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了三件事,為什麼年羹堯敢全否?

老人頭侃史


年羹堯打跑了羅布贊旦增,穩定了西北的局勢,就意味著雍正屁股下的寶座基本上穩了大半。年羹堯的擎天之功,一在陝甘總督位置上,於九子奪嫡時期有力的牽制了老十四胤禵的兵馬。二在平定西北羅布贊旦增的叛亂。這兩大功勞,對於老四胤禛來說,功莫大焉,無以回報。故,雍正對年羹堯說:

你就是我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

除此之外,年羹堯還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哥。

年羹堯可不是李衛,忠心事主,知恩圖報,無有二心。年羹堯可是一個投機者,一生都在博弈投機。想當初胤禛舉薦年羹堯為陝甘總督之時,回到北京遊蕩於八爺府和四爺府之間,其目的就在於向老四胤禛討要價碼,老四胤禛不得已納娶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為側福晉,以牢牢拴住年羹堯為自己賣命。

與雍正的博弈在雍王府的時候就開始了,到了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平定西北之後,封得一等公,位列公卿,其勢頭達到最巔峰。年大將軍的勝利,帶來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跟隨他出戰的將軍官員們同時也得到極大的實惠,一時之間,號稱“年選”,據史載,年羹堯巔峰時期,天下督撫,半由年出,可見年羹堯對雍正當朝的人事幹預有多嚴重。

而年羹堯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妹妹年秋月卻成為雍正的出氣筒,一番“卸甲,卸甲……”道出雍正內心的千般忍耐和不服。年羹堯踏著自己妹妹的幸福登上權力的巔峰,卻在巔峰之上喪失了心智,無視皇權始終是帝國王朝的最高最大權力,任何人不得染指。

自朱明王朝朱元璋廢掉胡惟庸之後,帝國王朝的宰相從此在歷史上消失,這意味著,在經歷了一千四百餘年之後,相權退出歷史舞臺,皇權扶搖直上,成為帝國王朝政治上皇權獨大的局面。到了雍正王朝,為了西北的軍事,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雍正還設置了軍機處,將帝國王朝的皇權獨大推上了頂峰。

年羹堯應該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當大將軍,能當一等公,卻當不了宰相,更當不了王爺。這其實在年羹堯高調回京的時候,雍正就在言語之間深刻的提醒了年羹堯。

雍正是這樣的說的:按理說,封你個親王都不為過,不過歷來異性封王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啊,你只好委屈一下。

飛揚跋扈的年羹堯才稍稍收斂了一下自己的傲氣。年羹堯以為自己真是雍正的“恩人”,實在可笑之極。鄔思道辭行十三爺的時候早就說過: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

以上所述,是年羹堯走向毀滅的根源所在,當年羹堯所持有的權力侵蝕皇權的時候,這種矛盾便會走向白熱化。

年羹堯作威作福的表現,干預人事的強勢,“只知有軍令不知有皇上”的狂傲,無一不讓雍正皇帝感受到壓力和皇權的被威脅。

君臣之間的矛盾只等點燃一根導火線。

西北的戰事雖然暫時停止了,但是幾十萬大軍還在,後勤保障的問題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國庫已經見底了,如果不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裁撤,要支撐起西北的大部隊捉襟見肘。現實問題已經擺在桌上,而談判的雙方居然就是君臣之間的討價還價。

就這樣,雍正拋出了一根導火線,年羹堯則親自點燃了導火線。

雍正一席青菜豆腐招待年羹堯,無疑是與年羹堯的鋪張浪費形成對比,雍正拋出根本問題:國庫空虛。

雍正: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雍正的意思是減軍隊數量)
年羹堯:叛軍一定還在暗中積蓄力量,伺機再起。十萬兵分佈在幾千裡的戰線上已經很吃力了。(拒絕裁減數量)
雍正:那每月一百五十兩的軍需開支能不能再緊縮一些?(裁減軍費,其實和裁減軍隊數量差不多)
年羹堯:回皇上,一百五十萬已經是最低限額了。(再次拒絕)
雍正:那麼這一百五十萬能不能再西北四省開支,不要朝廷再另外籌款了。(雍正的意思是既然你都拒絕,就讓你在西北四省玩兒,別想拖朝廷的後腿,這是最後的底線了)
年羹堯:西北四省太窮。僅靠青海一省十年都難以恢復元氣,根本無法獨立承擔十萬大軍的開支。(還是拒絕,這本說的也是實話)

不過,這還不是雍正的本意,雍正的本意是緊接著下面的對話。其實雍正心裡清楚,年羹堯拒絕是情理之中,只有年羹堯拒絕了,雍正後面的用意才好提出來。要是年羹堯接受了,雍正反而被動了。

雍正接著提出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著實讓年羹堯被動起來,因為雍正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就看你執行不執行了。而且,雍正還給年羹堯派出一名助手,那個求雨的孫嘉誠,這無疑又是給年羹堯一個“驚喜”。讓這兩個死對頭合作,雍正皇帝到底是想讓事情變得更復雜了還是故意為之?

所以,有很多人分析,雍正將孫嘉誠推到年羹堯那裡,就是想用孫嘉誠的人頭換取年羹堯之死的一個理由,這未免太過陰謀化了。雍正是想用孫嘉誠去約束年羹堯,也的確是想用孫嘉誠推行火耗歸公,這是對孫嘉誠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年羹堯的考驗。對孫嘉誠的考驗,是考驗孫嘉誠的才幹和能力,對年羹堯的考驗,則是對年羹堯權力慾望的考驗,你年羹堯權力再大,能大過皇權麼?

