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东海已有几座山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确立了太子。而且,他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太子。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两人此后在对太子的培养,以及处理太子的问题上,却是截然相反的。

(朱元璋)

朱元璋几乎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选为东宫太子的老师,让他们辅佐太子。并且朱元璋还多次放手让太子处理政事,还直接对大臣们说,你们有事情,先向太子上奏。上奏以后,太子能解决就解决,太子不能解决再告诉我。

康熙皇帝则不一样。康熙皇帝虽然也让儿子们参与处理政务,但是他对儿子们很不放心。他之所以两次立胤礽为太子,又两次把他给废掉,就是觉得太子有夺取他权力的图谋。在第一次废太子后,他让大臣们推荐候选人。大臣们都推荐八皇子胤禩。也正是这个推荐,让他一下看到胤禩身后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和胤礽身后的力量竟然一模一样。这意味着,康熙的皇位,不是被胤礽给夺去,就会被胤禩给夺去。所以,康熙才会大骂胤禩,并给予胤禩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完全放权给太子,康熙却非常警惕太子对权力的染指,同样是皇帝,他们两人的做法,为什么这么不同呢?

这件事看起来奇怪,其实也并不奇怪。为什么说也不奇怪呢?

因为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放心朱标使用权力,是因为他认为,朱标不会夺去他的权力。而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放心胤礽、胤禩等人,是因为他认为,胤礽、胤禩是很有可能夺去他的权力的。而且我还想说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康熙皇帝,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康熙)

朱元璋虽然夺取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过,他的皇权文化传统,是从宋朝继承来的,是从汉唐继承来的。作为汉人的皇权文化传统,开国皇帝最担心的,不是太子会提早夺位,而是开国功臣,或者说权臣们夺位。

朱元璋正是担心开国功臣们夺位,所以他才会提早让朱标树立威信。他让大臣们给朱标当老师,让朱标处理朝廷中的事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朱标和大臣们保持一种亲善的关系,二是让朱标能够镇住大臣们。只有这样,朱元璋才觉得,他去世以后,朱标能够平稳地掌控朝廷。

后来朱标提早去世后,朱元璋的希望全落空了。当他决定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的时候,他知道,不能采用培养朱标的办法。因为朱允炆太小,要让朱允炆像朱标那样,具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以及在大臣们面前树立威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那时候才大开杀戒,把那些位高权重的功臣们以及权臣们一一杀掉,把“刺”拔光,从而让朱允炆舒舒服服地继位当皇帝。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担心当初朱标会夺了他的皇位呢?因为朱标太弱,夺不了他的皇位。也不可能有大臣拥戴朱标夺位。大臣们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夺位当皇帝呢。

(多尔衮)

康熙皇帝就不一样了。满清传统的权力文化,并不是皇权文化,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文化。在康熙之前,整个满清一直采用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种制度,在多尔衮执政的时候,达到了高峰。

不过从顺治开始,就有意地否决摄政王的存在。他不相信皇室,而选择相信大臣。这有点接近于汉人的皇权制度了。当康熙皇帝上台后,他更是下大力气否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大力提倡皇权制度。而他早早地立太子,就是提倡皇权制度的一个表现。

满清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因此,实际上,康熙其实并不是警惕胤礽,并不是警惕胤禩,而是警惕胤礽和胤禩背后的那些大臣们,警惕他们会利用胤礽、胤禩,把国家体制,重新拉回议政王政治的轨道。

也就是说,这些大臣们不用像朱元璋的那些大臣们那样通过篡夺皇位,也能够掌权。而且,这样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康熙皇帝正是考虑这一点,才会不断撤换太子,同时打击索额图这样想要觊觎皇位的权臣们。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就得看看这两个皇长子的为人了。

朱标,身残志坚,做事稳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朱标有过详细描写。他不仅对父皇毕恭毕敬,而且对那一大窝兄弟都友爱,连最后造反夺权的永乐大帝朱棣都对这个大哥感佩的很。要是这样的儿子当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会发生篡权夺宫的事儿。而且朱标向父亲提了很多有益于治国的好策略,可见其头脑之灵活。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何愁大明不兴?朱元璋能不放心吗?

