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简朴韵


姜维并不见就比魏延差,就军事成就来说姜维是胜过魏延的。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人叛魏响应诸葛亮。姜维投降蜀汉的原因。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在诸葛亮率军攻祁山时,天水郡太守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县起事,怀疑姜维等人有疑心。马遵连夜跑到上邽去。姜维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于是去追,上邽城门关闭。姜维他们就返回冀县,也不能进冀城,于是投降诸葛亮。据魏略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维劝马遵应当回冀县,马遵回道你们不可信任都是贼。因为家在冀县,姜维等人就返回冀县。冀县的人于是让姜维等去见诸葛亮。姜维等人觉得太守不信自己,于是投降诸葛亮。魏略: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说魏国人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蜀汉的,并不是想造反。



姜维来到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能封侯是多少人奋斗一生才能得到的。但是并没有任何记录诸葛亮有意培养姜维做接班人,那是受民间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也是因为三国志把姜维和诸葛亮接班人蒋琬费祎并为一传,所以很多人也认为姜维也是诸葛亮接班人。但诸葛亮培养并公开讲明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尚书李福问谁可以接任。诸葛亮回道蒋琬可以。李福再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讲费祎。李福又再问,诸葛亮不回答。当年吕后也问过刘邦同样的事。刘邦回曹参可以接任萧何,曹参之后王陵可以。吕后再问,刘邦讲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我觉得这也是诸葛亮不往下说的原因。诸葛亮已经选了两任了,再往后的事就交给后人吧。



诸葛亮选定的第一任、第二任接班人蒋琬、费祎他们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而不是统军打仗。一个王朝要想开土扩疆或者自保,必须文武皆备。像孙策临死前让周瑜张昭辅佐孙权就是文武皆备。诸葛亮是非常欣赏姜维的,也有意培养他将来和蒋琬费祎共佐汉室。诸葛亮回到汉中时给在成都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号称李氏三龙。龙在这里是指俊杰,就跟诸葛亮称卧龙。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并称蜀之兰芳。季常就是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说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众的,马谡是他弟弟。马良跟习桢(名亚于庞统)、殷观等并称楚之兰芳。就是说姜维的才能在李卲马良之上。所以说姜维并不见得比魏延差。魏延比姜维强的地方在于作战经验丰富。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很有提升空间和培养价值。所以诸葛亮也带着姜维北伐,还放在身边。诸葛亮在给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信中还讲到要培养姜维,先让他统帅精锐虎步兵五六千人。还评价: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毕教军事说明诸葛亮有意培养姜维。姜维之后随诸葛亮北伐,不久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公元231年已经升为行护军征南将军。这时姜维才三十岁。赵云陈到在公元223年才封为征南、西将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临终遗令让魏延姜维断后。也说明诸葛亮对姜维能力的信任。魏延不愿意断后。杨仪姜维率军退回汉中,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反旗鸣鼓佯作进攻,司马懿不敢进攻。姜维回到成都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平襄侯是县侯。这时姜维才三十三岁。据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汉阳郡(天水郡)—平襄县。虽然凉州不在蜀汉控制范围,这叫遥领。姜维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领凉州刺史是一样的意思。因为蜀汉以天下正统自居,整个天下都是蜀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统诸军说明蜀汉的军队都归姜维统帅,但还是得听从蒋琬费祎。诸葛亮也许是有意培养一位在他去世后统领蜀汉军队。蒋琬费祎才能虽然出众,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内政上。诸葛亮北伐时就留蒋琬在蜀地修理内政,费祎随军北伐。魏延是宿将又骁勇善战,让他接任统帅作为姜维的过渡也是可以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魏延肯定会代替诸葛亮成为蜀汉的统帅。三国志: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杨仪也有这个想法,认为自己肯定能接任丞相。三国志:宜当代亮秉政。据三国志诸葛亮不选杨仪选蒋琬的原因: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虽然没说魏延,但我觉得诸葛亮是不会让魏延接任统帅。杨仪的性格不好,魏延的性格也不好。据三国志杨仪的性格是狷狭,魏延的性格矜高。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魏杨两个性格不好的人,一坐在一起就吵架。吵着吵着魏延就会拿刀对杨仪比划,这时费祎就会来做和事佬。



