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為什麼放過朱瞻基?

蝸牛work


《大明風華》裡,朱瞻基果然主角光環,隨朱棣出征,結果還真玩出了新高度,和也先甩開眾軍將,來了一場巔峰對決。

也先誘朱瞻基穿過河流和樹林,兩人平行騎射,可以說箭術水平不分你我。大約對射了五六支箭,誰都未能傷到對方,甚至還有一支箭,竟然射成箭頭對撞的效果。

當然這個鏡頭還是非常好看的,這就是一個棋逢對手的感覺。

但是到了朱瞻基射出最後一支箭的時候,也先跑在了前面,被朱瞻基射中了後背,翻落了馬下。

朱瞻基摸了一下空空的箭囊,丟掉了弓,拔出了佩劍,志得圓滿地準備收穫勝利戰果。結果冷不防地衝到也先身邊的時候,也先拔出那支箭,瞄向了朱瞻基。

但也先並沒有射出這支箭,而是放過了朱瞻基,同時也當過了自己。

這是因為一旦這支箭射出去,無論射中朱瞻基還是沒有射中朱瞻基,歷史都會改寫。只有這種處理方式是最穩妥的。也可以說編劇功底了得,既把朱瞻基英勇神武的牛逼給吹了,同時也沒有違背歷史總體進程。

正史上的確朱瞻基曾經跟隨朱棣遠征過漠北,而且也的確出現過意外,朱棣差點把“好聖孫”朱瞻基給弄丟了,嚇得朱棣一身冷汗。但是不存在朱瞻基如此神勇,還跟也先對決了。

明朝所有的皇帝中,幹過如此驚險的事情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不過他自己沒打,坐著等人俘虜來著。還有一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倒是跟蒙古小王子近距離幹過一場,結果贏得了幾十年邊境和平,卻被文官門罵得一塌糊塗。

試想一下,如果劇中也先這支箭射出去了。

射中了,朱瞻基掛了,歷史就此改寫;沒射中,朱瞻基衝上去,一劍砍死了也先,歷史同樣改寫。


炒米視角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如果不是因為現在《大明風華》電視劇的熱播,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就是題主不懂歷史或者寫錯了,因為也先放過的是朱祁鎮(朱瞻基的兒子)並不是朱瞻基,也先根本就沒和朱瞻基見過面,何來放過之說。但是題主既然問了,那我從電視劇和歷史兩方面進行解讀一下。

《大明風華》裡的橋段


當年朱元璋滅元后,蒙古的皇室逃到了北方繼續建立北元,後來又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刺,一開始韃靼的勢力比較強大,經常騷擾明朝的邊境,永樂大帝決定北伐韃靼,皇孫朱瞻基跟隨朱棣一同出征。

朱棣大軍行進到蒙古境內,這時候瓦刺首領派使者也先來覲見朱棣,目的很簡單,就是來打探消息的。朱棣決定由朱瞻基穿上龍袍裝作皇帝好好嚇唬一下那個也先,自己則裝作一個老兵在一旁觀察。



第二天,朱瞻基英明神武的會見了也先,當也先知道大明王朝是來剿滅韃靼的,也先表示願意出兵四千作為明軍的先鋒部隊,明朝的大將都笑話也先的部隊太少派不上用場,朱瞻基也覺得四千部隊可有可無。也先並且為了示好大明,進獻了一些戰馬和牛羊,然後就告退了。朱棣讓人打探也先覺得大明的皇帝怎麼樣,而也先覺得大明皇帝確實英明神武,但是旁邊的老兵才是真英雄。朱棣知道後,大驚失色,馬上讓人去追殺已經遠去的也先。朱瞻基一看爺爺這麼重視這個人,就親自去追。



也先看到有追兵,就讓部下四處散開,朱瞻基對也先窮追不捨,後來兩個人在樹林還進行了對射,但是都沒有射中對方。對射幾番後,也先沒了箭,朱瞻基還剩一支,朱瞻基將也先擊落下馬,策馬追了上去。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舉起弓就要射,但最後還是沒有射朱瞻基,而是拿著弓箭逃走了,朱瞻基也沒有去追。

那麼為什麼也先要“放過”朱瞻基,而不去射出那一箭呢?


