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丕到曹叡,仅两代皇帝,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小陆解史


这事,往大了说,是士族的崛起,抢夺了皇族的政权;往小了说 ,就是曹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还子孙单薄。

曹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除了逼汉献帝的禅让,肯定要得到当时的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双方在默契的妥协下,曹丕认了九品中正制,换取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称帝。



九品中正制其实只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而这个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就是出身,只有出身好才能当大官,这样满朝文武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全是出身士族的人,或者全是士族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就结成大大小小的士族团体,这个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和世代为官的政治利益,但是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一把双刃剑,在保证曹丕即位的同时,慢慢的蚕食大魏的政权。

众所周知,士族世代为官后,为了保证自已的利益,不同的士族之间又相互勾结,相互推荐,结成一个庞大的士族集团,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已的利益,因而与国家和皇帝的利益不断的产生冲突,在决定国家政策时,这些士族出身的官员,难免会牺牲国家利益而优先保证自已的利益。



这样一来,皇权就衰弱了。如果皇帝能力强,能够强力控制朝政和摆平百官,那么皇权还能延续,如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一旦皇帝能力平庸,或者年纪尚小,如曹芳,不能理政的时候,政权就会旁落,如果政权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如司马懿,那么大魏的江山就会不保。

到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与以曹爽为代表的皇族集团争权时,满朝文武官员都站在了司马懿的身后,而对抗曹爽,曹爽失败,皇族衰弱,自此没落。



这也就是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之后,政权就开始衰弱的根本原因。

另外曹丕、曹睿二位君主的寿命较短,且后代子孙稀少也有一定的原因。

曹操在世时,可有20多个儿子,人丁兴旺,且人才辈出,到了曹丕这一代,就开始子孙单薄,曹丕共有10个儿子,第2子和第3子很早就去世了,有6个儿子在壮年去世,也就是22岁之前就死了,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后代就去世了,除了长子曹睿活了34岁外,只有东海定王曹霖活到了高平陵政变的那一年。



而曹睿虽然活到了34岁,可是连个亲生儿子也没有,就连继承皇位的也只是找来的养子,曹睿一脉绝后。

皇帝壮年去世,继位的皇帝肯定是年龄更小,根本无法掌握政权,也为权臣夺权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曹魏政权衰弱的原因之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魏政权衰落的原因主要就是宗室势力太弱,士族势力太强。

自从曹丕继承魏王位开始,曹魏政权就就走上了打压宗室依靠士族的道路之上。

曹丕打压宗室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坐稳王位,不遗余力的把曹植曹彰有竞争力的对手打压到永无翻身之地,对于其他兄弟也采取赴地监视的策略,使得曹丕曹睿时期宗室几乎毫无势力可言,更要命的是宗室实力弱就算了,皇帝君主身体也弱,曹丕40岁去世,曹睿36岁去世,并且曹睿无子嗣,新任皇帝曹芳年幼势弱,直系亲属曹宇曹据又惧怕因此明哲保身不愿出山,宗室将领曹休曹真夏侯尚又非皇室直系并且也是早亡,曹爽夏侯霸夏侯玄能力又不足, 直接导致司马懿政变之后,曹魏宗室几乎无人出来抵抗,只一个曹彪想反抗一下,只可惜无权无势,畏惧自杀。

而士族势力,自西汉建立直至隋朝,士族大家一直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一大重要势力,尤其在魏晋南北时期为鼎盛,简单的讲,就是没有士族的支持,皇帝想执行政策很难落实,就讲三国,刘备初期依靠糜氏,后期依靠益州士族,东吴孙氏本来就是士族,而曹操却非士族,因此很多人都瞧不起曹操,曹丕难道傻吗?曹操的唯贤是举曹丕能不知道优弊吗?但是到了社会稳定的时期,再唯贤是举可能曹氏政权就要崩塌了,因此曹丕必须要依靠士族,发明了九品制度,这一制度极大的使士族仅仅的围绕着曹魏的政权,但是也威胁则曹魏的政权,只要宗室以衰败,那政权就完蛋的事。

