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军徐达,有哪些历史故事?

看星辰大海


徐达,是我们熟知的明朝一员大将,可以说,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是徐达打下来的。因此,朱元璋称他:“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达是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他比朱元璋小四岁,朱元璋称呼他为三弟。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回乡招兵,就把22岁的徐达招进了军队。后来朱元璋发现徐达能力超群,于是委以重任,徐达也不负所托,先后大败陈友谅;攻克张士诚;后又与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可以说是骁勇善战、善于治军。

徐达为人谨慎,话语较少而思虑较深,特别是在朱元璋面前,愈加恭敬慎重,他的口头禅就是“咱不说”,这回咱就讲讲他的这个口头禅救了他性命的故事。

话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那是伤心异常,就把徐达喊到身边谈谈心。

徐达悲伤地说:“大哥,皇子们都来京城为太子服丧来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说:“三弟呀,你有所不知,他们都是冲着太子之位来的啊。”

徐达也就接着说:“大哥,朝廷也确实不能没有储君呀。皇子们能不惦念吗?”

朱元璋就问道:“三弟呀,你看这些个皇子当中,谁适合当太子呢?”

徐达叹了一口气答道:“咱不说。”然后又接着说:“这事呀不该咱琢磨。咱这辈子呀,只管带兵打仗,仗打完了,咱就回家休息,等死。”

朱元璋手指着他,呵呵一笑:“你这个臭脾气呀。”

兄弟俩这边正聊着天呢,下人来报情报:“审查出了在北疆征战的蓝玉写信给李善长预计谋反,被李善长拒绝了。”

朱元璋非常震怒,对徐达说:“你看这个老李呀,咱们都共事了几十年,这样的大事,他竟然没向我们透露一点风声呀。三弟呀,你说这事该咋办呀?”

徐达更加小心,叹了口气,说道:“咱不说。”

然后兄弟俩又聊了一些其它话题,徐达就回家了。

当日下午,徐达正在家休息呢,属下来报:“大人,李善长、蓝玉因谋反一案被斩于刑场,并被灭九族。”

徐达听完,怅然若失。


水月观


我们先来说说徐达其人,徐达22岁时候跟随朱元璋脱离郭子兴的红巾军,独立拉出来一只队伍,奋起反元,后来位极人臣,并把大女儿嫁给了朱棣,就是后来贤明的徐皇后。

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

中秋月饼跟历史人物徐达有关系。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不堪,华夏人民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相传此为中秋月饼的由来和叫法。


东岳历史


朱元璋以白丁之身,建立明朝政权,与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是分不开。朱元璋身边有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最终才能击败陈友谅夺得大统。可是贵为中山王的徐达,最终蹊跷而亡。

史料记载徐达是病逝,人们为什么认为徐达是朱元璋害死的?

徐达出生于1332年,他和朱元璋都是安徽凤阳人。徐达身材高健、自幼习武,攻克张士诚,领兵北伐征讨元朝残余势力中,帮助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徐达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本人以及自己的孩子都被朱元璋加官进爵。然而徐达的死很是蹊跷,根据《龙兴慈记》所载“患背疽,病笃,遂卒”,可以断定徐达就是身患背疽而亡。

徐达的死和朱元璋又有什么干系?有个传言说,徐达身患重病时,朱元璋送的这只烧鹅就是变相赐死。古人相信,生背疽是不能吃烧鹅,朱元璋肯定也会知道这个常识,但是皇帝依旧送这个“毒物”给徐达,那么这就暗示徐达必须要死!

对待徐达朱元璋也想将他除之而后快,朱元璋并不清楚徐达身患重病,到底会不会死或者被治愈。为了稳妥起见,朱元璋通过御赐烧鹅,给这位老兄弟提个醒,让徐达就这样体面的病死对于双方都好。如果徐达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吃下这个烧鹅,或者依旧存活于世,朱元璋也会趁机找茬,对待徐达或者他的家人下毒手,到那时双方可就撕破了脸皮。

朱元璋御赐烧鹅,等于将毒药送给了徐达,至于吃与不吃,徐达早已经有了自身的看法。朱元璋并不想让这位开国统帅继续活下去,徐达也就顺水推舟,遂了朱元璋的心愿。这君臣二人相处这么多年,对彼此也非常了解,徐达知道自己因病而亡之后,他的后代子孙也会荣华富贵。朱元璋给自己烧鹅,就是不想继续看到世上还有徐达这个人。即使吃了烧鹅不死,徐达也会自己想办法选择了断生命。

