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付宇慧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本該最容易打卻打得很艱難的是趙國,本該最難打卻輕易打下來的是齊國,一個將領打不贏換個將領就能打贏的是楚國,輕鬆打贏卻後患無窮的是韓國,本來很強大卻自己把自己折騰得不經打的是魏國,本來不經打卻偏偏要去惹事的是燕國。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滅六國地圖)

一、本該最容易打卻打得很艱難的趙國。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趙國在戰國後期,是除了秦國以外,最為強大的國家。為什麼卻說它“本該最容易打”呢?

其實,我說的是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一共損失了45萬人,國內的青壯男子,幾乎被殺得乾乾淨淨。剩下的,都是不到18歲,以及40歲以上的老年人(古代40歲以上已經是老年人了)。對於這樣一個國家,要想拿下來,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當長平之戰一年後,秦國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雖然先後派了25萬大軍,雖然把主將從王陵換成了王紇,並且一度想要起用名將白起,雖然趙國只是一座孤城以及一群老弱病殘的守軍。但是,秦國圍攻了趙國近兩年,卻依然沒有拿下邯鄲。最後,趙國還在魏國和楚國聯軍的幫助下,反敗為勝,把秦軍攆出趙國。

而這一場戰役之後,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足足往後推遲了20多年。

由此可見,趙國確實是最難打的。

二、本該最難打卻輕鬆拿下來的齊國。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邑,從西周初年開始就嶄露頭角。後來到春秋的時候,經過齊桓公稱霸,齊國成為諸侯國中的老大。後來,齊國雖然有些衰敗,此後又經歷了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以及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稱霸的君王。但是,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其實力和地位,依然是數一數二的,是其它諸侯國都無法相比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在齊國後期,因為中了秦國“遠交近攻”的計策,當秦國大肆攻打其它五國的時候,它的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因此,丟失了良機。結果,等秦國把其它五國全部消滅,回過頭來打它的時候,本來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竟然毫無反抗,乖乖地就束手就擒了。

(長平之戰)

三、一個將領打不贏換個將領就打贏的楚國。。

楚國一直是一個存在感極強的國家,從西周初年開始,由於不滿周天子只是封他為子爵,便開始和周天子叫板。後來甚至不服周天子管,自封為王(後來一度取消)。周天子率軍打楚國,卻遭到全軍覆沒。春秋開始,楚國一直往中原打,一直想在中原爭霸。到了後來,吳越所在地,都成了楚國的地盤。楚國成為當時面積最大的國家。

戰國後期,楚國雖然多次被秦國欺騙,但是其實力一直是相當強大的。最初秦王派李信率軍攻打,被打得大敗。後來,秦王讓王翦帶兵攻打,王翦卻很快就打贏了,滅了楚國。

四、輕鬆打贏卻後患無窮的韓國。

說韓國是秦國輕輕鬆鬆就打贏的,這話一點兒也沒錯。秦國在攻打六國時候的策略是遠交近攻,先弱後強。所以,秦國選擇先打的就是韓國。而事實上,韓國也非常不經打,秦國很快就獲得了韓國大片土地,像箭頭一樣把韓國衝為兩半。以至於另一半上黨郡想要投降趙國,而趙國也欣然接受。這樣一來,秦國才不得不打亂計劃,先碰在當時來說最強的趙國。

秦國最後雖然輕輕鬆鬆就拿下了韓國,但是並沒有一了百了。後來,韓國宰相後人的張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差點把秦始皇砸死。接著,張良又幫助劉邦最先打進咸陽,滅掉秦朝。再接著,劉邦在張良的戰略規劃之下,平定各路諸侯,建立漢朝。可以說,韓國雖然是六國中最弱的,但是強大的秦國卻是被韓國的後人給滅掉的。

(荊軻刺秦王)

五、本來很強大卻自己把自己折騰得不經打是魏國。

魏國一度是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是強大之後,魏國就開始折騰,內部鬥爭加劇,人才大量外流。對於秦國強大來說起決定性的作用的三個人:商鞅、張儀、范雎,本來都是魏國的。魏國自己留不住這些人才,不容這些人才的存在。因此,最終秦國在魏國培養的人才的幫助下,強大起來。而魏國則因為內訌及人才的流矢,走向了衰敗。

最後,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只需掘開河水往大梁城一灌,魏國就崩潰了。

六、本來不經打卻偏偏要去惹事的燕國。

燕國本來是比較弱的,但他偏偏要惹事。趙國很強,燕國偏要惹趙國,結果被趙國打敗。一出“荊軻刺秦王”,更是讓秦國勃然大怒。秦國本來沒想過要先打燕國的,因此調整策略,加快了進攻燕國的步伐,打得燕國只得遷都。

