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

蜗牛work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果然主角光环,随朱棣出征,结果还真玩出了新高度,和也先甩开众军将,来了一场巅峰对决。

也先诱朱瞻基穿过河流和树林,两人平行骑射,可以说箭术水平不分你我。大约对射了五六支箭,谁都未能伤到对方,甚至还有一支箭,竟然射成箭头对撞的效果。

当然这个镜头还是非常好看的,这就是一个棋逢对手的感觉。

但是到了朱瞻基射出最后一支箭的时候,也先跑在了前面,被朱瞻基射中了后背,翻落了马下。

朱瞻基摸了一下空空的箭囊,丢掉了弓,拔出了佩剑,志得圆满地准备收获胜利战果。结果冷不防地冲到也先身边的时候,也先拔出那支箭,瞄向了朱瞻基。

但也先并没有射出这支箭,而是放过了朱瞻基,同时也当过了自己。

这是因为一旦这支箭射出去,无论射中朱瞻基还是没有射中朱瞻基,历史都会改写。只有这种处理方式是最稳妥的。也可以说编剧功底了得,既把朱瞻基英勇神武的牛逼给吹了,同时也没有违背历史总体进程。

正史上的确朱瞻基曾经跟随朱棣远征过漠北,而且也的确出现过意外,朱棣差点把“好圣孙”朱瞻基给弄丢了,吓得朱棣一身冷汗。但是不存在朱瞻基如此神勇,还跟也先对决了。

明朝所有的皇帝中,干过如此惊险的事情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不过他自己没打,坐着等人俘虏来着。还有一个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倒是跟蒙古小王子近距离干过一场,结果赢得了几十年边境和平,却被文官门骂得一塌糊涂。

试想一下,如果剧中也先这支箭射出去了。

射中了,朱瞻基挂了,历史就此改写;没射中,朱瞻基冲上去,一剑砍死了也先,历史同样改写。


炒米视角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大明风华》电视剧的热播,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题主不懂历史或者写错了,因为也先放过的是朱祁镇(朱瞻基的儿子)并不是朱瞻基,也先根本就没和朱瞻基见过面,何来放过之说。但是题主既然问了,那我从电视剧和历史两方面进行解读一下。

《大明风华》里的桥段


当年朱元璋灭元后,蒙古的皇室逃到了北方继续建立北元,后来又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刺,一开始鞑靼的势力比较强大,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永乐大帝决定北伐鞑靼,皇孙朱瞻基跟随朱棣一同出征。

朱棣大军行进到蒙古境内,这时候瓦刺首领派使者也先来觐见朱棣,目的很简单,就是来打探消息的。朱棣决定由朱瞻基穿上龙袍装作皇帝好好吓唬一下那个也先,自己则装作一个老兵在一旁观察。



第二天,朱瞻基英明神武的会见了也先,当也先知道大明王朝是来剿灭鞑靼的,也先表示愿意出兵四千作为明军的先锋部队,明朝的大将都笑话也先的部队太少派不上用场,朱瞻基也觉得四千部队可有可无。也先并且为了示好大明,进献了一些战马和牛羊,然后就告退了。朱棣让人打探也先觉得大明的皇帝怎么样,而也先觉得大明皇帝确实英明神武,但是旁边的老兵才是真英雄。朱棣知道后,大惊失色,马上让人去追杀已经远去的也先。朱瞻基一看爷爷这么重视这个人,就亲自去追。



也先看到有追兵,就让部下四处散开,朱瞻基对也先穷追不舍,后来两个人在树林还进行了对射,但是都没有射中对方。对射几番后,也先没了箭,朱瞻基还剩一支,朱瞻基将也先击落下马,策马追了上去。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但最后还是没有射朱瞻基,而是拿着弓箭逃走了,朱瞻基也没有去追。

那么为什么也先要“放过”朱瞻基,而不去射出那一箭呢?


