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提及朱元璋,可能會想到其身上的很多標籤,比如乞丐出身、當過和尚、晚年殺氣太重等等。其實朱元璋本人有著非常傑出的軍事才能,毛澤東曾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自古以來能領軍打仗的皇帝,沒人能比得上李世民,排在第二位的則為朱元璋。關於朱元璋能軍的能力,或許可以從其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決戰一事,便可窺見一二。

正確的戰略決斷

朱元璋採用謀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後,便以應天(現在的南京)為根據地,勢力一天天壯大。不得不說,這個謀略在前期非常正確,但當朱元璋足夠強大後,即便“緩稱王”也避免不了與其他兩股勢力(陳友諒、張士誠)的決戰。因為大家都是明白人,而且都是奔著逐鹿天下去的,除非你俯首稱臣,不然早晚都要進行你死我活的決戰。

陳友諒約張士誠夾擊南京,朱元璋聞後大驚,因為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陳、張夾擊。一番思量後,朱元璋決定先主動出擊先解決陳友諒,再慢慢收拾張士誠。常人不能理解,因為陳友諒的實力在張士誠之上,與陳友諒決戰亦無必勝的把握。

但不得不說這是個正確的戰略決斷,因為陳友諒也是窮苦出身(放牛娃),且心狠手辣,在其崛起的過程中先後反殺投靠過的倪文俊、徐壽輝一步步做大。這種人的狠勁、跟眼光都不是鹽商出身的張士誠所能比的,商人一般都是精於算計、小富既安,張士誠也是如此。

朱元璋認為,如果先解決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在背後伺機動手,而如果能跟陳友諒先進行決戰,猶豫寡斷的張士誠卻未必會趁火打劫。這樣便不會陷入雙線作戰。後事也證明了,這是個正確的判斷。


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九字諫言,讓朱元璋迅速做大。

未戰先伏兵,初戰卻不利

為了與陳友諒進行決戰,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在涇江口及南湖觜設下伏兵,斷了陳友諒的退路。

陳友諒傾巢而來,《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記載:友諒兵號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從旁射中定邊,通海復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乃得脫。首戰,朱元璋非常狼狽,如果沒有常遇春的救駕,差點都被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實施了斬首行動。這點跟《三國演義》中,曹操與馬超的渭水邊的首戰非常相似,當時曹操也非常狼狽,幸得“虎痴”許褚忠心護主才僥倖逃脫。

主要原因是陳友諒都是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冷兵器時代大船對小船有著很大的優勢,比如戰鬥時大船可以俯視小船射箭,小船對大船卻要仰攻。但朱元璋治軍嚴明,也不至於潰敗。

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開戰前,深謀遠慮的朱元璋便想到了切斷陳友諒的退路。


似曾相識的火攻

大船也有大船的弊端,笨重、不靈活、吃水深,一旦損壞造成的損失比小船更大。朱元璋決定火攻。跟火燒赤壁的周瑜那樣,用幾艘小船裝滿蘆葦火藥,趁風勢縱火焚燒大船。陳友諒準備不足,兵將大亂,朱元璋派兵趁勢出擊,斬首2000餘人,燒死、淹死不計其數。但陳友諒只是船大,並沒有像曹操那樣鐵索連環,被燒了幾艘大船但損失不大,但並不致命,只是士氣上受挫。

接一下雙方又戰了一場,結果陳友諒又敗,接連敗了兩場,士氣較為低落。陳友諒開始退守,不再出戰了。


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古代戰爭,火攻取勝的案例數不勝數。

攻心為上

陳友諒連敗兩場後,手下部分將領覺得取勝無望,趁機投降朱元璋了。陳友諒知道後氣急敗壞,開始拿俘虜撒氣,把俘獲的朱元璋將士都殺死。古代戰爭殺俘虜的影響非常不好,因為意味著下次再戰時,對方想到投降也會被殺就會玩命的抵抗以獲得一線生機。

而朱元璋聽到陳友諒殺俘虜,便開始玩攻心計了,怎麼玩?同樣是拿俘虜做文章,對於受傷的俘虜都好好醫治、沒受傷的俘虜都放還回去,並且祭祀那些死去的敵軍。這樣一來,陳友諒的軍心更是不穩了,因為士兵也好、將軍也罷,相比誰當皇帝顯然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命跟待遇,既然朱元璋這麼“仁德”,那繼續為陳友諒賣命的意義又在哪裡?除非是那種,真的受過陳友諒莫大恩惠的,鐵了心跟還跟著他。


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楚漢相爭時,四面楚歌讓能征善戰的江東子弟,軍心渙散。


伏兵的威力

陳友諒覺得自己不能取勝,便開始謀劃退路了,但是退路早在開展之前就被朱元璋派兵切斷了。剩下的便似乎只有困獸猶鬥了。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記載:八月壬戌,友諒食盡,趨南湖觜,為南湖軍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順流搏戰,及於涇江。涇江軍復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

糧草一斷,更是兵家大忌,因為原本浮動的軍心更加不穩了,陳友諒為求生路卻又沒有退路,便只能像一隻困獸那樣做最後的掙扎了,在最後的決戰(掙扎)中,陳友諒身中流箭而死。

陳友諒一死,朱元璋一統天下便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因為不論是魄力、狠勁、實力都不比不上陳友諒的張士誠,再也掀不起大的風浪了。


毛澤東評價的歷史上第二位“能軍”皇帝,一戰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鄱陽湖大戰的勝利,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