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兒子李恪真的很強嗎?為何千百年來,後人一直很懷念他?

歷史一書生



李恪強不強不好說,史書上只說過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諸子中,其才最高”。


不過李世民確實曾經考慮過立李恪為太子,所以這也成了李恪後來悲劇的根源。但李世民這個考慮不是深思熟慮,而更類似於沒過腦子,隨口說了一句的形式。


結果李恪就被李世民無厘頭的一句“吳王英果類我”給坑死了,被自己皇帝老爹坑死,這在歷史上可不多見,所以後世史書上對他都多有同情之意。

首先來說,唐人,準確來說李世民、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人看來,所謂嫡子就是太后生的第一個兒子,除此之外都是庶子。

李世民曾經對勸他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的大臣說“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宰相褚遂良後來批評李世民時也提到李世民過分寵愛李泰,“嫡庶不分”是造成李承乾悲劇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在唐初,李世民、褚遂良這些人看來,李世民兒子裡只有李承乾是嫡子,其他哪怕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治、李泰都是庶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李恪和李治在“嫡庶”上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李恪還是李世民的庶長子。

其次,李世民這個皇帝是一個血統控,而李恪母親血統是後宮中最高貴的。

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後,擔心李治太柔弱,所以故意給了李治一批宮女,結果李治把出身不好的宮女巧妙識別出來,讓這些人去掃地做飯,只讓出身世家大族的宮女近身服侍他,這一點讓李世民非常滿意。

李世民還笑著對周圍大臣說,李治這麼做就對了,怎麼能讓那些出身卑賤的人生下我的孫子呢?

嚴格來說,不管李世民喜不喜歡李恪的母親,但是毫無疑問,論血統,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留著前朝皇帝的血,李世民後宮裡沒有任何女性血統比楊妃更高貴。


所以當李世民廢掉李承乾後,他確實對於立誰為太子感到猶豫,雖然在關隴大臣們,如長孫無忌等人勸說下立了15歲的李治為太子,但是李治身體不好,性格又比較柔弱,李世民這樣的馬上皇帝難免就有點擔心。

這個時候,李恪就進入李世民的視線了。畢竟此時長孫皇后已經去世七八年了,李世民這樣的帝王對皇后的愛也早就淡漠了。

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世民之所以準備改立李恪,也是因為李世民皇帝當太久,不太在乎李恪是隋煬帝外孫這一事實了。換句話說,頭腦發熱的產物。

但在貞觀早期,李世民還是很注意的,所以我們看到史料上從貞觀七年到貞觀十一年期間,李恪動輒就因為一些小錯被重罰,李恪作為親王食邑只有800戶,結果在貞觀十一年時就只剩下200戶了。

而且李恪封地也是最小的,從貞觀十二年開始就一直待在安州刺史位置上,也只能管安州一州之地,而李世民其他皇子都能掛“都督”頭銜,管轄數州之地。

無論新舊唐書都說李恪才能在李世民兒子中算得上頂尖的,那麼李恪之所以被這種處罰原因只有一個:他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

但是等到了貞觀十七年後,李世民已經做了十幾年皇帝,而且功成名就,心裡鬆懈了,再加上李承乾、李佑謀反事件爆發,李世民擔心李治這個十五歲的柔弱少年守不住自己基業,覺得“善騎射”的李恪英武,說不定比李治更適合做皇帝。

所以就隨口和長孫無忌說了,覺得李恪可能更合適,結果長孫無忌一反對,李世民立刻就醒悟過來,知道自己孟浪了。

隋煬帝的嫡親外孫怎麼能做李唐新皇帝呢?滿朝文武都可以算是間接殺死他外公的兇手,李恪要做了皇帝滿朝文武恐怕睡覺都睡不踏實,要謀反了。


但是李世民作為帝王的無情也在於此,他隨口一句話,結果給李恪埋下了日後殺身之禍,但李世民本人就和沒事人一樣,沒多久李治長子出生,李世民還開心的忘形,給予了李治長子超高規格的待遇,徹底把李恪的事情拋在腦後了。

李世民也根本沒有為李恪打算,比如告誡李治善待李恪等等,反而還把李恪叫過來訓斥一番,讓李恪謹言慎行,不要走漢朝謀反的燕王劉旦的老路云云。

事實上目前史料上沒有一點兒反映李恪曾經想過要爭太子,要奪嫡的痕跡,相反,李恪已經儘量謹小慎微了,完全沒想到他老爹腦子一熱,給他開了這麼大一玩笑,居然沒跟他商量,就去和李治的親舅舅商量要改立他做太子。

