點水,誰知小水杯剛放到她嘴邊,她就邊推邊喊:“我不會!我不會!”老師小心翼翼地把小水杯放到她嘴邊,讓她說“啊”,就這樣,象喂一個小嬰兒一樣喂她,看著她喝水的樣子,心裡真像打翻了五味瓶,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一個3歲半的孩子,幾乎沒有自理能力,不會自己吃飯、喝水、不會如廁,其他的能力更無從談起。仔細觀察,孩子的智力跟同齡孩子沒有差別,語言能力也不差。一個身體健康、智力正常的孩子,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使得她跟同齡孩子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帶著這個疑問,中午李好媽媽來接的時候,我跟她進行了簡單交流,原來,李好 是二孩,哥哥已經上大學了,喜得千金,全家如獲至寶。全職媽媽加上奶奶姥姥三個大人一起照顧著呵護備至,疼愛有加,真可謂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到現在,喝水用奶嘴,吃飯全是喂,大小便都是大人端著把屎把尿,和外界幾乎零交流,脾氣特別大,一不合適就大聲哭鬧。怕見生人,怕聽較大聲音。但孩子很聰明,能認識不少字,會背詩。

李好現在的表現,完全是家人的百般溺愛造成的。“我不會”幼兒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李好身上找到他們的影子。讓孩子從“我不會”轉變為“我能行”、“我可以”,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孩子自由探索、發現,大膽嘗試。每個孩子內心都埋藏著一顆好奇的種子。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直立行走,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髮現、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一些行為往往會把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學習能力扼殺在搖籃裡。聰明的家長應該放開孩子的手腳,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多動手、多動腦、多探索、多發現,從而形成大膽、勇敢、喜歡學習等優秀品質。

2、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任何事情都包辦代替。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喜歡用小手去探索世界。1歲半以後,孩子已經具備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只是由於孩子小手的協調能力相對較差,如:孩子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嘗試自己吃飯,這時候,會弄得臉上、身上、桌子上、地上等到處都是飯粒,此時家長如果怕麻煩,不讓孩子自己吃了,或是大聲呵斥,不再讓孩子自己學著吃飯,就等於把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的機會給剝奪了。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給與肯定,然後教給孩子吃飯的正確方法,讓孩子多次練習、強化,孩子慢慢就會自己吃飯了。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家長的職責是引導、幫助,而不是包辦代替。要多跟孩子說“你能行”、“你可以”、“試試看”,在你充滿鼓勵和期待的目光中,孩子會逐漸變得能幹、自信、自立、自強。

3、多和同齡孩子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長要多帶孩子到戶外去玩,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跟同齡小夥伴玩。孩子的好多能力是在和小朋友玩的過程中習得的,如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識幾個好朋友,孩子通過與小夥伴交往,可以模仿小夥伴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為進行剋制,還可以和小夥伴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好的教養環境和教養方式能培養出自信心強、自理能力強、遇事不退縮、敢於嘗試的孩子。做一個好家長也是一門學問,家長朋友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要營造輕鬆和諧的家庭環境,多對孩子進行引導鼓勵,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徹底擺脫“我不會”的格局。


燕子老師說育兒


上大學期間,因為課不多,便利用課餘時間去家教。到現在給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當給學生講題的時候,每次一反問他問題,他就很隨意的丟出一句“我不會”。在耐心解釋過一遍後遇到相似的題目,又是直接說“我不會”,就要我講解給他聽。我很疑惑,在跟他細心溝通之後才瞭解到他是個比較自卑的孩子,怕自己的答案錯了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才直接說不會。

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很深,我不禁反思,原來小孩子長時間自卑心理作用下,久而久之產生的後果還挺嚴重的。研究表明,自卑會逐漸讓人產生社交恐懼症,對外界的事情會產生過激的反應,期待獲得認可而做出不良好的行為等。可見,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的自信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1. 鼓勵孩子

不要因為孩子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指責孩子不認真學習,要給孩子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顆紐扣,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無論他在學校中表現的好與不好,父母都要是兒女最溫暖的避風港。事實證明,從小在父母長輩的鼓勵中成長的孩子,未來的發展都會比那些在父母的苛責中長大的孩子好,因為父母的鼓勵,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2. 豐富孩子的閱歷

