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赵惠文王赵何的一生?

我喺村姑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所做出的带有褒贬的评定,从而赋予称号。有言谓“谥者,行之迹。”帝王之谥,多由礼官议论,继位帝王认可而得出。宽裕慈民曰“惠”,慈惠爱民、经邦定域曰“文”。“惠”“文”二字,皆是褒扬之谥。

那么,曾经围困沙丘宫三个月之久,饿死父亲赵武灵王的赵何(即赵惠文王),明明做出如此悖逆人伦之事,为何死后还能谥号惠文?<strong>

<strong>

要弄清这件事,我们不妨先来理理赵惠文王围困沙丘宫这件事。史料记载说:“主父(即赵武灵王)及王(即赵惠文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也。’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从上面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赵惠文王和其父游沙丘时,公子章和田不礼发动暴乱,杀死了赵惠文王的辅佐之臣肥义,还想谋害赵惠文王。公子成和李兑救赵惠文王于危难之中,于是都得升迁。这边,公子章逃到赵武灵王那里寻求庇护,赵武灵王还真答应了。所以公子成和李兑就派兵围困住赵武灵王住的沙丘宫,并杀死了公子章。但围困一国之君已经是大罪了,公子成和李兑担心解围之后自己会人头落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困,且不给衣食,直到赵武灵王最终饿死。这样看来,似乎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的主谋是公子成和李兑,而赵惠文王也许不知情,也许是默许,但具体如何,这里笔者也不敢妄加揣度。

再看一眼事情发生的时代,赵惠文王,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次子。战国时期,正是诸侯群起而争夺天下的时候,也是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候,这样想来,围困其父,致其死亡,也许在当时也不算非常大逆不道,至少是可以以功相抵的。

那么,赵惠文王在位时期,有哪些功绩呢?

一是为君。作为一国之君,赵惠文王有乐毅、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良臣辅佐,内政外交得当,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其中一例。这些都使得赵国“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当然,这不仅得益于有识之士的辅佐,还因为赵惠文王自身善纳忠言,从善如流,而历史上的圣明君主,大都也以此闻名。他也善于识人用人,赏罚分明,蔺相如便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

二是武功。战国时期,“拳头”越硬,一个国家才能发展越好。先有五国(赵、燕、秦、韩、魏)伐齐,击溃强齐。战后,秦国却调回大军转而攻打三晋。赵国是秦东扩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故秦多次派兵攻赵,但都被廉颇化解。秦被迫与赵讲和,联合攻齐。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伐齐。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再度伐齐,攻陷九座城池。可以说,

赵国在赵惠文王在位时期,实力十分强盛,秦国有十年未敢攻赵。这固然离不开大将廉颇的功劳,但作为一国之君的赵惠文王,也发挥着作用。譬如在抵抗强秦上,赵惠文王深谙进退之术,“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在个人安危与国家利益面前,赵惠文王总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式,也能够虚心纳谏,以国事为重,可以说十分有风度了。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赵惠文王曾经困死父亲赵武灵王有违人伦,死后还能谥号惠文。赵惠文王作为赵国国君,在位期间使政治清明,国力日盛,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实是可堪称道。


邓海春


首先亮明观点:赵惠文王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君王!

赵惠文王名叫赵何,是赵武灵王的次子,他11岁始为王,在位33年。在《史记·赵世家》里,对赵惠文王的描写只有寥寥数笔,以至谈起战国的有为君王,很少有人会提及赵惠文王这个人。

有意思的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却多次的出现。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每一次出现,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为此,我通过该文,归纳出了赵惠文王的四大优点:

其一,宽厚待人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蔺相如在受到赵王重用之前,谨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门客。以上这段文字这是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缪贤曾犯了罪,认为自己与燕王私交好,因此想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则认为他和燕王交好是因为在赵国身居要职,现在没有了职务,且赵强燕弱,燕国势必不敢留下,或许还会将他押回赵国,因此劝他向赵惠文王主动承认错误。他听从了蔺相如的话,后赵惠文王果然赦免了他。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重用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赵惠文王是一个宽厚之人,对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可以宽恕,不予计较。