事實上,秦國一直沒把燕國放在眼裡,以至於都是在滅掉韓、趙、魏、楚後,才順道滅掉燕國,再順道滅掉齊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個人認為是趙國,在戰國末期只有趙國才是秦國最難啃的骨頭。

秦滅六國之戰,其實是秦始皇接棒前六世的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公元前245年,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1年,楚國春申君組織五國攻秦,結果被秦國大敗而歸。這場戰爭,標誌著合縱聯盟正式解散。同時,當時六國的情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秦滅六國過程,很多人只著眼於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十年。其實,秦國的花費時間要更長。

一、為什麼是趙國?

戰國前一百年,國際舞臺上的趙國默默無聞,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到了戰國後一百年,趙國迅速成為了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魏武卒、齊技擊都相繼落幕,趙國的靈武鐵騎和秦國的銳士成為戰場上最可怕的存在。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軍事實力迅速上升。先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然後不斷髮兵侵擾齊國。從公元前263年,趙國接收了韓國的上黨,直接與秦國對立。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大軍,依舊在邯鄲堅守,與魏國的援軍將秦國打得全軍覆沒。長平之戰雖然削弱了趙國的元氣,但使趙國軍民更加同仇敵愾,萬眾一心。這也是趙國能夠再度堅持40餘年的重要原因。



趙國名將眾多,先有趙奢、廉頗,後期又有李牧接棒。還有一批能當大任的戰將可以統帥三軍,可以說趙國的軍事人才儲備十分豐富。尤其是趙武靈王開始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戰爭,相繼滅掉了東胡、匈奴等邊境部落,兵源、戰馬得到了優質的儲備,在騎兵上,更是天下無敵。

燕趙地區民風彪悍,又多苦寒之地,所以士兵的戰鬥意志比較高。軍事人才、軍隊素質、軍事裝備樣樣不缺,這就是趙國敢衝在前面和秦國硬拼的底氣所在。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又打敗了虎視眈眈的燕國,國勢再度復甦。而秦始皇制定滅六國大計,首先要滅掉的其實是趙國。這裡不乏有私恨,但更多是趙國最難打。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2年,一共14年才徹底消滅趙國。秦國傷亡最多的還是在趙國,因為這時有名將李牧,兩次擊敗秦國,打退了秦國第一輪進攻。

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國動用全國之力,三路大軍,名將薈萃,發動第二輪滅趙之戰。李牧採取堅守戰略,使秦軍不能前進,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王翦採取了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才能在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鄲城,俘虜趙王。




而趙國並沒有完全滅亡,趙國王子逃到了軍事重鎮代地,迅速組織力量,繼續對抗秦國。公元前227年,燕代聯軍在易水河與秦國大戰,聯軍大敗,燕國丟了都城,燕王逃到了遼東。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國名將王賁才消滅了趙國殘餘勢力,趙國至此徹底滅亡。趙國的失敗,非戰之罪,而是君王昏庸,奸臣當道,縱有精兵良將也無法力挽狂瀾。

二、為什麼不是楚國?

有人說,在這十年中,秦國僅僅在楚國吃了敗仗,所以認為楚國很難打。其實,一是秦始皇選將不當,派青年將領李信為帥,而他只是年少無知的毛頭小子,哪能和身經百戰,有戰局視野的王翦?二是楚國地域廣闊,城池眾多,人口眾多,以往的作戰方式又不大相同。這個時候的楚國,只是瘦死的駱駝,當年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先輩們早已不再守護著這個虛胖的國家。

當王翦率領大軍再度來臨,僅僅一戰就讓楚國主力一敗塗地,國家也迅速滅亡。楚國的支撐說是兩年,其實遠遠不到。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賢臣名將,項燕能勉強充當門面,當在那個時代不過是頂著名將高帽的刀下之鬼。



同比趙國,楚國對秦國的作戰整體上是一敗塗地。先是楚懷王客死秦國,再者白起攻破故都,楚國只能遷都東逃。面對秦軍,楚國士兵的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已經崩潰了。這主要是有兩大原因:

1、國家政治制度的落後:秦國經過六世不斷深入變法,經過獎戰耕織,國家實力富強。尤其是吞併了韓國以後,在裝備和動員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楚國國家大,人口多,但從未達到過富強的地步。尤其在戰國中期,吳起變法失敗,楚國貴族強大,依舊是奴隸社會,而秦國早已跨入了封建社會,兩種制度的差異在百年間不可同日而語。



