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兩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這是為何?

鄔斯大人


岳飛之後,南宋主要進行了兩次北伐: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和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關於樓主提到的中原百姓協助金國攻打南宋的事情,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首先,中原百姓對宋朝的忠愛是毋庸置疑的,兩宋之交那會,也就是從北宋剛被滅亡到宋高宗的中前期,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北方中原大地抗金起義軍風起雲湧,比如王彥率領的八字軍,規模達到十幾萬人,每個人的臉上都刺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



後來岳飛北伐,多次擊敗金軍,北方淪陷區軍民士氣大振奮,《宋史》記載,"紹興五年,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通過上述記載,能看出當時北方的起義軍實在是多如牛毛,遍地都是抗金起義軍,他們見到岳家軍屢戰屢勝後,紛紛張起"嶽"字大旗,投奔岳飛,老百姓推著小車牽著牛去慰勞岳家軍,歡迎岳家軍的老百姓頂盆焚香,擠滿了道路兩旁。後來岳飛撤軍,百姓哭聲震天不讓他走,無數人背井離鄉跟隨岳飛南下,永遠遷徙到了南方(此處來源於宋史記載)。



所以,中原百姓的抗金熱情是毋庸置疑的,那為什麼到了孝宗和寧宗時期發生了變化呢?很簡單,宋孝宗北伐時,北方中原的起義軍基本已經被金軍鎮壓乾淨了。高宗時期紹興和議後,趙構放棄了北伐,中原起義軍沒有了南宋的支持,等於被斷了後路,因為起義軍的目的就是配合南宋北伐的官軍,或者像王彥辛棄疾那樣歸順南宋,現在連南宋都臣服於金國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接受北方的起義軍了,老百姓也就徹底失去了抗金的希望和動力。



就像剛才那段《宋史》記載裡說的那樣,岳飛北伐時,金軍想在北方徵兵都困難,北方百姓都不聽從金國政府的命令,因為當時大家有盼頭,金軍有岳家軍做牽扯;後來南宋甘願做了金國的臣子,老百姓當然只能服從現實,徵兵入伍作為金軍的一部分,畢竟誰都想活著。

還是那句話,不要懷疑當時百姓的抗金熱情。


北宋耶律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國佔據中原的過程,就如同後來的日本鬼子,總而言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總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歐冠,日夜盼著南宋的北伐大軍過來解救他們。

換句話說,只要南宋的北伐大軍一到,中原人民就會都拿著美酒牛肉來歡迎,甚至幫助他們一起打金國鬼子。但其實,這不過是南宋方面史書的政治宣稱而而已,再金國征服中原的整個過程,顯然是充滿了各種政治攻勢。

這一套流程,簡單點來說,就是啟動各種輿論造勢,不斷告訴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暈殘暴,大宋官員貪汙腐敗,在他們的統治下,你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現在,我們大金國是特意來來解救你們,總而言之,開城門,迎金軍,金軍來了不納糧。

當然,金國並不是口頭上說說,他們的軍隊在出徵前,大金皇帝也會反覆告誡各級將領:遇到敢抵抗大金軍隊的,自然一律格殺勿論,但是有人敢不顧大金國征服天下的戰略,為了自己私利,就隨便燒殺搶劫的,也一律嚴懲不貸。



所以,從金國的宣傳上來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於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裡,也得表現出王者之師的樣子。當然,金國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長線釣大魚。

因為,只要中原地區給征服,以後就可以躺在家裡當公僕,到時子孫後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搶光、殺光和燒光的政策,那不是飲鳩止渴嗎?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放棄後面無盡的長遠利益,實在得不償失?更何況,弄得大宋人民都起來反抗,那損失就更大。

從這層意義上說,金國統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統治下的中原,本質不會有任何區別。所以對於廣大百姓來說,不管是金國統治還是北宋統治,他們都是幹種地和交稅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們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



當時,在南宋進行北伐時,中原已經被金國統治近七八年,說句不好聽的,當地的百姓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生活,誰願意再打戰?所以從內心裡,當地的百姓並不願意看到南宋軍隊又跑到北方來打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又要經歷戰亂之苦。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曾有過親金的歷史,因為他們畢竟在金國統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復了中原了,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多多少少都有漢奸的嫌疑,可能會受到大宋各種形式的打壓。

所以基於他們這群人的利益,顯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復這篇土地,否則他們將來搞不好會被清算。也正因為此,在宋金開戰時,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勁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錢糧支持,一旦北伐開始,又是多收稅,又是多徵丁,尤其是當南宋的北伐軍進入中原地區後,應該如何解決後勤問題呢?