世界那麼大,要多出去看看。不要讓自己的孩子侷限於周遭小小的生長環境,外面的世界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求知慾與好奇心,讓孩子對自己未知事情有進一步的認知,他們也會主動去學習接受新的知識,然後見識到不一樣的人與事,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提高閱歷,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3. 培養孩子個人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時候孩子並不會順著父母的意思來,雖然父母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就是不樂意做,這時就要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發現孩子喜歡做的是什麼,鼓勵他去做,讓他自己去學習,父母在這一過程中給出適當的指導孩子也會欣然接受,這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事半功倍。

孩子的自信養成是離不開家長的細心教導的,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循序漸進的鼓勵孩子,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朗朗育兒課堂


我們家孩子現在兩歲11個月,正在經歷這個過程。之前本來會穿衣服,穿襪子,現在也不做了。經常說:“我不會,媽媽你幫我吧。“


我覺得我們要做的:


1多鼓勵孩子,少給建議。不管孩子做的好與不好,我們都要鼓勵,鼓勵他努力做的過程,而不是一直在旁邊告訴他,你要這麼做,要那麼做。只有當孩子向你求助的時候,你給他演示一遍就好了,不要指望一次學會,多練幾次總會學會的。


2孩子真的不會,我們可以給孩子做示範。比如說穿襪子,可以說:你看媽媽是怎麼穿襪子的。還可以變成遊戲式,可以說,我們比賽看誰能先穿好襪子。在遊戲中學習技能,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3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不著急。一件事,我們可能覺得很簡單,但對孩子來說,是第一次學習,需要時間,我們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學習,只要孩子願意嘗試,有進步就要鼓勵。千萬不要說:告訴你多少次了,你怎麼還做不好。這樣的話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有時候孩子做的慢,家長的急脾氣來了,直接上手幫孩子做了,這隻會讓孩子有挫敗感,感覺沒有媽媽,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4為孩子分配學習任務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自信心也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雖說孩子不怕挑戰,但一開始就接受超過自身年齡的技能,會澆滅孩子的學習熱情。


5當孩子說”我不會”,我會說:“寶貝,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會做呢?你願意和媽媽一起學習怎麼做嗎?


6還有可能已經學會的技能,又不想自己做了,向我們家孩子現在就是這個階段。比如穿衣服,我會說,和媽媽一起比賽好嗎,看誰穿的又快又好,孩子還是很樂意參加的。繼續增加有難度的技能,調動新的積極性。


對待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急,不催,不責備。多鼓勵孩子,少給孩子建議,孩子的信心會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



花生麻麻育兒筆記


孩子遇到事情說“我不會”

首先我的孩子很少跟我說“我不會”,偶爾會聽到媽媽這個我不會,比如說第一次去做運動器材扭腰器材,孩子第一看到就是先轉一下圓盤然後屁股坐在上面,我跟孩子說錯了不是這樣做的,如果你覺得是這樣玩的也可以,孩子第一反應不是這樣玩的,那是怎樣玩的,我就跟孩子說把腳站到圓圓的上面手扶著扶把,腳往兩邊轉,孩子因為手不夠長,就跟我說媽媽我不會你教我。可以的是因為你身高不夠手還不夠長有點夠不到不是你不會,孩子連續嘗試很多遍,都快摔下來跟我說,媽媽你看我會玩這個。

剛開始的時候穿衣穿鞋,衣服鞋子一定是那種最簡單的款式,太複雜的款式孩子穿兩次就不想動手,就會跟媽媽說我不會,記得我教我女兒穿兩三次她就會,我是這樣教她的先把沒有圖案的鋪在上面,小手伸進進去找到最大的洞拿起來套到頭上,在往下看一眼有沒有看見圖案有就是穿對了,然後在找旁邊的兩個小洞,雖然穿得比較慢,但是我不會幫她更加不會說她慢,等她穿好了,我會給她豎起大拇指,孩子就會很開心。

如何讓孩子更加自信

多觀察孩子的優勢和長處,讓孩子肯定和確認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多讓孩子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比如手工,拼樂高積木,孩子做好後家長可以誇誇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走過去你這拼的什麼東西,孩子心裡肯定不好受。

不要去強迫孩子暫時做不好和不願意做的事情,孩子做不好不願意做的事情,家長偏要逼著他做,而且還帶著攻擊性的語言跟孩子,這樣孩子很容易受到打擊。

應該多鼓勵孩子,你很好很很棒,你可以做好的,讓孩子多表現自己,對自己說“我可以”的形成一種習慣,與孩子相處融洽,父母做孩子做自信的榜樣,讓孩子在這愉快輕鬆氛圍的成長起來,孩子更加樂觀自信。


家有小女葉心心


前兩天下班回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進門,對兒子說:“媽媽累了,沒有能量了,需要抱抱。”兒子立馬跑過來抱住我,親了我一下,問:“有能量了嗎?有能量了嗎?”


