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大侃歷史


唐代節度使的首次出現,在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其正式和有計劃的設置,是在繼睿宗之後的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元中,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


一般只要提到唐王朝十大節度史,基本上都是問的都是唐玄宗在位時期,也只有這一時期有十鎮節度使一說(之後,成了九加一模式,只有九鎮加一個經略使)

在正常情況下,范陽節度使就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大概有九萬多,剩下的15000到75000不等。本來十大節度時相互制衡,范陽節度使雖然單體兵力最多,但是還是有可以治衡他的河西與隴右節度使,兩者各擁兵75000,且都是能打仗,長期駐守邊疆與蠻族大戰的精兵。

但是唐玄宗後期,沉迷於酒色,早就沒有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老是想作妖,於是我們就有幸可以欣賞個不正常時期,弄了一個(不光有范陽還添上了戰鬥力同樣不低的平盧與河東)三鎮節度使,這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安祿山

坐擁三鎮,虎據雄獅20萬,幾乎佔據了大唐一半的兵力,這也是他敢挑起安史之亂的原因!安祿山可以說是擁兵最多的節度使了。


但是他到底是不是戰鬥力最強,還有待爭議,因為河東鎮的五六萬士兵,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不願意跟著他起兵造反,在安祿山起兵前,自己就開始了內亂。廢掉一臂的安祿山,還要接受來自大唐猛將(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和千古名將(朔方節度史)郭子儀的挑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率先登場,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連戰連勝,把安祿山逼的罵娘,可惜後期喪失智商的唐玄宗,豬隊友化身,勒令哥舒翰,放棄地勢的險要,主動出擊,趕緊把安祿山給我破了,要不然就砍你的頭,哥舒翰差點沒一口老血噴出來,沒辦法,象徵性打了一場後,他丫直接投降了。最後被安祿山兒子一刀捅死。哥舒翰,卒


然後是我們的千古名將郭子儀出場,這位大神可了不得,中國曆代以來,武舉出身第一人(因為武舉就他一個出名的),他手中的朔方軍是朝廷在安史之後唯一掌握的大規模重兵集團。安史之亂的最大功臣便是郭子儀,所以,如果按照戰鬥力來算這個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郭子儀>安祿山>哥舒翰


呂小汪一身是慫也


前期是王忠嗣最強,後期是安祿山最強。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強於安祿山。


一、藩鎮情況

安史之亂前,唐朝政府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並稱為天寶十節度。這十節度的兵力和職責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斷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隴右——75000人,對吐蕃作戰;

以上為河西三鎮,總兵力為212700人,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個藩鎮。

河東——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陽——91400人,壓制契丹;

平盧——37500人,鎮撫室韋;

以上為河北三鎮,總兵力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為西域二鎮,總兵力為44000人;

劍南——39000人,西抗吐蕃,鎮撫南蠻;

嶺南經略使——15400,鎮撫南蠻;

以上便是天寶十節度的基本情況,十鎮共擁兵49萬人左右。

二、歷任節度使

天寶年間,各鎮節度使調動情況如下。(天寶元年至安史之亂爆發前)

河西鎮共有五任節度使,分別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河西節度使。

朔方鎮共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安史之亂爆發時,安思順是當時的朔方節度使。但由於他是安祿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牽連,被免去節度使職務,改為郭子儀擔任節度使。(安思順後來被哥舒翰誣陷,含冤而死)

隴右鎮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隴右節度使。

范陽鎮一共有兩任節度使,分別是裴寬和安祿山。裴寬受李林甫誣陷,主動去職後,安祿山撿了便宜。

平盧鎮只有一任節度使,就是安祿山,平盧也是安祿山的發家地。

河東鎮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河東鎮原本跟安祿山沒什麼關係,但由於王忠嗣被免職,韓休琳因為跟王忠嗣的關係也被免職,安祿山就又撿了個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亂爆發時,安西和北庭二鎮的節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為怛羅斯之戰失利的原因,被調入京城,擔任右金吾大將軍一職。


劍南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安史之亂前,劍南的實際最高長官是劍南節度副使崔圓,節度使是楊國忠。(楊國忠是遙領,他在馬嵬驛被殺後,玄宗的兒子潁王李璬遙領劍南節度使)

三、哪位節度使的實力最強?

如果單個拎出來,天寶十節度中,河西節度的實力最強。雖然河西節度的兵力不如范陽節度多,但它面對的敵人是吐蕃、突厥,遠比范陽節度面對的契丹和奚人要強的多。不過安史之亂期間,河西和隴右兩鎮的表現並不好。靈寶之戰時,哥舒翰統領八萬河西隴右軍被安祿山打的全軍覆沒。

如果論哪個節度使實力最強,王忠嗣被玄宗貶官之前,他的實力最強。

開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東節度使,此後他又成為朔方節度使,兼任過河西、隴右節度使。一個人擔任四鎮節度使,掌握著唐朝最精銳的部隊,多達26.7萬人。這是唐朝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

用《新唐書》的話說:“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近世未有也”。

並且王忠嗣兼領四鎮時,他麾下的將領也是人才濟濟,比如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祿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對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過,由於王忠嗣實力太強,玄宗最後還是把他免職了。起先玄宗是想殺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諫,才改變了玄宗的主意,沒有當時就賜死他。不過到了第二年,王忠嗣還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兼併了他的河東鎮,一人坐擁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總兵力約十八萬人。他是繼王忠嗣後,實力最強的。



當時,哥舒翰(河西、隴右),安思順,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實力,跟他完全不能比,這也是他為什麼有勇氣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亂前,都不是節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祿山叛亂後,才被唐玄宗提拔為河東節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節度使,還是安祿山死後的事;史思明也一樣,安祿山造反後,讓他守老家,他這才出任范陽節度使。


Mer86


節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從開元年間開始設置的官職。天寶年間,節度使成為唐朝邊境的封疆大吏,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加上劍南、嶺南(嶺南這個其實一直叫嶺南五府經略使,公元757年,唐肅宗才改稱為嶺南節度使)共為10鎮,並稱為天寶十節度。

那麼,哪個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呢?

