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单身匹马就敢逼宫了,难道皇宫里就没有护卫拦他吗?

阿布160104287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也就是说,当时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前往“保护”李渊。于是,尉迟敬德穿着铠甲,手握长矛,就直接进去找李渊了,一直到达李渊划船的那个湖边。

要知道,宫中一向禁卫森严,皇帝的安保工作,肯定做得很好。为什么尉迟敬德前去找李渊的时候,竟然那么轻松,完全没有阻碍呢?

(尉迟敬德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不过,我们可以从史书的一些记载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宫廷管理松散。

《资治通鉴》曾记载:“世民居承干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

这句话意思是说,李世民当时住在承干殿,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这两个地方都与李渊住的地方,以及东宫李建成住的地方相通。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可以互相随便来往,随便去见李渊。而且,去的时候,还乘坐马匹,携带弓刀。由此可见,当时的宫廷管理,有多么的松散。

之所以这么松散,一是因为当时唐朝刚刚建立,李渊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他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把自己当成是普通老百姓人家的情况。对皇宫那种戒备森严的情况,没有明确的观感。二是李渊生性豁达,不拘小节。同时,他又是一个比较爱自己儿女的皇帝。从他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问题上的摇摆不定,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谁也舍不得打压。

管理的松散,不设防,侍卫不多,也给了尉迟敬德机会,他得以在皇宫里随便走动,轻易找到李渊。

(李渊剧照)

二、李世民在皇宫中布防了自己的“勇士”。

《资治通鉴》记载了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擒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这里面提到“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这句话,就是说,李世民一直在蓄养“勇士”,一共养了八百“勇士”,而且在玄武门政变之前,这些“勇士”已经都进入宫中,都穿上了铠甲,手拿着武器,在各个地方安插好,等着政变发动。

很显然,李世民其实一直在精心准备着发动政变,因而才会提早“畜养勇士”。这一点,就和当年司马懿悄悄蓄养“三千死士”一样。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发生前,做了非常多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事,其目的,一是为了欲擒故纵,让手下的人着急,增加他们战斗的激情,二是表现出自己顾念兄弟骨肉之情,不忍加害兄弟的“仁君作风”而已。

正是因为李世民提早把“勇士”安插在宫中,因此,尉迟敬德去见李渊的时候,才一点阻碍都没有。

(李世民剧照)

三、李世民策反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手下。

其实,李世民在“蓄养勇士”,李建成、李元吉也没有闲着。

当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的时候,他进宫中,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与你老人家的后宫淫乱呢。李世民这可以说是一个大杀招,任何人都害怕别人给自己戴绿帽,何况是自己的儿子。所以李渊相当震惊,让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一起进宫对质。

李建成和李元吉接到诏令后,其实也是有些担心的,何况当时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已经立马就把这事告诉了李建成。当时李元吉有些担心,说恐怕有危险。《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李建成说了一句话:“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建成早就在玄武门及皇宫中安插了他的人马,你根本就不用担心。

但事实上,这件事,早就被李世民知道了,他已经买通了玄武门的执行禁卫头领常何,还有其它一些宫廷禁卫。李建成以为他在宫中好好地安插了他的人马,没想到李世民早先下手为强,这些人早就倒戈,成为李世民的人了。

因为宫中都是李世民的人,所以尉迟敬德进宫,前往找李渊,当然就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我从两个层面来回答:

一、尉迟敬德是带着秦王府兵马的。

尉迟敬德显然不是单枪匹马去宿卫(kongzhi)李渊的,他必然是率领了部队的。

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当天,尉迟敬德指挥七十名骑兵杀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因此,尉迟敬德手中是有部队的。

不仅仅是尉迟敬德,秦王府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将领,诸如程知节、秦叔宝、屈突通等人,他们也都是有部队的,否则,屈突通一个70岁的老头,他去玄武门有什么用?

