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张郃同时向曹操投降,为何张郃得到了重用,而高览默默无闻呢?

密探零零发


张颌和高览同为河北四庭柱,同是在淳于琼战败后投降的曹操,为何高览默默无闻呢?

答案很简单,高览死得太早。

高览,字元伯,河北名将,本属袁绍部将,后官渡之战淳于琼被曹操击破,与张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颌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在当时待遇基本一致,在那个关内侯烂大街的年代,这两位所封的候小的可怜。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在官渡之战中与许褚,徐晃大战,不分胜负。可以看出高览是员猛将,不负河北四庭柱之名。而后来导致题主认为高览默默无闻的原因是,高览早在曹操征讨汝南之际就已经阵亡了。


高览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三合斩刘辟,正欲擒刘备,却被赶来的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而此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战将千员,在三国演义中对于高览之死也是一笔带过。

而张颌,却活到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际,成了曹军之中威望甚高的征西车骑将军,更是经历了汉中之战,江陵之战,街亭之战。最后被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LYB合谋搞死,两人各取所需,可怜张颌一代名将死的憋屈。


爱尚宠物家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高览和张郃智勇双全,都是我比较敬佩的武将。当高、张二将弃袁绍转投曹操时,曹操听到消息后,还说出了褒奖二人的话: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对于人才曹操极尽拉拢,但曹操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他也是严格按照军中程序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作为降将,寸功未立,曹操能给出这样的待遇,实属对二人高看一眼。可后来,大家怎么觉得张郃出镜率极高,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张郃受到了重用呢?反观高览一直默默无闻,出镜率极低,是不是被曹操“雪藏”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出我的看法:

张郃职位升迁、受曹重用不足为奇。


我们先谈一下张郃职位升迁的过程,投降初始,张郃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到底是什么官呢?大家来看一下: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由此可见,偏将军并不是军中高官。后来,荡寇将军张辽因合肥之战立功被升为征东将军。运气加实力,张郃成功补位荡寇将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东汉末始有此名,属“杂号将军”。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显而易见,荡寇将军比偏将军从名号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再后来,曹丕即魏王后,张郃被加封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曹丕称帝后,又封他为鄚侯。曹叡执政期间,张郃被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我们再来看以下这个职位如何?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

由此看来,张郃的职位又一次得到了升迁。张郃能够从偏将军做到车骑将军这样的高位,与曹魏政权对他的重视有关,更与他自身的能力密不可分。张郃为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参加的重大战役有白狼山之战、天柱山之战、巴西之战、汉中之战、江陵破吴、街亭之战等。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他实战经验丰富,通晓经学,品德高尚,这样的下属岂有不重用之理?



高览默默无闻?绝非曹操弃用,而是另有他因。


高览和张郃一同投降曹操,他们均被加封为偏将军。曹操对他也很重视。后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时,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对于高览一枪被赵云刺于马下,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高览立功心切,把心思全放到刘备身上了。

二、赵云马快枪急,他的突然出现,让高览的大脑处于真空状态,一下子懵了。

高览之死,纯属意外。高览英年早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借此造就他不被曹操重用的假象。



总结:


高览、张郃一同投曹,均受到重用。可命运无常,战争残酷,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唏嘘不已。


文:小司马讲史 图:来自网路与站内,侵删。



小司马讲史


高览和张郃一起出现于《三国志》时在乌巢之败以后两人率军投降曹操,不过后来高览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张郃却一路高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应该说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像张郃这样得到重用的是少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种势力有兴起有消亡,文臣武将也因为各种原因常常转换门庭。像曹操手下外姓武将里最顶尖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张辽、张郃、徐晃是归降而来,刘备手下的马超、黄忠、王平、吴懿、姜维等人是降将,而东吴也有太史慈、甘宁等人是降将。

这么多的降将出现在《三国志》里,未免给人降将很受重用的感觉,其实不然,大部分降将在改换门庭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能出人头地的只是少数。像曹操灭吕布以后,吕布的部将投降的就有张辽、臧霸、侯成、宋宪、魏续等人,除了张辽、臧霸后来有事迹见于《三国志》之外,其他人就此消声灭迹。而袁绍手下归降曹操的也不止张郃和高览两人,其他还有吕旷、吕翔、冯礼、焦触、张南、审荣、马延、张顗等将,这些后来也大多不见于史书。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在军阀混战期间武将投降是家常便饭,又有谁能放心使用降将呢,能得到重用的才是极少数。像曹操军中掌握兵权的,始终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为核心,五子良将仅仅是外姓将军里的顶尖人物,和夏侯渊等人相比始终差着一截。而五子良将里最早出头的于禁,也是一直跟随曹操,不是后来归降的武将。张郃等人也是长期为曹魏服务,慢慢才取得信任的。