首先先用一幅圖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由圖可知,從單一節度使來看,范陽節度使兵力最多,為91400人。但是節度使是可以兼任的,王忠嗣在746年時,掌管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兵馬,手握最精銳的26.7萬大軍,比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18萬還要多,這樣看來,擁兵最多的無疑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僅兵力最多,同時他也是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他,那是因為他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死了。

接下來橙子就從王忠嗣自身軍事素養、戰功、帶出的名將、帶出的朔方軍、甚至他的死來證明他的影響深遠,戰力強悍。

出身將門

王忠嗣本名王訓,其父豐安軍使王海賓就是一位戰將,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親的教育教誨,可以說他的軍事素養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其父死後,他被接入宮中撫養,唐玄宗收為義子,賜名忠嗣。唐玄宗和他談論兵法,他應對縱橫,對答如流。所謂虎父無犬子,青年時期便因勇悍擅戰名揚河西,後來更是因為赫赫戰功而被稱為唐朝十大名將之一。

赫赫戰功

公元730年,24歲的他出任兵馬使,玉川戰役中偷襲吐蕃,三百輕騎,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敗逃。之後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敗吐蕃北線主力,敵方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令吐谷渾降唐。

741年,任朔方節度使,他巧用間諜,挑撥後突厥各部關係,刺探了很多精準情報,每次出戰都能以極小代價取得勝利。

742年,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討伐契丹,在桑乾河三戰三捷,奚人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獨自逃亡,之後被部下所殺,契丹36部盡數歸唐,數十年不敢叛亂,因此,王忠嗣名聲大震,朔方軍名揚漠北,所向披靡。

742年9月,後突厥汗國因內亂反唐,王忠嗣獻計唐玄宗《平戎十八策》。聯合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大勝後突厥。敵方千餘帳部眾接連降唐,後突厥漸漸衰落,無力再對唐朝邊境產生實質性威脅。

743年,王忠嗣再破奚族強悍的怒皆部和突厥各部,從此塞外局勢得到根本性轉變,“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744年,朔方軍又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

745年,後突厥滅亡。

強將手下無弱兵

王忠嗣練兵極嚴,不僅善於領兵帶兵,更加善於發掘培養將領。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可謂是強將手下無弱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忠嗣的軍事指揮素質和練兵能力極高。

朔方鎮軍

朔方鎮軍是王忠嗣一手培養出來的,是唐軍嫡系中的嫡系,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仍然能以朔方軍為基幹平叛,由此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練兵統兵能力。中興第一功臣李光弼評價他“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王忠嗣在西北與遊牧民族常年征戰,他和他的部隊戰鬥力毋庸置疑,因此橙子認為 “戰鬥力最強節度使”這一稱號非王忠嗣莫屬。

名將之死

後來他多次上書安祿山會作亂,又受宰相李林甫嫉恨,誣陷其"欲奉太子"。加上王忠嗣在軍中勢力強大,唐玄宗對他也非常忌憚和猜忌,信以為真,將他下獄,還想要殺他,在哥舒翰的拼死迴護下,公元748年被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後抑鬱而終,又有說是暴病而亡,年僅四十五歲。

隨著王忠嗣的死亡,唐朝也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重要力量。否則,王忠嗣若在,安史之亂估計也不會持續八年才被平叛。


<strong>安史之亂

王忠嗣死在安史之亂之前,那麼安史之亂後哪位節度使戰鬥力最強?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安史之亂時,一方面當時一些節度使因為各種原因並未能及時來援,另一方面一些敗於安祿山的節度使其實並非戰鬥力不行。

有的雖然是名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本部兵馬並未帶來,只是臨時招募,而有的是因為唐玄宗急於平叛,聽信讒言,強行命令麾下節度使出戰,胡亂指揮,很多都是非戰之罪。橙子認為,此時就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很難說誰的戰鬥力最強,但是無論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在唐朝十大節度使中,王忠嗣和其麾下的戰鬥力應該是最強的。

接下來看看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之間的較量,誰強誰弱,諸君自決。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我們先看看僅次於王忠嗣而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戰鬥力如何。

公元755年12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但他僅能控制河東鎮少部分兵力,實際上是半個河東。

安祿山快速佔領了河南河北大部,之後勢如破竹,一路向南,僅用一月時間就渡過黃河,打破東京洛陽,逼近潼關。看起來安祿山好厲害的樣子,其實造成這種局面並非完全是因為安祿山多強,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我們先看下當時安祿山起兵叛亂前地方節度使兵鎮的背景:

安西、北庭節度使防守西域,遠水解不了近渴;

河西、隴右節度防守吐蕃,一時無法回援;

劍南在征討南詔時損失慘重,尚未恢復,短時間也無法支援;

嶺南經略史兵力較少並且地處邊遠,短時間也是鞭長莫及;

朔方軍雖然滅掉了後突厥,但是當時又興起了回紇,為了防範抵禦回紇,分身乏術。(當然後來唐肅宗李亨即位後也向回紇借兵平叛,這是後話。)下面這幅圖能更直觀的體現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各鎮當時都有掣肘或者地處邊遠,而安祿山呢?天寶初年,在王忠嗣朔方軍的打擊下,後突厥滅亡,奚族強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殘,契丹經過多次打擊後也元氣大傷,雖然將安祿山打敗過,但無力再威脅唐朝邊鎮。

