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都搞不定的洪承畴,为何败在孝庄裙下?

驴可乐


有满蒙第一美女的孝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的桃色绯闻,一个是与权顷朝田野的多尔衮的,还有一个便是与晚明降臣洪承畴的。在大明人看来,洪承畴是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可在当时的皇太极来说,他非常需要拉拢这位晚明重臣。自小熟读四书五经,通晓礼仪廉耻的洪承畴,面对皇太极的权降,义正严辞地拒绝,可为了后来就变节了呢?


洪承畴投降清朝版本一:孝庄以色招降洪承畴

据说皇太极在招降洪承畴之前,可是做足了功课,将对方的喜好都了解得一清而楚。他得知洪承畴此人比较好色,特别精挑细选了几名美女,送给对方享用,却被骂了回来。冰雪聪慧的孝庄主动请缨,将这个事情揽了过去。她打扮成丫鬟的模样,将一壶参汤喂给洪承畴,却骗对方说这是毒药。


孝庄一边喂洪承畴喝汤,一边温柔开导他,结果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就这样拜倒在孝庄的石榴裙下,做了满清的走狗。孝庄因为劝降有功,皇太极对她更是宠幸有加。


这个版本虽然流传甚广,却是站不住脚的,一则孝庄不懂汉语,如何招降洪承畴,二则大满能人辈出,如何让一介女流出面劝降,作为皇帝的皇太极的脸往哪搁?他绝对不允许后宫做出有伤皇家脸面的事来。

洪承畴投降清朝版本二:范文程劝降洪承畴

范文程也是晚明官员,不过他已经归顺了大清,皇太极将劝降洪承畴的任务派给了他。二人初见时,洪承畴便对范文程这个叛徒破口大骂,对方也不还口,就让洪承畴来唱独角戏。终于在他骂累了,骂够了,范文程便与洪承畴聊天,海阔天空地聊,直到看到一片灰尘落下,掉到洪承畴的衣服上,他很快将灰尘掸开,范文程似乎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然后范文程回禀皇太极说此人连衣服都如此爱惜,怎么会不惜命呢?后来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皇太极将自己的貂裘给披在洪承畴身上,这位意志坚定的明臣,就这样投降了大清。


从这两个版本来看,第二个可信度更高些。为何孝庄以色招降洪承畴流传更广,也许是前人就是为了抹黑这两位吧。


红颜逸闻


洪承畴的履历就不用多介绍了,明末清初有名的汉奸,范文程堪称状元,洪承畴和吴三桂可以分享榜眼探花荣耀。范文程和吴三桂都很悲催,因为他们头上都是绿油油的,范文程辱没祖先(范仲淹)想换一个红宝石或珊瑚做成的红顶子,但是他的主子豫亲王多铎却送给了他一个翡翠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因为专属于他的一块好肉,被李自成或刘宗敏(到底是谁存疑)给吃了。而洪承畴则要搞笑很多,以至于有人传言,他之所以降清,是因为动了有主儿的饽饽——皇太极的庄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人家郭德纲都说了:“有主儿的饽饽不能动!”洪承畴吃人家的嘴短,于是只好投降了。

当然,大玉儿舍身劝降洪承畴只是一个不靠谱的笑话,因为有史料说大玉儿,也就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根本就不会汉语,如果劝降的话,可以带个翻译,但是舍身劝降,再有个翻译在旁边瞅着,就太不方便了。而且有史料说洪承畴似乎也不是庄妃大玉儿舍身劝降的——孝庄要是做这类事情,对象只能是多尔衮,真正“居功至伟”的,是汉奸状元范文程。

《清史稿》《清太宗实录》《清稗类钞》等史料记载的范文程劝降洪承畴。洪承畴兵败被擒后,一开始骨头还挺硬,不但寻死觅活,还对说客范文程大骂不已。范文程是一个连祖宗都能背叛的家伙,你怎么问候他的祖宗和全家女性,他都不会在乎,而是笑呵呵地说好话(善言抚之)。伸手不打笑脸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出身的洪承畴也不好意思说单口相声,就跟范文程开始谈古论今。两个读书人正说得投机,软禁之处的房梁上开始往下掉灰。早就习惯了跟从地窨子里走出来的后金野人相处的范文程不在乎,可是官宦世家走出来的饱学鸿儒洪承畴可是很在乎,很小心在意地掸衣裳。