2、軍事制度的落後:秦國走軍事擴張路線,有著關中優質兵源,這是對抗義渠、六國過程中鍛煉出來的。而且,憑藉戰功可以授爵,這讓下層士兵有了通往上層空間的渠道。秦國銳士成為虎狼之師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楚國從公元前241年慘敗後,一直比較安逸。有著十幾年無戰事,楚國臨時湊起來的大多是新兵。而此時秦國的新兵變成老兵,都個個上過戰場,從血與刃中拼搏而出。兩者相遇,即使不用名將來指揮,也是驅虎吞狼。


慵懶國王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廉頗、白起、王翦。秦國兩個,趙國兩個。不是說某個國家的不行,而是說其他國家的跟這四個比都是垃圾。

歷史有一個評價:秦趙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歷史學家對趙國的評價是:四戰之國;(後面介紹下趙國的幾個名將)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秦國要東出統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趙國。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的戰鬥力、生產力大增。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傾全國力量攻打趙國。當時趙國45萬軍隊,秦軍號稱20萬軍隊,當秦國圍困趙軍後,秦昭襄王親自到前線,發動將近60萬軍民,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戰鬥,斷絕趙軍的救援和糧道,賜民爵位一級。秦國對爵位相當的摳門,是靠殺敵來獲得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用,相當於免死券,在長平之戰,秦王上來就給爵位。最後,四十天的戰鬥,秦趙的傷亡比是3:2。最後,已經斷糧40天的趙軍,分四隊突圍的時候,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才投降。如果主將趙括不死,趙軍或許真的就突圍了。最終白起殺了40萬投降的趙軍,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趙國。

但是此時,秦軍也損失慘重,國力損耗大半。秦王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建議,罷兵回國休養生息。就在此時,北面一個國家——燕國,一看趙國戰敗,趙國精銳喪失殆盡。就想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軍隊反打了一頓,趙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趙國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趙國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趙國人全民尚武,而且騎射十分了得。從趙國的七子良將可以看出趙國的軍力多麼的強悍:

1.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趙王遷在奸臣郭開(換廉頗也是他)的讒言下,奪了李牧的兵權。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禦匈奴,大破匈奴,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公元前243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入侵趙國。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3年,長平之戰後,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大敗秦軍,斬首五萬。

2.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廉頗

這位老爺爺雖然脾氣不大好,但是其軍事才能極高,能夠和李牧、白起、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將”,其能力可見一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這位老爺爺打仗很有特點,早年攻打齊國的時候,以勇氣聞達於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對手屁滾尿流,後來守衛上黨以及邯鄲,白起拿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秦國神將郭開(趙國的奸臣)給讒言打敗,後出逃魏國。

戰績:

公元前284年,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頗將,攻齊。

公元前276年,廉頗將,攻魏幾,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陽,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頗圍燕國都。

公元前248年,廉頗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頗將,攻魏繁陽,取之。

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廉頗大破秦軍。

3.馬服君 破秦猛將——趙奢趙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個兒子很出名——趙括;紙上談兵的哪一位。趙奢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人。

趙奢當徵收田賦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著平原君的勢力不肯繳納。一臉:老子特麼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種來打我呀?趙奢直接發揮了:社會我趙哥,人狠話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依法給剁了。平原君一聽,臥槽,要殺趙奢。趙奢說:

“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帶頭率先垂範,則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

平原君一聽,臥槽,這麼有邏輯的人好久沒遇到了,立刻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趙王讓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果然,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閼與破秦,當時趙王問廉頗、樂乘,可以救援閼與嗎,都說不可以。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趙奢大破秦軍。

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滿嘴跑火車的貨,趙奢在臨死前說過如果趙王讓自己的兒子出戰,絕對不可以。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已,不堪大用。

閼與之戰後,直到趙奢去世,秦軍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閼與之戰,趙奢打的太他媽狠了,壓根都沒反應,秦軍就被打全軍覆沒了。


嘟嘟讀讀


在秦軍完成一統霸業的路上,並非所向披靡,東方六國也非完全坐以待斃。這當中屬趙、楚兩國軍隊的阻擊最為頑強,他們給秦軍造成的傷亡也幾乎不分伯仲,而秦國也幾乎在這兩國上頃全國之力。但若從主要戰役的結果來看,那麼對秦國來說趙國無疑是那個塊最難啃的骨頭。這不僅僅在於我們熟悉的長平之戰,還有著許多一般人都不知道的過往。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趙國都停留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印象裡,那個只會紙上談兵、滿嘴跑火車的趙括也讓人覺得趙國在那次慘敗之後將無力反抗。但通過翻閱史料,令人驚訝的是秦軍即便在長平取得大勝,卻依舊難啃趙國一根汗毛。這個境況,還要看下文細細說來。

