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历史一书生



李恪强不强不好说,史书上只说过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诸子中,其才最高”。


不过李世民确实曾经考虑过立李恪为太子,所以这也成了李恪后来悲剧的根源。但李世民这个考虑不是深思熟虑,而更类似于没过脑子,随口说了一句的形式。


结果李恪就被李世民无厘头的一句“吴王英果类我”给坑死了,被自己皇帝老爹坑死,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所以后世史书上对他都多有同情之意。

首先来说,唐人,准确来说李世民、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看来,所谓嫡子就是太后生的第一个儿子,除此之外都是庶子。

李世民曾经对劝他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的大臣说“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宰相褚遂良后来批评李世民时也提到李世民过分宠爱李泰,“嫡庶不分”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在唐初,李世民、褚遂良这些人看来,李世民儿子里只有李承乾是嫡子,其他哪怕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治、李泰都是庶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李恪和李治在“嫡庶”上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李恪还是李世民的庶长子。

其次,李世民这个皇帝是一个血统控,而李恪母亲血统是后宫中最高贵的。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担心李治太柔弱,所以故意给了李治一批宫女,结果李治把出身不好的宫女巧妙识别出来,让这些人去扫地做饭,只让出身世家大族的宫女近身服侍他,这一点让李世民非常满意。

李世民还笑着对周围大臣说,李治这么做就对了,怎么能让那些出身卑贱的人生下我的孙子呢?

严格来说,不管李世民喜不喜欢李恪的母亲,但是毫无疑问,论血统,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留着前朝皇帝的血,李世民后宫里没有任何女性血统比杨妃更高贵。


所以当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后,他确实对于立谁为太子感到犹豫,虽然在关陇大臣们,如长孙无忌等人劝说下立了15岁的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身体不好,性格又比较柔弱,李世民这样的马上皇帝难免就有点担心。

这个时候,李恪就进入李世民的视线了。毕竟此时长孙皇后已经去世七八年了,李世民这样的帝王对皇后的爱也早就淡漠了。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世民之所以准备改立李恪,也是因为李世民皇帝当太久,不太在乎李恪是隋炀帝外孙这一事实了。换句话说,头脑发热的产物。

但在贞观早期,李世民还是很注意的,所以我们看到史料上从贞观七年到贞观十一年期间,李恪动辄就因为一些小错被重罚,李恪作为亲王食邑只有800户,结果在贞观十一年时就只剩下200户了。

而且李恪封地也是最小的,从贞观十二年开始就一直待在安州刺史位置上,也只能管安州一州之地,而李世民其他皇子都能挂“都督”头衔,管辖数州之地。

无论新旧唐书都说李恪才能在李世民儿子中算得上顶尖的,那么李恪之所以被这种处罚原因只有一个: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

但是等到了贞观十七年后,李世民已经做了十几年皇帝,而且功成名就,心里松懈了,再加上李承乾、李佑谋反事件爆发,李世民担心李治这个十五岁的柔弱少年守不住自己基业,觉得“善骑射”的李恪英武,说不定比李治更适合做皇帝。

所以就随口和长孙无忌说了,觉得李恪可能更合适,结果长孙无忌一反对,李世民立刻就醒悟过来,知道自己孟浪了。

隋炀帝的嫡亲外孙怎么能做李唐新皇帝呢?满朝文武都可以算是间接杀死他外公的凶手,李恪要做了皇帝满朝文武恐怕睡觉都睡不踏实,要谋反了。


但是李世民作为帝王的无情也在于此,他随口一句话,结果给李恪埋下了日后杀身之祸,但李世民本人就和没事人一样,没多久李治长子出生,李世民还开心的忘形,给予了李治长子超高规格的待遇,彻底把李恪的事情抛在脑后了。

李世民也根本没有为李恪打算,比如告诫李治善待李恪等等,反而还把李恪叫过来训斥一番,让李恪谨言慎行,不要走汉朝谋反的燕王刘旦的老路云云。

事实上目前史料上没有一点儿反映李恪曾经想过要争太子,要夺嫡的痕迹,相反,李恪已经尽量谨小慎微了,完全没想到他老爹脑子一热,给他开了这么大一玩笑,居然没跟他商量,就去和李治的亲舅舅商量要改立他做太子。

结果李世民一死,李治继位,李恪下场可想而知。

但是李恪之死实在太冤了,他等于是被自己亲爹“坑死”了,所以后世史书,不管是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很同情李恪。


兰台


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懦弱,结果李唐江山落入武则天的手里。这也增强了后世对李恪的怀念。

不过我却认为,李恪实际上是一个被后世夸大了的人物,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厉害。如果李唐江山传到李恪手里,结局并没有传到李治手里更好。

(李恪剧照)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恪为什么会获得后世那么大的认可?

