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风雪梦不逝


所有人都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冷酷无情的皇帝,我却不这样认为,其实老朱还是挺仁慈和有人情味的。这从他称帝后善待前对手陈友谅的儿子之事可窥一斑。

元末明初是战乱纷纷的年代,当时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

陈友谅和老朱一样,都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但是他建立的政权比老朱早9年。



陈友谅在1359年迁都今江西九江,尔后登基称帝,自称大汉皇帝,国号汉,历史学家称其为“陈汉”。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元朝马上要灭亡,朱元璋和陈友谅必须决出一个正统皇帝。于是双方于1363年8月30日,在鄱阳湖展开了生死决战。

在世人眼中看来,陈友谅的实力远在朱元璋之上,老陈兵多、将广、战船庞大且数量多。

然而上天却选择了朱元璋。鄱阳湖一战,老朱在刘伯温的辅佐下,导演了一出元末明初版的“赤壁之战”。

最后陈友谅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在纷乱中被流矢射死。陈友谅的长子陈善也被老朱的将士们杀死了。



陈友谅有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和次子陈理。

陈友谅和长子都死了,陈友谅的手下大将张定边就拥立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在武昌称帝。这一年陈理12岁。

第二年(1364年),老朱亲率大军征伐武昌,他用攻心之计和金钱官职诱惑陈汉大臣,群臣纷纷归附朱元璋。陈理成了光杆司令,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献城投降。

当时老朱看到13岁的陈理跪在地上不敢抬头,顿生怜悯之情,亲自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库里的金银财宝随你自取。”同时封他为归德侯。

陈理的叔叔和伯伯们都得到了封赏,最后还为陈友谅立庙祭祀。谁说老朱冷酷无情呢?



办完这些后,陈理随老朱回到了南京。

在南京,老朱对陈理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小孩子不懂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时常口出怨言。

老朱心说:“历史上废帝的后代都是斩草除根,我如此厚待他却不知感恩,人都不知足,他能活就说明我够大度了”。

老朱叹了一口气自语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老朱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陈理砍了,这样可免除后患。但老朱想了很多:“陈理是个小孩子,他口出怨言倒没什么,就怕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怎么办呢?杀他很容易,但是那样会被世人指责。



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让陈理远离京城,越远越好,否则时间一长会被人利用。

恰好这时高丽(今朝鲜和韩国)使臣来访,老朱眼前一亮,何不把陈理打发到高丽去呢?

这是个好办法,老朱随即给高丽国王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请国王对陈理多多关照,同时让归义侯明升护送陈理迁居高丽。

陈理一行人到了高丽后,受到了高丽恭愍王的接见,看在老朱的面上,国王还封赏了陈理,陈理吃泡菜随便,泡韩国妞随便,总之很照顾他。

陈理57岁时去世,死后留下了一脉骨血,到现在朝鲜和韩国都有陈氏的后人,他们奉陈汉皇帝陈友谅为祖宗。


秉烛读春秋


都别抢,我来答。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杀死陈友谅的后代,我认为既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尊重陈友谅这个对手,不愿意让他断子绝孙,当然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认为陈友谅的后代压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与其杀死他,不如把他打发远远的。

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陈友谅只是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无能的人,不管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对反元事业做出了贡献,就像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秦朝的灭亡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陈友谅被塑造成为一个叛贼般的坏人,这一点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些功劳都不能随着刘邦和朱元璋的胜利而被抹杀,尽管朱元璋评价陈友谅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明太祖实录》)”,不过我相信朱元璋对于陈友谅还是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愫。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死于流箭,他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善,在鄱阳湖之战中被俘虏,关于他的下场没有过多记载,想来应该没有被杀,毕竟朱元璋连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陈理都放过了,没有理由不放过陈善。

毕竟陈善被俘虏后,陈理就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了武昌,在那里扯着陈友谅的大旗继承了父亲的陈汉政权,改元德寿。不过第二年就被朱元璋亲征击败,陈理出城投降,当时朱元璋劝慰陈理说不要害怕。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这时候的陈理多大呢?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他能懂什么,无非都是那些陈友谅的旧部下唆使他继续和朱元璋对抗。

