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

xuhao1993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中山王)、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李世民的繼承人在這三個人中出現,這也是李世民對當時唐朝政府權力劃分而做出的決定,其他皇子即位恐怕掌握不了唐朝當時的局勢。(太子李承乾劇照)

太子廢立,李恪不在李世民視野。

太子李承乾有點腿瘸,形象不是太好,李世民個人不是太喜歡他。而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喜愛,但李世民並未表現出要廢除李承乾太子身份。李承乾自我危機太嚴重,暗殺李泰沒有成功,意圖效仿父親發動政變,被李世民提前發覺,政變未遂,李承乾太子被廢,侯君集等人被誅殺,這是李承乾自己孽,李世民沒動廢立之心。(晉王李治劇照)

天有不測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魏王李泰自以為受李世民寵愛,太子之位鐵定是自己的,耐心等待也是他的了。他卻自己跑去向李世民表忠心,聲言繼承皇位後要殺死自己的兒子,再讓弟弟晉王李治即位,這番鬼話誰都不相信。李世民認為魏王李泰登基,自己的兒子李承乾、晉王李治都沒有活路,長孫無忌進言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認為應當機立斷,避免立太子事情久拖不決會導致朝堂官員分裂站隊,隨即立晉王為太子。(魏王李泰劇照)

在這一番廢立過程中,根本沒有李恪什麼事情,他根本不在李世民的視野內。

李恪和李治的對比。

選擇李治是唐太宗明智的選擇,沒有以私情決定國家大事。李世民主政時期,政府實力派是參與玄武門事變的一幫人,這一幫人大都以李治舅舅長孫無忌馬首是瞻,況且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唐初宰相)對李世民幫助也特別大,長孫無忌是大功臣也是外戚,根深蒂固,對將來政權的平穩過渡意義重大。此時能維繫功臣派官員的也只有晉王李治,別無選擇。(李恪劇照)

李承乾、李泰被廢、被幽禁後,李世民將更多的視野觀察其他皇子身上,太子李治、李恪得到的關注最多。李恪長的非常像李世民,才能也非常突出,他得到了李世民的關愛也最多。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對比,李世民有了廢立的心思,也就是動了動心思,沒付諸行動。

李世民真正打算廢掉晉王李治的太子之位話,不可能找長孫無忌來商量,而是找李恪親近的大臣來商量此事情。偏偏找長孫無忌,這是李世民有意敲打長孫無忌,試探長孫無忌,這把長孫無忌嚇得不輕,堅決抵制李世民再次廢太子的念想,李世民短暫思考後這事也就作罷。事後李世民告誡李恪,謹守本分,皇帝不能因為私情而進行廢立,容易導致朝綱混亂。(長孫無忌劇照)

吳王李恪也有不少優點,在才能上他是優於李治,李治略顯仁弱;李恪出身並不比李治差,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隋朝舊臣跟隨李世民的臣子也有不少,也有領軍人物,但相比於長孫無忌一派來說略顯不足,不過勢力也比較龐大,大都在政府的中低層,這也是讓長孫無忌忌憚的地方。

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承乾、李泰被廢后,支持太子李治的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勢力更強,反觀李恪只不過是逐步升起的人選之一,力量還非常弱,他也謀取太子之位。假如李世民活的更久一些,李治、李恪還有一爭,時間太短沒有成長起來!

即便如此,長孫無忌和唐高宗也沒有放過吳王李恪,誣陷他造反殺害了他。長孫無忌死後,唐高宗也假惺惺的為他平反,過繼了一個兒子繼承李恪的爵位,而李恪自己的四個親生兒子一直留在嶺南,直到706年唐中宗才讓李恪的兒子們回到都城長安,恢復爵位。


穿越再現彼岸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能力性格都很像李世民,李世民也很器重他,但最終卻沒有把皇位傳給他,我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李恪是李世民和楊妃的兒子,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恪則是楊廣的外孫,有這層關係,肯定反對他繼位的大臣會非常多,如長孫無忌等人,不利於政局穩定。

第二,古代選儲君,講究的是立嫡,嫡長子不行的話,那就立嫡次子,以此類推,除非沒有嫡子,否則很難輪到庶出的皇子繼位。

第三,李世民是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皇帝,自然不想讓兄弟相殘的悲劇在自己的兒子中再次發生,而李治性格柔和,他繼位的話,能避免骨肉相殘,這樣才能保全他的這些兒子們。

