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坐视不管?

终南冠


夺门之变事发突然,朱祁镇被关在南宫长达8年,朝臣们都已经忽略了他的存在,谁也没有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小人会处心积虑的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皇家内政,发动夺门之变。

等于谦反应过来,恐怕朱祁镇已经坐在皇位上发号施令了。但是于谦手握权柄,完全可以迅速抢出朱祁钰,不承认朱祁镇的帝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为什么于谦等一般臣工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做而听之任之呢?

我觉得原因有二,第一、朱祁钰因为丧子之痛,对皇权本身已经淡漠了,已经没有心思去跟哥哥拼死一争。而且他毕竟还卧病在床,也没有精力去争。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于谦他们急也没有用。

第二、于谦受制于自己的迂腐,虽然国难当头对抗瓦剌时他能够当机立断,但是在面对皇家内部争权时,他却不好表态站立场了。毕竟,当初拥立景泰帝,也是事发突然,为了国家大局而不得已的措施。

其本身并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操作这件事的动机。

事后,朱祁镇平安回来了,原本朱祁镇也是自己的皇帝,但是,牵涉到皇权之争他就不好说话了。朱祁钰将哥哥囚禁南宫,又废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位,包括于谦在内很多人都是觉得有所不满的,但是又无法干预。

所以夺门之变发生后,于谦不方便强制干预,他害怕在天下人眼里,把自己看成是争权夺利的人,为一己之私干预帝王家事,更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权臣的记录。他认为他这样做,可以博得一世清誉,也是向朱祁镇表明内心,当初我拥立景泰帝绝无私心,而是为了大明江山而已。

他以为朱祁镇会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但是自古皇权之争必然是尸山血海、刀刀见骨的。朱祁镇八年的怨恨又岂是一个理解能够化解?最后朱祁镇不但处死了他们这帮拥立景泰帝的人,还处死了朱祁钰。

从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里面就可以读懂他当时的这番苦心:”千锤百炼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书生意气,害人不浅也。


谢金澎


于谦根本就不该死!英宗复辟成功以后,杀于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于谦才不管此事。

首先,有没有“夺门”,英宗都有复辟的机会。于谦可能认为徐有贞、石亨夺门之变只是提前让英宗复辟。英宗不“夺门”,也会是英宗这一支重新上位。所以,不干预此事。

第一,明朝名臣李贤曾经跟英宗揭穿“夺门”真相:天下本来就是英宗的,朱祁钰死后,群臣肯定要上表让朱祁镇复辟。而徐有贞、石亨密谋夺门之变,只是为了增加自己在英宗面前的功劳。这二人是拿朱祁镇的生命来赌博。

第二,景泰三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是,第二年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只有一个太上皇朱祁镇和废太子朱祁钰和皇位有关系。所以,皇位再回到朱祁镇这一支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徐有贞等人忽悠朱祁镇杀于谦,最主要的罪名是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这个也是后来也证明是莫须有的。

其次,于谦本来就是无罪被杀的!徐有贞原名徐埕,他只是为了报私仇,才忽悠朱祁镇杀了于谦!

因为,"土木之役"后,徐有贞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被于谦当着百官面怼了!因此,徐有贞遭到百官耻笑,名声大坏,致使多年未得晋升。也是因此,徐有贞和于谦结怨。徐埕这个名字,被代宗朱祁钰记住了。于是后来,才改名为徐有贞。

再者,于谦被杀,也是朱祁镇的帝王权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实数权谋之术的借口。但是,朱祁镇必须信。

没有“夺门之变”,是否是朱祁镇复辟真不一定。最有可能的是朱见深!虽然是朱祁镇的儿子,但是毕竟年幼,朝政可能还是大臣们说了算。所以,夺门还是有必要的,这样起码朱祁镇当皇帝。

复辟以后,朱祁镇肯定要为复辟正名,杀于谦就是为了立威和正名;复辟以后,给于谦平反,主要是为了打压徐有贞等“还乡团”!要是徐有贞等人后来不独揽朝政,而是专心辅佐朱祁镇,那么于谦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谦不管“夺门”,是于谦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本来就没有罪!自己也不想参与皇位之争,也认为朱祁钰复辟是没有错的。所以,于谦手握重兵,却不参与。

于谦是君子,问心无愧!于是,等到英宗复辟后,他又从容上朝。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夺门之变”发生的太快,且不是篡位,更有皇太后的支持。

参与“夺门之变”者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一个武将,一个太监,一个文官,其中石亨的身份特殊一些,是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握京城部分团营。