結果李世民一死,李治繼位,李恪下場可想而知。

但是李恪之死實在太冤了,他等於是被自己親爹“坑死”了,所以後世史書,不管是新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都很同情李恪。


蘭臺


李恪在後世有非常大的名聲。普遍認為,他是李世民兒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繼承人的不二人選。他後來沒有繼承皇位。反而被長孫無忌陷害,遭到冤殺,因此,後世對他抱有無限的同情。同時,李治被立為繼承人後,由於性格比較懦弱,結果李唐江山落入武則天的手裡。這也增強了後世對李恪的懷念。

不過我卻認為,李恪實際上是一個被後世誇大了的人物,他本身並沒有那麼厲害。如果李唐江山傳到李恪手裡,結局並沒有傳到李治手裡更好。

(李恪劇照)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李恪為什麼會獲得後世那麼大的認可?

其一,李恪被李世民著重強調。當時李承乾和李泰爭奪儲位,李世民對兩個兒子都不滿意,於是想傳位給李恪,說李恪“英果類我”。

其二,李恪被長孫無忌有意打擊。李治當了皇帝以後,長孫無疑十分提防李恪。後來,他利用房遺愛造反一案,汙衊李恪參與了造反,因而害死李恪。如果長孫無忌不提防李恪,不覺得李恪對他和對李治是一個威脅,他也用不著害死李恪。

其三,李顯上臺以後就立刻給李恪平反。之所以給李恪平反,顯然是很同情李恪的遭遇,覺得李恪受到了委屈。

其四,南唐認李恪為祖先。本來李恪是被賜死的,南唐的大臣們都覺得認一個被賜死的人為祖先不吉利。不過南唐皇帝卻認為李恪作為吳王,給南唐帶來了很大的福廕,因此對他相當認可。

有以上四點,因此,李恪在歷史上的名氣越來越大,最終,後世普遍認為,李恪確實是李世民皇位繼承人最恰當的人選。

(李世民劇照)

那麼,我為什麼反而認為李恪其實是被誇大了的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以上的四點理由。

第一點,李世民認可李恪。李世民說李恪“英果類我”,但是,從李恪的人生經歷來看,李恪似乎並沒有什麼英雄果敢的地方。而李世民一定要立李恪,很顯然,他是擔心他去世以後,長孫無忌成為“伊霍”一類的人物,把持朝政。所以他要把李恪扶起來,而不想用李治。只不過後來,他自己出於種種考慮,最終還是選擇了李治。

第二點,長孫無忌打擊李恪,當然有忌憚李恪,覺得李恪可能威脅李治統治的成分。但是,這不是主要的。我覺得主要原因是李治上臺以後,不斷提拔重用李恪,這讓長孫無忌很擔心。生怕李恪官位升起來後,會打擊報復他。所以,長孫無忌要先下手為強。

第三點,李顯給李恪平反。實際上,李顯這樣做,只是覺得李恪很冤枉而已。而且他當時平反的人,還不只李恪一個。

第四點,南唐認李恪為祖先。之所以這樣,並非認為李恪是英明神主。只是因為李恪在吳地當過王。南唐要表明他們是李唐的後裔,只能找一個這樣的人。同時,也是因為李恪的後人當過宰相,表現還不錯。因此,實際上,是李恪沾了他的後人的光。

從這四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李恪在後世有很大名氣,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絕對不是李恪自己有多麼的英明神武。

(長孫無忌劇照)

事實上,李恪不但不英明神武,其表現也不太好。《新唐書》記載,李恪經常和自己的乳母兒子玩“博簺”的遊戲,受到彈劾,因此被罷官,並且還被削掉三百戶食邑。

不過《舊唐書》不是這樣寫的,《舊唐書》記載的是他“好畋獵,損居人”。也就是說,他喜歡騎著馬四處打獵。而且在打獵的時候,對老百姓的莊稼不管不顧,有時候甚至踩壞了老百姓的房屋。

現在對“博簺”遊戲是什麼,有不同的解釋。但既然因為玩這個遊戲而被罷官並且削爵,自然不是好遊戲。就算《舊唐書》記載的,他不是玩這種遊戲,而是打獵遊玩,依然不好。一個對老百姓的莊稼和房屋都不管不顧的人,明顯就是一個紈絝子弟。這樣的人當了君王,毫不在乎老百姓疾苦的,怎麼可能會是一個好君王呢?

