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

文史采薇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曹睿重新起用司马懿,因孟达投降不密被斩杀,蜀军面临被围的风险。司马懿令张郃为先锋,杀奔祁山方向。诸葛亮知道张郃乃当世名将,必取街亭,于是选派大将前去镇守。参军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因其没有作战经验,并不同意。然而马谡愿以全家性命作保证,誓死守住街亭,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起用马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马谡却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部署军队,致使蜀军被围,马谡仓皇逃跑,街亭很快失守。在此有人便生疑问,当时魏延也在蜀汉军队中。如果诸葛亮让魏延守街亭能否守得住?个人认为,魏延的综合实力远在马谡之上,不说能守多久,但至少能达到诸葛亮的预期效果。以下依据演义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马谡守街亭所犯致命错误。

马谡守街亭并未按照诸葛亮部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分派好任务,对马谡依然不放心。又让高翔前去街亭东北的柳城镇守,以便救援。令魏延率领本部人马去街亭之后屯兵,魏延认为自己是前部,却被派往后方,开始并不乐意。诸葛亮告知魏延所守乃阳平关要道,关乎汉中安危,魏延这才乐意前往。


然而马谡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五路总口下寨,而是在街亭侧边一座山上驻扎。马谡认为五路总口无险可守,而守高山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王平认为诸葛亮的部署正确,马谡却说丞相平时用兵也要征求我的意见,拒绝王平的建议,并声称自己饱读兵书,无需他人指点。演义曾这样记载:

(王平)今若弃 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 保之?谡大笑曰:“汝 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而最终的结局是,张郃围山,切断蜀军的水源,蜀军不战自乱。投降者不计其数,马谡率残军逃跑,这也算是纸上谈兵的典型了吧。


其次分析如果换成魏延为何能够守住。

其一魏延身经百战,懂得用兵之道,会按照诸葛亮的意思部署。魏延参加过入川之战,汉中之战,刘备能占领长沙,魏延也是功劳不小。况且刘备得到汉中之后让魏延镇守,魏延扼守汉中险要,曹魏十年不敢冒犯。因此魏延才是真的懂得用兵知道的将军,如他去守街亭,能够一眼看中要害,必然不会去守高山。


况且魏延一直很害怕诸葛亮,投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曾警告过魏延,如果以后胆敢不忠或者违抗命,定斩不饶。而在诸葛亮明确告诫部署的情况下,魏延是不敢轻易违抗的。诸葛亮要求在五路用口安营扎寨,必然有其道理,魏延也可以以此拖延魏军南下步伐,即便失守也是诸葛亮的错。


其二魏延不会像马谡那样,不重用王平。马谡不愿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安营扎寨,王平持不同意见,认为自己也曾多次收到修个脚的指点,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五路总口是正确的。但马谡认为王平是无理取闹,蜀军背水一战定能以一当百。王平这是在阻碍自己建功立业,王平要求分兵五千,前去守住水源,马谡不同意。王平也不愿意上山,于是分兵在西山下一个小寨,马谡大怒,声称待建功之后回到丞相面前,王平没有功劳。


王平乃当世名将,马谡弃王平而不用是错上加错。况且王平建议两处下寨,互为犄角之势也是正确的。而如果魏延守街亭,凭借他多年的作战经验,能分析出王平的建议是否正确,但至少会重用王平。守街亭的军队里面,本来就没有大将,再失去王平安能不败。魏延如守街亭,他会同意两处下寨,相互救援。自然也不会与王平怄气,守街亭也多了一份保障。


其三魏延当时的名气地位远在张郃之上,可以震慑魏军。马谡前去守街亭,军事部署失误,被司马懿张郃嘲笑,这大大增加了魏军的士气。而如果魏延在场就大不相同了,魏延要在镇守汉中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镇远将军,其名气在蜀汉仅次于诸葛亮。张郃虽然也身经百战,但无论地位和名气都不如魏延。可以说有魏延在,蜀军在气势上九胜了一筹,张郃和他的军队自然也不敢轻视。

演义曾这样记载: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 庸才耳!孔明用如此 人物,如何不误事!