第四,李恪很優秀不假,但李治也不差,何況還有長孫無忌等賢臣輔佐,這一點李世民應該一清二楚,事實也證明,後來李治乾的不賴。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老羅侃史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不把皇位傳給英武果敢的李恪,其原因大概有三點:根據當時的制度與環境,以及當時李世民擔心自己的兒子們會像自己一樣兄弟相殘、兵絨相見,再加上長孫無忌等重臣的極力主張。所以,你所說的李恪基本上就被排除在了繼承人之外。

首先,皇位繼承製度

我們要知道,對於當時的皇位繼承製度而言,嫡長子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算後來前太子李承乾被廢,那其他由長孫皇后所生的庶子也相較於別的皇子更有繼承優勢。

所謂嫡長子,就是指由結髮妻子也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的第一個皇子。長孫皇后總共為李世民生育了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是長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與第九子李治。正是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所以一開始身為嫡長子的李承乾就登上了太子之位。

後來,前太子李承乾因與李泰的兄弟之爭而被李世民所廢。那麼,同為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泰與李治自然成為了新立太子的第一選擇。


其次,唐太宗的擔優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其關鍵的一步就在於玄武門之變,也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自己也背上了弒兄篡位的罵名。對於皇室之爭,兵絨相見身有體會的李世民來說,他自然是不願看到自己的兒子們也跟自己一樣兄弟相殘了。

剛開始,李世民對於新任太子的選擇其實是有在考慮李泰的。但是,後來李泰為了爭奪太子之位而對李治進行威逼利誘的事件被李世民所得知。因而,李世民擔心李泰繼位之後會對自己的皇子皇孫趕盡殺絕!!

所以,在對於新任太子的選擇,李世民終究還是偏向了性格溫厚而軟弱的李治。


最後,長孫無忌等重臣的主張

其實,就在李世民選擇了李治為新任太子的同時,他還是有過猶豫的。畢竟,對於溫厚懦弱的李治以後繼承皇位這件事,他還是相當的不放心,李世民擔心李治的性格守不住李氏大唐的江山。

因此,李世民曾有表示想要立三子李恪為新任太子。然而,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長孫無忌等重臣的極力反對。長孫無忌的理由是,太子(李治)仁慈溫厚,是可以做一個仁君的,同時太子事關重大,怎能隨意更換?

最終,李世民還是打消了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


暗夜思考


李恪在皇位爭奪上敗給李治,主要是因為李治的背後有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文武大臣支持,李恪缺乏可靠地外戚支持。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兒子,年齡比李泰大一歲,比李治大9歲。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因此李克同時擁有隋朝皇族和唐朝皇族的基因,這種特殊身份也註定了李恪一生的悲劇。李世民的兒子裡面能者眾多,李恪無論是年齡還是能力,在裡面都排不上第一。假如不是太子和魏王相繼倒臺,李恪還能夠安安穩穩做一個太平王爺。然而太子和魏王的先後垮臺,讓李恪捲入了唐太宗晚年的皇位之爭,並且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被李世民廢除了太子之位。魏王李泰想要謀求太子之位,遭到了李世民的打擊。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泰是李世民的嫡次子,這兩個人都是長孫皇后所生。在李承乾和李泰倒臺之後,皇位的最佳人選就只剩下李治和李恪。李治是長孫皇后的三兒子,李恪則是在年齡和能力上佔優勢。李世民認為李恪做事精明果斷,比較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而李治這個人優柔寡斷,不是理想的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有意的提拔李恪的地位,並且多次的公開場合提出要立李恪為太子。

李唐皇族是鮮卑血統,並不遵循中原地區的嫡長子繼承製,縱觀李唐一朝,繼承製度一直都十分的開放,甚至還出現了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實際上李世民並不介意李恪擁有隋朝皇族血統的問題,況且隋朝皇族和唐朝皇族之間,一直有著非常親密的血緣關係,隋煬帝的母親和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隋煬帝是唐高祖李淵的表弟,兩家本身就有血緣關係,在重視父系血統的封建社會,李恪母親出身問題,並不是問題。

然而李治的背後有長孫無忌等一大幫文武重臣,這些大臣們在得知李世民要立李恪為太子的時候,抓住了李恪有隋朝皇室血統這一點來反對。最後氣憤的李世民反問長孫無忌:你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對的吧!由於唐朝初期的制度較為民主,大臣們擁有制約君主權利的能力,所以在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下,李世民只能放棄了李恪。