因此安祿山當時毫無後顧之憂,前方又沒有像樣的對手,而且當時范陽到長安的距離只有如今的半個河北、一個河南加上半個陝西。路線大都為平原,適合騎兵行進作戰,唐軍在行進路線上又沒有重兵防守。

這也是當時唐朝外重內輕的軍事佈防造成的,當時中央軍兵力不滿8萬,地方節度使卻有49萬,而且天下承平日久,中央軍久不作戰,戰力堪憂。中央軍不能戰,地方沒有重兵把守,其他邊鎮節度使短期內無法回援,這就造成了安祿山前期勢如破竹的局面,這也是安祿山敢於起兵造反的原因所在。

我們再看下安祿山其人,安祿山在張守珪麾下時曾有驍勇之稱,其實安祿山在軍事上更擅長詭詐之道,當然這也是一種能力,《孫子兵法》不是說麼,“兵者,詭道也”。早在起兵前,安祿山就派人殺了太原留守楊光翽,讓河東鎮主要兵力陷入混亂,暫時無法威脅自己。

此外,安祿山又迫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叛逃,部眾被安祿山收編,他又得到了一批精兵。史載:“已得布思眾,則兵雄天下。”

安西、北庭節度使

安祿山都造反了,無論中央軍能不能戰鬥,都得組織力量平叛啊。於是安西、北庭節度使上線了。

安祿山起兵前,封常清兼任安西、北庭二鎮節度使,叛亂開始後被調往前線,當時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未趕回,封常清和前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六萬,但都是些僱工、粗俗鄙陋的市井子弟,一沒有經過訓練,二沒有戰鬥經驗。

而安祿山的兵馬都是常年在邊關征戰的本部精銳,並且多達15萬(只掌握河東鎮部分兵力,因此只有15萬),因此在兵力、兵員素質天差地別之下,二人最終連連戰敗,失守洛陽,退守潼關。但是這不能說安西、北庭節度使戰鬥力不如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因為這不是節度使本部將領率本部兵馬進行對決,所以沒有可比性。

相反,從後來的戰況來看,安西、北庭節度使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756年,唐玄宗出逃長安,南下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寧夏靈武市區)繼位之後,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一萬五千關兵終於被調至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戰鬥力很強的安西、北庭行營。從安西、北庭行營軍隊對安史叛軍的作戰記載來看,其素質是要高於叛軍的:

“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這裡說的是安西名將李嗣業和其部下士兵的風采。<strong>

當時,杜甫見到安西、北庭軍軍容時興奮的作詩讚美:“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

安西、北庭軍的強悍是有原因的。

①當時安西、北庭為產馬地,兩軍步兵也都有馬匹,步兵有馬使得安西、北庭軍團的機動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步兵尚且有馬,騎兵的馬匹質量更是一流。

②兩軍軍人編制中多為當地部族,民風彪悍,英勇善戰。

③安西軍為切斷吐蕃和西域諸國的聯繫而常年征戰,北庭軍為對付西突厥餘部也是戰鬥不斷。多種因素使得安西、北庭軍戰力不凡。所以不能因為兩個節度使領導人的潰敗就否定兩軍的戰鬥力。

河西、隴右節度使

接著說安史之亂,洛陽失守後,唐玄宗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了高、封二人。起用年事已高、病廢在家、曾經的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這20萬包含長安禁軍、隴右、河西兩軍。),鎮守潼關。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756年,安祿山命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但被哥舒翰擊退。安祿山主力被阻在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無效,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兵屯在陝郡(河南三門峽市西),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設下伏擊圈,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

哥舒翰看出了安祿山的打算,一直堅守不出。與此同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他是在安史之亂髮生後才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的,不在天寶十節度之列)和部下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進展十分順利,他們二人也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進范陽,直攻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崩潰,之後再回援潼關,前後夾擊安祿山,長安危機自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消極怠戰,便對唐玄宗說,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唐玄宗輕信讒言,無視部下將領的良謀,連續下聖旨催哥舒翰出戰。接到聖旨後,哥舒翰明知此戰必敗,但畏懼皇權威嚴,只得出戰,最終在河南靈寶被叛軍少量兵力一戰打的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此戰是典型的伏擊戰,按理說哥舒翰也是一員名將,早年在與吐蕃戰爭中立功無數,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全軍覆沒呢?橙子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①唐玄宗的強行瞎指揮,這是失敗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所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②哥舒翰離開河西、隴右節度使的位置已久,對新任下屬和部隊的掌控力太弱,無法掌控全軍局面;

③將領互不統屬,哥舒翰兩個手下王思禮和李承光互相不服,步兵騎兵無法協調配合;

④哥舒翰中風,年事已高,並且他嗜酒好色,身體被酒色所累,大不如前。

其實哥舒翰早就看出安祿山設下了一個伏擊圈,但攝於皇命,不得不鑽,如此大敗可謂非戰之罪。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安祿山的軍事才能。

其實當時只要堅守潼關,等待其他邊鎮大軍回援,安史之亂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過於急躁,先是斬殺高仙芝、封常清,接著又強行命令哥舒翰出戰,白白葬送了集結起來的兵力,還丟掉了長安。

獨任朔方無限功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覆滅後,此時最近範圍內的節度使邊軍只有郭子儀領導的朔方軍了。朔方軍從山西地區進入河北,打了幾個勝仗,戰況十分順利,安祿山後路一度被切斷,處境艱難。

後來朔方軍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之後朔方軍在郭子儀領導下,於757年收復兩京,再後來李光弼接任朔方節度使,又帶著朔方軍平定安史之亂,在這一過程中,打仗的底子就是朔方軍,可以說朔方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要知道朔方軍是王忠嗣一手帶出來的,由此再次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練兵能力,杜甫詩中也稱讚過“獨任朔方無限功”。