然而马谡就不同了,几乎就没有上过战场,只是熟读兵书,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和战功,更没有什么名气。当时在北伐的军队里面,也只是个参军,因此他的名气和实力远不如张郃。街亭之战,马谡又布局失误,让人贻笑大方,焉能不败。总之如果用魏延,蜀军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魏延的统兵能力远在马谡之上,他能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达到拖延魏军的效果。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守街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街亭之战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街亭好守,只要马谡遵照诸葛亮吩咐,肯定能守住。有人认为街亭难守,虽然街亭是个险关,但是还达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程度,因此,换谁守都一样。那么街亭到底好守还是难守?如果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守住街亭吗?我觉得暂时能。为什么呢?

首先应该明白一点,守街亭只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大计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只看街亭,容易陷入误区。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何在呢?兵力又有多少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准备最充分,其战略目的是为了夺取陇右,断了雍、凉二州之间的联系,最低目标是夺取凉州。因此,诸葛亮事先进行了详细安排,具体步骤是派赵云、邓芝佯攻箕谷,自己亲率主力围祁山,攻取陇西及陇右地区,然后派先锋军前去据守街亭,堵住魏军救援,等待蜀军主力到达。如果目标实现,那么至少南安郡、天水郡、陇西郡以及整个陇上地区都将被蜀军所得。那么诸葛亮此次出兵携带多少兵力?对重中之重的街亭之守是如何安排了呢?

蜀中兵力总共只有十万两千人,所以诸葛亮携带兵力最多只有8万左右,这其中还要分1万给赵云和邓芝去佯攻箕谷,再留1万人运粮,所以诸葛亮出祁山的主力有6万人左右。考虑到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马谡带的兵力为2万人左右。所以,诸葛亮才那么放心让马谡去守街亭,为什么这样讲呢?

(蜀国)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出自《蜀记》

街亭这个地方是关中上陇的必经之路,而街亭口有南山,山高路险,易于防守。最关键的是街亭口筑有城池,所以防守街亭不会特别的难。一般防守要道,要么守城池,要么守高山。例如诸葛亮在卤城附近就是依山建营,防守司马懿的进攻。而郝昭则是守陈仓关城池据守诸葛亮进攻。所以,守街亭要么上山,要么守街口的城池。那么守街亭怎么守最有利呢?

街亭以泉水著名,所以水源在山下,这就是重点,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马谡在山下扎营的原因。在山下扎营,据守城池,一来可以以少拒多,二来有军粮和水源,容易长时间坚守。但是马谡脑袋进了水,不听诸葛亮安排和王平劝阻,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随之守街亭失败。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那么如果诸葛亮派魏延前去,能守住街亭吗?暂时能。为什么?

魏延颇懂用兵之道,曾经担任汉中太守,负责防守汉中十多年而无所失。其次,魏延勇猛,善养士卒,士兵们在魏延的统领下都愿意死战。因此,如果让魏延执掌两万名蜀兵,在山下扎营或者据守城池,张郃一时半会是攻不下来的。为什么呢?

张郃用兵谨慎,曾经在马谡战败后追击蜀军,当时王平率领一千余名蜀军雷响战鼓,做进攻状,张郃怕有埋伏,于是停止了追击。由此可见,张郃也并不是说难以对付。那么为什么又说魏延只能暂时守住呢?

还是那句话,街亭之守只是整场北伐战役的一部分,魏延只有两万人(张郃所带兵力为5万),如果魏国后援到达,兵力达到十万人,而街亭又不是天险,所以被攻克是迟早的事情。这时决定街亭成败的关键就是看魏国和蜀国谁的主力援军先到,诸葛亮会率主力来到吗?不会,为什么呢?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判,认为诸葛亮进攻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应,关中镇响。其实事实情况没有这么严重,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南天郡、天水郡郡守逃跑,安定郡有骚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南安郡郡民,不但自己投降,还帮助蜀军攻打天水郡。那么诸葛亮进军很顺利吗?说起来很可笑,诸葛亮自己也陷入了泥沼。

当时时任凉州刺史的徐邈果断的领兵平叛,他派遣参军及金城太守出兵攻击南安乱民及蜀兵,成功的击溃了敌军。

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陇西郡太守游楚据守城池,誓死不降,他做了最坏的打算。游楚对郡民说:蜀军已经进入凉州,其他诸郡都已投降,我是本郡太守,应该誓死守卫此郡。你们也可以拿着我的人头去投靠蜀军。郡民为之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同仇敌忾。