诸葛亮遗命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就知道魏延不会听命令。交待要是魏延不听令,你们就自行退军吧。费祎前去告知魏延诸葛亮的遗令。魏延讲: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你不是为杨仪断后是为蜀汉大军断后,把个人恩怨凌架在国家利益之上。断后是重中之重,关系着大军安危。曹操就亲自断后。魏延得知杨仪准备按诸葛亮以前的方法退军的。于是魏延抢先南下,所过烧绝阁道。杨仪等人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昼夜兼行。司马懿率大军追击了两次,一次让姜维杨仪吓退。查看蜀汉军的营寨时,发现粮草、图书等丢的到处都是。于是率军急追,一直追到赤岸。魏廷在南谷口等着,率部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前去。王平来到魏延军前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魏延部下的反应是:魏延士众知曲在魏延,莫为用命,军皆散。说明连魏延手下都不支持。于是跟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率军追斩,夷魏延三族。所以说魏延是不适合当统帅的。



姜维比魏延更有优势的就是年轻。魏延年龄不详,他是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的。这时魏延应当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了。而姜维这时才二十七岁。诸葛亮去世时姜维也才三十三岁,而魏延应该五十岁以上了。公元238年姜维跟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这时王平已经接替吴壹督汉中。六年间姜维数次率偏军骚扰魏国并接应叛魏的羌胡。蒋琬曾提出顺汉水东下收复汉中东部四县,刘禅派费祎姜维去汉中阻止蒋琬。公元243年蒋琬又提出蚕食雍凉的计划。我认为这计划应该是姜维向蒋琬提出来的。三国志: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蒋琬的计划是让熟悉雍凉的姜维率军为先锋,他亲率主力。于是升姜维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这是当年魏延做的职务。然后蒋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蒋琬死后,大将军费祎并不支持姜维的计划。每次只给姜维万人的偏师。公元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跟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尚书令是吕乂。就是说蜀汉军国大事由费祎、吕乂、姜维三人负责。这时姜维四十六岁。公元237车骑将军吴壹、前监军李福、248年镇北大将军王平、249年镇南大将军马忠、左将军句扶、251年车骑将军邓芝等皆去世,剩下的也六七十岁了。魏延就算活着也六十多岁了。



姜维在蜀汉日后的成就也要高于魏延,姜维是蜀汉唯一因军功升为大将军的。在汉代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洮西一战大破魏军,斩杀数万魏军。这是自关羽水淹七军后,蜀汉取得的重大胜利。邓艾跟姜维交战后评价:蜀军五兵犀利,上下相习。魏蜀吴三国很多人都认为蜀汉的灭亡在于刘禅黄皓。陈寿认为: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蜀汉官员李密: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李密就是写《陈情表》的那个人。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诸葛尚: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东吴薛珝: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主暗指的就是刘禅昏暗。东吴张悌(后在东吴任丞相,吴亡时不偷生。亲临前线战死)讲: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姜维数万人北伐那些年,东吴北伐的规模更大)魏国司马昭跟: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姜维就算不北伐,以刘禅之昏庸,黄皓乱政,蜀汉还是要亡的。从魏人袁准的一段话就知诸葛亮为啥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姜维在诸葛亮身边待了七年也是深知诸葛亮的想法。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像当然刘表在荆州时有众十万,不去征伐开疆扩土。而曹操当年还很弱小,依然南征北伐兼并兖、徐、豫、司四州。在争夺北方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而刘表豪无作为使曹操坐大。三国志: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孙策当年不过带着两千人去江东。而刘繇、王郎、许贡、周昕、华歆、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祖郎、焦等人,多则数万,少则万人。却让孙策坐大把他们都兼并了。默记: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写道: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蜀魏频繁交战的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消耗了魏国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国一直未能修养生息。据三国志魏国大臣上书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魏国一直到公元242年才开始大规模屯田。这时蜀汉不北伐,东吴陷入党争。据默记: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




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是坐镇汉中的。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三国志: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三国志:虑於长久不得两存者耳!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虽说凭重险之固能偏安一时,但不能久存。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满足偏安而终不能久存。难道凭借重险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



公元262年魏国决定伐蜀,邓艾等人纷纷上书反对。只有钟会赞成,司马昭还杀了一位反对的将军。公元262年冬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魏国是要伐蜀立马上表刘禅请求派廖立张翼去阳安关阴平加强防守。刘禅听黄皓的,并没有派人去。反而压下姜维上书,群臣不知。公元263年八月钟会攻汉中,邓艾诸葛绪攻沓中。钟会通过阳安关中直扑剑阁,邓艾渡阴平直奔江油。咎在刘禅黄皓,不是姜昆的错。钟会十几万人给姜维堵在剑阁,粮尽准备退军。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是咎在诸葛瞻,也罪不在姜维,何况姜维焉能两济乎?邓艾还在广汉,成都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召四方勤王。刘禅听谯周的建议投降,不听北地王刘谌坚守。以致蜀汉灭亡,是咎在后主,罪不在姜维。刘禅投降的命令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蜀汉亡后姜维诈降钟会,先诱钟会除掉邓艾,再诱钟会起事尽诛魏将。钟会犹豫不决,以致姜维计不成。



