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皇帝是因为有个好儿子,老爹才把皇位传给他的?

愿心悠


比较知名的因为孙子出色,因此传位给他父亲的有两位,一位是明朝的明仁宗朱高炽,另一位是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明仁宗朱高炽

他获得继承人之位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外,他的儿子朱瞻基也有着重要作用,这是正史上有专门记载的,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又顾忌祖制要以嫡长子继承,所以在选择太子时有些犹豫不决,《明史》里面记载,他为这个事询问大学士解缙,得到的回答是: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孙子的优秀,而选择了他的父亲,而且朱棣在册封朱高炽为太子后,还专门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直接就指定了隔代的接班人,朱高炽在当太子的二十多年中,能坚持到继位,朱瞻基的功劳是很大的,有他在朱棣和朱高炽中间做润滑剂,朱高炽才能坚持到最后。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因为乾隆的优秀而被康熙给予继承人之位,这个主要是小说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描写,实际上,康熙是先选择的雍正,然后才帮他培养儿子,乾隆是在康熙六十年才入宫,被康熙专门教导,这个时候,康熙应该已经完全的确定了继承人就是雍正。

只不过,因为政治上的考虑,他没有公开,或许是为了保护这位继承人,因为一宣布谁是继承人,那些没有得到继承人但又有实力的皇子是不会甘心的,就会用一切阴谋手段来推翻新太子,所以,康熙在不能明白宣布,但又确定了雍正是继承人的情况下,专门教导未来的乾隆,只是给一种隐晦的暗示,让雍正放心,也让其余皇子存着一定的希望,不至于出乱子。

上述两位比较著名的因儿子优秀获得皇位的两位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炽是确有其事,而雍正皇帝的这种却是传闻,是小说家言,只不过因为康熙教导过乾隆的事实,被很多人相信而已。


孤寡老人讲历史


这话又是看了《大明风华》想扯朱瞻基吧?

朱棣也许喜欢这个孙子,但朱高炽却未必喜欢这个儿子,而且他的死是可疑的。

明仁宗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继位,次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死了。他死前不到一个月把皇太子朱瞻基打发去南京,如果他当时身体已经有问题,这么干就是不想让太子即位;如果他身体没问题,那就是猝死。

按《明史》朱高炽是五月十三死的

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而身在南京的朱瞻基六月初三就回到北京。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按当时的通讯速度,几乎是赶不及的,因此朱瞻基很可能事先有所准备,也就是说他知道老爹快死了。

当时朱高炽之弟汉王朱高煦封在山东乐安州,此人一直存着夺嫡的念头,长期关注北京朝廷变化,照理应该比朱瞻基更早得到消息,他做了不少安排,但却没能截杀太子


真正鳄鱼不哭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要算朱高炽了吧。明成祖朱棣靠造反夺了侄儿朱允文的皇位,而在整个造反过程中次子朱高煦表现的异常出彩,深得朱棣欢喜。以至于朱高煦凶悍不法妄想篡夺太子之位,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朱高炽又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且登基称帝的呢,这都亏了他生了一个好儿子朱儋基。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传说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正是朱棣对贤孙的喜爱朱高炽也因此得以保全太子之位。不过朱高炽虽然不受父亲喜爱,但是其却非常有才能,虽在位短短一年,其政绩却有目共睹。《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松于峭壁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凭借“父以子贵”登上帝位的皇帝,当然要数雍正了。

雍正的好运,来自于一次康熙的造访。

有一天,康熙心血来潮,想去雍正的府上走走。

听说父皇突然到访,雍正又惊又喜,惊的是康熙从来没有来过,喜的是雍正知道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雍正很会揣摩康熙的心思,决定趁这次机会,用两个孩子来打亲情牌。

于是,在康熙观景吃点心的时候,雍正把两个孩子领到了康熙的面前。

康熙本身就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君王,这是已经是一个老人的康熙,看到两个孙儿果然很开心,把他们叫到近前来问话。

这里不得不说雍正的精明,康熙有90多个孙子孙女,真正见过的没几个,这就是帝王世家的无奈,普通的亲情也是很奢侈的一个物件了。

两个孩子里,哥哥弘历大方得体,应对如流,而弟弟弘昼则天生腼腆,躲在雍正身后不敢说话。

这一趟造访,令康熙印象最深的便是弘历这个小孙儿。

回到宫里后,康熙就让人去测弘历和他生母的生辰八字。

测算的结果是弘历的命格奇好,天生福相,康熙闻言大悦。

此后,弘历便被康熙召进宫去,带在自己的身边。

康熙处理公文的时候,弘历就经常在一边给皇帝爷爷研磨,有时候陪着老人散散心。

这在皇孙中,弘历是独一份的殊荣,被康熙带大。

后来,在定接班人的过程中,康熙一度无法抉择,就有亲近谋士建议,儿子选不出来,不如看看孙子吧。

此语一出,康熙茅塞顿开,于是,雍正成了下一任大清帝国的皇帝。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负责任的说,一个都没有,

皇孙一般来说都很年幼,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优秀的?能看出未来什么?