▲《大秦帝國》中的趙括

這第一點要聲明的就是,趙國起用趙括並非無人可用。在《千字文》文裡有這麼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裡邊提到了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前兩位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後兩位則是趙國的廉頗和李牧。這句話並非在於說這四人就是戰國時期最好的四位將軍,而是這四人都正好在戰國末期,他們的一舉一動幾乎影響了整個歷史進程。

從將才來說,趙國在當時足可與秦國相媲美。且自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一直都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加之趙國北境常遭匈奴侵擾,它的邊境軍隊實戰經驗也非其他六國可以匹敵。即便在長平之戰後,趙國軍隊在李牧的帶領依舊數次大敗秦軍。這也是我們將趙國列為秦國最難打的國家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於趙國本身的國力,同齊、楚、秦、燕不同,趙、魏、韓三國乃是從春秋霸主晉國當中分裂出來的。這當中,魏國佔有晉國曾經的核心地區,加之李悝變法,一度成為戰國霸主。而趙國佔有的是曾經晉國北部領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內蒙南部、河北、山東部分。同擁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國和佔據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楚國來說,趙國的土地簡直又小又不利於耕種。這麼說大家或許沒什麼概念,那就且看下文給出的數據(長平之戰前):

楚國面積15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秦國面積8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餘萬;趙國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50萬。

從上述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比秦、楚兩國,趙國的可用耕地簡直捉襟見肘。即便如此,自伊闕之戰(前293年)後到秦剪滅六國(前221)為止,這幾十年間唯有趙國一直同秦國正面抗爭。秦國坐擁4倍於趙國的國土面積,更為堅實的後勤補給,在長平之戰後卻仍要花將近40年的時間才將趙國消滅;而且這期間趙國還有反撲的機會,衝著這一點便可知趙國有多麼頑強。

我們熟知的是:長平之戰,趙括指揮無方,導致趙軍大敗,趙國士卒被坑殺40餘萬。不過實際上,這一場戰役是趙軍戰死25餘萬,將領死後投降者被處決20餘萬;秦軍自身傷亡也達25萬。按照司馬遷老爺子的話說,這一場戰役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連秦國都“國內空”了,趙國的境況只會比這個更慘。當時趙括也是迫於無奈——趙國國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齊國祈求糧食援助,齊國不肯。無奈之下,已經是幾近斷糧的前線軍隊只得被迫出門迎戰。若是趙國軍隊能在正面打贏秦軍,廉頗為何還要揹負罵名堅壁清野而不出?只能說,趙國一開始就輸在了後勤上,但是趙國的將士卻用自己的意志頑強地扛了下來。當然了,這不是要為趙括翻案,畢竟他當時揹負的可是趙國兩百餘年積澱下來的家底,就這樣被他揮霍了實在可惜。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趙國也並非空無一物。公關前259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的一年,秦55萬大軍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在廉頗、平原君等人的指揮下,趙、魏、楚三國聯軍共計28萬餘人大敗秦軍於城下,斬殺超過40餘萬敵軍,一舉抹平了長平之戰的傷亡比。若不是秦國嚴苛的行政體系,連著兩場大戰下來,怕是沒個7、80年都緩不過勁來。可惜的是,在幾年之後的蕞之戰中,趙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共計百萬餘人慘敗於秦軍,使得東方六國真的無力再抗秦。

即便打光了最後的家底,趙國也沒有被秦軍輕易擊垮。在李牧的指揮下,趙軍僅剩下的不過20萬人相繼於公元前233、232年贏下了肥之戰和番吾之戰,斬殺秦軍21萬餘人,自身傷亡不過數萬人。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趙國也不可能僅憑20餘萬眾抗擊秦軍。

縱觀戰國末期整個秦趙戰爭,從公元前236至前228年為止,秦軍共計投入80餘萬人參與到滅趙的戰爭中,傷亡高達28萬人。最終,秦軍通過離間計,讓昏庸的趙幽繆王賜死李牧,這才順利攻下趙國國都。

公元前221年,隨著的齊國不戰而降,戰國這一烽火不盡的時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軍橫掃諸侯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趙國的將士們宛若錚錚鐵刺插在秦國推進的道路上,成為了秦國最難越過去的那道山門。

