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能借鉴宋太主的酒释兵权,而选择残忍屠杀功臣?

蓝梦八环


朱元璋不能杯酒释兵权,而是屠杀功臣株连甚广。
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一、朱标死亡立皇孙,主少国疑下死手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杀胡惟庸,趁机废掉丞相制度
三、偏激残忍很变态


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一、太子死亡立皇孙,主少国疑下死手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偏激残忍的人,用当年明月总结的那句话,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换句话就是,要么不杀,要么杀绝。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陕西视察工作回来,受了风寒,病死了。朱元璋白头人送黑头人,痛彻心扉。

无奈中,立十几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

但是皇太孙年幼,而且性格和太子朱标类似,温文尔雅。年迈的朱元璋就想到,如果我死了,那些活着的骄兵悍将会不会造反呢?

于是,朱标死去的第二年,也就是1393年,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趁机大搞株连,借机会杀掉了一两万人。其中,冤死者比该死的要多的多。
朱元璋本来就变态,这次就更加变态了。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杀胡惟庸,趁机废掉丞相制度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灭丞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大学生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胡惟庸是否谋反,现在中国史学界依然没有定论,虽然胡惟庸独断专行,经常不请示皇帝,而且贪污腐化,结党营私,但是是否谋反一直存疑。
朱元璋借胡惟庸的人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此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

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惟庸同党的罪名,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朱元璋这个杀人狂,这次的牵连,完全是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屠杀。


三、偏激残忍很变态,“剥皮揎草”无人性

朱元璋出身极为贫苦,从小从血泪中成长起来的,缺乏正常的同情心、同理心,基本没有人性。


朱元璋从小深受贪官污吏的残害,对贪官污吏有刻骨的仇恨,建立大明后,严惩贪官污吏。不过手段过分残忍了,比如“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囊”就是他的下场。


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搞出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其中很多都是笑话。比如蓝玉被告发谋反,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问蓝玉,吏部尚书詹徽一拍惊堂木,"蓝玉,招出你的同党"。

蓝玉大呼:“你就是我的同党!”

话音刚落,皇太孙朱允炆大喊:‘来呀,拿下詹徽。"

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其他官员目瞪口呆,无人敢再审蓝玉。

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处死。

詹徽也被杀,蓝玉一案,案犯互相攀扯,无辜死亡者上万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前后被杀者四万人之多。

詹徽之死,完全是蓝玉的诬告和攀咬,谁敢审我,我就拉谁下水。
朱允炆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所以是个糊涂蛋,智商有问题,后来皇位被四叔朱棣抢走,也是活该。
朱元璋可是一点不糊涂,他借着胡惟庸蓝玉的案子,把开国元勋和他们的子孙部下的势力一扫而光,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的兽性,显示了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毫无人性的真相。



以上,是我总结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38篇,如果您喜欢,请加关注,查看我前面的137篇。


陈健4396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创造了两个之最,一是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二是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据统计朱元璋共杀了六个公爵,三十三家侯爵,被诛连的高达好几万人。最后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屠杀殆尽,只有汤和、徐达等几个得以善终。



虽说朱元璋是泥腿子,但能力和见识还是勿容质疑的。前面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他嬴得了身后美名,朱元璋为什么不效仿呢?这样既能不屠杀功臣,又能收回他们手里的兵权,还为自己留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他办不到呀!

朱元璋和赵匡胤两人的思想不同,所处的时局也不同,所以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就不相同。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了皇帝,然后再逼后周恭帝禅位。也就是说拥立赵匡胤的功臣们,不是农民起义的泥腿子,而都是后周的将领。他们无论是做后周的将领也好,还是做宋朝的将领也好,都有现成的国家政权,他们从军就是为国家(或者也可以说是皇帝)效力,然后皇帝给他们名和利。所以当皇帝认为他们权力太大,拿高官厚禄换取他们手中权力的时候,他们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们从军所要得到的名和利都还在,若是真的因权力太大而遭到皇帝的清除,那才真是得不偿失呢!



