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今夕何夕960611


文帝刘恒最终能够上位,只有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同条件的竞争者,他就是唯一。

事情还要追溯到诸吕之乱平定之后。

公元前180年,因为吕后的去世,以吕产、吕禄为首的吕氏宗亲唯恐大权旁落,就开始策划政变,企图将刘姓天下变成真正的吕氏江山。

结果事情败露,以陈平、周勃为首的汉室老臣联合各路汉室宗亲,直接就将诸吕之乱扼杀在了萌芽之中。屠杀过后,吕家自吕产、吕禄以降被一体斩绝,吕家这个庞大的政治团体从此在西汉朝堂上彻底消失。

非但吕家被消灭了,就连吕后扶立的小皇帝刘弘,也不被朝臣所承认,一致认为小皇帝刘弘并非是惠帝刘盈的儿子,理应废黜。

那么国不可一日无主,若是废黜掉小皇帝刘弘,那该立何人为帝呢?于是乎,一众平息诸吕之乱的功臣就坐了下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第一个被推荐出来的候选人,便是齐王刘襄。

刘襄,刘肥之子,刘邦的长子长孙,在刘肥死后继承了齐王之位。在此番诸吕之乱的过程中,率先出兵牵制了诸吕的注意力,为平息诸吕之乱争取了时间,算得上此役的大功臣。

而且在刘邦的孙子辈中,刘襄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年轻有为,由刘襄来继承皇位,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不少人纷纷支持刘襄即位。

结果就在迎立刘襄之事即将尘埃落定之时,曾与刘襄有过摩擦的琅琊王刘泽却站了出来,说是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什么好人,如果让刘襄即位,驷钧家族说不定就要发展成下一个吕氏。早就对吕氏恨之入骨的众臣一听这话,便纷纷表示排除掉刘襄,重新再选择一位皇帝。

那么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除了刘襄之外,基本上也就没有合适的继承人选了,只能从刘邦的儿子中挑选出一个人继承皇位。

刘邦一生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齐王刘肥,早就已经病逝了。

次子惠帝刘盈,汉朝第二位皇帝,也早早的病逝了。

三子赵王刘如意,戚夫人的儿子,被吕后用鸩酒毒死。

四子代王刘恒,薄姬之子,未来的汉文帝。

五子梁王刘恢,因宠妃被吕氏逼死,终日郁郁,殉情自杀。

六子淮阳王刘友,被吕后活活饿死。

七子淮南王刘长,赵姬之子,在吕后抚养下长大,逃过一劫。

八子燕王刘建,无端病死,其子被吕后派人刺杀,从此绝后。

所有这么一看,在公元前180年这个时间点上,还幸存的刘邦之子,只剩下刘恒、刘长两个人了。但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难保心中不念着吕后的恩情,自然也是不能即位的。

排除掉刘长,那就只剩下刘恒这么一个选项了。

再加上刘恒的母亲薄姬素来低调,风评甚佳,也没有什么强势的亲属,不会出现外戚专权的尴尬局面,简直就是最佳的继承人选。

所以在这种种巧合的叠加之下,刘恒的上位就成了一种必然。


盗帅夜留香YE


刘恒皇帝之位来之容易,属于中彩票大奖一类,周勃,陈平诛灭吕族后商量立谁为帝,当时强悍的刘章和刘襄兄弟俩,诛吕族立下大功,按道理说应立兄弟俩个之一,但是,陈平和周勃认为兄弟俩太强势,出于个人的利益,不能控制驾驭,所以把目标锁定于仁厚懦弱的刘邦四子刘恒身上。


刘恒是刘邦不受待见的姬子薄姬所生,刘邦平定代地,封8岁刘桓为代王,刘恒在封地15年间治理的一片繁荣,又因恭俭低调赢得人们的赞誉。与朝廷皇权无争的刘恒,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做皇帝。众臣们为什么选仁厚懦弱低调的刘恒为帝呢?