未顯身手安思順

我們再看看曾經的朔方、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安思順從軍戍邊四十多年,歷任洮州刺史、莫門軍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幹臣。中興名臣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將。

安思順與安祿山是非血緣的堂兄弟,但安祿山叛變之前,安思順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祿山“必反”。受安祿山叛亂的牽連,其被免去節度使職權,加之和哥舒翰不睦,哥舒翰再次被啟用後挾兵自重,誣陷安思順,最終造成安思順冤死。以上可以看出安思順的軍事履歷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也是挺悲劇的,可惜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在安史之亂的戰場上得到檢驗。

劍南節度使、嶺南經略使

至於其他兩個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在和南詔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實力還未恢復,嶺南經略使規模太小,又地處偏遠南方,顯然這兩個節度使都稱不上是戰鬥力最強的。

以上從安史之亂後各個節度使交戰過程中可以看出,出於各種因素,並不能說哪個節度使戰鬥力是最強的。因為在封建社會,看一個軍隊的戰鬥力要從指揮官軍事素養、兵力、兵員素質、裝備、軍心士氣、戰鬥經驗、命令執行程度、軍隊後勤補給等方面綜合考慮。

不能因為一次戰鬥失敗哪怕是全軍覆沒就判定它不如其他節度使,所話說得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軍隊戰鬥力再強,皇帝一道錯誤的聖旨,你也得全軍覆沒,正如哥舒翰;又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指揮官素養再高,新招募的兵勇剛拉上前線也只會兵敗如山倒,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句話叫做主將無能,累死三軍,橙子認為唐玄宗就是那位主將。
如果非要分出哪一個節度使戰鬥力最強,橙子認為朔方軍戰鬥力最強。而朔方軍又是王忠嗣一手調教訓練出來的。

所以最後再次強調一句,無論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王忠嗣無疑是唐朝戰鬥力最強的節度使,雖然他沒有參加安史之亂。


  •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鑑》、《冊府元龜》、中國知網《盛唐大將安思順生平事蹟鉤沉 》
  • 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橙子,橙子會第一時間刪除,感謝大家的閱讀和監督。

治癒的橙子


唐朝節度使以安祿山為最強,在他起兵反唐前,被唐玄宗任命為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個大藩鎮的節度使,麾下逐漸積累6萬餘精銳兵力,由於唐朝的獨特募兵制度,使得安祿山這批武裝力量完全是他的私人士兵,全部人只聽令於他,連皇帝老兒都調不動。安祿山的軍隊戰鬥力很強,起兵造反後迅速改陷了唐朝兩京(長安、洛陽),大多數唐軍在安史之亂初期節節敗退。

安祿山長期派心腹在首都長安駐守,刺探朝政,他也多次利用回朝參見唐玄宗的機會,觀察朝廷虛實。當時唐玄宗一心享樂,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且受到唐玄宗的寵信。當時正直而有才華的人在朝廷中、軍隊中屢屢碰壁,不受重用,奸佞小人處處得勢。安祿山看到了唐朝當時外強中乾的現狀,他野心勃勃,焉能不反?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經略使。

  1、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2、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

  3、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

  4、朔方節度使

  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5、河西節度使

  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萬三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6、安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兩萬四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7、北庭節度使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管兵兩萬人。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

  8、隴右節度使

  備禦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天寶十三載又於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寧邊、威勝、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天寶時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劍南節度使

  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萬九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

  10、嶺南五府經略使

  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一萬五千四百人。天寶時裴敦復為五府經略使。至德元載改為節度使。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到元和年間形成四十八藩鎮的局面,藩鎮分佈以唐玄宗時期,劃分天下州縣的十五道為依據。

  關內、京畿二道節度使有7個、(都)防禦使有3個,山南東西二道節度使有3個、都防禦使有1個,劍南道有節度使有2個,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有觀察使有8個,淮南道節度使有1個,嶺南道有節度使有1個、經略使有4個,河南、都畿二道節度使有6個、都防禦使1個、觀察使2個,河北道節度使有6個,河東道節度使有3個。


跪射俑


節度使的起源

唐睿宗即位時期,李唐王朝隨著數十年的征戰擴張之後,北方擊退了勁敵突厥,西方征服了中亞各部,至此算是基本上奠定了唐帝國遼闊的疆域版圖。

隨著國家版圖的確立,李唐王朝的擴張趨勢也隨之減弱,曾經的主動攻擊逐漸轉換成了主動防守。在這樣的歷史局勢和政策措施的背景之下,節度使正式誕生,成為了唐朝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節度使的含義

在討論節度使能力大小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節度使的含義:

“度”在中國古代向來有著調度和管理的意思;

“節”則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制中的一大特色,又稱“節鉞”,其含義是奉天子之命鎮守並管理重要地區,也就是“代天巡狩”。說通俗一點,在節度使鎮守的地方,他就代表著天子,有著僅次於天子的生殺大權。

“使”在漢語中是使節、使臣的含義,而且在封建官制中也有一層官職名稱的含義。在這裡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使”代表唐朝天子派遣到邊疆地方上的最高長官,代表天子威信和尊嚴全權官吏。

節度使的正式設立

唐初設立節度使的初衷也同樣出自於此,其目的便是派遣皇帝親信大臣前往邊疆地區管理調度一切軍國大事。唐中期所設立的節度使在所轄地區具有著最高的行政、軍事、外交等權力,也就是俗話說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任命薛訥為幽州都督兼幽州鎮守領略節度大使,這便是節度使名號的起源。但唐王朝真正設置的第一位節度使,卻並不是薛訥,而是第二年被任命為涼州都督兼河西節度使的賀拔延嗣。

