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到了僅百里之地還分封?

淡晚6


因為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國策之一,無法廢除,廢除分封制,等於是否定周朝本身,因此無法廢除。

我們站在後世幾千年且開了上帝視角的情況下知道分封制有弊端,分到最後封無可封,可是對於三千多前的周朝來說,分封制是最好的國策,沒有之一。



要想知道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必須得了解周朝是如何滅商建國的。

嚴格說來,周滅商是一場有預謀的偷襲戰,周文王在位期間,周國力尚小,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無法與強大的商朝相比,周文王本人還被商紂王囚禁過,周使用了大量的財物和美女才換回周文王的自由,周文王回來後,表面上裝作縱情酒色,實際上暗中發展,到周武王時期,漸漸強大起來。



周武王時期,暗中聯絡了一些對商朝不滿的諸侯和商王室成員,乘商朝的主力部隊東征東夷之際,發兵攻打商朝都城朝歌,商朝被周突然襲擊,匆忙組織大量的奴隸軍隊作戰,可是這些奴隸軍隊對商沒有忠誠度可言,於牧野一戰,大量投降臨陣倒戈,商軍戰敗,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換句話說,商朝的滅亡 ,實際上是一次斬首行動,周消滅了商王朝的政權中樞,但商王朝分散在東邊的軍隊,和各地支持商朝的諸侯都是毫髮無損,這個時候,周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接下來怎麼辦?



周在當時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諸侯國,周滅商類似於項羽、劉邦滅亡秦朝時的狀態,但又有所不同,為了穩定天下局勢,周朝統治者選擇了分封,不僅分封滅商的有功之臣和諸侯,同時分封支持周朝的商王室成員,包括分封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同時派遣周王室成員叔鮮、叔度、叔處為“三監”監管武庚。

滅亡前朝還分封前朝末代國君的兒子為王,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唯有周朝了吧!正是因為周朝的分封,尤其是對商紂王兒子武庚的分封,穩定了一大批商朝遺民,包括原商紂王東征的部分軍隊及支持商的諸侯國,穩定了整個天下的局勢。



周武王滅商三年後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赫赫有名的周公輔政,不久便爆發了三監與武庚的叛亂,周公率軍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而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及禮儀制度,與分封制一起成為維繫周朝八百年曆史的基礎。

分封制就是由天子分封土地給諸候,諸候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國”,然後諸候又分封土地給自已屬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諸侯分封的土地來建立“家族”,然後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給自已屬下的“士”,士是最低的統治階層,不能再繼續分封了,諸候建立的是“國”,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來就是“國家”。



從天子-諸候-卿大夫-士組成的統治階層是周朝的統治基礎,等級森嚴,世代相傳,而這個統治階層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分封制,一級封一級,天子只管諸候,不管諸侯下面的卿大夫和士,同樣的道理,諸侯只管卿大夫,也不管卿大夫下面的士。這種一級管一級的模式,很類似現在的管理,不管軍隊中的管理,還是企業中的管理,在當時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咋一看,這麼分封下去,哪有那麼多的土地來封呢?於是周公就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從天子、諸候、卿大夫到最低級的士,他們去世後,其土地、財產、官職、爵位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其它的兒子只能獲得很小的一部分權益,這叫嫡長子繼承製,奠定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繼承製度。



有了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就不可能亂封,分封制按制度進行分封,在周朝分封之初,人少地多,土地比較好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歷史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分封出去的土地也越來越多,到最後周天子封無可封,連周天子自已都沒有土地了,只能待在封臣的土地上。

但分封制卻無法廢除,廢除分封制,等於是否定周朝自身,如何廢除?天下諸侯不群起而攻之嗎?到頭來,周朝還是滅亡。



周朝滅亡有分封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室自身的衰弱,雖然分封出去有眾多的諸侯國,但還不是有諸候國越來越強大,土地越來越多,不能一昧的分封,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讓周王室強大起來,如果周王室強大,就不存在封無可封的情況。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天子實施的分封制這種政治體制,危害其實是非常大的。為什麼說危害很大呢?