因為李恪在競爭太子之位時期給李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李治即位後不久,長孫無忌就借房遺愛謀反案,將李恪牽連殺害了。李恪在臨死的時候對長孫無忌說:你早晚也會得到報應死於非命。果然在李恪被害沒多久,長孫無忌就因為觸怒武則天,被武則天殺害了。


史海泛舟擺渡人


唐太宗最歡的李恪,在赴任封地時候之前,侍奉太宗,與父親一起用膳。太宗對大臣們說:“我和兒子,常常想多相處”,之後沒有赴任。唐太宗為什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

李恪因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這次免職,還留下一段太宗納諫的佳話軼事:太宗偏袒李恪,通過這事,說明唐太宗作為一個舐犢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態,鮮活的展現在大眾面前,這也是李恪在朝庭大臣樹立敵人,長孫無忌知道後,沒有見好外甥。

太宗懷疑李治仁弱,便對長孫無忌說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太子的位置這麼重事,不可以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太宗才打消了念頭,這也為什唐太宗不把皇位傳給李恪,李恪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就是長孫無忌從中說不對的話,也就這樣。


快點燃星星要滅了快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等方面都很發達,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說到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唐太宗。那麼唐太宗作為一位偉大的君主,面臨著繼承人的選擇,他是怎樣選的呢?他自己都說李恪是最像他的,但是為什麼最終是李治當皇太子呢?

唐太宗不把皇位傳給三子李恪的原因

第一、嫡長子繼承製

在古代,封建王朝選擇繼承人首先考慮禮制,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樣對於國家穩定有很好的作用,使得庶出的子嗣們對於爭位減少了很多心思。因此,絕大部分皇帝選擇繼承人,優先考慮嫡長子繼承製度。當時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13歲就嫁給唐太宗李世民,兩夫妻感情很好,長子李承乾先被立為太子,另外長孫皇后還生有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唐高宗)。

因此,在李承乾被廢除後,李世民首先選擇的範圍就在李泰、李治之間,由於李泰自己作、同時也沒獲得舅舅(長孫無忌)的好感,最終這就把機會浪費了,使得李治上臺。

第二、長孫氏左右

在李世民一朝,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心中地位很高,長孫無忌自己能力也很強,在朝中有很多人是他這一方面的,威望很高。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這個可不是吹的,實打實的很大功勞才能有這個榮譽。當李承乾被廢除後,那選繼承人,得在朝中商議,不能一個人就定了,這樣就會開會討論人選,自然,朝中大臣們為了穩定,為了統治利益,首選嫡皇子們,李泰、李治,也會站在長孫無忌這一邊。

李泰這個人不是那麼容易控制。對於長孫無忌來講,擁立李治,性格溫和,容易在後面繼續掌握大權,那長孫無忌考慮這些因素之後,當然選擇擁立李治,大臣們也站在這方。但是沒想到李治後面有一個厲害的皇后(武則天),把長孫無忌收拾了。另外李恪聰明睿智,有膽有識,是李世民最好的兒子之一,要是他上臺了,沒長孫無忌什麼事了,更別說繼續掌握大權。

第三、李恪自身

李恪自己身份有點特殊,他生母是隋朝公主楊氏,作為上一個朝代的後代,身體裡面流著隋朝楊家的血脈,外公是隋煬帝楊廣,背後有前朝勢力,雙帝胄後裔。何其顯赫。唐朝剛建立不久,對於這樣一個母族身份的皇子,李世民自己也有考慮,防止有人借用這個名號作亂,這個可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

所以,從這幾方面來講,李世民也不會立李恪為太子,更何況還有長孫無忌強烈反對。

(歡迎評論交流、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的吻痕


李世民選擇李治有三個原因:遵循傳統禮法、不願意樹立壞榜樣、考慮長孫無忌的支持

1、中國封建王朝繼承製是有明確規定的,傳統禮法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不是可是隨便指定任何一個皇子都可以的。不論這個皇子有多出色,都不可能有機會。

2、也就是皇后出生的第一個兒子,具備第一順位繼承權。如果這個人死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失去繼承權,那就是輪到皇后的第二個兒子、第三個兒子……理論上,只有皇后生的兒子才有機會得到皇位繼承權。除非皇后無子。