姜维一死谢国,以报诸葛亮厚恩,姜维尽力了,不成功是天意呀。


小鸿哥


姜维从来都不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姜维32岁,职位征西将军,算是军中少壮派,中级军官,还没有进入诸葛亮的权力核心,何况,姜维是从曹魏投降来的,尽管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这种重用是有限的,因为姜维的出身就决定了他进不了诸葛亮班底荆州集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是蒋琬。

诸葛亮临终前,身份最高的官员,军中是魏延,朝中则是吴壹。魏延时任蜀军前锋、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智勇气兼备,功绩显赫。

按道理说,魏延算是当时蜀汉军中最优秀的也是职位最高的人,论资排辈这个接班人似乎应该落在他身上,但遗憾的是,诸葛亮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网上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不用魏延,简直就是眼睛瞎了,比如他的子午谷奇谋。无口否认,魏延确实有将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帅才。他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局观比较差。

或许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问题是,蜀汉的经济状况,国家实力并不允许他释放自己的将略啊。

《三国演义》往往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蜀汉跟曹魏国力相当,动辄就是80几万大军,想打就打,打不过是武将不行,谋略不行,而不是本身的国力不行。但历史现实是,蜀汉的综合实力比曹魏可差得太远了,人家曹魏应对诸葛亮北伐,每次都能调集几十万的军队,然而诸葛亮8万军队北伐,每次都打到一半就断粮了......

蜀汉这种实力,能够允许魏延这种大局观差的同志上位么?更重要的是,魏延这个人不善于团结同志啊,你看看他那个人缘差的,后来跟杨仪对着干,向成都进军,最后被打成反革命,没有一个人帮他解释一句。

这样的人成为领导,能够服众么?

一个人再有才华,但没有成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没有用的,诸葛亮的接班人,不单单只是军队的总指挥,还担负着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事务,打仗北伐要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政治斗争,派系平衡这些都要考虑,然而,就魏延的执政头脑,是个有远见的领导都不会选他做接班人。

何况,魏延从头到尾都不是诸葛亮的人啊。提拔魏延镇守汉中的,是刘备。在刘备永安托孤时,他的安排是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执掌政务,李严掌军守永安,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首先在,这三个人分属不同派系,诸葛亮是荆州派首脑,蜀汉内部威望最高的,李严是益州本土派头头,有才干,但威望不如诸葛亮,身后的益州派生存空间在法正死掉后,也一直被荆州派压榨,至于魏延,不好意思,这个人没有啥子派系,简直就是个孤儿。

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根本不可能成为蜀汉掌权班子的核心人物,他没有自己的集团势力,而荆州派在诸葛亮执政十几年间,猛烈发展,(这个发展也使得蜀汉极度缺乏人才。)

诸葛亮其实一开始着手培养的接班人,是马谡,可惜马谡十分遗憾,把诸葛亮给坑了,而到了诸葛亮快要挂的时候,他的班底里,大概能够成为派系领袖的人物,只剩下仨,一个杨仪,一个蒋琬,一个费祎。

杨仪这个人性格狭隘,不能容人,也不是诸葛亮的考虑对象,所以他成为了诸葛亮打击魏延利用的对象,可惜杨仪自以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却最终混成了边缘人物。

剩下的两个人,实际上都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只是蒋琬是第一顺位,费祎排在后面,而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发展的,两个人先后执掌蜀汉十余年,等到费祎挂掉之后,才轮到了姜维。


稚君


姜维和魏延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除了才能以外,魏延的缺陷比姜维更加明显。

魏延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虽然本身领兵打仗很有一套,但也因此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当年五虎将尚在的时候,魏延还能兢兢业业,而在蜀国英豪逐渐逝去的时候,除了诸葛亮,魏延又服过谁?一旦诸葛亮逝去,恐怕蜀国再也无人能制约魏延。就算后主刘禅,魏延也未必会卖面子,诸葛亮怎么会把这么一个危险人物留给刘禅呢?