(分封諸侯)

其一,分封讓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來越少。當初經過分封以後,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面積就變得很小。這還沒完,隨著周天子的後代一代又一代地產生,這種分封還將一次又一次地持續下去。以至於到了最後,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已經剩下不足百里了。

其二,分封讓周天子的權力越來越小。分封以後,諸侯國不但擁有了自己的軍隊,而且還擁有官員的任免權等人事權,同時還擁有財政權。當一個組織自己有兵權,有財權,有人事權的時候,你就基本上把它沒辦法了。

其三,分封讓周天子缺乏自生能力。周天子主要是依靠諸侯對他的上貢來生活。既然是上貢,就有可能仰人鼻息。諸侯要是不上貢,周天子還得去找他要。要不就得大動干戈,出兵去打,很麻煩。而且,周天子因為不事生產,不考慮國計民生,很快就成為一個腐朽沒落的階層。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在沒落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就是因為周天子的那種體制,讓他缺乏自生能力。

周天子分封的危害,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

(無道的商紂王)

既然周天子分封的害處那麼多,那麼,當初他為什麼還要分封呢?

一、周天子在建國之前就已經有過承諾。

周國本身只是商朝的一個屬國(和後期藩屬國的意義不太一樣),本身的力量並不大。周朝能夠戰勝強大的商朝,戰勝強大的商紂王,是因為他宣稱紂王無道,號召商朝的其他一些屬國一起來推翻商紂王。他說商紂王無道,最主要的一點理由,就是商紂王兼併了很多屬國的土地。周圍的那些屬國都覺得周國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家才擁護周國推翻了商朝。

當週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以後,他肯定就得兌現他的承諾。人人有份地,大家共有天下。因此,那些屬國肯定就得獲取他們的權利。既然屬國都可以獲取分封的權利,功臣們當然也應該獲取相應的權利了。因此周天子就實行了普遍的分封。

二、國土面積變大讓周朝出現管理瓶頸。

周朝和商朝比較,國土面積一下子大了許多。古代的交通非常不發達,信息也很不通暢。要讓周天子對全國進行有效管控,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如果不進行有效管控,勢必會出現很多動亂。某一個地方爆發了動亂,也許中央知道的時候,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再說了,那時候是井田制,奴隸們是被限制在井田上勞作的。要把奴隸們限制在井田上勞作,就必然需要管理人員,管理人員顯然不可能都由中央來安排,中央也不熟悉,因此只能由地方上來決定。

由於有這樣一些考慮,因此把國家分封成很多諸侯國,分散管理,顯然效果是最好的。

(武王伐紂)

三、成熟的奴隸制決定了分封的實施。

奴隸制和之前的原始部落制情況是不一樣的。在原始部落時期,由於生產技術非常落後,條件非常艱苦,要求部落的首領必須是強有力的,有大本事的人。他必須帶著部落的人親力親為,打獵或者採摘,這樣部落才能夠生存下來。

但是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尤其是在商末周初,青銅器大量發展的時候,生產工具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奴隸主不需要到土地上親力親為的種莊稼或者打獵,他們只需要強迫奴隸生產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他們完全可以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既然局部的生產單元都是這樣一種情況,對於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周天子,當然也需要這種情況。

所以說,周天子只需要把土地分封出去,到時候由諸侯們給他們提供上貢的物品就可以了。

四、周天子有強大的制度作保障。

西周在建立的時候,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保證,這就是周禮。

在周禮的統攝下,所有的人都被框定在這個制度內,從而形成了一個嚴格的有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而且,這種社會秩序並不是互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卿大夫,不可能成為諸侯;如果你是士,也不可能成為卿大夫。這樣一來,上升的空間就極為有限。既然沒有了上升空間。所有的人都安分守己,沒有必要去和命運抗爭了。

如果有人想和命運抗爭,改變他自己的階層,往上升遷。那麼,天下有權共同討伐他。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由此可見,雖然說周朝的分封制度似乎很危險,但是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的西周裡,周天子其實是安然無恙。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周時期,中原地區周邊存在著很多小部落,人們把它們稱之為:北狄、南蠻、東夷和西戎,這些小部落(包括周)經常襲擾商朝,令商朝非常頭痛。

周滅商後,在繼承商朝的土地與人口的同時,也面臨著與商朝一樣的國家安全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途徑:

第一,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後來的郡縣制。但是,限於當時的人口、交通、信息傳遞以及政治結構鬆散等問題,要做到這點非常困難。如果實行郡縣制,即使沒有外敵,緊把內政處理好,都會很難。以三國為例,當時魏國最強,卻總受蜀國騷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魏國四面皆敵,不得不分兵防守,以至經常捉襟見肘、狼狽不堪。所以,搞郡縣制是行不通的。

第二,既然郡縣制行不通,那就只好採取第二種途徑:分封制。所謂分封,就是在周天子的周圍分出上百個小的諸侯國,賦予諸侯國對境內人口、土地的管理權,允許諸侯國擁有軍隊、收取賦稅,但諸侯國必須拱衛周天子,抵禦外敵入侵,這就是周朝分封諸侯國的目的。

另外,周朝滅商本來就倚靠了很多部落的力量,說白了周朝就是一個股份制公司,大家都有股份,現在得了天下,周天子稱了王,相當於董事長,那在中央要有部門經理,在地區當然也要有地區經理了,而封的這些諸侯,就相當於股份制公司的地區經理。


老羅侃史


為什麼周天子要實行分封制?這要從“三皇五帝”時代說起。


實行分封制的時代誘因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我國各民族初步融合的一個時代,但是所謂融合也僅僅是部族之間的融合,還談不上是民族的形成。


但是由於邁開了民族形成的第一步,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大合”。


而之後的夏、商兩代由於奉行戰爭征服原則而不是“懷柔”手段,由“三皇五帝”時代形成的民族融合趨勢被夏人、商人不斷的戰爭給逆轉。


但幸運的是周人即時的出現續上了這個趨勢,即完成了新的“大合”,周朝新“大合”的出現就是靠一種新制度才得以完成,那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原則


分封制,就是就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基礎,而分邦建國的制度,封地的遠近以血緣關係為尺度,且遵從“親親”原則。


為什麼要遵從“親親“原則?《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有提到:“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正是因為血緣關係近所以這些邦國是與周是同一個利益共同體,周朝的生死與他們休慼相關。


同時除了給同姓分封外,一些異姓也是周王朝分封的目標,正是由於分封制,姬姓諸侯和一些異姓諸侯。


特別是那些有著很長曆史淵源的邦族,得以在同一種制度之下有著平等的地位,並且得以延續,最終在周天子的領導下成為一個文化統一的民族。


分封制的作用


同樣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載:“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番屏周”。


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除了平衡周朝內部利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叢莽時代,分封在周室周圍的諸侯國可以作為屏藩來保護周室,以穩固周王朝的政治環境。


而諸侯們得到了周王室的分封之後也就是政治上的名分後,就帶著自己的族人前去開墾封地。


不過與其說是去開墾,到不如說這些諸侯的到來是對那些土地的軍事征服和武裝移民,

而他們所建立的諸侯國,也是周王室的軍事據點。


分封制的中的異姓

周王室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前面咱們提到了分封制除了分封同姓之外還有異姓,但是分封制下的邦國主要以姬姓為主,據《荀子·儒效》所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在最初的七十一個分封國家中,與周王室有血緣關係的就有五十三個,其中魯、衛、晉、燕等就屬於周王室分封出去的親族。


這種基於血緣關係的分封制,透露出了周王室濃厚的血緣意識。


除了分封親族之外,周王室分封的其他諸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周王室滅商時的同盟,如姜太公就被分封在齊國,並且姬姓與姜姓世代通婚,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政治同盟。


一類是殷商遺民,周朝在滅商之時遵循了傳統即滅人之國不滅人祭祀,所以周王室仍然分封給了殷商王族封地供其祭祀祖先。


不過在分封這些殷商遺民時,周王室還留了一個心眼把殷商王族與平民分別分封在宋和衛,所以說衛才是有著殷商遺風的地方。


第三類就是一些從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氏族,這些氏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五帝”,如陳國國君,據說就是舜的後裔。


分封制下的拆解原則

當然分封制的推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分解掉古老的氏族,穩固周王室的統治根基。


首當其衝的就是殷商遺民了,前面也有提到,這群前朝舊民中王族被分封到了宋,而平民被分封到了衛,那麼還剩下一些頑固的貴族和商王朝的高層,這些人無不想光復大商。


那麼為了避免這些人搞事,周王朝把他們遷徙到了王室直接控制的區域以便管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向周王室妥協的被劃入了魯、衛這兩個血緣關係最近的邦國。


