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形成的?

長江128453610


蘇聯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的沙皇俄國廢墟上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沙皇俄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數民族受統治者壓迫,內部矛盾十分尖銳。1917年11月15日十月革命後的當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隨即發表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佈各族人民擁有平等、自主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同時廢除任何民族和宗教的一切特權和限制。次年1月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明確肯定了聯邦制的原則,指出蘇維埃俄國建立於各自由民族聯盟的基礎上,成為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聯邦。

在民族自決思想的鼓舞下,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和自治共和國。原屬於沙皇俄國領土範圍內的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先後宣佈建立並得到蘇俄的承認。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國戰敗,勢力退出東歐,蘇俄軍隊收復在戰爭中失去的國土,不少獨立的國家的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例如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從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中分裂出來的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布哈拉都相繼成立蘇維埃共和國。

蘇俄內戰爆發後,俄共(布)中央為了集中力量進行戰爭,提出了加強各蘇維埃共和國間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1919年6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指令,規定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統一的軍事指揮部,在戰爭中又陸續合併各共和國其他的一些行政機構。

內戰結束後,為了順利恢復經濟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各蘇維埃共和國認為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經濟整體,以便充分利用各國的經濟財政資源。 1922年10月召開的俄共布中央會議上,根據列寧的建議,規定各蘇維埃共和國在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聯盟,同時規定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三國通過外高加索聯盟加入蘇俄聯邦。 12月30日,在斯大林主持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會上,斯大林作了關於組建蘇聯的報告,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聯盟條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四個共和國成為最初的加盟國。大會還選出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加里寧、彼得羅夫斯基、切爾為雅科夫、納立馬諾夫分別代表四個共和國出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24年1月,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了蘇聯憲法,從法律上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之後的中亞細亞民族區域劃界工作中,原來的土耳其斯坦、布哈拉和花剌子模共和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兩個新的共和國,並於1925年加入蘇聯。另外,又組建了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個自治共和國並於1929年加入蘇聯。

在國際格局風雲激盪的20世紀30年代,蘇聯從自身安全角度出發,先後以威逼利誘甚至軍事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將西部國境線向西推出200——300公里,擴大領土47.6萬平方公里,新建卡累利阿——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摩爾達維亞等5個加盟共和國。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直至50年代中期,蘇聯統共有16個加盟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129個邊疆區和州。


天狼星大將軍


蘇聯的形成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並不是十月革命後一蹴而就而形成的一個國家。蘇聯後來所擁有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也是不斷加入蘇聯的,甚至地中海三國是被蘇聯吞併的。

1917年10月革命後建立的新國家,準確來講,並不能稱之為蘇聯,而應該稱之為蘇俄,因為當時的主體只有俄羅斯一個國家。1921年,以協約國為主的一戰參戰國的軍隊對新生的蘇俄政權進行了武裝干涉,這其中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

1922年12月29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四國共同簽署聯盟條約,依據條約,四國將共同組成一個新的聯盟國家。次日,蘇聯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在大會上通過了蘇維埃聯盟條約和成立宣言,蘇聯正式宣告成立。

1924-1925年,隨著中亞地區民族國家疆界的調整,逐漸形成了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五個斯坦共和國,這五國在隨後幾年也分別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加入蘇聯。1936年,南高加索聯邦解體,形成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三國,同年,這三國也直接加入蘇聯。

1940年,納粹德國對東中歐諸國發起了閃電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也在德國的攻擊範圍之內,而根據蘇德秘約,蘇聯隨後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蘇聯遭到了波羅的海三國民眾的反抗,蘇聯的入侵也為這三國後來首先宣佈脫離蘇聯有很大關係。

同一年(即1940年),烏克蘭境內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也改為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這就是後來的摩爾多瓦的前身。幾乎於同時,俄羅斯的卡累列阿自治共和國也加入蘇聯,不過在20世紀50年代,卡累列阿因為人口過少等原因被取消加盟共和國的地位。