第一,刘邦的旧臣陈平,周勃经历过吕后的权力强势,领叫了吕后掌权的残酷,小心翼翼地隐忍下来,他们这次重新选立皇帝,不想再选一位强势的皇帝和外戚来掌控朝廷,自己再受压制。


第二,陈平和周勃认为刘桓表面懦弱,又无有强有势力的政治外戚,能好驾驭操纵,这就是陈平和周勃为什么拥刘恒为帝的重大原因。说白了就是拥立一位傀儡皇帝,没想到文帝雄才大略,不但没被陈平和周勃操纵,反而开创出一片繁荣的“文景之治”景象。

总之,刘恒的低调和温柔意外地,让陈平周勃为了自己利益看中,没想到刘恒是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不过文帝也得感谢二位,要不是这二位发现他这颗金子,也许埋在地下默默无光,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一页。


趣谈汉史


俗语回答:刘恒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及皇位之前,刘恒远在朝堂之外为代国的代王,其本人在政治上低调,为人宽厚,没有干扰朝政之意,其母亲也不得汉高祖的宠爱,与刘恒一同在代国居住,这样一个不得势的诸侯王,想必是其父刘邦都想不到有一天他这个儿子会继承他的皇位。

但是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会因此埋没在沙土中。刘恒虽然在代国当一个小小的代王,没有什么权势和兵力,但是在这里他锻炼了自己的治理能力,不断累积了自己的管理经验,虽然没有抢夺权势之心,但是也毫不懈怠自己。

在诛吕政变之后便决定拥立在代国为代王的刘恒为新一任的汉朝皇帝,不仅因为他是刘邦后代,这样就可以又将统治汉朝的权力重交到刘氏子孙,还有一个原因是刘恒的宽厚仁德,有才干,能将代国治理的繁荣昌盛。

吕雉临朝称制,封诸吕,害诸刘

公元前195年6月1日,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长乐宫驾崩。皇太子刘盈登基为帝,尊母亲吕雉为皇太后。刘盈在位期间,母子两人冲突不断,公元前189年12月刘盈病重,不能起床。次年,刘盈驾崩。刘盈死后,皇太子刘恭即位成为皇帝,吕后临朝称制,并分封吕姓诸王,极力扩展吕氏势力。小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帝发现身世真相(汉惠帝年间,皇太后吕雉命令皇后张氏假装怀孕,收养美人所生子为己子,立为太子,并且杀死生母。),扬言等年长了必要报杀母之仇,吕雉得知后,对小皇帝感到恐惧,囚禁他于永巷(即宫廷监狱),对外声称皇帝重病,拒绝接见任何人。吕雉又对朝臣说小皇帝重病,无法治理国家,应有人接替,得到朝臣肯定。于是,少帝被废黜,并被吕雉幽禁杀害。吕雉废杀小皇帝,立恒山王刘义为皇帝,刘义更名为刘弘,即“后少帝”。

吕太后临朝称制期间,违背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分封诸吕为侯,又以嫁女结亲的方式将吕家女性嫁给诸刘。而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却几乎被吕后杀完,仅余皇四子刘恒和皇七子淮南王刘长。

惠帝年间,吕后就找理由杀害了皇三子赵王刘如意,改封皇六子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嫁以吕家之女。刘友有宠妾,遂被失宠的吕家王后诬告谋叛,召入京城饿死。吕太后又改封皇五子梁王刘恢为赵王,嫁以吕产之女。吕氏掌握赵国,监视刘恢,吕王后又派人毒死刘恢宠妾,刘恢又伤心又害怕,自杀。吕太后认为刘恢为了女人殉情自杀,废除了刘恢的封国。皇八子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太后又派人杀死刘建的庶子,燕国于是因绝后而被除国。

吕雉身死,周勃、陈平等军功元老大臣“诛吕安刘”,商议改立皇帝

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吕太后崩逝,与汉高祖合葬长陵。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吕太后没有完成她的政治计划就去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袒刘之军蜂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诛吕政变后,周勃、陈平等军功元老大臣昭告天下,少帝刘弘及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应当废黜,另立新君。

“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

其实他们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

  1. 少帝刘弘是孝惠皇帝的儿子,是吕雉的孙子,且为吕雉所立,刘弘的皇后吕皇后是吕禄的女儿,也为吕雉所立,功臣列侯怕刘弘成年后会对他们进行报复。


  2. 刘弘年少,不足以树立皇帝权威。

  3. 此外,刘弘并非嫡子,继承皇位的正当性不足,

作出这个决定后,他们着手策划议立新皇帝的事。邀请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参与议立皇帝之事。