反观胤禔,虽然也有一些雄心壮志,战场上也英勇杀敌,但是这些掩饰不了他的种种短处。对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见,但是多数都是废话,不但帮不了康熙,还惹得老爹发火骂人。

对待兄弟,更是不怎么样,动辄以皇长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错,他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弥补,而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爷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当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这些兄弟都灭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聪明的贤明君主,这些小伎俩还能瞒过他的眼睛?

别说是皇权,就是普通百姓家,这样的人一旦当家,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败光。

别说是康熙大帝,就是有点见识和头脑的普通老头儿,也能想明白这样暴虐无道的家伙执掌大权会是什么局面。


禁街虎1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性质不一样,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太子朱标最好第二天就造反,这样自己也能够陪自己的儿子好好练练。

事件回顾

整个封建王朝当中,最高标准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标。我们看一下太子朱标,在刚刚当上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给太子寻找的几位老师都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是徐达还是常遇春,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随随便便抽出一个来都是一顶一的朝中大臣,都是当时最有名望的人。

而且在朱元璋统治的后半段时间里面,前提是这个后半段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了。

什么叫办退休状态呢?简而言之,朝廷中的小事情,朱元璋不会过问,中等事情由太子同意之后给自己看看就行了,只有超级大的事情涉及到国家江山社稷的这一方面,朱元璋才会亲自穿起龙袍,并且来看看这件事情该怎样做。

朱元璋已经对太子放心到这种地步了,这个时候的朱标和皇帝没啥区别了,基本上就属于半个皇帝的状态,除了不能够享受后宫当中的宫女之外。

没错,这就是事实

之前有一位小伙伴提出一句话非常有趣,那就是太子朱标如果想造反想当皇帝的话,估计朱元璋会直接把皇位让给他。

这样讲可能有点夸张,可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的确有可能发生,毕竟在朱元璋执政的后半段时间里面,他对于自己的孩子绝对意义上是无限度的信任。

甚至在有一次太子朱标反抗了朱元璋之后,朱元璋不但不生气,反而把太子朱标拉过来,开心的笑了好久说道:如果你能够每一天都像这样对我,那我就太开心了,当皇帝怎么能没有点霸气呢?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关于朱标,朱元璋肯定是无比放心的。

首先,朱标是嫡长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是等着继承大统的,所以他完全没有理由去抢夺。其次,朱标其人也是相当的文弱,不具备抢夺皇位的野心。

事实上,朱元璋一开始就指定了让他来继承的。在平定天下之前,朱元璋领着众子攻城略地,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是对于朱标,却一直强调的是教育,让他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将来治国做准备。

而朱标不单单思想文弱,身体也弱,还没撑到使其继位就驾鹤西去了。

至于胤礽,那却是恰恰跟他相反。

首先,胤礽不是长子,从传统法理上来说,他并没有册立太子的先天优势。

其二,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既然与从兄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难免会蠢蠢欲动。

其三,康熙一直都没有指定接班人,这令众皇子都在明争暗斗,形成各个派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胤礽的角色像极了从前的李世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绝对是不得不防啊!


史海惊奇录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先说说皇太子夺权的问题,再说朱元璋是否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

历史上有过一些被皇太子夺权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被迫改立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让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惨的一个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杀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时候,通常会让皇太子代理皇权,处理国政,一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让皇太子有历练的机会。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亲王,对于国家事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他有许多机会接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长官。就算皇太子无心,这些官员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皇太子靠拢。时间一长,就会在皇太子周围形成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副权力中心。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会选择容忍,或者干脆主动放权。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汉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这样强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和他的儿子在起兵失败之后一起丧命。康熙皇帝也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势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汉武帝在元狩元年册立皇太子刘据,到了征和二年刘据自杀,中间过了三十多年。刘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对父皇下手。隋文帝在开皇元年正式册立杨勇为皇太子,到开皇二十年废掉。康熙十四年,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中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历史,所以对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当太上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把太子废掉。

我们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异常强势、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对待自己的儿孙十分仁慈,这从他设计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就立大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去,中间过了将近三十年。

关于朱标的死因,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他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笔记》的说法不同,朱标与一位御史在审案时产生了争论,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观点。朱标坚持认为,治理天下应该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实行你的仁政!”