朱元璋不仅善待陈友谅的儿子,也很善待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他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候,大哥被封为归仁伯,二哥被封为怀恩伯,按理说这一家子应该感恩戴德的继续活下去。但这个陈理偏偏有点不知好歹,经常口出怨言,可能是觉得朱元璋亏待了他们,或者对朱元璋怀有一丝恨意。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到底还是不忍心杀陈理,于是就把他给打发到了高丽国去吃泡菜去了。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我觉得可能还因为他觉得陈理这个人难成气候,要是朱元璋觉得他很聪明,将来可能威胁自己,那可能狠一狠心就给杀掉了。

但因为陈理并不具备这种聪慧,朱元璋也就觉得他不足为患,所以也就不杀他了,这样一来,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名不是?

而这个陈理到了高丽国以后日子过的真是毫不艰难,一来远离故土,语言不通,身边没有个人说话;二来高丽国王也不是很待见他,他到了那边以后高丽国王打发给他九匹苎布,后来又赏赐给他一些微薄的田地让他自力更生,还赏给他一名婢女。

后来他有一个儿子,估计就是和这名婢女生的,虽然陈理名义上是个王爷,但是拔毛凤凰不如鸡,陈理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棺材板都还是李氏王朝赏赐的。


围炉谈史


本来元末之争,湖北人是可能主导元末后的天下大势的。可以自汉光武帝的春陵系之后再次执掌天下。但湖北人好内斗真不是盖的。一手好牌因为陈友谅的自私自利打的稀烂,成全了安徽人。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军,就没几路好货,军纪差,鱼肉百姓,杀人如麻。

但徐寿辉部几年时间就可以积聚百万之众。与徐寿辉为人正真,厚道分不开的。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与朱元璋相比,虽然不如朱朱元璋手下那么多人才,但好歹也有陈友谅和明玉珍这样的优秀将领。

但论义气和忠诚度,徐部下跟朱元璋部下根本没得比。除了明玉珍好点。其它将领一个比一个奸诈,一个接一个的反叛想自己当皇帝。天下大势都未定,就开始内斗消耗来了。焉能不败。

农民起义,大字都不识一个,谈什么主义信念也搞不懂,聚众起义,自然义字当头。一个个的内斗翻盘,义气何在,再怎么牛也是必败无疑了。

再看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无疑是朱文正和徐达了。

陈友谅已经占据长江中游,与朱元璋相比,有地理优势和人力优势。顺江东下,船队遮天蔽日。如果拿下洪都,则可直捣朱元璋腹地,天下大势基本定了。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是个天才少年。洪都守卫战,抵挡住了陈友谅的攻势,陈友谅军队士气被消磨,死伤惨重。胜利的天平向朱元璋一方倾斜,顺江东下平推变成了朱元璋逆江而上。

朱元璋创业之初,团队也许不是最强的,确是忠诚度最高,最团结的团队。手下猛将如云,却未曾听说想要杀主自立的。

陈友谅就是典型的卑鄙小人的做派了,位子都没坐稳,就迫不及待的杀主自立,死有余辜!


码上春秋


陈友谅这个人做事不讲究,也没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为急着称王,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干死在了鄱阳湖之上。


陈友谅不地道?做事不讲究?怎么死的?

陈友谅本来姓谢,因为他的父亲入赘到了陈家,所以改姓了陈。家里面世代渔业为生,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陈友谅就趁着这个风气参加了天完红巾军。

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最后竟然功至元帅,可见陈友谅率兵打仗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后来天完红巾军出现内斗,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没能得手,准备逃往黄州。

陈友谅趁机杀了倪文俊,收编了他的部队,自称宣慰使,开始掌握天完红巾军的实权。后来他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开始在红巾军内部搞内斗。

杀了战功卓卓的赵普胜,后来又挟持了徐寿辉,并且自称为汉王。后来不满足于做王,又把徐寿辉杀了自立为帝。而在另外一边朱元璋也没闲着,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

双方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经常倾轧对方。但是由于陈友谅夺权手段不光彩,因此在此消彼长之下,大部分人都投降于朱元璋。

最后双方的一场战争发生在鄱阳湖,陈友谅不小心中了一支流失。史书上面的记载是射中眼睛,穿过后脑勺,死的可谓是凄惨无比。既然汉王都死了,朱元璋打得就轻松了。



陈友谅儿子陈理怎么回事?为何到了高丽?