而被劃分在魯衛的這群人相對於被周王室直接看管的殷商遺民來說,有著很大的自主權,《左傳·定公四年》就有所記載:“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


這些人有著自己的宗族首領,也有著非常高的政治自由。


通過對魯、衛殷民的來源分析,我們可以也推斷出在姬姓五十多個邦國之中,也存在著不少的殷商遺民民,從此處可以看出而周王室對商民族群力量的削弱簡直喪心病狂。

同時也要注意,周王室在對這些族群的拆分過程中,自身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


在周推翻商朝的統治之時,周人族群大概十萬左右,而周王室想以十萬人統治原本屬於商的領地,這難度非常之大。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所謂分封制不過是周王室藉助同盟者的力量去管理天下,並且由於對殷商遺民及其遠古氏族的封賞,也使得周王室得到了道義上的優勢。


不過在這恩賜之下卻是對這些族群的拆解與重組。


但也正是周王室對這些的氏族的重組使得民族開始融合,我們也得以成為一個統一的“華夏民族”。


楚國八百年


周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一個王朝,但是一大半時間卻是陷入諸侯混戰中,春秋戰國加起為時間超過五百年。這裡有人就會問,周朝為什麼要搞分封諸侯制呢?如果不分封,就不會諸侯混戰嘛。

下面,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周代要實行分封制。

第一,西周是繼承古代的政治傳統

最早時,中國並沒有什麼中央政權的概念,只有某個部落實力很強,其他部落必須聽從該部落的命令,我把這種模式稱為“諸部制”。比如炎帝、黃帝,都是部落首領。到了舜的時候,“諸部制”開始向“諸侯制”轉變,這也是舜的一大變革。

諸部制與諸侯制有什麼不同呢?部落有大小之分,但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等級,沒有人為地把這個部落稱為“一等”,把其他部落劃分為“二等”、“三等”,帝舜把諸部改為諸侯,並且劃為五等。到這個時候,就有了中央政權與諸侯制的雛形。

到了大禹時,設計出比較精緻的國家模型。他的構想是這樣的:

帝國的統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以帝國首都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稱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的領地;甸服向外再延伸五百里,稱為“侯服”,即諸侯的領地;侯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綏服”,“綏”就是綏靖安撫;綏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要服”,“要”就是羈縻;要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荒服”,這已經到了荒蕪之地了。

這個國家模型就是:中央-諸侯領地-安撫區-羈縻區-蠻荒區,如此向外延伸。

夏、商都是採取這種行政模式,西周開國後,同樣繼承此政治傳統。

第二,西周為什麼不能搞郡縣制

與諸侯制相對應的是郡縣制。郡縣制與諸侯制有著本質的不同,郡縣制以郡、縣為行政區,其任免權在中央,不像諸侯那樣具有獨立的行政、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也無世襲。

那麼西周為什麼不搞郡縣制呢?天子不希望權力大點麼?非不想也,實不能也。

周武王在推翻商紂王的戰爭中,得到多少諸侯的支持呢?超過八百個。怎麼這麼多諸侯,我前面說過,這些諸侯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的部落。以牧野之戰為例來說,周與諸侯聯軍在此役徹底打垮了商紂王,當時周軍有三百輛戰車,諸侯軍提供多少戰車呢?三千七百輛!!!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西周政府是依靠幾百個諸侯的幫助才取代殷商政權,當時天下的諸侯有幾千個,那是你一聲令下就能取締的嗎?根本不可能。我們比較形象地說,當時的西周有幾千個小城邦構成的聯邦國家,每個小城邦都是個諸侯。

諸侯制向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過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什麼到秦始皇時,諸侯制被郡縣制取代呢?這裡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諸侯都被消滅了。從西周開國時的幾千個諸侯,到春秋幾百個諸侯,到戰國七雄,最後秦國一統天下,把以前所有的諸侯全部都滅了。