沒有想到的是,年羹堯終究沒有經受住雍正皇帝的考驗,居然斬殺了孫嘉誠,讓那些陰謀化的言論成為現實。當臣子的權力干預或者侵擾皇權的時候,也就是臣下該死的時候了。

年羹堯本來說的是實情,這是他拒絕雍正皇帝的基礎。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正是雍正皇帝給他提前挖好的坑兒,等到他想跳出來的時候,孫嘉誠上場了,這個坑兒也算做成了。

年羹堯為什麼敢於全部否定雍正皇帝的三件事?

一是因為他已經被權力的慾望矇蔽了雙眼和頭腦,對雍正推行改革和新政的形勢缺乏基本的判斷。當他意識到裁軍、軍費等問題與改革新政息息相關的時候已經晚了,他的見識只侷限於他的軍營,他的年選,他的傲慢,他的公爵位和他的那一片天,他不知道孫嘉誠能求來雨,他不知道雍正的目的是新政,他不知道自己的權力始終是皇帝所授,他更不知道臣子的權力首先以服從皇權為主。

二是他依然在與雍正進行博弈,在臣權與君權之間取得平衡,希望博取永遠的權力和榮華富貴。這和索額圖與皇太子胤礽合謀,要謀害康熙皇帝以推胤礽提前登位有何不同?(都是皇太子了,卻還受不住寂寞,還要加害自己的父親皇帝)

雍正皇帝要的就是他的否定,年羹堯看似主動卻成了被動。如果,老年同意了雍正的三件事,雍正皇帝真還不好怎麼說下去了。


青燈問史


嚴格來說當時雍正是拋出來四個要求:1.要求西北兵馬縮減;2.要求西北糧餉縮減;3.要求西北兵馬自籌些糧餉或自給自足;4.要求西北大軍執行新政“火耗歸公”。

先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出了兩次大事,皇位差點不保,一是科場舞弊案,二是山西藩庫案。兩個大案几乎滅掉雍正推行新政的信心。幸好西北年羹堯打了勝仗,才讓雍正得到一絲安慰,皇位也略安穩一些。雍正也稱年羹堯為恩人,可偏偏恃功自大的年羹堯當真了,於是更加膽大妄為。這就是他連續拒絕雍正的四個要求的底氣。

年羹堯本身就是一個老頑固的守舊派,而且是個善於鑽營之人,不是雍正看的緊幾次差點投靠八王,調教了這些年還是不能同化,他卻還想自立西北王,飯桌上不但拒絕了雍正的要求,竟然還敢要西北的人事任免權,這已經觸到了雍正的底線,最終,自己一步步邁向自己挖的墳墓,臨死的一聲大吼不知道是不是有了什麼醒悟。

精彩的一部劇,回答完這個問題沒準還得再看一遍。


樂濟文化


西北一場大勝,讓剛接位的雍正穩固了朝廷的局面和自己的地位,也讓打了勝仗的年羹堯成了滿朝文武裡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但是,面對年羹堯打仗回來的時候,明面上乾的兩件事和私底下乾的一件事,雍正卻徹夜難眠,憂慮非常!

年羹堯打了勝仗,便立刻顯露出其跋扈專橫的一面,其表現有三點,兩個是明著的,一個是暗著的。

明著的兩件事,一是見君不立即下馬,這件事發生在雍正和滿朝文武親自去迎接打仗回來的年羹堯時發生的。年羹堯的做法,搞得滿朝文武對他恨之入骨,連張廷玉都看不下去了。

二是在朝堂上,雍正還沒說話呢,年羹堯就要論功行賞,還自己準備了一個有功人員的名冊,打開一看,好幾米長,雍正忍了。

讓雍正難忍的是,雍正接見了幾個有大功的將領,讓他們卸甲,他們竟然需要年羹堯的首肯,在他們眼裡,年大將軍比皇帝還大,滿朝文武更恨年羹堯了。氣的雍正跑去年羹堯的妹妹年妃那裡撒氣。

這兩件事,也是孫嘉誠參年羹堯的肇始。從此二人結下了仇怨。

這兩件明面上的事倒還罷了,無非是功臣居功自傲,囂張了一點。問題的關鍵是年羹堯私下裡乾的一件事,那就是“年選”。

什麼是年選?也就是朝廷的命官由他年羹堯來選,他說讓誰去哪裡任職就去哪裡任職。

在此之前,清朝還有過平西王吳三桂的“西選”,在此之後,清朝還有過隆科多的“佟選”。年羹堯有兵權,如果西北的地方官再由他選,這還了得?那整個西北,不就成他年羹堯的天下了?

因此雍正一定要想辦法削他的權,防止其坐大,所以才有了雍正請年羹堯吃飯,以國庫空虛為由向他提了三個要求。雍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這三個要求,來削年羹堯的權。

第一個要求,壓縮西北大軍的數量。這個要求,年羹堯以兩個理由給拒絕了。

一是西北叛軍羅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雖然被打敗了,但是沒有被消滅,還在暗中積蓄力量,這時候裁軍,叛軍殺回來怎麼辦?

二是西北戰線太長,有幾千裡之廣,以現有的兵力來防守,已經捉襟見肘了,如果再裁軍,更加防守不力了。

不得不說,年羹堯這兩個拒絕的理由是合理的,換了其他人,也會說出這兩個理由。雍正也瞭解西北的狀況,所以年羹堯說出他拒絕的理由以後,雍正不好再逼迫。

第二個要求,減少西北大軍的糧餉。年羹堯以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額度為由拒絕了。

雍正帝這一招很厲害。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時候,打仗打得都是後勤,如果在後勤上卡住年羹堯的脖子,年羹堯就算手裡有大軍,也不敢輕舉妄動。雍正以前就是用年羹堯做西北大軍的糧草轉運官,卡住了老十四的脖子。

然而,年羹堯以西北大軍的軍餉已經是最低限度為由拒絕了。這次拒絕,年羹堯回答得很乾脆,甚至沒有解釋具體的緣由。

年羹堯為什麼敢拒絕?因為他拒絕的理由是合理的。你讓我打仗,不給我軍餉,打了敗仗怨誰?士兵沒有軍餉,一旦譁變了又怨誰?所以雍正也只能不再逼迫。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這裡,他們肯定希望雍正跟跟年羹堯掰扯一下這些軍餉具體用在哪裡了,看看哪些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壓縮甚至乾脆停掉。

可惜,這就是一般人不如雍正的地方,如果雍正跟年羹堯掰扯,一方面顯得雍正這個皇帝當得太小氣,另一方面顯得雍正這個皇帝不夠顧全大局,分不清輕重緩急,這不是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手下的權臣嗎?