范文程马上中断谈话(遽辞归)向皇太极报喜去了:“洪承畴死不了了,他拿那件破衣服都当个宝,又怎么会舍得自己的命(敝衣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果然是汉奸了解准汉奸,洪承畴正如范文程所料,皇太极把自己的皮大衣送给洪承畴(解所御貂裘衣之),洪承畴投降了。看了皇太极的这个动作,忽然想起了刘备的一句名言,就是关于老婆如什么兄弟如什么的,这可能也是庄妃舍身劝降的出处。或者是后人附会,或者是《清史稿》要用皮大衣指代什么,只是“为尊者讳”而不敢明言。

大明对洪承畴家三代上百年的知遇之恩,比不上皇太极一件貂裘,一个“解衣衣之”,一个“顿首请降”,根本就没用什么大玉儿舍身相劝。其实皇太极这番表演,不过给洪承畴找了个台阶:崇祯赏给洪承畴的东西,能换一万件貂裘。洪承畴这时候要的是面子,一个文人变节投降的借口:“礼贤下士,真命世之主也。”至于皇太极贤德还是暴虐,洪承畴清楚,霸气铁蹄下的冤魂都清楚。而作为一个饱读孔孟之书而且很体面的文人,洪承畴一定要给自己的贪生怕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文人要想给自己找理由,总是能找到的。即使皇太极没有解衣衣之,洪承畴也可以说自己被皇太极温柔的眼神感动。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给足洪承畴面子,洪承畴投降后又为八旗进关做了哪些贡献呢?皇太极曾经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某个时代有文人,就不会缺少带路党,洪承畴就是一个“优秀的带路党”。

据为皇太极和洪承畴唱赞歌的清朝史料记载,当年皇太极为了招降洪承畴,可是做足了功课:“命诸文臣劝勉,洪不答,益厚遇之。”一番水磨工夫,泡软了洪承畴的膝盖。一看洪承畴跪了下去,皇太极乐得蹦了起来,马上下令大摆宴席庆贺,酒席宴前还弄了很多文艺表演(赏赉无算,陈百戏以贺)。这时候八旗贵胄们不乐意了:“洪承畴就是一个囚徒而已,犯得着对他那么好吗(洪一羁囚,上何待之重也)?”皇太极笑了:“咱们把脑袋拴在腰带上,用血肉之躯去硬抗明军的红衣大炮,为的是啥?”那些八旗贵胄虽然凶悍,但也不是傻瓜:“当然是为了中原花花世界的金钱美女良田美宅,能在江南水乡偎红倚翠,谁愿意在深山老林喝西北风?”这时候皇太极就说出了那个很形象的比喻:“譬诸瞽者获一前导,安得不贺也。”这话很好理解:“我要进取中原,但是却是个人生地不熟的瞎子,有了洪承畴这样的带路党,还不值得庆贺吗?”


半壶老酒半支烟


皇太极在攻打明朝时,为了能扩大势力,在招降明将这件事上颇下功夫。据说,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不论皇太极如何苦劝,就是执意不降,一心求死。但是,为什么最终洪承畴却又投降了呢?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早年读过几年私塾,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辍学回家帮母亲卖豆干。

后来,洪承畴得到私塾老师的帮助才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洪承畴特别刻苦,并早早立下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洪承畴在24岁时考取进士,实现了他入仕为官的愿望。

然而,洪承畴不光会读书,他在统兵作战上也很有才能。

(洪承畴剧照)

崇祯二年,农民军起义闹得很凶。陕西总督杨鹤由于手下缺兵少将,将时任学政的洪承畴临时充为将领,命他平定农民起义。

没想到洪承畴首战告捷,连杀敌兵300余人,并解除了韩城之围。捷报传来,朝廷对洪承畴自然封赏颇厚,并提拔他为延绥巡抚。洪承畴一战成名,在军中威名大振。

洪承畴带兵后,一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他全力剿匪。对那些投降的流寇也不留活口,因此农民军损失极为惨重。李自成的军队也由于遭到洪承畴的猛攻,死伤无数,最后只带18人突围出去,躲在了陕南商洛山中。

就在此时,皇太极趁乱率清军攻打辽东一带,眼看辽东就要沦入其手,崇祯情急之下,把正是清剿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洪承畴调至辽东,希望他能挽救辽东败局。

面对皇太极的重兵压境,洪承畴认为应当且战且守,步步为营。

但崇祯一心想力克清军,一再下旨催战。

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得仓促应战。不曾想却被皇太极阻断了粮道,将他及明军困在松山。虽然屡屡突围,但都以战败告终。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死守松山,等明军支援。