朱元璋所面对的情况则不同。朱元璋和他的那帮功臣元老们本就没有君臣之分,甚至有好多和他还是异性兄弟。他们就是一群农民恰逢乱世,想到一起打天下,朱元璋就是他们的头头。打下来的天下他们也理所应当的认为应该共有。所以这些功臣们认为爵位、权力都是他们应该分得的,甚至有好多的人还侵占农民的土地,贪污军队和地方的银子,他们认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这天下的土地和财富他们可以随便去拿。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兵不血刃的拿掉他们的兵权,显然不可能。所以朱元璋就只能诛杀那些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功臣们。



朱元璋和赵匡胤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赵匡胤拿掉了功臣们的兵权后,会提拔另一批年轻的、更容易控制的将领。可朱元璋把这些功臣杀掉以后,把他们的兵权和爵位都给了自己的儿孙们。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朱元璋的这个人太疼爱自己的子孙了,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封到各地,做有实权的藩王。他想的是太子做皇帝,其他儿子做藩王保卫边疆,天下便尽在他老朱家的掌控之中。所以借胡惟庸案,朱元璋杀了李善长等大量的功臣,但还是留下了不少人的,这些人都是太子朱标的亲信,可以作为太子登基以后的肱骨之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废尽心力培养的继承人没有了。伤心无比的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的朱允炆还不到二十岁,本来太子手低下的强大的武将班子这时候就显得十分扎眼了。朱允炆太年轻,这些人他压不住,所以1393年,朱元璋借由蓝玉案把剩下的那些功臣们也基本上杀干净了。



朱元璋为皇太孙扫除了一切障碍,想让他平平稳稳的做皇帝。但他没想到朱允炆刚登帝位,他的四子朱棣就蠢蠢欲动,发动靖难之役。而他把有能力的武将都杀光了,至使朱允炆无将可用,生生被朱棣赶下了台。朱元璋所幻想的他的后代中嫡系当皇帝,支系做藩王守边疆的政治格局,也很快被打破了,这也是朱元璋最大的败笔!


孔六十三


宋太祖是篡夺了人家的江山,属于半路皇帝,身边的亲信武将就那么几个。而朱元璋是从无到有,一步步闯出来的,打下的地盘比赵宋的江山大了好几倍。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就有二十万左右,而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拉帮结派的小集团就有上百个。这些人在老朱在的时候还能镇的住,老朱一挂,就难说了。


静夜思160519196


兔死狗要不要烹,从来都是开国之君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烹,则开国功臣有可能揭竿而起;不烹,则对皇位之稳固,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这个问题上,宋太祖选择了不烹,而明太祖则选择了烹。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没有“烹”开国功臣,那些对皇位有着明显威胁的功臣,依然要想办法解决。于是,赵匡胤选择了另一条消除隐患的方法——杯酒释兵权,也就是花钱将开国功臣的兵权买走。

这个钱怎么花呢?且看赵匡胤是怎么“劝”功臣的:

“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翻译过来就是:人活一辈子,就那么区区几十年。有的人误入歧途,正当享乐的壮年,反丧了卿卿性命;有的人,积累无数金银,终日享乐,最后颐养天年。你们要是选择后者,朕可以保你们纵享丝滑。

赵匡胤这番话,不啻于在说,你们快“想办法享乐”吧,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众开国将领则是心领神会,纷纷为赵匡胤点赞。

在这里,如果这些将领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的话,就是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其后果必然是“兔死狗烹”。

为了让众将彻底放心去做,赵匡胤还特意做了个例子。

镇守关南将李汉超强娶民女,按例当斩,可是这件案子捅到宋太祖那里之后,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赵匡胤将民女的父亲召至京城,问他:“你闺女能嫁给啥人呢?”其父答道:“和我一样的平头百姓吧。”赵匡胤又问他:“李汉超没有到关南时,契丹又是怎么对待你们的呢?”其父又答:“横征暴敛,暗无天日。”又问他:“现在呢?”答曰:“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问道这里,赵匡胤捋了捋胡子,责问道:

“汉超,朕之贵臣。汝女为之妾,难得不比农妇强?假如没有李汉超,你闺女早就被契丹人抢走了!”

说完,不等其父辩诉,就将他赶走。

而强抢民女的李汉超,赵匡胤非但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还把他叫来,先是一番安抚,劝他以后做事不要太张扬。最后赐他一大笔钱,算是“精神损失费”。

皇帝包庇纵容到这个地步,这些武将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吗?