如果從江南運糧過來,恐怕北伐還沒有什麼結果,大後方就會亂了套。想當年,宋徽宗收復幽雲後,就是這種結果,因為帝國收復了大片國土,老百姓什麼現實利益也沒有見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筆沉重的賦稅。於是,一時間叛亂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一時間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僅靠江南來供給北伐軍的後勤,顯然是支持不起軍隊長時間作戰。在這種背景下,北伐軍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糧,要求當地百姓交錢交糧交壯丁。

這樣一來,當地百姓還會積極擁戴南宋的北伐嗎?因為,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嗎?總而言之,南方軍隊過來解放我們,見面就是為了北伐大業,讓大家勒緊褲腰帶,把家裡的餘糧都獻出來,你說當地老百姓真會歡迎他們嗎?

事實上,當時南宋軍隊在中原地區的群眾基礎非常糟糕,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劉琦在打順昌大捷時,都不敢讓順昌本地軍民參與戰鬥,因為害怕當地軍民背後打黑槍。更主要的是,在開戰前,為堅壁清野,劉琦把順昌城外幾千戶民房都燒燬了,更拆當地人房屋的門板做工事。

面對這種內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順昌的百姓,會怎麼看待來解放自己的宋軍?恐怕拿刀砍他們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南宋才是侵略者。


我是趙帥鍋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想說明這個問題,就不能光看兩次北伐,得把岳飛的第三次北伐加進去,前後對比,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岳飛實際上北上打過三次仗,但是前兩次都是和偽齊在作戰,只有第三次是和金人作戰。

紹興十年,金兀朮率四路大軍伐宋,其主力被劉琦擊潰後岳飛趁勢北伐,於郾城、穎昌大敗金兀朮。一舉收復中原,金兀朮不得不放棄開封北返,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次北伐最終被一紙合約叫停,之後岳飛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但是守仁君要說的是此次北伐岳家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勞軍,北地各地義軍也全力配合岳家軍作戰。可以說當時的淪陷區人民是非常希望宋朝恢復統治的。



但是到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的時候形式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北地人民被傷透了心,北宋覆滅,南宋建立之處,在金人的控制區域內出現了大量的義軍,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山八字軍。

這支軍隊人數最多時有十多萬人,遊蕩在太行兩側抗擊金軍,多次給金軍造成重創,後來主將王彥精選萬人南下,這一萬多人是八字軍裡的幸運兒,他們到南邊後很快被收入正式編制,並多次擊敗金軍,更是在劉琦的帶領下於順昌大破金兀朮主力,揚名立萬。但是留在太行山的八字軍就慘了。一部分樹倒猢猻散,更多堅持抗金的人則逐漸被金軍消滅,朝廷對其完全棄置不顧,也是南宋朝廷的這種做法,涼了北地老百姓的心。



第二時間也將仇恨淡化。

說實話,古代只有家國概念,沒有國家觀念,在大部分老百姓看來,無論是宋朝還是金朝,僅僅只是皇帝換了個姓而已,況且金朝在前期做的也算不錯,等那批留戀舊主的人消失後,新生代對宋朝的印象怕是隻能存在於故事中了。

第三金朝的漢化程度讓人們感覺不到區別,金朝是塞北三朝(遼、金、西夏)中漢化最徹底的朝代,在金國,該種地的還是種地,該經商的還經商,讀書人還是能夠通過科舉做官,一切變化並不大。第二點和第三點結合,使人們迅速忘記了仇恨。

第四,南宋對歸化人的態度。

有時候不是人家不熱情,反倒是人家多次熱臉貼你的冷屁股,再熱的臉也讓你的屁股給冷卻了,南宋曾多次遣返南逃的漢人,即使不遣返,留在南宋境內也得不到人們的正視和信任。辛棄疾就是很好的例子,辛棄疾文武雙全,一心報國,但是因為其歸化人的身份卻始終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鬱鬱而終。

綜上所述也就導致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北方漢人反響平平,甚至出現了吳曦帶著整個四川投降金國的扯淡事,一方面是金國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時間的打磨,更多的則是南宋自己在作死。


守仁讀仁


宋朝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舉例,說說北宋有多麼荒唐。

在戰爭年代,山西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黃河之險,東有太行之固,據雁門關可阻大漠,出娘子關可窺幽燕。三晉不穩,中原難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壞山西的?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用了將近20年,才將割據山西中北部的北漢搞定。晉陽城,這座千年著名的雄關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難攻。原本憑藉晉陽城,北宋進可作為進攻契丹的前進基地,退可作為防守要塞,趙光義卻是一把火燒了!