所以說,李恪其實只是一個神話。唐太宗選他為繼承人,他當了皇帝以後,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恪何許人也?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兒子,也是李世民最對不起的兒子。


雖然李世民曾說:“吳王恪英果類我。”,還曾想立他為太子,但卻始終是虧欠!

李恪是真的很強,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唐書記載》:

“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

<strong>

當年若不是長孫無忌從中作梗,若不是他是庶出,這太子之位絕對是他的。沒辦法,他母親姓楊,而不是姓長孫,長孫無忌不可能讓他坐上皇位。

他的母親乃是前朝皇帝楊廣之女,乃是一超公主,地位崇高,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在隋朝敗亡侯煙銷雲散,後來隋朝敗亡後這位公主被拋棄在長安城裡,為李家所俘。後來他們這些公主便被當作福利品一樣,分配了各位親王。


當時的李世明乃是秦王,地位崇高,朝中聲望僅次於皇上,這位地位不高的公主,只能做妾做妾,在古代妾的身份極其卑微,所生的孩子與正房相比,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且更重要的是,楊妃乃是前朝公主,雖然隋唐不分家,但改朝換代,父死族滅的仇怨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若唐太宗駕崩,李恪上了臺,難保會復辟隋朝,給隋煬帝翻案。

李恪作為前朝公主之子,同時又是庶出,註定了他一出生就無法享受到其他皇子應有的待遇。即使他是李世民眼中最像自己的人,即使他是諸多兄弟裡最優秀的那一位,即使在太子李承乾與李泰都被絆倒之後,李世民已經沒有了人選,但這太子之位還是落不到他的頭上。因為母親姓楊,而不是姓長孫,他有前朝血脈,還是庶出,他的深厚沒有龐大的長孫家族支持。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也不算太可惜,畢竟李治做皇帝也不錯。可惜的是李恪與世無爭,卻因過於優秀而遭倒忌恨,最終李恪因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死不瞑目!


白話歷史君


人們對李恪有好感,並非因為他🈶很強的能力,做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而是看到文武雙全的他無用武之地,又青年才俊就被無辜毀滅,內心產生了一種惋惜和悲涼之情。因而,對歷史人物的悲劇命運油然而生髮了憐憫的情感。所以,千百年來,人們還是懷念他。



1李恪身上流淌兩代帝王的血液。

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隋唐時期是一個貴族制社會,社會風氣推崇高貴的門第。李恪成年後又娶了弘農楊氏女為王妃,進一步抬高了自己的身價。 李恪自身的優秀讓唐太宗對他格外看重,認為李恪在自己的十四個兒子之中,和魏王李泰才華橫溢,能力卓越。舊唐書🈶記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才高辯悟。”。


2.李恪因為庶出,沒🈶繼承皇位。

李恪還特別擅長騎射,並有與他父親李世民一樣的膽略與豪氣。他性格好動,經常去打獵,曾因為打獵時興奮過頭踩壞百姓的莊稼被朝臣批評過。 李世民曾經多次得意地說,“吳王英武果斷,類我。”。李恪雖然才華出眾,但我國古代繼承製是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李恪因為是庶出身份,所以,他的繼承權很微弱。

長孫皇后育有嫡子三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由於太子李承乾身體有缺陷和荒唐作為,使李泰萌發了奪嫡之志,最後二人鬧了個魚死網破,最終李世民把兩個嫡子都廢黜了,萬般無奈,才立了嫡三子李治為儲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優柔,李世民覺得他不一定守得住江山,他想另立英武傑出的庶子李恪為儲君。他的想法遭到了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李世民不敢掙脫宗法制度的束縛,又因為換太子會引起朝廷權力的重新分配,成本太高。因此李恪立儲的事就這麼不了了之。


3.長孫無忌捏造事實,害死了李恪。

李世民死後,李恪成為了對長孫無忌利益代表人的高宗李治的潛在威脅,這讓長孫無忌深深妒恨上了李恪。當時,根據長孫無忌掌握的案情,高陽公主、房遺愛聯絡與高宗不和的薛萬徹,柴令武擁立荊王李元景為帝。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結果李元景、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全部被殺。也逼迫李恪含冤自殺,李恪臨死前發出了擲地有聲的詛咒:“如果國家社稷有靈,長孫無忌應該滅族!”。

後來,長孫無忌果然被一代女皇武則天逼死,長孫無忌的家族和親人們也或死或遭流放。長孫無忌含冤而死,卻引起不了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捏造事實,陷害了李恪。