其实楚风觉得当时的情况不能说是也先放过了朱瞻基,虽然当时也先手里有一支箭,但是也先也受伤了,也先也不能保证一击必中,朱瞻基也是做好了战斗准备。只能说当时是势均力敌,所以也先选择了不射出这一箭,两个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假如也先射出了那一箭,无外乎有两种情况。

第一,直接射中朱瞻基的要害,成功杀死朱瞻基。虽然这种结果看似也先获胜,其实不然,因为朱瞻基死了,也先的部落瓦刺将要受到灭顶之灾,大明肯定不会放过也先的。

第二,那就是没有射到朱瞻基,这样两个人势必要近身肉搏,也先也不一定能获胜。

综合来看,也先不射朱瞻基是最好的选择,即可以全身而退,又可以不和明朝结怨,这就是也先放过朱瞻基的原因。另外作为一部电视剧,虽然历史中没有这一段,朱棣扮士兵也是借助曹操当年的故事,但是这段却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展现出了朱棣和朱瞻基还有也先都是英明睿智的明君,同时又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导演这样安排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真实的历史

朱瞻基确实跟随朱棣出征过瓦刺,那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中,朱瞻基看到爷爷朱棣一马当先,奋勇杀敌,朱瞻基也想去帮忙。这时候瓦刺大军溃败,朱瞻基追击敌人时,由于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朱瞻基被瓦刺溃兵包围,这时候朱瞻基才十五六岁。

幸亏朱棣早发现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不见了,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把包围朱瞻基的瓦刺溃兵赶跑,才使朱瞻基脱险,要不然朱棣第二次北伐赔大了。不知道朱瞻基那次追击瓦刺溃兵时见没见过也先呢,虽然概率很小,但是还是有可能的,所以电视剧的这一段还是挺有意思的。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大明和蒙古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等到朱瞻基的儿子时,也先成为了瓦刺的首领,并且一天天的强大起来,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为了打击瓦刺,御驾亲征,最后由于轻敌,兵败被俘,但是后来有于谦同学力王狂澜打退了瓦刺的进攻,也先为了和明朝和解,就把朱祁镇放了。但是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失败,使明朝的精英损失殆尽,大明从此走向衰落。


楚风说历史


谢谢!首先要对此错题作一个纠正,即该题中的朱瞻基是明宣宗,而实际应为明英宗朱祁镇。也先,北方蒙古瓦刺部的脱欢之子,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去,也先嗣位,上台后,开始扩张势力。在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也先佯装败退,诱明军深入致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原本想籍抓获英宗朱祁镇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达到霸取中原之目的。后因:一,朱祁镇弟弟朱祁钰已登基做了皇帝(明景帝)。二,也先与明王朝历经反复谈判,在经济上已获重大收益后,最终放归了英宗。谢谢!


王義君


emmmm……怎么说呢?题主能有此一问,原因大多来自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洗脑”了,但始终这是一部电视剧,有其剧情演绎需要与后期的剧情铺垫。

但,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并非正史,大家姑且看着即可,万不可当成正史看待!但为了更好的解答题主的问题,像素则会以《大明风华》的剧情来解析,请大家勿吹毛求疵!

  •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剧情


也先的一句“大明朝皇上英武有为,旁边跨刀的那个老兵才是真英雄。”

直接让朱棣吓出一身冷汗,断定此人必为大明祸患断不可留,也顾不得罪瓦剌部的风险,直接让人赶紧去追回也先。朱瞻基见朱棣如此严肃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跟着带兵追了出去。


面对朱瞻基的紧追不舍,也先将其引入一片密林,朱瞻基也跟着也先进入了一片密林,但这时也先却不见了踪影。朱瞻基警惕观察,哪知也先放冷箭偷袭朱瞻基,被朱瞻基躲过并和也先对射起来,两人对射几番后,也先率先没了箭,朱瞻基也仅剩最后一支箭,将也先击落下马,随即策马追了上去。但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但,最后望了朱瞻基一眼,若有所思最终还是放下弓,独自一人骑马而走,而捡回一条命的朱瞻基也不再继续追也先。

  • 那么问题来了,也先为何不射出那一箭,而是选择放过朱瞻基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为之后的剧情铺垫,属于剧情需要,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朱瞻基死了,男一号没了,这剧还怎么拍下去?其次,如果是也先没了,那么未来的瓦剌南侵又是谁带领呢?虽说《大明风华》本就是一部偏离历史的影视剧,但总不能连历史的走向都偏离吧!


接着就是,彼时的也先心里清楚,以瓦剌的实力不足与大明对抗,如果也先真的射出这一箭的话,顷刻之间,数十万的明军会将矛头对准瓦剌,这对瓦剌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到时候整个瓦剌会被愤怒的明军所踏平,从此在无瓦剌!