“天寶十節度”

從賀拔延嗣開始,到唐玄宗晚年為止。唐朝統治者先後設置了十處節度使,分別是:

平盧節度使(後改為淄青節度使):是唐玄宗時期為了穩定北部地區的治安而設立,兵力相對較多,有差不多4萬餘人。主要負責的地區是營州一帶,也就是如今的遼寧省和河北省南部。著名節度使有:“安史之亂”頭號叛黨安祿山。

范陽節度使(也稱幽州節度使):唐朝中後期,北部契丹民族迅速崛起,為了防備契丹等少數名族南下,唐玄宗於先天二年設置了幽州節度使。在當時而言,幽州節度使屬於是兵力最為雄厚的一處,總計9萬多人。著名節度使有:安祿山、裴寬等人。

河東節度使:這是唐玄宗時期為了抵禦北方另一個強大民族——突厥而設立。主要轄區在如今的山西一帶,帳下雄兵5萬餘人。主要節度使有:唐代李氏名將李克用和李存勖等人。

朔方節度使:唐朝中期,由於突厥實力日益強大,唐玄宗開元九年時在靈州設立了朔方節度使,目的是和河東節度使一起相互支持,防禦突厥人南犯。大唐名將張說、白知節都曾擔任過這個職位。統兵6萬多人,也是當時的軍事重鎮之一。

隴右節度使:隴右一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唐朝軍事重鎮。公元714年,隨著吐蕃王朝的日益強橫,唐玄宗便在隴右設立節度使,撥派7萬多名士兵防禦吐蕃。著名節度使有:力挽狂瀾的郭子儀和猛將哥舒翰。

河西節度使:河西走廊,咽喉所在,長驅直入可攻長安,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一直都對河西地區非常重視。公元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為第一任節度使,目的是掌握河西一帶軍政大權,統率7萬5千大軍防備突厥人和吐蕃人的聯合犯唐。歷任節度使中,名將如雲:郭子儀、王忠嗣、哥舒翰、周鼎、閻朝等。

安西節度使:掌管著唐朝西域一帶的軍政大權,主要是防禦中亞、西亞一道的武裝力量,史書記載常備兵力為3萬左右。著名歷史人物有:怛羅斯之戰的高仙芝、“安史之亂”平叛的封長清等人。

北庭節度使:唐朝時期為了穩定西域地區,分別設置了兩大節度使:一個是安逸節度使,另一個就是北庭節度使。當時的常備兵力是2萬多人,著名節度使有:張嵩、李元忠等人。

劍南節度使:治所在如今四川一帶,當時設置的目的主要是防禦吐蕃,其次是穩定川中一帶的少數民族,常規兵力是4萬左右。李清、王昱等人曾擔任此職。

嶺南節度使:主要任務和劍南節度使一樣,治所在如今的廣東一帶,兵力相對比較單薄,只有15000多人。雖然並列“十大節度使”,但毫無疑問是存在感最弱的一個。

這十大節度使由於基本上都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陸續設置的,所以又被稱作“天寶十節度”最初設置的初衷雖然是抵禦外侮和穩定四方,但是後期隨著李唐王朝統治者自身的風雨飄搖,十節度逐漸變成了一個個的割據勢力。

“天寶十節度”的實力差距

而這十節度的自身實力到底誰更為強大,我個人認為還是朔方、河東、隴右、河西、范陽五處最為強大,而且這五鎮節度使歷來也是兵力最多、名將輩出的地方。不論是談其作戰能力還是所處位置的重要性,都屬於是十節度中的頂尖系列。

如果真的要排一個第一齣來,那我覺得還是河西節度使應該居於榜首。河西走廊,從當年西漢名將霍去病“封狼居胥”開始,到後來郭子儀發家河西、平定叛亂。河西永遠都是古代王朝的重中之重,也是華夏古國真正的咽喉所在,非其他可以相提並論。

而且在唐朝時期河西節度使的主要作用也是牽制了突厥汗國和吐蕃王朝對大唐帝國的覬覦窺探。精兵強將,華夏咽喉;保護長安,守衛大唐。試問:河西節度使排為十節度榜首,當之無愧否?

節度使制度的利弊

由於節度使在各自轄區內基本上都是最高軍政長官,所以在不斷的發展之後,成長為了朝廷難以駕馭的武裝勢力。唐朝末期時機成熟,各個節度使便開始擁兵自重、心懷叵測,最終導致了唐朝“安史之亂”的爆發。

雖然說節度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重要原因,也差一點導致了唐王朝的覆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節度使制度在抵禦少數民族政權入侵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後來的郭子儀等名將也是從節度使起家而幫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也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一家之言

古今中外都是同一個道理,制度雖然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其核心只有一點——都是一把雙刃劍。至於這把雙刃劍能夠在當時社會起到什麼作用,那就要看統治者的本事和國家制度體系的完善程度了。

節度使,這個讓人聽起來就豪情萬丈的唐代稱謂,如今已經成為過往煙雲,輝煌終究歸於沉寂,功過自有公論!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自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便開始由盛而衰,地方割據形式愈演愈烈,以致後來出現的“五代十國”,也都是潘鎮割據的繼續延伸和擴展。而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便是唐朝的范陽節度使兼 平盧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唐王朝期間,最牛的節度使應當非安祿山莫屬!

何為節度使了?