所以很多降将都是被封了一个官职以后就供了起来,曹操不会真的加以重用,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赏识。张郃在归降曹操时曹操就说: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可见早就对他很赏识,所以有出头的机会。

而高览在归降曹操以后,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曹操不用他,可能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能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名声不显,总之他和大多数降将一样,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不沉的经远


逻辑文史姨给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直白,就是相比较于同事张郃而言,高览恐怕只是第一单纯的武夫,以他的能力恐怕只能在眼光一般的袁军中吓唬吓唬人,来到人才济济的曹营,自然只能默默的过完一生。

在《三国志》中,高览生卒年不详,其名字及事迹基本上都是张郃协同出现,当年二人在袁绍处是,可是一起与颜良、文丑称霸河北的,并且二人凭借武力和战术也给各路诸侯造成了不少麻烦。官渡之战后,投降曹操的袁氏旧将很多,但其中最为耀眼的武将,还是张郃,而不是张郃+高览。

为什么高览掉队了?

张郃在投降后,曹操表示激动不已,甚至说除了隽乂归曹如同韩信归汉一样(咳咳,可并没有说他要造反),这就说明在袁军期间,张郃或许武力层面和高览相仿,当谋略方面可比高览强得多。在曹操麾下的数十年中,张郃对于蜀军的威慑力甚至高过了宗亲夏侯渊,可见受到曹操赏识的张郃表现是多么的突出。

而高览不仅在初入曹营时待遇就不比张郃,甚至后来都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甚至没记载他的死亡时间。足以说明在曹操眼中,高览不是那种可以和张郃同平台相比的人,他默默无闻,也是自身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国志》中“失踪”的高览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安排了一个还算合理的结局,那就是被赵云偷袭而死。高览在小说中可以说是袁绍集团后期的第一勇将,但小说毕竟走的是历史主线,你在历史上都丢了,还想在小说中有啥作为啊…



逻辑文史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名将如云。其中雄踞河北的袁绍手下有这么几位将领名气较大,分别是“麴义、淳于琼、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吕旷、吕翔……”

麴义战胜过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是袁绍早期的头号大将。淳于琼则和袁绍、曹操曾经都是西园八校尉,起点很高。后来有说书人整理袁绍麾下将领,提出来了著名的河北四庭柱之说,把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称之为四庭柱,于是这一朗朗上口的称号就广为熟知。

河北四庭柱中,颜良文丑不用多说,虽然这二位堪称麴义之后袁军阵营的头两号大将,但是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成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经验包。颜良明确记载是关羽所杀,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是否关二爷所杀存疑。

下面重点说说张郃和高览。

官渡之战后期,颜良文丑已阵亡,袁绍派淳于琼守护粮草所在地乌巢,结果被曹操所破,淳于琼也被曹操所杀。袁绍听到消息后,认为袁军势大,就算曹操率领精兵攻破乌巢,但是要是自己能同时攻破派出大量精兵的曹操大本营,让曹操回不去这一仗自己也算胜利。

于是袁绍派出张郃和高览率领大军猛攻曹操大本营,打算以功对攻。

没想到曹操虽然不在大本营,但是留下的是荀攸贾诩这样的谋士和曹洪这样的亲信大将。张郃和高览一时半会功不下来,这个时候曹操攻破乌巢的消息传来了。

建议袁绍攻打曹操大本营的谋士郭图这个猪队友这个时候慌了,于是为了逃避责任,郭图把黑锅扔到了张郃高览作战不力身上。

张郃高览二人十分气愤,于是自己烧了攻城器械,投降曹洪。曹洪这个时候,觉得这是诈降,还不敢接受。气的荀攸大声说:这两人是袁绍不能用而来投降的,还怀疑啥?