雍正早就料到年羹堯會拒絕,所以他給這個問題留了兩個後招,也就引出了雍正的第三個要求。

第三個要求,西北的軍餉既然不能壓縮,那隻讓西北四省來承擔吧。如果西北四省有困難,那我就在西北四省搞火耗歸公,我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給你年羹堯想出來了。

前面說過,年羹堯會拒絕壓縮軍餉,雍正地早已經料到。所以他準備了兩個後招。

第一個後招,你不是不願意壓縮軍餉嗎?沒問題,我給你,但是,這些錢不能再有全國所有省份出了,我只讓西北四省出。

雍正這個要求解決了什麼問題呢?解決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以前你年羹堯在西北打仗,我全國都被你調動了,全國的封疆大吏都給你準備軍餉,而且你毫不客氣地把朝廷命官說殺就殺。雍正不能允許年羹堯再這麼幹了。

現在,西北四省負擔西北大軍的糧餉,有兩個好處,一是,西北再有戰事,牽扯的也只有西北四省,其他各省該幹嘛的就幹嘛,不受影響。二是,西北再有戰事,你如果要增加軍餉,得求著朝廷撥款了,其他的省份你調不動了,相當於朝廷從後勤上卡住了年羹堯西北大軍的脖子。

雍正這一招厲害啊。年羹堯聽了,趕緊解釋,西北太窮了啊,這幾個省根本籌措不到軍餉啊。青海都被打爛了,十年都恢復不了,哪裡有錢給西北大軍軍餉啊。你看,東南的兩湖兩廣都多富有,為啥不讓他們籌措。

雍正早料到年羹堯會拒絕,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電視劇裡,雍正胳膊往桌子上一放,對年羹堯說,你別急,我早知道西北四省窮,我已經給你找到方法了。

雍正就是要在西北四省搞火耗歸公,把這些火耗錢從西北的貪官汙吏那裡奪過來,每年能弄五十萬兩,還不用再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在這裡要說一下火耗歸公是怎麼回事。老百姓要交稅,官府收上來的都是碎銀子,要入國庫必須是整齊統一銀錠,把碎銀子用大火熔鑄成銀錠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損耗,為了使鑄成的銀錠足兩,收稅時地方上就以火耗的名義多收了一部分,這多收的稅這就是所謂的火耗。

這部分損耗當然由老百姓出,但是,一般都被地方衙門收去了,現在火耗歸公,也就是把火耗的錢收歸國有,地方衙門不能再私吞了。

年羹堯一聽急了!

一則是,這麼幹,西北四省還真的能解決西北大軍的糧餉問題,那麼他的西北大軍的後勤恐怕要被朝廷卡脖子卡定了。

二則是,如果在西北搞火耗歸公,他的“年選”選去西北的官員就沒法撈好處了。那麼,就沒人再巴結他了。他就沒法控制西北的地方官了。

年羹堯立刻以西北太難,百廢待興,還需要官員勵精圖治,不能從他們嘴裡掏食為由,拒絕了雍正這個要求。雍正當然明白年羹堯話裡有話,年羹堯的意思是,西北本來就窮,沒人去那裡當官,你再把他們僅有的這點油水搞掉,更沒人好好給朝廷效力了。萬一出了亂子還不得我管,到時候朝廷還不得聽我的,給我籌措軍餉。

便面上看,年羹堯拒絕的很硬氣,實際上,走到這一步,年羹堯處處落在了下風,處處落在了雍正的意料之中,雍正要卡住年羹堯是卡定了。

面對雍正要在西北搞火耗歸公的決心,年羹堯不想坐以待斃,他立刻反擊了雍正,以西北缺少人手為由,繼續他的年選,意思是,行,你想搞火耗歸公,我不攔著,我把西北的地方官都換成我的人,他們都不好好搞,我看你有什麼辦法卡我的脖子。

然而,年羹堯對上雍正,還是雍正技高一籌,他立刻拿出了一個孫嘉誠來。

孫嘉誠這個人,耿直,不畏權貴,又跟年羹堯結過仇。雍正把孫嘉誠派到西北,一方面搞火耗歸功,一方面監視西北和年羹堯的一舉一動。

雍正的意思很明確,你不是不想搞火耗歸公嗎?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搞。西北的官員不都聽你的,不想好好搞嗎?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督促他們。

表面上看,雍正提了三個問題,年羹堯都給拒絕了,顯得年羹堯居功自傲,飛揚跋扈。實際上這都在雍正的預料之中,雍正早已經安排下厲害的後招,不怕你年羹堯不就範。

既然裡子有了,雍正也就不必在面子上跟年羹堯計較了,他要跋扈,就讓他跋扈兩天吧。

後來,年羹堯殺了孫嘉誠,雍正知道必須馬上搞掉年羹堯,這是因為,年羹堯狗急跳牆了,如果不盡早奪了他的軍權,以後就控制不住了。


西堤君


年羹堯西北大勝回京述職,受到雍正皇帝賜宴同食,百官城外跪迎,這不僅是對年羹堯大勝而歸、功勳卓著的充分肯定,更是給足了年羹堯面子。但是,當雍正提出三點要求,卻無一不讓年羹堯巧妙迴旋拒絕,為什麼年羹堯敢如此狂妄?