希望星晨58298869


新人春秋一書生,請大家支持,如果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指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咱們先來了解一下李恪這個人吧。

李恪(619-653年),字厶,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英武果敢,深得寵愛。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復吳王爵。

唐太宗在世時,經常說,李恪英勇很像他,在廢除太子李承乾後,有好幾次都差點兒把李恪立為太子,可是,就是因為他是隋煬帝的外孫子,皇位便與他無緣。太宗時期,關中地區多次大旱,民變,都是李恪處理好的,頗得太宗賞識。可以說,李恪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處理問題時果斷精明。可是他後來由於沒有當上太子,沒有當上皇帝,給高宗李治搞事情,才被李治弄死的。

個人認為,聶遠演的李恪是最帥的。



春秋一書生


吳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生母楊妃是前朝隋世祖楊廣的女兒。在初唐時期,朝廷中遍佈著大隋的官員,李恪的血統是由兩朝皇室嫡親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貴,而同時又頗為的尷尬。

歷史對李恪的評價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經常誇獎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經在讀隋唐史的時候,都曾感慨過,太宗應該讓李恪繼位。所以足見李恪確實是很優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了,大唐甚至中國的歷史都會改寫。

在歷史裡,太宗曾經確實想過傳位給李恪,但是被長孫無忌極力否決了。可以說,李恪尊貴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礙。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孫子,在初唐時期,前朝舊臣遍佈天下。李恪繼位,有變天的可能,起碼會更重用楊家人,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楊妃所生,而卻不是長孫皇后所生。在太宗眼裡,雖然觀音婢已經去世多年,但誰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適的接班人。“今生不能與你白頭到老,那就讓我們的孩子繼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榮耀留給我最愛的女人!”

最後,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無情。他繼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嗎?尤其是三個嫡子?玄武門的血雖然早就乾涸了,但卻似夢魘一般,始終折磨著太宗。縱使他已經貴為天可汗,縱使他已註定會流芳百世,被後人稱頌,但他還是不能釋懷曾經的殺戮,那些人是他最親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這種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實越不適合繼位。

長孫無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慮的一樣,因此太宗也沒有再堅持,下定決心立幼子李治為儲君。無他,只是李治軟弱而已,且是嫡子。這樣即可以慰藉長孫皇后在天之靈,又可以避免未來皇室的手足殘殺。太宗考慮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並不軟弱,那些不過是偽裝。永徽之治也許沒有貞觀之治來的宏偉,但實質上比之前者,一點也不遜色。李治時期徹底的平定了高句麗,讓這個潛在的可怕對手,變成了慫包。直到千年後的今天,這個國家或者叫地區都沒緩過來,可能在大唐的時代,已經把它嚇破了膽吧。

其次,手足相殘並沒有被解決。最終李恪被長孫無忌殺害了。李治最大的對手,太宗最出色的兒子沒有得到善終。

最後,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媽(不知道這算不算給太宗戴帽子)。而小馬後來居然也繼位了,連續殺了好幾個兒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還養了一群面授。雖然武則天也是明君,但是這些驚世駭俗的做法始終不好,也很讓李唐面上無光。

我估計太宗要是知道李治這麼有主意,還荒唐的娶了小媽,他怎麼也不會讓他繼位吧。

長孫無忌就更慘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後還被李治一腳踢開。說真的,太宗的兒子,沒一個是省油的燈,個個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齡呢,生的是傻兒子。


途牛山小旋風


第一次知道有李恪這個人,是在很多年前看《大唐情史》這部電視劇。劇中優秀而又略顯憂鬱的李恪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對他因為出身而錯失皇位感到分外的可惜,對他最後的悲慘結局感到非常傷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長大以後被封吳王。李世民非常喜歡這個兒子,說他英武果斷,很像自己,史書也評論他是文武全才。李恪真的很優秀嗎?其實史書上並沒有寫他有哪些政績,做過哪些了不起的事。但從李世民曾想過讓他當太子和長孫無忌對他的忌憚可以看出來,李恪確實在諸皇子中出類拔萃。而人們一直懷念他並不僅僅因為他有多優秀,而更多的是對他結局的挽惜。




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恪是隋、唐兩大王朝皇室共同的後代,血統之高貴無人能及。再加上文才武略,很得父親的喜愛,這在人們心中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存在。人們都特別喜歡維護完美的人和事物,不忍他遭受破壞,如果這麼完美的人還能坐上皇位,帶著隋、唐兩朝的血統來把大唐江山帶入更高的輝煌,那將是最好的、最讓人高興的結局。