通过这个故事,看出了朱元璋和徐达,这君臣二人在背后的博弈。

明代中后期逐渐兴起了反对君权的思潮,这个传说在明末流行,主要是人们把朱元璋作为抨击的矛头,借这个故事发泄对当朝君主和封建专制的不满。这个传说流传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徐达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通过冤狱诛杀功臣,胡惟庸案发生,当时徐达还在世。徐达死后,朱元璋又通过“蓝玉案”杀掉大批开国功勋,徐达死在这两个案子之间,那么人们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也是想当然的了。


二弟聊历史


徐达(1332一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跟朱元璋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义,后引荐徐达参军。从此徐达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那一年,他二十二岁。

1355年,朱元璋接替病逝的郭子兴掌握政权,徐达也委以重任,擒元将陈也先,收义军康茂才。1356年攻下集庆,被授于淮兴翼统军元帅,同年七月,围攻毗陵,生擒张士德。1358年,攻克宜兴,次年攻池州,擒守将洪钧,徐达因功被授奉国上将军。1360年,诱战陈友谅,使其死伤万人,生擒三千。但此后几年,陈友谅不时会战,但都被打得一踏糊涂。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土诚。1368年,攻入大都,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探讨历史


徐达字天德,与朱元璋同乡。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和朱元璋汤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们是一伙自小在苦水咔泡大的好朋友。徐达虽然比朱元璋小四岁,但他生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与朱元璋很合得来。元末之时,到处是天灾、瘟疫、饥荒蔓延,安徽地方更是厉害。穷人实在无法活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其中尤以红巾军的声势最大。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队伍,当上了红巾军的九夫长,并在次年夏回乡募兵。徐达听知后十分高兴,决意投效红巾军。当时徐达已有22岁,由于他英勇善战,又略懂韬略,很快便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义军后,不久被郭子兴提升为镇抚。但徐达却感到濠州地小粮少,且诸帅不和,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经常为争权而发生冲突,终非久留之地,于是,建议朱元璋趁早分兵别处,徐图发展,这一见解正合朱元璋的心意。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以所募兵700人转属于他,唯独单单留下徐达、汤和等24名家乡兄弟南略定远,先计降张空堡民兵3000,继而向东夜袭元兵于横涧山,迫使“义兵”元帅缪大亨率精壮20000归降。这样一来,朱元璋算有了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其后的开创基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发展与徐达颇具远识的建议分不开的。

不久徐达在攻取滁州、和州等战役中,又充分地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被授予镇抚之职,成了统军的将领。至正十五年三月,孙德崖率部就食于和州,与郭子兴发生火并,孙德崖在城中被郭子兴所擒拿,但朱元璋在城外亦为孙的部众扣作人质,双方虽然同意交换,但谁也不肯先放人。在这僵持的情势下,徐达不惜冒着自己随时被杀害的危险,挺身到孙德崖军中替代朱元璋。就这样,朱元璋被换回来,孙德崖被放回去,随后徐达才得以获释。朱元璋对徐达这一行为当然非常感激,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不久,郭子兴病亡,朱元璋继统率郭部,成为南方红巾军的主要首领,并随即实施了他攻取集庆(今南京),稳居东南,进而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宏伟战略计划。徐达在实施这一战略计划中一直被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六月,徐达奉命南渡长江,攻打采石矶和太平,这是进取集庆必争之地,这次战役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在攻占太平时,起义军一举俘获守城的元万户纳哈出。

朱元璋既扼制了集庆的江上咽喉,从八月开始,就发起向集庆总攻。徐达肩负重任,首先率众突破了元军层层防线,深入敌后,连续攻占溧(lì)水、溧阳、句容、芜湖诸重镇,廓清了集庆外围。次年三月,徐部与朱元璋的主力会合,对集庆实行两面夹击,先破陈兆选大营,尽降其众;再攻元兵于蒋山,终于攻克集庆,元水寨元帅康茂才率众投降,共得军民五十余万。南定集庆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为朱元璋的奠基立业赢得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并由此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以表示他的崛起乃上应天意。在这次战役中,徐达立下累累战功,功居诸将之首。徐达成了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助手。攻陈灭张努力进取