原本三晉大地,當時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對山西中部南部進行了大破壞——多次強制遷出人口,破壞了當地經濟生產,也讓人們流離失所。

看看遼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設山西的?

與北宋不同的是,處於遼國(後來是金國)統治下的山西北部,遼國和金國,都對雲州(大同)進行了大建設——大同被遼朝和金朝的列為西都,經濟繁榮,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發動兩路大軍,東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麼?為了議和,竟然要將太原割讓。太原百姓和當地官員自發抗擊的情況下,北宋只是勉強派兵進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屬於後孃養的,城小民寡,物質匱乏,掙扎幾個月還是淪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進攻開封時候,太原已經成為金國的前進基地。從太原南下的西路軍,與河北南下的東路軍,會師合圍開封,“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

山西在北宋手裡是“破鞋”,可以隨時丟棄。在金朝手裡,卻是個“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煥發生機,發展為北方最繁華的地方。在金朝時,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麼厚待山西——金朝科舉考試的十個考點,有三個就設置在山西。

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對於山西的不同待遇,誰是得民心者,一目瞭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經寒透的山西人,會支持南宋嗎?


爾朱少帥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權就確定了放棄北方,偏安南方的國策。對於趙宋皇室的南逃,北方的宋人已經心灰意冷,於是就有了後來南宋北伐不予幫助,反而抵抗情況的發生。

第一,兩宋政府對百姓盤剝嚴重,民心動搖。

從北宋晚期開始,由於宋朝政府理財不善,再加上戰爭高額支出,導致了國家經濟狀況不良,宋朝政府試圖通過金融手段挽救財政,結果政府濫發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朝廷將民間財富抽空的同時,還加徵稅賦,以至民不聊生,以此來滿足達官顯貴的窮奢極欲。

到了南宋時期,百姓的賦稅依然很高,老百姓生活艱難,從北宋到南宋過渡期間,雖然宋朝內部沒有發生連片的大規模起義,但是山東、江南、四川等地都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區域性反抗,可見,宋朝地區的民心已經發生了動搖。

第二,南宋政府拋棄了整個北方的百姓,民心失去。

也不僅僅是中原的百姓,在汴京保衛戰激烈時期,北宋政府就曾多次為了皇室安全,簽訂過喪權辱國的一系列割地賠款條約,以政治交易的方式,將前線尚在抵抗的河北、山西之地割讓給金人,傷了河北、山西父老的愛國心。

接著就是河南、陝西、山東的失陷,南宋政府非但沒有做誓死抵抗的準備,反而還不戰自潰,將大片北方土地拱手相讓。南宋君主還念念不忘衣冠南渡,從揚州跑到南京,從南京逃到杭州,皇帝去哪兒都還是皇帝,一樣富貴顯達,但是兵荒馬亂之際,老百姓能逃到哪裡去呢?多數平民還是留在了自己的家鄉,等待著金人鐵騎的蹂躪,所以多數北方百姓,對南宋政府的拋棄十分憤怒,民心漸失。

第三,經過數十年的變遷,新生一代對宋朝認同感不強。

從北宋滅國的靖康之恥,到南宋第一次隆興北伐,時隔三十多年,到南宋第二次開禧北伐,時隔七十多年。在這段時間裡,淪陷區中的宋人早已淡忘了宋朝的國家概念,而且多數前朝的老人也已經死去,中原的新生一代成長在金人的統治之下,自然對金國的國家概念更為認同。

再加上南宋早先不收復中原,而是在幾十年後中原百姓生活穩定了再出兵,讓他們再次蒙受戰爭傷害,所以新生一代對南宋朝廷更為厭棄,不僅不會認為中原是宋朝的故土,反而會認為自己的國家遭受到宋國的侵略,怎麼會不反抗呢?