除了加盟共和國以外,蘇聯附近還形成了一批意識形態與蘇聯保持一致的社會主義衛星國,這些國家包括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


青年史學家


蘇聯和蘇俄其實是一個包容關係,蘇俄是指1917年11月7日,經過十月革命後在原來的沙皇俄國基礎上所建立的國家,全名叫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看到蘇聯的國家體制。
蘇聯當時所施行的是加盟聯邦制,也就是說,從名義上來說,蘇聯實際上是由許多國家組成的一個聯合政體,其中包括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蘇俄,除此之外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家,當然,這些國家的名字後面都有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上世紀初的時候,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了當時的臨時政府,建立了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說的蘇俄,也就是如今的俄羅斯,而原來的許多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則趁此機會鬧了獨立。當時的蘇俄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列寧只好韜光養晦,弄出了一個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將外患解決,專心對付國內的反抗勢力,也就是我們常在書中看到的白軍。
1921年,隨著紅軍打敗了白軍,處決了高爾察克,流放了一批反抗勢力代表任務之後,將俄羅斯原來的盟友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等和自己打下的原先的白軍勢力範圍合併起來,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蘇聯正式成立。所以說,蘇聯和蘇俄的關係,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包容的關係。

生猛歷史


蘇聯的建立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共產主義的不斷興起與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有著密切的關係。19世紀至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髮展壯大,工人階級也隨著不斷的壯大起來,與此同時每隔一段時間的經濟危機促進了工人階級的不斷團結,在工人階級不斷的進步中就開始誕生了信仰共產主義的政黨。

全世界最龐大的工人階級都集中在歐洲,因此歐洲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也最為活躍,不少國家也爆發了由信仰共產主義政黨所發動的革命,不過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唯一取得勝利的就是由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在蘇俄成立以後列寧出於方便開展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而成立了共產國際,這也就形成了世界共產主義是一家的國際格局。也正因為有了共產國際這一全世界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組織,在歷史上深受俄羅斯影響且現在又有了共同信仰的國家,譬如當時的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就開始著手組建一個共同的蘇維埃聯盟,於是就有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之後,陸續有十多個國家加入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而組成。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國家,在國家的運行體制方面肯定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比如領導幹部的終生制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而這一切都來源這個國家的歷史,蘇聯的前政權就是一個農奴制的國家,沙俄的政治體制明顯就是以沙皇為核心的獨裁製度。

沙俄國旗

因此蘇聯在國家體制的建立以及實際運作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沙俄獨裁製度的影響,這也就使得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國家治理上難以出現有效的創新,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強大,逐漸演進為我們熟知的大國沙文主義。這就是沙俄舊制對蘇聯最大的影響,這一大國主義的政策最終造成了蘇聯爭霸世界的國策。

除此之外長時間的領導層利益固話也為蘇聯最終的解體埋下了伏筆,蘇聯的官僚體系中有著很強烈的依附性,下級對上級幾乎是唯命是從,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底層的問題無法有效的傳遞到最高決策層,最終只能使整個國家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直到積重難返走向最後的崩潰。


異域邊緣


蘇聯的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他們的中心思想是推翻專制社會,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家,所有的物資和財富大家共同擁有的公有制國家,絕不容忍私有制,和階級壓迫! 當年的開始階段也確確實實的做到了,而蘇聯的前身就是沙俄和居多的加盟國他們的窮苦老百姓又特別多,所有當時列寧的革命思想幾乎都是一呼百應,你想想:世世代代為奴,做牛做馬,突然有人將你搭救,那還不以命相許?十月革命推翻沙俄後,許許多多的國家底層老百姓都開始鬧革命,把他們的專制政府給推翻,加入到了蘇聯。 列寧在治理蘇聯的時候給了各加盟國國家治理方面充分的自治權,但是軍事方面還是高度的集權;那時在一站以後,各國都在發展經濟,戰爭療傷,是相對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到斯大林時代,如果不搞獨裁,整個蘇聯將會奔潰,所以斯大林搞個人崇拜搞到了極致,給老百姓無極限的灌輸領袖的權威也是為了治國的需要。