于是游楚命令关闭城门,严阵以待。后蜀军及南安郡叛民果然来攻陇西郡,游楚站在城头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使魏国援军一个月内不能到达,那么我们不用攻打自然投降。如果你们做不到,就不要徒劳无功的攻取本郡城池了。然后游楚派参军马颙擂鼓出兵,蜀兵竟然退却了。

这就是陇右三郡皆叛的真相,听着挺热闹,其实诸葛亮很糟心。陇西在祁山以西,正在蜀军归路之上,攻取不下来就是个祸害。凉州太守徐邈的进攻和陇西太守游楚的坚守使蜀军陷入平定陇右的战事中,无法前去支援街亭,这样的话,街亭迟早要失守。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魏延能暂时守住,因为魏延比马谡更善于用兵。但是街亭的成功守住靠的不是守将魏延,而是看诸葛亮或者曹魏谁的主力先来救援,而诸葛亮攻取陇西、天水等郡并不成功,无法组织力量前来增援街亭,所以即使派魏延来守,没有主力的及时增援,街亭迟早要丢。马谡失街亭,马谡有错,诸葛亮没有能平定陇右,难道自己没有错吗?为什么马谡独自背锅?没道理呀!

诸葛亮为什么带了那么多人连陇西郡都攻陷不了,天水郡也没有攻取下来?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关注本号,了解真相!


每日趣评


如果诸葛亮派遣魏延的话,恐怕也不能守得住街亭。

要取得战役的胜利,不仅需要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而且需要相当的兵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仅战略战术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且在兵力上与曹魏相差太远。就这两点来看,不仅是马谡守不住街亭,而且换了魏延一样守不住。

首先看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势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到219年结束,继续了将近两年。尽管刘备最终取得了胜利,那也是惨胜,已经打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虽然刘备占据了汉中,但给蜀汉军事实力和经济带来极大地消耗,以至于随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刘备派不出一兵一卒援助关羽,致使丢了荆州,关羽战死。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以举国之兵发动了对东吴的征伐。刘备这个举国之兵,究竟有多少,说法很多。但比较可信的就是四万人左右,加上后期武陵蛮族沙摩柯率领的万余人,大约就是五万人。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率领的五万吴军击败,退守永安城时,加上赵云带来的后援部队也就是两万人左右。这样看,刘备率领的四万大军,差不多也就回来了一万。

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几乎把蜀汉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全部消耗殆尽。

经过诸葛亮之后大约五年时间苦心经营,蜀汉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恢复。但究竟恢复到了啥程度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动不动诸葛亮就派遣几十万大军讨伐曹魏呢?

据史料记载,263年蜀汉灭亡时,户籍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兵甲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兵员源自于民,没有人口就无法补充兵力。诸葛亮北伐时,蜀汉举国兵力是不是超过十万,并不好说,但可能性不会很大。

就以十万兵力来说,诸葛亮在刘备病逝以后,修复了与孙权的联盟,但依然派遣重兵在永安方向防御。一般说法是两万左右,即便是邓艾围困成都,刘禅也没有动用这个兵力。在东吴方向,诸葛亮绝不敢一直唱空城计。

南面江州方向,也需要重兵把守。当时,赵云从江州带领一万左右人马作为刘备后援,可见当时驻兵应该在两万左右。

其他郡县也需要兵力驻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汉中之战时,盗贼马秦、高胜召集数万人在郪县起兵叛乱。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率领本郡兵士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

由此看来,蜀汉境内并没有安静,也需要各地常年有兵把守。

这样,汉中驻兵两万的话,诸葛亮最多能够调集的蜀汉兵力也就在三四万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动用的兵力,也就在五六万人。

其次,看一下诸葛亮北伐兵力部署。

按照秦汉时期军事兵力编制,一个将军本部人马一般是五部二曲的编制,每曲五百人,一共大约是五千人。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都说命某某将军率领本部人马前往对敌,一般就是这个概念。

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带走了本部人马,就是一万。

马谡作为前部主力,驻守街亭,至少派遣一万兵力吧。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命令马谡督诸军在前,被张郃战败。没有具体说明马谡所督的军队是由谁率领。

演义的说法是诸葛亮还派遣上将王平协助、又令高翔带领人马驻守列柳城,再派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去援助。

