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会杀了他吗?

一德格天1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朱棣绝对不会活捉建文帝,就算活捉在朱棣进应天城那一天也必然让其变成一具尸体,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朱棣起兵时,只想生存,只想保住他那一亩三分地,皇帝梦,他八辈子都不敢做!

朱棣在起兵之初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若有战事,有朝廷谕令可以节制部分兵马,大多也是以燕王三卫可用。但就这三卫兵马,也因为建文帝即位后被收走,所以他在自己的大本营里,实际上成为一个无兵马钱粮的“四无”王爷,就连自己地头的所有大小官员都变成建文帝的心腹,目的就是监视他这位燕王。

即位之年,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司,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这种情况下,朱棣手头可用之兵只有八百人而已,为了保命“令指挥使张玉、朱能等帅将士八百人入卫”,然而这样依然打消不了建文帝的忧虑,于是人到中年的朱棣“佯称狂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为了保命,都开始装疯了,这个王爷当的也算可怜之极。

然而,在齐泰、黄子澄等穷酸腐儒的裹挟下,建文帝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这位四叔,强行削藩,目的也是为了把朱棣往死路上逼,最终的目的,要把朱棣的影响力从这个世界上抹去。朱棣本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态度无奈的起兵了,打着“清君侧之恶”的名义求存,求活。

建文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集全国之力打北平一隅,本应是信手拈来的胜利却在三年后落得个国破家亡,自己生死不明的地步,这是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建文帝集团的愚蠢。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情况下朱棣加入活捉建文帝会怎么处置?是直接杀掉还是挟天子以令天下?

直接杀建文帝后果会很严重。朱棣起兵本身就是求生存,他打的就是“清君侧之恶”的旗号发动的这场靖难之役,此时杀建文帝容易,但谋反、弑君等古代最大最恶的名号分分钟就会全部落在他头上,让他在史书上留下臭不可闻的名声,朱棣显然是不敢这样做。

挟天子以令天下。言下之意必须要放过朱允炆,文臣武将都换成自己的心腹,朱棣自己做个幕后皇帝。这样做靠谱吗?显然是风险无比巨大的。且不说建文帝皇帝的正统性,就手中实力而言,靖难成功的朱棣还是远远比不上建文帝的,如果再出现“衣带诏”之类的事情,天下民意汹汹,勤王之军马上四起,朱棣到时候别说做幕后皇帝了,能有葬身之地就不错了,所以这个险朱棣肯定不会冒。

杀不能杀,留不能留,该怎么办?其实朱元璋已经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也处理过类似问题。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奉为皇帝的小明王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中途舟覆而死。《明史》记载:“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假如活捉了建文帝,朱棣面临的情况与他爹何异?本着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之意,朱棣完全可以借鉴朱元璋的手段,让其意外而死,患病而亡等等,还要表现出叔侄的情深意切。

所以说建文帝必须死!在正史中记载他是自焚而死,那说明他还有自知之明,他要是不自焚,恐怕他四叔会帮他自焚。

结语:自古皇家无亲情,更何况这是你死我活的军事暴力政治斗争,不管建文帝真的自焚或者苟活于世,朱棣必须要做到建文帝已死的宣传效果,不然的话就意味着,无论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只要打着“建文帝”的名号就会形成正统皇帝非号召力,这恐怕也是朱棣不愿看到的,依照朱棣政治水平,断然是不会让建文帝活着,给自己找这样麻烦的。


望风瑟瑟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合法”依据,本来就是《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元璋是个霸道的皇帝,他生前为自己身后事考虑得可谓事无巨细、殚精竭虑了。连儿孙叫什么都规定好了的人。所以“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是他起兵之时就定好的国策。他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了边疆做起了塞王,以确保大明万世稳固。并在身后规定了《皇明祖训》,意思很简单,大家都得按照“我说的办”。不服气的大家就想想明初“三大案”。想想胡惟庸、蓝玉的结局。

但实际上对于吃瓜的大臣们而言,他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当建文帝朱允炆的做法与《皇明祖训》相违背的时候,自己应该坚持什么?

所以朱棣能够得到南军的“不杀之恩”,实际上并非是朱允炆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满朝勋贵和除建文帝心腹之外的大臣们,实际上都很“为难”,因为“削藩”有违当初朱元璋的“建藩”理念。而提出“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他的腰杆子并不粗,他在朝廷内没有太深的根基,而此前他父亲朱标的旧臣基本已被屠戮殆尽了。他究竟能不能强有力地担起削藩的重任?其实大家都在观望。

朱允炆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如果适合朱元璋或者朱棣对手下人说。大家都很明确这个意思是什么?那就是在战场上,让朱棣意外身亡。千万别抓活的回来,让朱允炆为难。很简单的例子,小明王之死,朱元璋甚至都没有说话;而解缙之死,朱棣只是轻飘飘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