頓時覺得無比暖心,也忽然想,當我們放下所謂“無所不能”的家長包袱,在孩子面前表現無助時,我們的孩子反而變得更加溫暖貼心。

不僅如此,向孩子巧示弱,孩子還會表現得更獨立有責任感。記得有次回家,我故意裝作不認識路的樣子,跟兒子說:“你帶我回家吧,媽媽忘記路了。”兒子一聽來了精神,忙給我指路,“媽媽,這邊走,你怎麼連自己家都忘了呀?”兒子像個“小大人”一樣領著我回家了。


有句話說,家長越慫,孩子越優秀。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當家長願意放下家長架子和權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向孩子求助,給孩子表現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成長地更快更好。德國心理學家黑加爾.吉爾特勒認為:“如果你放棄權力,放棄你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的機會就更大。”


那麼,如何在孩子面前恰到好處地示弱呢?

1. 表現柔弱,給孩子心疼我們的機會


有些家長總是追求完美,以強勢的姿態出現在孩子面前,生怕破壞了自己的家長權威。無論有多累,有多疲憊,都不願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當孩子看到的父母,都是強硬的、理性的、完美的,孩子反而會感到壓力。其實,每個人都有軟弱的地方,父母沒有必要時時緊繃,適當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柔弱的一面,不僅不會影響家長權威,還會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也給孩子一個關心和心疼父母的機會,讓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去愛。

2. 假裝“不行”,給孩子表現自我的機會

父母能幹,卻不一定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孩子是敏感和自尊的,他們渴望表現自己,如果父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以輕易糾正他們的錯誤,回答他們一切問題,他們反而會覺得挫敗。


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長假裝自己不會、不行,向孩子求助,引導孩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自信。


專家認為:父母的適當示弱,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概念”,讓孩子表現地更加獨立。所以,當我們遇到困惑時,不妨請教一下孩子,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替我們想辦法。


當家長放棄高高在上,成為孩子的夥伴,他們會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也會更加有責任感、有擔當。

3. 故意失敗,給孩子戰勝可困難的勇氣


讓孩子因為信心不足時,家長也可以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並且不著痕跡地“示弱”。如,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很沮喪,家長可以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探索,並表現出題目很難的樣子,自己也不會做。


然後再帶著孩子去查閱各種公式、定理,或者請教其他人,最終與孩子一起解開難題。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一種理念,失敗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失敗,但是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


總而言之,完美家長做不得,因為完美的心態,會使家長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家長懂得“示弱”,不僅可以營造輕鬆的家庭環境,還會滋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成長地更加有勇氣、有力量!


育學社


孩子遇到事情習慣說“我不會”,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使孩子變得自信?

如果孩子把不會當成一種擋箭牌的話,那麼是無法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呢,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做。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貶低和嘲笑孩子

如果孩子張口就說我不會,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帶著情緒貶低孩子的熱情,因為孩子說不會有些時候只是想和父母一起做,感受一起活動的樂趣,如果父母惡狠狠的說這麼簡單都不會,你真的很笨哦,這些話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很傷孩子的自尊心的,那麼他們本來就會的東西就更加的不會。

如果孩子說不會,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說,不會這件事讓你很苦惱,感覺自己很沒有能力,是不是怕自己做不好,不會沒有關係,媽媽和你一起做,我們可以嘗試一下,這個時候孩子情緒會相對平靜一些,感覺自己的父母不是嫌棄自己的。

2、和孩子一起動手,分步驟完成

把孩子認為不會的任務分解,比如說做手工,那麼肯定有不少的步驟,比如整理的項目不會,那麼會不會準備材料,然後在要製作的東西上畫畫,然後還有就是幫著粘膠帶或者塗色等等,總是要把要成的任務,孩子覺得不會的任務分解分解再分解,分解的越細越好,因為總有一個環節或者步驟是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只要是完成了這個項目馬上給孩子肯定,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源泉,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


3、完成之後肯定孩子的能力,並且下次試著用其他的話,比如我可以試試來代替我不會這句話

完成一個作品,和孩子說一起分享這種喜悅,並且告訴孩子這裡面的哪些步驟是孩子完成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的話,這個作品或者這件事情也做不好,讓孩子有一種自豪感,這樣的話他們以後就願意嘗試了。

然後告訴孩子以後遇到事情,不要動不動就說不會,而是要嘗試著做做,嘗試著去試試看,這樣慢慢的多幾次體驗孩子就會知道,原來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情的,所以也就會慢慢變得自信起來!