其實楚風覺得當時的情況不能說是也先放過了朱瞻基,雖然當時也先手裡有一支箭,但是也先也受傷了,也先也不能保證一擊必中,朱瞻基也是做好了戰鬥準備。只能說當時是勢均力敵,所以也先選擇了不射出這一箭,兩個人達成了某種默契,有點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假如也先射出了那一箭,無外乎有兩種情況。

第一,直接射中朱瞻基的要害,成功殺死朱瞻基。雖然這種結果看似也先獲勝,其實不然,因為朱瞻基死了,也先的部落瓦刺將要受到滅頂之災,大明肯定不會放過也先的。

第二,那就是沒有射到朱瞻基,這樣兩個人勢必要近身肉搏,也先也不一定能獲勝。

綜合來看,也先不射朱瞻基是最好的選擇,即可以全身而退,又可以不和明朝結怨,這就是也先放過朱瞻基的原因。另外作為一部電視劇,雖然歷史中沒有這一段,朱棣扮士兵也是藉助曹操當年的故事,但是這段卻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展現出了朱棣和朱瞻基還有也先都是英明睿智的明君,同時又不影響歷史的進程,導演這樣安排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真實的歷史

朱瞻基確實跟隨朱棣出征過瓦刺,那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中,朱瞻基看到爺爺朱棣一馬當先,奮勇殺敵,朱瞻基也想去幫忙。這時候瓦刺大軍潰敗,朱瞻基追擊敵人時,由於身邊的人越來越少,朱瞻基被瓦刺潰兵包圍,這時候朱瞻基才十五六歲。

幸虧朱棣早發現自己的皇位繼承人不見了,親自率領精銳騎兵把包圍朱瞻基的瓦刺潰兵趕跑,才使朱瞻基脫險,要不然朱棣第二次北伐賠大了。不知道朱瞻基那次追擊瓦刺潰兵時見沒見過也先呢,雖然概率很小,但是還是有可能的,所以電視劇的這一段還是挺有意思的。



朱瞻基當上皇帝后,大明和蒙古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等到朱瞻基的兒子時,也先成為了瓦刺的首領,並且一天天的強大起來,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為了打擊瓦刺,御駕親征,最後由於輕敵,兵敗被俘,但是後來有于謙同學力王狂瀾打退了瓦刺的進攻,也先為了和明朝和解,就把朱祁鎮放了。但是朱祁鎮的御駕親征失敗,使明朝的精英損失殆盡,大明從此走向衰落。


楚風說歷史


謝謝!首先要對此錯題作一個糾正,即該題中的朱瞻基是明宣宗,而實際應為明英宗朱祁鎮。也先,北方蒙古瓦刺部的脫歡之子,正統四年(1439)脫歡死去,也先嗣位,上臺後,開始擴張勢力。在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也先佯裝敗退,誘明軍深入致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原本想籍抓獲英宗朱祁鎮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霸取中原之目的。後因:一,朱祁鎮弟弟朱祁鈺已登基做了皇帝(明景帝)。二,也先與明王朝歷經反覆談判,在經濟上已獲重大收益後,最終放歸了英宗。謝謝!


王義君


emmmm……怎麼說呢?題主能有此一問,原因大多來自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洗腦”了,但始終這是一部電視劇,有其劇情演繹需要與後期的劇情鋪墊。

但,影視劇終究是影視劇並非正史,大家姑且看著即可,萬不可當成正史看待!但為了更好的解答題主的問題,像素則會以《大明風華》的劇情來解析,請大家勿吹毛求疵!