然而明军迟迟不见,城中粮草却一天比一天少。虽然皇太极屡次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只是不应。苦撑半年后,城中草根树皮都寻觅不见时,清军发动攻势,一举夺下了松山。洪承畴战败被俘,成了皇太极的俘虏。

(皇太极剧照)

俘虏洪承畴,皇太极大为高兴,毕竟洪承畴是明廷文武双全的重臣,如果能投降清廷,自然对打击明朝起到重大任用,所以皇太极对洪承畴相当重视。

据《明季北略》记载,洪承畴被带到皇太极面前时,清军喝令他跪下,但他死活不跪,反而大声斥骂:“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皇太极见他不肯屈服,只得将他“拘所北馆”,为了打击他的锐气,下令不得给饭他吃,只给点菽水让他喝。

此后,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只是充耳不闻,不理不睬。清军见他坚决不降,一怒之下便拔刀要杀他,谁料洪承畴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

不光如此,洪承畴还以绝食对抗,以至“米浆不入口者七日”,大有以死殉国的意愿。

那么如此倔强的洪承畴为何投降了呢?

关于洪承畴投降有3种说法。

一是《清朝全史》记载,说诸文臣对洪承畴劝降失败后,皇太极亲自到囚禁洪承畴的地方。洪承畴见他时立而不跪,他亦不在意,反而看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多有关切。于是感动了洪承畴,这才臣服于他。

二是《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说皇太极想收服洪承畴,便命范文程劝降。范文程见到洪承畴没有提投降的事,只是谈古论今聊了半天。随后,范文程向皇太极汇报说,在聊天时,屋梁上的灰落下一点来掉到洪承畴的袖子上,洪承畴将灰拂掉了。范文程说,洪承畴连衣服都如此爱惜,必爱惜生命。皇太极于是亲自探视,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嘘寒问暖,洪承畴大为感慨,于是下跪臣服。

三是《清史通俗演义》中记载,说洪承畴这个人极为刚正,唯一的缺点就是好色。于是有满蒙第一美人称号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向皇太极毛遂自荐,请求去劝降洪承畴。

在得到皇太极同意后,庄妃便托了两盏酒盅和一壶参汤来到了洪承畴的囚房中。

(庄妃剧照)

庄妃生得花容月貌,且一副楚楚动人之相,把个洪承畴看得心酥眼热,只是一劲地胡思乱想。所以庄妃柔声唤他时,他不忍不答。结果三言两语,就被庄妃套得他家有老母,还有娇妻美妾,膝下亦有儿郎。于是庄妃感叹,好好一家人,如今竟落得个如此境地,于是泪眼婆娑,惹得洪承畴也忍不住垂泪不止。

后来,庄妃又挑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对洪承畴多有规劝,然后才入情入理地分析现实情况。最终在她的劝说下,洪承畴终于放弃了殉国的念头,转而同意投降清廷。

以上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差不多。只是第二种比第一种详细一点。第三种,皇太极用庄妃色诱一事,显然有些不靠谱,是小说家的杜撰。当然了,关于洪承畴究竟是怎么投降的,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朝野史演义》《清朝全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洪承畴兵败被擒宁死不屈,皇太极无奈之下,使用美人计,令自己的宠妃孝庄去色诱洪承畴。

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纯属捏造污蔑抹黑孝庄太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孝庄太后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也没有学会汉语,她只会蒙语和满语,在满清初期,汉语在满蒙中普及度是非常低的,当然洪承畴这位昔日大明帝国的封疆大佬肯定是不可能会说满语的,试问在这种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孝庄去色诱洪承畴,该如何沟通?难不成见了洪承畴就直接宽衣解带?这岂不是笑话么?再说了作为曾经明帝国的顶级权臣,身边会缺美女么?什么样的美女弄不到?再者一点,那时的满蒙女子在琴棋书画上是不可能赶的上汉人女子的,作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洪承畴怎么可能看到的上满蒙女子?

2、孝庄是谁的女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女人,皇太极作为一国之尊,他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女人,去用美色来劝降一个敌国的俘虏?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么?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对自己的名誉将造成多大的损失?再说了洪承畴值得他这么去做么?即使真的要用美人计,也不需要用孝庄啊,皇太极随口一句话就可以安排几位绝色美人去伺候洪承畴,而且保证令他满意,让孝庄去做色诱这件事,皇太极是绝对做不去来的,因为他是皇帝,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3、洪承畴,是兵败被擒的俘虏,随时都有丧命之危,虽然他很有才干,并且对大明帝国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皇太极来说,洪承畴已是粘上鱼肉,任由其宰割了,怕死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像洪承畴这种杀人无数的,是最怕死的,因为他太清楚人在临死之前的痛哭了,他害怕自己也会如此,对于一个怕死之人,皇太极只需要给他一个台阶下即可,有必须牺牲自己的女人么?