3、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後失德被廢,李泰因為與李承乾爭奪儲位被貶,於是三子李治成為唯一的太子選項。

4、李世民本身不是嫡長子,是殺了哥哥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的。這一點成為他的人生汙點,他不惜篡改史書美化。所以李世民不願意樹立壞榜樣,一定會格外遵循禮法,不論李恪多優秀,都不可能。更別說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這一點出身就讓滿朝的大臣無法接受了。

5、選擇李治,還有一點就是考慮長孫無忌的支持李治。長孫無忌一家從長孫順德開始就追隨李家,妹子嫁給李世民成為皇后。可以說長孫家在唐朝權傾朝野,沒有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的皇帝是坐不穩的。正因為李治懦弱,長孫無忌認為這樣的人好控制,所以李世民的三個嫡子中,長孫無忌特別支持李治。





行攝阿超ysypengyan


唐太宗不把皇位傳給李恪,無外乎以下三個原因,讓我跟你細細聊聊。


一、不符合繼承製度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中山王)、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按照正常皇位繼承製度,不出意外就是首先考慮長子李承乾,再考慮其他二人。

三個人當中,當時已經成為太子的李承乾,身體有缺陷,是個瘸子,形象不是很符合皇帝氣質,不過唐太宗並沒有直接廢除他太子之位。

自覺不足的太子開始想學習唐太宗發動兵變,可惜還沒有付諸行動,就被父親發現,一氣之下廢除太子之位。

太子之位廢除後,剩下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依舊沒有李恪什麼關係。本來太子按照繼承製度將會傳給李泰,不過李泰有些心急,忙著找唐太宗表忠心,還對弟弟李治威逼利誘,想弄死他。


李恪劇照

唐太宗看在眼裡,心裡更是明白,再加上長孫無忌的建議,唐太宗當機立斷立李治為太子。


二、朝廷關係網複雜

彼時朝廷關係網複雜,大部分勢力掌握在長孫無忌一夥人那裡,而長孫無忌又是李治的舅舅,他們大力支持李治做太子。

與李治的支持者相比,李恪作為一個後起之秀就顯得力不從心、勢單力薄。要是太子之位放的久一些,可能李恪的勢力還會增加。

可惜長孫無忌一夥人早就對李恪的存在憂心忡忡,最終李恪被以謀反之罪殺死,儘管最後又平反恢復子孫爵位,可是早已無濟於事。


長孫無忌畫像


三、李世民自身擔憂

作為經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獲得皇權的李世民而言,他不想再看到自己子孫重蹈覆轍,所以他心裡更加想找一個仁者作為接班人,李治恰好就是這樣的人選。

雖然李世民也十分喜歡李恪,但李恪性格與李世民相似,要是李恪繼承皇位,估計李世民其他兒子將會受到傷害。


李世民畫像

除此以外,李恪血統獨特,含有隋朝時期的帝王血統,對於一個前朝王室後裔,李世民在綜合考慮政治影響後,自然不會將太子之位傳給李恪。


結語

不管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一樣,多行不義必自斃,保持善良與真誠,面對巨大利益依舊保持初心的人,最後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人士!



嗔痴歷史觀


李恪無緣皇位,因為他太強勢了,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英果類己”,一個強勢皇子,自然無緣皇位了。

最有機會做皇帝的,本來是李承乾,但是最後李承乾想學李世民,想發動政變提前接班了,李承乾就被清理出局了。

李泰不過是李世民總來制約太子的,他從來都無緣皇位,

唐朝這種貴族政治時代,如果不培養太子,不讓他建立嫡系班底,是很難坐穩皇位的,但是,培養太子又容易讓太子勢力過大,太子不免想提前接班,

於是皇帝就用一個親王制約太子,防止太子想不開,但是這樣玩很危險,

李世民曾經就是扮演這樣的絕色,他造反了,軟禁皇帝,提前接班。

他當然知道這樣的危險,但是沒有更好的辦法,

結果他發現,他的太子也想提前接班了,嚇得他趕緊廢了太子,李泰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也就被廢了。

這樣之後,他還敢立一個強勢太子嗎?敢立“英果類己”的李恪嗎?要知道,李治朝,最有勢力的李氏宗親就是吳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了。

李治能上位,就是因為他夠弱,立他為太子,不會威脅皇權。

其實看他前面的皇帝,就會發現他們選擇都一樣了。

漢武帝劉徹,殺了太子後,放著兩個年長的兒子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不立,立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