那些原本对民秋毫无犯的武将,则受到了赵匡胤的冷遇,甚至责问。比如石守信、王全斌,原本都是仁将,作战英勇,重义轻利。正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危险的处境,若不“同流合污”,必当受到皇帝猜忌。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随意地就将兵权揽入手中。可是,杯酒释兵权也有弊端,武将不得倚重,就势必重文。如此,宋朝虽然很富有,战斗力,却始终都是“弱鸡”的状态,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都没有改观。

赵匡胤的这种做法,在所有开国之君里,绝无仅有。

朱元璋则不同,他对待功臣,采取了最激烈的措施——斩尽杀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

究其根本原因,朱元璋起点太低了。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当上皇帝,经历了怎样的奇迹。朱元璋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否则,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成果付诸东流,甚至自己惨死街头。

能保证万无一失的方法,唯有将潜在的危险统统消除。

于是,那些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人,除了极个别,其余大部分都被整死。起点同样低的刘邦,也是不得已选择此法。

至于杯酒释兵权,本身就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搞不好很容易脱靶。会脱靶的事情,以老朱的性格,他会去搞吗?


祗树


这个跟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出生有关。赵匡胤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从小条件优厚教育良好,视野开阔,思维绵密且手段大气。朱元璋出生贫寒,家里排行老八,小名朱虫八,生活艰难困苦。在朱元璋的价值观中更多的如何按去争夺实物,手段惨烈,而不会去追求共赢。刘伯温正是看到这点,便再三辞官想告老还乡。




秋刀鱼的心愿


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他在统一天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大开杀戒,几乎杀光跟他一起开疆辟土、出生入死的所有开国功臣,手段十分残忍。朱元璋这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行为为世人所诟病。

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权利交易方式,他对开国功臣说“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开国功臣都磕头谢恩,马上称病辞职,带着丰厚的赏赐回老家去享福去了,从此君臣相安无事。

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为什么朱元璋不借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我觉得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 继承人年幼,害怕功臣谋权篡位:

朱元璋担心他死后,太子没有能力节制功臣,有被功臣篡位的危险。朱元璋开始立的太子朱标,虽然聪明异常但过于仁慈,朱元璋担心他会被这些文臣武将所利用。朱元璋刚开始大开杀戒时,朱标不忍曾劝说:“陛下诛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拿来一个荆条,告诉朱标:这根荆条就好比是我们朱家的江山,而我现在就是为你拔掉这根荆条上的锐刺!后来太子朱标暴亡,又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年龄更小,更加重了这种恐惧感,于是朱元璋几乎把开国功臣屠杀殆尽。可见,朱元璋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而赵匡胤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他让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做自己的接班人。赵光义年富力强,任殿前都检点,掌管中央禁军,军国大事也让赵光义参与决策。赵光义是赵匡胤一手培养起来的,各方面能力很强,能掌管军政大权,节制开国功臣。

二、 疑心甚重,容易滥杀功臣:

朱元璋出生地位的卑下,所处的环境恶劣,一生遭到了很多的精神打击,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做上皇帝,过大的反差使他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他常常怀疑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否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迫使他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随时被害妄想。通常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进行屠杀。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他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赵匡胤一生厚待功臣,很少杀功臣,并立誓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赵匡胤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做法深得后世欣赏。

三、不能忍受功臣贪污腐败: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官员贪污腐败尤其憎恶,他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处罚。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违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功臣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

朱元璋在铁腕反腐的同时,他还鼓励民间反腐,允许民告官,还鼓励百姓越级告状,甚至鼓励普通百姓把贪官直接绑赴京城治罪。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功臣和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当然,朱元璋杀贪官目的不光是为了反腐,更多的是政治斗争,杀掉那些可能危害皇权、破坏统治基础的人,客观上达到了加强明王朝的集权统治,巩固政权的目的。

而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无异于给贪污腐败开了一张许可证。有一些功臣乘机嚣张跋扈,巧取豪夺,干尽恶事。例如镇守关南的大将李汉超,强娶民女为妾,贷民钱不偿。当受害人上京告御状的时候,宋太祖也是极力庇护,巧言以辩,劝诫一番之后,还赏赐给李汉超三千两白银。你说这事荒唐不荒唐?