望月思儂


  蘇聯雖然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這個曾經的紅色帝國依然留給人們無數談資。在說過蘇聯的許多奇聞逸事後,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蘇聯如何形成?蘇聯的全名又是什麼呢?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奪取了俄國的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當時,布爾什維克控制的版圖只有莫斯科、彼得格勒周圍的數百平方公里,而由於一戰和二月革命的原因,曾經的沙俄帝國也早就分裂了,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等國都脫離了沙俄帝國。因此,這時列寧所建立的國家與後來的蘇聯在性質、版圖、名稱等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全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此時,原沙俄土地上的國家,雖然都處於失控狀態,但由於布爾什維克政黨、以及其他革命政黨的存在,其內部都充斥著國家政權爭奪的戰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白之戰”。列寧領導的蘇俄政權也不例外。他們不但要面對國內復辟勢力“白衛軍”的進攻,還要應對帝國主義勢力的圍剿。在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後,布爾什維克終於完全控制了俄羅斯。而在俄羅斯布爾什維克以及紅軍的幫助下,烏克蘭等國的布爾什維克也成功取得了政權。

  

  (圖)蘇俄內戰

  到1922年初,各民族共和國的戰爭基本結束,六個紅色國家依次完成獨立,他們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鑑於帝國主義對這些無產階級政權施加的強大外部壓力,以及由於連年戰爭導致的國內經濟衰退,這些國家迫切需要聯合起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布爾什維克原本都受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控制,都服從唯一的領袖列寧,於是也有了聯合的紐帶。於是,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根據列寧的指示組成以民族為區分的國家聯盟。

這個新生的國家便命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蘇聯”

  

  (圖)列寧領導下建立了蘇聯

  此後,蘇聯紅軍以追剿白衛軍為名義,又陸續進入中亞,在中亞建立了一些蘇維埃政權。蘇聯政府將中亞各國按照民族區分,形成了5個加盟國,即我們熟知的中亞五國。二戰前夕,蘇聯佔領了摩爾多瓦地區,並以此地區為核心建立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又憑藉《蘇德停戰協定》的秘密協議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並在其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如此,加上最初建立時的六個共和國,一共15個加盟共和國,便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蘇聯。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孫博士侃歷史


蘇聯的建立離不開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一戰期間,沙俄是當時歐洲較為落後的獵槍,戰爭徹底暴露了其弱點,根本無法同當時的德國交戰。在不斷潰敗的情況下,沙俄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當然最後成功的革命就是布爾什維克發動的十月革命。列寧、托洛斯基等領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建立了蘇維埃俄國,也就是所謂的“蘇俄”

蘇俄並不等同於後世的蘇聯,其只包含當時沙俄的範圍。蘇俄立國之初,國內的反叛力量十分猖獗,加之國外的反對力量也蠢蠢欲動。幸運的是,蘇俄逐漸站穩腳跟,四處平叛成功。這之後,蘇俄進行了跨國無產階級大聯合,向周邊鄰國輸出社會主義革命,但輸出革命運動最終失敗,但蘇俄還是拓展了一定的領土範圍。1922年12月30日,蘇俄聯合當時的白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等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蘇聯。蘇聯是俄羅斯發展最為重要的歷史階段,俄羅斯基本從弱國轉變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且其影響至今仍存在。