曹丕曹睿为强君,能牢牢的把握政权,压制士族,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并非长寿,曹睿在病逝前也预料到了这一结果,因此顾命大臣原本设置了5人之多,其中4人为宗室,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变成了2个,可能是病糊涂了。

曹魏政权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前无案例,后无预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就算司马懿不政变,还会有其他的情况发生,而后晋朝建立,又重用宗室,依然衰败,各个王朝不断的积累经验,最终在中国封建的结尾,清朝总结了各个朝代灭亡的经验,形成了封建统治的顶峰。


曹老师xixi


宗族、战争都是表象,根本原因是老曹家基因不好!

曹丕生辰是187-226年,从220年曹老大去世自己继承王位迫不及待进行禅让当皇帝,到226年年中去世,曹丕一共活了不到四十,当皇帝不到十年。留给曹睿的班底有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曹睿生年不详,主流说法出生于204年,死于239年年初,同样三十多岁去世,仅当了十二年皇帝。留下来了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同时我们看一下曹操的儿子,这些曹二代们,剧《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曹昂197年战死,胞弟曹铄早死,封相殇王;曹丕死的时候四十岁,胞弟曹彰三十五岁暴毙,胞弟曹植四十一岁忧郁病逝,胞弟曹熊早死,封萧怀王;曹冲十三岁便早死,胞弟曹据和曹宇活的比较长,都活到了三国末期甚至西晋建立。剩下的根本没什么名气,各位看到带“殇”的也不少,他们也全是曹操早死的儿子。

由此可以推断,曹操的子孙很容易就夭折,甚至很多孩子连当时的平均年龄都活不到。

这就造成了皇权动荡,皇权不稳外有战争,曹家怎么能长久统治呢?



紫曦堂


曹魏的政权衰败,我觉得有一下四点原因。



  1. 首先在曹叡统治期间,魏国开国功臣渐渐陨落殆尽,如陈群董昭等。夏侯氏也渐渐式微,功勋曹氏也因为曹真曹休曹仁等人的死亡而一落千丈。魏国中央不得不更加倚重外姓,致使权力分散。

  2. 曹叡在位期间,魏国国力没有明显上升,反而还年年遭受着战争的侵害。其中比较著名的大型战争就有诸葛亮五次北伐,关中凉州一带不堪其扰。还有曹休大败亏输的石亭之战,新城之战,平定辽东之战。还有北方游牧民族,时时寇边叛乱。还有月月都有的成千上百的小型战争,都对魏国国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3. 曹叡虽然为人果决明智,但他也有很多的弊症。首先是生活奢侈,修建的洛阳宫殿极其豪华精美,耗费无算。曹叡还喜欢好玩的物件和好看的装饰,花钱还没有节制,经常随意赏赐财富给臣下,甚至导致曹家的小金库都快要折腾空了。

  4. 曹叡还会做出一些很昏庸的事,他强迫一些已经嫁为人妇的女人重新改嫁给别人,自己还如游戏一般亲自许配。看到面容姣好的就自己留着,充入宫中以备宠幸。导致民心一落千丈。


除了上面四点,还有曹叡识人不明,明知道曹魏宗室到了后期,全都是酒囊饭袋。还是找亲戚托付后事。最后也只能矮子里拔将军,选择了曹爽,埋下了大权旁落的伏笔。

《裴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曹叡不去施舍恩德也不倡导忠诚的风气,更不去培养忠于魏国的基石,最后导致大权旁落,国家走向衰亡,简直就是一个悲剧。

这句话就是对这个提问最好的回答!


云缺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陆解史。关注小陆解史,关注更多精彩!