其實在撫遠大將軍的選擇問題上,還有一人可堪重任,那便是皇十四子、胤禛的同胞親兄弟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但是,雍正鑑於他兩人素來沒有多少感情積澱,外加十四子也是“九子奪嫡”的重要參與者,雖然失敗,對於親哥哥胤禛毫無尊敬之意。雍正皇帝明白,胤禵與八爺黨素來關係曖昧,所以縱使皇太后百般獻言,雍正並未能啟用胤禵,而是任命了自己原先的包衣奴才年羹堯。

年羹堯受封撫遠大將軍,征討青海羅卜藏丹津。雍正親自下手諭:

“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就是等於給了年羹堯川、陝、甘、雲四省份兵馬、錢糧節制之大權。青海的安危,不僅關係到西陲安定,更為重要的的事,雍正新帝繼位,若是不能夠順利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對帝位的衝擊力也是空前的。所以,此戰只能勝,不能敗。雍正也是傾盡全力支持征討。

雍正越是重視,便越是增加了年羹堯的籌碼,助長了他的氣焰。在征討羅卜藏丹津之時,年羹堯部每天的開銷就要二十萬白銀,而且各省州官若是遲誤或者少送糧草,奶奶更要說殺就殺,毫不在意。為什麼他能夠這麼狂妄,就是因為雍正值此危難之際,除了年羹堯,已經沒有其他同等資歷的大將可以啟用。也就是說,

年羹堯扼住了雍正的喉嚨。

<strong>

對羅卜藏丹津的初戰告捷,叛軍逃竄新疆,這是為年羹堯加碼,也便有了後來的回京述職。期間,百官跪拜迎接,年羹堯趾高氣昂,驅馬入城,直到看見雍正親自來迎方才下馬。朝廷御史孫嘉誠當中破空大罵年羹堯目無君王,僭越行事,但雍正卻默認了這一事實。雍正賜膳,席間,雍正提出三個要求。

一:壓縮軍隊編制。此時羅卜藏丹津已經窮途末路,雍正想要以此來節省軍費用度,壓縮編制,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想要藉機削減年羹堯實力,但是年羹堯卻以”叛賊並未完全肅清,邊患並未完全解除“為由,拒絕了雍正削兵的要求。

二,削減軍費開支。後來者都清楚,雍正一生都在致力於國庫充盈,對錢糧看的很重。早就有人言道,年羹堯揮霍無度,軍營內需都是由專人前往四川拉運,白菜只吃芯,而且為自己的飲食就專門種植了幾十畝的蔬菜。雍正並沒有挑明,是旁敲側擊的讓年羹堯自我反省,從而削減軍費。但是年羹堯卻還是將軍費緊緊咬在一百五十萬兩上,寸步不讓。

三,推行火耗歸公,軍餉自籌。對於雍正這一利國利民的國策,卻被年羹堯以西北諸省叛亂剛定,戰後元氣大傷,人民窮困為由拒絕。一場仗打下來,國庫空虛,雍正的心都在滴血。其實年羹堯何止是生活奢侈,貪汙公款亦不在少數,這是要保住他的小金庫。

年羹堯的驕縱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建有軍功,年羹堯還是雍正年妃的親哥哥,當朝國舅爺,通過“年選”籠絡了大批士族。其在康熙時期就得到了重用,在四川剿匪時立有大功,名聲大震。可見,其在大清西隅威望甚高,勢力根深蒂固。如今,憑藉著自己與雍正的新舊關係,又建立了雍正年間的第一軍功,自然是”氣球上天——飄飄然“。搞出個”年家軍“,侍寢還要翻牌子,完全不顧禮制。

但是年羹堯終究算錯了一件事。雖然天下初定,自己手握重兵,但是雍正並不是毫無提防,早就再其部下中拉攏心腹。雍正只是在忍耐,到他擅殺孫嘉誠之後,雍正一紙手諭便將他貶謫。多年的積怨,使得滿朝上下對他怨聲載道,最終,身穿黃馬褂的年羹堯讓雍正命令李衛帶去的手諭賜死,也算是驕橫跋扈,咎由自取!

<strong><strong>


秦風漢韻論古今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這一段時,我當時心裡就在說:老年這情商,真是絕了,這是要將自己送上不歸路啊。

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是在西北大捷之後,雍正非常高興,於是一道聖旨,要求年羹堯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謝這位得力干將。


而我們反觀年羹堯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畫面:年羹堯一路回京可謂招搖過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說年羹堯這是咋的了,怎麼能無腦到這個地步,其實,認真分析下,對年羹堯有如此表現,一點都不驚訝,年羹堯是誰?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說他與雍正的關係,不僅僅是普通的君與臣的關係,還有親戚這層關係,再加上年羹堯不僅在當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給予不小的幫助,而回頭看這次西北大捷,就憑這點,他就開始囂張跋扈了,以至於出現了“進膳”“翻牌子”等這些大逆不道的行為。他自認為自己的功勞高,所以,他敢做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說完年羹堯的背景,咱們在回到題目上來,雍正將年羹堯召回北京後,高興啊,於是請年羹堯吃飯,可雍正高興歸高興,這國家未來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時此刻,正是雍正剛即位不久,國家還正處於不穩定的時候。於是在飯桌上,雍正問了年羹堯三個問題,可結局呢,我估計雍正都沒想到,年羹堯會如此回答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這西北勝利,還需要保留這十萬大軍嗎?能不能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堯乾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關隘,人員不能減少。(好嘛,回答的真乾脆)


第二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那這十萬大軍不能減,這個軍餉方面,能否壓縮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萬兩?