在玄武门遭到薛万彻等东宫齐府兵猛烈进攻的关键时刻,秦王府数百名骑兵赶到,打败了东宫齐府兵,“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旧唐书》李建成传)。这数百名骑兵,必然是秦王府的骑兵将领率领的,结合《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的“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可见,秦叔宝等秦王府将领,都是带着部队的。

二、太极宫宿卫部队几乎没有抵抗

对于秦王府部队进入太极宫,太极宫的宿卫部队是基本持同情和支持态度的,整体上没有抵抗。当时李渊的元从禁军有3万人,按照五番番上计算,当时宿卫玄武门的禁军当在6000人,当然,这里有的将领本来就是李世民的人,例如常何,有的将领则倾向于李世民,例如敬君弘、吕世衡,但是,秦王府几百上千人马进入玄武门,宿卫部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跑去向李渊或者李建成报个信,军心向背可见一斑。

进入玄武门后,太极宫内各处,也布防了不少卫士,当时五府三卫大约5000人就是负责太极宫内宿卫的,也按照五番番上计算,当时在场的宿卫卫士大约在1000人。

此外,李渊身边还有千牛卫士,总兵力270多人,即便考虑番上因素,也得有数十人,这些人负责近身宿卫李渊。

因此,尉迟敬德率部前去宿卫(kongzhi)李渊,必然要经过这1000名五府三卫以及那数十名千牛卫士,只要这些卫士但凡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必然就会有人跑去给李渊报个信,但实际情况呢?尉迟敬德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就冲到了李渊跟前,“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而此时的李渊,处于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状态,以至于还要向尉迟敬德询问,外面到底谁在作乱:

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就充分说明,在尉迟敬德冲到李渊面前之前,李渊身边的卫士们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也没人向李渊报信。

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为什么没人抵抗和报信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是李世民当时的职务,李世民当时是尚书令、领十二卫大将军,而当时太极宫的宿卫部队,包括元从禁军、五府三卫、关中十二军、千牛卫士,等等在内,都隶属于十二卫,最终都归尚书省管理。这一点需特别注意,在武德年间,还没有出现直接隶属于皇帝的禁军,所谓元从禁军,也是隶属于尚书省和十二卫的。

因此,我推测,当时进入太极宫的秦王府诸将领,很可能手里都持有李世民的教令或其他信物,而对于李世民的教令,宿卫部队是需要服从的。

第二是李世民当时在军中的威望,李世民虽然有职务上的便利,但是,往太极宫里调动秦王府兵马,毕竟是天大的事儿,当时负责太极宫宿卫的各位十二卫将领又不是傻子,李世民要干什么已经非常清楚了。李世民虽然是十二卫诸将领的上司,可李世民的上面是皇帝李渊呀,说到底,十二卫诸将的最大的Boss应该是皇帝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因此,面对李世民私自向太极宫调动秦王府兵马,按说十二卫诸将应该出面阻拦,至少应该拖延时间,同时迅速向李渊报告。可实际上,李世民率军进入太极宫是一路绿灯,十二卫的部分将领还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例如长孙顺德,时任左骁卫大将军,”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旧唐书》长孙顺德传)。反倒是东宫和齐府兵马,在试图进入玄武门救援李建成和李元吉时,遇到了玄武门宿卫部队的抵抗。

这就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李世民当时在军中崇高的威望。

我认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李世民率军进入太极宫,尉迟敬德率军宿卫(kongzhi)李渊,才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详侃历史


玄武门事变其实就是一次武力政变,政变一方是李世民,杀了竞争者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武力威慑和软禁控制李渊,迅速达到了李渊将皇位让给李世民的目的。

唐代禁军的主力是在守卫皇宫各门,尤其是玄武门,玄武门守将表面上是李建成的人,暗地里实际上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李世民带着部下全副武装能提前悄悄通过玄武门进入皇宫并埋伏在去湖心岛的必经之路上。而李建成以为玄武门守将是自己的人于是毫无防备放心大胆地只带少量随从进宫。