这句重话让朱标惊惶不安,跳进金水河自杀,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对于朱标,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让皇太子裁决奏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平顺,毕竟,权力的诱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变的。

《王文恪公笔记》中说朱标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尽不成而染病。个人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标的原因,也许并不单纯,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许多眼线,很可能察觉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苗头,才对朱标说出重话。

朱标死后,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不久,蓝玉等一大批高级武将被朱元璋处死,随后几年,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公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处死。这些残酷的杀戮,也许和朱标也有一些关系。

所以,就算朱标没有病死,他出事也几乎是必然的,估计他不会成为刘劭,只不知道他的结局是像刘据,还是像胤礽。


于左


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是亲情关系大于政治关系;康熙和胤礽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大于亲情关系。

康熙晚年,曾经悲观地论“五福”,他说:“寿、福、康宁、所好德,这四点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独在终考命这一条上,怕是很难实现了。”他说这话时,胤礽已经二次被废,说明他同样担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和朱标处得像农家的父子,为何康熙和一众儿子处得像敌我关系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别

明朝皇子实行分封制,不仅有王的爵位,还有实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后,去封就藩,脱离京城这个权力中心。这样,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减少了太子和众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个爵位,并没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后,虽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并且,有能力的皇子还可以开牙建府,参入到国家军政事务的管理中来。天长日久,部分皇子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与太子抗衡。

康熙曾经评价明朝的分封制度养了一群只领国家俸禄、不操心国家事务的废才王爷。他认为清朝皇子参与军政是水涨船高,可以更好地辅助太子。从理论上讲,康熙的想法没毛病,但现实的发展,与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儿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儿子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辅助太子的角色。他们都十分优秀,纷纷动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须搞掉现任太子、腾出位子。

史载:胤禔魇镇太子、欲图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于打太子小报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为了对抗众兄弟,只能结党加强势力。作为国之储君,结党是个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党同伐异,结党以后,会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党成员会选择忠于太子而不是忠于皇帝,这让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连串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太子被废的恶果。康熙一生英武,打败了众多对手,晚年却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悲伤地论起了五福。

胤礽的这些苦恼,作为太子的朱标都没有。反而,他对弟弟们十分庇护。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

第二,父子相处的方式不同

朱标和朱元璋相处,十分开诚布公。



事例一:

朱元璋杀功臣有点狠,朱标不赞同,就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说:“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顶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过去,朱标闪开。朱元璋不依,继续追打朱标。

这场景,看起来不像皇帝和太子议政,倒像是父亲教训顽劣的儿子。儿子一句一句地顶父亲,父亲气不过,追上去打儿子。

父子没有隔夜仇,打了、骂了,事情就过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爱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齐衰杖期。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朱标是嫡出,贵为太子;孙贵妃既不是朱标的嫡母、生母,也不是养母。按照居丧制度,朱标不用替她服齐、也不用衰杖。朱元璋这种要求在这时是无理取闹。

朱标没有惯着朱元璋,批评他这种搞法不合常礼,而且拒绝执行。朱元璋一气之下,抽出宝剑要砍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朱标服了软,照做了。

这件事,也很贴近生活中的父子行为。父亲乱来,儿子抵着不办,后来大家和稀泥,儿子碍面子不过,只得顺从父亲的意思。

总之,朱元璋和朱标的交流、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和花花肠子,比较敞开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没有必要防着朱标,朱标也不会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间相处,就掺杂了很多心机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尔丹期间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无忧戚。康熙十分生气,以“举止不适”的理由打发他返回京城。

这件事,胤礽可能没有在意到自己对康熙的精神伤害,康熙也闷在心里没有说。然而在十八年后的废太子告天口谕中,康熙说:“……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这是记上儿子的仇了,直到废完太子,他才将心中的憋闷一吐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复立太子,对于此事,我以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来挡枪。为什么呢?