此時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難的時候,一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對於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來說,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這國家可不是你年羹堯一人在花錢,這國家可有著許多處需要花錢的地方,你年羹堯一人每個月要走一百五十萬兩,那留給其他地方沒多少了啊。


我估計雍正原本想著,你不想裁人,那就壓縮點軍餉吧,可誰曾想,年羹堯回絕的又非常乾脆:一百五十萬兩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額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經提的很低啦,我也為你雍正著想啦,這錢不能再低啦。


我估計此時此刻,雍正估計在想:我去,我沒聽錯吧,連拒我兩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緊接著雍正來了個回馬槍,人你不想裁,錢你不想減,你讓我難做,我也讓你難做一次:那你就考慮下能否從西北四省自己解決一下吧。

可誰曾想,年羹堯再次拒絕了雍正,我估計當時年羹堯心裡想的是:反正我打贏了勝仗,那幫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們,我可不能辜負,不能裁掉他們,而且,這軍餉可關係到我在大西北的實際生活,誰都知道,這雖說報的是每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可這一層層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颳去多少層呢。所以,人與錢我年羹堯不能鬆口,而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既然我都拒絕你雍正兩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絕吧:大西北窮不拉幾的地方,我去哪兒搞到一百五十萬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堯只考慮到自己,沒有考慮到坐他旁邊的雍正,你試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堯是臣,雖說與雍正有點親戚關係,算是個皇親國戚,可你終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個問題,你好歹也答應些吧,可誰曾想你居然一個都不答應。


那雍正會怎麼想?雖說電視劇裡沒有體現這頓飯之後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計當時雍正的心裡應該是有無數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而年羹堯呢,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讓雍正知道: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誰是君,誰是臣了,他忘了這個國家是愛新覺羅家的了吧?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了三件事,為什麼年羹堯敢全否?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請年羹堯吃這次飯?

西北戰事大捷之後,年羹堯回北京述職,就在年羹堯述職後準備回到西北主政的時候,雍正帝請年羹堯吃飯給年羹堯送行,其實雍正皇帝請年羹堯吃飯的真正目的有兩個,一是因為年羹堯打了勝仗之後過於居功自傲,有幾件事讓雍正皇帝非常不滿,所以要藉機敲打敲打年羹堯;其二就是想以國庫空虛為由,裁軍減負削年羹堯的權,以防年羹堯擁兵自重,起謀反之心。

雍正皇帝當時提出的是哪三件事,被年羹堯給否了?

第一、西北戰事已經大捷,應該考慮裁軍;

第二、裁軍就要減負,縮減經費;

第三、朝廷國庫空虛,經費應該在西北四省自行解決,不該再向朝廷開口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的從年羹堯當時的處境來考慮分析一下:

雍正帝為何把這次西北戰事大捷看的如此重要?雍正帝當時剛剛繼承皇位不久,還沒有形成一個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局面,尤其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更是賊心不死。

此時西北的戰事大捷,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看在眼裡,給雍正帝賺足了面子,不僅展現了雍正帝的執政能力,同時也鞏固了雍正帝的皇位,這可是大功一件啊,年羹堯在雍正帝面前可謂是大功之臣,雍正內心也是真心感激年羹堯的。


這就自然使年羹堯在雍正皇帝面前說話比較放得開了,而且就這三個問題而言,年羹堯做出否決 的態度也不是不無道理的。


其一、雖然西北戰事暫時以勝利告捷,但是叛軍首領和餘部並未斬盡殺絕,極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此時裁軍,不是給叛軍留下了可乘之機嗎?為了長遠考慮,還是應該謹慎為重,避免叛軍捲土重來時措手不及。這是年羹堯否決雍正第一件事的道理。


其二、既然要打仗就離不開錢糧,就這樣龐大的一支軍隊而言,巨大的開支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果沒有充足的補給,再強悍的將軍也難以支撐軍隊的士氣和作戰力。這樣的道理,聰明睿智的雍正皇帝自然是最明白的。所以年羹堯否決的第二件事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三、由於長年不斷的戰亂,西北各省的老百姓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地方經濟也更是捉襟見肘,這時還能到哪裡去籌備龐大的軍需,向地方要錢籌備軍需,他們哪裡拿得出來,更不可能向老百姓要錢,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飽飯。這時年羹堯否決雍正皇帝的第三件事。


由此可見,年羹堯在立了大功之後,直言不諱的否決了雍正皇帝的這三件事,也不是不無道理的,至於後來雍正還是殺了年羹堯,這其中還摻雜著其他很多事情,在這裡就不一一表述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我是頭條號“雲和月”,對於歷史只是做客觀的敘述,網友們有不同高見,可在下面留言共同討論。

2019年9月1日於佳木斯市


雲和月


雍正其實跟年羹堯提了四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第一件,是裁兵。年羹堯說,10萬兵馬本來就不多,不能裁。

第二件,減少軍餉。年羹堯說,每月150萬兩已是最低限度,不能減。

第三件,軍餉由四北四省自己解決。年羹堯說,西北四省太窮,無法解決。

第四件,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得來的銀子補給軍餉。年羹堯說,西北的官吏剛過上幾天好日子,不能從他們嘴裡摳食吃。

每一件,年羹堯都毫無餘地的否了,沒給雍正留下任何顏面。

通過這四件事,至少讓雍正摸準了三點:第一,即便戰事已經結束,年羹堯不會主動放棄兵權;第二,即便國庫空虛,年羹堯不會放棄奢靡的生活,與雍正同甘共苦;第三,年羹堯把西北四省當做自己的獨立王國,水潑不進,針扎不進。

同時,以上三點,也是年羹堯抗命雍正的原因。

他為何敢抗命呢?