李世民事前向李渊密奏称李建成淫乱后宫,于是李渊召集相关人等到湖心岛宫殿对证,由于此事涉及皇室和内宫名誉,当然不可能大张旗鼓,所以宫殿不便安排大量宫廷侍卫。

事变发生后,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拎着人头能进宫殿见到李渊,本身就说明宫殿外的侍卫们都已经被控制或被解决了,他站在李渊面前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叛作乱已经收拾了。尉迟敬德拎着人头其实也有杀鸡骇猴的意思,吓的就是李渊这只猴。

李渊一看这情况自然能明白至少宫殿已经被包围控制了(可以理解为自己实际上被控制已经失去自由了),而且皇宫各门也大概率已经被控制了,此时再叫唤站在身旁两三个贴身侍卫已经于事无补毫无意义。更何况尉迟敬德勇冠三军,真要反抗的话少量贴身侍卫也搞不定尉迟敬德和他的手下们。

所以李渊绝不会让几个贴身侍卫上前做无意义地反抗,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做自己可能性命堪忧,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和李世民合作,于是只能违心地肯定尉迟敬德镇压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叛作乱的行为,并在不久以后就不得已让位于李世民。


简读中国史


这个问题涉及到玄武门之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路径。

根据唐朝皇帝的仪卫制度,唐朝皇帝身边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的禁卫军;有供奉仗、亲仗、勋仗、翊仗、散手仗,合称"五仗"的衙卫成员,这些人员不算上领兵官共180人,再加上源自北魏的高级禁卫武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共48人,也就是说高祖李渊平日里身边一般都有禁卫人员200人以上,并且理论上每个人都是所谓『武艺可称者』,并非滥竽充数者。

当日李渊本身要做的事情就是按问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3个儿子,所以所召诸臣皆当朝宰执大臣,包括裴寂、宇文士及、萧瑀、陈叔达、封德彝,一个如此正规的场合,整个李渊身边的仪卫场面自然不会小。

因而,所谓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逼迫李渊取得手敕,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在袭杀建成、元吉之前,李渊身边及附近诸门之禁卫已被李世民政变武装制伏。

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当日袭杀建成、元吉之前,李世民集团可能已经制服李渊的近卫,伏兵于临湖殿,等待隐太子与齐王自投罗网;李渊原在舟中,但知道建成、元吉死讯后,李渊舍舟登岸,进入临湖殿,此时他已经被李世民部下控制,但是李渊拒不就范,李世民因为得不到皇帝手敕,所以只好让尉迟敬德以自己两兄弟的首级示忠于隐太子与齐王坚持作战的部下退兵。

另一方面,也只好让以凶猛鲁莽、杀人不眨眼人设著称的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前往李渊这里(甲胄上可能还满是鲜血),是不惜一拍两散的姿态,李渊不从的话,可能自己与在场大臣都会玉石俱焚,在与李世民关系较好的宇文士及、萧瑀、陈叔达偏向李世民,封德彝骑墙,自己最亲信的裴寂也默然无语的情况,李渊最终只好用间接的方式发布敕令承认政变合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到李渊面前的尉迟敬德主要是一个因为形象狰狞吃相难看而成为暗示性象征的符号,在武力方面已经有其他人员控制了李渊及其身边的大臣。

在关于玄武门之变,秉承李世民旨意的记录者强调李世民方面仓促不得已,参加人数很少,这可能是不真实的。


谈古论金


尉迟敬德肯定不是单枪匹马闯皇宫的,必定是经过一场血战才到李渊面前。

我个人毫不怀疑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过程的史书记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把自己的无奈、被迫甚至委屈浓墨重彩描述,并丑化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些内容都可以无视,但一些关键节点是可信的,比如李渊交权了,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无中生有或者颠倒黑白的。

