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單莼de嗳


说秦昭襄王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那只是你的错觉,事实上,秦昭襄王即位没多久,就已经掌握大权了。至于夺宣太后的权力,只要秦昭襄王想夺,随时就能夺,并且还真的夺了。

秦昭襄王赢稷是秦武王赢荡的弟弟,秦武王因为在东周都城洛阳的太庙中举鼎而死,秦武王没有儿子,因此他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而秦国王室也因意见相左分成两派。



宣太后支持自已的次子公子芾,而惠文王后等人却支持公子壮,结果赵武灵王派人护送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回家,并以武力相威胁,要求秦国立赢稷为秦王,最后秦国在赵武灵王的强力干涉下,立赢稷为秦王。

赢稷虽然是宣太后的亲生儿子,并且是长子,成为秦王,但并不是宣太后的第一选择,赢稷能够成为秦王,赵武灵王才是第一功臣。



宣太后见到赵武灵王的强力干涉,才最终转变立场,改为支持赢稷成为秦王,赢稷在公元前306年即位为秦王,年仅20岁,因为秦昭襄王年幼,所以由宣太后主政,事实上,宣太后也仅仅只是插手了部分政事,大部分政事,仍是秦昭襄王做主,毕竟20岁并不算太年幼,只是缺少经验罢了。

我们从几件事中,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到底是宣太后主政,还是秦昭襄王主政?



1、击楚救韩。

这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即位的当年,当时楚怀王派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一直派出使者向秦国求救,当时主政的是宣太后,宣太后因为自已的娘家是楚国人,因此没有同意救援韩国。

当时秦国的左丞相甘茂认为,楚国一旦攻下韩国,或者韩国向楚国投降,那么楚、韩两国就会联合魏国一起来攻打秦国,因此甘茂建立秦昭襄王派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认为甘茂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发兵救援韩国,楚国听说秦国发兵后,马上退兵,韩国雍氏之围立解。



如果真是宣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话,怎么可能秦昭襄王说发兵就能发兵呢,要知道宣太后可是拒绝发兵救援韩国的,只能说明宣太后的权势并不如秦昭襄王,而且这还是秦昭襄即位的当年。

2、丞相人选。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当时秦国的左右丞相是甘茂和樗里疾,甘茂出逃齐国后,丞相之职给了向寿,向寿是楚国,与秦昭襄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秦昭襄王即位后,任用的第一个丞相就是向寿,很明显是秦昭襄王的“自已人”,而不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而秦国的另一个丞相樗里疾病逝后,接替他的是赵国人楼缓。



如果秦昭襄王不能主政,怎么能随心所欲的任用自已的亲信,从用人上就能看出,秦昭襄王是掌权的,并不是宣太后掌权。

当时的宣太后在朝中的势力,只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是魏冉,一个是芈戎,而魏冉当上秦国丞相已经是在秦昭襄王即位的12年之后,而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芈戎未记载担任重要官职,如果真是宣太后掌权,她肯定要提拔自已的弟弟担任重要官职才对,女人毕竟不方便处理政务,可是实际上,他的弟弟们掌权都已经很晚了。

3、范睢相秦

魏国人范睢来到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睢建立秦昭襄王加强集权,除去外戚势力,秦昭襄王听后觉得有道理,立即照办,史书上的记载是: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集权。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范睢与秦昭襄王日益亲善,劝说秦昭襄王加强集权,秦昭襄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秦昭王就任命范睢为相国。

一口气把自已的母亲和两个舅舅、两个弟弟全部逐出国都,这是没有主政的君王能够做成的事吗?这是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吗?



当然不是。宣太后在秦昭襄王主政期间应该是参与了部分政事,但决定权仍在秦昭襄王手中,从他即位之初就能做决定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秦国是有着绝对的权力,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宣太后是在分他的权利,因此仍由宣太后插手政事,并没有感到什么问题,直到范睢向他点出,他才觉得应该收回所有权力,集中于一身。

4、他人评价

《史记 苏秦列传》中曾记载过这样的内容:

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第一段话的意思是:秦军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秦王取得了胜利,连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

第一段话的意思是:秦王的外交辞令循环往复,用兵打仗如同刺杀蜚虫那么轻易。秦王飞扬拔扈,即使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无法约束。



这里的秦王就是指秦昭襄王,两段话都说了一个意思,秦昭襄王的母亲和舅舅是不能控制秦王的,反过来说,就是秦国是由秦昭襄王主政的,如果认同史记的说法,那么秦昭襄王不仅欺骗了自已的母亲和舅舅,而且自已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都无法控制秦昭襄王。