由于赵匡胤的纵容,必然会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从而败坏纲纪,藐视律法,动摇国之根本。在“杯酒释兵权”这场政治交易中,纵容功臣贪图享乐声色犬马的现象,以贪污腐败换兵权的交易,无异于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不断破坏国家制度,吞噬老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爆发了王小波和李顺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撼动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可谓自毁长城。

由此可见,对待功臣问题,杯酒释兵权这个解决方法也有利有弊,并不是万能解药,还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社会发展上寻找解决办法。不知大家怎么看?欢迎交流,谢谢!








竹林先贤


朱元璋的情况和赵匡胤不一样,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三十多岁,和他一起谋划黄袍加身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过他的人。

他没有必要杀害这些人,可以说只要他活着,这些人都是他可以掌控的了的。实在不行,若是不听话的话,赵匡胤一样可以杀他们。

毕竟赵匡胤还年轻,现在不杀他们,不代表以后不杀他们。

但是,赵匡胤在49岁的时候,还是离奇的死亡了。

这是他没有想到的,若是他不死的话,在他晚年的时候,要不要杀功臣,给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也是说不定的。

也正是如此,赵匡胤得了一个没有杀功臣的美名。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能想赵匡胤一样,而是选择大肆的屠杀开国功臣呢?

原因就是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死了。

若是朱标不死的话,相信朱元璋也不会杀功臣的。毕竟朱标得到了老爹的真传,他处理政事,掌管整个国家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是当时的所有文武大臣,他们都是拥护朱标的。

但是,偏偏朱标死了。而且还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这下朱元璋就开始慌了。

再加上朱元璋没有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其它儿子,而是让自己的孙子继位。

要知道自己的孙子继位,他也就是一个十多岁,很有可能不到二十岁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的政治经验肯定是有限的。

再说了那些开国功臣,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都是踩着敌人的尸体活过来的。一个小皇帝上位了,没有打过任何仗,没有立下任何军功,他们对这个小皇帝服不服气,还不一定的。

总有一些大臣,他们头上是长有反骨的。若是他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那时候老朱已经死了,他也不能为自己的孙子做什么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能把那些看着长得不像好人的,尤其是功劳比较大的人,给杀了呀。

这样就没有人敢对小皇帝下手了。但是,朱元璋想了所有可能造反的臣子,他唯一就是没有堤防自己的儿子。

最终还是他的儿子,把他的孙子给打败,然后篡夺了皇位,当了皇帝。

这就是为何朱元璋要杀功臣的原因,恰恰也正是他活着的时候,杀了太多的功臣,导致了最终朱棣篡位的成功。

毕竟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身边没有什么能臣武将了。


史学达人


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干了一件被“颂扬千古”的事情——接连上演了两出杯酒释兵权,用高官厚禄换取开国元戎手中的兵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了困扰历朝历代帝王的一个大问题。相比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宋太祖那么温和了,晚年的明太祖大开杀戒、屠戮开国元戎,与宋太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既然宋太祖可以杯酒释兵权,为何明太祖不能?非要大开杀戒!

人员构成问题

宋王朝和明王朝开国元勋的人员构成是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不同方式对待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宋太祖虽然是武将出身、将黄袍套到宋太祖身上的那帮人也以武将为主。但人们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宋太祖本人及其麾下那帮将领的出身。宋太祖本身就是典型的“高官二代”,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周政权的开国功臣之一,官居检校司徒、爵封天水县开国男。显得三年去世后追赠太尉、武德军节度使。换言之,就算宋太祖什么也不干,也可以承袭他爹赵弘殷的爵位!再说宋太祖麾下的将领,就举一个例子,宋太祖的妹夫高怀德,他是后周异姓王之一、齐王高行周的儿子!其他即便不是出身世家者,也都是后周政权禁军的高级武官。这些人都是见过世面的,也是经历过政治斗争的,对于政治上这点东西都驾轻就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时没有多说什么,仅仅借着酒意表达出了一种“担心”——将来万一你们的下属把黄袍套到你们身上,你们会不会“被逼无奈”当皇帝?这些久历官场的高级武官很快便心领神会,明白了宋太祖的言外之意。第二天,所有人都识趣地递上了辞呈:“我们久历沙场、伤痕累累,年纪也大了,想回家养老!”宋太祖就坡下驴:“既然你们想回家养老,那好,要钱给钱,要地给地!你们当富豪去吧!”一切顺利进行,你给脸、我懂事……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明太祖手底下那帮人,除了刘基等少量文臣曾经是元王朝的进士、官员,绝大多数武将都是出身赤贫,之所以造反,完全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这些人不仅没有宋太祖手下人的“一点就透”,上半辈子穷怕了,谁也不愿意失去手里已经得到的一切!就举一个例子,汤和。他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明王朝开国元戎之一,他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呢?与明太祖是发小、感情深是一个原因。可被杀的周德兴不同样是明太祖的发小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汤和识趣、懂事,懂得“该放手时要放手”,他是明王朝第一个主动交出手中兵权的开国元戎!所以说,明太祖留下他不是没有道理的。