元老大臣议定皇帝标准,代王刘恒胜出

立谁?肯定得是刘邦之后,于是最有资格的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齐王刘襄(二十余岁)、刘邦八子淮南王刘长(19岁)以及刘邦四子代王刘恒(24岁)被列入考虑的皇帝候选人。

人选已经有了,但是有三个,该怎么选呢?这成了大臣们商量和争议的焦点。于是,经过反复商讨,确定了一个立帝的准则:

  1. 也就是前面所说,必须是刘邦的后代。

  2. 所立之人的外戚不能过于强势。

  3. 所立者本人必须谦逊。

  4. 所立者必须符合汉朝的指导精神与核心价值“以孝治天下”。

  5. 必须在诛吕政变中没有出力,便于突出军功元老大臣拥立的功劳。(当然,这一条只能是几位大臣私下定下的准则)。

《史记·吕后本纪》的记载:“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而按照这条准则一套上去,第一个候选人为刘襄被否决了,刘襄被否决的主要原因,有二。

  • 第一:大臣们否定他以“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宣称具有继承合法性的说法。大臣们都知道,刘襄的祖母曹夫人为刘邦早期的情妇,无婚姻关系。吕雉与刘邦明媒正娶,确实是正妻,吕雉和刘邦合葬,昭告着吕雉的正室地位不可动摇;刘襄的说法,也等于说先前的孝惠帝刘盈是庶子。因此,刘襄提议的这个“嫡长孙之说”未被大臣们所认可。

  • 第二:功臣列侯不愿拥立擅自造反的诸侯王为皇帝,而且大臣们对刘襄杀掉中央派出辅佐与监视他的齐丞相邵平,擅自起兵,极不以为然。刘襄自认诛吕政变中首难之勋,在事后被大臣们认为是起兵造反的大过。

“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第二个候选人为刘长也因为以下原因被否决了:

  • 一、心狠手辣,不遵法度。


  • 二、个性刚毅跋扈,难以辅佐。

  • 三、刘长母(虽已死)亲心地不善,而且家里有势力,恐怕重演吕后的悲剧,不可以登基。

最后一个候选人就是刘恒了,那为什么会选择刘恒呢?其实我们看下前面的标准就不难看出,这简直是给刘恒量身打造的呀。

  • 一、刘恒是刘邦在世的孩子中年纪最长者,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 二、刘恒在诛吕政变中听从诸位大臣的建议,没有擅自起兵。正因为他没有起兵,所以他在诛吕政变中没有什么功劳,可以突出陈平等人拥立的功劳。

  • 三、刘恒向来听命中央,而且为人仁爱孝顺,个性宽容谦厚,易为大臣辅佐。

  • 四、刘恒的母亲薄夫人为人谨慎善良,老婆窦氏一家更是不行,在刘恒没当皇帝之前,根本就是穷老百姓。可以避免外戚跋扈事件重演。

  • 五、汉代实行的是以孝治天下,刘恒很孝顺,在后来的二十四孝中列名。书上说: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他皇子也可能孝顺,但口碑绝对比不上刘恒。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

俗语俗评一家之言

汉文帝刘恒也不负众望,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皇帝的典范。此外,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安抚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汉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

本问题回答者是@俗人俗语俗评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俗人俗语俗评


俗人俗语俗评


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此时诸吕做大。吕后将吕产、吕禄等吕氏宗亲相继安排到重要位置,汉朝的江山大有“由刘变吕”的趋势。而由于吕氏一族的专权,朝中大臣及百姓对吕氏的厌恶情绪也水涨船高。吕后死后,吕氏一族失去了主心骨,以周勃、陈平等汉初老臣及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等刘氏宗亲的带领下,被吕氏一族铲除殆尽。

吕氏一族倒台之后,那接下来就是要分果果排坐坐了,虽然被吕后所立的“傀儡皇帝”刘弘还在宫中,但由于其年幼且出身不明,显然已经被众人弃之一旁。那么该选谁来当皇帝呢?

