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裡嘉靖送給海瑞的“無君無父,棄國棄家”這八個字?

張必聰


  

  表面看來,嘉靖痛斥海瑞“無君無父,棄國棄家”是因為海瑞在奏疏中罵了自己。

  在古代,皇帝就是君父,海瑞將大明衰敗的責任一股腦推倒嘉靖皇帝身上,自然就是無君無父之舉。

  海瑞的這個舉動,違背了官場遊戲規則,挑戰了皇帝的威嚴,已經犯下了大不敬之罪,不但他本人將被斬首,若是嚴格追究,海瑞滿門,甚至是九族都要受到牽連。

故此,說海瑞無君無父,棄國棄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又如何看待海瑞這種舉動呢?

  明清以來,海瑞都被描繪成一個清官,一個耿介之臣,一個官員楷模,甚至在一些演義小說中,海瑞被描繪成如包公一般,英明神武,清廉明察的斷案高手。事實上,海瑞最大的優點在於耿介,其最大的缺點,依然是耿介。

  對於歷史來說,海瑞更適合供在廟宇上,讓後世膜拜。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不但有耿介之氣,還頗有治民之才,事實上,真正的海瑞就是一名耿直且有些迂腐的書生。他不懼死亡,他看重禮教。為了維護禮教,可以逼死幼女。為了維護禮教,他可以拋卻自己的性命。

  只是,海瑞這麼做,除了讓官場側目,讓親友震恐,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以及張居正等人對海瑞評價極高,稱之為國之利劍,張居正還認為海瑞是未來改革的急先鋒。可是,在嘉靖皇帝去世不久,海瑞就死了。電視劇這麼安排,大半因為歷史如此。

  其實,即便海瑞活到了後來,以他那不顧官場遊戲規則的脾氣,註定會受人排擠,受人打壓。像張居正那種深通遊戲規則,有理想又有手腕的人,比海瑞之流,才是大明的希望。

  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追求,歷史正因群英匯聚而變得豐富精彩。就如李白、杜甫,又如伯夷叔齊,這些人即便沒有治國之才,我們也不能否定他們存在的意義。


葉之秋


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是嘉靖對海瑞的評價。浙江貪墨大案二次上報後,嘉靖和呂芳想辦法穩定局勢的時候,嘉靖對海瑞也有過評價,海瑞至陽至剛,是要殺人的。這兩次評價其實是前後對應。前者說海瑞為人剛直能反腐,後者說海瑞孤臣孽子可救國。

嚴黨把持朝政20多年,下面的情形嘉靖是很清楚的。但面對錦衣玉食和民生困苦,嘉靖還是選擇錦衣玉食。嘉靖不想也沒有經歷再去搞什麼革新,只是寄希望於後來之君。而此時,海瑞上了一道治安疏,朝局被攪亂了。

嘉靖在詔獄裡見了海瑞,海瑞一番陳奏直擊嘉靖內心。嘉靖從小沒有父母,兄弟,朋友,跟自己的兒子也沒有更多的親近。其實嘉靖是一個極其孤獨的人。面對海瑞那份赤誠,嘉靖內心是高興的,開心的,好久沒有人說實話了!

職場上有一句話,職場不缺乏會做事的人,做事前要先會做人。嘉靖一朝能臣幹吏一抓一把,可在嘉靖眼裡至多是能幹事,做人方面嘉靖從沒放心過。所以嘉靖臨終前告訴裕王時,首輔之人,賢則用不賢則罷。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如此。嘉靖看透了。可海瑞則不同,一份赤誠,一份忠誠,實在難得。可為人剛直,連君父都敢頂撞,可見至陽至剛,是後繼之君手中的一把利劍。一個忠誠於民,忠誠於國的剛直之人,拋家棄子,致國家朝局於不顧,不惜頂撞君父,為民請命。這樣的人,敢眼中無君無父,做事棄國棄家,願做孤臣孽子,留給自己軟弱的兒子剛剛好。

所以,一句無君無父,棄國棄家,不是貶低海瑞而是褒獎海瑞。海瑞說他的治安疏滿朝文武無人看得懂,只有嘉靖看得懂。嘉靖這句評價,滿朝文武只知其一難知其二!

後記,劉和平老師的三部曲(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其實很熱衷於講孤臣孽子的故事。雍正,冷麵王;海瑞,大明之劍;經國先生,孤臣難支。可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命運是不同的,也印證了歷史相似性下的個體差異性。治國做人一味照搬照抄,毫無革新求變,終將被歷史所淘汰。


上山打蚯蚓


我當時也困惑於這八個字!後涉世日深,求學逾多,才感慨於‘大家’與‘小家’、‘小君父’與‘大君父’之間的微妙差異。於此也深知,就算一心為國,國也屬民,可治國終究還是由人來完成的,國之上畢竟還有上位者的!

