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明朝扳倒奸臣嚴嵩,肅清朝綱的閣老徐階;架空皇權,開啟改革,為大明續命半個世紀的張居正;明末清初被譽為中國啟蒙之父的黃宗羲,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傳人。
清末改革,救亡圖存,林則徐、曾國藩、梁啟超、陳獨秀、嚴復、胡適,這些在風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信徒。
到了近代,蔣介石更是痴迷陽明心學,不僅自己研讀,還讓自己的兒子研讀,更是把臺灣的草山命名為“陽明山”。而毛澤東自青年開始,就視王陽明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一生踐行,獲益匪淺。

王陽明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通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麼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後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於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裡,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心賦予的,向自己內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繫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一】

揭秘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王陽明有神通,這並不是一個秘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31歲時,為養病回到浙江餘姚老家,開闢陽明書院草堂,靜坐修習道家導引術,一月後竟然得了天眼通。當時有四個朋友來訪,人還很遠王陽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讓朋友大為驚異。後來問起能夠預知的理由,王陽明笑答:“只是心清。”後來很多人來找王陽明請教吉凶禍福,王陽明也大多能說中,大家都以為他這是得道了,王陽明卻說:“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之後便放棄了擺弄這些神異。

王陽明也遇到過很多神通之人、經歷過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歲結婚當天,出走至道觀鐵柱宮,遇到一個近百歲的老道士無為道人,王陽明的導引術就是跟這老道學的。後來告別時,老道對他說二十年後兩人還會在海上相見。二十年後王陽明37歲,因得罪權宦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在去往龍場的路上擺脫刺客追殺後,逃至山中的一個野廟中,再次遇見了無為道人。雖然重逢處不是海上,王陽明在得到老道指引後,寫出的卻正是他那首最膾炙人口的《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些神通雖然令人驚奇,對我的觸動卻不算很大,因為在佛教和道教中並不少見,也只是個人能力方面的。讓我深受震動的,是王陽明的另一種驚人神通。

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任吉安府廬陵縣知縣,縣內發生大火,燒燬一千多戶人家,王陽明對天祈禱,而後風向改變,鎮住了大火。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平定漳州匪寇,駐軍於福建汀州府上杭,恰遇當地百姓飽受旱災之苦,於是王陽明為民祈雨,大雨連降三日。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王陽明手上無兵,打算先走水路去吉安府制定戰略部署,不巧正是強勁逆風,王陽明心急如焚,於是在船頭焚香對天祈禱,逆風很快變成了順風。

如果只是一次靈驗,或許還可以用巧合解釋。一而再再而三的靈驗,恐怕就不能完全以巧合解釋了。何況歷史上類似的靈驗事件,還有很多。這種神通之所以更加讓我震動,是因為在個人之外,更是涉及了對天地之力的把握和運用,體現在王陽明這種曾出入佛道數十年而又大入世的人身上就更值得注意。再結合王陽明的其他神通,就更加讓人相信這其中有著神秘的道理,這背後有著莫測的力量。

當我們考察所有類型的神通和神秘靈驗事件,也都能感受到這神秘道理和莫測力量的存在,無論是佛教的他心通、宿命通等各類神通,還是占卜、風水、八字等各種術數。那麼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麼?

【二】

揭秘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先說那神秘的道理。

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就曾應浙江紹興府太守之邀,為在旱災中苦苦掙扎的當地百姓寫下祈雨祭文。他當時在給太守的邀請回覆信件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這句話呼應著《中庸》中的另一句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前知就是先知。

“至誠”二字,正是機關所在。

何為誠?對這個字,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比如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誠心,做事要有誠意、講誠信,自己要誠實,對人要真誠等等。古人所說的誠,也是這個含義,只是我們這個誠還浮在表層,古聖的誠則直透深層。誠的內涵,其實至為深邃。

造成這深淺的原因,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清”二字。古時的誘惑干擾少,人也普遍更質樸,更別說還有很多人在實打實地做修養工夫。再反觀今日的人心浮躁和慾望滾滾,終日奔波追逐而不肯停息,“清”是什麼意思,就用不著解釋了。這大概就是古時奇人異士眾多,而今時幾乎絕跡的原因。總之,心清才能心誠,心有多清就有多誠。心有多誠就有多大的力量,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清之後,《周易》雲:“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心因至為沉靜而相通天道,進而通於天地變化。這背後是一種高度的感應力,對於誠,心清如同本體,感應則是起用的法則。最淺顯的例子,就是你對一個人有多少真誠,對方是能感應到的,作不了假,有真誠才有感應,有多少真誠就有多少感應。人都是如此,何況對天地,有感天動地的誠心,才有感應天地的能力。