陈理其实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陈善儿。但是在这次战争当中,哥哥陈善儿被朱元璋俘虏。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天黑,带着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连夜逃回到了武昌。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张定边扶持陈理登基。但是朱元璋这边准备赶尽杀绝,在同年的冬天便大军压境。为了解决围城之困,丞相张必先前来救援。

但是才到半路上,就被常遇春活捉。张必先活着的消息传回武昌之后,整个武昌城混乱不堪,大量人员准备投降于朱元璋。人心都已经不在了,陈理也没有坚持的必要。

因此他将城门打开,跪在路上迎接朱元璋的到来。朱元璋看到他的身影之后,立刻把她从地上扶了起来,还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把你怎么着的”。

朱元璋把武昌的国库搬空之后,就带着陈理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不仅给他封了侯,陈友谅的几个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赏。但是陈理整天闷闷不乐,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陈理,也有点口无遮拦,经常说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话。这样的事情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让他很是不舒服,于是把陈理找来:


我先前念你年纪比较小,所以不打算惩罚你。但是你不能仗着我对你的恩惠,如此的肆无忌惮。既然你如此不知感恩,你就到高丽住着吧。”

其实朱元璋还是比较好心的,他给当时的高丽王一大笔赏赐,让他必要的时候接济一下陈理。到了高丽之后的陈理,生活状况直转而下,要不是高丽王时不时的接济,估计最后都饿死了。

陈友谅的后人在哪?九姓渔民怎么回事?

有关于陈友谅的后人,网上主流媒体的说法是“九姓渔民”。原来当年陈友谅兵败之后,朱元璋把他手下大将后人发配到各个地区。

他们的后人被要求必须住在渔船上,世世代代都不能登岸,这种情况一直在清朝才出现改变。

其实这部分并不是陈友谅的直系后人,只能算作是一部分。陈友谅战败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逃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说他的大儿子,再后来改为了谢姓,来到了四川白帝城居住。一直过了6代人,才改回了陈姓。他们这一代人,后来分布到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重庆南川陈、湖南张家界陈、湖南靖州广西融水陈张、山西洪洞、河广东龙川河源陈烟殷钟、北泊头、河南偃师密县登封陈夏、湖南澧县岳家湖花园台陈、湖南临澧陈刘等等。都有陈友谅后人。

史之策


其实各位如果仔细点去看一下大明王朝的一些历史知识的话,就会知道跟朱元璋做对手的这个陈友谅所辖的土地上面的那些军民,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讲义气。

这是一件好事儿,为什么?因为你手底下人讲义气,你只要跟他们打点好关系,基本上不会背叛你,但是如果你本人不讲义气,那你很有可能会被这些人一直拒绝,甚至于最后他们造反。

其实陈友谅在第一次和朱元璋的对决里面是稍占上风的,但是后来自己大败而归,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后院起火,没办法,陈友谅是谋朝篡位,自己干掉了曾经的两位老主子,然后才登上的那个位置,所以陈友谅势力底下,有很多人不服他,当然不服,不是说这些人想要造,反而是这些人觉得陈友谅不讲义气。

当然陈友亮手底下也有一些讲义气的,比如说张定边,就一直帮着陈友谅打点折各种各样的事情,陈友谅死了以后,他甚至让陈友谅的儿子登上了位子,这个陈友谅的儿子指的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陈里。

好,讲完这些东西,咱就讲讲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的儿子。

他要想想,在陈友谅的政权里面分为两波人,一波人讲义气,但是陈友谅杀了他们的老主子,感觉陈友谅这个人不地道,所以不配和陈友谅做事情。第二个讲义气,跟陈友谅称兄道弟,所以帮程友亮一起打天下。

无论是哪一拨人,他们都是讲义气,他们都是要看来的那个主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到底讲不讲义气,才肯配合他做事情,说起来这帮人还真挺奇怪的,所以无论如何,朱元璋都必须做出来一副自己讲义气,讲义气,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重守承诺,一诺千金,这才是真正讲义气的表现。