“夺门之变”,此三人没有调动任何士兵,因为他们手上没有皇帝的敕书,所以无法调动士兵进入紫禁城。但他们必然豢养死士,也就是他们的私人武装力量,毕竟他们为这一刻准备很长时间。好在他们手上有孙太后的敕书,孙太后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嫡母,但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关系好一些。

“夺门之变”发生的很快,朱祁镇从东华门到奉天殿,虽然路上有卫士阻拦,但只要朱祁镇一句话“我是太上皇”,就没人敢拦阻。毕竟卫士不敢把朱祁镇怎么样,更何况也没有朱祁钰的任何指示,完全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登上皇位。就这样,兵不血刃复辟成功。

为何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平息政变呢?

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石亨,或者徐有贞,再或者曹吉祥,那于谦一定可以调兵镇压,士兵也会听从于谦,可问题是坐在皇位上的是朱祁镇,更有皇太后支持。虽然“夺门之变”不合规矩,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因此不是篡位。所以,于谦未必能调动军队。

另外,宫内的禁卫士兵也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复辟,有人推测,这是皇太后的命令,因为朱祁钰病重,皇太后必然成为至高无上的人。在没有朱祁钰任何指示下的禁卫士兵,不可能自发起来与皇太后抗争。


五味社


看到题主此问,我不得不答,因为于谦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我最敬仰的人。“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和张煌言,只有于谦,我每每读到关于他的介绍,总会泪流满面。

我想,于谦面对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之所以坐视不管,大概是有以下三点原因:


阻止夺门名不正言不顺

儒家思想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论调,那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就是皇帝,只是因为土木堡之变,明王朝大败,明英宗因为被也先捉了去而丢了皇位,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捡了便宜而已。

如果说朱祁钰身体健健康康,而朱祁镇是绝对不敢发动夺门之变的,因为此时的朱祁钰一派可以名正言顺的干掉朱祁镇。然而,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朱祁钰当时已经病入膏肓,没几天活头了,大家必须要考虑大明王朝的下一任继承人的问题。所以,尽管朱祁镇的手段不太光彩,但是对于他来说,夺回皇位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因为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而此时的于谦,又有什么理由和口号去反对朱祁镇复辟呢?因此,对于于谦来说,如果他反对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而作为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于谦来说,他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理由来阻止,干脆就不阻止了。


于谦可能没想到自己会死

当然,这一点完全是从人的根本属性作为出发点来分析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自私是人的固有特性,无论是圣人,还是伟人,都存在这自私心,只是比一般的普通人少得多而已。

因此,于谦也不例外,当然也是有自私心的,他之所以没有阻止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也有可能是他没有想到明英宗夺门之后后杀掉自己。因为于谦自己也知道,他对于大明王朝是有大功的,而且当时朝廷讨论赎不赎回朱祁镇的时候,于谦是表示支持的。

于谦可能觉得,就算朱祁镇复辟,夺了皇位,他最多也是被贬回乡,不至于身首异处,被皇帝杀掉。直到后来抓他下牢的时候,于谦才终于明白,自己试必死无疑,才多争辩也是无用的。


一心为民不想兵连祸结

前面两个都是从常理性的理由去分析的,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定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于谦之所以没有阻止朱祁镇的夺门之变,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于谦不想去因为要阻止朱祁镇复辟而发动兵变,最后搞得兵连祸结,百姓遭殃。

试想一下,如果于谦一旦发兵镇压朱祁镇的夺门之变,那么两股势力必定会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事情扩大化,那就不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政变了,演变成一场像“靖难之役”那样的夺权战争是很有可能。

这可能是于谦最不愿意看到的。四年“靖难之役”,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惨痛的教训,于谦是非常的明白的。一旦夺权战争爆发,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而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不久的北京城,还能禁得起几次摧残?

于谦从小就立志报国,在地方巡抚任上,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深得百姓爱戴。等到了京城进入中央机构,他也廉洁奉公,一丝不苟,在土木堡之变中,全朝君臣一片慌乱之中,是他力王狂澜,保护了大明王朝,也保护了几百万的京城百姓。从始至终,于谦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所以他为了江山和百姓而放弃抵抗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结语

明宪宗朱见深在给于谦平反的时候,写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在中国历史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于谦这样一心为国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行和发展。所以,于谦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史话漫漫


于谦是个合格的忠臣,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只要是人都有弱点,就连圣人也不例外,当然个人认为王阳明同志是个例外

千古忠臣于谦,清正廉明,勇猛果敢,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政治不敏感,或者说他根本不屑于敏感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大明天下,其他事情他从不考虑,也不屑于考虑。而有的时候,忠臣未必能做名臣,名臣也不能成为主导天下的能臣!