所以也先选择放下弓箭,骑马而去,而朱瞻基也没有选择继续追杀。这里,也是为了渲染朱瞻基的重情义的个人形象。毕竟他可以为了“反贼”孙若微不惜得罪自己的爷爷朱棣,又为什么不能放过与自己“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也先呢?

还有就是这里有编剧强行插戏的影子,为未来也先俘虏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埋下伏笔。试想一下无论是朱瞻基又或者是也先,只要其中一个人没了,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像素说


一部《大明风华》将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推向一个新高潮,不得不说,剧中人物刻画的还是非常鲜明的,小编尤其喜欢看朱家父子以及太子一家的日常拌嘴,然而欢喜之余,小编还是发现了剧中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不过这本不是历史正剧,小编也不再一一指出,否则颇有吹毛求疵之感。

目前《大明风华》正处于热播状态,已经播到了朱瞻基随朱棣北征这一段,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当年朱瞻基颇受朱棣所喜,朱棣北征时曾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不过朱瞻基跟随朱棣北征并不会亲自带兵打仗,朱棣也不肯定不舍得让自己的孙子上前线拼命的,既然不让朱瞻基上前线,那朱棣会让朱瞻基干什么呢?关于这件事,史书里是有过记载的:

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

让学士给朱瞻基讲课,是他北征时期的主要日常。

不过,既然《大明风华》里对这件事进行了一番改编,我们就不妨顺着编剧的思路去探讨一下,剧中也先与朱瞻基对决之后,也先为何放弃射杀朱瞻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瞻基随朱棣北征鞑靼,而瓦剌首领马哈木则趁机派孙子也先来为大明军队助阵,顺便来查探大明军队的虚实,好为日后做准备。朱棣对也先此行的目的已经有所察觉,因此他令朱瞻基假扮皇帝接见也先,自己则在一旁观察也先,也先虽然不认识朱棣,但他觉得站在朱瞻基一旁的老兵气度不凡,是一个真英雄。朱棣得知也先的判断后,认定也先将来必成祸患,既然现在有机会除掉他,他便毫不犹豫的下令将也先追回。在追赶过程中,朱瞻基与也先单独交手起来,朱瞻基与也先互相对射,朱瞻基第五箭射中也先,正待他抽刀下马准备解决也先时,也先拔下身上的箭,张弓对准了朱瞻基。

然而事情发展到这里边戛然而止了,也先放下弓箭逃走了,而朱瞻基也自行离去,不再追击也先。

那么我们这里不妨思考一下,也先为何要放过朱瞻基,小编认为这是为也先日后南侵埋下一个伏笔,也先遭此横祸一定对明朝心生怨恨。而且也先深知此时瓦剌还远没有强大到可以与大明分庭抗礼的程度,如果杀掉朱瞻基,那么数十万大明军队会立即调转枪头杀向瓦剌,这对瓦剌来说是天大的灾难。而朱瞻基没有继续追杀也先,也是对也先放过自己的一种回应,毕竟剧中的朱瞻基不是一个冷血无情之人,既然也先放过自己,那么自己也无法单凭爷爷的一句话就杀掉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也先。罪在将来吗?如果说朱瞻基此时预测到他的儿子日后会被也先所俘,那么小编相信他一定会毫不留情的杀掉也先,但将来之事谁又能知道呢?

说起也先日后俘虏朱祁镇一事,则可以了解到编剧为何如此编排此故事情节了,这也算是编剧在强行改戏,如果这时候也先或者朱祁镇有一个人死了,那么历史不就被改写了吗?虽然《大明风华》里很多分剧情或者人物刻画远偏离正史太多,但总体的历史走向不能错,所以编剧编到这里也只能强行让两人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最后,小编想再次强调一下,朱棣在位期间,北方的主要边患来自蒙古高原东部的鞑靼部,所以永乐年间,朱棣的五次北征有四次是针对鞑靼部的,但是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征讨鞑靼取得胜利后,鞑靼短暂的归顺了朝廷,而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则趁机崛起过一次。

古代边患历来如此,大抵都是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之前鞑靼强大一直压着瓦剌,一旦鞑靼式微,瓦剌就一定会崛起。