其實“節度使”是唐朝的一種官職,它總管的範圍包括: 當地的軍、政、民生、經濟等等大權,他們的首領就稱為節度使。後來唐帝國國力強盛後,隨著領土的擴張,邊境線也越來越長,範圍越來越大,為了預防邊疆的少數遊牧民族騷擾,唐朝便在地方設立了節度使來管理這些邊疆地區,而且還允許地方長官招募軍隊,屯田養兵。

(邊疆少數民族騎馬拼殺)圖片

一個地方政權一旦擁有了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支撐,受到中央政府控制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弱,地方割據力量也會隨之而慢慢壯大。

而另一方面,從屬於“節度使”的兵源,兄弟父子世代相傳,屬於世襲制。以至於後來大多數的地方士兵,在經歷過幾代的相傳之後,只聽命於節度使一人的號召。所謂:“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

唐王朝期間,除了安祿山,其他的節度使都還有誰了?實力又是如何!

唐王朝為了鞏固帝國擴張的成果,為了讓邊境不被少數民族騷擾,在邊陲重鎮設了九大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以此來保衛邊疆。這樣一來就構成了當時的十大節度使:

  1. 范陽節度使,管兵914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2. 平盧節度使,管兵375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
  3. 河東節度使,管兵550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
    安祿山
  4. 朔方節度使,管兵647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5. 河西節度使,管兵730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6. 安西節度使,管兵240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7. 北庭節度使,管兵200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
  8. 隴右節度使,管兵750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 劍南節度使,管兵30900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
  10. 嶺南五府經略使,管兵15400人。天寶時——裴敦復為五府經略使,至德元載改為節度使。

(唐代藩鎮割據)圖片

以上三個節度使中,先後都有安祿山擔任,他手裡重握的兵力多達約20萬人,是十大節度使裡兵力最強、力量最大的一個,沒有之一!安祿山後來能夠密謀叛亂,除了他賄賂了唐玄宗派去的中官輔趚琳,贏得了唐玄宗的信賴之外,還和他身後這一大批跟班是密不可分的。

安祿山的勢力到底有多麼膨脹?

我們前邊已經說到,安祿山是范陽、河東、平盧三地的節度使,手裡擁兵近20萬人。在十大節度使中,總共兵力加起來也就才60多萬而已,而安祿山一人就佔據了近三分之一,妥妥的實力派大佬。

而且更為致命的一點是,安祿山手下的這些士兵和將帥都聽從他一人,不受唐王朝中央的任何干擾,所以後來安祿山才能“一路高歌”,打到都城長安,並最終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西逃而去。

(安祿山劇照)

另一方面,此時的唐王朝已經不再是昔日的“大唐盛世”,而是一個內部充滿各種矛盾,外表雖還披著昔日的“盛衣”,但朝廷上下早已是腐敗不堪,奸臣掌權。唐玄宗也被楊貴妃迷的神魂顛倒,少理朝政,生活上腐敗不堪,整日飲酒作樂、歡歌豔舞,逐漸墮落。

(楊貴妃劇照)

而這對於安祿山謀反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天賜的良機。他所帶的“地方部隊”比起“中央軍”來說,在軍隊戰鬥力、軍隊作戰經驗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小結: 在唐王朝時期,十大節度使排名榜首的應非安祿山莫屬。雖然後來安祿山造成的“安史之亂”被唐王朝歷經八年給鎮壓了下去,但從此唐王朝便一蹶不振,直至被後來節度使——朱溫所滅,其中的影子都能折射出當時安祿山叛亂對唐王朝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文史議春秋


什麼是節度使?


節度使這一職官,是由北周和隋朝的總管、都督演化而來。設置節度使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戰略要地的控制。自唐代開始設立節度使以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常調整。


不過,設立節度使的初衷,原本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由於各地方軍政首腦握有重兵,便開始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成為了割據勢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亂,便是由此產生的。

大家通常所講的“十大節度使”,是指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地方軍政長官。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是指哪些?


1、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


2、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

  

3、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

  

4、朔方節度使

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5、河西節度使

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

  

6、安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


7、北庭節度使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


8、隴右節度使


備禦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

  

9、劍南節度使

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

  

10、嶺南五府經略使

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


至於說這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較好統計的。我們不妨將相關數據匯成圖表,先來了解下各地的設兵情況:



在上圖中,大家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出十大節度使的分佈範圍和設兵情況。為便於觀察,我們再將其繪製成柱狀圖:


通過柱狀圖可以發現,當時范陽節度使設兵最多,有9.14萬兵力,嶺南五府經略使兵力最少,僅1.54萬人。不過,此時還不能斷言駐守在范陽的安祿山兵力最多,因為:當時有一人兼任數職的情況。


只有再具體弄清由誰控制著哪些地方的兵力,才能最終了解誰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大家可能都比較傾向於安祿山,認為他是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最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其實,安祿山、史思明雖強,但還真不能算是領兵最多的節度使。安祿山勢力達到巔峰時,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中握有超過18萬兵馬,可謂兵強馬壯。

不過,可能大家忽略了另一位人物——王忠嗣。


此人當時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麾下兵力比安祿山還多出了八九萬,頂峰時可達近27萬。


所以,當時傭兵最多的是王忠嗣。


那麼,誰又堪稱是戰鬥力最強的人物呢?


我個人更傾向於哥舒翰。


哥舒翰當時身兼河西、隴右兩地節度使,手下兵馬近15萬,並不比安祿山差多少。而且,哥舒翰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戰也極為勇猛。儘管他曾在安史之亂中敗於安祿山,但這其實是受朝廷干擾所致。


早年間哥舒翰曾受王忠嗣賞識,被不斷提拔。後來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臨危受命,在潼關抵禦安祿山。在安史之亂前,便流傳著“東有安祿山,西有哥舒翰”之說。不過,天下方亂,安祿山叛軍氣勢正旺,哥舒翰採取堅守策略,不與之正面交鋒,已經基本穩定住了局勢。

可惜,朝廷一見得勝,便反覆催促哥舒翰出兵與叛軍對陣。最終,哥舒翰在一群只會紙上談兵的宦官、權貴們的脅迫下,無奈出城,結果兵敗被俘,之後又遭殺害。結果,潼關失守,嚇得唐玄宗一路狂奔,險些在馬嵬驛被殺。


總結:唐王朝節度使中,統率近三十萬兵馬的王忠嗣擁兵最多。至於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這一稱號,應該歸屬李白說的: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翰!