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政权的实力非但没有日渐衰败,反而是处于上升期,实力在不断增强。曹叡在位期间成功防御了蜀汉、东吴的多次北伐,并且平定了鲜卑,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虽然曹叡无法与其祖父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曹叡还是相当合格的。曹魏政权逐渐衰败是在曹叡去世之后,与曹叡有关,但不完全是曹叡的责任。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建魏,但曹魏立国之后,魏文帝曹丕的最大敌人就是诸葛亮,然而整个曹魏能对付诸葛亮之人,只有司马懿。是故,曹丕重新启用司马懿,使得司马懿有掌权机会。

说到司马懿,我们会想起《三国》中曹操临死之前,将曹丕叫到跟前,试探他是否杀死曹冲,最后曹丕抵死没有承认。就这一点,曹操把权力交给了曹丕,并且和曹丕说司马懿是个人才,一定要重用他,但要时时刻刻防着他。这是曹操临终前给曹丕的千叮万嘱,这些话曹丕一直记在心上,直到驾崩前都没有忘记。

可最终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掌控,曹丕是有责任的,从东汉王朝建立开始皇室的藩王就没有实权,这是为了提防显然分裂内战的措施。曹丕建立魏国后,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禁锢曹魏宗室藩王,让他们虽名为国王,实为囚犯,受到监国严密监控,不能擅自离开封国活动,为此曹植因为再也不能与弟弟曹彪见面悲痛不已。

这就造成司马氏篡权期间,曹魏诸王根本无兵无权去干预。有趣的是司马炎掌权后反解除对曹魏诸王的禁锢,曹植之子曹志跟司马炎还天天通宵聊天的好朋友,也许在曹魏诸王心里,他们憎恨曹丕还多过司马炎。

我的见解只有这么多,不足之处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讨论!


小陆解史


从曹丕到曹叡,仅两代皇帝,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在三国之中,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其一司马懿掌权,造成司马家族掌权,其二从曹丕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其三大将日渐减少,造成无人可用。

司马懿剧照<strong>

司马懿掌权,造成司马家族掌权

曹操死后,曹丕的最大敌人就是诸葛亮,然能对付诸葛亮之人,乃只有司马懿,故而曹丕重新启用司马懿,造成司马懿掌权。

说起司马懿,我们会想起曹操临死之前,将曹丕叫到跟前,试探他是否杀死曹冲,最后曹丕抵死没有承认。就这一点,曹操把曹魏交给了曹丕,并且给曹丕讲司马懿是个人才,一定要用他,但是要时时刻刻的防着他。这是曹操临终的给曹丕的交待,这些话曹丕一直记在心上,直到快死都没有忘记。

曹丕为了统一天下,封司马懿为大都督,统领三军,专门对付诸葛亮。经过大小很多战役,诸葛亮几乎快把司马懿逼死了,可是到最后还是让司马懿逃掉了,把诸葛亮气的吐血。诸葛亮善于攻,而司马懿善于守。直到曹丕去世也没有统一天下,也没有把诸葛亮打败,但是司马懿的军权在日渐的增大,司马家族也开始日渐的壮大军事权力。

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叡拜司马懿为相父,这时的司马懿,并非昔日的司马懿,曹魏的大小朝政基本都开始过问了。曹叡非常相信司马懿,一天有大臣向曹叡进谏,说司马懿独揽权力,可是曹叡到直接问司马懿,司马懿回答说没有,曹叡也回答说我相信相父没有独揽权力。善于伪装的司马懿逃过了一次杀头的危急。

曹叡剧照<strong>


从曹丕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军事才能上,那是非常厉害的,也是他最拿手的。再从善仁用人上,曹操也是非常厉害的,通过从一个官宦子弟到一方霸主的蜕变,通过对众多将军,谋士的运用,都能看出曹操此人的能力。从谋略上来讲,曹操的谋略出其不意,并且狠毒,让对手无法有还手的余地。曹操能从一个人的所做所谓,看出一个人的野心,一个人的忠诚,一个人的才能,眼光极其独到。