所以从一切事实来看,秦昭襄王在秦国就是完全掌权的,反而是宣太后,只是插手一些事务,经范睢提醒后,秦昭襄王把宣太后和自已的两个舅舅、两个弟弟全部逐出国都。秦昭襄王这么大的权力,何来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况且宣太后也没有多少权利。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宣太后算的上是秦国少有的强势太后,原本她在跟秦惠文王做姬妾的时候,地位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她性格直爽可爱,在见韩国使者的时候,他打了一个让韩国使者面红耳赤的比喻:当年我侍奉先王的时候,先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很辛苦。当他把整个身体压在我身上时,反而一点也没有负重的感觉,为啥呢?因为这姿势对我有好处。

这么样有意思的女人一定还是讨男人喜欢的。

正因为她的看似天真和善于挑逗,秦惠文王的正妻惠文后对她是非常不感冒的,秦惠文王死后,没少给她穿小鞋子。秦武王赢荡原本也是一个莽汉,除了一身蛮力,毫无治国之才,秦惠文后的馊主意没有少听。秦武王继位后立即把宣太后也就是羋月传中的芈八子的儿子赢稷送到了燕国做人质。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好使蛮力的赢荡最后炫耀武力,比赛举鼎,由于本力不济,被大鼎落下砸断胫骨而死。在赵武灵王的压力下,赢稷被送回国接任王位,也就是秦昭襄王。

由于赢稷年幼,便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这个宣太后和她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都是心狠手辣,能做大事的人物,他们姐弟二人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

在宣太后主政期间,还是干了不少大事的,提拔了战神白起。魏冉为相,白起为帅,两个人配合默契,兵锋极盛,一时无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开始渐露锋芒。宣太后通过诱敌之计攻灭了义渠国,解除了秦国西部之患。

有这样一个强势的母亲,秦昭襄王这个皇帝当的必然是有些委屈。虽然宣太后不像后世的慈禧太后那么迷恋权力和篡权,但是在国政大事上总要在关键时候出手干预。这对一向比较喜欢乾纲独断的赢氏君王来说,还是很憋屈的。

所以绕了一大圈,要回归正题了。宣太后不是慈禧,秦昭襄王也不是光绪帝,最后秦昭襄王忍不住了,还是夺了宣太后的权力了。魏人范雎入秦后,为秦昭襄王献了两策:第一就是影响了历史进程的远交近攻;第二策就是解除外戚权力,实行君王集权。而这两策都冲击到一个人,那就是宣太后的权杖--魏冉。

范雎入秦时,魏冉正越过韩国、魏国攻打齐国,奉行的是近交远攻策略。范雎的远交近攻无疑直指魏冉的痛点,在范雎剖析厉害后,秦王采用了范雎的谋略。而要变更国策,首要要做的就是扳倒外戚集团,实现乾纲独断。所以秦王一举取缔了魏冉的势力,并顺势废除了宣太后的干政权力,让她幽居后宫到老死。

宣太后是一个不但敢说也敢干的女人,在她执掌权力的那些岁月,可没少干那些风流韵事。据说面首不少,其中她特别钟爱的魏丑夫,在她要死的时候是打算让魏丑夫殉葬,要带入阴间继续快活的。但是魏丑夫可不想那么早死去继续侍候这个鸡皮老妇,于是对她说你这一去阴间就要见到先王,你把我带去,到时候先王和列祖列宗还不得把你我生吞活剥了?

宣太后一想也有道理,于是就放过了魏丑夫。虽然晚年失去权力,但是作为中国女人,她也算是风流快活了一辈子,值了。


谢金澎


秦昭襄王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登基于公元前306年,崩于公元前251年,享年74岁,在位55年,父亲是秦惠文王嬴驷,母亲是宣太后芈月。嬴稷19岁当秦王,59岁开始亲政,长达40年的时间里,秦国大国皆决于宣太后。公元前266年,范雎入秦,他提醒秦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同年秦昭襄王废黜太后听政惯例,驱逐楚国四贵离朝,正式执掌秦国。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

宣太后为什么能长期执掌秦国朝政呢?原因有四:其一、秦国有太后执政的先例;其二、宣太后能力强大,执政无过错;其三、宣太后控制了军政大权,楚国四贵是太后的强力后援;其四、嬴稷并没有主动要求收回太后权力。事实上秦国大小事务皆决于宣太后,然后以秦昭襄王的名义颁布,所有政务嬴稷都参与了,也发表意见了,只是决定权在宣太后。这种政治模式直到范雎的到来才被打破,这也是为什么丞相魏冉不允许六国名士入秦的原因之一。