路之意


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為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其疆域最為廣大時,即唐高宗龍朔年間,據說唐王朝的領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800萬平方公里,鑑於疆土的廣袤,唐朝陸續設置了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和安南都護府。

後來,唐朝疆域的擴張因各種條件的制約而被迫停止,但龐大疆域的管理事務依然使得長安城裡的皇帝鞭長莫及。再加上唐初實行的均田制走向崩潰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皇帝在地方上設置名為“節度使”的官員協助治理。唐玄宗天寶年間,就設置有著名的“天寶十節度使”,那麼,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呢?

所謂“節度使”,節指的是官員受命時皇帝賜予的旌節,這象徵著皇帝將掌管地方軍政的權力授予官員,而度則是指節度使可以自行調度,便宜行事。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但他執政的中後期便開始疏於朝政,也就將權力更多的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如安祿山。

安祿山雖然身為外族人,且出身寒微,但憑藉自己的機智聰穎和左右逢源而得到了唐玄宗的寵信。天寶元年(742),唐玄宗設置了平盧節度使,並委派安祿山擔任此職。平盧節度使的治所在位於今遼寧省遼陽市的營州,可以調度三萬七千五百名士兵。

兩年後,安祿山又兼任范陽節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一帶,且能夠率領士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十年(751),安祿山向唐玄宗請求擔任河東節度使,玄宗欣然同意,於是安祿山再兼任了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河東節度使,統兵增加五萬五千人。

此外,安祿山的堂兄弟安思順也頗得寵幸,不過,與安祿山不同,安思順忠於大唐,也確確實實立下了赫赫戰功。天寶六年(747),安思順被封為河西節度使,其治所在位於今甘肅武威的涼州,統兵七萬三千人。天寶九年(750),安思順又暫代朔方節度使,其治所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統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唐朝名將王忠嗣則曾經擔任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其中,隴右節度使治所在位於今青海樂都的鄯州,統兵七萬五千人。這樣看來,唐王朝最具權勢的幾大節度使中,安祿山曾經共統兵十八萬三千九百人,安思順曾統兵十三萬七千七百人。<strong>

而和安祿山相比幾乎是默默無聞的王忠嗣在天寶五年(746)時,曾經同時掌管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兵馬,共統兵二十六萬七千七百人,可謂史無前例。

這樣看來,唐王朝節度使中,統率近三十萬兵馬的王忠嗣擁兵最多。至於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這一稱號,被中興第一功臣李光弼評價為“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且久在西北與遊牧民族征戰的王忠嗣自然也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鄧海春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節度使,從誕生到輝煌都與唐王朝的命運緊緊相連,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今天就為大家解答:

1、唐朝節度使誕生的背景;

2、唐朝節度使權力的演變;

3、天寶十大節度使簡介;

4、唐朝到底有多少節度使;

5、唐朝如何亡於節度使。

唐朝節度使誕生的背景

唐朝初年的兵制是府兵制,將天下劃分為600多個軍府,每個軍府管轄一定的區域,軍府長官在區域內招募士兵,這些士兵平時就是農民,戰時就被聚集在一起,跟隨皇帝派遣的大將出徵,戰事結束之後,解散回到各自的軍府種田。

到了唐高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

1、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存在的基礎均田制受到嚴重破壞,好多軍府已經無田可種,府兵流離失所,很多軍府再也無法召集軍隊;

2、對外戰爭由太宗時期的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以前是我們打別人,有時間讓我們從各個軍府集結軍隊,但是現在是人們不停騷擾我們,等我們軍隊集結完成,敵人早跑了。

所以就要在邊疆前線常駐大軍,一方面可以收留流民,另一方面隨時可以抵禦外來入侵,駐紮大軍的邊疆重點就是軍鎮!

軍鎮需要大將管理,到了唐睿宗時期,這是持著皇帝符節管理軍鎮的大將便被稱為節度使!

唐朝節度使權力的演變

節度使誕生之初,是受皇帝命令到軍鎮節制軍隊,但是節度使並不是固定的、長期的,而是根據任務來決定的。比如說北方突厥來襲,皇帝任命大將為節度使到朔方節制軍隊防守,當突厥退兵後,這位節度使就要回道朝廷交差,至於是不是回去繼續做節度使,還是另有任職都是皇帝來定。

到了唐睿宗後期、唐玄宗初期,節度使就變成了長期制,而且為了配合節度使作戰,授予了節度使轄區內募兵權、財政權還有對監督地方官的行政權,於是節度使集各項大權於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就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唐王朝中央政府十分強勢(因為中央政府有著十數萬禁軍),那麼各地節度使不會輕舉妄動,但是安史之亂打破了這個童話,各地節度使看到了朝廷的外強中乾,開始心懷不軌。再加上安史之亂之後為了平衡崛起的宦官勢力,皇帝也無法徹底摒棄節度使。

從安史之亂到唐末一百多年的時間,節度使的勢力不斷增長,皇權日漸式微,最後弱小的朝廷在群狼環伺下滅亡。

天寶十大節度使簡介

節度使真正走向歷史舞臺是在唐玄宗時期,他根據對外作戰方向,在唐王朝邊疆各個方向設立了十位節度使,各掌數萬大軍,這就是天寶十大節度使。

節度使是一套完整的防禦系統,對於唐王朝主要的外敵吐蕃、突厥以及契丹,都有安排1~2個節度使時刻盯著,所以唐玄宗初期在對外作戰上保持較高勝率,充分保護了開元盛世的成果。

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是安祿山,他為啥能在一年就連續攻破洛陽和長安兩座都城呢?起兵之時,安祿山是河東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兼平盧節度使,一人身兼3地節度使,掌管兵力18.4萬,而此時中央禁軍不到10萬,其中很多還是鍍金的勳貴子弟,怎麼抵擋兩倍於自己的虎狼之師?

