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已经禅让,为什么还能控制朝堂?

夏目历史君


大家好 这里是平興论史

很久没有和大家见面了,这一次平興将会携带更好的优质内容归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平兴认为宋高宗赵构禅让后没有完全控制朝堂,准确的来说是间接影响,这需要从背景与事件来进行分析。

高宗禅让

话说回来高宗为什么禅让,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三个

《宋史-礼十三》:“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多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其一是宋高宗年老多病,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如上所示,宋高宗自靖康之变后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执政已经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身体健康一日不如一日,处理政务的热情也不断的下降,已经到了‘久欲闲退’的地步。简而言之,宋高宗禅让的表层原因是因为

倦勤


其二是因为宋高宗已经心灰意懒,开始惧怕发生更多的事情。

《宋史》: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由此可见宋史对高宗的评价是,作为守成之君绰绰有余,但是不适合当一位中兴之主。在经历了搜山检海、苗刘兵变、绍兴和议甚至是向金国称臣后,赵构心力憔悴,他害怕再去面对更多突如其来的事件。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的时候,正是金主海陵王将欲南渡伐宋的时候,可见宋高宗禅让的深层次原因是畏事


第三则是宋高宗需要稳定政局,确保大宋百年之后无人作乱。

众所周知宋高宗赵构在金军搜山检海时候阳痿了,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亲生儿子赵旉则在苗刘兵变后受惊吓而死。在失去亲生儿子后,宋高宗赵构选在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世子孙中挑选一位以继承江山社稷,最终选择赵伯琮(后改赵昚,是为孝宗)。但是赵昚毕竟不是亲生儿子,宋高宗怕百年之后有贼人作乱,于是想早些传位给赵昚,以正国本。

“影响”朝堂

在上方对高宗禅让原因进行分析后,平兴可以更好的解释关于‘宋高宗是间接的影响朝堂’与‘宋高宗并未完全控制朝堂’这两个个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事件。

第一,知州贪腐

宋史只之中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知州贪污腐败,太上皇赵构选择宽恕他,但是孝宗选择将他流放,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孝宗赵昚听从赵构的建议,宽恕了他,史书是这样记载:

“昨日太上皇盛怒,朕几无地缝可入,纵大逆谋反之罪,亦要放。”

从此可以看出宋高宗间接影响了朝政。

第二,隆兴北伐与为岳飞平反

杀害岳飞与绍兴和议是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的人生污点,而宋孝宗上台后就迫不及待的为岳飞平反并且发动隆兴北伐,简直是啪啪打赵构的脸。假如赵构可以继续掌握朝政,那也不至于被儿子打脸,所以从这里不难看出赵构其实并没有控制朝堂。相反,他能影响朝政完全是出自宋孝宗赵昚对他孝顺与尊敬。

(注:宋孝宗赵昚本无缘皇位,能继承江山完完全全是因为赵构的决策,所以他在这一点上对赵构非常的好,“如侍生父”一样去对待。)


总而言之(谨代表个人观点),宋高宗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朝堂,其禅让的本身目的便是不过问政事,颐养天年。而他可以简洁影响朝政则是因为宋孝宗赵昚的态度。

这里是平興论史,我们下次再会。<strong>


<strong>


<strong>


平興论史


赵构为什么能退而不休,都是因为他选定的继承人孝顺。要不怎么被称为“孝宗”呢?