洪承畴虽然多活了几年,为满清入主中原竭尽全力,但身死之后却声名狼藉。不过他没有以身殉国,也是有必然性因素。

首先,他对大明帝国的皇帝崇祯太了解了,这位皇帝非常难伺候,崇祯是志大才疏,一心想重振大明昔日雄风,但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却又听不进逆耳忠言,刚愎自用,在位17年换了50为内阁首辅,这是什么概念?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么?内阁首辅这个职位成了高危职业,烫手山芋了,袁崇焕在辽东做的好好的,满清的一个离间计就让其身死名裂,这对洪承畴来说触动也是非常大的,关外的清兵可不是农民军,如果洪承畴没有达到崇祯的心理预期,那么他的下场也不会比袁崇焕好到哪儿去,这一点想必洪承畴应该有想过。

其次,洪承畴经此一败之后,深知大明帝国的末日已经不远了,因为大明帝国最后的精锐在松山一战中几乎丧失殆尽,此后拿什么来应对关内的农民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夹击?松山一战,洪承畴死撑到了最后关头,也没有等来一个援兵,洪承畴已知崇祯放弃他了,虽然其现在还没有死,但是在崇祯眼里其已经英勇就义了。

最后,洪承畴没有自杀以身殉国,这是其一生最大的错误,虽然崇祯皇帝有很多缺点,但是他并没有对不起你洪承畴,你洪承畴能够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这都离不开崇祯的栽培和提拔的,虽然你能力也很强,但若没有崇祯给予其历练的舞台,试问你洪承畴如何会名满天下,成为当世一等一的豪杰,而且在兵败被擒之后,还能在皇太极这里卖个好价钱?

总之,皇太极安排孝庄用美人计来招降洪承畴的说法是不存在的,纯属捏造污蔑抹黑孝庄太后。


清史宴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的女人。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却是同一个出色的女人。

她就是“后宫第一谋士”孝庄皇后。

她的一生经历清初三朝,亲手培养了两代伟大的君王,卷入了一场又一场斗争,面对泰山压顶,却岿然不动;面对“天崩地裂”,一次次化险为夷。为子孙做足长远谋划,做他们护守江山的“主心骨”。

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强大,能在那个时代被颂为传奇?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细读《浮士德》的原著可知,女性的强大在于包容万物的格局。

而孝庄皇后的格局,成就了三位君主名垂千古的结局。

有格局的女人,善于共情

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能力占15%,交际能力却占85%。

孝庄皇后一生的感染力、领导力和人脉的积累,与她强大的沟通能力是分不开的。

而沟通的成败,依赖于是我们的内在是否有一颗共情的心,逻辑鲜明的说话比不上设身处地的共情。

《清太宗实录》记载她“赞助内政既越有年”,心思缜密又足智多谋,很快成为夫君皇太极的后宫谋士,共情能力之高在“庄妃劝畴”事件当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皇太极两次征明让崇祯皇帝非常惶恐,于是,他派得力干将洪承畴全力对付来势汹汹的清军。结果,清军大获全胜,洪承畴被俘。

皇太极对这位明臣的才干早有耳闻,决心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劝降洪承畴。当然,皇太极之所以看重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明朝重臣,还因此人文韬武略,确实是位难得的人才,如果归降大清,对于瓦解明朝意义重大。

皇太极软硬兼施劝降,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皇太极急的食不甘味,孝庄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孝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自己对洪承畴视死如归气节的仰慕。

当她说到他的妻儿,洪承畴突然低下了头,孝庄细心地发现他对妻儿的深切担忧与思念,就从自己是一位妻子的角度,来说丈夫的性命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精神支撑,还保证如果他归顺清朝,会封锁所有消息,来保证他妻儿的人身安全,直至团圆。

洪承畴渐无戒心,视孝庄为知己,最后劝降成功。

劝降的过程,注入了孝庄共情的智慧和女性特有的细密柔和,当范承畴难以被说服的时候,表明当下他对归降清朝这件事情有顾虑,而孝庄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矛盾,找到了这些顾虑,为他清除障碍,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真正有大格局的女人,都有放弃己见,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的共情能力,更会在男人迷茫的时候给予启发,成为男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有格局的女人,以退为进