在電視劇或者書本里,海瑞上書,公然拋棄了所謂為人臣子的一切禮法規定,痛陳嘉靖雖名為君父,卻只為自己一己私利,沒有一丁點君父的仁慈與寬厚,和權臣巨賈一起,肆無忌憚的魚肉百姓,沒有一分一毫的君父情義可言。說到這裡,其實按照當時來說,皇帝這個君就好似天下萬民的父親,皇帝的小家就好似天下萬民的大家。可海瑞呢?可謂完全不顧皇帝的天下大家,也完全不給這個所謂“大家”的家長——君父面子,並且,這樣痛斥皇帝,對於嘉靖自己的那個小家來說,可謂危險之極啊,皇帝都不用開口,可能就被各方勢力給滅了。

可是,海瑞還是這樣做了,究竟為什麼呢?

因為海瑞自己明白,群臣沒有人能懂他的奏疏,嘉靖可能懂。所以這八個字有四個含義:

第一,因為嘉靖說過,海瑞的上書沒人能看懂,嘉靖也告訴海瑞,他走的這條救國道路代價便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父和家指的是家庭,君和國指的是皇帝和百官,海瑞走了這條路,既要舍自己小家又受皇帝和百官的阻撓,這點這部電視劇已經描寫了很多。

第二、為何海瑞知道群臣看不懂這奏疏,為何嘉靖也說群臣看不懂這奏疏?因為嘉靖也和海瑞一樣,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人,他和海瑞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位置,卻有相同的處境。整個電視劇無非三條主要矛盾,嘉靖與百官、嘉靖與海瑞、海瑞與百官。嘉靖因倒嚴、斂財被天下百姓排斥,最後一集,嘉靖說出:連自己的孫子都開始害怕他,這正應了嘉靖送給海瑞的八個字,他嘉靖也是一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所以,最後海瑞才會哭嘉靖,因為他明白自己以後的路會是怎麼樣,他和嘉靖皆是寡人了。海瑞哭嘉靖,也並不是海瑞要洗白嘉靖,而是因為海瑞明白,嘉靖雖為皇帝,確是最能明白他海瑞的人。

第三、嘉靖一直都想做個‘文景之治’似的明君,因此一直效法文帝、景帝的“無為而治”,自己也一直生活在直追漢唐盛世的夢境裡。可現在嘉靖被海瑞這麼直言不諱的一鬧騰,他才知道自己錯了,因此後悔加懊惱,後悔選擇了一條無為而治的道路,導致了現在的困境。但是現在想要改變,也已經沒有時間了,也已經來不及了,也最終造成現在的朝野上下“無君無父、棄國棄家”!

第四、嘉靖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卻也更加懊悔、無奈。如果早點碰到似海瑞你這樣的直言不諱的人多好,那樣嘉靖就可以早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早點醒悟,早點改正,可惜一切都太晚了,一切都太遲了,因此嘉靖那個氣啊.....

寫到這裡,我其實也沒多少話可說了。因為不管是海瑞還是嘉靖,其實都是一些明白人,都是真正的站在很高的位子上的人了。他們懂得的道理,比我高明多了,他們更能明白,人心的貪慾和私慾,是可以有多麼可怕的!

是啊,道理,終究只是道理,人間事,終究還是要靠人來完成的......


三教一家共華夏


嘉靖皇帝送給海瑞(無君無父,棄國棄家)八字評價,是在海瑞上了那道著名的治安疏。在奏疏中把嘉靖皇帝給罵了,在嘉靖當皇帝的生涯中,惟有海瑞敢直面問題所在,且不留情面給予批評。



事實上,海瑞看到的時弊,那些內閣重臣何嘗看不到。但都沒有跟海瑞一樣直接挑明,因為他們懂得君臣之間的平衡。皇帝是自己老闆,加上根生蒂固的君父臣子封建倫理思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皇帝再怎麼錯,也是臣下的不是。就是古代官場的潛規則。



皇帝有錯,不能直接把責任給皇帝,要軌彎抹角旁敲側擊,留足餘地給皇帝下臺階。碰到一點即透的皇帝,借勢把問題糾正了,就會被臣下恭維是當今皇上英明神武。如果碰到不願直面問題的,那麼也就順其自然,非要爭對與錯,那麼皇帝的威嚴又如何維繫。

嘉靖皇帝又何嘗不知道時弊,他也在維繫他自己的平衡,就是自己的慾望和臣民的容忍度。在海瑞之前,大臣都採取妥協,偏偏海瑞較真,非要爭辯個對與錯。嘉靖皇帝也是大吃一驚,忠言逆耳,但終究自己是皇帝,怎麼可以輕易認錯。利用封建禮教皇帝為天下君父這一道德制高點,來批判海瑞。最終也沒有因此把海瑞給殺了,可見嘉靖皇帝也不是沒有肚量的帝王。至於他沉迷道教活動,讓嚴嵩獨攬朝政多年,加深了百姓的沉重負擔。這也是他自己當皇帝所做的選擇。


居葉佳宜


這部劇叫做《大明王朝1566》,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嘉靖與海瑞》。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歷史劇,但是和《武媚娘傳奇》之類的還是要尊重歷史一些。所以作為這部電視劇的主角,海瑞是至關重要的。嘉靖說出這句話是源於海瑞上了一道疏——《治安疏》。內容如下: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strong>