納蘭談史


看宋金史,會發現總體而言:1、考慮稅,地,鹽等方面,金朝治下的農民比宋壓力要小,漢人人口有所增加。2.民族矛盾並不尖銳,漢人小哥撩金妹的情況極多,而且競爭力超金男人,經常24盞燈全亮。這事還引起統治者高度警惕,頒過禁漢金通婚的政策,無奈漢民族男性打仗一般,但高富帥又有情調的男生多啊,沒禁住。3.金朝統治很粗糙,有些決策是直接剝奪財產,特殊時期會一次性徵斂大量財物。比如你要是海陵王時期的河南農民,章宗後期的山東農民,會有概率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人就是這樣!劉禪還樂不思蜀,你真不能以聖母的高度要求吃瓜群眾,你打你的,你只要給我條生路,吃香的喝辣的去了,況且憑什麼幫慫包趙家送命?


王憐花兒


主要問題在南宋。宋朝根本就沒把淪陷區的百姓當子民對待,淪陷區的百姓又憑什麼對宋朝有好感呢?當然,中原漢人對南宋的感情是隨地域和時間的推移,慢慢改變的。不能把整個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論。


一、幽雲

由於割讓的時間早,幽雲地區的人對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將領馬擴的話說:燕雲漢人隨事俯仰,契丹至則順契丹,夏國至則順夏國,金人至則順金人,王師至則順王師,但營免殺戮而已。(誰來都是爺)

另據元祐四年(1089)出使遼國的蘇轍在回國後寫給皇帝奏章《二論北朝政事大略》中的記載,早在遼國中後期,幽雲地區的漢人就已經習慣了契丹的統治,對北宋沒有特別感情。是宋與還是遼,幽雲漢人無所謂。

更有意思的是,在幽雲以北,曾被契丹人擄掠過去的漢人,由於常年和異族雜居,居然還胡化了,變得跟契丹人一樣了。

虜中多掠燕、薊之人,雜居番界,皆削頂垂髮,以從其(契丹)俗。唯中衫稍異,以別番漢耳 。——蘇頌

後來金滅遼,北宋趁機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本來是宋朝改變幽雲地區習俗,讓幽雲百姓對大宋重拾信心的大好機會。但是由於宋徽宗實在太昏庸了,徹底傷了漢人的心(塞外漢人逃到宋朝境內,金人向宋朝要人,宋朝直接就把人遣送回去了),因而幽雲老百姓對宋朝皇帝氣的是咬牙切齒。

金滅宋後,幽雲變成了金國領地。由於統制者依然是胡人,並且幽雲漢人也習慣了胡人的統治,因此在整個金朝統治期,幽雲漢人倍受信任,多人擔任過宰相,擔任地方大員的幽雲漢人更多。至於對南宋,則沒有特殊感情。(對漢人同胞還是有感情的,但對南宋朝廷則完全沒感情)

二、山西、河北

再說山西和河北的漢人。由於這兩個地方被宋朝統治了一百年多年,並且還是被宋朝直接割讓給了野蠻的金國,因此南宋初年,這兩個地方的漢人對宋朝抱有好感,對金國統治十分厭惡,抵抗的很激烈。

比如,南宋初年活躍在太行山區的八字軍就是由河東和河北漢人組成的抗金義軍。

還比如岳飛北伐時,被岳飛派去河北招兵買馬的部將趙雲、牛皋等人只要振臂一呼,立馬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不過,由於宋高宗無心收復故土,他一方面打壓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一方面切斷南宋對北方義軍的支援,最終導致起義軍被鎮壓。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冀兩省的百姓也對南宋也沒什麼感情了。(皇帝都不要他們了,他們對趙宋還能有什麼感情?)



三、河南、山東、陝西

河南、山東、陝西的宋人與山西、河北的宋人類似,但他們拋棄南宋的心理過程比較複雜。

北宋滅亡初期,由於金軍撤走,宋高宗也南逃了,這幾個地區變成了沒有皇帝管理的無主之地。當時這幾個地區的漢人很迷茫,不知道向誰效忠。(金朝、南宋都不把他們當子民看)

後來金國扶持劉豫,建立偽齊政權,統治這幾個地區。由於偽齊是漢人政權,且偽齊政府也鼓勵生產(賦稅甚至略低於南宋,不過要當兵和服勞役),老百姓的日子還能過得去,因而百姓便逐漸接受了偽齊的統治。

再後來,劉豫為了取悅金國,橫徵暴斂,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於是三地百姓便紛紛轉投南宋,支持南宋的北伐。(劉豫的偽齊軍隊連劉光世都打不贏,這不單單是戰鬥力的問題,更多的是劉豫不得民心)