就如同战神阿喀琉斯金身不坏,天下无双,但却有一个脆弱到致命的脚踝,固然万人敌,却遗憾收场


夺门之变开始后,于谦为何选择视而不见

投机倒把三人组,以身家性命为赌注开始了那场豪赌,太上皇朱祁镇被这帮投机哲前呼后拥着准备进宫复辟,得知消息的于谦,并没有任何动作

在我看来,于谦倒不是不管,或者不敢管,而是在他的世界里,谁当皇帝都与他无关,他只想为大明效力,就像他曾扶持朱祁钰上位,却是为了大明天下,从未想过自己是否能借此机会扬名立万,成为头号重臣

于谦的内心,就如同他所写下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朱祁钰是他扶持的皇帝,但却不是他应该守卫的人,他要守卫的只有大明天下!

投机者成功忽悠了朱祁镇“夺取”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并怂恿朱祁镇犯下后半生中最大的错误——杀死于谦

当然了,他犯下的错误不止于此,比如他很有可能派了一个心腹太监勒死了奄奄一息的代宗朱祁钰,这是他的亲弟弟,这是那个曾经放他一马饶他性命的前皇帝

至于朱祁钰,只能说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皇帝,却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因为他不懂权谋,不会驾驭群臣,所以才出现了夺门这种投机行为,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徐有贞之所以加害于谦,是源于一个“不美丽”的对话

夺门有功的曹吉祥、石亨、徐有贞飞黄腾达,毕竟是当朝保龙一族,为朱祁镇的复辟立下了“汗马功劳”,升官发财自不必说,但是一个阴险的计划出现了

徐有贞要报仇,他要杀死于谦,而原因只有一个——他曾被于谦戳着脊梁骨,在所有人面前丢尽了脸

时间回到土木之变,大批官员惧怕也先,都想南迁,当时一个名叫徐埕的官员当了这个出头鸟,别出心裁的提出因为天象之变,理当南迁的提议

巧合的是,此时于谦愤怒的站了出来,发表了堪称流放千古的言论,怒怼了徐埕

随后,于谦力排众议,完成了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成为民族英雄国家重臣,而那个可怜的徐埕则被百官耻笑,甚至连仕途都收到了影响(一听是他,大家都会笑此人是个软蛋)最后被逼无奈改名,是为徐有贞

其实徐有贞很冤枉,当时无数人跟他一样是软蛋,只不过他当了出头鸟,吃了第一口螃蟹,结果却发现螃蟹是坏的。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报复于谦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狠毒且无耻的计划

杀人有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理由

徐有贞冥思苦想的这个理由,还真的成功了,可谓是“天衣无缝”,因为他利用了一个人——朱祁镇

虽然最后于谦的罪名是意图拥立藩王即位,视为谋反,我们都知道谋反可是诛九族的,可于谦虽然遇害,但其子却不曾被杀,而是流放

这印证了一点,治罪于谦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可为何还是要杀他呢?

起初朱祁镇也不想杀死于谦,虽然朱祁镇政治水平一般,但他也不傻,他知道于谦是忠臣,也为大明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非有谋反之心。而且太后得知以后也告诉朱祁镇于谦杀不得,万万杀不得

可是,徐有贞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让朱祁镇狠下心来杀死了于谦

“不杀于谦,夺门无名!”就是这样一句话,触碰了明英宗最脆弱的部分,也就是他一直以来最看重的——皇位的名正言顺

所以,于谦冤死,其子于冕流放。徐有贞为了自己的个人恩怨,不惜去谋害大明的栋梁之才,也是罪大恶极!

或许,于谦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他从未想过皇帝应该是谁,也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他的心里只装着大明天下,只装着黎明百姓

于谦冤死之时,百官愤怒却不敢言,百姓愤怒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于谦被杀害。

当然,苍天饶过谁?徐有贞势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而他最后的下场也算是告慰了于谦的在天之灵(争权失败后被贬官,而后流放,作为官员,政治生涯的终结应该比杀了他更让他难受!)

明英宗后期也幡然悔悟,只是皇帝是不能认错的,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来处理,宪宗时期于谦被复官赐祭,追谥忠愍,其子于冕召回。神宗年间,改谥忠肃

只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就要明确,在明英宗悍然发起“夺门之变”后,当年力主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将明代宗扶上皇位的大英雄于谦,有没有想到他将来遭受的清算?