孫權接連死了兩個太子後,放著眾多年長的兒子不立,立八歲的小兒子孫亮為太子。

石虎接連殺了兩個太子後,放著眾多年長的兒子不立,立八歲的小兒子。

司馬炎放著眾多正常的兒子不立,偏偏立腦子不正常的司馬衷,

歷史都是何其的相似?原因都是一樣的,強勢皇子跟皇帝的矛盾不可調和的。

這樣,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立強勢皇子李恪了,而弱勢的李治就有機會了。

再者,很多人印象中,李世民是非常強勢的君主,英明神武,一言九鼎,但是,有一段可以看出他的無奈。

李世民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

《太平御覽》:又曰: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惶惑不決。乃御兩儀殿,群臣盡出,獨留長孫無忌及司空房弘齡、李勣,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聊。”因自投於床,抽佩刀欲自刺。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晉王。無忌等請太宗所欲,報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也,汝宜拜謝。”晉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召問百僚,必無異辭。”於是建立遂定。

李世民立太子,需要臣子的同意,由此可見,群臣的認可,對太子是非常重要的。

皇帝不能憑一己之私,想立誰就立誰,群臣不認可你,即使皇帝立你為太子,等皇帝駕崩,能不能爬上皇位,得看群臣了,爬上去能否坐穩,也得看群臣的了。

對於群臣來說,是希望一個強勢太子呢?還是弱勢太子?

顯然,是弱勢太子了,強勢太子登基後,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會收權,會打擊權貴,而弱勢皇子不會,這樣,本屬於皇帝的權力,就由臣子分享了。

所以,基於臣子的利益,他們也喜歡李治這樣一個弱勢太子,

何況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如果李治上位,他就是外戚了,李恪上位,他什麼都不是,可能馬上就會被殺。

所以,無論是基於李世民還是臣子,都希望一個弱勢太子上位。

就像司馬衷,做了24年太子,沒有哪個皇子跟他競爭太子之爭,也沒用大臣質疑他的位子(只有一個人質疑),他的位子是非常穩固的,這跟他兒子沒關係,只是因為他夠弱,


南朝居士


李世民在太子李承乾謀反被處死之後,將太子之位直接給了最小的李治。那他為什麼沒有選擇三皇子李恪呢?李治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世民看中了呢?

首先,李世民絕對不會把皇位傳給吳王李恪,李恪根本不在李世民考慮的範圍。李恪的身份非常不合適。

李恪的母妃楊淑妃是隋朝的公主。當時李淵還沒有起兵造反的時候,李世民就娶了這位公主,兩個人的感情也是很不錯的。所以後來,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後,念及以前的情分,不僅沒有虧待她,反而還冊封她為四妃之一的淑妃。

楊淑妃很受李世民的寵愛,所以,她很快就生了皇三子李恪。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李世民這是在警告楊淑妃一定要恪守本分,不要妄圖得到不是自己的東西。

李恪從小就非常聰慧,而且在軍事上很有天賦,一直在外行兵打仗。楊淑妃知道自己的身份,她很有自知之明,也沒有想過要去爭奪皇位。所以,也沒有讓李恪去爭奪皇位。李世民當然也不會把皇位傳給李恪,如果把皇位再傳給李恪,那不是又傳給了楊家後人了嗎,搞不好唐朝就此停止,隋朝又要開始了。所以李世民沒有那麼傻,當然不會傳給李恪。而李恪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不能爭奪皇位。

但是除了李恪還有很多的孩子,李世民為什麼偏偏把皇位傳給李治呢?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李治是嫡子。李治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孩子,太子李承乾一死,李治又成為了除了李恪之外年紀最大的孩子。就憑這兩個身份,皇位他就佔了一半。

其次,長孫無忌的大力推薦。長孫無忌是朝中重臣,眾臣之首,最重要的是他是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當然會推薦自己的外甥當皇帝了,這樣對他自己也有好處。而且長孫無忌在這一方面很說的上話。李世民也會想,如果李治登上皇位,長孫無忌一定會盡心竭力地輔佐李治。

最後,李治的人品很好。當皇帝最重要的當然是人品。李治為人誠懇,待人友好,重情重義。如果李治成為皇上,一定會避免兄弟紛爭。李世民也想保全自己的孩子,所以會選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成為皇上。李治正符合他的標準。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