秦武王死后,秦国陷入内乱,惠文后和武后扶立嬴壮为君;芈八子和魏冉扶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君;赵武灵王则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接回来为君。最终芈八子跟赵武灵王合作,扶立嬴稷为秦君,击灭了季君嬴壮之乱。芈八子行事果断,杀伐有度:她诛杀了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这些事嬴稷办不到,只有芈八子可以做到,凭借绝对实力,芈八子主政秦国长达四十年。

赵武灵王立嬴稷为秦君,就是想要挟秦国,宣太后为了避免被赵国要挟,她直接自己主政,让赵武灵王的算盘落空。宣太后权谋高超,执政水平不在秦惠文王之下,她一方面坚持商君之法,另一方面频繁出击六国,为大秦国开疆拓土,受到秦国文臣百官的拥戴。芈八子宣太后的母国是楚国,但是她对楚国的打击最沉重,不仅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还将楚国的王陵一把火给烧了。身为秦国太后,就为秦国利益考虑,宣太后自然得到秦人的拥护,包括她的儿子秦昭王。

宣太后主政、秦昭王参政,魏冉主持内政,白起主持军争,这是宣太后时期的常态。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来到秦国,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说服白起,秦昭王获得军事上的支持。秦昭王牵头,范雎、白起执行,秦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宣太后隐退,魏冉不再任丞相,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离开咸阳,回封地养老。这样秦国大权彻底回到秦昭襄王手中。


大秦铁鹰剑士


宣太后的支持者个个都很牛。文有樗里疾、张仪,武有白起、魏冉、芈戎、司马错,这些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魏冉助赢稷登基功劳最大,白起更是被人称为“人屠”,樗里疾是赢稷之父赢驷的心腹忠臣,是这个时代的元老,魏冉、芈戎是芈月的亲弟弟,姐弟情深,白起和魏冉是亲密战友、生死弟兄,白起原名叫公孙起,是芈姓族人,自然跟芈月关系很近。这些人都是芈月的死忠粉,义渠王也是芈月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否则芈月也不会跟他私通,如果不是因为国家利益,芈月不可能杀义渠王。

赢稷在位这些名臣都是威震四方,有他们在,各国苦苦支撑,疲于奔命,没人敢主动挑战,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元气大伤,楚国更是被打得迁都。有张仪在轻轻松松就能瓦解其他各国的联盟,这些名臣都是大秦帝国强有力的支柱和忠臣,赢稷为了国家社稷没有理由铲除他们。

在芈月晚年时,樗里疾先于这些人过世,赢稷任用范雎为相,范雎挑唆赢稷把芈月的这些死忠铲除,赢稷才真正独揽大权。这些名臣忠臣和芈月的君臣感情都非常深厚,母子之间自然会有些矛盾摩擦,但毕竟是母子情深,芈月自然终老。


牡丹梅花鑫森淼


在宣太后执政期间的一系列手段而言,年少的秦昭王纵然有心想要临朝执政也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强悍霸道的宣太后已牢牢的将权利控制在手中。但同样颇有才干的昭襄王显然并没有夺权的意思,他只是苦苦忍耐,卧薪尝胆,静待良机。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不幸被砸死,此时秦国王位空出来了,秦惠文王的王后希望立公子壮为秦王,而宣太后则希望立秦昭襄王的弟弟,也就是公子芾为秦王。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在宣太后的心中,秦昭襄王显然不是王位的第一人选,后来双方之间展开多次争斗,最终决定既不立公子壮,也不立公子芾,而是拥立秦昭襄王。宣太后在弟弟魏冉的帮助下,最终帮助秦昭襄王打败其他竞争者,顺利登上王位,当时秦昭襄王已经18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其实已经不小了,完全可以亲政,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宣太后居然以秦昭襄王年幼为借口,大权独揽,重用弟弟魏冉以及自己最心疼的小儿子芾。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秦昭襄王其实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秦王,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后来魏国人范睢逃到了秦国,并且依靠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两人把酒言欢,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随后范睢便建议秦昭襄王以雷霆之势废掉宣太后和四贵,收回大权,以避免最终身死人亡的下场。此时的秦昭襄王才意识到范睢果然是一个人才,十分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久之后,秦昭襄王采取了紧急行动,废除了宣太后。并且将四贵赶出秦国,从此之后,秦昭襄王开始独揽朝政,并且开疆辟土。特别是重用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力支持白起作战,最终彻底打垮了赵国。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其实秦昭襄王并非是一个窝囊废,宣太后独揽朝政的时候,他心里很明白,时机还未到,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于是一直隐忍着。直到后来遇到了范睢,并且在他的严密谋划下,一举夺回秦国大权,然而不得不说,凡事有利也有弊,秦昭襄王因为太过于信任范睢,也被他耽误了一回,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大家都知道,当年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降卒后,主动向秦昭襄王请战,要求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当时范睢却害怕白起功劳太大,会取代自己。居然以国力不支为由,向秦昭襄王进献谗言,最终使得白起被迫撤军回国,不久之后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害死了白起。可想而知,秦昭襄王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其实也有昏庸的时候,如果他听从白起的话,也许统一大业会早点来到。