继位的宋孝宗赵昚,是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赵匡胤这一支,由于在赵匡胤死后没能继承大统,很快被边缘化。

到了赵昚这里,由于宗室子弟甚多,他已沦为放牛娃。

“靖康之变”后,太宗一支几乎无人幸存,赵构自己,也没有直系后代,于是将目光投向太祖一系。

赵昚得以进入视野,经多方考察后,成为赵构的嗣子。

许是因为知遇之恩之类的原因,赵昚对赵构十分孝顺,凡有所命,无所不从。

赵构退位后,在外偶遇一个不得意的官儿,夸口要升他的官,并告知了赵昚。

赵昚考察这个官员后,觉得这个官员不适合提升,就没办。

赵构知道后大发脾气,听了赵昚的解释后还是坚持:我话都说出去了,他不行也得上。

赵昚无法,只好照办。

这件小事足可见一斑,赵昚对赵构的敬畏。


钱多多读文史


我一直认为赵构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他并不像很多人评价的那样,是个一无是处的昏君。我们后人只知道他听信秦桧等人的谗言,杀害了岳飞,屈服于金人。历史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其实就是历史谜团太多。



赵构能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拉起大旗,建立南宋,说明赵构是个有本事的人。南宋建立后,赵构一路南逃,直到逃到临安(今杭州)才算稳定下来。赵构准备在临安,休养生息,幻想以长江为天险,与金人划江而治,可金人并想放过南宋。



恼怒的宋高宗赵构,起用岳飞等名将,抵御金人,岳飞不负众望,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先后收复不少失地。岳飞雄心壮志写下了名篇《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心想一雪靖康之耻。



当岳飞斗志昂扬的时候,秦桧回来了,秦桧回到临安后,宋高宗赵构的态度就变了。从一个抗战到底的勇士,变成了一个一味求和的皇帝。岳飞也因此被杀。很多人说赵构昏了头,在南宋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会求和呢?这里面文章大得很。



岳飞被杀后,南宋几乎不再抵抗,送钱送物给金人,以求平安。以后的日子倒也消停,赵构就这样做着他的逍遥皇帝。可做了35年皇帝的赵构,却突然宣布不干了,他把皇位传给养子赵眘,自己做上了太上皇。



赵眘即宋孝宗,是南宋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后,立马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给岳飞平反。这件事赵构并没有反对,虽说赵构做了太上皇,可还是处在权力的中心。他杀了岳飞,宋孝宗赵眘却给岳飞平反,这不是让他下不了台吗?



其实我觉得这正是赵构的聪明之处,给岳飞平反,没有他点头,赵眘是不敢这么做的。难道是赵构悔悟了吗?这当然不是,赵构的意思就是,当初是因为秦桧的陷害,我赵构并不知情,因此这个锅得秦桧来背。赵构虽说是太上皇,但宋孝宗大事小情还是要听他的。朝堂还是控制在他手上,退位表明了赵构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只是告诉世人,我不迷恋皇位。


一本夏


宋高宗在位36年,禅位孝宗,做了太上皇。貌似开始了自己悠闲享乐的太上生活。

做了太上皇的宋高宗生活确实惬意,身体也康健,于朝中军政事务,确实管的很少了。但也有例外。

宋史中,有一则故事。一个贪污腐败的知州,孝宗意要处死,高宗不同意,并要求将他官复原职,为此大发雷霆,奚落孝宗。孝宗无奈,只能认错,并答应高宗要求。

后孝宗对宰相抱怨道,“昨日太上盛怒,朕几无地缝可入,纵大逆谋反,也要放他。”

可见宋高宗虽然禅让,却非甘居幕后,对朝中有些管理还是会插手。

高宗身康体健,权欲正隆,为何禅让宋孝宗?

  • 一、年老多病
“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宋史· 礼十三》

史书记载,当时高宗是以年老多病为借口,把皇位禅让。

可是宋孝宗后来谈及高宗晚年退休生活时,说的是体格健壮,不似垂暮。


“前日诣德寿宮,太上饮酒乐甚。 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壮年时。 每侍太上行苑囿间,登降皆不假扶掖。 ”

所以,年老多病,只是托辞,不足取信。

  • 二、心灰意懒

高宗当政已然三十六年,是宋朝在位较久的皇帝。而且高宗新到临安,就经历了内乱,手下大将造反。唯一儿子夭折,向金称臣,被金使当众辱骂等等,这些不寻常的政事,让高宗很受伤。