其二,慧眼识人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注:这时的廉颇还未到30岁)。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注:完璧归赵)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注:渑池之会)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注:瘀与之战)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相当于宰相一职,大夫也是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赵惠文王在启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之前,他们一没有名气,二则出生低微。但赵惠文王只要看准了就敢坚决委以重任;只要立了功,就毫不吝惜的加官进爵。这种不看出身、“有为就有位”的用人理念在那个年代殊为难得。

将相和其实是由赵惠文王促成

其三,刚毅果决

瘀与之战前,赵惠文王连续问了三年个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初看这段文字,会觉得赵惠文王下不了与秦国一战的决心,于是按照将军的排名次序,连续问了三个人,只是在得到赵奢的回答后,才下定决心,并派赵奢与秦国一战。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当时,作为赵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名将廉颇、乐乘都坚决说打不赢,如果他真的是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的话,还会再去征求赵奢的意见吗?要知道,当时赵奢除了在赵惠文王十九年带兵打过一次对齐国小的战役外,十年来根本没有带兵打过战,可以说名气并不大,他的话赵惠文王真的听得进去吗?

因此我认为,赵惠文王其实早就下定了与秦国一战的决心,只是需要一个人付诸实施而已。

瘀与之战一战成名的赵奢

同时,派遣赵奢去,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的能力大于名气。名气小,才容易麻痹敌人,能力强,才能在敌人被麻痹的情况下击败敌人。果然,后来秦军将领麻痹轻敌,被赵奢长途奔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大败而归。以至于我都怀疑,赵奢的战法是不是事先和赵惠文王商量好了的,要不然,他在邯郸城外扎营28天不前进一步,赵惠文王怎么会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样的用人,是不是非常巧妙。

其四,以大局为重

在赴渑池会之前,廉颇担心赵惠文王被秦国扣留,廉颇对赵惠文王说:

“……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赵惠文王的答复是: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按理说,这时候廉颇说这样的晦气话,赵惠文王应该十分不爽才是。但意外的是,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廉颇的请求。这样就消除了两个后患,一则明确了太子是接班人,赵国不至于为了争夺王位而祸起萧墙;二则有了新王,就断了秦国以此要挟赵国的念头。这充分体现了赵惠文王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格。

以上就是赵惠文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出的四大优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

另外,在《史记·赵世家》中,虽然没有对赵惠文王事迹的直接记载。但这个时期的赵国与秦国、魏国、齐国等强国的战争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说明此时赵国的军事实力更是空前强大,这虽然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恐怕与赵惠文王的英明果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不得不说,我们真的严重低估了赵惠文王。


老罗侃史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赵惠文王的一生,那就是:憋屈。

赵何同志,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如同清朝嘉庆帝,他在位期间,亲眼见证了赵国由盛转衰,东压齐国,西抗强秦,要说干的也还可以,要说干的也还可以,可是他最为人熟知的,却是饿死自己的父亲和大哥,成为了洗刷不掉的污点。

赵何同志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赵国军队,四面出击,谁不服气就打谁,还此次都打赢,可以说是风头无两,要超越自己的父亲,难度系数可想而知。本来作为赵武灵王的第二个儿子,王位按说与他无缘,可是自己的母亲比较受宠,又成为了赵国的王后,按照周朝的宗法,赵何同志又成为了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赵武灵王盛年退位,自称主父,赵何成为了名义上的国君,可是真正掌握权力的,还是自己的父亲,我说我不当,你非要我当,勉为其难继位了,老爹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大儿子,于是又给大儿子开小灶,升官封地拉偏架,大哥也不甘心失败,联合大臣搞叛乱,失败之后又跑去找父亲告状,赵何同志也是一时冲动,兵围沙丘宫,活活饿死了自己父亲和大哥。

抛开沙丘宫变不谈,赵惠文王其实还算比较合格的君主,在位三十年,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他麾下的能臣,对外战争也是胜多败少,连兵强马壮的秦国也占不到他的便宜,多次出兵伐齐,都取得了胜利。可是比起自己的父亲来,终究是稍逊一筹。

作为儿子,他饿死了自己的父亲,作为兄弟,他解决了自己的大哥,或许这些都不是他的本意,可作为君主,他难当国势衰颓,却是要负一定的责任。如果自己的父亲不死,或许真的能出奇兵灭秦,完成统一的就是赵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