其一,李恪被李世民着重强调。当时李承乾和李泰争夺储位,李世民对两个儿子都不满意,于是想传位给李恪,说李恪“英果类我”。

其二,李恪被长孙无忌有意打击。李治当了皇帝以后,长孙无疑十分提防李恪。后来,他利用房遗爱造反一案,污蔑李恪参与了造反,因而害死李恪。如果长孙无忌不提防李恪,不觉得李恪对他和对李治是一个威胁,他也用不着害死李恪。

其三,李显上台以后就立刻给李恪平反。之所以给李恪平反,显然是很同情李恪的遭遇,觉得李恪受到了委屈。

其四,南唐认李恪为祖先。本来李恪是被赐死的,南唐的大臣们都觉得认一个被赐死的人为祖先不吉利。不过南唐皇帝却认为李恪作为吴王,给南唐带来了很大的福荫,因此对他相当认可。

有以上四点,因此,李恪在历史上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后世普遍认为,李恪确实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最恰当的人选。

(李世民剧照)

那么,我为什么反而认为李恪其实是被夸大了的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以上的四点理由。

第一点,李世民认可李恪。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但是,从李恪的人生经历来看,李恪似乎并没有什么英雄果敢的地方。而李世民一定要立李恪,很显然,他是担心他去世以后,长孙无忌成为“伊霍”一类的人物,把持朝政。所以他要把李恪扶起来,而不想用李治。只不过后来,他自己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李治。

第二点,长孙无忌打击李恪,当然有忌惮李恪,觉得李恪可能威胁李治统治的成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李治上台以后,不断提拔重用李恪,这让长孙无忌很担心。生怕李恪官位升起来后,会打击报复他。所以,长孙无忌要先下手为强。

第三点,李显给李恪平反。实际上,李显这样做,只是觉得李恪很冤枉而已。而且他当时平反的人,还不只李恪一个。

第四点,南唐认李恪为祖先。之所以这样,并非认为李恪是英明神主。只是因为李恪在吴地当过王。南唐要表明他们是李唐的后裔,只能找一个这样的人。同时,也是因为李恪的后人当过宰相,表现还不错。因此,实际上,是李恪沾了他的后人的光。

从这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恪在后世有很大名气,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绝对不是李恪自己有多么的英明神武。

(长孙无忌剧照)

事实上,李恪不但不英明神武,其表现也不太好。《新唐书》记载,李恪经常和自己的乳母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受到弹劾,因此被罢官,并且还被削掉三百户食邑。

不过《旧唐书》不是这样写的,《旧唐书》记载的是他“好畋猎,损居人”。也就是说,他喜欢骑着马四处打猎。而且在打猎的时候,对老百姓的庄稼不管不顾,有时候甚至踩坏了老百姓的房屋。

现在对“博簺”游戏是什么,有不同的解释。但既然因为玩这个游戏而被罢官并且削爵,自然不是好游戏。就算《旧唐书》记载的,他不是玩这种游戏,而是打猎游玩,依然不好。一个对老百姓的庄稼和房屋都不管不顾的人,明显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这样的人当了君王,毫不在乎老百姓疾苦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好君王呢?

所以说,李恪其实只是一个神话。唐太宗选他为继承人,他当了皇帝以后,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恪何许人也?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儿子,也是李世民最对不起的儿子。


虽然李世民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还曾想立他为太子,但却始终是亏欠!

李恪是真的很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唐书记载》: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strong>

当年若不是长孙无忌从中作梗,若不是他是庶出,这太子之位绝对是他的。没办法,他母亲姓杨,而不是姓长孙,长孙无忌不可能让他坐上皇位。

他的母亲乃是前朝皇帝杨广之女,乃是一超公主,地位崇高,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在隋朝败亡侯烟销云散,后来隋朝败亡后这位公主被抛弃在长安城里,为李家所俘。后来他们这些公主便被当作福利品一样,分配了各位亲王。


当时的李世明乃是秦王,地位崇高,朝中声望仅次于皇上,这位地位不高的公主,只能做妾做妾,在古代妾的身份极其卑微,所生的孩子与正房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更重要的是,杨妃乃是前朝公主,虽然隋唐不分家,但改朝换代,父死族灭的仇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若唐太宗驾崩,李恪上了台,难保会复辟隋朝,给隋炀帝翻案。

李恪作为前朝公主之子,同时又是庶出,注定了他一出生就无法享受到其他皇子应有的待遇。即使他是李世民眼中最像自己的人,即使他是诸多兄弟里最优秀的那一位,即使在太子李承乾与李泰都被绊倒之后,李世民已经没有了人选,但这太子之位还是落不到他的头上。因为母亲姓杨,而不是姓长孙,他有前朝血脉,还是庶出,他的深厚没有庞大的长孙家族支持。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不算太可惜,毕竟李治做皇帝也不错。可惜的是李恪与世无争,却因过于优秀而遭倒忌恨,最终李恪因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死不瞑目!