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尉迟敬德带了70骑兵出现,尉迟敬德杀了李元吉。是尉迟敬德还是李世民杀李元吉并不重要,我们只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门内被杀,人头被砍了下来(有学者认为70骑兵是史书记载有误,应该是最初埋伏的十人中的七人,我个人认为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唐代骑兵,这只能算轻骑兵)

史书中下一个记录就是李建成的护卫将领薛万彻等人发现情况不妙,开始向玄武门守将要人,无果后回去调集了2000人的李建成私兵开始攻打玄武门。之后战斗很激烈,玄武门守将有二人与薛万彻等人对攻并战死,流矢都射到了内宫。等薛万彻发现无法攻破玄武门后,准备掉头去攻打秦王府。

这时,尉迟敬德才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出现在玄武门。见此情景,薛万彻等人士气崩溃,士卒逃散,李世民才取得全面的胜利。

这就说明: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到尉迟敬德拿着人头出现在玄武门,中间有一段时间的空白期,至少一小时以上。这段时间尉迟敬德和70骑兵在做什么?这是所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的内容。同时,李世民这一小时中也失踪了,并不在玄武门。弄清这一小时李世民、尉迟敬德在做什么,整个玄武门之变的链条才能完全打通。

根据史书记载,李渊是在皇宫内苑湖中的船上被尉迟敬德找到,尉迟敬德披甲持矛站到了李渊面前,逼迫李渊交出长安军队的控制权。李渊同意后,尉迟敬德才拿着李建成和元吉的人头出现在玄武门。

我个人分析:这一个小时,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带着这7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突袭了李渊当时所在的位置。

当天,李渊本来是想组织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一批大臣审理一个大案,是李世民头一天举报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案。如果举报属实,建成的太子位必定不保;如果举报不实,李世民就是个拨弄是非的小人,再无问鼎可能。那些大臣已经就位,围绕在李渊周围。

那么,在游船上可信程度就比较低了,这不是一个足够庄重审理案件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李渊的三个儿子、涉及到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涉及到打下大半个中原的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会议地点应该在太极殿,或者某个平时李渊议事的中小型宫殿。

但是,宇文士及、封德彝是李世民的内应(从李世民继位后论功行赏就能看出来),可能在李世民发动之后,这些人建议李渊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到某个城门驻军军营中,这样更加安全。或者李渊的安全守卫本身是有预案的,有警之后就要按预案转移。

但转移需要时间,而且转移过程是从深宫内部出来,经过一些相对开阔的场所,这样就给原本固若金汤的皇宫内部防卫体系留下一些薄弱环节。

而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七十骑兵就抓住了这个瞬间,一路突进杀到了李渊面前。久经战阵的七十名骑兵精锐,对抗数百数千名分散的、没什么战斗经验的、毫无准备且以步兵为主的皇宫内卫,带队的人是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还有勇冠三军、嗜血成性的尉迟敬德为冲击箭头,小小的长安皇宫完全可以被凿穿。

李渊也是久经战阵的老将,我相信即使他身边有二三百人保护,面对七十名成锋矢阵准备向他冲锋的精锐骑兵,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大喊“住手!”,否则被马踩死都不冤枉。于是,李渊就是这样才给了尉迟敬德披甲持矛站在面前说话的机会,长矛的矛尖上必定还有鲜血滴下。


(这才是唐代披甲重骑兵)

总之,这是一个典型的战术突击行动,在一个很熟悉的场所(李世民必定有长安皇宫图纸),行动目标路线可以预测,还有足够的情报支持,再加上精锐骑兵的在小范围的强大突击力,就把这个本来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千古一帝、天可汗李世民的最后一次亲自战斗,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并取得了全胜。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旧唐书》中关于这一段是这么记载的:

“是时,高祖泛舟于海池。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高祖劳敬德曰:‘卿于国有安社稷之功。‘赐珍物甚众”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晓,玄武门之变发动的时候,是进行了周密安排的,虽然秦王府人马不多,也就800人,但他们胜在行事周密,突然发动,没有经过太多人的激战,李建成才进来,就被李世民一箭射下马。