皇太极死后,其弟多尔衮和大皇子豪格成为了最热门的皇帝候选人。而最终却是孝庄的儿子坐上了顺治帝的位置,这全是孝庄从中翰旋调停得来的。

她暗中笼络重臣,以退为进,让野心巨大的多尔衮辅佐皇帝,交出实权,实则韬光养晦。

她表面对多尔衮的张狂置之不理,无动于衷,事实上,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延缓、麻痹多尔衮的神经,以免多尔衮对顺治产生过多的戒备,加速她们母子的死亡。

多尔衮突然的离世,孝庄用安抚追封、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为顺治赢得了亲政的权力。

而在多尔衮余党作乱之际,孝庄立刻联合长期以来备受多尔衮压制的大臣,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将多尔衮的势力一网打尽。

从此,顺治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

孝庄的孙子康熙年幼称帝,大臣们有恃无恐,尤其鳌拜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结党营私。

孝庄太后教导康熙:你现在还很年轻,没有足够的势力与鳌拜抗衡,现在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卧薪尝胆。

后来,康熙听从孝庄以退为进的计谋,每天只是玩乐,让鳌拜等党羽放松警惕,待时机成熟,被康熙处置的猝不及防。

孝庄协助康熙扫除了奸臣,带领着大清朝走向盛世,康熙大帝的政绩一时无人能敌。

有格局的女人,看事物比常人更全面,更懂本质。由于站得更高,能够将整个事物一览无余。

没格局,用悬崖来自尽,有格局,用悬崖来逼自己努力。

所以,有格局的女人,才懂得适时而退、以退为进,就是为了更快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有格局的女人,心怀大义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说:“吾欲伸张大义于天下,挽救黎民百姓于泥浆。”

如此深明大义,在孝庄的身上也表现亦然。

他反复告诫儿孙“得众则得国”,因此要仁慈,要勤政爱民;治国要简任贤才,用人必求有真知灼见,亲忠良而远奸人;还要“安不忘危”,“虚公裁断”,以身作则。

顺治帝亲政时期,在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下,善于持家理财的孝庄率先垂范,节用爱民,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设法予以救济。

她用仁爱之心帮助皇帝掌理朝政,使顺治帝成为当之无愧的仁德皇帝。

后来,顺治帝驾崩,葬礼期间,按照习俗,他生前用的物品也焚烧掉,“丢纸”仪式中,焚烧他的冠袍带履、珍玩器皿。

孝庄眼看着价值连城的御用奇珍统统付之一炬,觉得可惜,凡焚化不尽的,派专人拾起来,拿到民间出售,以备国需。

孝庄一生以大清江山的前途命运为重,全心全意辅佐夫君和儿孙继承与弘扬祖业,无私无畏,深明大义。

在这期间死了多少亲人,发生了多少大事,她都得撑住,只为百姓幸福,江山稳固。

麻雀飞不到青云之上,因为它的眼里只有稻谷;雄鹰之所以能在峰顶翱翔,因为它的眼里装满了山川天地。

这就是孝庄的格局。

作家伍尔芙说过一句话: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共体。

孝庄皇后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顺治和康熙危难之时,顶不住压力之际,都是靠孝庄的格局一路撑过来的。

女人的格局,就是家族的结局。

一个人的格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正制约着自己能走多长的路,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掌控人生。

<strong>

十点读书


先说明一下,无论是正史也好,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也好,都不认为洪承畴是因为孝庄的美色才投降女真人的。想想也不现实,皇太极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汉人,将自己的爱妃拱手送上,给自己带一顶绿帽子?再者,洪承畴是大明高官,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怎么可能为了一个蒙古女人,抛弃汉夷之防和孔孟之道,去屈身事贼,这根本不现实。所以说,洪承畴的叛变,肯定有其他重要因素,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

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洪督师到底为什么叛变?