1、《史記》

2、《戰國策》


WarOH協虎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國家是楚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可以並列。如果一定要排名次,楚國最難打,趙國其次。但是楚國和趙國在抗打擊這方面有很大的區別,趙國難打是因為趙國的軍事實力爆棚,擁有與秦國互毆的能力。注意我說的是互毆!而不是像其它五國一樣被秦國按著打;楚國的難打不在於楚軍的實力強,而是兩大方面:一是楚國國土遼闊,二是楚國的政治制度。



戰國後期,秦國繼續深化變法,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都超過了六國一大截。而反觀當時的六國,原本的三大強國:魏國被秦國徹底打報廢、齊國被燕國狠狠地禍害了一把、楚國直接被秦國打的遷了都城。至於燕國和韓國這兩個存在感極低的國家,對秦國壓根沒有什麼威脅。因此當時唯一還有能力跟秦國在軍事上硬鋼的國家,就只剩下一個趙國了。

趙國之所以還能保存實力,一方面是趙國的國內君臣一心,人才濟濟,像藺相如、趙勝、趙奢、廉頗這樣鼎鼎有名的人物,趙國一抓一大把,而且趙王還都重用了。另一方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的軍隊結構從傳統的以步兵為主變為以騎兵和弓弩兵為主。並且趙國還在與匈奴、林胡、樓煩、中山等國的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戰爭經驗,使得趙軍在軍事素質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所以可以說,當時的趙軍都是百戰之師,並非是花架子。截止到長平之戰之前,趙軍與秦軍的交戰過程中,互有勝負,並不吃虧。

但是長平之戰,成為秦趙兩國的轉折點。這一戰,導致趙國的四十萬精銳盡喪,失去了與秦國硬鋼的實力。不過就算是如此,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它的軍事實力在六國之中還是最強大的存在。秦國滅趙之前,趙軍在名將李牧的率領下,還能在番吾之戰和肥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最後不得不使詐,用反間計先讓趙王殺了李牧,才得以滅趙。



所以總的說,趙國的難打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軍隊的戰鬥力爆棚,二是人才濟濟,哪怕是最後都快滅國了,還能給秦國做最後一擊。這兩方面,是趙國比其它五國都強的。但是趙國也有兩方面不如楚國,一是國土縱深不夠,戰爭潛力不如楚國,首都要是完蛋了,趙國也基本上就完蛋了;二是政治制度一般般,屬於沒有什麼特點的集權制。反倒是楚國,靠著非常奇葩的政治制度,讓秦國傷透了腦筋。

那麼楚國當時到底是什麼政治制度呢?說來也不稀奇,但是在戰國時期,則是非常另類的存在——分封制。

楚國這個國家,他的國君不是姬姓,對周王室沒有什麼感情。早年楚國還很弱小,不是很起眼。後來翅膀硬了,先是滅了漢水流域的姬姓諸國,後來在楚莊王的率領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完全就是奔著滅掉周天子去的。最後因為晉國的存在,楚莊王滅掉周王朝,取代周天子的計劃沒有成功。於是後來的楚王就放棄了一戰滅掉周朝的想法,改為向周朝學習,搞跨越式發展,先吞併小國,再將吞併的小國分封給自己人,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小號的周王朝。

備註: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叫“國”,楚國分封的東西叫“縣”。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完全就是周王朝的翻版。周天子稱王,它也稱王;周天子大封諸侯,它也大封縣長;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君主按公侯伯子男來分級,它分封的那些縣長也按公侯伯子男來分級。在楚國的國內,楚王分封的縣長,就是叫某某公、某某侯。只不過其它諸侯國都不承認楚國的分封,還是以士大夫的級別對待楚王分封的那些縣長。(這也是為什麼諸侯國把楚國視為異類的原因之一)

靠著這套學習周王朝的分封制,楚國的領土面積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最大的。然而學習周王朝大搞分封制,雖然擴張的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明顯。被諸侯們吊打周天子不就是下場麼?

到了春秋後期,楚國的領土看似很大、人口看似很多,但其實都不是楚王一個人的,楚王在楚國國內跟周天子混的差不多。名義上是天下之主,實際上控制力並不強。他封的那些縣長就跟周王朝封的諸侯一樣,不忠於楚國,甚至賣國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當年伍子胥因為老爹被殺,怒而投吳,幫著吳國打楚國時,與吳國交戰的楚軍就都是楚王自己的部隊。其他的那些縣長,除了個別出兵幫忙外,幾乎都沒人幫忙。就像當年周天子被被犬戎吊打,中原諸侯看熱鬧一樣。