李元吉不知道是不是太过震惊三箭都没射到李世民,看见太子挂了,就纵马东奔准备去找家长,还没走远,就被尉迟敬德追上,然后射下马来,接着只能跑路,跑了一阵李世民赶来,但他的马在林子中被绊倒,于是只能下马,李元吉上去夺李世民的弓,这时候尉迟敬德策马而来,无奈他只能朝武德殿跑,求李渊庇护。尉迟敬德一遍策马追上去,一边搭弓引箭,直接给李元吉射了个透心凉。

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不会超过一炷香的时间,李世民就控制住了局面,那么问题来了,光天化日之下,皇宫禁内之中,公然杀兄弑弟,李渊皇宫内的卫士都是死人么?

《旧唐书》中对这里也没有详细交代,大致上应该是这800秦王府卫士控制住了玄武门,撤换了宫内卫士。反正整个过程进行的十分之“稳”,并没有惊动李渊。

笔者翻看了《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关于李渊居然这时候在海池泛舟,而不在武德殿或者太极宫,十分之不合理。

首先,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建成和李元吉指使傅奕给李渊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把李世民叫来,把密奏给他看,李世民看完立马反咬一口,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又气又怒,决定第二天让这三兄弟当面对质。

既然是当面对质最后摊牌,没道理裁判一个人跑去泛舟游湖啊,李渊的心到底要有多大,才会干出这种不着调的事情来。

所以这里面必然有隐情,而这个隐情,就是李渊实际上早就被挟持到了咸池的御舟上,或者不是挟持,而是事先李世民强烈要求李渊去泛舟,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他身边必定是没有卫士的。不然无法解释他为何会兴致大发,在三个儿子反目成仇,互相攻讦,需要他出来主持局面的时候,跑去游湖,还特么是一大清早就去,游着游着把时间也给忘了。

而这三本史书之所以都没有提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尊者讳”。李建成、李元吉始终只是臣子,不是皇帝,做掉他们的事情可以比较直白详细的写出来,但是李渊和李世民毕竟是皇帝,逼宫挟持这种事情怎么能够直接给写出来呢?所以三本书都相当隐晦地描写了李渊在里面跟个白痴似的“无作为”状态。

既然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发动之前,已经被挟持,自然尉迟敬德一个人就能单枪匹马去逼宫了,他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李渊不顺应形势,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时,自己该怎么办?庆幸的是李渊悲愤交加之下,审时度势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稚君


尉迟敬德并非单枪匹马,那只是历史传说而已。没有李世民的授权,没有提前计划的万无一失,借他八个胆子他也不敢。另外单枪匹马是不可能的,就算准备的万无一失,也不敢保证没有突发状况。所以,真正情况应该是在完全的准备下,尉迟敬德带着少数护卫逼宫。很多真实历史传着传着就变成故事了。


木子瞎侃


尉迟敬德逼宫是在李世民集团多方筹划下的第一步。李世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脸面不敢亲自面见李渊,以免落得个坏名声。

尉迟敬德自身性格勇猛冲动。冲锋陷阵第一人。

谋划军师已经将皇宫内外势力收买,各大将军士兵都是李世民的,宫门门禁也是如此。万无一失,尉迟敬德只是摆摆样子而已。





千衣晓生


尉迟恭之所以单人匹马逼宫,是因为有李世民作靠山。玄武门之变的消息肯定传到了内庭,就算宫里的人不知道结果,看到尉迟恭提着太子的人头,傻子也知道怎么回事。宫中护卫也知道这个时候来挡他有死无生,因为变天了。


羽书迟


当时的情况是,整个人宫禁的武装力量已经全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下了,尉迟敬德又是李世民手下大将,谁又能挡得了他,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渊才会把皇位乖乖禅让给李世民,因为已然被架空,自古以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谁掌握武力谁说了算。所以就当时情况是没有人敢阻拦,人人都明白,李世民要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