第二個前提:中央政府有能力掌握整個國家。在諸侯制裡,一個諸侯統治一小塊地,這是比較好管理的。但是郡縣制則不同,中央政府或朝廷要管理龐大的帝國,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經濟、科技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沒法做到的。比如說,秦國之所以能搞中央集權,因為能鋪設全國性的交通網,做不到這點,朝廷政令如何施行?軍隊要有遠程作戰能力,否則如何穩定偏遠之邊疆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西周初期,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現實角度,都需沿用諸侯制。


君山話史


周天子要實行分封制,是一種國家管理的策略,也是安定天下的一種最好的政治手段。

周國在商朝統治下時,其實是一個勢力尚小的國家。雖然武紂王末期橫徵暴斂,實行暴政,引起了許多臣民的不滿,但是紂王的軍隊勢力還是很強大的,任何一個屬國都無法與之抗衡。要想推翻紂王,劉必須要聯合其它屬國的力量一起聯合作戰,才能有勝算。周武王也正式才用了這一策略,一方面高舉伐紂旗幟,另一方面積極聯合其它被暴政壓迫的蜀國,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最後才打敗商紂王,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雖然是一個強硬的君主,但為了天下的穩定,他打下商朝的江山後,也需要安撫天下,除去商朝的暴政,分封討紂過程中出力建功的人,原來商朝的一些屬國,跟周國其實也是平等的國家,現在雖然聯合攻下了商朝的江山,周國成為了新的統治者,但是原來的屬國也是必須要重重安撫的,否則將繼續新的內亂。於是分封變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也是不得不為之事。


周天子雖然採取了分封諸侯的政治制度,同時他也在積極防範新的內亂,於是他大封諸侯,諸侯國多達72國,其中周室諸侯國就有十多個,穿插到其它諸侯國之間,既讓更多的人受到了封賞,也弱化了每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讓周王室掌握了最具實力的軍事力量,和最好的土地。

周天子分封諸侯,同時也利用宗族的理法來管理國家,讓諸侯也可以分封和傳位,這樣諸侯國的力量越到後來就越弱小,諸侯的嫡宗可以管理其它旁宗,管理上用了國家政治結構和宗族理法兩手措施。可謂是高明之甚!


浩中一內


錢穆先生對分封制是這樣評價的:

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

意思是說,周天子推行分封制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而且是一種偉大的創新。

個人非常同意,我想從3個方面來解讀:


一、武王伐紂的起因


周王本來是商朝西方的一個諸侯,據說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那個后稷的子孫,他們先輩的歷史說法不一,真正的歷史,要從公劉開始,公劉之後傳了九代,到古公亶父時由於被犬戎騷擾,實在忍不住,遷移到了岐山(現陝西岐山縣)。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太伯、虞仲、季歷。他把王位傳給小兒子季歷,另外給了太伯和虞仲一些人馬,讓他們去開疆拓土。

實際上,這就是當時的分封制雛形,並不是給你一塊領地,而是給你一點人和資源,你自己去創業吧。這其實就像現在大公司投點錢,派幾個員工內部孵化某個項目。

季歷去世後,他兒子昌繼位,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也悶頭髮展,勢力很快壯大,還在鎬京建了座大城作為根據地(現陝西西安)。

話說商朝這邊,不論是封神榜還是其他歷史故事,商朝滅亡的鍋一般都認為是紂王和妲己,什麼酒池肉林,比干挖心,反正商朝氣數已盡。

但實際上,紂王本人其實是個文武雙全的主君,但作為一個王朝末尾的君主,他面對的是一個歷代君王都很難辦的問題,手下諸侯實力超出控制範圍了。

比如這個西伯侯,所以紂王做了一個和康熙一樣的選擇,削藩。但區別在於,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此時西伯侯已經是姬發了,這個時候雙方實力對比,單單西岐完全沒法和商抗衡,而因為紂王削藩觸了眾怒,所以西方諸侯都聯合起來反抗。而這個時候,商的一部分軍隊居然還在東邊和東夷打仗。

可能是商輕敵,也可能是東夷那邊實在抽不開身,於是牧野之戰,商朝很快戰敗,朝歌被攻陷,天下歸周。

儘管周打贏了,但並不輕鬆。史籍《尚書·武成》記載:

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就算不是血流成河,那也是鮮血把河都染紅了,可見雙方傷亡慘重。