说白了,被杀的那些人都是一些不懂事、不识趣的,不是吗?“江山是一起打下了的,自然一起享受,凭什么让我们交权?”如果主动交出兵权、安安分分过日子,明太祖未见得会大开杀戒!只可惜,这帮“泥腿子”出身的开国元戎与宋太祖手下的那帮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别说什么“响鼓不用重锤”,恐怕明太祖架起高音喇叭喊话,这帮人也未见得能听出言外之意。就算听出了,又有几个愿意“主动”交权呢?除了用刀子,明太祖恐怕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杯酒释兵权”缺乏基础,这和人员构成是有着很大联系的。

明太祖的不得已

明太祖大肆屠戮功臣而没有选择杯酒释兵权,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他等不起了。众所周知,懿文太子朱标是明太祖称帝以后唯一培养的接班人。自洪武十年起,明太祖便下令,所有政务先找太子请示汇报,然后奏闻。换言之,自洪武十年起,朱标当了整整十五年“见习皇帝”。经过明太祖的悉心培养和十多年的放手历练,朱标的帝王驭下之术早已玩得炉火纯青,他根本不担心朱标即位以后镇不住局面。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太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上并利用“胡惟庸案”废黜了“宰相制”。但对于开国元戎,明太祖还是比较能容忍的,除了少量真正“罪有应得”者,明太祖并没有对开国元戎大开杀戒。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他的儿子朱允炆被册立为了皇太孙。这一年朱允炆才十五岁!明太祖却已经六十四岁了……这个年纪在现在或许不算太老,勉强算是刚刚步入老年,才退休四年而已。可是,在那个时代,六十四岁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明太祖随时可能因为疾病等等驾崩。一个年轻的皇帝,还能不能镇得住自己从淮西带出来的那帮骄兵悍将?明太祖根本吃不准!为了给孙子顺利接班、掌权铺路,明太祖开始了大开杀戒。为什么不选择杯酒释兵权呢?前面说过,明朝开国元戎的人员人员构成决定了杯酒释兵权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至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六十四岁的明太祖已经等不起了,他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很显然,动刀子是最简单迅速的方式!如果懿文太子朱标没有死或者很早就去世了,或许明太祖就不会大开杀戒了也未可知。可恰恰朱标死在了明太祖晚年,这就注定了明太祖不可能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问题,他必须快刀斩乱麻!

综上所述,并不是明太祖不愿意采用杯酒释兵权,而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手下人和宋太祖手下的开国元戎一样识时务,明太祖又何必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呢?功勋卓著的汤和都能容得下,怎么就容不下一群侯、伯呢?很显然,这些人通过杯酒释兵权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要趁自己活着解决问题就必须快刀斩乱麻,动刀子解决问题最容易,后续麻烦也最小!晚年的明太祖已经等不起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朱元璋残杀功臣有些被过度解读了。历朝历代,哪一个强势君主都会因为各种政治原因杀害一些功臣,特别是功高震主的将军。雍正杀年羹尧,宋文帝诛杀檀道济。这些都是杀功臣。拥兵自重,功高震主就是大忌,如果不懂韬光养晦,引起猜忌,就是取死之道。朱元璋真正杀的功臣主要是刘基,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四人。其余人基本上都是这四人的党羽。

刘基之死,死因存疑。从史书记载来看并没有明确记载是朱元璋害的。只是明史和明实录中有所猜疑,说是胡惟庸暗害。但是没有明确证据。也有人质疑是朱元璋出于政治目的把刘基死因归在胡惟庸身上来打击胡惟庸。所以刘基之死存疑。