  •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劇情


也先的一句“大明朝皇上英武有為,旁邊跨刀的那個老兵才是真英雄。”

直接讓朱棣嚇出一身冷汗,斷定此人必為大明禍患斷不可留,也顧不得罪瓦剌部的風險,直接讓人趕緊去追回也先。朱瞻基見朱棣如此嚴肅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跟著帶兵追了出去。


面對朱瞻基的緊追不捨,也先將其引入一片密林,朱瞻基也跟著也先進入了一片密林,但這時也先卻不見了蹤影。朱瞻基警惕觀察,哪知也先放冷箭偷襲朱瞻基,被朱瞻基躲過並和也先對射起來,兩人對射幾番後,也先率先沒了箭,朱瞻基也僅剩最後一支箭,將也先擊落下馬,隨即策馬追了上去。但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舉起弓就要射,但,最後望了朱瞻基一眼,若有所思最終還是放下弓,獨自一人騎馬而走,而撿回一條命的朱瞻基也不再繼續追也先。

  • 那麼問題來了,也先為何不射出那一箭,而是選擇放過朱瞻基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為之後的劇情鋪墊,屬於劇情需要,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時候朱瞻基死了,男一號沒了,這劇還怎麼拍下去?其次,如果是也先沒了,那麼未來的瓦剌南侵又是誰帶領呢?雖說《大明風華》本就是一部偏離歷史的影視劇,但總不能連歷史的走向都偏離吧!


接著就是,彼時的也先心裡清楚,以瓦剌的實力不足與大明對抗,如果也先真的射出這一箭的話,頃刻之間,數十萬的明軍會將矛頭對準瓦剌,這對瓦剌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到時候整個瓦剌會被憤怒的明軍所踏平,從此在無瓦剌!

所以也先選擇放下弓箭,騎馬而去,而朱瞻基也沒有選擇繼續追殺。這裡,也是為了渲染朱瞻基的重情義的個人形象。畢竟他可以為了“反賊”孫若微不惜得罪自己的爺爺朱棣,又為什麼不能放過與自己“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的也先呢?

還有就是這裡有編劇強行插戲的影子,為未來也先俘虜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埋下伏筆。試想一下無論是朱瞻基又或者是也先,只要其中一個人沒了,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像素說


一部《大明風華》將以明朝為背景的古裝劇推向一個新高潮,不得不說,劇中人物刻畫的還是非常鮮明的,小編尤其喜歡看朱家父子以及太子一家的日常拌嘴,然而歡喜之餘,小編還是發現了劇中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地方,不過這本不是歷史正劇,小編也不再一一指出,否則頗有吹毛求疵之感。

目前《大明風華》正處於熱播狀態,已經播到了朱瞻基隨朱棣北征這一段,這是比較符合歷史的。當年朱瞻基頗受朱棣所喜,朱棣北征時曾將朱瞻基帶在身邊,不過朱瞻基跟隨朱棣北征並不會親自帶兵打仗,朱棣也不肯定不捨得讓自己的孫子上前線拼命的,既然不讓朱瞻基上前線,那朱棣會讓朱瞻基幹什麼呢?關於這件事,史書裡是有過記載的:

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讓學士給朱瞻基講課,是他北征時期的主要日常。

不過,既然《大明風華》裡對這件事進行了一番改編,我們就不妨順著編劇的思路去探討一下,劇中也先與朱瞻基對決之後,也先為何放棄射殺朱瞻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朱瞻基隨朱棣北征韃靼,而瓦剌首領馬哈木則趁機派孫子也先來為大明軍隊助陣,順便來查探大明軍隊的虛實,好為日後做準備。朱棣對也先此行的目的已經有所察覺,因此他令朱瞻基假扮皇帝接見也先,自己則在一旁觀察也先,也先雖然不認識朱棣,但他覺得站在朱瞻基一旁的老兵氣度不凡,是一個真英雄。朱棣得知也先的判斷後,認定也先將來必成禍患,既然現在有機會除掉他,他便毫不猶豫的下令將也先追回。在追趕過程中,朱瞻基與也先單獨交手起來,朱瞻基與也先互相對射,朱瞻基第五箭射中也先,正待他抽刀下馬準備解決也先時,也先拔下身上的箭,張弓對準了朱瞻基。