这个陈友谅的儿子,虽然是陈友谅的一派的,但是朱元璋进攻的时候,陈友谅的儿子站出来第一个头像,并且是开城投降,这一点对朱元璋来讲,简直就是一个意外之喜。同时对朱元璋来说,接下来怎么处理陈友谅的儿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别人是自己投降的,你如果这个时候杀他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手底下那么多人都看着呢,如果这里稍微一个处理不慎,那接下来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人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当然控制在自己的身边,那还不算事,还得把她带出原先他所管辖的土地。

就好像曹操接管了刘表的荆州之地后,把刘表的儿子迁出了荆州之地一样。

原本陈友谅的儿子如果这样一直保持下去的话,朱元璋能养他,白白胖胖,一直到老死,但是没想到陈友谅这个儿子不消停 ,酒后吐真言,当然自己父亲就是被对方给杀死,这一点无所谓,直接就在那里破口大骂,骂朱元璋。

这还了得,这件事情如果让陈友谅原先的手下听到了,那是要出大事儿的,所以干脆让你去一个你能够说话,但是你说话的声音别人听不到的地方,高丽这个地方最好不过。


漩涡鸣人yy


“成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为何朱元璋没有杀了陈友谅之子呢?不杀也就算了,为何不放在身边监视,却要送到韩国去?是韩国的泡菜好吃吗?

不可否认,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历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却抛弃了后者。陈友谅被杀,其子陈理却能够活了下来,这是朱元璋的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朱元璋不懂“斩草要除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陈理的父亲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被乱箭射死,陈理被手下一干人挟持回武昌后称帝。第二年,朱元璋亲征武昌,大败陈理,陈理投降。陈理进入朱元璋的军营中,跪地害怕的发抖不敢抬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就过去扶起陈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治你罪的。金银财宝任由陈理选取,然后让他返回南京。

这陈理住在京城,一直犹豫寡欢,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狂言,言语要替父报仇之类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知道后,说: 这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和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就这样陈理被送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韩国是我附属国,当时韩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数时候靠我天朝的救济和吃着泡菜过日子,既然到了陈理到了韩国,那韩国泡菜自然是吃过的(这么说是为了顺应提问者吃泡菜一说)。

之所以朱元璋没有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陈理,我认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这个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笼络人心,陈友谅虽然被杀,但是陈友谅还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统治思想还影响着被其统治过的地区,如果善待陈友谅之子,何愁没有更多的人来投奔?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为了日后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誉。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朱元璋一生之中碰到的第一位强大的对手,就是渔民陈友谅,这位来自湖北的枭雄,凭着高超的政治手段,在徐寿辉的队伍中成长壮大,并最终废了徐寿辉,取而代之,成为割据政权汉国的最高领导人,军政一把抓,尤其善于水战,其所打造的战船可以说放在任何封建时代都是顶尖的存在。



然而占据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却在鄱阳湖中大败,于乱军之中中流矢而亡,其手下部将张定边火速回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继汉王大位。

当时陈理刚刚十二岁,尚在懵懂年级。

携胜利之余威的朱元璋进军武昌,陈理眼见大势已去,主动出城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封陈理做了归德候,紧接着护送陈理在南京定居,如此过了六年,朱元璋大业已定,遂将陈理等人送到高丽定居,从此这位命运多舛的陈友谅之子,在高丽过着窘迫的日子,吃着泡菜,直到死亡!

其后世子孙仍旧在韩国繁衍,成为韩国的一份子!

一代枭雄朱元璋,怎么就没有杀陈理,反而送他去了韩国呢?



一,朱元璋还处在创业阶段,对于投降的敌人,如果没有善待之,那么天下就没有敢归降之人,自己为自己增加了难度,所以他必须把戏唱好,给天下人一个明示,更是给陈友谅旧部一个明示,我朱元璋,优待俘虏!

二,等天下大势已定,内外忧患已然在掌控之中,那就得到了该算总账的时候,怎么算?按轻重缓急,威胁重者必杀之,但是陈理还算规矩,且陈友谅部众早已被打散,重要人物都已离世,谅陈理翻不出什么浪,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一个流放,而且还是国际流放,直接流放到韩国,你一个处在异国他乡之人,只能是客死他乡了,这也算是一种恩赐,让你苟活,就不错了!