白话历史君


人们对李恪有好感,并非因为他🈶很强的能力,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是看到文武双全的他无用武之地,又青年才俊就被无辜毁灭,内心产生了一种惋惜和悲凉之情。因而,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油然而生发了怜悯的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怀念他。



1李恪身上流淌两代帝王的血液。

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社会,社会风气推崇高贵的门第。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进一步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李恪自身的优秀让唐太宗对他格外看重,认为李恪在自己的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能力卓越。旧唐书🈶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2.李恪因为庶出,没🈶继承皇位。

李恪还特别擅长骑射,并有与他父亲李世民一样的胆略与豪气。他性格好动,经常去打猎,曾因为打猎时兴奋过头踩坏百姓的庄稼被朝臣批评过。 李世民曾经多次得意地说,“吴王英武果断,类我。”。李恪虽然才华出众,但我国古代继承制是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恪因为是庶出身份,所以,他的继承权很微弱。

长孙皇后育有嫡子三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由于太子李承乾身体有缺陷和荒唐作为,使李泰萌发了夺嫡之志,最后二人闹了个鱼死网破,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嫡子都废黜了,万般无奈,才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觉得他不一定守得住江山,他想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遭到了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不敢挣脱宗法制度的束缚,又因为换太子会引起朝廷权力的重新分配,成本太高。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3.长孙无忌捏造事实,害死了李恪。

李世民死后,李恪成为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的高宗李治的潜在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恨上了李恪。当时,根据长孙无忌掌握的案情,高阳公主、房遗爱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柴令武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结果李元景、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全部被杀。也逼迫李恪含冤自杀,李恪临死前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诅咒:“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被一代女皇武则天逼死,长孙无忌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遭流放。长孙无忌含冤而死,却引起不了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捏造事实,陷害了李恪。


希望星晨58298869


新人春秋一书生,请大家支持,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指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恪这个人吧。

李恪(619-653年),字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神龙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后恢复吴王爵。

唐太宗在世时,经常说,李恪英勇很像他,在废除太子李承乾后,有好几次都差点儿把李恪立为太子,可是,就是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子,皇位便与他无缘。太宗时期,关中地区多次大旱,民变,都是李恪处理好的,颇得太宗赏识。可以说,李恪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处理问题时果断精明。可是他后来由于没有当上太子,没有当上皇帝,给高宗李治搞事情,才被李治弄死的。

个人认为,聂远演的李恪是最帅的。



春秋一书生


吴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杨妃是前朝隋世祖杨广的女儿。在初唐时期,朝廷中遍布着大隋的官员,李恪的血统是由两朝皇室嫡亲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同时又颇为的尴尬。

历史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经常夸奖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经在读隋唐史的时候,都曾感慨过,太宗应该让李恪继位。所以足见李恪确实是很优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大唐甚至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写。

在历史里,太宗曾经确实想过传位给李恪,但是被长孙无忌极力否决了。可以说,李恪尊贵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碍。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子,在初唐时期,前朝旧臣遍布天下。李恪继位,有变天的可能,起码会更重用杨家人,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杨妃所生,而却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在太宗眼里,虽然观音婢已经去世多年,但谁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适的接班人。“今生不能与你白头到老,那就让我们的孩子继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荣耀留给我最爱的女人!”

最后,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无情。他继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吗?尤其是三个嫡子?玄武门的血虽然早就干涸了,但却似梦魇一般,始终折磨着太宗。纵使他已经贵为天可汗,纵使他已注定会流芳百世,被后人称颂,但他还是不能释怀曾经的杀戮,那些人是他最亲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这种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实越不适合继位。

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虑的一样,因此太宗也没有再坚持,下定决心立幼子李治为储君。无他,只是李治软弱而已,且是嫡子。这样即可以慰藉长孙皇后在天之灵,又可以避免未来皇室的手足残杀。太宗考虑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并不软弱,那些不过是伪装。永徽之治也许没有贞观之治来的宏伟,但实质上比之前者,一点也不逊色。李治时期彻底的平定了高句丽,让这个潜在的可怕对手,变成了怂包。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这个国家或者叫地区都没缓过来,可能在大唐的时代,已经把它吓破了胆吧。