1,康熙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后来,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复立胤礽。一国之君视复立太子之事如儿戏,这本身就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2,纵观历史,太子被废的很少,废后复立的就更少。复立后再废,让人怀疑康熙动机不纯。

3,九子夺嫡红了眼,康熙复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没用,因为皇帝死了太子获利,他们要动只会先动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侦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于暗中防范。

至于胤礽,康熙报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废后遭到圈禁,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视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后来事发。

父子之间、斗心眼都斗到了用药水写字的地步,这还能称得上父子吗?

结篇:康熙朝一边明立太子,一边让众皇子参入军政事务的管理,这种做法给太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为太子暗储制度,是对立储制度的一种突破性创新。


链天绝


首先要指出一下提问者的错误,胤禔并不是康熙的皇太子,只是庶出的皇长子,康熙的皇太子是康熙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

所以拿胤禔和朱标作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两人都是皇帝的长子,但是身份、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1355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所以朱标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胤禔(1672年-1735年)是康熙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面四个儿子早殇,所以胤禔就做了皇长子,生母为惠妃那拉氏。由此可见,尽管是康熙入了齿序的儿子里面年龄最大的,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身份、地位远不及皇太子,包括朱标以及自己的弟弟胤礽。

从这一点上说,按照儒家“有嫡立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由朱标继位是名正言顺,而康熙死后,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是太子胤礽,并不是胤禔。但是胤禔从一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向康熙进言“愿除庆父之忧”杀掉皇太子,这样不得不让康熙赶到背后一凉,他不仅要放着胤禔伤害太子,更要放着胤禔伤害自己。


朱标性格温和、待人宽容,但是胤禔性情急躁、性格暴戾。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明史》对于朱标也有很高的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而朱标也是朱元璋从小立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辅导培养,自然对其是非常的放心。

再来看看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康熙就曾评价胤禔“气质暴戾”,而他的母亲惠妃那拉氏也曾向康熙哭诉,奏其“不孝,请置之于法”;在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被康熙提前召回;同时,大阿哥待人接物随意,不善与人相处的弱点又让其逐步失去了兄弟们的尊重与大臣及贵族们的支持。所以康熙对于胤禔的并不满意,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的有失偏颇,让康熙也非常反感胤禔。


朱元璋是创业皇帝,开创基业也是为的就是自己子孙后代,康熙起点更高,对于自己和后辈的要求也更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这就像一个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老父亲经常对子女说的一样“我这么拼命的工作还不是为了更给你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朱元璋出身贫寒,还出过家当过和尚,最后参加起义军反元,并且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做了皇帝,除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番事业外,另一个驱动朱元璋的动力就是要惠及子孙后代。甚至可以说,这江山就是为他们的儿子们打下来的,必然是要留给他们的,朱标又这么争气,兄弟中威信又高,这也让朱元璋对于朱标并没有什么顾虑之心。

而康熙面对的情况则不同,康熙继位时,满清已经夺取了天下,而康熙也完成了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亲征噶尔丹的功绩,天下太平,康熙有着更高的起点,因而也会站在满清王朝和江山社稷的高度去看问题,更多的是想着不能辜负祖上留下的基业,因而往后看的时候会多,往前看的会少。这样康熙对于自己的后辈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标准,而康熙的这些儿子们却陷入了“九子夺嫡”的斗争中,使得康熙不敢轻易放权,也不敢绝对相信谁,只能是“真的在想再活500年了”。


即便是用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和朱标做比较,也一样是朱元璋放心大胆的交付国事,而康熙则担心自己的儿子夺权。

康熙在位时曾两度废黜皇太子,说明他对于皇太子胤礽并不放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胤礽是两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所谓名分早定,朝中内外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不乏攀附、依附之人,太子在其中也会深受影响,想着早日登基。可是康熙身体康健,毫无病态,这也是让胤礽大失所望,毕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而登基皇位又遥遥无期,必然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知子莫如父”的康熙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对于太子胤礽加以防范也就不可避免了。







雍亲王府


首先是性格问题,朱元璋应该是从行动到心思都强势的人,他的霸气侧漏,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连自己人都诚惶诚恐。