第一,這與他的性格有關。他追求得就是轟轟烈烈。他想在西北四省做一個手握兵權的土皇帝。他要讓雍正也奈何不了他。

第二,他覺得自己有這個資本。的確,西北少不了他年羹堯。即便他抗命,雍正也拿他沒辦法,只能順從他。

年羹堯想得確實沒錯,但同時也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黃泉之路。

換個角度看,雍正向年羹堯提出這四件事之前,他覺得年羹堯會答應嗎?

以雍正對年羹堯的瞭解,他應該能夠預料到年羹堯不會答應。那他為何嗨呀提出來呢?一來就是為了試探一下,二來,也是為自己提出第五件事打個底子。

前面四件你都否了,第五件事,你總得給我一點顏面了吧?而且,第五件事並沒有前四件那麼大。

那麼,第五件事是什麼呢?就是讓孫嘉誠跟著年羹堯去西北。

年羹堯確實沒有拒絕的理由了,只能答應。

最終,年羹堯其實是死在了孫嘉誠手裡——因為正是年羹堯殺了孫嘉誠,才讓雍正和朝臣們一起鐵了心決定殺死年羹堯。


趣談國史


實際上疑團是很多的,歷史上那麼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過書的,回京述職,卻要那樣的排場;雍正說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氣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堯就如後來雍正後來奪他軍權時,聖旨裡寫的那樣“被豬油蒙了心,被惡魔吞噬了靈魂”。

歷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堯究竟是怎麼想的,沒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實多少有註解的。“血洗江夏鎮”已經將年羹堯的性格與命運做了註解了。他是一個需要塵世的享樂,而可以拋棄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鎮”,還在於他在西北統軍時的”狠”。為了殺雞嚇猴,直接犧牲了富寧安幾萬大軍;地方上糧草不夠數,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鄔先生跟他分析叛軍主力時,他說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話,”就算是餓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讓一粒糧食流進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視人命如草芥。為了功績,哪管身後洪水滔天?《雍正王朝》裡,雍正是知道他這些毛病的,所以給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麼兇殘。

實際上,對於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艱難?他用的一些人其實都是“酷吏”,年羹堯如此,田文鏡亦如此。《雍正王朝》裡有個沒講的故事,河南黃河河道決口,淹死數萬百姓,田文鏡竟然隱匿不報。沒有汙衊田文鏡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確是個酷吏。但這些”酷吏”有個好處,就是他們“官聲”都不會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對他們很好,對年羹堯的恩寵幾乎到了放縱的地步。田文鏡犯了那樣的錯,擱別人死一萬回了,但是雍正並沒有責罰他。

可是年羹堯終歸跑偏了,他跑偏在於他明知道他所做的這些會是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這就可怕了,知道結局,然後再作的人,是不計後果的。


從後來表現也是看出來的,對家事的安排,繼續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後穿著黃馬褂做最後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堯並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當轟轟烈烈,享受殊榮一刻是一刻”的心態。

所以雍正提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仗打完了,軍隊是否可以裁減?軍費是否可以縮減?皇帝準備在西北實施“火耗歸公”的改革,派人去當甘肅巡撫可否?這三個問題全部被年羹堯駁回。

年羹堯這是想幹嘛?西北的仗已經打完了,你還聚集那麼多兵馬,要那麼多糧餉,而且你年羹堯治軍,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想搞獨立王國不成?再看看後世曾國藩,咸豐可是有臨終遺言的,剿滅髮匪為王啊,結果王沒有,還主動“裁減湘軍”。

年羹堯哪怕沒有這件事情的註解,他的結局也是註定的。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四爺胤禛登上帝位,年號雍正。此時,西北之亂愈演愈烈,情況十分危機。

諸皇子中,能夠帶兵打仗的無非十三爺胤祥和十四爺胤禵。十三爺作為雍正的鐵桿支持者,京畿要務無法脫身,一旦他離京,難保八爺黨的人趁機帶兵造反逼雍正退位,因此,他對於帶兵打仗的事是心有餘而力不路。十三爺在京,其他人都不能拿雍正怎麼樣。十四爺是八爺黨的人,並且也是帝位的熱門爭奪者,倘若讓他再掌西北二十萬大軍,雍正帝位同樣不保。並且很有可能是十四爺聯手八爺先把雍正逼退位,然後十四爺又和八爺內鬥,從此國無寧日。

沒有了皇子可任大將軍,滿朝大臣中,既能忠心辦差,又有打仗能力的,非年羹堯莫屬。

雍正從來都不懷疑年羹堯的能力,當年十四爺任大將軍王,年羹堯就從四川巡撫提拔為陝甘總督,成為十四爺的後勤部長,幹得十分稱職。

這裡有個細節值得一提,此事也出,雍正開始對年羹堯對其的忠誠起了疑心,也為後來堅決要先貶後賜死年羹堯埋下了伏筆。

雍正根據鄔思道的建議,從長遠打算,向康熙推薦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十四爺感激之餘,作為回報舉薦年羹堯作陝甘總督,又正好合了雍正的意。但年羹堯卻不明故里,進京述職,沒有各雍正彙報更沒有先拜訪雍正,先去拜了十四爺,然後在十四爺的帶領下拜了八爺。如果不是李衛在信中說年羹堯已進京,雍正還矇在鼓裡。此舉犯了雍正的大忌,他一怒之下直接到上書房拿走了拜年羹堯為陝甘總督的奏摺。年羹堯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沒有雍正從中斡旋,別說陝甘總督那麼重要的位置,就連四川巡撫估計都沒他什麼事兒,他到底還只是雍正的一個奴才。