皇帝的压力山大,高宗有点顶不住了。更有一件事,让他坚定了让位的决心。

让位前一年,金主完颜亮御驾亲征,打算“立马吴山第一峰”的他,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宋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眼看就要渡过长江,打入临安,俘获高宗。金国内部出现叛乱,完颜亮身死,这场灾祸才算免除。

靖康之耻,历历在目。高宗不想成为亡国奴。于是仿效徽宗让位。

而且他的议和政策,终于证明是错误的,他选择引咎辞职,让位孝宗。

  • 三、稳定政局

宋孝宗是高宗过继的义子,并非亲生。宋高宗害怕百年之后,朝局混乱,会有人图谋不轨,葬送大宋江山。

只有提前禅位,凭借自己的威望,帮助孝宗整饬朝政,稳定局面,让国家实现平稳的领导人更迭。免除内部谋逆的态势。

这一点看,宋高宗是有政治眼光与头脑的。禅位非一己之私,而是为国考虑。

已经甘愿退位,宋高宗真的控制朝廷?

宋高宗并非控制朝廷,而是偶尔干预。孝宗在朝期间,两件大事,都是打高宗脸的,都顺利开展。说明高宗非控制朝廷,只是偶尔出来指点一下。

  • 第一,岳飞平反。

岳飞奇冤是宋高宗亲手拍板定下的铁案。宋孝宗为他平反,就是推倒宋高宗的论断,认定高宗过错。

这是让宋高宗很跌份儿的事,高宗未干预。

  • 第二,隆兴北伐。

宋孝宗上台之后,推倒宋高宗的议和政策。筹备北伐。虽然当时已经错失最佳时机,而导致失败,再不敢言战,可却结结实实给宋高宗的一耳光。

宋高宗也因此,在卑躬屈膝的耻辱柱上钉的更牢固了。宋孝宗相当于踩着宋高宗的脸面,登上了气节的高地。这一手,对宋高宗名望,有很大打击。

可是宋高宗并未干预、阻止。说明宋高宗未控制朝廷。



结语

所谓宋高宗控制朝局,并没有实据。他的干政,只不过是从其他角度出发,认为宋孝宗的做法不准确,而提出的不同意见。

而宋孝宗是个孝子,对宋高宗的话,不忍拂逆,打碎牙齿肚子里咽。消了宋高宗的气,也成全自己“孝道”。

宋时,对孝尤为看重。宋孝宗此举,也是为天下士子做一个表率。


黑白历史说


太上皇是现任皇帝还活着的父亲的称号。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开国帝王打天下成功,自己父亲还在世,于是遵父亲为太上皇。这种太上皇没当过皇帝,不曾建功立业,完全靠儿子躺赢,当然没有实权可言。这种情况只有刘邦他爹一例。

第二是不得已成为“太上皇”。大多是在宫廷政变中被儿子推翻,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遭到李世民抢班夺权;再如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在安史之乱皇家逃难时趁乱自立,唐玄宗在大敌当前未免内乱无奈接受现实。还有因为意外被俘,如宋徽宗被金国俘虏,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其继承者尊其为太上皇。也有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执政,如唐顺宗李诵,因为中风无法临朝,只能传位其子宪宗(唐顺宗是否被迫禅让有争议)。

第三种是自愿禅让。典型的如乾隆,他因为发过誓愿在位不超过祖父康熙,所以在在位满六十年时传位嘉庆,但实际嘉庆的地位与太子无异,主要权力仍由太上皇牢牢掌握。南北朝时期有些皇帝位逃避繁琐的礼仪性活动,往往年纪轻轻就禅位幼子,如北魏献文帝(著名的北魏孝文帝他爹)、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他们放弃的只是一个名分,大权仍由他掌握。