瓦剌当时的首领是马哈木,永乐十一年,马哈木率部逼近黄河,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这是朱棣在位期间唯一一次对瓦剌用兵。不过剧中也先的出场已经告诉了我们,此次朱棣出征的目标依旧是鞑靼,由此可以推断出,朱棣这次亲征之前瓦剌从未与大明交过手,也就是说此次亲征应该是永乐八年朱棣的第一次亲征,而事实上剧中这已经不是朱棣第一次亲征了,况且朱棣第一次亲征的时候朱瞻基才12岁,与剧中朱瞻基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当然了,这种改编并不妨碍大家对此剧的高度关注,这里表过不提。


咸鱼闲聊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率军北征鞑靼,朱瞻基也随军出征,同为草原部落的瓦剌也想要趁机削弱鞑靼的势力。


于是瓦剌首领马哈木派自己的孙子也先与作为使者,打算与明军会盟,并伺机窥视明军的虚实。

可是朱棣早就看瓦剌的意图,于是他让朱瞻基接见也先,之后的剧情就是也先逃跑,朱瞻基认为此人肯定会成为心腹大患,因此打算先除掉此人。

两人在追逐的过程中,用弓箭互相攻击对方,在两人的弓箭用完之后,也先被朱瞻基射中了一箭,但此箭并未击中要害,因此也先拔出此箭,并用这只箭瞄准了朱瞻基。

当时朱瞻基与也先的距离很近,如果也先射出这一箭,很可能会要了朱瞻基的性命,但也先并没有这样做,他放过了朱瞻基。


也先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惺惺相惜,或者是心存善念。

他放过朱瞻基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想挑起大明与瓦剌的战争,他见过明军的军事力量,知道现在的明军力量强大,瓦剌不是明朝的对手。

尤其是明军此时并没有把瓦剌当成打击对象,明军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攻打鞑靼部落,而此时鞑靼的实力比瓦剌更大,明军打击鞑靼,也符合瓦剌的利益。

如果他杀死了朱瞻基,对瓦剌没有好处,明军很可能会放弃攻打鞑靼,而是选择攻打瓦剌,到时候瓦剌很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这一点也先非常清楚,所以他当时用弓箭瞄准朱瞻基,虽然有机会杀掉朱瞻基,但他却选择了放过朱瞻基。


这也是为了告诉朱瞻基,我有能力除掉你,但我选择放你一马。


东方大史


这是编的故事,在史书上无此记载,这样编故事很有戏剧性,剧情跌宕,吸引人。

对《大明风华》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我认为:

1、当朱棣在率大军出征前,在鸡鸣寺想抽签判断前途时,姚广孝一把从朱棣手中夺为签桶丢在地上,斥责朱棣不该信抽签,既然选择出征就应有马革裹尸的壮志。此情节甚妙!

2、剧中将大英雄于谦塑造成偷御酒之徒,我个人认为这是败笔,于谦可是出名的清官,品格高尚、严于律己之人。这样塑造于谦简直扯蛋!


跪射俑


这是《大明风华》的情节,不是真实的历史。试想,朱瞻基这样的皇孙带兵出来,会单枪匹马地自己追也先吗?两人在外交场合或营帐里见面到有可能,因为这个也先后来带领蒙古大军制造“土木堡之变”,活捉了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所以电视剧在这里做些铺垫,让他表现不凡地出场。

起底也先,他来自蒙古的瓦刺部,是蒙古贵族的部落。那时蒙古还有鞑靼,是蒙古皇室一族建立的政权,以及兀良哈三卫,原来隶属于明朝的部分。朱瞻基当皇帝时,鞑靼和瓦刺还比较老实,臣服于明朝。朱瞻基主要打击的是入侵的兀良哈三卫,他儿子明英宗打击的对象也是兀良哈三卫。

也先确是蒙古瓦刺部首领马哈木的孙子,他爹脱欢杀了鞑靼部的头目阿噜台,扶持皇室后裔脱脱不花当可汗,自己当了太师,鞑靼和瓦刺由此联合在一起了。脱欢死后,也先当了太师,被明朝打得狼狈不堪的兀良哈三卫也投靠他了。那时,明朝是明英宗当皇帝。也先向明朝上供,虚报使团人数,明朝大太监王振削减了给使团的奖赏。也先愤怒了,以此为理由,纠集鞑靼、瓦刺和兀良哈的人马,分三路向明朝进攻,之后便是“土木堡之变”。分析这段历史,朱棣北征时蒙古三部还没有合一,也先和朱瞻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

8


澜石记


也先说:我也不想啊,可是导演说了,不这么演就不给工资和盒饭。

导演说:我这又不是完全架空的历史电视剧,怎么能随便更改呢,改变了历史进程咋办?