三,当时的高丽,现在的韩国,就是跟在朱元璋后面的小弟,是明帝国的藩属国,其国王不准称帝,而且其继承王位者需要明帝国册封,那时候的高丽以及其后的李氏朝鲜忠诚的充当了狱卒,将陈理永久的禁锢在韩国这片土地上,但凡有任何异动,必杀之!



话说回来,朱元璋对陈理算是照顾有佳了,毕竟留了活命,而高丽以及后来的李氏朝鲜也对其给予一点物质资助!


旧史风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当他在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建立江山后。他觉得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功臣们,都是有威胁的人,因此对他们非常忌惮。

为此,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杀了六万多人。在这场大杀戮中,那些可能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人,也因此被他清理得干干净净。

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却并没有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

(朱元璋剧照)

照理说,陈友谅的儿子对朱元璋江山的威胁,肯定是很大的。这种威胁,绝不亚于朱元璋的那些功臣们的威胁。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并杀掉陈友谅,抓获陈友谅的大儿子陈善后,次子陈理逃脱出来,回到武昌,宣布继承陈友谅的皇位。随后,朱元璋率军前去攻打武昌。从当年冬月,一直打到第二年二月,都还没有把武昌攻下来。由此可见,陈理年纪虽小,却是个顽强的人。

后来,朱元璋抓到大将张必先,把张必先绑到武昌城下示众。张必先是陈友谅的一员骁将,张必先被杀,在城中造成一阵恐慌。陈理见城中将士及百姓无法节制,再加上朱元璋派出陈友谅旧部进城反复劝降,陈理才出城投降。

而且,就算陈理投降朱元璋了,他还不安生,多次口出怨言。

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是个容易冲动的年轻人,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陈理剧照)

其二,陈友谅的旧部有可能拥戴陈理造反。

要知道,陈友谅曾经是南方军阀中的老大,大汉皇帝。他手下战将如云,文臣众多。陈友谅被朱元璋杀掉后,他的亲朋好友、文臣武将痛恨朱元璋的,肯定很多。

历来开国皇帝都非常忌惮前朝皇帝的子孙。根本的原因,就是害怕有人拥戴前朝皇帝的子孙作乱。清朝初年,拥戴崇祯皇帝儿子们,或者借崇祯皇帝儿子之名作乱的事件,就有好几次。宋朝末年,也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陈理本身是一个不容易驯服的青年,陈友谅的旧部怨气又多,因此,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过,就算陈理是个如此危险的人物,朱元璋也没有杀他。

当他口出怨言的时候,朱元璋本该以此为借口,及时除掉他的。可朱元璋只是非常开通地说:“此童孺小过耳。”就是说,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犯下的小过错而已。朱元璋对陈理的处理,就是把他送到高丽去。

我们都知道,要么就把敌人杀掉,要么就把敌人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起来。把敌人放到远方去,难道不害怕敌人造反作乱吗?当时朱元璋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陈友谅剧照)

我认为,朱元璋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陈理在高丽没有群众基础。

高丽虽然不在明朝的掌控范围内,但是,陈理在高丽却也没有群众基础。毕竟陈友谅曾经的势力范围,是在中国南方。就算可能有个别陈友谅的旧部逃到高丽去,想要拥戴陈理,但人数肯定也非常少。高丽本土的人,对陈友谅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不可能支持陈理。

二、高丽属于外国。

高丽对于明朝来说,属于外国。陈理如果要组织人造反,也只能造高丽王的反,不可能造明朝的反。造明朝的反,那就得带领高丽人打进明朝来。要知道,明朝的边关是有军队驻扎的,想打进明朝来,谈何容易?