曹丕从害死曹冲,可以看出,此人心机之深,心狠手辣。他几乎很少出征带兵,对用兵之道,那就没有办法和曹操相比了。再从用人方面说,曹丕听从了曹操意见,用司马懿来对付诸葛亮,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是对于其他人,他就了解的比较少了。在谋略上面,从对司马懿对视的状况来看,就体现的很明显了。可惜曹丕命不长,自己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就撒手而去了。

到曹叡这一代,从军事上,谋略上,用人方面,都大大折扣。所有的事务基本都得依靠司马懿来完成,并且拜司马懿为相父。没有像曹操,曹丕那样能力来约束司马懿,更不知道怎么去放着司马懿。

曹丕剧照

从历史上,我们能清晰看到,曹魏从曹操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这也是造成日渐衰败的原因之一。

大将日渐减少,造成无人可用

自从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称帝,刘备也开始称帝,孙权称王。刘孙这两股势力,始终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狠不得立马消灭他们。然而相对这两股势力来说,每股势力的人才都是很丰富,尤其是刘备这方,有诸葛亮坐镇,而孙权也有鲁肃,吕蒙等谋士、大将。然而曹丕这方,则有司马懿坐镇,还其子司马昭,以及老臣。

曹刘两方对阵来看,司马懿没有诸葛亮善于用计谋,然而司马懿比较沉稳,善于防守。司马懿在于诸葛亮对阵之计,有很多时候都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进而造成大将的损失。从而导致大将日渐的减少,军队势力慢慢减弱,司马懿亲自出征。然而蜀国这方,则有年轻一代人的出现,比如关平,张苞等。

通过长时间的受吴国、蜀国,两个不停的夹击,曹魏的军事实力,也就慢慢的开始减弱,从而又导致军中的人才慢慢减少,可用之人,慢慢减少,进而让曹魏政权日渐衰败。

综上所述:从曹丕到曹叡,历经两代皇帝,通过司马懿掌权,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军中大将日益减少,从而导致曹魏日渐衰败。

图:来源网络


长城说历史


我觉得吧,刚刚结束纷争,好不容易大一统的王朝都难长久。

秦王扫六合,国只传二代,隋统一中原,也仅传二代。而此后的汉、唐,都国祚绵延。

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局面呢?私以为刚刚结束纷争的王朝,往往明面统一了,但内部很不稳固,刚从纷争中走过来的群雄,都经历了刀兵战火,壮心犹存。而此时的君主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一有缝隙,群雄并起,江山重新洗牌。

经过这一轮洗牌后,一般各方势力利益重新得到分配,形成稳固平衡,局势较为平静了。

曹魏政权也是如此,三国鼎立之势结束后,朝局并未牢固抓在曹氏之手,经曹叡勉力维持后,终难免江山易主。

我是钱多多读文史,非正经论史,有异见欢迎交流。


钱多多读文史


我觉得从三个方面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分别是君主个人寿命和能力,制度文化建设和政权实力。

1、君主个人寿命方面曹丕和曹叡都不长寿,个人寿数在当时都仅仅是一般的状态,许多需要做的工作并不能做到完全。举例来讲曹丕上台后立即宣布征讨吴国,时机已逝,败局早定。虽然有个人急功近利的原因,却也不是没有他个人对自己寿命不久的预料。曹叡是个聪敏的皇帝,驭下有术。不过因为寿数已到,只能在宗室中选择曹爽这样的庸才作为顾命大臣制衡司马懿,也是无奈之举。

2、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汉朝的璀璨夺目已过巅峰,到了曹魏时期已经进入了文化的衰落期,这一时期旧的文化已逝而新的文化尚在孕育之中,内朝官与外朝官之间的制衡早已打破,政治生态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之中,君主实力一旦衰弱权臣必定当道,所以曹叡驾崩之后必然是曹爽执政或者司马懿执政,曹芳这个幼帝必然成为另一个汉献帝。