乌巢的粮食没了,张郃高览也投降了,袁绍军心大乱,这才被曹操一鼓作气击败。

战后曹操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颌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一看都是一个水平的待遇。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但是后来张郃却深的曹操信任,依然带兵活跃在战场上,甚至在三国时期都以曹魏一方主将身份和诸葛亮打的有来有回。

但是高览却消失在历史之中。其实不仅仅是高览,袁绍麾下投降曹操的还有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等等将领。

但是这些人在投靠曹操后同样被封为列侯,后来没有了消息。

其实对于敌方降将,一般不会重用才是常态,像张郃这种被重用的也是久经考验最后才成为曹魏大将的。


其实高览作为和张郃齐名的大将,其战略武艺应该和张郃齐平,但是不同于张郃还想更进一步,高览等人更有可能的是投降后避免曹操怀疑,早早交出军权,做一个富家翁去了,所以高览和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都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

但是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觉的这些降将也得露脸啊,更何况配角的名字不够用了。于是这才引发了高览偷袭刘备,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而吕旷、吕翔二人则是带兵攻打在新野的刘备,结果成了徐庶献给刘备的见面礼。

而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在长坂坡露了一面,后来死于赤壁大战,分别成了韩当周泰和甘宁的升级经验包。

所以说,不是高览名声不显,而是高览和张郃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比起张郃选择的生死难保的战场,高览选择了平淡的人生,谁又能说他过得不好呢?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张郃和高览原本都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在乌巢之战中根据郭图的计策去偷袭曹军大营,结果中伏,麾下损失大半,乌巢粮草也被烧尽,郭图为了保住自己就诬陷两人,两人深怕袁绍事后追究,于是干脆直接投降于曹操,但是两人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张郃屡建奇功,很快在曹军中站稳脚跟,甚至与张辽并称“二张”,成为曹军不可多得的大将,而高览却就此默默无闻,这是为何呢,

首先,本身水平和实力都相差不小。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号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最为倚重的大将,这个名字顺序本身就代表了几个人的武艺排名,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写成给关二爷扬名的垫脚石,但是事实上,在关羽未到前,包括许褚在内的一干曹军猛将都拿颜良毫无办法,宋宪魏续作为曾经吕布麾下的八健将,至少也有二流水准,在颜良手上走不过三招,徐晃都抵不住二十个回合。

和颜良并称的文丑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袁绍在虎牢关面对华雄逞凶,第一想法就是: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在此处,若有一人在,可斩华雄。作为主君,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最高战力,所以颜良文丑自在一档。

再来看张郃和高览,张郃和蜀汉五虎将中除了关羽的四位都有过交锋,和张飞在瓦口隘大战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和赵云大战二十余合然后败走,与徐晃联手对付黄忠一上午不分胜负,在马超复仇时大战二十余合后不敌败走。

总结一下,就是其中最好的情况就是短时间内能和五虎将打平手,大部分时候都打不过,但是相比于禁徐晃在马超手上十招都走不过,张郃的武艺至少能排个一流末。而高览以战绩来看有些名不副实,勉强和许褚打了二十个回合不到。

唯一的击杀战绩就是杀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辟,最多也就是个三流货色,然后就被赵云一枪秒杀,比起张郃和赵云能打二十回合,差的实在不是一点。

更重要的是,颜良文丑和高览都算得上是纯粹的将,不好听一点就是比较无脑的武夫,没有战略和指挥才能,而张郃是四庭柱中唯一的帅才,论武艺张郃在曹军未必排得进前五,但是在谋略上,除了张辽,将领中无人可撄其锋,后期张郃就是曹魏仅存的大将,诸葛亮都对他非常忌惮,在设计杀了张郃后,还十分高兴地表示除掉了一个劲敌,足见其谋略。

而曹操也非常看重张郃的谋略,在张郃归降时,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直接封都亭侯。这个道理放在古今四海皆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张郃无论武艺还是谋略都远胜高览,那么被曹操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高览的过早战死也是原因之一,投到曹操麾下没多久就被赵云一枪带走,高览虽然不如张郃但是也不算很差,不会比五子良将排名末尾的差很多,如果多熬几年,未必不能依靠苦劳慢慢爬上去,就算比不上张郃,但是也不至于完全默默无闻。

至于网上所说曹操重用张郃是因为他出身世家,而高览出身低微,我觉得并无道理,虽然曹操靠世家崛起,也确实重用了包括颍川世家在内的一大批世家人才,但是同样有很多平民人才同样得到了重用,包括许褚典韦戏志才等等,相比袁绍这种四世三公出身,非常看重门第世家的人,曹操已经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无笔


在高览好和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后,曹操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一方面张郃得到了重用,在小说中的表现非常惹眼,而另外一方面高览却从此默默无闻,很少提起,因为这些反差让人们产生了很多疑问,究竟为什么高览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呢?