金國權臣完顏昌意識到劉豫不能再留,否則河南、陝西、山東危矣。於是,完顏昌就廢黜了劉豫(劉豫得罪了完顏昌),並組織了第一次紹興合議,把河南、陝西主動還給了南宋。此舉相當於以退為進,拿河南、陝西換取南宋對金國控制河北、山東、山西的官方承認。



百姓聽說後非常高興,認為迴歸宋室,日子就不會那麼苦了。可是豈不料南宋根本沒有收復失地的想法,只是派了幾個代表作為中央的代理人去接受二地。至於偽齊官員,則一個不動。老百姓對此是看在眼裡,傷在心裡,認為偽齊和南宋統治,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區別。

並且當時只要金朝說句話,千辛萬苦逃到南方的中原漢人就被南宋遣送了回去,簡直傷透了百姓的心,進一步的加深了北方漢人對南宋的不信任。(跟北宋是一模一樣)

一年後,完顏宗弼和岳飛大戰於河南,宋高宗在宋軍佔有優勢的情況下叫停戰爭,並令宋軍南撤,又把河南、陝西拱手送給了金國人。金國恢復對陝、豫二省的統治後,偽齊官員一樣留任,並賦稅降低,以降低陝豫二省老百姓的恐慌感。

隨後,宋金進行第二次紹興和議。這次宋高宗大出血,他不僅在官方上承認了金國對幽雲地區、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的統治合法性,同時還一口氣割讓了宋金邊境的四個州給金國。

這四個州是唐州、鄧州、商州、秦州,此四州的百姓完全是莫名其妙啊!莫名其妙的就被皇帝給賣給了金國人。



紹興第二次和議後,宋金雙方維持了二十年和平。在這期間,北方百姓逐漸習慣了金國的統治,對宋朝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不習慣也沒辦法,北人若是大規模南逃,只要金國抗議,南宋就會遣返)。

用當時宋朝赴金歸國使臣的話說,靖康之變後出生的北方人,完全不知道有宋朝,他們完全認可了自己是金國人的身份。

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侵宋,由於這次是金國背盟,不守信用,因此南宋便也不遵守協議,開始招攬北方漢人到江南效力。比如著名的辛棄疾就是在北方長大,趁著海陵王侵宋戰爭期間投奔到南宋的北方人。

事後,雖然宋金和解,但至此之後南宋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招攬北人投奔江南。(不一定要求是漢人,契丹人、渤海人,甚至是女真人都可以投宋)

不過就總體而言,北方人投奔南宋的數量並不多。


蒙古人崛起後,猛攻金國。金軍在與蒙古大軍多次交戰受挫後,契丹人和不少北方漢人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金國。比如當時山東的紅襖軍就是北方漢人組成的義軍。不過紅襖軍主要是因為土地矛盾才造反的,與民族矛盾沒有太大的關係。

總的來說,中國的古代,皇權不下鄉,換朝廷不換地主。對農民來說,誰當皇帝其實都無所謂。只不過有的人念舊,當了一輩子宋人,突然讓他們改做金人,他們心裡面自然是非常不樂意。而對於北宋滅亡後出身的北人來說,他們生在金國,長在金國,他們就是標準的金國人。至於宋朝,對他們來說那是外國。

並且,宋朝皇帝對北方百姓也不咋地,八字軍在太行山堅持抵抗那麼久,皇帝根本就不管不問。北方百姓背井離鄉南遷,皇帝居然還把給人家遣送回去。既然如此,那也怪不得老百姓對宋室沒好感了。


Mer86


我想說明一點,就是中國人啥時候有國家意識,我這裡的中國人是指的普通民眾,而非部分先進者。這個時間是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基本上所有的中國人都被動員起來,有了中國這個國家概念。在這之前,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多數並無這樣的意識。那麼在這幾百年前的南宋時期,普通的老百姓自然很難有這樣的概念。

所以北方的老百姓們,在金朝這邊生活,其實只要金朝不作,實際上老百姓在一段時間之後,已經認可了金朝的統治。雖說金元這些政權存在著民族壓迫,但實際上更大的壓迫還是來自於階級壓迫。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北宋統治核心區的老百姓,哪有時間去幫助南宋軍隊。

至於還有人幫著金國打南宋,這麼一分析,還不是一個正常的事情麼!


張傑談史


國待民如草芥,民視國如仇寇,國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國?