王平、高翔、魏延都是将军,就本部人马也得五千。加上马谡,这四人带走不止两万。那么,留给诸葛亮驻守在祁山大营的兵力也就三万人,这就是全部六万人的兵力部署。

第三,看一下曹魏方面的兵力情况。

在魏国方面,曹丕已于226年驾崩,曹叡继位,此时也就刚刚稳定了局势。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对付。

曹叡却非常自信地说:“诸葛亮凭借地势险要,稳固防守,还不太好对付。现在他自己主动来了,这正是打败他的机会。”

这次战役,魏帝曹睿十分重视,亲自坐镇长安,以曹真为大将军,以张郃都督西路大军。仅仅张郃所统领的步骑兵就五万,曹真统领的大军不会下于这个规模,曹叡亲自出马,这叫御驾出征,曹魏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这对拥有六十万兵力的曹魏,不是难事。

张郃五万大军围困总共两万左右人马的马谡,而且是分散在王平、高翔、魏延等人把守的不同地方。

就算张郃是个菜鸟,五万人马,把至多有一两万兵力的马谡围困在一座孤山上,马谡如何守得住。如果是一座孤城,有全城百姓援助,有足够的粮食和水源,是可以抗衡一阵的,维持半年、一年倒是很可能。

但马谡坚守的是一个孤寨,即便不被断绝水源,那粮草从哪里来?

第四,再看一下诸葛亮的战术。

街亭处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中心地带,位于陇山山脉之南,地处平原谷地,就是一个迎来送往的小驿站。三国时期,人烟稀少,这个地区更是人迹罕至,整天恐怕连个人影都见不着。

诸葛亮安排马谡去守这么一个地方,究竟有啥意义哪?

虽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这不确切,但几乎每次出兵大体上都是从汉中出发,无非就是箕谷、斜谷、祁山这个几个方向。除了第一次北伐要守街亭,而且交代特别重要。那么以后北伐,这个地方就不重要了吗?就不需要守吗?曹魏就不会从这里进攻了吗?

曹魏唯一的一次讨伐蜀汉,是在230年,分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其中司马懿一路已经越过街亭到达了西城,也就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唱空城计的地方。此时,诸葛亮在哪里哪?还在汉中东北方向的城固、赤坂。由此可见,街亭几乎就没有蜀军把守。也说明了街亭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非守不可的地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马谡守街亭的目的是,牵制曹魏主力,诸葛亮趁机率领大军出散关夺取陈仓。由于街亭失守,更主要的曹真大军依然在陈仓附近,诸葛亮不可能有把握攻占陈仓。于是,就此撤军,北伐失败。

据《诸葛亮传》记载,马谡是由于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所败。就此看来,似乎是马谡个人的错误导致的失败。

但根据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对比,以及街亭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尽管是马谡出现了违背诸葛亮节度的错误,但即便是按照诸葛亮的部属,马谡也不可能守得住。

就这两个因素来看,即便是诸葛亮亲自坐镇,也恐怕不能保证街亭不失。

因此,即便是换了魏延,结果是一样,都无法守得住街亭。因为诸葛亮不可能派给足够的力量对抗张郃,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粮草保障长久坚守。这是实力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不是人力可为的。

在以后的历次北伐时,诸葛亮再也没有派遣兵力守街亭,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初心不言


我个人觉得,街亭难守,无论是马谡还是魏延,都不可能守住。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街亭之失基本推到了马谡头上,并且一再指出,街亭之失,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是,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初确实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种胜利是由于曹魏准备不足,待对方援军赶来后,蜀军根本不足以与之进行长期对抗。据《三国志》记载:

“建兴六年(228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张郃为曹魏名将,文武双全,是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曹操生前便对其极为倚重。此次奉命率军直扑街亭,可谓志在必得。反观蜀军阵营,除了领兵在外的赵云,已着实难以找到能同张郃一较高低之人。而魏延同张郃也是差了一大截,何况其他人呢?