朱元璋在占领集庆后,虽说已拥有一块根据地,但他的势力在割据诸雄中,相对来说还是较弱的,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当时大江南北不仅有元军重兵镇守,而且同是反元义军的东面的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西面的陈友谅倚仗兵强地广,他们时刻都想把朱元璋势力给吞并掉。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朱元璋必须首先巩固东西两面防线,然后伺机突破,而要肩负这一重大任务,自然非智勇双全的徐达莫属。

当时东面争夺的焦点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镇江。假如镇江落入张士诚手里,他便可以随时出兵威胁应天。于是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命徐达为大将军,攻打镇江。徐达亦不负厚望,旗开得胜,以少数兵力,勇夺镇江。徐达又分兵攻下金坛、丹阳诸县,在应天东面筑起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为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以功升任淮兴翼统军元帅。

张士诚对朱元璋夺得镇江当然是不甘心的,镇江的位置太重要了,镇江落入朱元璋之手,无疑对他是一大威胁,他必须拔之而后快,于是在据有常州后便挥师进攻镇江。至正十六年七月,徐达在龙潭一战,击败张士诚军,乘胜进围常州。张士诚急调重兵增援,兵力占有明显的优势。徐达在距城18里处分设伏兵,然后亲率中军出战,结果士诚军受伏大败,元气大伤。这一战役使一向自负甚高的张士诚再也不敢小看朱元璋的势力,并派使臣到应天议和,表示愿意每年输粮20万石、黄金500两、白金300斤,作为犒军之费。然而朱元璋却抬高价格,狮子口大开,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徐达奉命继续进军。终于在第二年三月攻克常州,以功晋升知枢密院事。

当年七月,徐达率军进逼宜兴,另遣先锋赵德胜攻常熟。常熟是由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镇守。张士德善战有谋,所以在进军前,徐达特别叮咛赵德胜说,应该以计智取。赵德胜遵从徐达指示,用计擒张士德,攻下常熟。接着,徐达又接连攻克宜兴、江阴等地。从而在东起常熟,中经江阴、常州,西至宜兴,沿太湖北岸构筑起一道弧形的东部防线,既完全堵死了张士诚西犯应天的通道,又随时随地可以进击平江,直捣张士诚的老巢。

徐达在东线节节取胜,但是西线却突然紧张起来。陈友谅趁徐达大军向东进攻之机率领几十万大兵向安徽进击,于至正十八年正月袭破安庆后,又遣将赵普连陷枞阳、池州,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水寨。从西面对应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关键时刻,徐达再次挑起重任,奉命西调迎击陈友谅军队。他先在应天居守,继而投入了第一线的战斗,至正十九年三月大破赵普胜栅江营,四月攻克池州,缴获陈军战舰无数,以功晋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与常遇春共同设谋,大败陈友谅军于池州东南的九华山,歼敌万余人,生俘3000人。在战斗结束后,常遇春大开杀戒、虐杀俘虏,徐达坚决反对这种不人道的做法。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率水师10万,一举攻占太平,自立为汉王,并约张士诚东西夹攻朱元璋,一时之间应天告急,江东大震。在这危急时刻,徐达设伏于南门外,待陈友谅进至江边渡口龙湾时,诸路伏兵齐发,一举重创陈友谅,生俘7000余人,获战舰百余艘,战船数百,陈友谅夺舟逃回江州,徐达乘胜收复太平,攻占安庆。这一战役解除了应天的危急,彻底粉碎了陈友谅对西线的进攻。张士诚见陈友谅惨败,于是不敢轻举妄动了。连年来徐达在危难时机东西征战,使朱元璋东西两翼防线得到巩固,大大扩展了应天根据地,为其后削平群雄、顺利北伐、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部将张定边重新占领安庆。朱元璋率水师亲征,徐达负责主攻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徐军迅猛异常,友谅大惊,以为神兵自天而下,仓猝之间,携妻子夜奔武昌,遂克江州。徐达穷追不舍,沿江而上,接连占领薪州、黄州、黄梅、广济,直趋汉阳,于汉口扎下大营,有力地遏止了陈友谅的东下。朱元璋得以偷袭收复安庆,并攻陷龙兴改名洪都,又连下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等府,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江西,徐达以功晋封中书右丞。