親子成長手冊


孩子遇到事情習慣說我不會,可能是孩子畏難情緒太重,不敢面對挑戰,甚至害怕受傷,被家長、老師、朋友說自己“笨”,選擇直接放棄,說:“我不會”。

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1、父母性格太過強勢,對孩子懲罰或責怪過於嚴厲;

2、 父母總是把孩子跟別人對比,批評孩子的不足;

3、 父母太注重孩子的缺點;

想讓孩子變得自信,家長就得改變一下自己看待孩子的方式,鼓勵為主,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讓孩子敢於去迎接挑戰。家長要善於做孩子的“腳手架”,當孩子學習新鮮事物的時候,給與孩子大量的鼓勵和支持,等孩子掌握的很好時,再把“腳手架”拿走,讓孩子變得自信又獨立。

對於家長來說,可以這麼做:

1、當孩子遇到困哪時,主動幫孩子捋思路,跟孩子一起反思一下事情的過程。

比如當孩子說:這道題太難了,我已經想了5分鐘,還是做不出來。家長不要說:“你真是太笨了,這還看不出來?”而要用另一種方式幫孩子解讀,比如:這道題目跟你剛才那道題目非常相似,你剛才都寫對了,看來你對這個知識掌握的還是很熟練的,你只是這個概念或者這個公式沒有理解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呢?

先對孩子進行肯定和鼓勵,然後幫孩子整理一下思路,延長孩子的思考時間,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理清楚概念。

2、調整任務的難度,不要經常設置孩子能力範圍外的問題。

家長給孩子設置問題的時候,不要太難,讓孩子無從下手;也不要太簡單,讓孩子覺得沒有挑戰。

比如讓孩子畫一幅畫,孩子心中沒有概念,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孩子拆解任務。

首先,幫孩子回顧一下,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什麼,比如:孩子已經畫好了一個房子;

接下來,家長可以提示房子塗成什麼顏色呢,房子需不需要加一個煙囪呢?聖誕老人會從這個煙囪進來嗎?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孩子會跟著你的問題思考,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多個小目標,而這些小目標都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

<strong>


3、鼓勵孩子解決困難。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要經歷一些挫折,才能長大,因此在生活中總是不經意的打擊孩子,以此來磨鍊孩子的柔韌性。其實這樣不僅不會鍛鍊孩子的韌性,反而會讓孩子更容易對父母察言觀色。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家長可以說孩子哪方面做的好,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當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找到可以肯定的地方,然後鼓勵孩子“能不能再想出一個好的辦法”,這就是在告訴孩子,失敗不要緊,一個辦法不行,就再想一個辦法,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勇於接收新挑戰的孩子。

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家長對待孩子不能太過偏激,不要張口閉口怎麼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或者把自家孩子的缺點比人家孩子的優點,這樣會讓孩子沒有自信,變得“勝易驕,敗易餒”。對於孩子,要以鼓勵為主,引導為主,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家有小萌娃呀


孩子說“我不會”是很經常能聽到。

我家也有一個經常說“我不會”的孩子。孩子在說“我不會”的時候還會表現出焦慮和情緒低落。

孩子為什麼會說“我不會”呢?

一、源於孩子不自信

孩子在說“我不會”時,大多是源於孩子不自信,不敢嘗試去做,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二、平時做事“家人包辦”

一般情況下,是家人包辦的事情太多,孩子喪失了自己動手的動力和好奇心,覺得我餓了也不用說,一定會有人餵我吃飯;出門不用想著穿鞋的事情,一定有人幫我穿上的;等等。孩子完全沒有需要做這件事情的概念,只是等著家人包辦一切。

三、孩子動手能力沒有得到關注和引導

在孩子動手能力的敏感期時,沒有得到家人的重視,大人可能在覺得孩子還小,事情做不好之類的,可就是這樣的想法扼殺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孩子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往嘴巴里塞飯,家長可能覺得孩子會把衣服弄髒了,就讓孩子張嘴等著吃飯;比如孩子在一歲左右喜歡把玩具全部擺開,這時候是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大人覺得孩子會把家裡搞的亂七八糟,卻忽略了幫助和引導孩子去擺開再集中收納。

四、心理在作怪

孩子在說“我不會”的時候,是在和爸爸媽媽說“我不去做,你一定會幫我做”是心理在作怪,主要原因還在於家庭教育問題,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積極引導孩子正面面對事情,要告訴孩子,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做,不可以逃避。

怎麼辦才好呢?