琺大庶吉士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蘇維埃共存的社會局面。隨著1917年11月7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以列寧、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和左翼黨派在聖彼得堡領導十月革命,攻入冬宮,一舉推翻了俄國資產階級政權,從而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將受到歐洲列強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白俄殘孽的瘋狂反撲,經過三年多的浴血奮戰,肅清了國內外的反蘇勢力,為全世界開闢了一條反帝反封建、殖民的社會主義前進道路。1922年10月,蘇俄召開俄共(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以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等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文縮寫:СССР),紅色蘇聯帝國的雛形由此形成。外高加索後分裂為的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三國,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搶佔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併入蘇聯,1940年併入摩爾達維亞公國,以上15個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加入蘇聯,1990年阿布哈茲共和國成為第16個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自1922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至1990年12月26日宣告解體,其中15個加盟共和國宣告獨立,以主權國家的形式加入獨聯體。這個曾經最大的霸權國家之一已不復存在。它經歷了列寧的初建時期,斯大林時代的肅反與衛國戰爭時期,赫魯曉夫、勃涅日列夫的冷戰鼎盛時期,安德羅波夫、契爾連科到最後戈爾巴喬夫時代。這個世界上曾經的兩大軍事集團(華沙公約組織,簡稱華約,另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簡稱北約)組織之一的領導國,它的解體,加速了東歐等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演變,給當今的世界格局帶來了巨大影響。


心有靈犀73024986


蘇聯是怎麼形成的

這個問題有意思。多數人會說,蘇聯不就是十月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推翻了沙俄的統治上建立的嗎?怎麼還要形成?

應該說這樣回答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蘇聯確實是沙俄的繼承者,是沙俄被推翻之後,布爾什維克再次革命建立的俄國政權,繼承了沙俄的領土。說不對是因為,蘇聯的建立是俄國內戰的產物,布爾什維克在多數地區打贏了俄國內戰,最後在這些打贏了內戰的地區建立了蘇聯。但和多數人印象中不同的是,蘇聯人並沒有在整個原俄羅斯帝國境內打贏內戰。這就是今天小編要講的,也就是蘇聯的形成過程。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成功之後,不甘失敗的原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在當月就在彼得格勒發動暴動,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俄國內戰就此拉開帷幕。由托洛茨基領導的紅軍在俄羅斯帝國全境和各種反布爾什維克力量組成的鬆散聯盟進行了五年的全面內戰。

紅軍方面不用多說,大家都很熟悉。但反布爾什維克的聯盟構成卻極其複雜。其中即包括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高爾察克領導的白軍,還有不太熟悉的,比如社會革命黨領導的左翼反對勢力。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勢力,比如謀求烏克蘭獨立的軍事力量以及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勢力。

最後這一部分在現代很多歷史資料中並不被視為俄國內戰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波蘭進行的戰爭,一般都被稱為波蘇戰爭。但其實在十月革命之戰,波蘭早已亡國百餘年,波蘭的地位和烏克蘭、白俄羅斯一樣,都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行政區。所以所謂的“波蘇戰爭”以及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戰爭”其實也都是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除了芬蘭在1917年宣佈獨立直接獲得布爾什維克承認外,其它內戰地區的局勢基本在1919年到1921年塵埃落定。最終的結果是布爾什維克在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地區、高加索、西伯利亞和其它俄羅斯本土地區取得勝利,但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則分別於1919年和1921年被擊敗,之後上述三國獨立。而所有布爾什維克勝利的地區則於1922年12月30日締結聯盟條約,正式宣告蘇聯成立。這就是完整的蘇聯形成過程。


桃花石雜談


蘇聯的領土面積完全是繼承了沙皇俄羅斯的遺產,政治上蘇維埃政權取代了沙俄政權。蘇維埃的意思是議會,也可以稱為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蘇聯的意思是把成立了蘇維埃的共和國聯邦成一個聯盟整體,當時有烏克蘭,白俄,格魯吉亞以及歐洲中亞,沙俄時全部領土面積上的一些國家。因為沙俄政權垮臺,在沙俄領土上的各民族地區也都進行了蘇維埃革命,各自成立了自治的共和國,一共有15個共和國。蘇共十月革命勝利後,1922年重新整合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即蘇聯,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際上蘇維埃聯盟是一種包裝,這些所謂的共和國地位,在蘇聯內部並不高,如同其他國家的省區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