所以,當週武王打贏這場仗之後,其實面對的是一場困局。


二、贏得天下之後武王面對的困局


武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他位子其實很不穩,我們來看看他面臨哪些狀況。

1、周武王自己年紀已經大了

周武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年紀還小,所以他必須儘快想出一套制度來維持王位,而這套制度必須在他死後能有效運行。

2、功臣和盟軍都等著分蛋糕

仗是打贏了,但一下子多出來一大批有功之臣,一大批強力盟友,還多出一大批皇親國戚,這些人輩分資歷能力都比周成王高。

3、商朝殘餘的遺老遺少

朝歌是被打下來了,紂王也自殺了,但還有在東夷幹仗的那批人,雖然投降了,但仍然是一股有生力量。還有在戰前保持中立的諸侯,都是潛在威脅。


我們回顧下後來春秋戰國以及歷代君王,在這3個問題上翻車的有多少個,而且後世的君王至少還有過去的歷史教訓可以借鑑,分封制不行郡縣制,郡縣制不行混合制,總之都可以學習,但周武王前面只有一個分封制1.0版本可供參考,而且還有許多Bug。


所以周武王的面對的問題很棘手,一個處理不好,就要二世而亡了。但就在周武王離世的前一年,他拿出了一套解決方案:分封制。


三、分封制是如何破局的?


破局要先看清問題的本質。

面對當時的局面,核心矛盾點在於,怎麼讓君主始終能控制住諸侯,這不單單指軍事,而是全方面的壓制。

那麼我們來看周武王的“精確分封”:

1、誰有資格參與分封?

周天子進行了“用戶分級”,將諸侯大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舊有貴族。

這些人相當於人民裡的意見領袖,威望比較高,處理不好容易引起民眾劇烈反彈。

第二類:兄弟親戚。

這些人要麼是周天子的長輩,要麼是自家兄弟,要麼是後輩,總之都是姓姬的,有的都是看著周天子長大的,而且是最早跟著他起兵的,可謂勞苦功高。

第三類:有功之臣。

這批人最不好處理,不但能力強,功勞大,而且沒有血緣關係。但同時,他們不像宗親,可以憑著輩分壓周天子一頭,如果處理好了,他們反而是最忠心耿耿的一批人。


2、分封的藝術,周天子的微操

對於舊有貴族:

這些人是舊時代的象徵,好好對待這些人,可以更得人心。

周朝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封的公國只有5個,其中商朝的遺老遺少封到宋國;舜的後人封到陳國;夏朝大禹的後人封到杞國;周天子的叔叔虞仲封到虞國;周天子的弟弟分到虢國。

另外還有些德高望重的部族,比如堯的後人,薊國;炎帝后人,焦國;黃帝后人,祝國,這些雖然給的地位高,但實際國土和資源都不大。

唯一宋國比較大,但周天子也有提防,周天子把原來在宋國的商朝子民和衛國對換,這樣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對於兄弟親戚:

《荀子·儒效》裡說: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也有更誇張的說法是封了八百家,總之,周天子還是比較大方的,給大部分自家兄弟都封了地,這樣也能看出對待親戚的態度。

別看分了那麼多,好像是個姓姬的就給封地,但其實分的越多,單個諸侯的力量就越弱,對中央的威脅就越小。

同時,周天子還把一些親戚分封到例如宋國和殷國的周圍,以監視殷商殘餘勢力。

說句題外話,有很多成語比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裡面黑的都是宋國人,主要就因為宋國是商朝遺民後代,這大概是最早的地域歧視。

對於功臣:

首先這些人還有任務,而且他們也必須要有事情做,否則容易有其他想法。周天子老家在西邊,東方需要鞏固,況且東夷也一直是個威脅。

於是周天子將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封到泰山以東,也就是齊國,同時也是戰爭最前線。而另一個重要人物,不但是功臣還是周天子的四弟,日後我們做夢總是要夢到的,周公旦,被封到了泰山以西,也就是魯國。周朝的東線就由他們來開拓了。

總體來說,整個分封是一次完美的平衡術,各方都認為是相對公平的。

3、中央如何控制地方?