國家實力不統一於楚王,這是楚國分封制的一大弊端。但是分封制也有好處,就是國家恢復的也特別快。還是吳楚戰爭,楚國在國都被攻破之後,迅速就復國了。為什麼如此迅速?因為楚王封的那些縣長的實力都沒有受損失,只要他們都出把力,楚國復國是分分鐘的事。

備註:楚國的復國,不全靠秦國援軍。事實上秦國的援軍只是幫助楚王重新樹立了威望,就算沒有秦國援軍,楚國手握重兵的縣長們還是有能力驅逐吳軍。畢竟吳國跟楚王相比,實力佔優。但是跟整個楚國相比,實力還是處於劣勢。吳想滅楚,難度極大。同理,犬戎在滅了西周後,周王朝沒死,犬戎倒先被秦國給乾死了。這就是仰賴了周朝諸侯們的實力。


因此這也就是解釋了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楚國跟秦國的戰爭,秦國是一邊倒式的勝利,楚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因為楚國分封的諸侯和士卿們,壓根就不操心楚王的事,被秦國吊打的是楚王,跟他們沒關係。只要秦軍不打到自己家門口,他們就不出力。

第二、為什麼楚國被打的兩次遷都,但每一次都僵而不死?還是因為楚王的權力不夠大導致的。楚王只能調自己周邊的資源,而卿族和諸侯們都不配合他。所以楚國看似被秦軍打的很慘,其實諸侯們手中仍然還有很強的實力。

以上兩點,就解釋了楚國為什麼最難滅。因為其它的國家,也包括趙國在內,都已經完成了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權的轉變。各國君主可以集中全國的資源與秦軍一戰,也就是所謂的賭國運戰爭。秦國面對這樣的對手,只需要集中兵力,一戰定乾坤就可以。比如趙國,只要首都邯鄲不丟,趙國就不會不亡。但倘若邯鄲淪陷了,趙國就沒有統一的指揮,不可能再組織強有力的抵抗了

反觀楚國,雖然楚軍都是魚腩,壓根就不是秦軍的對手。但是秦國想靠一戰定乾坤的辦法滅掉楚國?不可能!因為秦軍能蹂躪楚軍,只是因為楚國的諸侯不出力罷了,真要是動了諸侯的利益,必然是死戰。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滅楚時,王翦堅持要求給他六十萬兵,否則他就不去的原因。因為此時王翦面對的楚軍,是楚國各地諸侯們自己的看家軍隊。這是真真正正的玩命之戰,而非白起當年攻楚,形同於的秋草打兔子的戰爭。



所以秦滅六國,最難打的是趙國和楚國。趙國的難打,體現在趙國的軍事力量強,而且趙王素有“吞秦之志”。趙國後來的滅亡,是輸在了綜合實力不如秦國。這就好比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很能打,但是國力不如協約國和同盟國。而一旦當首都被攻陷後,整個國家立刻停戰抵抗。

楚國的難打,體現在楚國地域遼闊,楚王輸得起。並且楚國特殊的政治制度,使得楚國並不像其它五國,一戰就被秦軍打的元氣大傷。只要楚國王室還有人,依靠國內的那些縣長,立刻就能組織二次抵抗與秦軍繼續死磕。這就好比當年的某中亞國家,中央政府不堪一擊,但是想真的把這個國家給滅了,好難好難。


Mer86


秦滅六國,其實不能單純地說哪個更容易。而且秦滅六國,也不能單純地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十年來看。秦滅國是由秦始皇來完成的。但是,此前從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幾代人不懈努力,不斷增強秦國的勢力,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到了秦王政親政之後,秦國不僅比六國之中的任何一國都要強,而且其戰鬥力超過了六國加起來的總和。

所以,我們要從兩個階段來分析。假如從整個戰國時期來說,秦滅六國,最費勁的是趙國。各國都經過了改革之後,都把富國強兵作為改革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出現了魏國一國獨大。但是魏國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很快就各國聯合給打趴下了。之後,出現了齊秦東西並大的階段。在這個時期裡,出現了合縱與連橫的思想。所謂合縱,就是韓趙魏楚燕,這五個國家聯合以對付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了齊閔王即位之後不久,以燕國為主導,五國聯合,最終把齊國也給打殘了。齊閔王被殺,齊國僅剩下兩個城在固守。後來齊國雖然復國,但已經元氣大傷。

之後,就進入到了秦趙大戰階段。在戰國後期,能和秦國展開大戰的也就是趙國了。在秦趙大戰過程中,雖然秦國略佔上風。但是,趙國也並不是一味地被動挨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趙奢、廉頗等戰將,也並不遜於秦國。而這一切到長平之戰,才徹底終結。長平之戰,打了好幾年。秦國幾乎是傾國而出。最終,秦國也是慘勝。長平之戰後,趙國徹底失去了和秦國相抗衡的能力。

