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三国演义》之中给了我们一个充满血腥味的灭蜀之战的结局。在这个结局之中,魏国大将邓艾、钟会双双惨死,蜀国大将姜维也惨死。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二士争功。似乎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此时实属邓艾冤死,钟会谋反,姜维复国引起的。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就让日航君结合二士争功中的几个疑点一一给大家说明。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灭蜀之战可以说是司马家族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一、钟会谋反一事

在《三国演义》中,钟会污蔑邓艾谋反,先冤死邓艾,随后和姜维策划谋反自立一事。因为《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钟会有谋反之心一事似乎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那么钟会谋反一事真的就是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吗?

我们看史书记载,似乎在灭蜀之战之前,魏国内部就有了多种传言说钟会有谋反自立之心。例如说司马昭的妻子王皇后曾经就对司马昭说过这样的话:

“后每言于帝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会后果反。”

除了王皇后之外,辛宪英、邵悌等人均有预感说钟会会谋反,并且多有人向司马昭反映此事。司马昭的态度很明确,任凭你们怎么说,我始终认为钟会不会谋反并且重用钟会。

但是后面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从钟会与姜维的密谋到钟会矫旨准备起兵废掉司马昭等事情都说明了钟会确实是有反心的。

如此说来,作为君主司马昭就犯了很严重的一个错误那就是识人不明。在如此重要的灭蜀之战中居然选择了怀有狼子野心的钟会充当主帅。司马昭真的那么蠢吗?他对钟会的信任来自何处?他又为何会顶着朝堂中的压力去任用钟会?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司马昭真的如此愚蠢吗?

二、司马昭信任钟会的依据

如果我们简简单单将司马昭看做一个昏庸无能之人我想可能就大有问题了。能够在当时那种混乱情况下掌握大权还奠定基业的人,一定不会太差。因此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我想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些劝谏之言都是上谏甚至是传言,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司马昭对钟会保持了信任。在《晋书》中有如此一条记载: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宽厚,未之信也。”

这是说是什么?也就是说钟会谋反的事情,还没发生就已经有人报告了。因为司马昭信任钟会所以没有相信。也就是说这些传言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仅仅是传言而已,因此司马昭没必要为了传言而放弃对于一个得力助手的信任。俗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恰恰就反映了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钟会谋反的传言最初真的只是传言

第二,钟会家族是司马家族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助手。在三国时代,门阀政治已经开始兴盛。一个人的活动往往不是单独的而是代表其家族的利益与投靠对象。例如说东吴顾陆朱张世家与孙家的合作。纵然孙策有杀害顾家顾康的举动,但是丝毫不影响顾家与孙家的合作。因此此时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家族合作的基础上。而钟会家族恰恰是司马家族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钟会出身自颍川钟氏。颍川钟氏与颍川荀氏等均有联谊,通过这层关系与司马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钟会曾受到司马懿好友蒋济的赏识,司马师兄弟与钟会兄弟私交甚笃,在《世说新语》中多有几人嬉戏玩闹的记载,其家族友谊可见一斑。钟氏家族也多有出仕为司马家族效力的举动。因此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很大程度上还带有对于自己的合作伙伴的钟氏的信任。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颍川大族一直都是魏国的忠实合作伙伴

第三,钟会与司马昭的私交与助手的身份。除了家族身份之外,钟会与司马昭的私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结合这层私交与助手的身份,我认为钟会更像是一个心腹。例如说曾有这样一个记载:

“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这个记载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实际上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钟会常常潜伏在曹髦身边作为司马氏的心腹去监视曹髦。从这样一件事情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司马氏对于钟会的信任程度。

之后远征诸葛诞一事中,钟会也多居中谋划,人们都将终会成为司马昭的“张良”,由此可见当时钟会是多么受司马昭的信任。

因此综上三点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完全是有依据的,而不是盲目信任,因此在钟会谋反之前可以说司马昭本人也是完全不知情的。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钟会曾经作为监控者在曹叡身边潜伏

三、关于钟会谋反言论的“空穴来风”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说钟会有谋反之心一事呢?有个成语叫做“空穴来风”,就是说你要有这个空穴才能有这个风,说得是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那么钟会谋反的“空穴”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组成:

攻击点一:大家对灭蜀之战的结果并不看好,因此就将矛盾点从司马昭身上转换到了主战派钟会身上。此时的蜀国尚有反抗之力,就在灭蜀之战之前,蜀国大将姜维还偷袭魏国。由此可见此时的蜀国尚是有一战之力。在灭蜀之战决议出来后,魏国内部多呈反对态度。其中诸如主帅之一的邓艾就明确表示了反对: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邓艾作为征西将军,常年处于与蜀国作战的第一线,可以说邓艾精通兵法并且熟知蜀国的内部情况。因此邓艾反对伐蜀的意见代表了当时最为权威的反对意见,有理有据并且有说服力。