但是这句话从朱允炆嘴里说出来之后,那就是“就事论事”的圣旨。放心,底下的将士们,更是认清了,自己打仗不能太拼命,你们叔侄俩随时有可能握手言和,而到时候,我们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靖难成功”之后,“朱允炆自焚”对朱棣而言并不是最佳结果。

在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的情况下,朱棣公然宣布,朱允炆烧死了,所以自己就要替朱允炆当皇帝去了。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受到煎熬,因为他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朱允炆又会突然出现,毕竟自己“靖难”的理由是“勤王”,也就是来帮助朱允炆,摆脱黄子澄、齐泰这两个奸逆的。

这和汉景帝时期“诛晁错”是一个逻辑。但此刻晁错可诛,而主角朱允炆失踪了。他怎么能失踪呢?他失踪就是为了让朱棣的余生惴惴不安啊。

朱棣为了使自己更合法,曾经希望由方孝孺来给自己草拟即位诏书。因为方孝孺是读书人,他非常忠贞于儒家法理秩序。所以朱棣面对这样的人,必然是反受其辱。他好声好气地跟方孝孺讲,自己是学“周公辅成王”。方孝孺立刻反问,那么成王在哪里?朱棣无奈,说,他死了。方孝孺说,成王死了,他的儿子呢?朱棣说,还小。方孝孺又说,成王的弟弟呢?反正方孝孺的意思谁都可以当,就是你朱棣不能当。朱棣急了,我们老朱家的事情,你多嘴多舌的,写不写诏书?不写就杀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就太被动了,他不知道民间究竟有多少像方孝孺一样的人,所以他必须派人去找到朱允炆,不然这觉没法睡安稳了。

那么朱棣千方百计要找朱允炆干嘛?“补个手续”,让自己彻底合理合法。

朱棣找到朱允炆,是要杀了朱允炆,斩草除根吗?非也。虽然朱棣是可以杀了朱允炆,但是杀了朱允炆实际上并不能够解决自己现在的“危局”。如果自己杀了朱允炆,消息被传出去,自己实际上就彻底违背的了《皇明祖训》,成了彻底的逆贼了。朱标一脉没有一个被杀,就是朱棣在力图证明自己不是谋反。从这两点来讲,朱棣是不会去杀朱允炆的。那朱棣想找到朱允炆干嘛呢?找他继续回来当皇帝?天无二日啊。自己这么拼命是干嘛的?

其实朱棣是希望“补个手续”。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禅让”手续。只有这个手续通过了,天下的读书人才能服气。等补完之后,朱允炆还是可以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守祖坟的。并且不但朱棣不会杀朱允炆,而且还会给他大量的土地和钱财。山阳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炒米视角


在笔者看来这是毫无悬念的一件事!

必然会杀他

在帝王的的世界是没有丝毫亲情的,这不是因为帝王没有感情,而是屁股决定脑袋!

你既然已经坐到了那个位置还一天天的讲究仁慈,那是干啥了,是嫌弃自己帝王之位太稳固,觉着天下无敌,就不会有事,可以传他个万万世了?

算了吧,皇位重来就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想想当年的赵匡胤为什么被他弟弟拿斧子砍了的吧,再往前一代圣天子李世民可也是囚父,杀兄才上的位,再往上杨广可也是杀父才上的位置呀!

好远的不说,说近的,皇位是不可以假他人之手的,比如你看后面那个英宗皇帝,为啥后来土木堡之后能再次君临天下,干倒于谦等人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权利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毒品,吃一口,就想一直吃,而你想维持这种生活就必须干翻所有威胁者!

建文帝必须死

建文帝为啥必须死呢?首先,你想啊,万一哪天再出几个道衍和尚啥的,再给你朱棣来一回靖难,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还有,当时建文帝可是南方土地基本都在手,北方也有控制的领土,只要他愿意,才起雄兵百万,也未可知啊,好吧,你和我说建文帝,没机会起兵,那其他人来一次救驾总可以了吧?

总之,建文帝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炸弹,而且是核武器级别的,稍有不慎,必然翻车,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干掉他!