候选人一,朱虚侯刘章。

刘章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吕氏的,少年有为,敢打敢拼,他给齐王刘襄写了一封里应外合的密信,并许以事成之后“皇帝之位”侍之。但是他的辈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都排到中下游。因此,第一热门候选人因“先天条件不足”被排除在外。

候选人二,齐王刘襄。

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作为皇长孙的刘襄不但坐拥汉朝最大的封地,实力雄厚,而且在平定“诸吕作乱”中立下大功。按常理来讲,刘襄如果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刘襄的外戚势力太强,其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和吕后完全有的一拼。因此,满朝大臣不敢冒这个险。

在排除了前两个候选人之后,大臣们想起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但是刘恒在反吕斗争中没出过力,人也太老实,令人意外的是,大家居然都同意刘恒做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一,刘恒的妈妈当年的薄夫人,不受刘邦宠幸,在朝中没有外戚关系,在朝廷上构不成势力。大臣们都想着自己捞取好处,自然希望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做皇帝,那么这样很好控制。

其二,吕后在世时,杀掉了刘邦的很多儿子,刘恒母子非常的低调,不显山不露水,没被吕后放在眼中,因此刘恒是为数不多活下来的皇子。

其三,刘恒母亲家没有什么势力,老婆窦氏一家更是不行,在刘恒没当皇帝之前,根本就是穷老百姓;而刘襄刘章等人这边就不行了,他的舅舅家族势力很强大,而德行更是比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薄、窦两家差的太远了。

其四,刘恒的品行好。汉代实行的是以孝治天下,刘恒很孝顺。母亲薄夫人卧病三年,他常常昼夜照顾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他皇子也可能孝顺,但口碑绝对比不上刘恒。

因此,在大臣的眼里,刘恒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所以更愿意立他为皇帝。刘恒登基后,勤政为民,修养生息,外交上韬光隐晦,居然成了一代名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小武痴史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自幼身体孱弱,在位仅仅七年就病逝了。吕后立惠帝幼子为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朝廷的一切法令都由吕后签发,她成为了汉帝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吕后独掌大权后先后用计骗杀了赵王刘如,赵王刘友,梁王刘恢则在吕后压制刘氏的政策下自杀。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刘邦时期老臣剿灭了吕氏,并以吕后所立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为由,废杀了少帝刘弘。

汉代的继承原则是“实子继承”只有儿子有继承权,孙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群臣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刘邦在世的两个儿子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在经历了吕后专政后,在帝位继承人选上群臣更注重人品。淮南王刘长是为刘邦少子,自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其舅舅赵兼素有恶名。而代王刘恒宽厚仁慈,吕后时曾下令让王刘恒为赵王,刘恒却说自己愿意永远待在代国,替汉朝抵御匈奴,因而名声较好,其母薄氏向来谦虚恭谨。因此大臣们最终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博史鉴行


因为汉文帝刘恒的皇位是通过“选举”选出来的!

皇帝之位,九五之尊!中国古代皇权继承无非以下几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者改朝换代,还有被投票选出来的皇帝吗?策划人是谁?候选人是谁?评委们又是谁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西汉初年非常规的“民主选举”

汉高祖刘邦

当时,汉高祖刘邦去世,其子惠帝刘盈继位,太后吕雉掌控大权,吕后执政期间,大力排挤刘氏诸王和刘邦旧臣功臣派,重用娘家吕家人,一时间吕家满门朱紫,封王封侯者不计其数!刘姓诸王和功臣派敢怒不敢言,隐忍蛰伏,等到吕后一死,立马发动政变,诛杀吕氏满门,并且废掉了吕后立的小皇帝,新皇帝谁来干呢?一干大臣犯了难,当时西汉初年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明确,天下诸侯王都跃跃欲试,都想着有朝一日入承大统,君临天下,那么到底选谁?谁来选?怎么选?就成了大问题,下面先介绍以下几方势力

吕雉

功臣派:代表人物陈平(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大将军)

丞相陈平

刘氏诸王分为几大集团,分别为

楚王派:代表人物刘交(楚王,高祖刘邦之弟)、刘郢客,申公

高祖刘邦

代王派:代表人物刘恒(代王,高祖刘邦第四子),薄昭,宋昌,张武

代王刘恒

淮南王派:代表人物刘长(淮南王,高祖刘邦第七子)、赵兼、柴奇

淮南王刘长

齐王派:代表人物刘襄(齐王,高祖刘邦长孙)、刘章(朱虚侯,高祖刘邦之孙)、刘兴居(东牟侯,高祖刘邦之孙)、驷钧、魏勃

齐王刘襄

其余诸侯王:代表人物刘濞(吴王,高祖刘邦侄子),刘泽(琅琊王,高祖刘邦堂兄),刘遂(赵王,高祖刘邦之孙)