除了武将,蜀军的兵力也同曹魏相差悬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号称兴兵三十万,可当时蜀国所有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出十万。而在北方过程中,还要分兵戍守,能派往街亭的兵力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把诸葛亮亲自送到街亭,照样会被张郃给一并收拾了。

另外,街亭失守的同时,号称常胜将军的赵云同样也被魏军击败。可以说,在曹魏援军赶到之后,整个蜀军都处于溃败状态,这种败局,并非一两个将领便能扭转的。两军对垒,虽然将帅起着重要作用,可并非总能创造出以少胜多的奇迹。


史海烂柯人


诸葛亮要让马谡守的不是街亭而是陇关 魏延能否比马谡更快到达陇关

街亭在今秦安县陇城乡,是传统的西戎之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看了下图,你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目的是要马谡飞速到陇关守住关口,阻止曹魏援军越过陇山去平定叛降蜀山的天水三郡:

蓝色是驻军在郿县抗拒诸葛亮军的曹真主力;

红色是诸葛亮主力所在;

黄色是叛降蜀汉的天水三郡所在;

紫色线就是陇山——曹魏援军进入凉州的必经之地。街亭就在陇山以西45公里的地方。

守住陇山,不让曹魏援军进入凉州,让蜀汉有时间接收叛降的天水三郡。这就是诸葛亮派马谡的目的。

诸葛亮不可能让马谡在地势平坦的街亭把守,而不是去陇山易守难攻的关隘把守——这是普通人都懂的常识,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来。

因此街亭之战的真相是:诸葛亮派遣马谡做先锋去把守陇山关隘、阻止曹魏援军进入凉州,好让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北上接收天水三郡;但马谡准备到陇山时,就遭遇了曹明帝派遣的张郃5万步骑,双方就在街亭开战。

街亭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都没有预料到:马谡要去的是陇山关隘,张郃要去平定天水三郡的叛乱。

《魏略》中陇西太守游楚就对前来攻打的蜀汉表达了陇山关隘对于凉州归属的重要性:

“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难道一个陇西太守都能看清楚的事情,诸葛亮头昏眼花看不出来吗?这也是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什么退军、杀马谡、自降三级以作惩罚的原因。

陇山照片

魏延能否在张郃进入陇山之前到达陇山吗?

如果换做魏延,能否在张郃进入陇山之前达到陇山,只有一个因素:

魏延的行军速度,和张郃的行军速度,谁快?

首先明确,张郃军是5万的步兵和骑兵的混合部队。从张郃是要快速平定凉州叛乱来看,凉州骑兵和攻城的步兵是张郃必须要考虑的。因为天水三郡叛乱,需要快速平定,这就要求必须快速进入凉州,这就需要速度快的骑兵;因为天水三郡刚刚叛乱,要快速平定,就需要快速出现到天水三郡。

也就是说,需要快速行军,加上凉州其他地方还是曹魏管辖,可以补充粮草辎重,因此张郃军必然是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轻装行军。

这就是为什么张郃行军速度快的原因。

马谡行军应该也是步兵和骑兵的混合,只是骑兵和步兵的比例不清楚。马谡军的数量没有明确记载,但《三国志 王平传》中记录了王平率领的是千人。当时马谡军有:马谡、王平、李盛、黄袭等四将。以王平部数量为千人估计,马谡军数量在8000到1万人左右。

马谡军一万人,如果能够成功据守陇山关隘,那自然足以抗拒张郃的5万军,因为有关隘的地理优势。

以马谡军1万人的数量来看,诸葛亮必然是要马谡急行军赶到陇山关隘把守,而且应该是精锐的骑兵和步兵。

即:马谡军和张郃军一样都有急行军的要求,至于马谡军是否是轻装行军,就难以考证。

街亭照片


那么换做魏延又该如何呢?

魏延和马谡最大的不同是:魏延和张郃一样都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智勇双全的大将,而马谡没有看到他有战功记录。

在战争规划、作战能力上,马谡确实不输于魏延和张郃,欠缺的是作战细节和经验。

魏延以勇略著名,张郃作战勇猛、善用地形,二人对战确实是旗鼓相当,即便是在街亭这个地势平缓的地方,谁胜谁负都难说。如果魏延提前到达陇山关隘,哪怕只有5000人,魏延绝对可以阻止张郃以骑兵为主的5万人过不去陇山。

从建兴八年魏延进入雍州击败郭淮的西凉兵的记录来看,魏延对付骑兵还是有办法的。

现在回到行军速度问题:

诸葛亮是228年1月出兵,2月得到西县;曹魏军增援也很快,魏明帝2月上旬就到了长安。因此,张郃从郿县增援凉州,和马谡从西县奔赴陇关把守,双方出发的时间应该都差不多。

从郿县到街亭是500华里,从西县到街亭是300华里。街亭到陇山关隘是46公里,即92华里。

蜀汉行军到陇山的里程是392华里,曹魏行军到陇山的里程的408华里,可以说双方路程基本相等。

即便是换做魏延为主将,魏延也必须全部用骑兵,不带辎重,全军轻装急行军,才能够提前到达陇山关隘,并有1到2天的时间去部署设防。只有如此,蜀汉才能据守陇山,阻止张郃的5万援军进入凉州。

陇山古道照片


综述

街亭之战是马谡和张郃的遭遇战,而且是马谡以1万军对抗张郃骑兵为主的5万军。马谡上山,是化解自己人数的劣势,以高地据守来增加自己的优势;分军王平,是不给张郃包围的机会,让张郃不能同时攻打两部分。简单说,街亭之战中,马谡已经做到最好。水源问题导致士气的问题,是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诸葛亮要马谡防守的是陇山关隘,并非街亭。马谡和张郃基本同时出发,双方达到陇山的路程基本相同,但马谡以兵少的优势,竟然比张郃还慢了90多华里路程的时间,这实属不应该。

如果都是急行军,马谡的一万人应该比张郃的5万人更早到达陇山关隘,而非慢了90多华里路程的时间。因此,马谡没有到达陇山,是行军速度太慢。

换做魏延,能否到达陇山并坚持一个月,谁都不能保证。但以魏延敢用1万名精兵偷袭长安的勇气,用魏延防守陇山关隘这种影响整个大局的关键任务,比马谡更为合适。

得陇山,得凉州——这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局!是诸葛亮没有准确把握,他自己也承认,并自降三级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应答;战略上的错误用战术来弥补能胜利吗?别说用魏延,即使诸葛亮亲自坐镇,同样一败涂地,北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导向,而街亭不是潼关,一夫挡道万夫莫开,街亭蜀汉是注定要失败的。

从国力来说蜀汉比曹魏相差甚远,马谡打的是阻击战,换成魏延同样如此,即使阻击一阵,冷兵器时代那是硬碰硬的较量,无奇兵可出,无天险可守,而张郃乃曹魏名将,战斗力远大于蜀汉兵士,多坚守一天你诸葛的主力部队在哪儿,根本就抽不出兵来,而曹魏可陆续不断的增兵,诸葛亮本身就犯了战略错误,不该发生什么北伐,换了谁都一样,关羽利害吧一样被打得全军覆没,把命都送了,魏延确实是守城名将,但街亭不是城,而是暂时的阻击战,为什么说蜀汉诸葛是战略错误,不出奇制胜,能胜曹魏吗?而诸葛亮是摆阵地战,稳扎稳打,两万人打曹魏五万人,拼消耗战,这仗怎么打,所以蜀军注定是失败的,后来六出祁山,屡战屡败证明诸葛亮的战略错误,不该发生了什么北伐,马谡做了战争的牺牲品,换上魏延或诸葛亮本人一样以失败告终。





9紫气東来


街亭之战本身就是战略上的错误,派谁去都是一样结果,首先从当时战场情况说起,当时蜀国国小弱小,加上奏岭山路险峻后勤供给消耗十分巨大,能投入的一线战争兵力有限,在当时出祁山战陇西时,魏国正好处于政权动荡,无暇之际取天水陇西诸郡尽数归顺,孟达在上庸来信受降,在形式片大好情况下,魏国结朿了动荡,从新启用了司马懿,整合大军前来迎战,此时战场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变化,而诸葛亮不愿意放弃己取得的地盘,在战略上放弃孟达希望能拖注魏国大军,有时间整合陇西势力,而‘取得陇西战争资源,而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打算,快速的消灭了上庸的孟达,派名将张郃率精兵五万直取街亭而来,救陇西地区,而陇西初平,抽不出太多兵力,所以说派谁去守街亭都很难守的住,非马谡非战不力,而势穷以,街亭之战规模不大,伤亡最多也就千人,但改变了战场格局。诸葛亮本来打算以陇山为屏障挡住陇东援军,但马谡犯二弃城上山,导致张郃军顺利进入陇右,而曹真军数万也会赶来支援张郃。陇右尚未完全平定,诸葛亮部队分散于各郡县,不能快速收拢,所以说街亭之败非战术失败而是战略上失去了先机,派谁去结果不会有大的改变。