年羹堯差點改弦易轍的舉動,讓雍正開始懷疑他的忠心,自然也就會生疏些,還要防一手。

現在西北戰事是第一位的任務,雍正覺得其他事可以先放一放。

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

自此,年羹堯成為了雍正在西北邊陲主要代理人,隨後不久,雍正又任命年羹堯擔任撫遠大將軍,在西寧指揮平定叛亂。

此次平叛用了近兩年時間,幾乎將雍正的國庫耗空。但年羹堯卻不體諒雍正的難處,生活奢靡不說,據功自傲,目空一切,猖狂之極。坐的是康熙御駕親征時坐過的龍椅,妻妾成群,竟然學著皇帝的做派翻牌子決定由哪位老婆伺寢。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諭到達的地方,地方大員必須按照禮節迎詔,並且行三跪九叩大禮,跪請聖安,視上諭為皇上親抵,但雍正的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

回京以後,王公大臣、皇家貴胄下跪迎接,他連看都不看一眼。甚至到了雍正面前,也十分驕橫,毫無禮節。孫嘉誠評價他說:“毫無人臣之禮”。

緊接著,年羹堯開始了他的干涉朝政之旅,開出了一條長長的功臣名單,裡面的確有些有戰功,但也夾雜著不少私貨,要求雍正帝對他們論功行賞,且必須行賞,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於是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年選”。內閣首輔張廷玉表示人員太多,一時難以安排周全,年羹堯竟然還敢對張廷玉發火。從“年選“過的官中履職情況看,貪者庸者居多,沒辦法,花出去的銀子還得成倍掙回來。

雍正希望幾位老將卸甲時,幾位老將居然表示要獲得年羹堯的首肯才行。倘若是在西北軍營,這樣的回答尚可以搪塞過去。可這是回到了京城,還在朝廷之上,這不是明擺著覺得年羹堯的地位在皇帝之上嗎?年羹堯還對雍正帝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這可把雍正氣得龍顏大怒,但他又不能直接衝著年羹堯發火,最終只能把火氣撒在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身上。然則,年羹堯沒有意識到他行不端行為,依然據功自傲有恃無恐。

在年羹堯離京之前,雍正特意為年羹堯擺下一桌大餐,希望可以藉此委婉地向年羹堯提出一些要求,來緩解國庫的空虛。其實這件事情,一向自信的雍正自己也沒什麼把握,畢竟還是要以西北戰事為重,否則他只要直接降旨叫年羹堯照辦就是了。比如後來的曾國藩打下金陵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國內形勢稍緩,裁撤湘軍也就成了必然,慈禧根本就沒有給曾國藩商量什麼,這事辦也得辦,不辦也得辦,哪道你曾國藩敢抗旨不成?

從雍正處理問題的方式上說,一是雍正念舊情,仍然特別看重年羹堯,只是希望他能夠收斂一點,通過提要求來敲打敲打;二是相信自己坦誠至此,年羹堯應該體量聖難,力解聖憂;三是覺得自己親自提出要求,年羹堯無論如何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在不影響西北軍務的情況下,適當緩解朝廷之困。雍正作為一名睿智的君王,自有他自己處理問題的一套邏輯。

雍正開門見山地提出第一個要求:“亮工啊,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年羹堯連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理由一是西北叛軍羅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雖然被打敗了,但是他們還在暗中積蓄力量,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如果他們再行進攻,裁剪後的兵力可能難以抵擋。二是因為西北戰線太長了,足足有幾千裡之廣,十萬兵力已是捉襟見肘,再減少兵力,西北邊境就更加難以防守了。雍正瞭解西北的實際情況,年羹堯這樣拒絕後,雍正也不好再說什麼。其實如果年羹堯會替雍正著想,從朝廷長遠利益計,減裁二三萬兵力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持一支五萬左右的常備軍,常駐在邊境,然後建一支三萬左右的預備隊,就近安置在陝甘四省,平時分散為農,戰時集中為工,完全可以應付西北戰事。至少那些天天去四川拉新鮮蔬菜的士兵是可以減下來的,還有好多保障類的兵員,完全就是年羹堯太講派場佔用的,與打仗無關。說到邊境防衛,本身年羹堯沿邊境線擺開那麼多部隊的做法就是錯誤的,長期這樣下去,肯定把朝庭拖垮。真正的策略是“少擺多屯”,沿邊境各要塞派出少部力量擔負警戒任務,主力部隊集中在相對好保障的大城鎮,一旦有戰事,可以迅速緊急動同集結開赴前線。這樣做,既減少了朝庭的軍費開銷,又不影響對邊境的有效控制。

第二個要求就是減少西北大軍的糧餉。常話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雍正的這個要求實際上就是扼住了年羹堯的後頸。然而年羹堯還是乾脆地拒絕了。要知道年羹堯包圍叛軍主力的時候每天的軍費就是二十萬,一個月就是六百萬,現在縮減到了一百五十萬已經是少之又少了,雍正居然還想縮減軍費,年羹堯怎麼可能答應?這實際上是雍正和年羹堯之間的權力對話,雍正是想,我不動你的兵,動點錢總可以吧,錢也不讓動,說明你就有野心。年羹堯的回答印證了雍正的判斷。只不過年羹堯非常清楚的知道,西北戰事隨時的再次爆發的可能,雍正暫時沒有其他合適的大將軍人選,正因為有了這一點,他才如此肆意妄為。

第三個要求,雍正再問:那這些軍餉能否在西北四省解決?年羹堯又幹脆地說:“不能。”理由是西北四省太窮困了。年羹堯又拒絕了雍正提出的推行“火耗歸公”政策的建議,相當於拒絕了雍正四個問題。理由是“火耗歸功”嚴重傷害了貴族階層,實行這個政策,無疑是逼著西北的貴族們起兵造反。實際上他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盤,軍餉一兩銀子也不能少,西北的“火耗”誰也不能動,除了年羹堯自己。西北儼然成了年羹堯的天下,就算雍正也不能打西北的主意。他卻忘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個忘本的人,下場往往不會好到哪裡去。