吴王刘濞

当时诸侯王全都在自己的封国,所以长安的军政大权其实是掌握在元老派大臣手里的,元老派虽说大权在握,但是这群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服务皇家的子民,他们做出的判断应该比较客观,所以策划人和评委大部分都出自元老派集团!当然没有皇室的人参加肯定也不行,不好看也不好听嘛!但是,有一个条件,做评委的诸侯王一定不能参加候选人选拔赛,所以,陈平周勃商量了一下把最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远支皇族琅琊王刘泽拉进了评委班子,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大臣们忙的一片焦头烂额,总算是把选举班子整理好了,盛大开办

太尉周勃

策划方:大汉帝国政府

五大评委: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灌婴,御使大夫张苍,琅琊王刘泽

大将军灌婴

五大候选人: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楚王刘交,吴王刘濞

首选被排除在外的是楚王刘交,一方面是刘交年龄太大了,他是刘邦的弟弟,现在已经奔七十了,这今年即了位,搞不好明年就得办国丧!另一方面,陈平等人有私心在里面,这个楚王刘交年龄大,经历的大风大浪也多啊,这样的话,如果选他做了皇帝,那么这么一位政治经验无比丰富的老皇帝完全不用依靠元老派大臣来处理政府事务,元老派自然会失势!在刘邦的所有的谋臣中,陈平无疑是最鸡贼的一个,他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前程盘算,更何况还有那么大一个元老派集团,都指望着能从选皇帝之事中分一杯羹,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楚王刘交第一个被排除在外,果不其然,刘交在这一年的年底就病死了!刘交不行,因为年龄太老!

刘邦父子

然后被排除在外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从小彪悍善战野心勃勃,跟着刘邦东征西讨也立过不少战功。而且此时年富力强,盛名在外,按说也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五大评委稍加思索,顿感不妥,刘濞的血缘关系太远了,那边儿还有一大帮刘邦的儿子和孙子呢?你信不信这边儿立了刘濞,那边儿刘邦的子孙们就敢联合起来打进京城说个一二三来!所以,刘濞虽然声名远扬,但是血缘关系太疏远了,绝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刘濞为此忿忿不平,直到几十年后自称东帝,把帝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刘濞不行,因为血缘太远!

吴王刘濞造反

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其实并不是刘邦的儿子们,而是这个齐王刘襄,齐王刘襄绝对是个人才,一点儿不像他那个懦弱的父亲刘肥,刘襄兄弟几个的性格反而都非常像爷爷高祖刘邦那样英明神武!齐王刘襄年纪轻轻,谋略过人,他是第一个起兵诛杀吕氏的诸侯王!他弟弟朱虚侯刘章更是不得了,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王子,这么说吧,吕后活着的时候他就敢当着吕后的面杀吕家的人,还让吕后一点儿毛病挑不到,你说这人厉害不厉害!智勇双全年轻有为那是一点儿不夸张,而且灭诸吕时,刘章和弟弟刘兴居更是不含糊,一马当先,杀吕产吕禄围皇宫,为诛灭吕氏集团立下首功!而且齐国当时仍然是天下第一诸侯国,国力强盛,看来齐王这一支对皇位是志在必得啦!可是万万没想到,五大评委没有一个支持刘襄的,为啥呢?元老派大臣很好理解,刘襄的齐王派势力太强了,一旦齐王进京,自己这帮元老派大臣绝对是要靠边儿站的,一旦失势,谁知道自己能不能落个寿终正寝呢?所以元老派大臣绝对不希望刘襄继统!那琅琊王刘泽为啥反对刘襄呢?刘泽跟刘襄仇大了去了,他比元老派反对刘襄反对的更激烈,这结下的梁子得往前说了,刘襄起兵反吕之前,怕自己实力不够强,特意设计邀请琅琊王刘泽参加自己的行动,等琅琊王一到立刻扣住琅琊王,把琅琊国占领了然后把琅琊国的军队也给兼并了,刘泽鼻子都气歪了,自己可是刘襄的爷爷辈的人了,没想到被个小孩子给耍了,但是刘泽毕竟是老江湖了,大风大浪见的多了!他立刻表示愿意听从刘襄调遣,愿意进京帮刘襄去游说朝廷大臣立刘襄为皇帝,恰逢此时朝廷大臣邀请刘泽做评委去京城,于是刘泽立刻打马上路,心里暗想:“刘襄你这个孙子,老子要是不报这一箭之仇,我是你孙子!”刘泽一到京城开口一句话就把刘襄的帝王之路彻底封死了,刘泽说:“刘襄的舅舅是个贪婪残暴之徒,如果刘襄继位,必定是下一个吕氏外戚专权!”得了,就这一条,满朝大臣绝对不会再提让刘襄继位的事儿了,外戚专权这些年把元老派害惨了,绝对不能再来一个外戚专权,打死都不行!陈平周勃等人立刻派大将军灌婴率大军抵达荥阳,堵着齐国军队不让齐王刘襄进京,刘襄这才意识上了当,骂着娘在荥阳城下驻扎下来,就此停下了脚步,同时也停下了走向皇位的通道!刘襄不行,因为势力太强!