小胖谈财富


诸葛亮汳马谡守街亭,马谡独断专营,不听诸葛亮将令,不听王平劝告,在山上扎营下寨。魏大将张郃来攻,断其水源。魏军势大,马谡带兵从山上居高临下冲杀,本来很有胜算。可马谡见魏军势大,不敢奋力勇猛冲杀,当时,胆小了,怯阵了,勉强冲杀,也冲杀不出严密的包围圏。是魏延率兵救出马谡的。如果,马谡,王平遇张郃大将,技不如人,杀法不好,武艺不精,武艺不行,必死无疑。如果,马谡换成魏延在山上扎寨安营,魏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魏延才能带2万大军,从山上先放箭,可射杀敌大半,在居高临下冲杀,完全可以打败张郃的五万大军。魏延杀败张郃5万大军后,必须在街亭这个十字路口安营扎寨,多准备弓箭手,弓箭,石头,木头,以防曹操大军攻城,至此,马谡换成是魏延,在山上安营扎寨,从山上居高临下勇猛冲杀,能打败张郃5万大军,还能取得大胜利。


中国美6220


只能说是守住几率增大。

我们来看看街亭,街亭小镇千古不变,它本身并不在要道上,从街亭向东不到三公里,就是险要的"五路总口"。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长约7,8公里,宽约1.5公里的谷道,南北方向是险峻的山峰,东西走向的清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基本流向沿着谷地东南边缘游走,西岸高于东岸。五,六条大道从东岸下游经过桥梁,凌乱的汇聚在清水河西北方的谷地中,真正的总口,是没有的。谷地西北侧,是险峻的山地当地人称为龙山。谷地东南,是无法逾越的秦岭支脉。从天水往长安方向,必须通过这个谷地,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这里是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掌握此处即掌握了进军中原得命脉。守住此处,唯一良策,诸葛亮说过,司马懿同样说过,五路总口下寨,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基本能够守住,马谡,纸上谈兵,没有作战经验,照搬兵书,选择一座孤山下寨,被围,断水道而大乱,必然失败。

再说说魏延此人,有勇有谋,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魏延也曾北伐中献奇谋,子午谷出兵,奇袭长安,虽然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予采纳,但是这也可以体现魏延的谋略。勇谋兼备,镇守街亭,必能采用最佳策略,坚守城池,稳扎营垒,这时候大概率能够抵挡,除非魏国兵力太过强大。

凡事没有绝对,如果魏延镇守,赢得概率很大很大。


指尖的力量


那还用说,不但能守住街亭,还可能打败张郃,吞并魏军!


第一,魏延有奇谋。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兵者诡道也,出奇才能制胜!魏延就是这样一位善奇谋的将军。“子午道奇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如果魏延去守街亭,必定奇谋百出,让张郃防不胜防。

第二,魏延实战经验丰富。

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打仗这种事,经验太重要了,马谡输就输在没经验上了。魏延久经战争,可定不会做出放弃水源,弃城上山的愚蠢决定。肯定是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出奇兵发动突然袭击,以奇致胜。就像当年张飞在巴西打败张郃一样。

第三,街亭不算难守。

从地形看,街亭是典型的山谷地形,两山夹一口,只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当道扎营,谨守营寨,张郃就插翅也难飞过去。更何况街亭还有城池可以坚守,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说明街亭是有城池可以坚守的。而三国时期,攻城是很难很难的。

从兵力对比看,张郃有兵5万人,蜀汉军队守街亭的保守估计是1万人,或者更多一点。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张郃在兵力上是蜀军的5倍,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别忘了,守城战,守城的一方可以利用有利的防御工事极大的削减地方的兵力优势。在随后的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10万大军20天都攻不下小小的陈仓城,守城的不过1000余人。

所以说,街亭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一个正常的将军,正常发挥,就能圆满完成防守任务。何况是魏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魏延被刘备任命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的豪言壮语。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曹操尚且不惧,张郃何足道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