道尽风流事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如果建文帝被朱棣活捉到话,毫无疑问肯定会杀他,斩草除根断道理谁不懂啊?再说了朱棣是造反的,会留着他?所以,必须要杀他。而现在热播的《大明风华》中二龙相见,其实这只是编的,让朱棣放下心病,真正的历史的话,整个关于事件的人都会被灭口,连自己的孙子都不放过,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不就是例子吗?李隆基一天杀三儿子,都是他至亲骨肉,按常理他能下去手?但是,对于天下而言,都无足轻重。朱棣这个道理他不懂?最是无情帝王家。

(大明风华中朱棣造反成功)

而且当初建文帝撤藩就是要把朱棣往死里逼,朱棣忍无可忍,接口“靖难”发动政变,再加上妖僧姚广孝的的旁敲侧击,自然肯定不会留建文帝,只不过是为了叔侄情分,不会当时下手,只会在不经意的某天秘密死去,到底怎么死的,其实大家都明镜似的,但是不能说出来,这层窗户纸不能捅破。而且,过去古人的思维和咱们不一样,朱棣会傻到留建文帝以后积攒实力来讨伐自己,况且他又不是汉献帝令诸侯,自己都已经造反了,为什么要干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所以,朱棣如果把建文帝活捉了,想都不用想,直接将他杀掉,以绝后患。顶多看着都是朱家人的面子上,让建文帝死的痛快一点。

(大明风华中的建文帝)


鹏正


如果用一般人的思想去推断这个问题,那当然是不会的,起码为人臣者不会明面的诛杀主子

朱棣起兵到胜利不过数年,这几乎算是个奇迹,一方面朱棣虽然是燕王,但是兵力仅仅只北平的数万嫡系部队,而朱允炆身为大明皇帝,拥有南北两京十八省所有的军队以及充足的粮饷供应,两者对比可谓天壤,然而朱棣最终却能直捣南京,灭亡建文,这是朱棣的幸运。

建文帝的自杀給了朱棣最好的称帝理由

假如朱棣活捉了建文帝,这就像当年曹操挟持汉献帝一样,且不说朱棣本身就是打着朱元璋《皇明祖训》清君侧的名义,既然君侧已清,弑君无疑会给人留下口实,而且当时的大明还有数支军队忠于建文帝,一旦杀之,那么建文帝的旧部一定会让燕王知道什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肯定会杀他,但是不会在当时就杀了他。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他称太祖有遗诏,不准各地的藩王进京奔丧。天下哪有父亲死了儿子不来奔丧的道理,于是建文帝就和各位叔叔之间的关系大为紧张。


后来为了削弱叔叔们的权势,建文帝又采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了削藩。朱棣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把朝廷的百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最后攻进了南京城。当朱棣带兵进入皇宫以后,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这时太监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身亡了,并从火堆里找出了一具尸体,指认说这就是建文帝。朱棣当时虚情假意的大哭一场,说自己只是想清理奸臣,并不是想让皇上死。

如果当时建文帝没有自焚而死,而被朱棣抓住了的话,按照朱棣的性格,他当时肯定不会要了建文帝的性命。当年朱棣按照《皇明祖训》,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理由起兵造反,他抓到建文帝以后,如果当时就杀死他,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朱棣肯定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过不了多久,建文帝就有可能是吃饭噎死,有可能是喝水呛死,也有可能是走路摔死,但肯定不是朱棣亲手杀死的,而且朱棣还会给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这就是争夺皇权的残酷性。


清悠初见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回答题主的提问,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朱允炆,会不会杀他?

我的答案是不会。

且不说朱棣起兵的名义是什么。作为同族血亲,朱棣如果活捉了朱允炆,那只能是软禁朱允炆一辈子。因为如果朱棣亲手杀了朱允炆,就得背上戕害血亲的骂名,何况朱允炆当时毕竟是正统的皇帝,还得背上弑君的骂名,在当时那种社会,这种毁坏纲常伦理的事,朱棣是不会做的。所以,只能软禁。

题主的提问已经回答了,现在来说说我的看法。

以朱棣的能力和智慧,想必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打下江山那一天,朱允炆还活着。

朱允炆如果活着,那么他就不能杀他。可是如果朱允炆不死,那么朱棣就会一直寝食难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只要朱允炆不死,就永远有可能会有人借朱允炆做文章向朱棣发难。如此一来,朱棣等于是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像朱棣这种有雄才大略的人,是不会给自己留一个这么大的麻烦的。

所以在朱棣进入皇宫的那一刻,他希望不再看到活着的朱允炆站在他的面前。

说实话,我一直不相信朱允炆还活着,我觉得所谓的朱允炆逃出海外都是朱棣有意放出的烟雾弹。

朱棣这一招实在是高明。皇宫大院一场大火,几具焦尸,搞的身份不明。连带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让你们自己猜去。

多么的高明,账都没法跟朱棣算!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相信朱允炆逃出了皇宫。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文史频道第97期建文帝之死

1399年,建文帝开始削蕃,燕王朱棣在北平被严密监视,精锐部队也被调到关外戍边。

朱棣不服建文帝的削蕃政策,起兵攻打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在经过4年的内战后,朱棣成功打进南京,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在皇宫中自焚