唐朝及其開放,也有很多胡族歸化,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節度使就是胡族,比如說安祿山就是突厥後裔,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騎施人等等,唐朝強大時這些人心悅誠服,一旦唐朝衰落,這些人就是定時炸彈。

唐朝到底有多少節度使

很多人疑惑,我們為什麼只是討論天寶十大節度使,但是唐朝末年那可是遍地節度使,還有各種軍節度使,這還得從安史之亂說起。

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只是在邊疆區域設立軍鎮,派駐節度使,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寶十大節度使,但是安史之亂後,為了討伐叛軍,在內地重要的州縣也開始設立節度使,伴隨出現的還有防禦使、團練使等等,總而言之在全國皆兵的情況下,軍鎮制度就從邊疆發展到了內地,從此再也無法遏制。

到唐朝中後期,天下形成了四十八藩鎮,每一個藩鎮都是一方節度使勢力,整個唐王朝基本被蠶食乾淨,留下弱小的朝廷瑟瑟發抖。

唐朝如何亡於節度使

唐朝後期,皇帝只是傀儡,權力在宦官和節度使之間來回轉移。

唐昭宗時期,宦官作亂,軟禁了昭宗,想要新立皇帝,遭到了朝臣的強烈反對,時任宰相在宣武節度使朱溫的支持下獲得勝利,但是也把朱溫這頭狼引入都城,最終朱溫殺盡宦官,攻破長安,挾持唐昭宗到長安,不久殺害唐昭宗,另立傀儡皇帝,最後逼迫其禪位,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在唐朝滅亡的過程中,皇帝無絲毫反抗力,只能任由宦官和節度使擺佈,堂堂“天可汗”的子孫混到如此地步,不可謂不悲哀!


榮耀歷史


節度使是一官職的名稱,它始於唐朝而取消於元朝時期。

總體上來說,它大體相當於之前朝代的刺史、明清時期的總督,是鎮守一方的大員,其在行政上的分佈跟現今的軍區或者是戰區大體類似。

它始於唐初,而在玄宗時代發展到了巔峰。



唐玄宗為防止周邊其他少數民族的進犯,大量的擴充軍鎮,並設節度使一職,賦予軍事統領。

其職權範圍可以對轄區之內的財政、軍事和行政擁有監察的權利。

在當時的大唐帝國境內,共設置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他們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和嶺南經略使。

根據戰略位置以及軍事重要性的大小需要,在每一個節度使管轄的範圍之內,都配置不同規模的軍隊。

范陽節度使統兵九萬一千四百餘人,管轄的地域主要幽州為主。

平盧節度使,主管大唐的營州地區,麾下軍馬有三萬七千五百多人。

河東節度使主要是防止突厥,坐鎮太原,麾下統領軍馬有五萬五千多人。

朔方節度使,主管大唐的西北地區,坐鎮靈州,麾下有軍馬六萬四千七百多人。

河西節度使,負責鎮守大唐帝國的西部地區,坐鎮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的武威。

其麾下統兵有七萬三千多人。

安西節度使,其坐鎮地區是今天的新疆自治區的庫車。

由此可見在大唐王朝時代,當時的華夏民族是很牛的,其強大的國力、軍力和其它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大致媲美於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

在當時它統領著大約有軍隊兩萬四千多人,並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國幹了一仗,明面上是沒有佔到便宜,但實際上是阿拉伯帝國的軍隊遠遠的超過大唐帝國,因此可以說他們實際上還是打出了華夏民族的風采。


北庭節度使,也是坐鎮當時的新疆庭洲,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兵三萬多人。

隴右節度使,坐鎮鄯州,也就是今天的青海樂君地區,統兵七萬五千餘人。

劍南節度使,坐鎮當時的益州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的省府成都市,統領兵馬三萬九百多人。

嶺南五府精略使,坐鎮南海郡的廣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的省府廣州市。

應該說它是各地節度使中力量最弱的一支,統領兵馬共一萬五千四百多人。

在唐朝時期的國家體制上,與之前的周代、漢代和晉王朝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對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有封號但沒有封地。

第二,官員到地方任職就跟今天的官員上任差不多,不能讓他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不能由子孫繼承。

在三國時期,劉表坐荊州、劉璋坐益州,這些都屬於分封,也屬於世襲,在他們死後可以由他的兒孫繼承他的領地。

但唐朝顯然不是這樣,而且也不允許官員在一個地方長期擔任下去。

比如說後來造反的安祿山,他就曾經擔任過范陽、平盧、河東等地區的節度使一職。

如果按照各地節度使統領的兵馬規模來看,應該說是范陽地區的節度使最為強大。

最小的應當是嶺南五府經略使,他只有一萬多人的力量。

在唐朝中期發生的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亂,這次兵變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聲勢,令大唐王朝措手不及和元氣大傷,其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所任職的地方就是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是大唐王朝最強大的軍區 ,是其他節度使所不及的,應該說這是安祿山發動兵變能夠成功、並一舉攻克長安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