有的人认为是高览在作战实力方面不如张郃,其实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张郃和高览、颜良、文丑当时被称为河北四庭柱,可见他们四人都是有作战实力的,所以认为高览因为战斗力不行而没有得到曹操重用的可能性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从两人的门第出身来看就可以明显感到差距了。虽然战场上能不能打仗和出身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是否可以得到重用就和出身有关。例如刘备,虽然他后来成功了,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像刘备那样出身又可以成功的屈指可数,刘备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就因为这个出身问题一直被羞辱,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出身有的时候就决定了一切。



而张郃恰巧就是名门之后,所以曹操自然高看他一眼,后来张郃也开始为曹操卖命,关于张郃的描写在小说中比较多,而其他被降的将领都表现平平,没有什么战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被降的将领可信度不高,曹操本来就比较多疑,对于这些降将他不怎么放心,所以重用了张郃一人已经算是“破格”了,曹操自然不会再重用其他人,而给自己增加担忧。



张郃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后在征战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甚至还曾经作为主将和诸葛亮一方抗战,反观高览和吕旷等人却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所以不是高览太默默无闻,而是张郃过于耀眼显得他们都太过平凡。



另外高览等人其实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深知无法得到曹操的信任,所以在被降之后根本也没想有多大的作为,可能只希望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即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高览等人可能会直接交出兵权,然后去安然度日。当然在小说中,高览是被赵云用枪刺死的,但是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高览的出场和离世都可以按照作者的构思去完成,而现实中高览的结局可能和小说完全不同,只不过现在关于高览的史料记载不多,所以无从考证。


紫禁公子


不光高览,君不见袁绍的降将里出名的就是张郃,君不见吕布的降将里只有张辽混出头了,君不见西凉马超的降将里就出了一个庞德。曹操一生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不管你以前干啥,全部重用。曹老板手下人才极多,能在这群精英中留下名号的,那是何等的豪杰。张郃跟高览一起带兵一起投降,二人的能力就一样么。吕布手下还八健将呢,还八个张辽啊。拿宕渠之战来说,张郃被张飞打的大败,率十余人逃回汉中。可张巧变也不是浪得虚名,胜有胜的打法,败有败的打法,见缝下蛆,提前把当地的老百姓都迁走了。给三爷恶心的啊,这骚操作在魏国也就是张郃能玩了。至于高览之流的,封个侯爵,给点钱粮养活他就是了,大魏国人才济济,高览这种水平的真的不算啥。


狗哥说奇葩


这个也只能靠自己个人的猜测,我的猜测便是张和选择紧紧抱住曹操的大腿儿,高览选择紧紧抱住冀州贵族大家的大腿,所以曹操更加信任张郃不是高览。

看过《三国演义》的话都会知道,袁绍手底下有四庭柱,四庭柱指的是袁绍手底下四个最能征善战的将军,颜良,文丑,张合,高览,这叫其中颜良,文丑一开始就是跟随袁绍的,属于袁绍的起家部队,这个张合高览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比较明确的就是个张合,张合以前是冀州刺史韩复的手下,著名的大戟士,是冀州刺史开发的,后来直接被袁绍给夺了胜利果实,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便是张郃,并且从袁绍平衡手底下的事例上来看的话,在谋事方面有互相制衡,在军事方面肯定也有互相制衡,所以吴可否认的便是张合高览这两个人便是曾经冀州刺史的手下。

这样也就造成了一种情况,便是官渡之战,由于被袁绍那无能的手下随意怀疑,所以这两个人直接去投奔曹操,应该是在这之前,这两个人和袁绍之间就相处得并不愉快,袁绍手底下派系征讨实在过于严重,二者为了自保,已经变成了木头人,但是后来还是要受到同僚的排挤,这一点让二人无法忍受,所以投靠了曹操。

至于有人怀疑,为什么张合高览投靠曹操以后会得到不同的待遇呢?张郃后来成为了五子良将,相比较而言,高览最后却默默无闻。

其实我们去看曹操手底下的五子良将,除了一个月仅一开始就跟随曹操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后来半途之中有其他势力投奔过来的,这也就不存在什么,说由于是其他地方是投奔过来的,曹操不认识他们,所以不重用他们这样的道理,曹操本人还是唯才是用的,也就是说你有什么才能,你就用你没有什么才能,你就别用。

与此同时,曹操这个人使用人才,喜欢从寒门子弟入手,因为曹操本人特别讨厌在朝廷内部的那些贵族大家,为他究其一生,都要对抗这些朝廷内部的贵族,大家扶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重用这些寒门子弟,无论是张辽,张合,还是后来的徐晃,乐进,于禁,无一例外都是兵丁出生,在朝廷内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本身没有多少势力,由于其本身带兵打仗的纯粹性,所以得到曹操的信任,并且有的人甚至能够手握重兵,镇守一方。

张郃能够得到三袋曹操家族人的认可,如此可见这个人对于曹操的中心,以及这个人在朝廷内部的无依无靠,否则后来司马懿也不会对张合之死草草了事,正是由于他在朝廷内部不选择任何的靠山,紧紧的抱住曹操的大腿,所以曹操对于这些人是信任的。

那我们就做一个假设,假设张郃高览这两个人一个人紧紧抱着曹操的大腿,死不撒手,另一个人紧紧抱着冀州的那些贵族大家的大腿,死不撒手,那曹操喜欢用谁呢?