综上所述,秦昭王完全没必要进行政变夺权,在宣太后心中,自始至终都是将秦国将秦昭王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长期的权利旁落而引起的不快和烦闷固然是有的。但因此就要和母亲刀兵相向应该是不至于的,另外毕竟兵权可是在宣太后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宣太后可是有好几个儿子,完全可以废掉秦昭襄王,正因为如此,秦昭襄王才被迫隐忍近41年,最终一举定乾坤,重夺秦国大权,实属不易。


绿巨人讲史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历代君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从登基至离世长达50多年。然而嬴稷在位的50多年间,有40多年秦国的大权都掌握在其母宣太后手中,以至于当时的秦国“只知有太后与四贵而不知有王”,嬴稷如同隐形。

直到秦昭襄王晚年,接受范睢意见才收回大权,而那时候宣太后也已太过年老。四十年秦王都未有从母后手中夺回权柄,一来因为宣太后临朝手段高明,嬴稷并没把握做得更好;二来宣太后在秦国根基深厚,并非能够轻易撼动;最后,毕竟也是母子连心。



嬴稷为秦惠文王嬴驷庶子,芈八子也就是日后的宣太后所生,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被砸死之后秦国陷入大乱,惠文后、芈八子等为储君之位展开争夺。惠文后要求立公子壮为新君,而当时的芈八子等要求立公子芾,并且得到了秦国宗亲樗里疾的支持;而除了秦国自家相争之外,赵侯雍为把持秦国而坚持扶立当时在燕国为质的公子嬴稷为王。

公子芾与公子稷都是芈八子所生,但处境完全不同。与影视作品中完全不同的是,芈八子要立的是公子芾而并非同样是自己亲子的公子稷。当时秦国内部,只有芈八子的异父弟大将魏冉支持赵侯雍的主张,最终嬴稷冲破重重阻碍成功回到咸阳继任王位。可以说,嬴稷这个王位来的相当不容易,甚至最初也并没有得到其母亲的支持。



虽说最终嬴稷成为秦国的新王,但赵国的算盘并没有打响。嬴稷登基之后,宣太后临朝大权在握,整个秦国的朝政之权都集中于宣太后与其娘家亲贵手中,赵国想要通过扶持公子嬴稷来操控秦国的目的也并未成功。更何况,嬴稷登基初期尚且年幼,而秦国自“季君之乱”后情势内外交困,嬴稷压根儿没能力处理,宣太后临朝也是最好的选择。

先秦乃至汉朝之初,其实对于“外戚干政”并没有后世那么多的忌惮,无论是周王朝宗周内部还是周朝诸侯国之中,主君年幼而让母后临朝代政的事情更加比比皆是,并非是秦国的特别之处。所以宣太后代秦王主政,当时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既然如此,嬴稷也并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让自己的母亲退后。



宣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其掌政期间能力非常突出,杀伐决断丝毫不逊于列国名君。即便宣太后任人唯亲是真,可她主政期间秦国实力大增,她一切均以秦国利益为重也是真。无论是牺牲自己诱杀义渠王,还是出兵自己的娘家楚国,所有的一切都证明宣太后是个将秦国利益放在首位的女子。对嬴稷来说,他并没有十足把握说自己能做得比自己的母亲更好,既然如此又何必没事找事作茧自缚呢。