而且,魏延还是一个容易激进冒险的人,作战风格果敢大胆,而诸葛亮恰恰相反,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们两人的性格是几乎相反的,诸葛亮通常并不赞成魏延的作战风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也不可能把和自己相悖的人作为继承人,更何况,在诸葛亮看来,魏延的冒进很可能把蜀国本就不多的资源在一场豪赌中输得一干二净。

第三,魏延并不注重人际关系。由于魏延的恃才傲物,一般人进不了他的法眼。而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需要整合蜀国各个派系,集中力量去兴复汉室。而魏延经常得罪人,怎么能做好平衡各派,集中力量去北伐呢?如果魏延去北伐,恐怕朝中很多人反对,军中很多人不服。

所以说,魏延做不了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够,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身的缺陷所致。

而姜维就不同了,姜维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谦虚好学,身为降将,也知进退。最为难得的是,姜维心怀仁义,忠诚可靠,是可以把兴复汉室这个大业扛下去的人选。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


220君


诸葛亮死后,先由蒋琬、费袆执政,后蒋琬病逝,费袆在一次宴会上被曹魏降人郭循(亦作郭修)谋刺,蜀汉的军政大权遂被姜维独揽。

姜维本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祁山伐魏时收降了他。据史书记载,姜维军事能力出众,文武兼具,满腹韬略,诸葛亮很器重他,赞誉其为“陇西奇才” 。

魏延也是降人, 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后来凭借战功被刘备破格攫拔为镇远将军 、领汉中太守,是刘备时期的重臣。刘备不用猛将张飞守汉中,而用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可见魏延的奇谋将略,应远在张飞之上。

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护军蒋斌卻住汉(城),监军王含守乐城,又于建威、西安、武卫、石门、建昌、武城、临远皆立围守”。

魏延奉刘备命令镇守汉中时,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池外围。有外围蜀军牵制,魏军很难攻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大破曹爽,用的就是魏延这个法子。然而姜维却认为此法只能御敌,不能大规模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姜维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后,用“敛兵聚谷”之法取代了魏延的成功防守模式。就是等敌军来攻时,弃守外围,将外围之兵全部收缩至汉、乐二城,使魏军打不进平原地区。然后派小股蜀军打游击袭扰魏军,待敌军粮草耗尽、疲惫不堪、准备撤退时,蜀军再倾巢而出,迅猛出击,一举全歼来犯敌军。

事实证明,姜维这种全新的作战思路看似有理,但却罔顾敌强我弱的事实,实际操作起来就全 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魏军来自北方,长于骑战,而蜀军以步卒为主,在速度与作战效率上根本无法与魏军比。即便魏军被放进来后作战受挫,被迫大举回撤,蜀军也很难快速出击,更别说迅速合围并追歼敌军了。

更危险的是,姜维撤掉外围守军,把敌军放进来,仅在汉、乐两座孤城重兵布防,实际上也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己方的战略纵深。假如魏军攻破汉、乐任何一城,整个防线也就会被撕开一道大口子。

果然,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大军灭蜀时,钟会只派部将荀恺和李辅各统一万兵马分别围攻汉、乐二城。而钟会自己则统大军绕城而过,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地西出阳安关。

随着汉、乐二城的失守,汉中防线全被撕破,钟会得以屯兵剑阁关下与姜维对峙,邓艾则可以从容的寻找入川捷径了。如果汉中被守得固若金汤,邓艾哪有机会偷渡阴平?邓艾不偷渡阴平,则蜀汉凭借山川险固以及精锐未失,也不会那么快就房倒屋塌了。

魏延守汉中十五年,因攻守得当,进退自如,曹魏根本没有可乘之机;之后王平镇守汉中,用魏延的办法击退了曹爽、夏侯玄的进攻,取得了兴势山战役的大胜,也算不辱使命。姜维接管汉中后,一改魏延那套早已被证明有效的守御法,大搞什么新军事变革,收缩防线,“敛兵聚谷”,结果不到一个月汉中这个战略重镇就丢掉了,汉中失守,西蜀也就危若累卵了。

和姜维比,魏延的军事能力无疑更为出色。魏延不仅是刘备时期的中流砥柱,更是刘禅前期蜀汉的国防中坚。

魏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军事业务水准很高,单论以奇用兵,似乎比诸葛亮更强。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一个令古今兵家充分肯定的用兵计划,史称“子午谷奇谋”,就是从汉中兵分两路,主力出斜谷道,另一路奇兵出子午谷,出敌不意的直捣长安。吕思勉、朱德、蒋百里等人对魏延奇策推崇备至,认为假如诸葛亮采纳之,定可出奇制胜,改写历史。