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张士诚遣其弟士信率大兵围攻韩林儿、刘福通的根据地安丰。当时朱元璋在名义上奉韩林儿的龙凤年号,因而决定亲率徐达等渡江北上支援。然而此时陈友谅却乘虚而入,大举向洪都反扑,气势汹汹,吉安、临江、无为等州府,数月之中,竟被陈友谅所攻陷。朱元璋不得不挥师回击,双方决战于鄱阳湖。在这次决战中,徐达又立了大功,在激战中,徐达战船着火,但他毫不畏惧,一面指挥灭火,一面坚持战斗,终于挫败了陈友谅的猛烈进攻。经此一战,朱元璋对战胜陈友谅已充满了信心,同时为了严防张士诚乘虚偷袭后方,便把留守应天的重任交给了徐达,朱元璋对徐达办的事是绝对放心的。徐达回到应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张士诚见无隙可乘也不敢轻举妄动,因而使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对付陈友谅。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决战中,虽然几经艰险,但最后还是取得了鄱阳决战的胜利,不仅全歼陈友谅的60万大军,而且杀死了陈友谅。不久,徐达奉调回到西线,迫使陈友谅之次子陈理献出武昌归降,并进而攻取了江陵、辰州、衡州、宝庆诸路。陈友谅的残余势力既被肃清,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也扩展到湖北、湖南。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建置百官,设中书省,徐达以卓越功勋任左相国之职。从此,徐达“出将入相”,在军事与政治两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友谅被消灭以后,朱元璋的下一个战略目标自然是东灭张士诚了。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徐达被委任为总兵官,率水陆大军东征。徐达针对张士诚辖境南北狭长2000余里,中隔长江,江北守备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剪其羽翼”,然后专事浙西的战略方针,迅速渡江北上。徐军首先攻下苏北重镇泰州。进围兴化和高邮,这样就使张士诚陷入了南北隔绝的困境。张士诚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从江南出击宜兴,以牵制徐达在江北攻势。然而徐达审时度势,进据都慎重考虑,予以取舍,在回师宜兴击溃张士诚军后,继续向江北挺进,并于次年三、四月间攻下高邮、淮安、兴化。徐达还奉命破安丰,俘元将忻都,再战徐州,俘斩元兵万计。至此,徐达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不仅完成了攻取江北,剪除张士诚羽翼的任务,而且打通东控齐鲁、北进中原的通道。

同年七月,朱元璋与李善长、徐达等一起商议讨伐张士诚的大计。左相国李善长认为张氏虽然战败但兵力未太受到损失,应该伺机出击。但徐达久经战阵,对张士诚的虚实了如指掌,他反对这种坐失战机的保守决策,认为应该快速进军。徐达的意见非常适合朱元璋的意愿,他遂即任命徐达为大将军,率师二十万讨伐张士诚。

徐达还是从“剪其羽翼”的战略出发,首先攻打太湖南岸的湖州,把吕珍的六万援军阻击于城东之旧馆,紧接着又分兵击败张士诚以及徐志坚所率的援军于皂林和姑嫂桥,俘获志坚及兵众三千余人,迫使吕珍等于十一月献出了湖州。把湖州占领以后,徐达引兵北上,于当月包围了张士诚的大本营平江。在围城期间,徐达每遇大事均事先向朱元璋请示。徐达得到朱元璋复书后,便檄(xí)令各路大军,向平江城发动总功击。张士诚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曾先后两次拼死突围,但都被徐军杀回。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徐达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亦攻入阊门,平江遂克。张士诚力尽被俘,送应天后自缢而死。当徐达大捷凯旋回到应天时,朱元璋亲到城门论功行赏,徐达晋封为信国公,并迁右丞相。灭元大功徐氏居首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讨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人马北伐中原。当时徐达和常遇春虽同属朱元璋所器重的名将,但在朱元璋心目中,徐达还是要胜出一筹的,在“长于谋略”和“严于律军”方面尤其如此。

徐达从淮安挺进山东。首先攻克沂、莒、密、海诸州,分兵扼守古黄河要道,阻敌增援。主力部队继续北上,于十一月攻克山东重镇益都以及临淄、寿光等州县。十二月,济南及登、莱守将献城,山东全境平定。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正式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徐达以“首功”被封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同年三月,北伐进到了第二阶段,徐达率水陆大军,溯河南上,进军河南,攻克永城、归德、许州,汴梁守将左君弼献城降。四月,明军自虎牢关直趋偃师、洛阳。洛水一战,元兵损失惨重,洛阳守将李克彝(yí)弃城逃往陕西,梁王阿鲁温开门迎降。五月,潼关守将张思道亦战败西奔。至此,灭元是指日可待的了。