朱虚侯刘章

完事儿五大评委确定了下一步思路,立子不立孙,皇位继承人必须从刘邦的儿子中选!这样的话,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符合条件,当时淮南王刘长自恃自己是高皇子之嫡子(虽然刘长不是吕后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确实吕后从小抚养长大的),派遣大批使臣进京,上下活动,拉拢人心,图谋帝位!反观代王刘恒,一直以来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个软弱无能的王子,除了人比较孝顺之外好像没啥才能,所以刘长也不大看得起这位庶出的四哥!况且刘恒远在代国边疆,与世无争,没人看好这位王子,他这十几年间几乎被所有人都给遗忘了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淮南王刘长志在必得,每天往返于长安的快马书信不断,忙的不亦乐乎!但是恰恰因为他自己自恃的嫡子身份害了他,他是吕后一手养大的啊,孩子是谁养的跟谁亲啊!想到这儿,所有人立刻感到脊梁一阵发凉,在座的诸位都是可是灭了吕氏满门啊,哪一个人手上没有沾吕家人的血啊,这可是百分百的血海深仇啊,这个淮南王刘长现在年龄还不是很大,难保他以后不会为自己的嫡母吕太后报仇啊,那样的话,元老派这些人可就不是失掉权势那么简单了,恐怕阖家灭门之祸为时不远,想到这儿,就不敢再往下想了,不行绝对不能立刘长,陈平心想咱们这些老兄弟要是还想安享晚年的话,立谁也不能立刘长!所以任凭刘长左右逢源,上下活动也总归无济于事,一个支持他的人都没有,刘长不行,因为跟吕后太亲!

淮南王刘长

那就只有代王刘恒了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恒差不多是个最完美的人选!第一,刘恒血统纯正,他是刘邦的第四子!第二,刘恒一直以来的表现都很软,诛灭诸吕之乱时,天下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唯独刘恒不闻不问,一言不发,他始终游离在政治核心圈之外,表现的很软!第三,刘恒此时已经成年,而且他母亲家出身低微,非常低调,尤其是他母亲薄太后那是个出了名的与世无争的老好人,绝对不会出现吕氏专权的情况!第四,刘恒为了继承皇位杀了自己的王后吕氏(这件事儿众说纷纭,大家可以参考文末我的另一篇文章《揭秘:开创文景之治的贤君汉文帝嫡妻和四个嫡子非正常死亡之谜》),刘恒手上是沾了吕家人的血的,这样就绝对不会在为吕氏反攻倒算,这一条很重要!

薄太后和幼时刘恒

所以,立代王刘恒成了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他是高祖诸子中在世的最年长者,这样天下诸侯王没啥好说的,不会再因为争夺皇位大动干戈(当然后来看来好像也不大管用),然后刘恒跟吕家划清了关系,能保障元老派和刘姓诸王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刘恒一直表现得很软,而且没有强大的外戚撑腰!这一点才是陈平周勃最满意的,因为这样的皇帝好控制啊,而且他又没有强势的外戚可以依靠,只能还依靠这些元老派大臣们,这样才是陈平们最满意的结果!