用兵极度谨慎的诸葛亮屡次否定了魏延的奇谋,于是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出祁山无功而返,虽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未得中原尺寸土地,终究于大局无补。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二十七岁就被封为当阳亭侯,后来又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少年得志。

姜维以曹魏降将身份,得以迅速飞黄腾达,离不开恩师诸葛亮的大力提携,诸葛亮对这位“陇西奇才”青睐异常,还把他的军事才能吹嘘的天花乱坠,使姜维能够迅速崛起、平步青云。

论资历,姜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降将,论能力,他肯定不如魏延,甚至比不过王平。姜维“九伐中原(史料中还有十一伐之说)” ,虽说也取得过局部小胜,但也是徒劳无功,到最后他还绞尽脑汁想出来个“敛兵聚谷”的馊主意, 不仅丢掉了汉中,还彻底葬送了蜀汉。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不咋地,说他:“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意思是姜维只是粗通文韬武略,论军事业务也就是半桶水而已,但他功名心热,总是想立功名,于是掌权后就穷兵黩武,大举北伐。姜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不足,最终因之死于非命。总而言之,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远不如魏延。

那么,足智多谋、心细如发的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大智大勇的魏延不用,非要重用提拔姜维呢?

众所周知,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在军中几乎没有个人势力。关、张、赵、马、黄、魏加上法正、李严等人都唯刘备马首是瞻,基本不鸟诸葛亮。刘备一死,诸葛亮大权独揽,便开始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制衡赵云、魏延这样的蜀汉元老功臣,以彻底掌控军队。马谡、姜维、蒋琬、张裔、费袆、刘巴、马忠、何袛、杨仪等人先后获得攫拔重用,成为诸葛亮的私人班底。身为政治家,诸葛亮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

魏延是刘备时期的重臣,他虽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但生性桀骜,且心向刘备,不好驾驭。曹魏降将姜维虽然能力不如魏延,但他的社会关系主要在陇西天水附近,在蜀汉他势单力薄,社会关系简单,与各派势力均无瓜葛,诸葛亮可以很放心的笼络并使用之。姜维原是曹魏天水参军、中郎将,属中下级武官,地位低下,升迁无望,于是来降,自己一旦拔他于微贱中,他就会视自己为重生父母、再造爹娘,慧眼如炬的大政治家诸葛亮岂能不明白这个浅显道理?

再说,姜维身为参军,军事能力必也不弱,虽不如身经百战的魏延,但在蜀汉新一代中也属翘楚了,最重要的是他能和自己一条心。当然了,姜维也很会表现,他在诸葛亮身上也下了一番工夫,免不了投其所好,极力逢迎。因各自需要,一个拼命拉,一个死命往上贴,蜀汉后期最炙手可热的忘年之交“诸姜同盟”便结成了。

《三国志·蜀书 · 姜维传》记载:“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姜维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诸葛亮的衣钵传承人。

当然,诸葛亮不选魏延选姜维,倒也无损其品格。诸葛亮是古代杰出人物中最声名煊赫的一位。他为了拓展蜀国的战略生存空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竭尽全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逊等高贵品格,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的军事才能或许不如魏延,但他在自身修养和个人生活方面也很突出。史载:“(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还赞誉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由此可以看出,撇开成败得失不论,姜维的高尚为人,确实无懈可击,确实大得诸葛亮真传,而且他对蜀汉的忠诚也可鉴日月。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无论武艺还是领兵做战的指挥才能,姜维并不比魏延差,两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姜维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都赋予了重任。

咱们从两个方面将姜维与魏延两人进行一下对比。

武艺对比,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魏延的战绩:




分析:魏延
共参加战斗11次,共取胜6次,斩杀敌将2人,擒拿2人。

魏延诈败次数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马懿也诈败,还骗得司马懿信以为真,追了上来。说明魏延表演天赋不错。

再看姜维的战绩:




姜维也参与过11次打斗,其中取胜了7次,斩杀有名有姓将领2人。没有擒拿战例。

从两人的战绩对比,姜维和魏延的武艺很接近,都斩杀过敌军前锋大将,都是后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指挥才能,主要依据就是《三国志》了。

魏延的领兵战绩:



另外,魏延还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计。

分析:魏延很有军事才华,有战略思想,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军能力。他对付起郭淮、费曜、张郃这些魏军宿将还是颇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可以推断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其实非常相似,都有战略思想,意志坚定,都胆大包天,敢于用奇弄险。

如果说两人在镇守汉中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人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期有刘备在后方支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做为强大的后盾,国内兵马充足,后援强大,曹魏战略上主守势,主要精力是防御蜀汉的进攻。魏延“御敌于外”是有良好条件的,能够保持一种攻势防御的态势。

姜维镇守汉中时,形势巨变。魏国三路出兵,倾巢出动,以覆灭蜀汉为主要战略,而姜维缺兵少将,人才凋零,粮草转运困难,主要靠军队屯田。各个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国内朝局内斗不断,姜维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蜀国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反而颇多掣肘和猜忌。姜维“敛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存有生力量,将兵力凝聚在一处。而内部的叛徒开城投降,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他们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让别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并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极度短浅。虽然诸葛亮死后,并没有交待由他来主持军事大权,但如果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他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来蜀国军队中的第一人。



姜维外柔内刚,意志坚定,忠心耿耿。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他的敌人是凭借了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姜维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和魏延都是优秀的将领,都对得起他们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馋嘴肥猫铲史官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无法说清楚对错的,何况是部小说。接班人问题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单位,最令人头疼的历史大难题。出于公心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则无可苛求。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就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孔明将平身所学传授给姜维可见先生对伯约之喜爱,姜维不负诸葛亮重托,九伐中原,矢志不渝,匡扶蜀汉,最终以死殉难,精神可嘉。后人当不以成败论英雄。


心吾700


天水之战,诸葛亮设计调离天水太守马遵出城,再让赵云引兵五千去攻打城池,设计甚妙。却被姜维识破,他将计就计,伏兵于要路,与马遵两路夹击赵云,攻的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引兵败走。

想赵云乃上将,上阵几乎无敌手,在天水边远之地,却碰上能和他一战的少年将军,可见姜维的实力不容小觑。姜维枪法威猛,与赵云旗鼓相当,两人战不数合,不分胜负。

赵云败军回去之后告诉诸葛亮中计了,诸葛亮大吃一惊,忙问是何人破了他的计?南安人告诉他是姜维。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知道姜维时的情景,后面亲眼看到姜维调兵遣将,就动了招降之心。



题主问为什么魏延明明比姜维强,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为继承人?而不是选魏延?首先我并不认为魏延一定比姜维强,两人打仗的水平相差不大,只是在蜀国,魏延比姜维的资历更老。至于诸葛亮选姜维为继承人,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姜维比魏延年轻,未来有更多可能。

姜维归顺蜀国时才二十六岁,文武双全,智勇齐备,而且枪法又好,连赵子龙都赞不绝口,真的是当世豪杰。

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

而魏延生卒年并不详,他从长沙之战投降刘备,到他死时有二十几年,他的年龄至少有40多岁,还能为蜀国效力几年?

因为姜维更年轻,更有塑造的空间,代表着蜀国的未来,可以在诸葛亮死后继续保卫蜀国,诸葛亮选他为继承人,也是理所应当。




二、魏延太过高傲,诸葛亮死后,无人钳制他,可能会成为蜀国的祸害;而姜维他的势力没有起来,更好控制一些。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几乎是蜀国的唯一大将。他性格高傲,不服人,争功夺利,与诸位同僚多有矛盾。若不是诸葛亮压制,他也许早就和蜀国的将领闹翻。

可诸葛亮死后,蜀国已经无人可以压制魏延,包括后主刘禅也压制不住他。以魏延的性格,真的有可能会干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临死之前,当着那么多人说,“谁敢杀我?”就可看看出他对蜀国其他人没有敬畏之心。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俱三分;他今以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而姜维不一样,他是降将,在蜀国还没有培养出根基,而且相对于他在魏国的地位,他在蜀国更受重用,更容易对蜀国产生忠心。

诸葛亮把兵法传给他,也是为蜀国的未来保驾护航,也算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位可堪大用的将领。



三、姜维打仗和诸葛亮是一个风格,诸葛亮传他兵法理所当然。而魏延只是畏惧诸葛亮而已,并不真心认同诸葛亮。

诸葛亮传书姜维时,对姜维说:我平生所学,著书24篇,我观察众位将领,无人可授,只有你可以传我的书。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