不喜歡看文言文的直接看最後一句話就可以了,其實就是海瑞把嘉靖批評一遍。大意說就是嘉靖你丫的這麼聰明,本來可以當個好皇帝,卻為毛天天瞎折騰,弄得老百姓家家都窮的叮噹響,再這麼搞下去,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於是,嘉靖氣得半死,跑到關押海瑞的監獄裡,兩個人正面剛了一波,於是嘉靖送給海瑞八個字:

無父無君,棄國棄家。

其實,嘉靖和海瑞都是極其聰明的人,雙方都看透了彼此。首先來分析海瑞是否符合這八個字:

無父

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海瑞自幼喪父,由其母親撫養長大,所以嘉靖才說他“無父”。電視劇中的海瑞,其在外基本上不懼怕任何人,但是在家中卻對母親唯唯諾諾。原因就在於海母的性格,海母雖然是普通農婦,但個性極強。她養育海瑞必定是辛苦異常,這也是為什麼海瑞總是有著強烈意願去維護窮苦百姓的利益。因為他必定有一個異常艱辛的過去。

海母另一方面也是有著巨大的缺陷的,這也同樣體現在海瑞身上。海母在家中可謂是具有極大的權威,很多事情做法是不對的。但是,海瑞卻只能為母是從,“屈了媳婦,也不能屈母親”。這其實就相當於大明朝中的嘉靖,海瑞如同嚴嵩徐階等人。徐階也對嘉靖說過,“屈了子孫,也不能屈了公婆”。所以可以看出嘉靖之所以這樣,是有著深刻的社會環境的。

無君

這個最好解釋了,因為嘉靖是君,海瑞在《治安疏》中批評嘉靖,在嘉靖眼中就是無君之舉。

棄國

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海瑞不是以國事為重。比如嘉靖評價胡宗憲是公忠體國,為什麼?就是胡宗憲時時刻刻是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本。當然,在這部劇中,形象高大的幾乎完美,這個原因就不好說評價了。另一個人就是趙貞吉,老成謀國。海瑞說的這些事情,他們也懂,也知道,嚴嵩徐階張居正這些人也是懂。為什麼沒人說呢?因為他們心中有更大一個局,每個人有更大的打算。所以他們是按照遊戲規則來進行博弈,處處小心謹慎。海瑞卻不是這樣,海瑞總是想徹底的解決問題,因此常常讓很多人特別為難,而其餘的人只是想做個裱糊匠。

棄家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海瑞這種做事方法,是不顧性命的,是不可能有家的。他這樣做事情,必然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無限的災難。無論嘉靖殺不殺他,整個社會也多半容不下他。他拼死維護的底層百姓也不可能支持他,官僚階級必然痛恨他。

當然這其實就海瑞的偉大之處吧,誰叫百姓生活艱難,而海瑞又有機會進入官場。誰不想好好和家人過日子呢?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教瑜,說不定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與母親妻子孩子一起,好好的活下去呢!


歷史是什麼


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時代背景下,海瑞和嘉靖君臣都會承認孟子是聖賢,也會承認孟子“仁政”思想的正義性。但是,和嘉靖帝“外儒內法”,表面說愛民,實則不恤民情的做法不同,海瑞是孟子“民貴君輕”的堅實擁護者與執行者。

隨著劇情發展,導致了海瑞自己說的“君心臣心偶不相值”(君臣出現了意見分歧)。一旦大是大非的問題出現分歧,也就只有兩個解決方案了:要麼皇帝認錯罪己,要麼海瑞認罪伏法。

所以皇帝到監獄探視的時候,嘉靖心裡的潛臺詞是:你既然是忠臣,那麼就應把維護君主的名聲作為第一要務,你怎敢當眾指斥天子?!而海瑞的立場則是:我只認聖人“民貴君輕”的訓條,你既然不管百姓死活,哪怕你是皇帝,我拼出性命也要把你罵到醒為止!

這裡就出現了爭論的焦點:聖人說過民為重,也說過忠恕之道,而當君主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發生了衝突,作為臣子,應該站在天下百姓一邊維護正義,還是要站在皇帝一邊維持天子的體統和顏面?海瑞很明顯選擇了前者。所以嘉靖帝才會以為他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逆臣賊子。皇帝罵他無君無父,棄國棄家,其實還是來自孟子的一句話:

孟子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即歸墨(墨子)。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無君,就是棄國。無父,就是棄家。皇帝永遠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嘉靖帝認為這個人已經徹底拋棄了對自己的一片忠心,直接和皇帝打擂臺,所以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愛民,都不重要了。就這麼簡單。


噴子都是玻璃心


和歷史吻合的是,皇帝嘉靖是特別要面子的一個人。海瑞罵他以後他怒不可遏,想殺之而後快,無奈不想背罵名沒有殺。這八個字雖然站到了君父至上的傳統觀念上,但也能顯示嘉靖對晚節不保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