洪承畴是福建人,少年时以聪慧好学著称。23岁考中举人,24岁高中进士,算得上年轻有为,深得朝廷器重,才31岁就出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算得上是春风得意。

真正让洪承畴名扬天下的,却是他的军事能力。崇祯年间,陕西大乱,流民四起,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时任三边总督的杨鹤(崇祯宠臣杨嗣昌的父亲)手下无猛将,无精兵。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时任陕西督粮参议的洪承畴领兵出战。这本是无奈之举,没想到洪承畴给了他一个巨大惊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洪承畴设埋伏于林中,当农民军靠近后,先是大吼大叫,弄得似乎四面都是埋伏,吓得农民军四散逃窜,然后再带兵杀下去,虽然斩首不多,才300多人,但吓退了农民军,保住了韩城。一时之间,在陕西官场,此事传为美谈,大家纷纷议论,原来读圣贤书的洪大人,还会打仗,还会杀人。

崇祯三年,洪大人因为剿匪功勋,在老上司杨鹤的提拔下,升任延绥巡抚,成为一方大员,封疆大吏。但是,他和他的上司杨鹤却在剿匪大计上发生了巨大分歧。杨大人是典型的儒家出身的官员,主张以抚为主。洪承畴却更像一个法家,主张以剿为主,甚至不惜杀降,认为对付农民军就是要杀,杀得人头滚滚,才能镇住他们。在他手里,被杀掉的农民军有五六万之多,甚至有老百姓称他为洪屠夫。

一年多后,事实证明杨鹤以抚为主的策略全面失败,农民军投降后再叛乱的现象层出不穷。崇祯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杨鹤,让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全面负责清剿农民军一切事宜。没有了杨鹤的掣肘,洪承畴终于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安心清剿农民军。陕西境内的农民军扛不住洪承畴进攻,纷纷逃离陕西。崇祯看到洪承畴的厉害后,不仅保留他的三边总督职务,而且还让他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

洪承畴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期望,设下巧计,伏击当时最大一股农民军李自成部。潼关南原一战,数十万农民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灭。李自成只带了18骑,逃入商洛山中,整个农民军起义陷入了最低潮。如果这个时候,洪承畴还能继续担任三边总督,继续清剿李自成,那么后来鼎鼎大名的李闯王也许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以洪承畴的本事,李闯王找不到翻盘的机会。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就在洪承畴几乎剿灭李闯王的同时,女真人的铁蹄已经踏上了京畿大地,女真军队两路南下,京师为之震动。两面受敌的大明王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秦军(陕西军队)入卫京师。

君命难违,洪承畴只好放下剿匪大计,和孙传庭一起,率领5万秦军,风尘仆仆赶往京师。随后,崇祯任命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专门负责对女真的战事。崇祯十四年,孤注一掷的崇祯皇帝调集关宁兵和秦军等几乎所有明军野战主力约13万,交给洪承畴,希望他能一战定辽东。洪承畴知道这么做不妥,苦劝无效之下,只能遵令出兵。于是,一场大战就此展开——松山之战,成为明清之间力量此消彼长的转折点。

洪承畴打农民军没问题,那群大老粗,怎么是洪大人这样熟读兵书战策的用兵高手的对手。可面对能征惯战的女真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洪大人用兵重前权,轻后备(意思是重视前面,轻视自己的后方)的毛病被女真人捉住,导致笔架山的粮草仓库被女真人毁去。没有粮食导致军心涣散,各路总兵无心恋战,大多自行逃散。洪承畴坚守松山半年之久,终于因为弹尽粮绝,又无援兵,最终城破被俘。当时,他一心求死,以大明忠臣自居,甚至连崇祯皇帝也以为他一定殉国了,还给他举行了风光的国葬。

如果洪大人真的死在女真的屠刀之下,那么倒也称得上文天祥一类的人物,忠君报国,矢志不渝,以身殉国。但历史在这里给大明王朝,也给洪承畴开了一个玩笑:一个熟读论语,一个深谙孔孟之道的文臣统帅,居然投降了,做起了女真人的官。洪承畴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去回顾历史,可以细细分析下,洪大人为什么投降。

洪大人怕死吗?我认为他既怕也不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当时被俘的时候,让他选择,相信他一定愿意慷慨赴死的。因为那时的他,心中有一股气,一股为大明,为君王决然赴死之气。有句俗话说得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当时的他,死便死耳,而足道哉。可时间越长,心中的这股气就越来越弱,开始变得不想死。当年,蒙古人也是用这套对待文天祥,可文天祥毕竟不是洪承畴,无论你用什么办法,就是死不屈服,可洪承畴做不到。

除了怕死以外,对大明王朝的失望,可能也是洪承畴投降的重要原因。作为明军的最高统帅,没有人比洪承畴更了解大明王朝的虚实。松山一战,几乎大明所有的王牌机动力量都丧失殆尽。洪承畴困守松山长达半年之久,抵抗不可谓不激烈。可是,一个援兵也没有。洪大人对大明,对崇祯可能都失望了。这样的朝廷,在面对女真和农民军的两面夹击下,到底还有没有希望?洪承畴对这个答案越来越没底,反而是看到了女真兴起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最终让洪大人做出了倒戈叛变的决定。