漩涡鸣人yy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初期是与张郃并列的河北名将,在评话小说中更是被提升为“河北四庭柱”之一。那么,这位高览却远不如其并列的张郃,甚至显得默默无闻呢?这就要分历史和演义两个体系来说。

先说历史。在《三国志》中,高览确实是近乎于默默无闻。不但在投降曹操后默默无闻,而且在投降曹操之前也是默默无闻。

再简单点说,三国志中高览这个人一共只出现了四处,分别是曹操本纪、袁绍传、荀攸传和张郃传。而这四处记载的都是同一个事情: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张郃和高览一起去进攻曹操大营,不能得手,张郃和高览投降了曹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高览当时是什么职务,之前有什么表现经历,投降之后有什么经历,封了什么官爵,完全没有体现。

甚至,在这四处中的三处,只写了高览和张郃一起攻打曹营,后来投降却只说了张郃,都没提高览!

只有袁绍传提到了高览也投降的事: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若没有这一段,我们简直要怀疑高览到底有没有投降曹操了。

相对的,我们看看张郃的记载: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瓚。瓚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对于张郃投降曹操之前的经历、升迁情况,也算记录比较清楚了。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高览最终在曹操手下没混出名堂,他的早期经历也就没人记载了。一个意思。

到底为什么高览没混出来?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可能是情商不够得罪了曹操或夏侯惇,也可能之后不久就战死或者病死。总之就是,乱世里面,要出人头地,那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命,于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高览能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被人记录下来,还能被后来的小说、评书加以扩充,从而青史留名,妇孺皆知,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说完了历史上的高览,再来说演义中的高览。演义中高览纯粹是死得太早了。

三国演义中,高览出场一直与张郃并列,而且多次被称为名将:

(22回)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 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

这里,孔融说张郃高览都是世之名将,而且高览排名还在张郃前头。

(30回)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 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 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高览出马,与曹营第一猛将许褚交锋,不分胜败(回合数不明)。这里高览展示了非同小可的武艺。

此后,在徐晃截粮,曹操火烧乌巢的过程中,张郃与高览焦不离孟,一直都是并肩作战,直到最后一起投降曹操:

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 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 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这里,是高览当先斩了使者,敲定投降曹操,决断力还是很强的。

接下来二人投降后,曹操的表现: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 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对比三国志中的记载,只说了张郃,没说高览: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第30回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后,演义中曹操还是对他们很重用的。接下来对官渡袁绍发动总攻,张郃和高览担任曹操的先锋。

到31回,上半回是袁绍和曹操的仓亭之战,下半回是袁绍和刘备的汝南之战。两次大战中,高览都有诸多戏份。

先说仓亭之战,曹操安排十面埋伏之计,是这么排兵布阵的:

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 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

这里,张郃名列曹营11大名将之中,并列的十人有五子良将、宗室四猛之三(欠曹洪),还有虎痴许褚和智将李典,地位很高了。

而仓亭之战中,高览更是上演了一处惨烈的谢幕:

到数里,一棒鼓响,前面拥出一彪人马。当先大将,乃是张郃,大叫:“刘备快下 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 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在这里,高览依然是和张郃联手,把刘备逼得进退无路,竟然想自刎(当然,以他的德行应该是在演戏)。时候高览战不三合就一刀砍了拼命的刘辟。要知道到此为止张郃也还没有斩将的表现。

再然后,高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从而留下了“赵云杀高览到底是不是偷袭”“赵云为什么比许褚强那么多”“张郃为什么和高览表现差那么多”等千古话题。

整天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高览总共名字只出现在3回,人物只出场了两回。但在这两回的3次大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汝南之战)中,高览的戏份非常密集,不但始终与张郃并列,而且有些地方的表现比张郃更具有特色。


唯一的问题就是到31回他就被赵云刺死了,既然刺死,以后当然不能再出场。

至于罗贯中为何安排高览这么快战死,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塑造赵云的英勇形象,而是高览作为官渡之战中的重要角色,后续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与其费劲脑汁去给他编排戏份,不如让他赶紧在这里退场,也算节省笔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