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多强?

终极生命体


这要从战国中期说起,公元前386年,田和在齐称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史称“田氏代齐”。到齐威王田因齐时,齐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起来。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更是天下贤士、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说起邹忌这个人,他本是一个琴师,但很会对齐威王的胃口,善于从旁引诱步入正题,从细微小处见大政道理,比如他知道齐王爱弹琴,就从夸奖齐王的琴艺谈起,然后谈到治理国家跟弹琴一个道理,提到“琴不谈不鸣,国不治不强”,“不可弃琴不弹,要多弦并弹”使齐王大受启发。邹忌还能婉言纳谏,使齐王鼓励垦荒、厉行节约、选贤任能、整顿军队等,还能使齐王广开言路、广征意见,亲贤臣、远小人。从此,齐国在诸侯国中威望倍增。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也是名家孙武的后人。如果说孙膑是千里马,那田忌就是伯乐,田忌赛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再清楚不过了。田忌救下孙膑后事业上如虎添翼、大放光彩,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六年,齐国趁燕国混乱之时,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一度占领燕国。后在秦赵重兵压境下被迫撤兵,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自此到达巅峰时期,成为东方六国之霸主。


说说历史那些事


到了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打头两位田齐的国君,一个谥号是齐太公,一个谥号是齐桓公,这是对其前身的模仿。

显然,姜姓齐国再也找不出第三个国君可以和太公姜尚或桓公姜小白相提并论了。于是,田齐的第三位国君不再模仿,走上了条前无古人的路他称王了,这也就是齐威王。

《史记》说,齐威王的时代,齐国是很强大的。“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十六年(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两次在魏国背后捅刀子。桂陵之战后魏国国力还强,很快组织反击打败了齐国军队,但马陵一役,魏国却主力被歼灭,大将、太子或被擒,或阵亡,真正元气大伤。

之后,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在秦、齐、楚、赵等国的围攻下,一蹶不振,失去了霸主地位。而此时变法不久的秦国,崛起势头还没有充分展现,齐国确实处于领袖群伦的地位。

齐宣王时代,是齐国稷下之学的鼎盛期;军事上,齐宣王最大的武功,就是趁燕王哙搞禅让导致国内动乱的时候,五十天之内把燕国打了下来。不过之后燕国民间反齐的力量太活跃,国际社会又都出面干涉,齐国只好把已经吞下去的燕国又吐了出来。

齐湣王在位的前十五年,是齐国扩张势头最猛的时候。齐湣王五年(前296年),齐、韩、魏三国的联军,打进了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割地求和。这时候,齐国的风头是要盖过了秦国的。

湣王十三年(前288年),秦国约齐国一起称帝。“帝”这个称呼,本来是专指上帝、天帝,不用来称呼人间的君主的,秦国想把这个称呼拿过来,体现自己的尊贵,但不敢单干,只能约齐国一起。你叫东帝,我叫西帝,咱们齐秦两国,要高其余列国一等。齐湣王起初听从了,但不久嫌这个举动过于招摇,又主动把帝号去了。秦国得了消息,就赶紧也撤去了帝号。

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是他事业的顶点,起兵灭了宋国。但齐湣王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接下来上演的,就是燕昭王用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的故事。


回望五千年


战国时齐国由于地处山东、胶东一带,盛产鱼盐,所以经济上一直站在诸侯国的前列

齐桓公时期,管仲为相,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诸国,确立威信。终于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成为第一强国。但齐桓公死后,王室争权,逐步衰落,受制于晋楚等国

齐威王时期,先后通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打垮魏国,便有了徐州相王,魏国表示屈服。此时的战国七雄,以其为最强盛,打败魏国,齐国便独霸中原。后来,齐国联合五国出兵函谷关,秦国求和,齐秦并称东西二帝(但是李弱于秦国)。后来齐(鱼军)王,灭掉宋国,加剧了与他国的矛盾。终于有乐毅率兵攻打齐国,此后虽得以复国,但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