分封制建立的是系統的底層框架,但核心還是周王朝必須有足夠的掌控力。

說起為什麼分封制給各個地方諸侯比較寬鬆的自主權,其實是因為沒辦法,古代交通和現在差遠了,你想象一下從北京騎自行車去山東。老話說山高皇帝遠,所以周王朝能直接調動的只有王畿區域。

那怎麼管理那麼多諸侯呢?就像公司大了就必須要有人事制度,周朝用的是宗法制度,也就是“周禮”。

周禮具體的規定非常繁複,可以看成周朝的“憲法”,他不但明確了各國軍隊的標準,城池建設的標準,稅收的標準,如果有人違反,那麼周天子可以拉著其他諸侯一起揍你。如果發生糾紛,大家也按照周禮來,這樣大家做事都有個標準。

最重要的是,明確規定不能“僭越”,所以如果都按照這套標準,各路諸侯就永遠只能是諸侯。

這就是分封制的藝術。


我是ChrisQu,C叔聊歷史,有趣有料有思考,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C叔聊歷史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周朝的分封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是戰爭動亂的源泉;但是在周朝建立初期來看,分封制有他的合理性,在當時是較為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行政制度要跟生產力相匹配,當生產力較低時採用分封制較好,當生產力較高時就只能採用郡縣制。周王室一直不廢除分封制跟王室尊守周禮有關,周禮是周朝治國的根本,儘管運行八百年了,但是沒有那一代周天子有勇氣將他廢除。

夏、商、週三代是古典奴隸社會時代,那時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經濟水平低,那王室統官全國實在是力不從心。因此三代都推行分封制,大諸侯幾百裡領地,小諸侯幾十裡領地,諸侯有鎮守四方抵禦四夷的責任,也有向王室進貢的義務。王室不給諸侯大臣發工資,都是賜給領地,讓他們自己經營領地以獲得相應的生存物資;諸侯們可以向四夷拓地,卻不能向其他諸侯拓地,更不能向王室要地,否則會遭到王室的攻擊。

夏、商、週三代分封諸侯有三大好處:其一、解決領土擴張問題與邊境防守問題;其二、在王室危急之時有諸侯勤王;其三、可以獲得諸侯們的進貢而增加財政收入。為了防止諸侯們坐大而威脅王室,天子們都會想方設法控制諸侯的實力,對於那麼較大的諸侯天子經常親征他們。比如齊國坐大後,周天子將齊哀侯烹殺;徐國坐大後,周穆王聯合楚國攻滅徐國;楚國坐大後,周恆王親征楚國。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封的諸侯尾大不掉了,最終架空王室甚至攻滅王室。

戰國時代周王室僅剩下洛陽附近百里領土,為了維護周禮,週考王將全部領土分封給弟弟,建立周公國,周王室寄居在周公國。數十年後周公國的周惠公又將周公國一分為二,他封自己的小兒子在鞏地,建立東周公國,義務是奉養王室;周公國的正統則建立西周公國,國都在王城洛陽。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王國攻入洛陽,西周公國投降,周朝滅亡;公元前249年,秦王國丞相呂不韋又帶兵滅掉了位於鞏邑的東周公國。


大秦鐵鷹劍士


周王室之所以要實行分封制,其實是迫不得已。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彼封建者,亙古聖王堯、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柳宗元說封建制(分封制)始於堯、禹、湯之時,這是錯誤的認識。殷商及以前,國家的構成更像是部落聯盟或是方國聯盟;直到周朝時才創造出了分封這一形勢。周人創造出分封制,同時結合宗法制,使得周比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更接近一個完整的國家。

雖然柳宗元對於分封制的起源認識錯誤,但他所說封建制(分封制)的出現是形勢所迫,卻是極為正確的結論。

西周建國之初,曾經有過兩次分封。首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東征之後,分封對象主要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禹、商湯等等的後裔。此時,強大的殷商剛剛倒下,周人地位還未穩固,所以為拉攏天下人,才會分封古時帝王之後,以展示周人的仁德。周人自身也有少數人被分封,但範圍極為狹窄,僅限於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等少數成員。

首次東征之後不久,周武王就不幸去世。臨終前,周武王指定周公旦繼承王位。然而,此舉引發了三監國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懷疑。在商人遺族的煽動之下,管叔、霍叔、蔡叔三人決心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監”之亂的後果極為嚴重,不但引發了殷商遺族的大叛亂,還進一步誘發了東夷和淮夷的叛亂。整個中原都亂成了一鍋粥,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周人所建立的王朝,不到三年就將崩塌。