至於說,秦王政給予關東六國最後一擊的時候,東方六國其實都已經是在苟延殘喘了。秦王政的軍隊,幾乎是摧枯拉朽地消滅了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楚國成為秦國付出代價最大的國家。

就整個戰國時期來說,楚國地域廣闊,物阜民豐。其基礎是非常之好的。但是,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圖強的過程中。楚國始終沒有什麼起色。秦滅六國之中,何以是楚國成為最困難的國家呢?這是因為,首先,楚國是當時東方各國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幾乎囊括了整個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當時的東方各國之中,韓國僅相當於一個郡的疆域。魏國也只是河南省的中東部區域。齊國佔據山東大部分地區。趙國在河北的中部山西北部。燕國在河北北部和遼寧大部。僅就楚國的疆域來說,秦國要把它啃下來就沒那麼容易。其次,就文化上來說,和秦人文化差異最大的就是楚國。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是國家沒有了實力,民間依然會保持很強的反抗情緒。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楚國被滅之後,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反抗勢力。當時流行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始皇也感受到楚人的反抗,說東南有天子氣,所以要到東南去巡視,武力示威。而最終消滅秦朝的,主力也就是楚人。無論是陳勝的張楚,還是項羽的西楚霸王。就連劉邦也是楚人。再次,此前楚國沒有成為秦國打擊的主要對象。韓趙魏等國,始終是秦人打擊的首要目標。當秦王政開始他的攻擊的時候,韓趙魏等國已經奄奄一息,而楚國還保留有一定的實力。

因而,我們假如就看秦王政發動進攻的十年來說,最困難的是楚國。而從整個戰國時期來看,至少是從戰國中後期來看,趙國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野叟雜談


我認為最難打的是趙國。

戰國後期,六國之中在軍力上真正能夠與秦國掰一掰手腕的唯有趙國。

戰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力迅速強盛,並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驍勇善戰的將領。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王翦,戰國有廉頗,李牧,戰國軍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長平之戰,秦國若不用離間計,令戰國自亂陣腳,最終結果誰勝誰敗還很難說。

即便如此,秦國雖然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其自身也遭受極大的損失。後來白起就曾說過,長平之戰,秦國兵力損失大半。

另外,後來王翦等人攻打趙國,一旦遇到李牧,基本上是或敗或逃,幾乎沒有什麼勝算。

秦國人在戰場上討不好便宜,只好另闢蹊徑,採用外交的手段,花了大量的金錢收買郭開,再次使出離間計,弄死李牧,令趙國的最後一根支柱倒塌,秦國才有了吞併趙國的機會。

而與秦國吞併趙國時費盡心機相比,秦國在吞併其他國家時,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

楚國雖然作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但在項燕死後,秦國在楚國,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之於魏國,韓國,燕國,到戰國後期,早已經被秦國蠶食得差不多了。而齊國更是不堪,秦國根本就沒法,齊王就舉國投降啦。


至簡歷史


秦始皇在我國曆史上一直是一個極具傳奇特色的人物,因為他不僅僅是我國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國家的君主,同時他也結束了我國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齊國和楚國,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甚至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了中原,與它自身一直不斷改革和變陣是很有關係,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局面。

所以秦國滅六國的原因很簡單,它要一統天下所以滅六國是必須的。歷史和世界都是一樣的“優勝劣汰,強者生存”。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一國

在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其他六個國家的戰爭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個國家讓秦國最為頭疼,花費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還是久久攻不下,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秦國再攻打楚國的時候花費了比攻打其他國家更多的時間,為了攻下楚國秦國耗費了很多的兵力。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領了10萬大軍向楚國發起進攻,但由於楚國一直都是用武治國,所以兵強將勇,而且楚國的城牆堅不可摧,所以王翦遲遲沒有攻破楚國的防線。

秦國與楚國的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一年之久,由於當時秦國已經打敗了其他四個國家。楚國沒有援助而且將士們鬥志渙散,再加上一直都處於備戰狀態,導致糧草不足,所以楚國國君無奈只能撤軍投降。

雖然秦國最終打敗了楚國,但是秦楚的這場戰爭雙方都受到了消耗,秦國花費了兩年時間才恢復國力。

楚國為什麼會是讓秦國最難打的一個國家呢?