可惜,這份完美沒有保留住。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謀反被廢,嫡次子李泰也因圖謀儲位被剝奪了繼承資格,於是嫡三子李治便被立為太子。可是由於李治太過懦弱,唐太宗擔心他掌管不了國家,想換李恪當太子。唐太宗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他當然力保自己的外甥,還說儲君之位不可輕易動,李治做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的。唐太宗又問大臣李勣,李勣以“此乃陛下家事”而逃避談論此事。唐太宗看兩人如此態度,只好打消了改立李恪為儲的想法。長孫無忌和李勣雖然都以不同的理由來反對康太宗易儲,但真實的想法都沒有說出來,那就是李恪的血統是大忌。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如果李恪以後做了皇帝,那麼他們辛苦滅隋打下的江山豈不是又到了隋煬帝后代手中了嗎?所以不僅他們二人,估計滿朝文武都是這種想法,所以李恪註定是做不了皇帝的。本來無人比擬的血統,卻成了李恪的原罪。李恪不僅沒做成皇帝,還因此事遭到長孫無忌的記恨,永徽四年,因為高陽公主謀反案,長孫無忌便把李恪也牽連進來,李恪因此無辜冤死。




人們對於李恪的冤死,就好像看電視中的好人被壞人害死一樣,對好人滿滿的挽惜,對壞人深深的痛恨。所以後來“壞人”長孫無忌被處死,家人被流放,一點也引不起人們的同情,都說是他的報應。其實不止李恪,人們對歷史上很多德才兼備之人的死都十分挽惜。比如扶蘇、劉據、朱標等,而且由此引發的歷史事件也讓人百感交集。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去假設,如果公子扶蘇不就死,秦朝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快滅亡?如果沒有巫蠱之禍,劉據不死,繼承了皇位,是不是就不會有霍光專權?如果李恪繼承皇位,是不是就不會有武則天篡唐?如果朱標不早亡,做了皇帝,是不是朱棣就不敢造反了?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人們也只有嘆息!


孔六十三


李恪是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慘的。

(李恪,劇照)

高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兒,嫁給了方遺愛,房玄齡去世之後,就是他的父親唐太宗去世之後,她幫駐方遺愛爭奪到了本屬於房玄齡長子方遺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兩個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擊。

結果房家內部的家庭矛盾越鬧越大,被陰謀家長孫無忌抓到時機準備一舉辦掉政敵。在長孫無忌的“努力”下,藉著家庭內部矛盾牽扯出了薛萬徹、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結果他們都被打成了謀反集團。

(高陽公主,劇照)

更為戲劇性的是,方遺愛為了讓自己降罪,接受了長孫無忌的“建議”,說當時的吳王李恪是他的同謀,把李恪拉下了水。問題是李恪老老實實,什麼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歡的兒子,可以說沒有之一。《唐會要》、《舊唐書》、《新唐書》等關於李恪的記載提到李恪都說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歡他,“太宗尤愛之”,而且經常稱讚他“稱其類己”,“英武類我”。唐太宗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廢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經一度非常有機會接近成為大唐帝國的繼承人。積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聲望和政治威信。史書記載“名望素高”。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後來李恪被冤殺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唐太宗在世之時,曾經與早生無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嚴重反對,並且在唐高宗繼位之後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誅殺李恪,消除他可能帶來的對於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說,李恪和他非常像,那麼李恪繼位之後,會不會繼續延續大唐盛世……


一盤拉條子


這都是反因為果的說法,罪魁禍首就是李治。



李治生性溫和,也可以說是懦弱,一直就不是李世民看好的接班人,自己也沒啥想望,跟秦始皇的兒子扶蘇,漢武帝的兒子漢惠帝,朱棣的兒子朱標,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一樣,都跟他老子“不類”。



而且李治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給了武后足夠的權力,最後武后居然篡奪了李唐江山,差點跟秦朝隋朝一樣二代而亡,所以後世就給李治扣了無能昏庸的帽子,就連老人家都說,李世民“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但是如果李恪真的當了皇帝,他就一定能比李治更強嗎?其實也不見得。李唐的政權基礎是關隴貴族和山東豪傑,無論誰當了皇帝,都得依靠這兩股勢力。李恪的母親是楊妃,跟楊廣是一族,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如果他當了皇帝,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言人,但是李唐王朝的軍事力量掌握在山東豪傑手中,代言人是徐茂公,李治就是依靠徐茂公從長孫無忌手裡奪權的。