洪承畴的叛变,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污点。当他后来劝说少年英雄夏完淳投降时,夏完淳昂首回答:我朝有个英烈洪亨九先生(洪承畴字亨九),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天下。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洪承畴身边的人以为夏完淳不认识洪承畴,忙告诉他,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轻蔑一笑:洪大人以身殉国,天子亲自为他祭奠,天下谁人不知,上面坐的叛徒夷犬,岂敢冒充洪大人?洪承畴听后羞愧不已,最终杀害了夏完淳。

另有当世大儒黄道周,忠于大明,兵败被俘。洪承畴受命劝降于他。黄大人当即写下一幅对联,表明自己的心迹:史笔流芳,未能平虏忠可法(史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洪承畴)。这副对联既赞扬了史可法,又骂了洪承畴,黄道周的风骨,令后人赞叹不已。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洪承畴其人,确实忠于过大明,但最终也背叛了大明。他的背叛,可能是出于怕死,可能是出于对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绝望,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其实,满清朝廷也看不起他这个人,最终把他列在《明季贰臣传》。可见,当汉奸的下场就是,连他的主子都看不起他。

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第一,孝庄根本没有亲自劝降洪承畴,皇太极也不会允许这样做。这完全是无聊文人的‘’意淫‘’。意图丑化满清而制造的绯闻与谣言。

那我们再避开孝庄这个问题不谈,就来评论一下,洪承畴为何降清,四个人足矣说明,那就是贪生怕死。而且尤为严重地是,他不仅降清,而且为了满清此全力以赴,去屠杀,占领,消灭了大明,而且希望和他一样的大明之臣和一样投降。只用这样,他才能洗刷他身上的叛臣,‘’汉奸‘’的脏水。这才是他最令人作呕和诟病的地方,他做叛臣,自然希望人人都和他一样。但他忘了,叛臣永远都是叛臣。



洪承畴也算是崇祯时期有能力,有才干的一方诸侯,崇祯也算信任。实事求是地说,松山失败洪承畴的责任不大。被俘以后,洪承畴应该知道除了投降之外只有一死。但如何卖个好价钱才是最重要的。做出忠臣孝子模样是给皇太极看。范文程从洪承畴抖落身上的灰尘就知道,此人惜命,在装。一定会降。皇太极一出现,就此成就一对‘’良臣遇明主‘’好戏。


就此洪承畴开始对大明全力讨伐,因为他知道,只要大明存在一天他就是乱臣贼子。是‘’汉奸‘’只有大明不存在,他才能心安理得。满清希望划江而治,他不许。李定国反正。南七省顷刻而复。满清要放弃,他还不许。亲自带兵征讨。说实在的,作为一介书生,洪承畴的军事能力真不弱。不到二年就基本平定了。洪承畴对大清真是殚精竭虑。洪承畴之所以如此卖力,就怕大明复国,他就是彻底地完蛋了。

洪承畴如此卖力,但结果如何呢?当时是万世唾骂。百年之后乾隆给他上了二臣传。洪承畴地下有知,又会做和感想?应该说,洪承畴依旧会投降,知要自己活着,一切都不是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洪承畴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悲哀与不幸在于,无论明朝遗臣,还是满清皇帝都对他嗤之以鼻。这就是叛臣的下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这个问题很搞笑,因为庄妃根本不可能去劝降洪承畴。

从出身来说,洪承畴是明朝的汉族人,虽然领兵多年,但是没有任何记录表明洪承畴在投降之前会汉语;而庄妃是蒙古人,会蒙古语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她是大清的皇妃,必然也会满语,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表明小抓鸡此时会汉语。所以就算是孝庄见了洪承畴,那也会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如何劝降?