虽然大家都知道此事不可行,但是谁也不敢正面说司马昭昏庸之类的话,无奈之下大家只得把火力转移到了当时的主战派钟会身上了。因此钟会就受到了很多攻击,包括说钟会跋扈、钟会有谋反之心等。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拔除掉主战派,进而终止这场看似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邓艾最初对于伐蜀之战是不看好的

攻击点二:钟会是单身且无子嗣。

我们在看各种各样的电视剧、历史小说的时候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情节:即大将外出征战,往往都要把自己一家的妻儿老小放在国中充当人质,这样君主才能安心派遣大将外出征战。这也就是拿着大将一家老小当作人质来约束大将。

但是钟会的情况有点特殊,他的情况是“单身无任”,对于“单身无任”的解释是这样的:

“魏制,凡遣将帅,皆留其家为质任,会单身无子弟,故曰单身无任。”

钟会也确实是这个情况,也就是钟会单身而且没有子嗣,仅仅是收养了兄长的儿子充当子嗣。因此钟会一旦外出领兵作战,恐怕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而产生反心。因此这一点也成为了钟会被攻击的点。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本人还有有意见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说,钟会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他个人了,而是他背后的一整个钟氏家族。就算钟会不顾忌自己的性命,也应该顾及整个钟氏家族的命运(虽然最后结果钟会真的不顾及家族命运),因此这条指控暂时保留。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领兵打仗之人如果没有家属做人质也是罪过啊

攻击点三:钟会嚣张跋扈,居功自傲。这一点我认为确实没问题。钟会年幼就被称为神童,基本上人人都认为此人日后必有大作为。此后钟会又成为了司马昭的心腹,有着司马昭的“张子房”之称,权势几乎达到了顶峰,时人记载:

“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出自钟会之意。”

当时钟会才多大?仅仅是三十多岁的一个年轻人。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位高权重,还担当上了灭蜀之战的主将,领兵十八万人,嚣张跋扈也是自然的。因此这条指控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综上来看,这三条指控不论是单身无子嗣还是嚣张跋扈,似乎都不能说明钟会日后谋反的必然性。因此当时司马昭并没有偏听偏信这些话,而是选择了信任钟会。

四、司马昭对于钟会的制约措施

说实话,哪怕司马昭再信任钟会,也不能对于钟会一点防备措施都没有。既然钟会单身无法给予其制约,那么就只能从军权上给予钟会制约了。因此司马昭针对钟会还是有进行制约措施的。

第一层制约即是邓艾。可以说在这一层制约中,既是邓艾制约钟会,也是钟会制约邓艾。钟会跟邓艾是很不对付的,这种“不对付”不是我们简简单单所说的谁看不惯谁,而且完完全全的不对付。因此利用德高望重的邓艾去牵制大权在握的钟会再好不过。两人的分歧点在哪里呢?

首先是在针对伐蜀的意见上,钟会是唯司马家马首是瞻,赞成伐蜀;邓艾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反对伐蜀。其次是在家世出身上,钟会出身自颍川钟氏,为名门大族,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与司马家族关系密切;邓艾则是出身低微,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长期在前线打仗,远离政治中心。最后一点在战略部署上,钟会好大喜功,希望建立不世功业;邓艾则不愿一味听从钟会指挥,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规划。

因此在实际作战中,钟会率领着伐蜀主力十余万人,邓艾的率领一支牵制的偏师,有着比较大的自主权,得以成为司马家族对于钟会牵制的得力助手。

除了邓艾之外,司马昭还准备了另外一人对于钟会、邓艾进行牵制和掌控,此人就是廷尉卫瓘。

卫瓘手中掌握有节制邓艾、钟会的权力,并且还有独立于邓艾、钟会之外的千余兵力作为周旋的力量。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监军制度,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卫瓘为司马昭设立的监军。

在这种三人相互配合,相互监视的情况下,浩浩荡荡的灭蜀之战拉开了序幕。我们似乎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司马昭敢于派出“隐有反叛之心”的钟会出战了。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邓艾是制约钟会的重要因素

五、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虽然战前有着诸多不利于钟会的谣言,但是通过司马昭的种种操作,灭蜀之战还是如期进行,并且成功取得大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明白了钟会谋反的传言的来龙去脉以及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以及反制措施。

灭蜀之战的成功彻底帮助司马氏在魏国树立起巨大声望,随后司马家族将会逐渐迈出称帝的步伐。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钟会之叛:谣言的传播与司马昭无条件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