宋高宗属于第三种,禅位时他已经在位三十六年,身体也不算太好,于是传位养子孝宗赵昚。注意孝宗是高宗养子,本为宋太祖七世孙,因为高宗无子而被收养。因为孝宗这层身份,他的地位不算特别稳固,高宗提前传位总体还算好意,有点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孝宗权威就不是很够,要倚仗养父支持,高宗当然还能控制朝政。


真正鳄鱼不哭


在古代的封建专制下,虽然对尧舜禹的禅让都不吝赞美,但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已,古代君王在登上权利的高峰以后,没有谁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利,而赵构做为南宋第一个皇帝却选择主动下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起来,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正史中的真相

事情发生在绍兴三十二年,刚开春没多久,赵构便透露出禅位的意图,五月的时候便立赵昚为太子,准备传位于太宗一脉,六月便下诏退位,宋孝宗登基。

据《宋史》记载: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strong>

从上文可以看出,赵构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年老体弱多病,干的太久也想休息一下了。事实真如此吗?

要知道,赵构退位时五十六岁,他死时已经八十高龄,是妥妥的长寿皇帝。也就是说他退位以后,还活了二十五年之久。这说明赵构的身体素质那是相当的好,根本就没啥问题。退位以后的赵构不仅过起了闲散的生活,颐养天年,但军国大事一样也没有落下,宋孝宗在很多军国大事上都需要靠他拿主意。

议和为基

赵构在史料中的记载是明确的议和派,在对待金人的态度上,议和就是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为了议和,他重用秦桧,杀了岳飞,并且大搞文字狱,秦桧死后更是亲自祭拜,赐秦桧谥号“忠献”,追封其为申王。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赵构在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但当时人家可不这么认为,因为议和就是赵构的政治主张,他已经在这上面和秦桧绑定在了一起,构成了他树立权威,执政合法的重要依据。但遗憾的是,完颜亮在绍兴三十一年的举兵南侵,结结实实的打了赵构的脸。简单点说,就是赵构认为他这么做是对的,让别人听他的,结果事实证明,他做错了,试问,他还有脸继续做下去吗?

对于赵构来说,秦桧已死,无人背锅,岳飞已杀,无人抗金,金人南下打脸,谁来买单?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要以为古代皇帝就可以无法无天,宋朝是士大夫和皇权共治天下,他们的口水足以淹死赵构,而为了转移自己政治矛盾,维持统治,赵构就想到了禅让这一招,事实上看,效果真的不错,不得不佩服他高超智慧。

台前到幕后

赵构的禅让可以称之为暂时性撤退,保护了自己,也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对比一下后世的崇祯,他这一点真应该跟赵构学学,他杀了魏忠贤以后,皇帝冲在最前面,没了缓冲,真不是什么好事,所有的矛头全部都会指向皇帝本人。

赵昚即位以后,由于他本人并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在治理国家上不得不依靠赵构原有的威望和班底,本身跟傀儡皇帝无异,所以这才是赵构最聪明的地方,即便他退出了朝堂,但仍然是那个最真实的掌控者。并且在赵昚根基不牢靠的时候,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际上为南宋政治势力的平稳过度也起到了很好的基础。


春秋乱舞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自古代传承而来的君主禅让制,只有尧、舜、禹这三位先帝是真正的真心实意的禅让之外,像汉献帝刘协、唐高祖李渊等人所举办的禅让制度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的工具罢了。大家都明白,禅让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构想而已。那为何宋高宗赵构主动禅让帝王之位呢?