其次,手足相残并没有被解决。最终李恪被长孙无忌杀害了。李治最大的对手,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没有得到善终。

最后,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太宗戴帽子)。而小马后来居然也继位了,连续杀了好几个儿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还养了一群面授。虽然武则天也是明君,但是这些惊世骇俗的做法始终不好,也很让李唐面上无光。

我估计太宗要是知道李治这么有主意,还荒唐的娶了小妈,他怎么也不会让他继位吧。

长孙无忌就更惨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后还被李治一脚踢开。说真的,太宗的儿子,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个个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龄呢,生的是傻儿子。


途牛山小旋风


第一次知道有李恪这个人,是在很多年前看《大唐情史》这部电视剧。剧中优秀而又略显忧郁的李恪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对他因为出身而错失皇位感到分外的可惜,对他最后的悲惨结局感到非常伤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长大以后被封吴王。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说他英武果断,很像自己,史书也评论他是文武全才。李恪真的很优秀吗?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写他有哪些政绩,做过哪些了不起的事。但从李世民曾想过让他当太子和长孙无忌对他的忌惮可以看出来,李恪确实在诸皇子中出类拔萃。而人们一直怀念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更多的是对他结局的挽惜。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是隋、唐两大王朝皇室共同的后代,血统之高贵无人能及。再加上文才武略,很得父亲的喜爱,这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存在。人们都特别喜欢维护完美的人和事物,不忍他遭受破坏,如果这么完美的人还能坐上皇位,带着隋、唐两朝的血统来把大唐江山带入更高的辉煌,那将是最好的、最让人高兴的结局。


可惜,这份完美没有保留住。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谋反被废,嫡次子李泰也因图谋储位被剥夺了继承资格,于是嫡三子李治便被立为太子。可是由于李治太过懦弱,唐太宗担心他掌管不了国家,想换李恪当太子。唐太宗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当然力保自己的外甥,还说储君之位不可轻易动,李治做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唐太宗又问大臣李勣,李勣以“此乃陛下家事”而逃避谈论此事。唐太宗看两人如此态度,只好打消了改立李恪为储的想法。长孙无忌和李勣虽然都以不同的理由来反对康太宗易储,但真实的想法都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李恪的血统是大忌。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如果李恪以后做了皇帝,那么他们辛苦灭隋打下的江山岂不是又到了隋炀帝后代手中了吗?所以不仅他们二人,估计满朝文武都是这种想法,所以李恪注定是做不了皇帝的。本来无人比拟的血统,却成了李恪的原罪。李恪不仅没做成皇帝,还因此事遭到长孙无忌的记恨,永徽四年,因为高阳公主谋反案,长孙无忌便把李恪也牵连进来,李恪因此无辜冤死。




人们对于李恪的冤死,就好像看电视中的好人被坏人害死一样,对好人满满的挽惜,对坏人深深的痛恨。所以后来“坏人”长孙无忌被处死,家人被流放,一点也引不起人们的同情,都说是他的报应。其实不止李恪,人们对历史上很多德才兼备之人的死都十分挽惜。比如扶苏、刘据、朱标等,而且由此引发的历史事件也让人百感交集。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去假设,如果公子扶苏不就死,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刘据不死,继承了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霍光专权?如果李恪继承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武则天篡唐?如果朱标不早亡,做了皇帝,是不是朱棣就不敢造反了?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们也只有叹息!


孔六十三


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惨的。

(李恪,剧照)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嫁给了方遗爱,房玄龄去世之后,就是他的父亲唐太宗去世之后,她帮驻方遗爱争夺到了本属于房玄龄长子方遗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两个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击。

结果房家内部的家庭矛盾越闹越大,被阴谋家长孙无忌抓到时机准备一举办掉政敌。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借着家庭内部矛盾牵扯出了薛万彻、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结果他们都被打成了谋反集团。

(高阳公主,剧照)

更为戏剧性的是,方遗爱为了让自己降罪,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说当时的吴王李恪是他的同谋,把李恪拉下了水。问题是李恪老老实实,什么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欢的儿子,可以说没有之一。《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等关于李恪的记载提到李恪都说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欢他,“太宗尤爱之”,而且经常称赞他“称其类己”,“英武类我”。唐太宗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废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经一度非常有机会接近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人。积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威信。史书记载“名望素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李恪被冤杀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唐太宗在世之时,曾经与早生无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重反对,并且在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诛杀李恪,消除他可能带来的对于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说,李恪和他非常像,那么李恪继位之后,会不会继续延续大唐盛世……