然而事情發展到這裡邊戛然而止了,也先放下弓箭逃走了,而朱瞻基也自行離去,不再追擊也先。

那麼我們這裡不妨思考一下,也先為何要放過朱瞻基,小編認為這是為也先日後南侵埋下一個伏筆,也先遭此橫禍一定對明朝心生怨恨。而且也先深知此時瓦剌還遠沒有強大到可以與大明分庭抗禮的程度,如果殺掉朱瞻基,那麼數十萬大明軍隊會立即調轉槍頭殺向瓦剌,這對瓦剌來說是天大的災難。而朱瞻基沒有繼續追殺也先,也是對也先放過自己的一種回應,畢竟劇中的朱瞻基不是一個冷血無情之人,既然也先放過自己,那麼自己也無法單憑爺爺的一句話就殺掉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的也先。罪在將來嗎?如果說朱瞻基此時預測到他的兒子日後會被也先所俘,那麼小編相信他一定會毫不留情的殺掉也先,但將來之事誰又能知道呢?

說起也先日後俘虜朱祁鎮一事,則可以瞭解到編劇為何如此編排此故事情節了,這也算是編劇在強行改戲,如果這時候也先或者朱祁鎮有一個人死了,那麼歷史不就被改寫了嗎?雖然《大明風華》裡很多分劇情或者人物刻畫遠偏離正史太多,但總體的歷史走向不能錯,所以編劇編到這裡也只能強行讓兩人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中。

最後,小編想再次強調一下,朱棣在位期間,北方的主要邊患來自蒙古高原東部的韃靼部,所以永樂年間,朱棣的五次北征有四次是針對韃靼部的,但是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征討韃靼取得勝利後,韃靼短暫的歸順了朝廷,而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則趁機崛起過一次。

古代邊患歷來如此,大抵都是呈此消彼長的態勢,之前韃靼強大一直壓著瓦剌,一旦韃靼式微,瓦剌就一定會崛起。

瓦剌當時的首領是馬哈木,永樂十一年,馬哈木率部逼近黃河,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這是朱棣在位期間唯一一次對瓦剌用兵。不過劇中也先的出場已經告訴了我們,此次朱棣出征的目標依舊是韃靼,由此可以推斷出,朱棣這次親征之前瓦剌從未與大明交過手,也就是說此次親征應該是永樂八年朱棣的第一次親征,而事實上劇中這已經不是朱棣第一次親征了,況且朱棣第一次親征的時候朱瞻基才12歲,與劇中朱瞻基的實際年齡嚴重不符。當然了,這種改編並不妨礙大家對此劇的高度關注,這裡表過不提。


鹹魚閒聊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率軍北征韃靼,朱瞻基也隨軍出征,同為草原部落的瓦剌也想要趁機削弱韃靼的勢力。


於是瓦剌首領馬哈木派自己的孫子也先與作為使者,打算與明軍會盟,並伺機窺視明軍的虛實。

可是朱棣早就看瓦剌的意圖,於是他讓朱瞻基接見也先,之後的劇情就是也先逃跑,朱瞻基認為此人肯定會成為心腹大患,因此打算先除掉此人。

兩人在追逐的過程中,用弓箭互相攻擊對方,在兩人的弓箭用完之後,也先被朱瞻基射中了一箭,但此箭並未擊中要害,因此也先拔出此箭,並用這隻箭瞄準了朱瞻基。

當時朱瞻基與也先的距離很近,如果也先射出這一箭,很可能會要了朱瞻基的性命,但也先並沒有這樣做,他放過了朱瞻基。


也先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惺惺相惜,或者是心存善念。

他放過朱瞻基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想挑起大明與瓦剌的戰爭,他見過明軍的軍事力量,知道現在的明軍力量強大,瓦剌不是明朝的對手。