同年闰七月,徐达从河阴、渡黄河北上,分兵攻取了卫辉、彰德,磁州,并在临清与山东诸路大军会合,沿运河继续向北挺进,迅速攻下德州、长芦、直沽,并攻占了元都外围的重要战略据点通州。元顺帝闻讯后,知元都已无法保住,遂于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仓皇逃跑,北逃上都开平。徐达于八月初二率军从齐化门进入元都,除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等因顽抗被杀外,其余不滥戮一人,徐达治军之严明,由此也可以看出。明军进入大都,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元王朝的统治,终于被推翻了。这样,北伐的第三阶段直趋元都的战略任务,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便胜利完成了。

徐达一生南征北战,冲锋陷阵,打了不少胜仗,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良好的军事素养呢?

首先徐达勤奋好学。他因家境贫寒,从小便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徐达并没有甘于现状,与此相反,更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平时打仗当然是非常紧张激烈的,但他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抓紧学习,熟知我国古代兵法,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从而使自己逐步成长为杰出的帅才,就是他学习的结果。

其次是严于律己。他治军严明,“令出不二”的治军作风和他严于律己紧密不可分。徐达深深懂得,如果将帅不以身作则,作出好榜样,兵是很难带好的,也是难以激励士气的。所以他时时、事事、处处对自己的要求极严,在生活上参与部卒同甘共苦,因而深得军心,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所向克捷。他的地位虽然是愈来愈高,但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也愈来愈严,从不居功自傲,放纵自己。

徐达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洪武六年胡惟庸出任中书省丞相,他专横霸道,招财纳贿。看到徐达功高望重,想结好他,借以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但徐达鄙薄胡的为人,不屑与之为伍,并揭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指出胡惟庸心邪术诈,既贪奸又阴险,不宜委以丞相的重任。没过几年,胡惟庸的罪行充分暴露后,被朱元璋罢职处死。

徐达虽然有功于朝廷,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徐达一生九佩大将军印,削平群雄,安定天下,立盖世功,但他还是始终恭谨自恃,敬遵礼制。在建国后,他并没有脱离戎马生涯,曾三次挥师塞北平虏,其余大部分时间镇守北平,在那里整饬城防,操练兵马,屯田积谷,做到常备不懈,使北方边防日益巩固。他与朱元璋的关系虽素有“布衣兄弟”之称,但他从不因此忘形放肆,相反,更是恭敬有加。有一次,朱元璋要将朱元璋称吴王时所居王宫赐给他住,但徐达不愿逾制,坚持不受。朱元璋便在旧邸设宴款待徐达,“强饮之醉,而蒙之被使卧床就寝”。徐达醒后,发觉自己睡在朱元璋过去睡过的龙床上,不禁大惊失色,急忙下床,伏阶下,连称“死罪!”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背生疽(jū)。朱元璋对他的病情非常担忧,马上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持敕前往慰问,并将徐达接回南京治疗。但徐达的疽疾仍继续恶化,于洪武十八年二月七日病逝,终年54岁。朱元璋惊闻噩耗悲恸不已,为之辍朝,亲临哭奠,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子孙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北,并亲自撰写神道碑文,以纪徐达的丰功伟绩。


Children我诶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评价: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轶事趣闻:

1、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与君对弈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朱元璋和徐达

勋徐达在此楼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徐达之死的传闻:

《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民间传说朱元璋一直很想弄死徐达,就赐给徐达蒸鹅全宴,徐达流着泪说:“看来我活不到明天”,结果句句应验。鹅是发物,徐达患有背疽,吃鹅有很大的毒性,但因为徐达不敢违背圣旨,结果流着泪吃下鹅肉,不久毒发身亡。但这个传闻的可信度是不高的,纯属抹黑,因为这来自于一个笔记本小说,本身就是“野史”,再加上也不合乎逻辑,与正史记载完全背道而驰。



徐达,字天德,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死于1385年,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是怎么发迹的呢?