虽说当然秦国大政集中于宣太后与其亲信四贵手中,朝野上下宣太后根基深厚难以撼动,但另一方面来说宣太后终究与嬴稷母子连心。嬴稷在位多年,宣太后也并未废之另立她曾经主张要立的公子芾;而且实际上,当时秦国的朝政大事虽最终由宣太后裁定,但嬴稷并非只是个摆设,所有大事他都有参与,其手中的王权还是有的。母子一脉,嬴稷与其母宣太后之间并没有那么深的矛盾,否则两者也不能共存四十多年时间。

嬴稷晚年驱逐四贵收权,或许也是当时宣太后年老,看不必再帮衬着儿子了,而且外戚不比母子,太贵终究是祸患,所以故意撒手。


澹奕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名叫赢稷。秦昭襄王早年曾在燕国为质,所以性格是属于隐忍型的,这也对以后他的执政有很大的影响。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太后,为何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其实不是不敢夺,而是没必要夺。

原因在以下几点;

一、登基

秦昭襄王是在秦武王举鼎去世之后,秦国大乱,无人主持朝政,秦国面临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被推举加上秦惠文王的遗诏成为秦王的,所以当这个秦王有60%的意愿是秦国的现状加给秦昭襄王的。

二、管理

宣太后在现在来说也是属于女强人类型的,有自己的想法和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有野心,当时的宣太后有弟弟和大臣的支持,有年幼的儿子未来可以继承她的愿望,再加上宣太后女强人的性格,所以当时的秦国由宣太后主持朝政更有利于秦国的发展。

三、经历

宣太后自小在楚国也是学习过治国之道的,后来到了秦国也跟着秦惠文王学习了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战略,而当时的秦昭襄王一是年幼,而是在燕国做了几年的质子,对于朝政和管理是缺乏很多经验的,如果让经历并不多的赢稷直接去管理一个国家,可能秦国不会很快发展强大起来。

所以综上几点,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也是和宣太后共同发展壮大的秦国,也为以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丫丫说史


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先不说秦昭襄王,先说这宣太后。虽然是个女人,但这可是个牛人,您就算搁历史上,一般的皇帝压根就没法和人家比。

估计说道这里,有些不是很了解历史的小伙伴要说道了:“拉倒吧!牛!俺咱没听说过呢?”

您没听说过,这主要还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没人宣传。但俺说俩字号,您就得打心眼里佩服。

您要知道太后这称谓,首创于人家,简单的说,人家是太后这俩字的鼻祖。

再有太后专权,就是打她这里开始,之前是没有的。而且专权长达四十一年之久,这都顶上半个世纪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慈禧也一样!”

拉倒吧,慈禧能跟人家比吗?人家是不断的扩展地盘,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就是人家的大将。慈禧干嘛了?除了割地就是赔款,这压根就不是一条线上的事,没得比!

好了,咱也别扯闲篇了,说正题。

那么咱要想把题主掰扯清楚了,咱还得从宣太后的老公秦惠文王,也就是秦昭襄王的老爹说起。

秦惠文王

这秦惠文王可是个大名人啊,诛杀商鞅就是他干的,而秦朝能够一统天下,其实就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奠基。

您比方说北边干趴下了义渠,搁西边扫平了巴蜀,从东边打出了函谷关,又跑南边霸占了商於,就这些个事干的漂亮。而且在他之前秦国的君主那叫“公”,打他这里起,才称“王”的。

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就是这位老祖宗给打的地基,这地基不仅厚实,而且极有发展前途。

那么秦惠文王死了之后,原本是没有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啥事,他俩应该是靠边站的,因为这继位的是秦武王。

秦武王大家伙应该知道,就举鼎的大力士,被铜鼎生生压死的主。

这么一说大家伙都明白,但大家伙总认为这主不是啥英主,可让俺说,这人是凭着有一把子力气,喜欢和人比力气大小,但人家在位那几年,也干了不老少的实事,您不能一点盖全面不是。反正您要记住一点,这能挂上武字的王,这都是厉害的角,不是啥小角色。

今天他不是主角,详细的事,咱也不提,咱接着搁下边说。

后来的事

话说这秦武王一死,秦国可就乱了,为嘛呀?