有人会以清初满洲贵族普遍会汉语的事来论证孝庄会汉语,但是问题是那帮武夫成天和汉人打交道,不会汉语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孝庄一个后宫的女人,如何通晓汉语?再说皇太极也没必要为一个降将赔上自己的女人。

另外,以庄妃的地位,皇太极也不可能让庄妃去劝降洪承畴。孝庄出身科尔沁,她哥是科尔沁的王爷吴克善,而清初和科尔沁联姻是政治联姻,通过科尔沁对蒙古施加影响力,因为科尔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尔后裔,黄金家族之后,其分量自然不小。如果要用美人计劝降,根本没必要赔上自己的妃子,八旗旗下又不是缺女人,不可能找不到符合洪承畴要求的,毕竟皇太极五次破关劫掠又不是没抓过女人。

洪承畴之所以会降清,因为他压根就不想死,他之所以绝食不过是不想轻易就投降,否则对不起他明朝蓟辽总督的身份。另外上演绝食的戏码也可以试探一下皇太极的诚意,如果皇太极有诚意招降他,那么他舅演一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戏码;如果皇太极没有诚意,他还可以有别的打算。

实际上皇太极还是有诚意的,亲自去慰问并把自己的大氅给洪承畴披上,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姿态;洪承畴通过皇太极嘘寒问暖以及给他披大氅的举动,立即就坡下驴,对皇太极三跪九叩表示愿意归顺。你看,这出戏就搞定了,皇太极如此礼贤下士,真天命之主,这戏已经演到位了。

皇太极为什么要得到洪承畴?因为洪承畴是明朝的高级官僚,了解明朝内部官僚体系运作,这样可以为清朝之后入关降低困难,更好的接收并治理天下。

至于为什么会有庄妃劝降这一说,因为历史非常枯燥,人们不感兴趣。相反,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坊间传言和花边新闻,因为这种玩意比历史生动有意思。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在苏北老家,常听老人讲解放前的“抢寡妇”。所谓抢寡妇就是指年轻妇女死了男人,想改嫁,可过去妇女讲究什么“三重四德",直接改嫁又怕别人说闲话。于是,就有专门撮合这事的人先找适合的男人,把家廷情况先知寡妇和家人,如同意,就约定某天让寡妇故意的在地里干活,男的就在那等着,抱着女的就跑,女的故意叫喊,然后让早己等候的家人在后面放几枪(火铳)


表示女方不愿意改嫁,是被人抢跑的,然后生米煮成熟饭,过段时间就正常回娘家了。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转个弯,做做样子。

所以说,任何叛徒都有叛变的借口,汉奸也有做汉奸的理由。什么被形势所逼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呀,曲线救国呀,为了手下的将士呀等等丶等等,都不是理由,借口而己。
洪承畴也不例外,作为大明重臣,兵败被俘理应以死明志,任何情节都不是他叛变大明,做汉奸的理由,只不过是一些投降派为他粉墨罢了。


车工00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看到这个题,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能这样问的人,大概不知道孝庄皇后的真实长相。

你以为是长这样吗?

太天真了,这是演员好不好,女主角,都是要找漂亮的。

注意了,这才是孝庄皇后的真容。

不知道的一看还以为是某知名男作家呢!

所以如果历史上真的要让孝庄去劝降洪承畴,恐怕是适得其反,洪虽确实好色,也不至于如此重口吧。

洪承畴这个晚明之大将,在明末陕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担任大明的灭火队长,到处清扫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说,洪承畴还是有些领导能力的,挥师剿贼,势如破竹,曾经差点把李自成义军一窝端。打的李自成十余骑逃到秦岭大山中,几年不敢出来。

洪承畴像

明朝在辽东战场上连续失败,屡遭后金蹂躏,没办法,就把洪承畴从西北调到辽东,集中兵力,发动了一次剿灭女真的战争,结果在松锦一战中,明军反被皇太极剿灭,洪承畴就成了皇太极的阶下囚。

洪承畴绝食数日,坚决不降,而皇太极意欲得天下,又爱才心切,生尽千方百计的要劝降他。于是就派心腹汉臣范文程去大牢中劝说洪承畴。范文程果然是牛人,面对洪承畴的大吵大闹,范文程坦然处之,绝口不提招降的事,而是与他谈古论今。范文程注意到一个细节,谈话间,房顶掉落下灰尘,落在洪的衣服上,洪一边说话,一边不时弹着衣服上的灰尘。范文程起身告辞,去告诉皇太极:洪承畴死不了,连身上的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更不说性命了!

皇太极大喜,亲自去看望洪,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场脱下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洪身上,说:“先生得无寒乎?”(额的小心肝啊,你穿这么薄,冷不冷啊?)洪承畴瞠目结舌的看着这个怪人,叹曰:“真命世之主也!”,然后叩首降清。

这才是洪承畴降清的真相。

就算是皇太极放了洪承畴,他回到崇祯那里,估计也没有好果子吃,毕竟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崇祯不扒了他的皮才怪。

所以综合当时的情况,投降满清其实是洪最好的选择。


更多历史类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