朱元璋还不仅仅是强势有魄力,他也非常狠辣。他整人治人的手段一流。

在明朝之前,中国人对隐士都是很尊重,真正的高士辞官不做,是令人羡慕的,帝王也不能强迫他们。

而朱元璋时期,普天之下只要是朝廷用你,没有人敢不奉昭。

朱元璋他还没有完全夺取政权时,有一个他帐下的文人受不了他的强势,说自己要告老还乡,朱元璋当着所有人的面命人将其摔死。这种镇摄所有人是都不寒而栗。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是绝对自信的。

而康熙生长在富贵中,少孤。他没有朱元璋的霸气,从他给曹寅的信中写了二十多个“小心”来看,他很谨慎,他内心的强大主要是孝庄强有力的支撑。

因为少孤,他非常重视亲情,不忍心对自己的儿子们过度严厉,他希望自己是宽厚仁慈的,他们是友爱的。

在宽政之下还能让社稷稳定,他一定是心细如发。每一步不敢错走。所以疑心重是在所难免。

这也是他们出身不同,性格气质也就不同。

朱元璋是个响当当的草根,烂命一条,他对人对事都是霸气压倒一切。他胜在气势。

康熙生在帝王家,善长心机权谋,他对人对事工于心计,他胜在谨慎。


灵迅风水出谋划策


朱标生性仁慈,朱元璋没必要怀疑他。

朱元璋之所以放心太子朱标,是因为朱标这个人很仁慈。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像杀兄逼父这样的事情,朱标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所以,这一点朱元璋从来不会怀疑太子朱标的。

当然了最为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大明刚刚成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朱标还需要老爹的栽培。

明朝从建立之处,到走上正轨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段时间内,朝廷是不安的,无论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来平衡。

很显然那时候,没有人比朱元璋平衡各种矛盾更合适。

朱元璋是个狠人,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朱元璋不怀疑太子朱标,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早早的就把朱标立为了太子。只要他的老爹一死,这个皇位就是他的了。

所以,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必要对自己老爹狠毒的。

还有就是,朱元璋是一个十分狠辣的人,他的一生杀过无数人。这样的人,岂是朱标可以得罪的起的。

若是朱标敢给朱元璋玩心眼,那朱标分分钟,就会被自己的老爹给干掉。

总之,朱标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动得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放心的很,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他。

可惜的是,朱标死的早,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但是,朱元璋还是把皇位给了朱标的儿子,可见朱元璋对朱标多么的溺爱。

康熙在位时间太久了,他的儿子等不及了。

康熙就不一样了。

首先康熙是中国封建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

他的长子是胤惿,但是,长子是庶出。所以,他就与太子完美的擦肩而过了。康熙立的太子是胤礽,尽管胤礽是嫡出,被立为了太子。

但是,他等的不耐烦了。

毕竟他的老爹康熙老不死,所以,他很怕老爹康熙把他给熬死。正是因为如此,胤礽才不断的发牢骚,引起了康熙对他的猜疑的。

一个人若是当了四十年的太子,还没有继位当皇帝,那这个人肯定是会急疯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胤礽是盼望着自己的老爹死的。

再加上胤礽私自扣留别人进贡给康熙的东西, 让康熙对他十分的不满。

所以,康熙干脆把胤礽太子之位给废掉了。

康熙的儿子都很优秀,一个比一个狠毒,康熙不得不时时堤防他们。

正是因为他废掉了胤礽,导致了九龙夺魁场面出现的。没办法康熙的儿子实在是太优秀了,而且每一个都很优秀。

似乎在他这个九个儿子中,提出一个来就能当皇帝。

有这样的九个儿子,也是康熙很苦恼的事情。

他的苦恼来自于到底立那个皇子为太子?还有若是立的这个太子,导致其他皇子不满,其他皇子会不会对自己动手?