上面这段话可以表明,孔明并不是没有想过传给魏延,包括军中的其他将领,他都有考虑过,只是觉得他们不适合才放弃。

最后传给姜维,也是觉得自己和他两个人行军打仗的风格差不多,才传给他的,这也是命中的缘分。

魏延怕诸葛亮,但并不认同诸葛亮打仗的一套本事,他一直对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感到愤愤不平。

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听其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魏延对诸葛亮多有怨言,就算诸葛亮传给他兵书,他也未见会学,可能还会觉得自己无敌,会把兵书弃之一边。所以,诸葛亮不传书给他也是有这方面的顾虑。


昊阳闲看历史


苍茫大地按照《三国志.蜀书》分两部分回答一下。

首先孔明是把姜维当军事人的继承人培养的。



对姜维的定位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实际继承孔明之位的先后是蒋琬、费祎,就不把姜维当颗葱;二是把姜维作为孔明的继承人。

其实,蒋琬在孔明之后名义上是大将军,但总领尚书台事,封安阳亭侯,后又在府中加官为大司马,成立府署。一言以蔽之,实为丞相,只不过阿斗怕蒋琬位高权重,无法控制,以大将军、大司马职代丞相职。费祎在蒋琬死后,职位和蒋琬相当。说白了,两人实际上成了孔明政治上的继承人。

但姜维也位高权重,孔明去世时,姜维回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军,进封平襄侯。在蒋琬升大司马后,姜维担任司马。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次年就加官为督中外军事,十九年升大将军。

纵合上述,孔明的继承人有三:蒋琬、费祎(政治上的)、姜维(军事上的),陈寿作为史学家,把蒋琬费祎姜维合传,立在蜀书第十四,他深谙孔明遗愿。

其次,苍茫大地来回答:为何选姜维,不选魏延作继承人。

毋庸讳言,魏延、姜维都是军事奇才。魏延被刘备慧眼识中,由牙门将军升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全军皆惊。新晋汉中王的刘备考魏延:现在委你重任,你有何打算?魏延豪迈地答道:曹操亲来,请允许我为您抗击他;如由偏将军带十万兵来,请允许我为大王吃掉他们。刘备称帝后,魏延升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汉中在魏延手上一直稳如泰山,建兴五年孔明屯汉中,魏延率先锋部队,兼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孔明令魏延向西进入羌族地区,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胜名将郭淮,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南郑侯。



延熙元年,姜维升司马,多次率军进西部。六年,升镇西将军(正牌将军)、凉州刺史,平定平康县叛乱,当时费祎给他士兵不超一万,只能老鼠搬家一小打小敲。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当年夏天,姜维率数万人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来洛门解围,姜维粮尽退兵。次年,加官督中外军事,出兵陇西降代县令李简,又包围襄武县,斩魏将徐质,乘胜追击,迁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百姓回蜀。十八年,又与降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敌数万人。十九年升大将军,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会师于上邽,胡济爽约至使姜维被名将邓艾击败,姜维自请降为后将军、权大将军事。二十年,魏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关中空虚,姜维率数万人出骆谷、进沈岭,长城上粮多兵少,魏国将士惊恐,司马望、邓艾驰援长城,两军对峙,姜维多次下山挑战,魏将不理,后诸葛诞被击败,姜维返成都任大将军。

姜维是足以与魏国名将邓艾、钟会匹敌的奇才。钟会入蜀后,对姜维极为赏识礼遇。

魏延、姜维对蜀国也极为忠诚。魏延被砍脑袋、诛三族,一是想在孔明后继续率军伐魏,只不过做法有些极端,加之和临时统帅、原参谋长杨仪尿不到一壶。

姜维在后主刘禅降魏后,也诈降钟会,成功说服钟会造反,还想替刘阿斗复蜀。最终事泄,一家被杀。

魏延没能成为孔明军事上的继承人是因为魏延在蜀汉是关羽第二,本事大、脾气也大,与蜀汉文臣武将无法和平共处。他霸王脾气,不会团结人,要全军都在他面前像老鼠见猫似的恐惧,遇到不买帐的,哪怕官至长史(参谋长兼后勤司令)的杨仪,魏延造样拔刀耍横,弄得杨仪经常像小媳妇似的哭哭啼啼的,这样的人一旦领导北伐,那下场必是和发动襄樊战役的关羽无二,孔明怎敢委之以统帅之责?