1127年,北宋滅亡,趙構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

南宋的最後二次北伐分別是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這兩次北伐之時,南宋統治者都認為,北宋故地的漢人百姓無不簞食壺漿勞軍,紛紛揭竿而起組織義軍同心攻金,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人卻支持金朝抵抗南宋“侵略”。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宋朝的統治者讓人心寒,北宋末期朝廷腐敗,對百姓不管不顧,搞得人民生活破敗不堪。靖康之變,皇帝被俘,公主被辱,財物被掠,人民哀鴻遍野,趙構將自己臣民硬生生的推給了金人,有逃回南方的百姓,他們不但不加以保護,反而把他們遣送回北方。大宋虐我千百遍,教我如何待你如初戀。

古人只有家國概念,沒有國家觀念,更沒有近代意義上的民族觀念,老百姓只求三飽一倒,老婆孩子熱炕頭,安穩過日子,管你誰當皇帝呢。

北宋亡國在1127年,隆興北伐是1163年,開禧北伐是1206年,二次戰爭距北宋滅亡分別已有36年和80年之久,即使按1141年紹興協議算,金人取得對中原合法統治權已分別有近20年和65年之久。

古人壽命普遍較短,新一代人自出生就在金朝統治之下,視金國為祖國,反而視南宋為外邦。前文已談過,金朝自廢掉偽齊政權後,採取的一些政策相比宋朝的強徵暴斂而言,更能得到人民的認可,新生代對宋朝的印象只能存在於故事中了,所以在隆興北伐的時候,你說是收復故土,人家已看成是侵略。

金國非常開明,全面漢化,認可、尊重漢人的文化、制度、習俗,從官員設置,地方管理,科舉制度等保留了漢人一直傳承沿用的機制,這些舉措不僅軟化了漢人的抵抗情緒,拉近了他們和金國的距離。同時金國實行較輕的賦稅徭役,反之南宋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對金國的“歲供”,養活那些官老爺們,南宋各種商稅類繁數重,人民財富被掠奪一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也就正常了。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應該說不太準確,南宋初年岳飛北伐的時候中原大地的老百姓可是歡迎得很,簟食壺漿以迎王師,河北山東各地義民群起響應,數十萬忠義八字軍(南宋初年河北山東等地民間抗金組織,因臉上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而得名)及其他民間義軍串聯起義,攪動金國大後方,那聲勢力度大得很啦。


加上正面戰場岳家軍連續大捷,韓世忠等軍策應,收復中原失地眼看大業將成,卻被朝廷十二道金牌詔令班師。在沒有偏師策應,沒有糧草後援的情況下,岳飛無奈之下只能遵旨班師,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王師一撤,金兵捲土重來,中原父老重陷胡虜鐵蹄之下,各地義軍慘遭血洗灰飛煙滅,這時候南宋朝廷在幹什麼?在收兵權,殺岳飛,貶韓世忠,在忙著自毀長城啊!他們可曾想過在鐵蹄下呻吟的中原父老,可曾想過在狼牙棒下血肉橫飛的忠義士民?趙構連在靖康之變中被擄去東北,正被胡虜淫虐凌辱的父母妻女都顧不上,哪還顧得上你們?


岳飛一死,和談障礙沒有了,緊接著就是紹興和議,偏安之局已成。只有"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歌舞昇平,只有"畫船載取春歸去,餘情付湖水湖煙"的紙醉金迷,還有誰記得"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還有誰記得"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趙構們正忙著四處搜刮民脂民膏,向金國進貢,"既蒙恩照,許備藩邦,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呢!如此無能無恥的朝廷,棄山河百姓如敝履,國不知有民,民又如何能知有國?



當然啦,總還是有人心懷故國的,時不時就有遺民甘冒奇險也要逃到江南,回到故國的,可是又有"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啊!南宋不是你們的家園,通通遣返回北方去,回金國去,那裡才是你的家!至於回到金國後會遭遇什麼,那是金國內政,與我大宋無關。如此作為,又如何不令百姓再一次寒心?我愛國,可國愛我麼?



數十年過去了,遺民們血流完了,淚也流乾了,已經慢慢習慣異族的統治了,這時候南宋朝廷要理順內部關係,要撈取政治資本,就想起來北伐了?對不起了,君視民為草芥,則民視君為寇仇!難道真的是“故國虐我千百遍,我待故國如初戀”?我們有那麼賤嗎?



說了這麼多,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南宋後來的兩次北伐,中原人民不歡迎王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趙構,問秦檜,問南宋的統治者們,如果他們還有臉回答的話。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