所以,种种事情他都需要考虑。

当康熙把胤礽的太子给废掉之后,作为长子的胤惿就开始暗自庆幸了,因为他是老大,他觉得自己最有机会当太子了。

所以,这时候康熙最堤防的也是他。

尽管胤惿也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但是,因为胤惿向康熙提议,要除掉废太子胤礽。导致了康熙对他的不满。

因此,康熙直接把他给软禁了起来。总之,无论是胤礽还是胤惿,他们都没有当上皇帝,最后是皇四子也就雍正当的皇帝。

还是那句话,康熙的儿子太强悍了。若是康熙不强悍一点,很有可能就会被他们给杀死。


史学达人


做皇帝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最优秀的,能肩负起帝国的未来,但是,“虎父无犬子”都是我们理想中的皇位传承,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王朝不是没有,典型的如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明清两朝,对接班人的培养尤其重视,明朝最优秀的皇太子当属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对他倾力培养,朱标也是非常争气,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储君。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样着力培养接班人,却两立两废,胤礽成了最不让人省心的皇太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



作为储君,肩负着王朝的未来,皇帝怎么培养是很重要的,朱元璋是底层贫困人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对太子的培养自然是多了些乡土气息。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率军攻打集庆,得到长子出生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兴,兴奋的在当地一座山上题字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标既是长子,也是嫡子,这种双重身份对于古代帝王家庭来说,几乎是毫无疑问确立了接班人的身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朱标被立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于同年被立为皇太子。 身为皇太子,大明王朝未来的皇帝,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寄予厚望,不仅选了宋濂这样的大儒做他的老师,而且甄选了功勋道德老成者作为太子的东宫班底辅导太子,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历朝历代受到如此重视的皇太子可能也就朱标一人。



关键是朱标还非常争气,是个合格的皇太子,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朱标有大哥风范,让弟弟们心悦诚服,这自然也就避免了未来兄弟夺位的可能。朱标监国理政期间,常以“宽通平易之政”与父皇的严猛治国相矛盾,朱元璋虽没有过多苛责,但此后大兴刑狱剪除功勋,有意为太子排除勋旧震主的隐患。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乃是庶出,在“嫡庶有别”的古代,只有嫡子身份才是最尊贵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储,他与仁孝皇后所生的嫡次子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在“九子夺嫡”中,身为皇太子的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的尴尬局面,是第一个在皇位之争中出局的皇子。



胤礽两次被废,背后都有其他皇子在搞鬼。可以说,康熙诸子中野心勃勃者大有人在,胤礽素无人望和威信,使得其他诸王形成默契,组成统一阵线,只有全力绊倒太子,大家才有机会公平竞争储君之位,胤礽被逼意图抢班夺权,在当时实属迫不得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及其他阿哥陪同康熙出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告,检举了太子许多不良表现,诸如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事情大都查有实据,胤礽利用太子的身份越级行事,令康熙大为盛怒,把太子的行为形容成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返京途中,胤礽试图接近康熙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康熙的疑心病顿起,怀疑胤礽要“弑君”,遂下定决心要废太子。

胤礽不仅被废,还被幽禁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康熙诸子矛盾激化,为缓和局势,胤礽再一次被立为皇太子。经历了第一次被废的轩然大波,胤礽再一次被立为皇太子后性情突然大变,行为疯癫,康熙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鬼上身了。康熙心痛不已,此后经常召见胤礽以宽其心。



但是,胤礽受到第一次被废的打击,对兄弟的无情及父皇的决绝已经大失所望,父子之间的隔阂矛盾依然不能消弭,终于引发了康熙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朝廷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牵扯出了皇太子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的事情,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容忍的事,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次康熙是彻底下定决心废黜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康熙告谕诸皇子,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教宗人府看管,胤礽成为诸子夺嫡中第一个出局的皇子。

纵观朱元璋和康熙培养接班人,其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朱标是长子嫡子,早早就被立为储君,而且在兄弟中威望很高,朱标太子之位非常稳固,朱元璋虽然与太子在治国理念上冲突很大,但是太子自身的优良品行和道德操守都很受朱元璋的肯定,父子关系的亲密无间,堪称古代帝王家的模范。反观康熙,太子胤礽德不配位,诸子夺嫡明争暗斗,康熙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决,间接放任皇子矛盾激化,不仅使得储位竞争近乎公开化,皇子结党更是威胁到康熙的皇权。胤礽出事,很大因为是其他阿哥给逼的,皇太子两废两立,在清朝仅此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