因为这秦武王压根就没有留下一个后人,这不乱才怪呢?王朝更迭,这就属于翻江倒海的节骨眼。

所以秦武王一帮子弟弟们,就为那位子这可就闹腾起来了。

这事弄的秦国本身就已经够乱的了,外边的诸侯国他也没闲着,就想着从这乱局当中好好的捞一票。

蹲在一边的赵武灵王感觉这是个机会,这就用计谋把蹲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给拐到了赵国,然后假道赵国,接着一刻不停的就溜回了秦国。

说道这里,咱就得提一鼻子这嬴稷其实就是秦昭襄王。原本赵国这就想你秦昭襄王是俺弄上去的,以后咱俩国有个啥事,您得念点情分啥的。

结果让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是,干掉赵国精锐的长平之战就是打秦昭襄王手上完成的,这事弄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好了,这事咱揭过不提,接着说。

接下来的事

话说这秦昭襄王一入秦国,作为小妾出生的宣太后,这家伙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秦昭襄王就是她的资本,这资本可厚实,毕竟母以子贵不是。

那么宣太后这就在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可就继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魏冉是干嘛的?这么牛,他咋就能帮助宣太后呢?”

简单,魏冉本来就是秦国的大臣,而且是这些争抢王位所有势力中最大的一股,开头无奈的是,秦昭襄王人在燕国压根就没在本地,实力大也不成,缺口气不是。

现在这气来了,所以这一家伙就干翻了秦昭襄王其他的弟弟,他就上位了。

话说这魏冉也不是白给的,白起就是搁他手上保举的。

咱接着说,那么在这次争抢中,宣太后就把最主要的对手秦惠文王的大老婆惠文后和公子壮以及公子雍这都被宣太后给干掉了,那么秦武王这支因为没有后,就剩下一个大老婆杵在哪里,也不像回事,于是就被宣太后给赶出了秦国。

那么到这的时候,秦国算是平稳了。

平稳后的秦国

这时间点上的秦昭襄王的年龄只有十九岁。

咱就说了,就这年龄,他也没有经历过啥大的阵仗,政治上的事俩眼一抹黑啥也不懂,毕竟他打小就送给了燕国当人质了不是,再有一条,他放眼整个朝堂,满朝的文武大臣他秦昭襄王一个都不认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压根就是没有任何能力的光杆司令一个,权利全搁在了宣太后的手中。

那么宣太后为了稳定整个朝局,她就把自己的亲信全部拉了过来。

俩弟弟魏冉、芈戎、还分封了两个秦昭襄王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和秦惠文王结合之前所生),这就组成了有名的楚国四贵。

那么白起作为军界的大佬,那也是宣太后最为重要的依靠。

就这格局,宣太后是要人有人要权有权,秦昭襄王除了顶了一个头衔之外,啥也没有,您就说说吧,秦昭襄王拿什么和宣太后比?没得比,只能老老实实的呆着。

所以秦昭襄王也没有主动的去所要这个权利。

而且在宣太后人家整个执政的过程中,也没啥大的过错,除了这私生活有点对不起秦惠文王之外,这秦国还越来越强大。

你比方说,人家也看出了商鞅变法这东西好,和秦惠文王一样继续沿用,对外呢?灭掉了义渠(这和秦惠文王打击义渠是不一样的,这回是连根都掘了),对她的母国楚国,那也是毫不手软,一家伙就攻进了楚国的都城,把楚国的王陵直接就整了一把火,烧了个稀里哗啦。

所以在政策你也挑不出人家的毛病。

结果就是这人心还是在人宣太后的手里边,所以这秦国的大小事务基本上就是宣太后做主,然后这秦昭襄王加盖个印章啥的就完事了。

那么您要说在这段时间里,秦昭襄王想要收回权利,有这想法吗?那肯定有,权利这东西,啥时候得握在自己的手里边才踏实,借别人的手握着,这膈应。

但秦国的格局已经定下来了,朝堂被楚国四贵霸的死死的,一点缝隙都没有给秦昭襄王留着,而且为了防止这格局被打破,那魏冉是严禁其他六国的名士入秦国为官的,他就害怕这些个不甘居人之下的家伙们给搞破坏。

而最要命的军队却在魏冉保举的白起手里,所以秦昭襄王只能乖乖的蹲着。

那么这个格局直到范雎的到来,被彻底的打破了。

打破格局

范雎就和这秦昭襄王说:“就这局势发展下去,保不齐这就要发生弑君篡国的事!就这事即使是宣太后没想法,您能保证魏冉没这想法?”

其实这事秦昭襄王那能不知道呢?从后来的事,就能看出他这人疑心病特别的重,但无奈的是,他身边压根就没有一个可用之人啊。

“你说咋办?”

“咱先把军权拿回来!然后来对付魏冉?”

“中!那你准备咋拿?”

“俺去和白起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把这人拉到咱的阵营来!”

“中!”