尤其是明軍此時並沒有把瓦剌當成打擊對象,明軍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攻打韃靼部落,而此時韃靼的實力比瓦剌更大,明軍打擊韃靼,也符合瓦剌的利益。

如果他殺死了朱瞻基,對瓦剌沒有好處,明軍很可能會放棄攻打韃靼,而是選擇攻打瓦剌,到時候瓦剌很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這一點也先非常清楚,所以他當時用弓箭瞄準朱瞻基,雖然有機會殺掉朱瞻基,但他卻選擇了放過朱瞻基。


這也是為了告訴朱瞻基,我有能力除掉你,但我選擇放你一馬。


東方大史


這是編的故事,在史書上無此記載,這樣編故事很有戲劇性,劇情跌宕,吸引人。

對《大明風華》中的一些故事情節,我認為:

1、當朱棣在率大軍出征前,在雞鳴寺想抽籤判斷前途時,姚廣孝一把從朱棣手中奪為籤桶丟在地上,斥責朱棣不該信抽籤,既然選擇出征就應有馬革裹屍的壯志。此情節甚妙!

2、劇中將大英雄于謙塑造成偷御酒之徒,我個人認為這是敗筆,于謙可是出名的清官,品格高尚、嚴於律己之人。這樣塑造于謙簡直扯蛋!


跪射俑


這是《大明風華》的情節,不是真實的歷史。試想,朱瞻基這樣的皇孫帶兵出來,會單槍匹馬地自己追也先嗎?兩人在外交場合或營帳裡見面到有可能,因為這個也先後來帶領蒙古大軍制造“土木堡之變”,活捉了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所以電視劇在這裡做些鋪墊,讓他表現不凡地出場。

起底也先,他來自蒙古的瓦刺部,是蒙古貴族的部落。那時蒙古還有韃靼,是蒙古皇室一族建立的政權,以及兀良哈三衛,原來隸屬於明朝的部分。朱瞻基當皇帝時,韃靼和瓦刺還比較老實,臣服於明朝。朱瞻基主要打擊的是入侵的兀良哈三衛,他兒子明英宗打擊的對象也是兀良哈三衛。

也先確是蒙古瓦刺部首領馬哈木的孫子,他爹脫歡殺了韃靼部的頭目阿嚕臺,扶持皇室後裔脫脫不花當可汗,自己當了太師,韃靼和瓦刺由此聯合在一起了。脫歡死後,也先當了太師,被明朝打得狼狽不堪的兀良哈三衛也投靠他了。那時,明朝是明英宗當皇帝。也先向明朝上供,虛報使團人數,明朝大太監王振削減了給使團的獎賞。也先憤怒了,以此為理由,糾集韃靼、瓦刺和兀良哈的人馬,分三路嚮明朝進攻,之後便是“土木堡之變”。分析這段歷史,朱棣北征時蒙古三部還沒有合一,也先和朱瞻基應該沒有什麼交集。

8


瀾石記


也先說:我也不想啊,可是導演說了,不這麼演就不給工資和盒飯。

導演說:我這又不是完全架空的歷史電視劇,怎麼能隨便更改呢,改變了歷史進程咋辦?