这个问题,于谦自己就作出了回答。当“夺门之变”波澜不惊完成,明英宗大模大样在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后,于谦就被明英宗投入了监狱。然后明英宗亲信们的各种攻击,就是扑面而来,甚至还给于谦扣上了“勾结藩王谋反”的大罪。那么突遭劫难的于谦呢?
非但没做一句辩解,反而笑着一声感叹:“辩也死,不辩也死!”

可以说,对于蒙冤身死的命运,他其实早有预料,却是坦坦荡荡,去迎接着残酷的冤案。

那么当夺门之变发生时,早知道自己命运的于谦,真的就逃不过这宿命?《国榷》里更写的清楚,早在明英宗勾结石亨等人,准备铤而走险“夺门”抢皇位时,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就已经是“左右悉之而以报谦”。而且手握重兵的于谦,想要弹压这场叛乱,更是“如摧枯拉朽耳”。如果于谦真这么做了,后来这场蒙冤入狱的情景,必然不会发生。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也同样是《国榷》里,在拨开了历史的疑云后,给出了一个心痛的答案:当明英宗悍然“夺门”时,在位的明代宗,生命也已经到了弥留之时。
一旦发生火并,明英宗明代宗这哥俩,必然双双不保。到时候皇位虚悬的北京城,更大动乱必然会爆发。如果换成一个野心勃勃,想要趁机操纵国政的权臣,这事当然毫无压力。但于谦恰恰不是,他心中想到的,唯有江山社稷。于是他坦然选择了等待,哪怕会遭到不公的命运,依然要“一死保全社稷”。

这就是真实的于谦,这就是完全不同于好些后人眼里“情商低”“愚忠”形象的于谦。这位亲手挽救了大明朝的英雄,自然有看懂这一切的政治智慧,但慷慨报国的决心,为天下计的责任,让他选择了这痛苦的结局:被明英宗投入监狱,坦然受死!

正是他以他的这番牺牲,为明朝扛过了一场险些引发大乱的灾难,换得了大明朝政权的平稳过渡,只是那时的明英宗,真不懂!

历史风云录


个人非常赞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面的李贤的分析。朱祁钰死后只有两种情况。

其一,朱祁玉没有子嗣,朱祁镇恢复帝位。

其二,朱祁镇的儿子沂王朱见深继位。因为他原本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更为重要的是孙太后在,孙太后起着决定作用。他肯定要维护自己的儿子。

就像李贤说的天位陛下固有。

第一,虽然于谦是手握大权,但是还没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何当年霍光的权势差远了。

第二,于谦不是一个会谋逆的人,若要谋逆最好的时间就是围北京是把军队都安插自己的亲信,不过如果这些玩估计北京都没了。还讲什么谋逆。

从于谦石灰吟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渔耕樵读


大明王朝的历史如同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样曲折的发展历程,也给了明朝的民族精英施展才华的舞台,于谦、戚继光、张居正、孙承宗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于谦为官清廉,他曾做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即,两袖清风之典故。后来于谦被抄家,在政治上没有瑕疵的于谦,被政敌们拼命的去找贪污的证据,却两手空空。如此情况回报朝廷,明英宗也有所反思:杀错了人也!

(影视剧中的夺门之变)

于谦也认为自己命不该绝,襟怀坦荡,所以当兵士们报告于谦政变的消息时,他没有做出反应,在他看来,这是宵小为搏君前立功而故为惊人之举,清高的于谦不屑为之。他本是救时宰相,有大功于国,不管是明英宗还是明代宗,都应该念他的情。

可是于少保低估了小人们嫉贤妒能的底线,他们蒙蔽了明英宗,在皇位迟早(一个月而已,夺门之变发生在正月十六,二月明代宗即驾崩,而明代宗无子嗣)要转回到他这一支脉之前,提前发动了“夺门之变”,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在明英宗面前表演了一番英勇的事迹,实际上也是拿明英宗的性命来赌博。

(好人卡:明英宗)

明英宗登基后,于谦、王文等人慨然上朝,却被下狱治罪。于谦有功,当朝重臣,明英宗本想免死,可是一帮宵小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明英宗想想也是啊,当年是于谦拥立的明代宗,如今自己复辟成功,当年的拥立之人,必然是本朝的敌人。

于谦也没有想到,政治斗争竟然就是这样不能按常理来理解。不仅于谦,当年参与拥立代宗的官员都受到了打击、迫害,这些在8年前可是北京保卫战的有功之臣哪!谁能想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这些宵小,竟然能无耻到这步田地?