电视剧《大明风华》的背景设定很符合真实历史,不同的是一些演绎的细节,比如朱瞻基和也先的这次交手,历史上朱瞻基和也先并没有碰过面。咱们就以《大明风华》的情节设定来谈谈这次精彩的互射。

朱瞻基跟随朱棣北征鞑靼(dá dá ),瓦剌领袖马哈木派孙子也先来明军军营慰问,同时也是为了打探明军底细。

朱棣让朱瞻基假扮皇帝,自己则装扮成亲兵。

也先走后,朱棣叫樊忠好好招待也先一行人,并问问也先对朱瞻基这个皇帝印象如何。

也先说大明朝皇上英武有为,旁边跨刀的那个老兵才是真英雄。



朱棣一听这话,神色有些紧张,他知道也先不是普通人,日后一定会成为大明隐患,于是不顾得罪瓦剌部,让人赶紧去追回也先。

朱瞻基见朱棣都不敢轻视也先,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也带兵追了出去。

路上也先见身后有了追兵,便让人四散逃开,朱瞻基对也先紧追不舍,跟着他进入了一片密林。

密林中,也先突然放箭偷袭朱瞻基,朱瞻基躲过,和也先对射起来。



对射几番,也先没了箭,朱瞻基还剩一支,朱瞻基将也先击落下马,策马追了上去。

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朱瞻基也拔出了佩剑和也先对峙。

最终,也先的剑没有射出去,朱瞻基也没有对也先下手,也先放下弓逃走了,朱瞻基也不再继续追。

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朱瞻基为什么也放过了也先?

当时的情况是明军、鞑靼、瓦剌,三方人马各怀鬼胎。明军最为强大,但是异域作战;鞑靼次之,但掌握着大部分蒙古高原的资源;瓦剌最为弱小,但是野心最大,而且得到了土尔扈特部的支持,在漠西蒙古也算一霸,对待明军总是阴奉阳违、忽冷忽热。

明军看来,主要是朱棣,目前瓦剌并不构成威胁。剧中朱棣北伐之前和杨士奇有过一次对话。

真实的历史朱棣也是这种看法,朱棣曾经说过:“瓦剌骄矣,然不足较。”(《明史》)

在也先见朱瞻基的时候,也先提出愿意为大明军队做先锋,大明的将领们听闻也先的军队只有四千人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朱瞻基也不屑他那四千人的军队。

最后朱棣虽然对也先不放心,朱瞻基也亲自追了过去,但是从朱棣到朱瞻基,此时都没有把瓦剌放在重要位置。

并且也先搭箭并没有射出,而是转身走了,这就是服软了,朱瞻基没必要赶尽杀绝。



因此,朱瞻基拔出剑后并没有杀了也先。至于说朱瞻基怕得罪瓦剌,这一点在那个时刻应该是不存在的。当朱瞻基等人出营门追击的时候,已经得罪瓦剌了,最起码得罪了未来瓦剌领袖也先。

也先为什么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呢?

也先这一箭射出去,无非两个结果:射中和不射中。

射中了,彻底和大明为敌。前面说了,当时的几股势力中瓦剌最为弱小,即使有天大的抱负,此时也不是和强大的大明撕破脸的时候。

面对和自己互射的这个人,也先再傻也能猜出来能够假扮皇上的人绝不是普通人。

射不中,但箭已经发出,这给了朱瞻基攻击自己的理由。两人追逐互射的时候,朱瞻基技高一筹,用最后一支箭射伤了也先。如果也先这一箭射不中,自己已经没有了后手,朱瞻基肯定会冲过来砍瓜切菜一样灭了自己。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当时也先最好的选择就是装怂离开。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根据剧情来分析的,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说作者、编剧、导演的功劳。《大明风华》虽然是小说,杜撰的内容很多,但是时间轴和情节走向还是和历史吻合的。

如果当时男主角朱瞻基死了,电视剧还怎么演下去?怎么还有后来的明宣宗?女主角孙若微还怎么当皇后、当太后,如何经历六朝?

如果也先死了,瓦剌还怎么强大?还怎么会有后面的土木堡之变?


别酒流年


确定不是朱祁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