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齊國有多強?

終極生命體


這要從戰國中期說起,公元前386年,田和在齊稱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史稱“田氏代齊”。到齊威王田因齊時,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起來。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更是天下賢士、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

說起鄒忌這個人,他本是一個琴師,但很會對齊威王的胃口,善於從旁引誘步入正題,從細微小處見大政道理,比如他知道齊王愛彈琴,就從誇獎齊王的琴藝談起,然後談到治理國家跟彈琴一個道理,提到“琴不談不鳴,國不治不強”,“不可棄琴不彈,要多弦並彈”使齊王大受啟發。鄒忌還能婉言納諫,使齊王鼓勵墾荒、厲行節約、選賢任能、整頓軍隊等,還能使齊王廣開言路、廣徵意見,親賢臣、遠小人。從此,齊國在諸侯國中威望倍增。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也是名家孫武的後人。如果說孫臏是千里馬,那田忌就是伯樂,田忌賽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再清楚不過了。田忌救下孫臏後事業上如虎添翼、大放光彩,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六年,齊國趁燕國混亂之時,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一度佔領燕國。後在秦趙重兵壓境下被迫撤兵,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自此到達巔峰時期,成為東方六國之霸主。


說說歷史那些事


到了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之後,打頭兩位田齊的國君,一個諡號是齊太公,一個諡號是齊桓公,這是對其前身的模仿。

顯然,姜姓齊國再也找不出第三個國君可以和太公姜尚或桓公姜小白相提並論了。於是,田齊的第三位國君不再模仿,走上了條前無古人的路他稱王了,這也就是齊威王。

《史記》說,齊威王的時代,齊國是很強大的。“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十六年(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兩次在魏國背後捅刀子。桂陵之戰後魏國國力還強,很快組織反擊打敗了齊國軍隊,但馬陵一役,魏國卻主力被殲滅,大將、太子或被擒,或陣亡,真正元氣大傷。

之後,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在秦、齊、楚、趙等國的圍攻下,一蹶不振,失去了霸主地位。而此時變法不久的秦國,崛起勢頭還沒有充分展現,齊國確實處於領袖群倫的地位。

齊宣王時代,是齊國稷下之學的鼎盛期;軍事上,齊宣王最大的武功,就是趁燕王噲搞禪讓導致國內動亂的時候,五十天之內把燕國打了下來。不過之後燕國民間反齊的力量太活躍,國際社會又都出面干涉,齊國只好把已經吞下去的燕國又吐了出來。

齊湣王在位的前十五年,是齊國擴張勢頭最猛的時候。齊湣王五年(前296年),齊、韓、魏三國的聯軍,打進了函谷關,秦昭襄王被迫割地求和。這時候,齊國的風頭是要蓋過了秦國的。

湣王十三年(前288年),秦國約齊國一起稱帝。“帝”這個稱呼,本來是專指上帝、天帝,不用來稱呼人間的君主的,秦國想把這個稱呼拿過來,體現自己的尊貴,但不敢單幹,只能約齊國一起。你叫東帝,我叫西帝,咱們齊秦兩國,要高其餘列國一等。齊湣王起初聽從了,但不久嫌這個舉動過於招搖,又主動把帝號去了。秦國得了消息,就趕緊也撤去了帝號。

齊湣王十五年(前286年)是他事業的頂點,起兵滅了宋國。但齊湣王的輝煌,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接下來上演的,就是燕昭王用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的故事。


回望五千年


戰國時齊國由於地處山東、膠東一帶,盛產魚鹽,所以經濟上一直站在諸侯國的前列

齊桓公時期,管仲為相,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討伐諸國,確立威信。終於葵丘會盟,確立霸主地位,成為第一強國。但齊桓公死後,王室爭權,逐步衰落,受制於晉楚等國

齊威王時期,先後通過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打垮魏國,便有了徐州相王,魏國表示屈服。此時的戰國七雄,以其為最強盛,打敗魏國,齊國便獨霸中原。後來,齊國聯合五國出兵函谷關,秦國求和,齊秦並稱東西二帝(但是李弱於秦國)。後來齊(魚軍)王,滅掉宋國,加劇了與他國的矛盾。終於有樂毅率兵攻打齊國,此後雖得以復國,但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