即使很优秀,在夭折率那么高的古代,能保证皇孙活到成年?

康熙35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的有15个,这种几率,能保证皇孙活到成年?

即使能活到成年,能保证他能顺利继位?显然也不一定吧?

这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怎么会因为皇孙而选太子呢?

选太子可不是皇帝一个心血来潮就能决定的,你看看康熙雍正、明朝的皇帝、历朝历代选太子,多少人参与其中了?皇帝就凭喜欢皇孙,就能选太子?万历还看中了朱常洵呢,怎么没选上?何况皇孙?

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培养好太子,太子培养他的太子,这样世代相传有用的多,说句不好听的,皇帝培养的儿子们,能力有什么大区别?你以为你小老百姓培养儿子呢?

说康熙看中乾隆,明显就是乾隆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乾隆当时才十岁,康熙也就见过他一次,一次就看中了?当他相亲呢?

至于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那就更不是因为他孙子了,想过没有,司马炎二十多个儿子,怎么没有皇子争夺太子之位?怎么没有大臣提出质疑?


南朝居士


1. 最典型的是康熙传位雍正的传言。现在耳熟能详的九子夺嫡历史中有一项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雍正自己也说康熙喜欢乾隆这小子,才把帝位中转下。但这未免粉饰太平,雍正的政治手腕还是强悍型的。但历史上确实乾隆皇帝小时候得宠于康熙,这在乾隆晚年自己的说法里得到验证,参见记录皇帝生活言行的《起居录》。

2. 建文帝其实也是隔代相传,可惜他爹死的早还是太子就挂了。不能算皇帝,但是朱元璋确实是隔代传给朱允文。这点,毋庸置疑。

3. 接上一个,朱棣夺得皇位后晚年也遇到传位的困惑。但因为他喜欢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加上大文豪解缙也对他说:您有个好孙子啊!他就干脆隔代传位,指明朱高炽到时要传位给朱瞻基。(朱高炽本身就有战功,可惜肥哒哒的难看,不太惹朱棣喜欢)。

4.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为立太子发愁。但是他喜欢司马衷的儿子,觉得他的儿子像司马懿,就没听大臣的换掉司马衷。可是这个司马衷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傻皇帝,有大臣说灾民饿的都吃不上饭了,他竟然问:那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八王之乱加上五胡乱华。晋王室跟着南渡。好不容易的统一局面开始了乱世。

5. 再往早了说的话也可以提一提周文王的故事。文王姬昌也是深受其祖父太历喜爱,所以太历就立了姬昌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老人家眼光好,文王和武王两代人努力干掉了商朝,开创八百年基业。


书痴世界


答,,众所周知康熙帝是一位特别优秀的皇帝他少年时智擒鳌拜,平三蕃,收台湾,两度亲征葛尔丹为清王朝前期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晚年时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孙子爱新觉罗弘历不管是去热河木兰围场打猎还是在承德避暑山庄接待新疆,蒙古,西藏的个族王爷还是喇嘛都会戴着弘历一起让他多见见世面多多的历练,还有就是在弘历十二岁的时候康熙帝就把他从王府中接到了宫里亲自培养他当时也是唯一一位由康熙帝亲自扶养教导的皇孙,当时的很多大臣都觉得皇位是要传给弘历的但由于弘历的父亲雍正挡在中间,且雍正皇帝的表现和日常处理的朝政还算得体因此康熙只有把他对弘历的爱和寄托放在了雍正身上在雍正驾崩后皇位也如实传到了弘历的手中!因此我觉得雍正的皇帝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康熙对弘历的爱吧,雍正也因为有了这么一位优秀的皇子,康熙把皇位传给了他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农村之星


司马衷,就是传说中娶了丑女贾南风的那个西晋白痴皇帝晋惠帝。很多人都不理解史称睿智而又子嗣繁多的晋武帝司马炎怎么会不顾江山社稷和祖宗基业,而出此混招,立唯一的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这其中除了杨皇后姐妹不遗余力的枕边风,司马炎自身成长的阴影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由于之后的贾南风专政,这位太子被废,惨死,世人渐渐忘记了他也是一枚与朱瞻基和乾隆一样在其父亲储位之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筹码。