齐活这事就这么定了,最终白起站到了他们这边,魏冉分分钟钟的就被搬掉了,宣太后也就失势了。

秦昭襄王到没有为难楚国四贵,毕竟俩舅舅,另外俩算起来还的叫哥哥不是。

所以就把这四个人逐出了咸阳,踢回了封地。

那么打这里起,宣太后长达四十一年的统治总算是结束了,秦昭襄王这就开始了他真正的统治。

而且秦昭襄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这样一个画面:范睢在王稽在引荐下,与秦王嬴稷在泾阳离宫见面。双方一见面,范睢便直言秦国只知芈王太后、魏冉、华阳君等三贵,却不知秦国有王上,并表示应该将外戚解权,而使权力都集中在嬴稷手中,嬴稷不动声色问范睢可有办法,范睢直言应先解除魏冉兵权,后再疏远太后,以达到架空此三人权力的目的。

而事实也是这样,秦王嬴稷是19岁即位的,59岁正式亲政的,也就是说他在这40年期间,对军国大事只有参与权而没有决策权,这一时期的军国大事皆取决于他的母亲芈八子和舅公魏冉,嬴稷只是名义上的秦王,并无实权。那么,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难道真的不想夺权吗?

其实,秦王并非不想夺权,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就像上面所说,这一时期秦王的权力基本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军权由他的舅公魏冉把持,朝中由他的母亲羋太后把持,再加上华阳君等人。由此,秦国由内而外都被外戚所掌握。如此一来,秦王就算想夺权,他拿什么去夺?一来朝中没有支持他的人,二来想夺权的话必须有着军队的支撑,但此时的秦王可以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这两样关键的东西他都没有,所以也就谈不上夺权了。

在他的叔父赢疾在世时,凭借着赢疾的支持,秦王嬴稷还有一点话语权,但当赢疾死后,他在朝中可以说是彻底没有依靠了。所以,就算他想夺权,也只能是想想,并不会付诸实践的。

其二,羋太后和魏冉懂进退,和嬴稷在相处上,能够把握住分寸,不至于和嬴稷闹翻,所以三人的相处还算融洽。而且太后和魏冉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为嬴稷考虑的,为秦国考虑的。先说羋太后,这可是位狠人,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她通过色诱杀了义渠王,稳固了秦国的大后方,帮助秦国解决了后顾之忧。与同时期的秦王嬴稷相比,羋太后可以说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所以与其说是羋太后把持朝政,更不如说是为秦王辅政。



再说魏冉,作为嬴稷的舅公,秦王的宰相,他并不是那种只拿钱不做事的主。相反,他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主持朝政期间,一手提拔了白起这样一位战国杀神,二人相互配合,大破韩魏联军,五国联军等,为秦国的横扫六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两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益于秦国的,所以嬴稷完全没有必要去故意夺这几人的权,这也是嬴稷能坚持四十年的原因。


最后,范睢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他的一席话彻底激发了嬴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欲望,也可以说是挑拨离间,试想作为一个君王,谁不想有更大的权力。于是,嬴稷大力提拔范睢,分魏冉的权力,秦王正式开始了收权之路。

最后,在范睢的帮助之下,嬴稷成功夺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力,宣太后自此不问政事,魏冉在第二年被迫出走。至此,秦王嬴稷掌握了秦国大权,正式亲政。


秦皇唐宗


秦昭王嬴稷(ji)在大秦帝国的崛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位五十多年,政治举措明显,承前启后。承袭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的既定国策,同时也为后来的秦并天下也就是秦始皇嬴政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秦昭王嬴稷自从十九岁(或说二十岁)作为接班人后,权力有限,秦国的实际大权被操纵在以宣太后和魏冉为首的“四贵主政”手里。直到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四十一年时,一个叫范雎的魏国人逃避追杀来到秦国后,秦昭王才开始削权、夺权、集权。为此,秦昭王被人说成窝囊废,那么,秦昭王为何隐忍41年才夺权呢?