如果李恪上臺,同樣走的是李治的路,那就是扳倒長孫無忌,幹翻權臣,建立自己的班底。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可能不會重用後宮,不會出現武則天這種反骨仔。

李恪之所以被懷念,是因為死的冤。因為他根本沒有造反的心思和行動,但長孫無忌看他不順眼,就把他殺掉了。而不是因為他的能力。


唐風宋月


簡單來說,李恪被人懷念不是因為他強,而是因為他慘。

不受寵的“高貴”皇子

隋唐皇室是歷史上少見的親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獨孤氏跟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親姐妹,獨孤皇后的兒子隋煬帝跟李淵是老表,在李淵看來,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來吧,於是晉陽起兵,歷經數年戰爭,唐朝統一全國,隋朝已成過眼雲煙。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卻還剩下許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後宮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楊氏,她是隋煬帝的女兒,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楊氏的長子。

兩朝皇室的結合並不少見,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一抓一大把,但兩個大一統王朝皇室的結合是很少見的,李恪就有這種“高貴”血統。但其實這種血統對他沒有多少影響,他能不能獲得父親重視還是要看母親受不受寵和自己爭不爭氣。

楊妃顯然是不受寵的,首先她沒有一個強大的外戚,別說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沒亡,楊妃一沒有公主封號,二連生母都不知是誰(應該不是蕭皇后),三被隋煬帝留了在長安(南陽公主陪伴隋煬帝,常年不在長安),顯然不受隋朝重視。其次楊妃在唐宮裡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後面史官為了表現李恪出身高貴,提了楊妃是隋煬帝女,但沒說她是什麼公主,也沒提她是什麼妃,應該是連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號。

再次李恪出生於武德二年(619年),則楊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給了李世民,此時李世民已經與長孫氏成婚,楊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淵把楊氏嫁給自己的次子為妾(李世民屬於自己奪位),顯然也沒多重視她。再算上隋煬帝是義寧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楊氏在守孝期就懷孕了,李世民對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沒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地位不高,導致李恪兄弟倆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當然,年紀小的他沒去益州,之後轉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肅天水)、齊州(山東濟南)、潭州(湖南長沙),都不是什麼繁華地段,最後得了個安州都督,益州則給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區,這個地區最重要的是襄州,給了李恪異母弟李惲。

李恪在貞觀七年(633年)的時候便去了封地,時任齊州都督,但與李恪同齡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宮廷撫養,這哥倆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

那李恪自己爭氣不爭氣?新舊唐書對李恪的具體事蹟全無記載,《舊唐書》有一句“恪善騎射,有文武才。”《新唐書》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麼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沒有出戰記錄,也沒有良好政績,只有這一句籠統的讚美之詞,至於“善騎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備技能。

心血來潮的改立問詢

在李恪傳記中,有一件事似乎體現了李世民對他的重視,這件事發生在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後不久,覺得這個兒子只有十五歲,又一直養在自己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擔心他處理不好國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把長孫無忌叫來商量易儲的事,對象就是李恪。

其實這並不能體現出李世民多重視李恪,因為這時候的李世民沒得選,嫡長子李承乾造反被廢,次子李寬早夭,四子李泰奪嫡被貶,五子李佑謀反被殺,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獸,七子李惲好斂財,八子李貞只比李治大一歲,之後不用說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來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從李世民只找長孫無忌商量來看,這壓根就不是他深思熟慮後的想法,只是一時衝動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儲計劃不可能得到他的認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儲,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講,在李世民時期,長孫無忌只是重臣之一,遠遠達不到權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難以進行。

李世民當初要立李治時,是拉了好幾個重臣的,“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這次悄悄地跟長孫無忌商量,在得到長孫無忌的明確反對後,李世民立刻放棄了這個想法。

而且這個想法被打消後,李世民就跟沒事人一樣,繼續培養李治,李治長子李忠誕生之日,他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對李恪則全無措施。

反觀歷史上那些改立失敗的例子,如劉邦改立劉如意,失敗後“心不樂,悲歌”,擔心兒子安危還讓周昌去做劉如意的相國。李世民卻絲毫不擔心李恪被清算,他擔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據他自己說,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為他仁厚,能夠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殺慘死

李治繼位後,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個擺明的榮譽職位,地位高而無實權,李恪作為當時李治兄弟中最長者,得到這個職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李恪被冤致死,史書記載“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起來李恪的影響力非常大,其實這是史家常用詞,李林甫被構陷時同樣有“天下以為冤”的待遇,天下人說什麼,全憑史家一支筆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