就算是高丽王组织全高丽的军队,和明朝开战,尚且不是明朝的对手,何况只是一个造反者。

三、高丽是明朝的属国。

高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大陆中原王朝的属国。和中原王朝的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过朝鲜半岛的国家,打进中原来过。因此,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高丽人是绝对不可能支持陈理,帮他打明朝的。

四、陈理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就是非常信任高丽。这份信任,高丽是绝对不敢辜负的。因此,他们会非常小心地看护着陈理,害怕出现任何闪失,造成明朝兴师问罪。陈理受到了这样的管控,显然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事实上,陈理在高丽的情况,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不但没有掀起任何风浪,生活还过得相当凄惨。《李朝太宗实录》里记载了高丽王把陈理封为“陈王”的事情。不过,虽然封为陈王,但待遇似乎名不副实。尽管没有记载高丽王给了陈理什么样的待遇,但是,《李朝太宗实录》记载了高丽王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一些米豆”“酒十瓶”这样的话。可见,陈理的排场是很小的,生活是很不宽裕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李朝太宗实录》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陈友谅曾经是朱元璋在成王霸业历程中,最为强大也最为危险的人物之一,曾多次给朱元璋制造危险以及麻烦,后来在潘阳湖一战,朱元璋重创陈友谅主力,并且陈友谅在激战当中,中箭身亡。按道理来说,依照朱元璋睚眦必报的性格,对待陈友谅的残存势力,定会赶尽杀绝,更何况是陈友谅的骨肉,绝对不会放过,但为何留给陈友谅的儿子一条生路,并且送他去高丽吃泡菜呢?

陈友谅的儿子们

为什么说儿子们呢?据正史记载,陈友谅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善之在潘阳湖战役中被朱元璋俘虏,而次子陈理,在战败后,由大将张定边掩护逃出生天,之后在武昌称帝,继续他父亲的大业,奈何手下无强兵,身边无猛将,在朱元璋大军的凌厉攻势下,兵败如山倒,也被朱元璋生擒。

朱元璋把武昌的攻陷之后,俘虏了陈理,带着他回到了南京。一路上陈理战战兢兢,心道这下肯定难逃一死。谁知朱元璋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封了侯,并且陈友谅的几个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赏。

按理说,陈理侥幸活命,并且衣食无忧,应该庆幸才对,但是陈理却整天闷闷不乐,看着大明朝逐渐强大,可是又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陈理,也有点口无遮拦,经常说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话。这些话,不久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为了以示惩戒,朱元璋便把陈理打发到高丽,吩咐高丽国王好生照顾,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毕竟这是曾经仇敌的儿子。

要知道,当时的高丽只是大明的属国,各个方面较之大明相差甚远,如果在南京还能锦衣玉食,那么到了高丽,能按餐吃饭,就已经很不错了。虽说朱元璋嘱咐过高丽国王,但是这个国王也不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个罪人,刚开始好吃好喝招待,时间久了,难免不收人待见,据说到了后期,陈理还要亲自下地干好活,才能有口饭吃,不被饿死。最终,陈理病死在高丽,到死也没有再踏上故土一步。

朱元璋的理由

朱元璋的性格,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亲儿子都可以杀。却为何对一个仇敌的儿子网开一面呢?这个要从当时的局势以及情况来分析,在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而陈友谅的部下,除了强大的水军装备外,还有很多有实力的将领,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为了安抚这些人,不得不做出某种姿态来表示宽仁之心。且当时各个大小势力还在与朱元璋对抗或者观望,为大局来讲,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均是考虑到当下的局势而做出的一种态度,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老朱是一个仁厚之人。

后来把陈理打发到高丽,也必定给高丽国王交代过某些话。所以才会有陈理下地干活,饥寒交迫病死在高丽的事情发生。

我不杀你,但是也不会让你好过。这可能就是朱元璋的风格。


史晓生


其实朱元璋战败陈友谅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没多久,就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没杀陈理,朱元璋应该有以下考虑:


其一:朱元璋灭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陈友谅,他很有把握自己就是天下之主了,所以,朱元璋就会考虑如何树立治理天下的形象,凡事斩草除根反而不利于统治,攻心为上。


其二:陈理不像陈友谅,这么具有威胁性,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甚至领军打仗的能力都没有。


其三:朱元璋还是很看得起陈友谅的,虽然打败了陈友谅,但不想把事做绝,陈理最终被送到朝鲜半岛上去生活,告诉高丽王他(陈理)不为官,不为民,说白了就是圈禁起来养着;其实朱元璋的好多对手的遗孤,朱元璋能保全的都保全了,还是比较地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