楚國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楚國最初起源於河南新鄭,楚國從春秋時期國力就一直很強。後來經過楚威王的統治和改革楚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楚威王死後楚國的國力就逐漸衰弱,以至於最後被秦國所滅。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楚國之所以是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國家不僅僅是因為它疆域遼闊,還與楚國強大的國力和基礎有關。


史書上記載的秦滅六國之戰歷時了十年,但是秦國為了策劃和準備這場戰爭卻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成為秦國的國君後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滅掉了韓國和趙國,同時準備向其他國家進軍,在荊軻刺秦失敗後又滅掉了燕國,燕國被攻破後秦始皇又進一步向其他國家進軍最終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


安紅美食驛站


秦滅六國的大背景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敗,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秦滅六國的順序: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自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秦滅六國可概括為: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

秦滅韓之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先滅韓!因而形成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多次打擊,韓國土地日漸縮小,韓向秦表示願為藩屬。公元前230年,為徹底滅韓,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秦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之國。(歷來韓國懼怕秦國)

秦滅趙之戰

早在秦滅韓之前,秦趙兩國早已交戰多年,雙方均互有勝利。趙軍憑藉統帥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連卻秦軍,致使秦軍多次大舉進攻失敗。時楚、魏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只有聯齊才能與秦相抗衡。秦國極力破壞齊、趙聯合,孤立趙國。

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秦再度發動大舉進攻。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其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遂改用反間計使得趙王罷免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軍統帥,後更殺害李牧,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道路。

趙軍統帥不是王翦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並被殺,趙軍殘兵退回邯鄲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首都邯鄲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佈,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滅代,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秦滅魏之戰

趙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魏國,是秦進軍楚地的障礙,於是秦決定先滅魏,再伐楚。原本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魏的實力。多年來,在秦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滅楚之戰

秦滅魏後,大舉進攻楚國。時楚為南方大國,國土遼闊富庶。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李信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而楚軍統帥項燕給秦軍沉重打擊,秦軍敗退。

李信失敗後,秦軍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為統帥,王翦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在老將王翦的運籌帷幄之下,楚軍接連失利,楚將項燕被斬殺,楚國首都被秦攻陷,楚王被俘。後秦軍經過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強國的楚國便瓦解。

秦滅燕之戰

在秦滅趙的過程中,秦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最終孤注一擲,策劃荊軻刺秦王,行動最終失敗,但秦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不捨。後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然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徹底滅亡。

秦滅齊之戰

在秦滅韓、趙、魏、楚、燕時,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極為麻木。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國相國又是一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齊相,齊相就為秦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無絲毫鬥志,不堪一擊。公元前221年,王賁統帥秦軍,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國無作戰準備、無應戰之兵。齊相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不戰而降,後被餓死,齊國亡。

由上述可得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其他四國均不同程度的不戰而降或難有激烈抵抗,唯有趙國與楚國與秦交戰。這二者之中,唯有趙與秦交戰多年,且給秦軍沉重打擊,逼得秦不得不使用反間計離間趙國君臣併除去趙國名將李牧~


史詩雜談


這個問題分兩步來回答,一個是正面作戰最難打的!一個是徹底滅國最難打的!

1、就正面作戰而言,趙國是戰鬥力最強的,當時秦國流行一句話“拿下趙國,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趙國作戰能力極強,通過趙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使得趙國軍隊戰鬥力空前提升,價值趙國軍事人才輩出,當時比較有名的就包括:廉頗、李牧、趙奢、樂乘、藺相如、肥義、樓緩等。

歷史上趙國與秦國正面交鋒7次,卻只輸了兩場。分別是閼與之戰(趙國勝),華陽之戰(趙國先敗後勝),長平之戰(秦國大勝),邯鄲守衛戰(趙勝),平陽大戰(秦勝),肥之戰(趙勝),番吾之戰(趙勝),秦滅趙之戰(秦勝趙滅國)。所以對於秦國而言,平了趙國,天下如探囊取物。

2、最難徹底滅國的,當屬楚國。楚國位於最南方,一直遠離中原戰場,幅圖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楚國的變法不徹底,從“吳起變法”失敗之後,就沒有新的改革政策。在歷史上,楚國與其他國硬碰硬的時候,在人數相當的時候,從來沒贏過,但是架不住遼闊的幅圖,人數的優勢,論縱深作戰,楚國確實拖的秦國很吃力。有點想小鬼子當年入侵本朝一樣。

最後楚國大勢已去的時候,但是且佔其退,在楚國名將項燕的帶領下,突襲李信,使得秦國20萬大軍敗退,並且秦國將領被誅殺多人。後親王派王翦60萬大軍第二次征戰楚國,這幾乎是秦國95%以上的兵力,才堪堪拿下楚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