為了平定“三監之亂”及殷商遺族的反叛,周公旦被迫發起了二次東征。

此次叛亂,涉及今天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等多個地域,範圍廣闊。周公旦的平叛之路,並不順利。常常是剛平息了這塊地方,別的地方又接著起來暴亂。暴亂不斷,讓周公旦分身乏術,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緊急四處救火。所以,史書上說他常常連洗頭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不得不在“一沐而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在此種情況下,為了能讓部下主動替周王室分擔平叛責任,周公旦毅然決心啟動分封。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這就是說,周公旦所主持的這次分封,是將天下未服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勵他們用武力去征服和佔領這些地方。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調動起周人“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要能佔有這些地方,那這塊地方就成了諸侯的獨立王國!

分封的回報如此豐厚,“自主創業”的誘惑當然無比巨大!

可以說,分封制的實質,就是周王室把一群餓狼猛虎放出去,替周王室去平叛、搶地盤。從這個角度而言,分封制的出現就是當時的形勢所迫:光靠周王室力量,無法征服整個天下;無奈的周王室只能把這個艱鉅的任務分擔給親戚和功臣了。所以,才有了“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的說法。

因此,為什麼周王室要實行分封制?勢也——形勢所迫,不得不實行。


欲雲談史論今


一般情況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不會憑空產生,都必然有誕生的社會根基和土壤。周朝是取代商朝建立的,周王室的根基在今天的陝西和甘肅一帶,周部落的首領姬發看到商王朝的帝王子受辛(商紂王)生活奢侈,好大喜功,國勢有所不穩。便暗地裡聯合不滿於商朝統治的西部諸多部落,趁商朝主力在東方征討東夷部落朝歌防禦空虛之際,率眾誓師伐商,在孟津會盟,號稱“八百諸侯”,連遠在南方的楚人部落都派出800壯士隨同伐商。最終在“牧野之戰”擊敗倉促組建迎戰的商朝軍隊,攻克朝歌,逼迫商紂王自焚而亡,從而建立周朝。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就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治理結構以更好地維護周王室統治的問題。由於在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王室自身人口和軍事力量有限,無力直接管理和控制廣袤無垠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即使是商王朝也是採取分封制管理國家,周朝承襲了商朝的分封制並加以完善,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社會等級制度。之所以採取這樣的分封制,主要是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和開疆拓土的考慮。

一是封賞參與伐商的有功方國部落的現實需要。武王伐商不單單是周人部落的功勞,還有賴於跟隨周人部落一同伐商的眾多方國部落的努力,參與伐商的“孟津會盟”的方國部落就多達數百個之多,連南方的楚人部落都派800人參與伐商。在成功地消滅了商王朝政權後,按照有功必賞的原則,周王必須要承認這些方國部落既有的權力和地盤,還要適時對他們進行封賞,以獲取他們對新王朝的效忠和支持。因此,周武王對這些方國部落進行分封賞賜,遠在南方的楚人部落首領也被封為子爵。

二是開疆拓土,拓展勢力範圍的需要。公元前1046年,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並規定了各自的封地範圍和權力,讓他們來拱衛周王室。《荀子》記載,周天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比如將宗室和功臣姜尚分別分封至東夷之地建立魯國和齊國,授予他們節制一方的權利,允許他們逐步兼併控制周邊的東夷部落,將原來分佈於各國之間的小方國和土著部落逐漸吞併消化,再通過周王室建立的宗法制度控制管轄分封的諸侯國,間接地達到了開疆拓土、拓展勢力範圍的目的。

實施分封制的意義在於: 

一是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宗法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二是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  

三是分封制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進程,在得到周天子同意的前提下,一些大諸侯國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和小方國用兵,兼併其土地人口,使得各民族逐漸趨於融合。

但是,隨著周王朝勢力不斷衰退,特別是周平王東遷之後,國力大損,而各國通過互相征伐,許多大國實力不斷增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不是沒有看到分封制的弊端,但是鑑於實力有限,自己都朝不保夕,再加上分封制是周王朝立國的根基,已經沒有能力阻止分封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