3、政权实力方面,经过汉末诸侯争霸,中原残破不堪,魏国实力与吴蜀联盟势力均衡,三足鼎立的状态下,就保证了大量军队驻扎在与吴对峙的东线和与蜀对峙的西线,大量的军队在前方,就导致了内部必须保持稳定否则一定灭亡,因为一旦发生内乱中原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平叛行动。事实也证明除了曹爽个人错误的选择之外还有就是主力部队无法及时勤王也导致政权易手。虽然淮南三叛给司马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也无法改变改朝换代的事实了。

实际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处在了两个盛世的中间,是汉唐之间的联系,正是处在一个文化衰落和另一个文化崛起之间,这中间的变乱都是衰落和生成之间,就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曹魏政权衰落不过是这黑暗中一瞬间,有它的必然性。


滦阳诚毅


曹丕至曹叡两代皇帝中曹魏政权没有衰败,国势反而日益兴盛。

当时吴国丞相陆逊就说曹叡执政:“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并不是指曹叡才能在比曹操、曹丕更高,而是随着国家发展,魏国内部的人心、经济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曹叡只需要维持稳定就足以使魏国对吴、蜀的威胁还要大于曹操时期。

在曹操时代一次战败,足以使中原震动,北方叛乱不休。而在曹叡时期哪怕经历司马懿、曹真伐蜀挫败,曹休大败于石亭,都没能损耗魏国根基,故可以看出曹叡时比曹操、曹丕时强盛得更多。

曹叡也算是一时明君,年纪轻轻就上台,虽然曹丕给他任命了辅政大臣,然曹叡却能够维持高度集权,没有被权臣牵制的迹象,故曹丕到曹叡时完全说不上逐渐衰败,相反还很强盛。

期间诸葛亮病逝、一统鲜卑的轲比能被刺杀、辽东公孙氏覆灭、倭国使者来朝,曹叡在世时的大患基本已经清除,如果他不是早逝,完全可以借着这个形势大有一番作为。

事实上自曹魏到西晋这个阶段也没有所谓衰败趋势,衰弱的是曹魏皇权,由于曹叡托孤不善,任用庸才曹爽执掌大权,在曹爽一众少壮派与司马懿一众老臣较量中,曹爽最终落败,司马懿也终于从曹魏之忠臣变为篡国之奸臣。

当然,事情发生到这种地步曹丕是有责任的,从东汉建国开始皇室的藩王就没有实权,这是为了提防显然分裂内战的措施。曹丕在东汉帝国的基础上进一步禁锢曹魏宗室藩王,让他们虽名为国王,实为囚犯,受到监国严密监控,不能擅自离开封国活动,为此曹植因为再也不能跟弟弟曹彪见面悲痛不已。


这就造成司马氏篡权期间,曹魏诸王根本无兵无权去干预。有趣的是司马炎掌权后反解除对曹魏诸王的禁锢,曹植之子曹志跟司马炎还是天天通宵聊天的好朋友,也许在曹魏诸王心理,他们憎恨曹丕还多过司马炎。

有因必有果,司马炎恐惧权臣擅权,所以让司马诸王掌握实权,分封于天下,结果造就了八王之乱,这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苏沉船


1.曹魏本身得国不正,根子上有问题。

三国演义玩什么?

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你曹丕没有忠诚,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就厚黑,别怪下属了。

2.曹魏的制度不行,走错了路。

曹魏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

什么意思呢,当官的,都要大户人家推举,这样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中央控制不了地方。

可怜的曹操,一辈子要扫平诸侯,任用寒门子弟,到了曹丕,弄出一大堆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

3.人丁单薄,素质不行。

曹丕之后,子弟疏于教育,曹家一代不如一代,很正常,没有锻炼环境。

缺乏雄才略的君主一般都难以驾驭实力雄厚的各地诸侯。内战不止,国家打烂,是必然的,这个结局拖到了西晋八王之乱而已。


所有曹魏的衰败即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