故事还得从秦昭王嬴稷为什么能当上大秦帝国的接班人说起。

秦昭王嬴稷的父亲秦惠文王有九个儿子,我们知道的有嬴荡也就是后来的秦武王,嬴稷(ji)也就是后来的秦昭王,公子通、公子恽、公子悝(高陵君)、公子芾(泾阳君)、公子华、公子雍和公子壮。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之子,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所以,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嬴荡继位。

不过,秦武王嬴荡可能长得比较魁梧,天生神力,从小就喜欢打架斗殴,跟人比力气,接班后自然改变不了这个习惯。所以,秦武王嬴荡极力对外扩张,扩大秦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对外投射军力,与东方六国展开军事竞争。见谁不爽就欺负谁,先打韩国,打完韩国后便一举渡过黄河,来到周王室所在地,意欲学当年的楚庄王问鼎。

鼎象征着权力。为大禹所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象征着对天下的领导,王权的至高无上。后来九鼎从夏传到商,商又传到周,又叫传国九鼎。秦武王嬴荡仗着自己力大无比,想举鼎。

结果出人意料,秦武王嬴荡举鼎把自己的脚给砸了,接着就一命呜呼了,这就叫不作就不会作死。

由于秦武王嬴荡没有儿子,所以,秦武王嬴荡死后,他的八个兄弟都有可能继承王位。于是他的八个兄弟围绕着王位展开一场龙争虎斗。在这场最高统治权的角逐中,最有实力可能接班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芈八子和她的儿子公子嬴稷;一个是秦武王母亲、秦惠文王妻子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

我们通过分析公子嬴稷和公子壮二人的政治背景、个人资历和关系网络等,可以很清楚的得知,公子壮虽然拥有“权力老人”的支持,但公子嬴稷更有实力。

首先,公子嬴稷拥有海外人质经历。当时国与国之间为了表示信守承诺,通常的做法的是互相交换贵族成员,而公子嬴稷就被交换到燕国做人质。做人质期间的公子嬴稷结识了赵国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据《史记》记载,秦武王意外死时,公子嬴稷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是英明之主赵武灵王带兵把他从燕国接回来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外国势力染指它国政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流亡霸主晋文公不也在秦王的支持下才能返回晋国,继而在权力争夺中获胜吗?外国政治势力干涉它国接班人的主要目的在于拥立君主后,便可以借助拥立之功,继而换取合作协议,甚至操纵它国。

而赵武灵王的算盘就是想借拥立秦君而操纵秦国,联秦而霸中原。事实上赵武灵王在位时,秦赵之间并没有大的外交摩擦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无疑表明了赵武灵王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秦国接班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涉的结果。

其次,公子嬴稷拥有军方势力的支持。他母亲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在秦惠文王、秦武王时已是带兵的将军,手握重兵的。

在一个大国崛起和诸国混战的时代里,军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群体,要想在权力斗争中获胜必须取得军方势力的支持。军方势力在专制政体的权力斗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军方精英是“国王缔造者”。这就公子嬴稷的政治资本,他的舅舅手中有军权。

这就是芈八子和公子嬴稷能够获胜的两个关键因素。公元前306年,公子嬴稷继位为国君,是为秦昭襄王,也就是秦昭王,他的母亲芈八子也就成了宣太后。秦昭王虽然继位了,可是并没有掌握实权,因为秦昭王继位时年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秦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秦昭襄王、宣太后以及魏冉、泾阳君公子芾(宣太后的儿子,秦昭王的弟弟)、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父异母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高陵君公子悝(宣太后的儿子,秦昭王的弟弟)等四贵组成所谓“四贵主政”。

而实际控制人是宣太后和魏冉,“四贵”全都是宣太后和魏冉的人。姐弟俩联手控制了秦国最高权力机构,继而掌控秦国大权近四十年。宣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向东方六国投射军力,对外扩张的胜利让宣太后巩固了国内的权力。

而秦昭王嬴稷只是橡皮图章,只好隐忍,等待机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四十多年,直到范雎来到秦国。

魏国人范雎本来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由于才华横溢,被人嫉妒算计,差点小命不保,幸亏老天爷可伶,得人相助来到秦国。在来秦国之前,范雎可能通过各钟渠道和途径打探和获取秦国与秦昭王的消息,掌握了秦国政治局势和高层政治现状。

所以,范雎来到秦国后,很快得到秦昭王的赏识,成为秦昭王的首席智囊。于是在范雎这个智囊的指点下,秦昭王很快展开了削权、夺权、集权的斗争。

首先,秦昭王废掉了宣太后,接着罢免了魏冉,这样迅速控制了军队。拥有军权后的秦昭王又迅速将泾阳君公子芾、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等全部赶出秦国,清洗了反对力量,扫平了各大山头,建立了个人领导权威。

而大权在握的秦昭王也开始大规模的对外用兵,把秦国这部强大的战争机器向东方六国排山倒海地开过去,把所有阻止秦国战车前进的障碍一一扫除。直到多年后,他的后人(曾孙)嬴政兼并天下,灭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