其二,孔明五伐中原,在五丈原必定认识到弱蜀伐强魏是个以弱攻强的巨大工程,很难短期奏功,一旦火侯拿捏不当,会使蜀汉人财匮乏,最终葬送自己和刘备等打下来的基业,所以孔明想必也构思了蜀汉后孔明时代的战略蓝图,改为有限进攻。

他推荐蒋琬、费祎为政治上的继承人,这两位属偏文的相才,正是在他们执掌朝政时,大大减少了伐蜀的大规模战役,猛将姜维身为司马(副帅),统军也就区区万人。

孔明对后孔明时代蜀国的政坛预设是:蒋费执政,并成功约束好战的姜维,对魏发动有限北伐,甚至用有限进攻来代替防御。而一旦蜀魏有战事,姜维作为蒋、费的最得力的助手,以他的才能和忠诚,必能力挽狂澜。



要完成国家战略的转移,只有让姜维而不是魏延继承军事。姜维资历浅,蒋、费尚能驾驭,换上魏延,急于北伐立功的魏延,恐怕蒋费两人一起按,也按不住魏延的龙头!

而且,魏延剑走偏锋,甘于冒险、敢于冒险,过去“子午谷之谋"即是明证,一旦魏延铤而走险,又遇到魏国名将,北伐军大败,蜀汉可能会立马歇菜。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怎么会让关羽的悲剧重演呢?

魏延的年龄也是个问题,他比孔明都老得多,说白了是孔明的同辈老大哥,杜甫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即便由魏延挂帅,能干几年?


苍茫大地顾炜斌


人们常说,了解你的过去,就会知道你的现在。了解你的过去和现在,就会预知你的未来!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当你看看诸葛亮死后两个人的表现,答案就出来了。诸葛亮刚死,魏延就认为他不仅是蜀中第一人,同时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从当时来看,他不可能像当年杀韩玄投刘备那样立即造反,他很可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取代孔明征讨魏国,以他的能力能胜司马懿吗?根本不可能!其结果是必然兵败!然后一看蜀国大势已去,进而投魏!O再看姜维,继孔明之志九伐中原,在不得势时,仍沓中屯兵避难保卫蜀国,最后还来个假投降,欲恢复汉室!虽因心病发作此计未成,但足见姜维忠心不二之品格!两个人一对比,诸葛亮用姜维而不用魏延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张永科38


正史中的诸葛亮,总共安排了两位接班人,一个是蒋琬,另一个是费炜。但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认真贯彻诸葛亮的北伐方针,尤其是蒋琬主政时,只有一次主动攻击魏国,而费炜掌权时,则是定期派小股部队袭扰,做做样子而已。不过,接替费炜的姜维,却有一幅“铁杆硬汉”的架势,连年北伐,甚至比诸葛亮还强硬。

刘备死后,诸葛亮、蒋琬、费炜和姜维四人主政的这段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段:

前段的诸葛亮和后段的姜维,都是强硬的主战派,连年北伐;中间蒋琬和费炜主政期间,则是安于生产,尽量避免大规模战争,以休养生息为主。

由于历史上姜维和诸葛亮的做法颇为一致,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对姜维也是比较器重。所以,稗官野史和历史小说,开始渲染和夸大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关系”,并给人以姜维才是诸葛亮接班人的错觉。

自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后,一直对刘璋旧部和蜀地士人心怀戒备,在任用官员时多半倚重早年的亲信及其后代,甚至对于一些降将的待遇也胜于蜀地官僚。这使得蜀汉到后期时,人才出现了断层,并且没有得到蜀地人士有力的支持。

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及现代影视作品中,多半强调的是军事战争。首次影响,姜维的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出镜率相当之高。而且,为了凸显魏延的狭隘与猜忌,更是不断地美化姜维。如此一来,不少人都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实际上,在诸葛亮心中,最看重的人是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负责筹措粮草,同时领导者丞相府的官员处理政务,显得成熟干练,才华卓著。也正因如此,在诸葛亮病重时,面对刘禅使者,他第一个推荐的接班人便是蒋琬,第二个则是费炜。

而魏延虽然军事才能较强,可他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心胸狭隘、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曾直指魏延的性格缺陷: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也正因魏延过于矜高,才令其他将领不满,最终与杨仪闹翻,自己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不高,但终究还是善于识人的,势必不会让魏延接班。

所以说,历史上诸葛亮的接班人并非姜维,而是蒋琬和费炜,只是后来姜维掌权后,积极北伐,在军事上继承了诸葛亮的方针,又经野史和小说的演绎,才让大家觉得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