一、多多鼓勵

孩子做錯事情、做不好事情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事情需要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做不到”變成“不熟練”,再從“不熟練”到“我會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儘量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不要氣餒、不要因為一次沒做到或者失敗,就去逃避和放棄。

二、多多陪練

孩子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耐心,耐下心來幫助孩子一遍再一遍練習。

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家長幫辦肯定是不允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嘗試,去練習。

四、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告訴孩子,你在成長,在學會一個又一個成長技能之後,就會變得和爸爸媽媽一樣,自己就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情。

我是爾雅媽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也是在教育犯錯和不斷改正,教育理念錯了就要及時去改,積極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做和孩子同成長進步的父母,你的孩子一定會喜歡這樣的你。希望我的回答會幫助到你。


爾雅媽媽


一年前,我家也有個和題主一樣習慣說“我不會”的娃,很理解你的苦惱。一年後,兒子很少說“我不會”“我不要”了。


發生這樣的轉變,總結有以下幾點經驗:

1. 分析孩子常說“我不會”背後的原因

我家兒子經常說"我不會”是在三歲多的時候,這之前有半年的時間他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二老對孩子十分溺愛,大小事喜歡包辦,幫他穿脫衣服、鞋子襪子,連吃個小零食都會拆好包裝放到他手裡。


老人的過度保護和代辦,帶來的後果是,兒子到了本該學習各項小技能的時候卻完全沒有動手機會。再想讓他做,他會本能地覺得這是大人的事,自己不會也不願去動手。


2. 用同理心安撫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面對一些小事情,孩子總是說“我不會”“我不要”,說實話當時心裡很是氣惱。不過我知道,孩子既然已經這樣了,打罵不是辦法,一時半會兒他也改不過來,我只能平復心情想一些對策。


於是我會試著這樣跟孩子溝通:兒子,穿衣服這件事你從來沒有做過,覺得有些難,是嗎?孩子回答是,我接著說:媽媽跟你差不多大的時候,也不會穿衣服呢。孩子表情放鬆了些,我又笑著說:不過媽媽以前可是個勇敢的小朋友,外婆教了幾次,媽媽從不會慢慢就學會穿衣服了呢,媽媽是不是很棒?


兒子點點頭,我擁抱著他,試探著問:你想不想像媽媽一樣,做個勇敢的小朋友?這時他多半會願意。


3. 親自示範,鼓勵孩子去嘗試

在確認孩子願意嘗試後,我會帶著寶寶一起做,比如穿衣服,一邊示範一邊慢慢告訴他,怎麼分辨衣服的前後,先做哪一步後哪一步。每跟著媽媽完成一小步,我會給予鼓勵,比如“你學得真不錯”“嗯,對了,就是這樣”“兒子又前進了一步呢”......


在歡樂的互動中,兒子好像忘記了這是一件困難的事。孩子因為是第一次做,可能並不會立馬掌握這些步驟,在這個過程中,爸媽要多給點耐心,只要孩子願意,可以多練習幾次。


4. 對孩子的“小成功”及時反饋和表揚

“穿衣”“穿鞋”在我們眼裡是件小事,對於孩子來說,掌握它可是學會了一項大本領呢。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應該多鼓勵和表揚孩子,比如: "寶寶今天學會了自己穿衣服,進了一大步哦,媽媽覺得你是個非常勇敢的小朋友。”“兒子今天學習得很認真哦,也掌握得很好,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沒學會穿衣呢,”


孩子在有這種成功的體驗後,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也會增強,願意嘗試更多新的事情。後續讓孩子多做一些相對簡單的事,讓他從這些“小小成功”中建立更強大的自信心。當然,父母在表揚孩子時,儘量用讚揚具體的行為來替代“你真棒”“寶寶好聰明”這樣的詞。


5. 父母多看一些專業育兒或心理學書籍,和孩子共同學習進步


0-6歲的寶寶,從出生到一步步接觸這個陌生的世界,一點點熟悉各種人事物,處於一個敏感的學習階段,父母可以多閱讀一些兒童心理學或專業育兒書籍,理解孩子的行為,從而更從容淡定應對育兒路上的各種狀況。


喬·卡巴金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說,“ 每撫養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為期18年的靜修,做父母是一種修習。”


以上個人經驗分享,希望對你有啟發。


我是左手育兒右手精進的八零後職場媽媽黛西,喜歡記錄和分享成長育兒心得。關注我,一起做溫暖有智慧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