《晋书》记载“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小小年纪,司马遹就有安全意识,提醒晋武帝,“夜晚仓卒之间,应该防备非常变故,不应让火光照见陛下。”晋武帝深以为然,并且对他大加赞赏。还有一次司马遹陪同晋武帝考察猪圈,看着圆滚滚的大黑猪,他又对晋武帝建议说:“猪都这么肥了,为什么不杀掉来犒劳将士大臣们,却让它们在这里白白浪费粮食呢?”,对此,晋武帝也很认同,不仅嘉奖了小司马遹,还马上安排人杀掉了那些猪,赏赐给了群臣。同时,《晋书》上还记录了当时重要的一句皇帝语录“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我家。」”晋武帝高兴的抚摸着司马遹的背,对廷尉傅祗说:“这孩子将来是会兴旺我司马家的呀!”而且晋武帝还经常当着群臣面,称赞司马遹像晋宣帝司马懿,于是司马遹的美名便流传于天下了,这不得不说是对白痴太子进行了有效的助攻。

如果以上还不足以说明司马炎由于司马遹而有意立司马衷为太子的,那下面这个说法一定会让你对此有所认识。据说晋武帝司马炎在位的时候,当时有望气占卜的方士反映广陵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于是乎,晋武帝立即想到了司马遹,马上封他为广陵王,食邑五万户。以刘寔为师,孟珩为友,杨准、冯荪为文学。这简直就是抢滩制高点呀,如果晋武帝无心司马衷,仍存变更之心,怎么会让他的儿子去一个有天子之气的地方做王爷,这不仅是昭示群臣百姓司马衷的储君之位,也是暗示所有相关人等,皇太孙司马遹是当仁不让的皇位继承人。

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但是《晋书》又说他“及长,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不能尊敬保傅。”翻看史书,虽然司马遹显得颇为不堪,竟然热衷于卖肉,集市买卖等,但是却没有行大奸大恶之事,只是有些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感觉。或许这也是作为一个庶子,他为了降低迫害的自保手段吧,但是终究没有逃脱厄运,早早的被废,被迫害而死。实在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人物。


梓元


在皇家体系中我们常常说母以子贵,事实上也有父以子贵的例子存在。

1、晋武帝司马炎经过父祖两辈人的努力,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超,结束了三国动荡时代。前期励精图治,但是后期安于享乐,不事朝政了。在继承人问题上翻了致命的错误。皇后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司马衷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第三子司马柬史称沉着聪明,胆识器量非凡,也深受司马炎的宠爱。按照正常逻辑肯定会立第三子为太子,但是刚经过三国动乱时期,立长废幼,容易引起国家动乱。又因为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通非常的聪明,深得晋武帝的喜爱。最终晋武帝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白痴儿子。后面贾南风(司马衷的皇后)乱政,八王之乱,异族入侵等等一系列的悲剧。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他侄子的江山。他有三个嫡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按照惯例,老大朱高炽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人选,但是由于他身体实在太胖,行动多有不便。明成祖对他很不满意,相反老二朱高煦英明神武,作战勇敢还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总之朱高煦非常像朱棣,骨子里像,朱棣也成动过换太子的心思。但他有个好儿子就是朱瞻基,朱棣犹豫不决时问身边的大臣解缙,解缙一句“好圣孙”终于打消了明成祖最后的疑虑。虽然朱高炽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是他于民休养生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国情的政策,朱高炽和朱瞻基一同开创了“仁宣之治”。这是成功的选择

3、雍正,九子夺嫡,这个大家应该知道的多一点。在陈道民主演的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千叟宴中曾说过,这里有一个继世之君,更有一个隔世之君。在雍正王朝电视剧里也都能看出乾隆很小的时候就深得康熙的喜爱。康熙曾让人查过乾隆的八字。言说此子天生富贵之命。后面乾隆明明可以打破自己爷爷康熙保持的最长在位记录而提前让位于嘉庆,也可以看出来当初这爷孙俩的关系是实实在在的亲密。所以说雍正即位很定也有这一部分乾隆的原因。


雨落天成6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要算朱高炽了吧。明成祖朱棣靠造反夺了侄儿朱允文的皇位,而在整个造反过程中次子朱高煦表现的异常出彩,深得朱棣欢喜。以至于朱高煦凶悍不法妄想篡夺太子之位,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朱高炽又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且登基称帝的呢,这都亏了他生了一个好儿子朱儋基。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传说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正是朱棣对贤孙的喜爱朱高炽也因此得以保全太子之位。不过朱高炽虽然不受父亲喜爱,但是其却非常有才能,虽在位短短一年,其政绩却有目共睹。《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