縱觀中國歷史,無論哪朝哪代,除非是已經擁兵自重或者明確要反的,沒有哪大臣敢一次性拒絕皇上四個要求,敢拒絕一個的都是稀有品種。年羹堯倒好,一下子拒絕四個。上帝欲讓一個人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這三個要求(也可以說四個)年羹堯拒絕的都合情合理,但雍正心裡可不這麼想,聽完年羹堯的解釋,雍正已經動了殺心。於是雍正把孫嘉誠派到西北,一方面實行火耗歸公,一方面監視西北和年羹堯的一舉一動。除了孫嘉誠,西北其他官員全部是“年選”出來的,可見年羹堯在西北多麼飛揚跋扈不可一世。

年羹堯之所以敢毫不顧忌地拒絕雍正的幾個要求,主要原因是擁兵自重,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失去了對皇權的尊重和理性,甚至隱約有了自己想要當皇帝的念頭。人對權力的渴望是沒有底限的,不知多少人為追逐權力而陷入泥潭,有了兵權就想要人事權,然後要更大的人事權,要在皇權裡分杯羹,甚至取而代之。古代任何一代帝王,對擁有重兵的將軍都十分忌憚,有時候寧願錯殺也在所不息,其原因也在於此。比如說在軍營,

“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這種事情,歷史上也就深明大義的漢文帝治下的周亞夫享受過,其他的,誰要敢提這個,那就是犯上謀逆、無視皇權,下場必然是被誅殺甚至被滅九族。古代諸如此類的看起來很提氣的一些話,聽聽就可以了,切莫當真,當真就是死路一條。還有這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也是扯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牛逼,在皇權面前,軍令只不過是一張紙,人命比紙還薄。

但真正治年羹堯於死地的,卻還不是因為拒絕了雍正的要求,是因為年羹堯太善於鑽營,善於投機,不忠於雍正。一個奴才,調教了這麼多年還是不能同化,他卻還想自立西北王,要西北的人事任免權,這已經觸到了雍正的底線。雖說雍正曾說過此生絕不負年羹堯,但後來雍正到李衛那裡暗訪推行攤丁入畝新政一事,曾與李衛因年羹堯一事有過交談,雍正說:年羹堯在西北越來越專橫跋扈了。

李衛在聽到此話後,想也不想的就直接回答道: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他免了!然後又提起鄔思道曾對年羹堯的一句評價:年羹堯這個人要是用的不好,早晚有一天會鬧出大亂子。

李衛見雍正深思,又說起一句民間傳言: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戰場。

雍正聽到後,勃然大怒,這是年羹堯想在西北稱帝啊,接著此時傳來了孫嘉誠被殺的消息,雍正終於忍無可忍,立刻派人前往西北解除了年羹堯的撫遠大將軍一職,將其先貶為杭州將軍,後來連將軍也沒得做了,直接貶成看門大爺。

只是年羹堯還沒有徹底醒悟,依然是居功自傲的姿態,居然穿著黃馬褂看大門,一點也沒給雍正面子。最終,自己一步步邁向自己挖的墳墓,雍正本不想置其於死地,他卻逼著雍正殺他,臨死的一聲大吼,不知道是不是有了什麼醒悟。 多行不義必自斃,自作孽不可活!

<strong>

年羹堯臨死時也將雍正給他的佛珠還給了雍正,這表明年羹堯的心徹底死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主子奴才皇帝將軍,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海宸聊兵法


年羹堯以撫遠大將軍之尊,節制西北四省,耗時一年,最終擊潰羅卜藏丹增。得勝回京,雍正算是給足了年羹堯的面子,但年羹堯的反應呢,卻是一點都不給皇上臺階下。

先是凱旋歸來,面對群臣迎接,竟然連馬都懶得下,讓一堆王公重臣們仰望他。



緊接著,為雍正開列了一堆立功將士名單,張廷玉表示人數太多,一時難以完全安排,年羹堯竟然對張廷玉表示不滿。

然後,眾將士在金鑾殿上公然拒絕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堯還理直氣壯地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最後,在年羹堯離京之前,雍正特意擺了一桌火鍋大餐。為了支持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朝廷已經徹底耗空了國庫和各省的錢袋子,再也無法支撐更大的開支,所以雍正決定“委婉”地向年羹堯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問:羅卜藏丹增已經擊潰,十萬軍隊是否可以裁減一部分?

年羹堯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問:每年150萬兩的軍餉能否裁減些?

年羹堯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問:那這些軍餉能否在西北四省解決?

年羹堯再答:西北四省太窮,不能。

第四,雍正最後問:朕決定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堯最後答:大家都是百戰餘生,你不好從他們嘴裡掏食。



就這麼著,年羹堯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個省錢小攻略一一駁回了。這時,雍正的心裡想必已經不是憤怒了,而是動了殺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堯還有用。為了避免年羹堯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雍正順勢提了最後一個要求:

朕給你派個理財能手吧!

於是,孫嘉誠作為雍正的眼線和推行新政的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堯想必是覺得不能再拒絕皇帝了,便勉強接受了這個要求。

那麼,為什麼雍正作為帝王,給年羹堯提了四個要求,年羹堯都敢於拒絕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



第一,年羹堯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對皇權的敬畏和恭順;

第二,年羹堯坐擁西北四省,十萬驕兵悍將對其畏服,這使他隱約有了對抗皇權的念頭;

第三,年羹堯自詡四爺門人,以為現如今四爺坐了皇上,會寬容對他,不會拿他怎樣,所以恃寵而驕;

第四,年羹堯之所以在西北軍中有這麼高的威望,來自於他對於這些效忠他的將士的恩威並施。雍正想裁軍裁餉推行火耗歸公,歸根結底會損害將士們的利益。如果年羹堯答應了雍正的要求,勢必會傷了將士們的心,以後誰還會心甘情願聽他消遣,為他賣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