  徐达,家世务农,生得身材魁梧,天庭饱满。少有奇志,刚毅勇武;喜好读书、习武,尤喜兵书策论。至正十三年(1353年),红巾军郭子兴部帅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士兵时,与之相遇。两人纵论天下大事,一语即合,相见恨晚。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往从”朱元璋所部,成为其得力的左右手。

  徐达骁勇善战,能谋善断,为镇抚,收编零散义军和团练武装,训练成精兵,攻滁洲、和州,饮马长江,拔采石矶,克集庆(即南京),助朱元璋奠定了自己的基业。成为邵荣(大将军,后反叛被杀)、李善长(左丞相)以下,朱元璋最得力的干将。徐达一生,“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廓江汉,清淮楚,电扫浙西,席卷中原,声威所震,直连塞外。其间缚王降将,不可胜数”(《明太祖实录》)以盖世之功,为右丞相,魏国公,死后进爵为中山王,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有四个儿子:

  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

  次子徐添福,早卒。

  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

  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其后代世袭定国公。朱元璋功臣中只有徐达一家有两位公爵。

  徐达的女儿:

  长女为明成祖皇后(仁孝文皇后)

  次女为代王朱桂妃

  三女为安王朱楹妃


飞2424280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主要由三大战役:1.鄱阳湖战役,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打破陈友谅于鄱阳湖。2.大都战役。1368年出兵北伐元朝,攻占大都,灭亡元朝。3.征北元战役。1372年徐达出兵攻击退到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

朱元璋表扬他:“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葬于南京钟山,后被朱元璋追封“中山王”。如果有喜欢走遍中国5A景区古墓龙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大龙专门拍摄的明朝整个功臣墓当中保存最完好的中山王徐达古墓视频。

民间流传,朱元璋赐蒸鹅杀死“六王”之首的徐达。

后世有不少传说,说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徐达晚年因连年征战伤痕累累,最终致使背上的毒疮疽发了,朱元璋让其安心在家疗伤。可就在徐达病的最厉害的时候,朱元璋却派太监送去了一盘蒸鹅(徐达喜欢吃鹅)。大家都知道鹅是发物,尤其是生毒疮时坚决不能吃的,此刻朱元璋派人送鹅什么意思,是让他自杀吗?徐达何许人是多么的聪明,领会了来意,就这样吃了朱元璋送的蒸鹅之后毒疮发作剧痛而死。

不过我们仔细看看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间表和徐达死的时间,十分耐人寻味。传说就是传说无从考证,可朱元璋残忍好杀的个性,大肆屠杀功臣死在朱元璋手下的大臣足足有几十万人却是事实吧,可以看出当时朱元璋是多么的残暴,再加上创办“锦衣卫”致使朝廷官员、老百姓谈虎色变。从而引出朱元璋赐蒸鹅杀死徐达的故事来也不奇怪,也算是给朱元璋在历史书上抹点黑,留下点污点吧。

《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由此可见,徐达的确于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背疽。

徐达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明史·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可见此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看来徐达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新爆点为您作答:

徐达军事思想成熟,战率战术又加以创新,他在战役中以智取胜,或知己知彼,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围点打援,化敌为友,瓦解敌人军心等战术,多次取胜,屡建奇功。朱元璋统一全国,很多战役都是由徐达担任主将。他跟随朱元璋打下定远,攻克滁阳(今滁州市),取和州,官授镇抚。后来他又领兵过长江,破采石、取太平、下集庆、战当涂,生擒元将陈林先,为朱元璋开辟了大块根据地。他在与陈友谅决战时,不仅是一支主力军统帅,而且是前线指挥者、组织者。至正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军于鄱阳湖,陈友谅中箭而死,生擒谅军3000人。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封徐达为左相国。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拜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水军20万分兵三路出击,攻下湖州,围困了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今苏州)。次年九月,破平江,俘张士诚。徐达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徐达从小没读过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同上)。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卷125,《徐达传》),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太祖实录》卷171)。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吴宽:《平吴录》),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献征录》卷5,黄金:《魏国公徐公达》)。

徐达一生正直,谦虚谨慎,光明磊落。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谦虚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回到家中也过着简谱的生活,从不奢侈浪费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劳苦功高,从未安宁的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吴王府送给你,你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他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171)

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125,《徐达传》)。

徐达除了谦虚谨慎,战功卓著,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爱曾分明,不结党私营。朱元璋在朝堂称赞徐达:“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而归,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向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大将军就是这样的人啊!”

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徐达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中山王,谥武宁,赐葬中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徐达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

以上,希望能帮到题主。不要忘记点赞关注哦!


新爆点


徐达,1332年生,,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集庆(今南京)。十七年,率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军。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顺帝北走大漠,元亡。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加强战守,兴修长城。徐达主持重修京北锁钥居庸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兵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贴木儿,经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升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晋封魏国公。 洪武四年(1371),徐达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五年(1372)徐达奉命兵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玉为先锋,击败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逾万,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北平,享年54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