一盘拉条子


这都是反因为果的说法,罪魁祸首就是李治。



李治生性温和,也可以说是懦弱,一直就不是李世民看好的接班人,自己也没啥想望,跟秦始皇的儿子扶苏,汉武帝的儿子汉惠帝,朱棣的儿子朱标,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一样,都跟他老子“不类”。



而且李治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给了武后足够的权力,最后武后居然篡夺了李唐江山,差点跟秦朝隋朝一样二代而亡,所以后世就给李治扣了无能昏庸的帽子,就连老人家都说,李世民“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但是如果李恪真的当了皇帝,他就一定能比李治更强吗?其实也不见得。李唐的政权基础是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杰,无论谁当了皇帝,都得依靠这两股势力。李恪的母亲是杨妃,跟杨广是一族,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当了皇帝,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但是李唐王朝的军事力量掌握在山东豪杰手中,代言人是徐茂公,李治就是依靠徐茂公从长孙无忌手里夺权的。



如果李恪上台,同样走的是李治的路,那就是扳倒长孙无忌,干翻权臣,建立自己的班底。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可能不会重用后宫,不会出现武则天这种反骨仔。

李恪之所以被怀念,是因为死的冤。因为他根本没有造反的心思和行动,但长孙无忌看他不顺眼,就把他杀掉了。而不是因为他的能力。


唐风宋月


简单来说,李恪被人怀念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惨。

不受宠的“高贵”皇子

隋唐皇室是历史上少见的亲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跟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亲姐妹,独孤皇后的儿子隋炀帝跟李渊是老表,在李渊看来,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来吧,于是晋阳起兵,历经数年战争,唐朝统一全国,隋朝已成过眼云烟。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却还剩下许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后宫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杨氏,她是隋炀帝的女儿,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杨氏的长子。

两朝皇室的结合并不少见,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一抓一大把,但两个大一统王朝皇室的结合是很少见的,李恪就有这种“高贵”血统。但其实这种血统对他没有多少影响,他能不能获得父亲重视还是要看母亲受不受宠和自己争不争气。

杨妃显然是不受宠的,首先她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别说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没亡,杨妃一没有公主封号,二连生母都不知是谁(应该不是萧皇后),三被隋炀帝留了在长安(南阳公主陪伴隋炀帝,常年不在长安),显然不受隋朝重视。其次杨妃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后面史官为了表现李恪出身高贵,提了杨妃是隋炀帝女,但没说她是什么公主,也没提她是什么妃,应该是连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号。

再次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则杨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给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已经与长孙氏成婚,杨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渊把杨氏嫁给自己的次子为妾(李世民属于自己夺位),显然也没多重视她。再算上隋炀帝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杨氏在守孝期就怀孕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没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地位不高,导致李恪兄弟俩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当然,年纪小的他没去益州,之后转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肃天水)、齐州(山东济南)、潭州(湖南长沙),都不是什么繁华地段,最后得了个安州都督,益州则给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是襄州,给了李恪异母弟李恽。

李恪在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便去了封地,时任齐州都督,但与李恪同龄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宫廷抚养,这哥俩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那李恪自己争气不争气?新旧唐书对李恪的具体事迹全无记载,《旧唐书》有一句“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新唐书》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么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没有出战记录,也没有良好政绩,只有这一句笼统的赞美之词,至于“善骑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备技能。

心血来潮的改立问询

在李恪传记中,有一件事似乎体现了李世民对他的重视,这件事发生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觉得这个儿子只有十五岁,又一直养在自己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担心他处理不好国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把长孙无忌叫来商量易储的事,对象就是李恪。

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李世民多重视李恪,因为这时候的李世民没得选,嫡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夺嫡被贬,五子李佑谋反被杀,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兽,七子李恽好敛财,八子李贞只比李治大一岁,之后不用说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来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从李世民只找长孙无忌商量来看,这压根就不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储计划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储,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讲,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只是重臣之一,远远达不到权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难以进行。

李世民当初要立李治时,是拉了好几个重臣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这次悄悄地跟长孙无忌商量,在得到长孙无忌的明确反对后,李世民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且这个想法被打消后,李世民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培养李治,李治长子李忠诞生之日,他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对李恪则全无措施。

反观历史上那些改立失败的例子,如刘邦改立刘如意,失败后“心不乐,悲歌”,担心儿子安危还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李世民却丝毫不担心李恪被清算,他担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据他自己说,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仁厚,能够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杀惨死

李治继位后,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个摆明的荣誉职位,地位高而无实权,李恪作为当时李治兄弟中最长者,得到这个职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李恪被冤致死,史书记载“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起来李恪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实这是史家常用词,李林甫被构陷时同样有“天下以为冤”的待遇,天下人说什么,全凭史家一支笔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