赵构实行禅让的时候,官方的理由是照他自己说,“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宋史· 礼十三》),简单来说就是赵构认为自己老了,身体有恙,并且也当了太久的皇帝,有些感到厌倦了。但是事实上,这些并不是赵构真正主动禅让的理由,因为在赵构主动禅让后,赵构又身体健康的活了二十五年。

其实赵构之所以会选择主动禅让,主要是因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与当时的趋势所不符,在其十几年的在位时间,赵构所主张的政策一直都是与金人议和,为了这个政策的正常实施,赵构不仅诛杀岳飞,又重用秦桧大兴文字狱,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可以说,在当时,赵构就是议和的代名词,可是当时的金人却完全不给赵构面子,大举进军南侵,不仅如此,连金人派来的使者都敢在其面前出言不逊,这让赵构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而当他提出禅位的时候,无论当时的大臣对赵构是多么的不满,都在此刻极力夸赞赵构,这使得赵构更加坚定了禅位的决心,于是,在种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赵构成为了在封建王朝下除了尧、舜、禹之外主动禅让的一位皇帝。



通过禅让,赵构赢得巨大声誉。但赵构之所以下定决心搞禅让,也是因为这样做并不会真的把他变成孤家寡人。 赵构选择的继承人是赵昚,他不但是早已失势的太祖一脉,而且与赵构的关系也已经超出五服。虽然挂着皇室宗亲的名头,但早已与平常百姓没有太大差别。赵昚六岁时被赵构收养,到被立为皇太子的近三十年间,他都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对于武将方面更是一片陌生。 因此,一旦即位,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他只有依赖赵构才能管理好这个国家。这样一来,赵构名义上虽然说是退了,可与没退又有多大区别呢?



除此之外,赵构选择生前内禅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政权交接的稳固。 赵构是太宗一系,但他最终却抛却了亲近的宗室而选择太祖一系,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自然会引来某些利益集团的不满,特别是太宗一支的子孙。


此外,赵构自己的皇后吴氏也对赵昚十分不满,曾多次劝说册立赵璩。 赵构不得不担心,一旦自己去世,仅仅凭着一道遗诏,在当时国家尚不稳固的复杂情形下,赵昚的皇位很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危险。因此,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选择生前退位,并以太上皇的身份坐镇后方就显得很有必要。


昊涛说史


首先,南宋高宗皇帝的禅让之举,子由以为,是处于至诚考虑之后作出的明智选择。在其全盛之年,主动让位给宋太祖一支后裔子孙,这也对朝堂之上的士大夫公卿人等是一个良好的政治交代。

那么,“宋高宗赵构已经禅让,为什么还能控制朝堂?”

对于题主的这样的问法,子由以为有些不大伦序,正因为属于禅让皇位于太子赵眘(养子),所以,与新皇帝的关系应该十分和睦,而新皇帝宋孝宗赵眘对于太上皇赵构更会尊崇备至,也就是说,如果宋高宗赵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朝政建设,臣子的赏罚罢黜,只要说一句话,宋孝宗无论出于什么角度,都会高度尊重宋高宗赵构的意见的。

宋高宗赵构禅位与孝宗皇帝赵眘前后,宋、金之间的局势依旧紧张,从这一点出发,心力交瘁的宋高宗赵构决心交班退位。

公元1162年7月24日,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与宋孝宗赵眘的理由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倦勤”,想休养疲倦的身心了。

至于由赵眘来接替自己的皇帝位置,这也是臣僚们意中之事。赵眘做为太子,一直勤恳做事,不忮不求,宋高宗自己惟一的亲生子赵旉,三岁之时,在苗刘兵变当中受到惊吓而死。这样的话,只能在宋朝宗室当中择出人选。

宋高宗赵构本人属于太宗赵光义后裔支脉,这一次,一反常态,以宋太祖的后裔赵眘为自己的继承人,也是原因数种。

靖康之难以后,几乎所有的宋太宗一支皇族都被金兵驱赶北行,硬性的从剩下的人当中是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有《异迹略》所载,宋太祖赵匡胤给赵构托梦,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

在《宋史》当中,也有类似记载,只不过是说孟太后被托梦,是故宋高宗过继了宋太祖第8世孙为自己的养子,并立为太子。

不论怎么说,可以感觉得到,高宗赵构在这方面还是襟怀坦荡,没有打什么小算盘的。

正因为宋高宗的大气禅位,宋孝宗赵眘即位以后,做事也很到位,即位之后,就快速的解决岳飞的案件,如果这时候宋高宗赵构与新皇帝有矛盾的话,宋高宗怎么会由着刚上台的宋孝宗直接就揭自己的疮疤呢?