汉文帝刘恒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个代王刘恒绝对是个绝佳猎手,善于伪装善于潜伏!等到一进了京城,立刻君子豹变,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熟知的软弱的代王刘恒,转而变成了聪明睿智,雷厉风行的汉帝刘恒,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皇子,骗过了所有人,最终游刃有余的获得了天下诸侯人人皆欲取之的九五之尊皇帝宝座!刘邦在九泉之下,要是知道自己还有个这么能干的儿子,估计也能含笑九泉了!


李老师历史课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认真答题的老爹:

如果从皇位继承人的角度上看,汉文帝的确可以说得上,是很幸运的皇帝。因为按照正常的情况,汉文帝刘恒是永远都没有可能,继位称帝的。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会被选中成为皇帝,原因在于:

第一,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顺序来看,代王刘恒是当时最有资格,继任皇帝的人选之一。

第二,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她的家族没有什么势力,不会导致外戚掌权的局面出现,薄姬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

01.汉惠帝刘盈死后,西汉政局的大致情况:

刘邦当时有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次子刘如意,第三子刘恒,还有其他的儿子,但是没有继位皇帝的可能,我们就不再详述了。

刘邦死后,嫡长子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由于他的生性软弱,致使吕后独揽朝政大权。在吕后掌权的期间,刘如意被她用毒酒害死。

刘肥也在汉惠帝六年的时候,离世。过了一年,汉惠帝也离世。在诸吕之乱被平定后,所谓汉惠帝的子嗣,都被证实是假的,因此全都杀了。

至此,刘邦的儿子中,真正有资格继任皇帝的人,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次序排下来,就是代王刘恒。

02.诸多因素,让刘恒有机会称帝。

在诸吕之乱被平定后,西汉群臣就商议,该拥立谁继位称帝。

最后,选定代王刘恒。

第一,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顺序,刘恒是当前最有资格,继任西汉皇帝的人选。当然,西汉群臣也可以选择其他皇子。但是,代王刘恒为人谦逊,有贤德之名,这样的性格,无疑又给他能够继位称帝加分。

第二,代王的母亲薄姬,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不会导致类似吕后当权,致使外戚掌权的情况。

本来,按照正常的情况,代王刘恒是没有可能,继位称帝的。但是,就是这么的幸运,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刘恒真的继位,成了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因此,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话说



代王刘恒正因为低调默默无闻才没有遭到吕雉的迫害,确切的说当吕雉要迫害刘恒的时候正好刘盈去世也没了心情与时间,代王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虽然给刘邦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地位一直低下,并且备受冷遇,但是薄姬是一位有教养的女子刘恒也成为了一个很有爱的王子,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助贫苦的人,这些事迹也都为日后大臣选刘恒增加了一点砝码。


刘恒八岁的时候得到了三十多位老臣的支持被封为代王,代国是地处汉朝边疆极为苦寒,但是刘恒却把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代王刘恒宽厚仁慈的盛名远播,这些都是代王最后胜出的原因,当然了还有一些原因。



那就是陈平周勃觉得代王刘恒品德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好控制,最重要的是代王刘恒实力最弱不说还没有兵权,这些都是刘恒被选中的原因,刘恒登基以后果然废除很多残酷的刑罚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并且刘恒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用文治天下,汉景帝也是如此,所以才开创了“文景之治”,不得不说选代王刘恒真是最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决定啊。


婉兮历史


吕雉死后,刘邦长孙齐王刘襄打着清除诸吕的旗号向长安进军。同时,刘姓诸王相继起兵,天下局势立时风起云涌。周勃、陈平等元老在刘襄弟弟的帮助下,控制了京城军权,铲灭了诸吕。并派灌婴把守荥阳,堵住了诸侯进军的道路。



按理说刘襄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功劳最大,加之他又是刘邦长孙,可谓根红苗正,应该可以被立为皇帝。可是刘襄能力太强,他在齐国有一套自己的人马。加强京城有一位掌有军权的弟弟,所以如果刘襄登基,那周勃、陈平等老臣肯定会被闲置。再加强刘襄的老婆大有吕雉的做派,朝廷怕出现第二个吕后。所以就否定了刘襄。