(清高倔强的于谦)

于少保死了,海内人心冤之。能不冤嘛!堂堂正正,两袖清风,有大功于国,死于非罪!于谦如果能想象的出这些太监、文臣、武将的卑劣,以他当时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夺门之变怎么可能成功?可能这些人就看准了于谦的迂腐和读书人的清高,才一击得手,而且还不给他翻盘的机会,速速审定狱讼,签上皇帝朱批,造成既成事实。大约是读书人的清高害了于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没有意义的一次政变,除了折损了明朝的重臣,别无所得,反而让明朝的吏治人心越发衰朽,以致于不可收拾。如不是明孝宗励精图治,可能在成化年间,明朝就已经亡国。

明英宗晚年,细思从前,也曾悔恨不已,念叨自己当年枉杀忠良,自惭之下,下令废除自太祖以来的殉葬制,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明英宗,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而知而行的历史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觉得于谦不是坐视不理,而是无能为力。

夺门之变的主要过程基本是短时间完成,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就发生在一夜间,在朱祁镇重登大宝、徐有贞催促百官入宫拜贺之时,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此时的于谦如果再想要做点什么,只能选择回家整理军队造反了。


此时朱祁镇重新登基也是最合适的结果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此时他的唯一儿子朱见济已经死了,可以说景泰帝后继无人,如果景泰帝死去,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在景泰帝继位时皇太后定的皇太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皇位传给朱见深也就相当于传给了朱祁镇,朱祁镇死后也必定是朱见深继位。既然是最合适的人选继位为帝,也就没什么必要提出不同意见。

于谦为人为国为民,不会多事

我想在于谦看到朱祁镇高坐大位的时候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最后结果,不过这些对于谦来说又算的了什么。于谦为人大仁大义,凡事以国以民为先,就算是他对皇位归属有什么疑义,也不会轻易煽动内乱徒耗大明元气,况且作为前任皇帝,朱祁镇还是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的,他继位,不会使大明发生动乱,皇位也是平稳传承,所以于谦也就认命了。就算是后来在牢里被诬陷时,他也不吐一语为自己辩解,因为他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罪名,那就是人家愿意怎么捏造就怎么捏造的了。

百年世事已过,无论朱祁镇复位之后日子过的多么逍遥,也洗不掉他身上的污名,而对于于谦,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何妨,他依旧是那个两袖清风,为国为民的英雄,心中无愧,坦然的在西湖边看这百年沧桑。


笔筒Susie


于谦是明朝毋庸置疑的救时英雄,在面对瓦剌军队的要挟时候,他能够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为国为民,刚正不阿的臣子;朱祁镇复辟之后,将于谦抄家,结果堂堂国之重臣,却是家徒四壁,于谦当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

于谦社稷之臣

这样一个一心为国,只要国家安定,稳健发展,社稷重于一切的人,是不会考虑自身安危的,这可以从某些史料中,于谦的言行足可以推断出,于谦是将国家放在一切之始的人,几乎没有私欲,所以从当时的大局出发,他选择了坐视不管。

与夺门之变形成鲜明对比

夺门之变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的政治事变,这些人是因为利益使然而选择的风险一途,当时景泰帝病情严重,而其儿子朱见济也夭折了,没有皇位继承人,这关于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谦等人提议过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如此可以保证朝政稳定,当然也有人建议让襄王世子继位,而无论如何发展,对于政治失利的徐有贞等人而言,惟有赶在朝议出来之前就迎立朱祁镇复辟方是最好的利益回报,因此有了他们的铤而走险。

为了朝政的顺利过渡

于谦知道朱祁钰病重,权利出现真空,将会令时局有所动荡,而为了国家权利顺利的过渡,朱见深当政无非是最好的选择,而作为旧太子的父亲,朱祁镇正值壮年,能够复辟为帝,也是对朝政的一大利,为此权衡之下,于谦并没有干扰英宗复辟,而是泰然自若的看着事情的发展。

所有一切只能说,于谦是大公无私的表现,根本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得失算在其中,他只是纯粹的一心为国,这是一个人杰啊,在国家社稷面前,没有一丁点的阴谋诡计,他是那么的正直,明明可以掌控的事情,他却在大局面前选择了隐忍,没有阴暗,只有阳光。

遗憾的是,他没有负国家,国家却有负于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