在这件敏感的事情上,太上皇赵构没有表达任何意见,但是,这样的大事,事先若不与赵构协商,怎么可能突然提出来解决掉?

所以,在解决岳飞案件的时候,宋孝宗赵眘在诏书当中明确指出;“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处置此事只不过是“仰承圣意”而已。

这也就是说,宋高宗无意继续控制朝堂,继位以来,颠沛流离,一日数惊的生活使得他反而向往平淡的生活,对于南宋朝廷那点事,赵构属实不怎么感兴趣的,至于给不给谁翻案、平反?对于他来说,都是一阵风而已。


子由


宋高宗赵构,他是在靖康之变后临危登基,之后退到(也可以说是逃到)长江以南重新成立了宋朝的政府,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如果把南宋单独看做一个朝代的话,宋高宗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

宋高宗在55多岁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养子宋孝宗赵昚,自己去做了太上皇,55岁并不是一个很老的年纪,从宋高宗后来活到80多岁来看,他的身体是相当不错,所以,他的退位肯定有不得以的原因,而且退位后对朝堂上依旧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宋高宗基本上是孑然一身来到江南,孤身扛起了南宋的延续,这个还是需要承认和肯定的,虽然他杀了岳飞。在宋高宗一朝,朝堂上的臣子大概可以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南方原有的士大夫集团,一派是从北方金国逃归或放归的北归派。

在宋高宗执政的前20年,掌握大权的是北归派,代表就是奸相秦桧,这是因为宋高宗执行的是对金朝的妥协路线,而在金朝的默认下,秦桧独掌大权20年,甚至在某些事情上宋高宗也要看他的眼色。秦桧代表的北归派、南方士大夫集团和宋高宗都在一件事上达成了默契,那就是对金朝以和为主。

至于他们都赞同求和原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就不多阐述了。也就是说,整个朝堂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求和派,他们都是支持宋高宗的,即使宋高宗后来在没有亲儿子和金朝完颜亮撕毁合约南下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退位,这批人都依旧是支持赵构和他的主张的,宋高宗退位时就曾当众表示:

朕在位久,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

宋高宗也知道大部分官员是赞同他的主张的,所以安心退位。宋孝宗继位后要北伐,目的或许是为了收复故土建立功勋,但何尝又不是为了创造出和宋高宗不同的功绩,来抹去宋高宗对他和朝堂上的影响力?但实际上,当时南宋的大多数官员是不支持北伐的,他们自然会拉出宋高宗和宋孝宗打擂台,让他继续保持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而宋高宗对于是否北伐也是矛盾的,即想收复祖宗之地,又不愿意颠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国策,在这个心态下,他也接受了在朝堂上继续保持影响力的结果,只不过宋孝宗一力坚持,他也就让宋孝宗试一试。

等到宋孝宗发动的“隆兴北伐”失败后,他也就有理由继续保持这份在朝堂上的影响力,维持和金国不打的政策。所以,在整个宋室南渡后,在几乎大部分官员都是支持求和的情况下,宋高宗这位求和派的掌门人不管愿不愿意,都会成为朝堂上求和派的旗帜,这份影响力也是始终存在的,它符合当时绝大多数南方士大夫以及北归派的主张和利益。


九头鸟漫谈文史


他那里控制住朝堂了,他让位的第二个月,即位的宋孝宗就颁布手谕,召主战派的张浚,还接受史浩的建议,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在宋孝宗即位后第二年就准备北伐,这些都是赤裸裸地打脸宋高宗,几乎是向天下人高喊宋高宗给人当孙子当得太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