最终为什么选择刘恒是因为:

1、朝中勋旧认为刘恒老实好控制;当年赵王死后,吕后曾经派人讯问刘恒是否愿意到赵国去当赵王,可是刘恒的回复是“愿为嫡目守边”。当时刘恒的封地在代国,地贫国弱而且随时面临匈奴的威胁。赵国呢?是与齐并称的大国、富国,吕后问他愿不愿意去他竟然说不愿去。群臣都认为他老实好欺。

2、中央没势力,好控制。刘恒在中央没有任何势力,母亲薄太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强,如果立刘恒为帝他就必须依靠那帮老臣,这样就能最大保障勋旧集团的利益。

可是刘恒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老实,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代国带来的将领,控制了京城军权。后来又把一帮勋旧撵回了封地,周勃还差点以反叛罪给杀了。


沧海一粟7528


刘恒被立为帝,实际上是刘邦旧臣们的政治投机行为。

刘邦旧臣们的政治投机

刘邦通过最后几年的努力剪除了异姓王的威胁,但同时也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

吕后执政后,又大量分封吕氏一族,这群外戚毫无功绩却占据着高位,令无数藩王和刘邦旧臣不快。

吕后

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她还能以自己威望去维持他们之间脆弱的平衡,但是吕后一死,各地藩王无不磨刀霍霍向着帝王之位。

而新立的汉少帝身份又存疑,并且吕氏名不正言不顺的封王行为给了这群藩王最好的“靖难”口实,藩王发难已如剑在弦上。

就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势来说,吕氏势力仍控制着汉少帝,并且对开国的丰沛系、功勋系有着绝对的优势。

如果吕氏在今后与藩王的战争中获胜,那么这群开国元老尚能苟延残喘。

如果战败恐怕就如明朝“靖难”之役一样带来的就是中央势力的全部洗牌,这是这群元老绝对不想看到的局面。

于是作为刘邦的旧臣,丰沛系与功勋系达成基本共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从绝境之中拼出生路。

刘邦

无论如何也要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安全以保证他们这个集团的基本利益。

他们首先清除了吕氏势力,不给藩王们起兵的口实,接着杀了有着吕氏血脉的刘盈之子比表明自己拥刘的决心消除他们起兵幻想。

同时又营造迎立强势藩王的假象以麻痹他们的神经,随即迎立一位辈分高、弱势、贤明远扬的藩王刘恒进京称帝造成即成事实,让各地藩王师出无名。

如此一来,他们不仅独占拥立之功,还避免了天下陷于战乱的危险。

拥立代王刘恒是他们最明智的决定

而在代王刘恒进京之后,这群刘邦旧臣才选择对吕氏一脉进行最后的清算,从这一点足以看出他们的狡猾与奸诈,无时无刻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并且当代王刘恒入驻未央宫之时,又遭到了值班侍卫的阻拦,直到周勃到来之时刘恒才得以进去。

这也是中央功臣集团给刘恒的一个下马威代表着没有我们,你刘恒连未央宫的们都进不去。

从刘恒被拥立位帝之后他的四个儿子在一个月内相继病死来推测,他的这些儿子很可能有着吕后血脉,而代后则是当时吕后大肆与刘氏联姻送出的宗室之女。

照此推测,代后为吕氏,那么当齐王刘囊即位之后,对吕氏的清算势必会蔓延到代王刘恒身上。

所以前往长安称帝即是求权,也是刘恒自保的一种手段之一。

这也与后世唐太宗弑兄杀弟、朱棣“靖难”一样,都是为了自保而迫不得已的上位行为。

同时也正是这种无法抹除的原罪,激励着他们成为一代明君圣主。

即位后的刘恒很快就展现出了超常的政治手腕,他首先肯定了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诛吕行为。

汉文帝

随后进行论功封赏,首先就是大肆封赏有着拥立之功的功臣集团,随后就是封赏丰沛集团,再次就是各地藩王,最后才是刘恒从代地带来的班底。

正是 对功臣集团的大肆封赏,稳定了他们的军心,使得他们充分支持代王的称帝行为。

而功臣集团的拥护则构成了刘恒的权力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