電視劇《大明風華》的背景設定很符合真實歷史,不同的是一些演繹的細節,比如朱瞻基和也先的這次交手,歷史上朱瞻基和也先並沒有碰過面。咱們就以《大明風華》的情節設定來談談這次精彩的互射。

朱瞻基跟隨朱棣北征韃靼(dá dá ),瓦剌領袖馬哈木派孫子也先來明軍軍營慰問,同時也是為了打探明軍底細。

朱棣讓朱瞻基假扮皇帝,自己則裝扮成親兵。

也先走後,朱棣叫樊忠好好招待也先一行人,並問問也先對朱瞻基這個皇帝印象如何。

也先說大明朝皇上英武有為,旁邊跨刀的那個老兵才是真英雄。



朱棣一聽這話,神色有些緊張,他知道也先不是普通人,日後一定會成為大明隱患,於是不顧得罪瓦剌部,讓人趕緊去追回也先。

朱瞻基見朱棣都不敢輕視也先,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帶兵追了出去。

路上也先見身後有了追兵,便讓人四散逃開,朱瞻基對也先緊追不捨,跟著他進入了一片密林。

密林中,也先突然放箭偷襲朱瞻基,朱瞻基躲過,和也先對射起來。



對射幾番,也先沒了箭,朱瞻基還剩一支,朱瞻基將也先擊落下馬,策馬追了上去。

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舉起弓就要射。朱瞻基也拔出了佩劍和也先對峙。

最終,也先的劍沒有射出去,朱瞻基也沒有對也先下手,也先放下弓逃走了,朱瞻基也不再繼續追。

也先為什麼放過朱瞻基?朱瞻基為什麼也放過了也先?

當時的情況是明軍、韃靼、瓦剌,三方人馬各懷鬼胎。明軍最為強大,但是異域作戰;韃靼次之,但掌握著大部分蒙古高原的資源;瓦剌最為弱小,但是野心最大,而且得到了土爾扈特部的支持,在漠西蒙古也算一霸,對待明軍總是陰奉陽違、忽冷忽熱。

明軍看來,主要是朱棣,目前瓦剌並不構成威脅。劇中朱棣北伐之前和楊士奇有過一次對話。

真實的歷史朱棣也是這種看法,朱棣曾經說過:“瓦剌驕矣,然不足較。”(《明史》)

在也先見朱瞻基的時候,也先提出願意為大明軍隊做先鋒,大明的將領們聽聞也先的軍隊只有四千人後,都忍不住笑了起來,朱瞻基也不屑他那四千人的軍隊。

最後朱棣雖然對也先不放心,朱瞻基也親自追了過去,但是從朱棣到朱瞻基,此時都沒有把瓦剌放在重要位置。

並且也先搭箭並沒有射出,而是轉身走了,這就是服軟了,朱瞻基沒必要趕盡殺絕。



因此,朱瞻基拔出劍後並沒有殺了也先。至於說朱瞻基怕得罪瓦剌,這一點在那個時刻應該是不存在的。當朱瞻基等人出營門追擊的時候,已經得罪瓦剌了,最起碼得罪了未來瓦剌領袖也先。

也先為什麼箭在弦上引而不發呢?

也先這一箭射出去,無非兩個結果:射中和不射中。

射中了,徹底和大明為敵。前面說了,當時的幾股勢力中瓦剌最為弱小,即使有天大的抱負,此時也不是和強大的大明撕破臉的時候。

面對和自己互射的這個人,也先再傻也能猜出來能夠假扮皇上的人絕不是普通人。

射不中,但箭已經發出,這給了朱瞻基攻擊自己的理由。兩人追逐互射的時候,朱瞻基技高一籌,用最後一支箭射傷了也先。如果也先這一箭射不中,自己已經沒有了後手,朱瞻基肯定會衝過來砍瓜切菜一樣滅了自己。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當時也先最好的選擇就是裝慫離開。




上面說了這麼多,都是根據劇情來分析的,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小說作者、編劇、導演的功勞。《大明風華》雖然是小說,杜撰的內容很多,但是時間軸和情節走向還是和歷史吻合的。

如果當時男主角朱瞻基死了,電視劇還怎麼演下去?怎麼還有後來的明宣宗?女主角孫若微還怎麼當皇后、當太后,如何經歷六朝?

如果也先死了,瓦剌還怎麼強大?還怎麼會有後面的土木堡之變?


別酒流年


確定不是朱祁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