李善长的死因很重要的就是与胡惟庸的牵连过大,朱元璋对其也起了猜忌之心,李善长后期对朱元璋也有很多不满意,君臣互相猜忌,朱元璋最终没有容忍李善长。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影响巨大,多数功臣都死在这两个案子中。胡惟庸案是帝权和相权冲突的爆发。朱元璋那种强势君主容忍不了宰相的巨大权利,最终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丞相,做到君权至上。胡惟庸身上的诸多跋扈,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可能挑战了朱元璋的底线,无法再容忍胡惟庸的擅权和宰相权力对君权的威胁。一举清除胡惟庸的势力,胡惟庸和太多开国大将有牵连,这些开国大将投身党争可能才是朱元璋大开杀戒的主要原因。相对其他人来说,

蓝玉才是最冤枉的。蓝玉功劳虽高,也有些跋扈。但是朱元璋还能容忍。蓝玉是太子朱标的铁杆,也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左膀右臂。但是朱标之死让所有事情都变了。朱标是太子。朱标死后,皇位的继承权聚焦在两个方向,孙辈和儿子辈。儿子辈有嫡次子秦王朱樉这个合法继承人。孙子辈有两名嫡孙,朱标的元妃也就是原配太子妃,常氏,生了两个嫡子,嫡长子早逝,就剩一个小儿子朱允熥,排行老三。后来朱标又扶正侧妃吕氏为太子妃,吕氏生一子,朱允炆。排行老二。朱元璋经过层层考虑,最终选择了朱允炆。而蓝玉就成了眼中钉。因为蓝玉与朱允熥关系密切。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是朱允熥的舅姥爷。常遇春已死,两个儿子影响力远不足以影响皇位。唯一对朱允炆的帝位有影响的就是蓝玉了。处于猜忌和预防的结果,为了给朱允炆保驾护航。朱元璋最终对蓝玉动手,甚至牵连了蓝玉所有的党羽。包括许多开国元勋。

几场政治斗争下来,开国元勋几乎死伤惨重。可是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政治斗争到最后不可调和的矛盾。明朝的功臣集团广泛深层次的参与到政治当中,有政治变革也有皇位更迭。如果明朝的功臣能学习宋朝和东汉的功臣,估计也不会这么惨。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功臣集团如果能明哲保身,也不会牵连如此之大。宋朝的功臣集团被解了兵权之后就很安分。


哥是个传奇48323778


这个问题太有趣了,我喜欢回答,因为我以前也有过类似困惑。我以前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我对20世纪中页后期大多元帅和将领卷入动动感到迷惑,也因为这破问题让我这个理科生学渣学了历朝各代历史,才有此困惑。

哈哈,理科生自学历史,那是孙悟空,才不会按文科生那套路来。今天我脑洞大开新解水浒,同理也可以解释朱元璋为什么不能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有很多哥们兄弟,比如汤和徐达,还有义子,这是明朝喜欢玩的,实际哥们义气已遗传到现在。哥们义气到底怎么样?以前太多港片告诉我们靠不住的,不然不会有出卖朋友的反派了。

现在看朱元璋管理心理就是黑道老大,靠哥们义气坐上皇帝,危害老大利益能不杀吗?杂人查不出明以前有几个皇帝靠哥们义气的。但明变哥们义气了,没啥儒教的仁了,指导思想错了,那时没宗教只有功利。

所以明初以为朱元璋这个和尚,儒释道全不能解释,乱套了,百姓在寻找信仰。于是各种思想都有,有宣扬道的封神榜,有宣扬佛的西游记,还有书生理想的三国和反面水浒。

施耐庵的水浒杂人看来实际在讽刺朱元璋,水浒宋江征方腊杂人现在怀疑是施耐庵学生罗贯中修改的,方腊的原型杂人怀疑是张士诚。这对师徒实在太高,特别是罗贯中,现实之外为了心中理想塑造出一个书生心中的皇帝刘备,还塑造出一个书生自己诸葛亮。

祖先有高人,告诉你什么是名和利,心中没有百姓,没有信仰,只有杀戮,不小心会掉脑袋,忠义,呵呵,港片早批成狗屎了。

杂人明白了,不知道提问者能明白吗?历史环境变了,规则也变了。就这么简单,要不然明不会出心学的王阳明,儒发展到学习佛讲心理开始学修炼自己。

时代变了,理论也会变,朱元璋杀功臣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