這種感應天地的層次,類似於今天前沿科學所說的高維。三維時空只是高維時空的降維展開,因為這種展開才有空間和時間,時空只不過是一種假相。這就像一張二維的紙展開在三維裡,從一個角到它的對角既有距離,跨越也需要時間,沿對角捲曲折起,這距離和時間便不存在了。高維,正是低維的摺疊捲曲,維度越高則越接近究竟真實,維度越低便越如虛如幻。《金剛經》視一切相為虛妄,最高的悟境之所以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道理就在這裡。

在這樣的層次,有了這樣的感應,像王陽明那樣的預知,以及至親之人的心靈感應之類,就是再自然平常不過的了,因為十世古今已歸於當下,無邊剎境都凝在心頭。反過來看便是,你沒有那些神通和能力,就是因為你的誠不夠。神通能力的大小,是完全與誠的程度成正比的,比如占卜準不準,首先要看你有多心誠。

所以太多人把誠看得太簡單了。我多次說過一句話,一切所謂的德,本質上都是道。誠,也是如此。

【三】

揭秘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再說那莫測的力量。

王陽明祈天那樣的能力,又是怎麼回事?要知道,這種能力跟絕大多數神通有著根本的不同。多數神通只是順應於天道,即使是看似主動的占卜和風水,也只是以天道為指引,脫不去一種被動性。王陽明的祈天則是改變了天道原有的運行軌跡,其中有著很強的主動性動機。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引出兩個概念:“暗能量”與“誠力”。

物理學中就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說法,不僅在宇宙中的比重遠遠大於看得見的物質,作用和主宰性也要遠遠更大,只是很難觀測,目前只是存在於為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和失落物質問題的科學猜想中。這個猜想是可信的,因為如此才合乎陰陽之道。

物理如此,心理也是如此,我們的潛意識就是我們的暗能量所在之處,其作用和主宰性同樣遠遠大於顯意識,這誰都有體會。所以西方潛意識心理學大師榮格,才對易經占卜原理和作為密宗傳統修持能量中心的曼荼羅高度痴迷。有個詞叫“暗潮洶湧”,世間的一切事情,底下也都是暗能量在湧動,最終也受這暗能量的支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意。

暗物質也是物質,暗能量也是能量,並沒什麼神秘,只是難度量、不可測而已。這就好像海,海平面或許是明媚平靜的,可以一眼望去;海面下則越往深處越是無盡的黑暗和秘藏,深邃莫測。我們每個人和我們的生存,也是這樣明暗的兩層,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卻都只是在最上面那層撲騰。

至誠所溝通的能量層次,正是暗能量這一層。人在這一層擁有的能力,就是誠力。這誠力靜,就是多數神通那樣的順應之用。這誠力動,則就是王陽明祈天那樣的改造之用。至誠之時,人的暗能量與天地宇宙的暗能量相通一體,自然就既可以靜處其中,也可以動於其內。所謂動,就是主動和調動,主動的是你之至誠,調動的是天地之力。有幾分誠,便得幾分誠力。

這動的一面,就是佛教所說的“願力”。佛家高度重視發心和發願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修行的前提和基礎,立為菩提之根、如來之種,甚至說這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得佛菩薩接引而往生淨土,道理就在這裡。鬼神有沒有,我們暫且不說,但無論如何,他們也是這種高階和深層能量的象徵。西方的吸引力法則,說人的心念如何會招致相應的事物和境遇,本質上也是願力的體現,因為這心念就是有所向而行的。

王陽明以至誠祈天的靈驗,就是來自這裡,是以願力調動天地間的暗能量,來使事情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就算我們對祈天這種事情存疑,也要承認這種暗能量層次的誠力調動,是真實不虛的。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迴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四】

揭秘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那麼應該怎麼做?

誠是如此重要,要做到卻是極不容易的。誠的基礎是心清,眾生則往往心濁。誠的反面是虛偽,眾生卻皆在欺人和自欺。修誠,等同於修心和修道。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王陽明都將“誠意”作為《大學》的主旨和為學的頭腦,直到提出“致良知”。這卻不是一種捨棄和替換,而只是一種發展和深化。當王陽明最終將目光鎖定致良知的時候,其實是說良知是誠意的本體,致良知就是抵達誠意的路。誠意需要心清,致良知則需要省察克治心中的私意,殊途而同歸。

王陽明說致良知是簡易直截的,只需跟隨良知的判斷。誠意同樣是簡易直截的,是否誠於本心,是否誠意待人接物,只是你願不願意的事。

如果肯,就是通往至誠、擁有誠力的起點。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已經是平定藩王之亂的大功臣,卻依然遭受其他官員的攻擊。當年進士考試由禮部負責出題,策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處境之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讓我們看到,心學的一大真諦,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人心無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樣深不可測。只是這樣高遠和深邃的心,卻常常被私慾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來的高遠、深邃,不能夠無所不包,不能夠海納萬物。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慾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文章轉載自春雨師兄,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