第二种,出家为僧

第三种,流亡海外

官方的说法是第一种,至于建文帝当时是生是死,恐怕连朱棣都不清楚。


假如在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还健在的话,会是什么结局呢。

笔者认为,朱棣不至于杀建文帝,因为在双方交战时,建文帝下令不许伤害自己的四叔。

朱棣心里肯定清楚,如果不是这道免死金牌,他早就横尸街头了。

再者说,朱棣也是老朱家的血脉,这种内部夺权的事情,没有必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建文帝清楚这一点,朱棣自然也心照不宣。


朱棣做了皇帝,最为可能的办法就是软禁建文帝。

因为毕竟这是自己的亲侄子,他不会心狠到真的杀了建文帝。

只是,在这段历史中,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并不多,真实性有待商榷。

建文帝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

因为在朱棣打进南京的那一刻,就代表着建文帝在这次内战中失败了。


更何况,朱棣做皇帝以后勤政爱民,成为了一个好皇帝。

即使朱允炆没死,也会对这位四叔心服口服。

—End—



冷月钩沉


谁敢断言朱棣没有活捉建文帝?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

朱棣当年起兵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所以光明正大的杀掉建文帝,肯定不可能。

不过,谁都知道,旗号是旗号,不代表真实目的。

明史当中记载的建文帝的最后时光,是“遂阖宫自焚”。把手下人都遣散了,然后关上宫门自焚而死。等到朱棣赶过去的时候,早就烧的面目全非,还需要人指认才行。

这样,朱棣就光明正大了。建文帝自己死了嘛,我没来得及救他……


这样吧,我们再猜测一下,城破之日另一种可能性。

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早已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怎么安排朱允炆?

所以,首先是要封锁出城的一切通道,严加盘查,决不能让朱允炆逃走(这可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其次,安排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城破之后第一时间进去,全力寻找朱允炆。

这支队伍一定接到了非常细致的任务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决不能让活着的朱允炆见到朱棣。

一旦活着的两人见面,朱棣就尴尬了。

所以,这支接到死命令的队伍,换上便衣第一时间冲入城内,直奔皇宫。此时宫内一片大乱,他们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

很快,找到了朱允炆。当然,朱允炆知道他们的大老板是谁,于是嚷嚷着要见朱棣,要当面问清楚朱棣是何居心?!

虽然活捉了朱允炆,但不能留活口。他们杀掉一批目睹此事的宫女太监,然后把朱允炆关进一处宫殿里,一把火烧掉了……

回去一报告朱棣,朱允炆自焚了!嗯,这是朱棣最满意的结果。


无论如何,朱棣必杀朱允炆,只不过自己不会亲自动手,而是制造“意外死亡”。

至于说有没有可能活捉朱允炆,然后逼他“让位”,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为,朱允炆只要活着,就是朱棣的心腹大患;朱允炆只要活着,就算是让位,自己也会受到质疑;朱允炆只要活着,那些异己分子,就一定会打着这个旗号闹腾。

只有朱允炆死了,才会安稳。

所以,朱允炆要么真的自焚了,要么就是被朱棣制造“意外”了。至于说朱允炆有没有逃出去,众说纷纭,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最后脑洞一个问题:如果当年汉献帝从曹丕手中跑了,来投奔刘备,刘备会怎么样?


七追风


脑洞大开,逻辑分析。为你讲解朱允炆与朱棣的“帝王之术”

其实历史可以这么有趣(囫囵阅读大概需要三分钟)



首先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就是放在历朝历代来看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皇帝。但好皇帝一般不是好人,一个好人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帝王。

首先我们要看建文帝对朱棣的态度。

南军第一任主帅耿炳文是太祖时期的老将,十分擅长守城。耿炳文在率大军去平定燕王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专门找耿炳文谈过话,其中最重点的一句就是:

“勿要使朕背负杀叔之名”。

这也是朱允炆找耿炳文谈话要交代的命令。

看似惠帝心慈手软念及亲情其实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①不要让我背负杀叔之名,免得人天下人和后世耻笑。

②就是要耿炳文在战场上就把朱棣解决了,然后拍拍屁股说 关我朱允炆什么事我已经仁至义尽了好吧。


而建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认为肯定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建文帝削藩时他的那么多叔叔都被他抄家,流放,甚至虐待致死,为什么朱棣在建文帝这儿就那么特殊呢?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建文帝一开始削藩时,朱棣以为不过是夺取兵权,让这些藩王当一个快活王爷罢了。当朱棣看到其他弟弟那些下场时。朱棣就明白了,这哪是削藩,这是削头啊!

不然朱棣也不会冒死夺取兵权甚至拿大宁地区作为酬劳雇佣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了。

那耿炳文是怎么做的呢?



耿炳文是按照其一做的,也就是按照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做的。与朱棣交战中真的不惜一切代价遵守这道“御令”

那么问题来了,以耿炳文这样的前朝老人真的就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当然不会,建文帝所作所为他又不是不知道。难道他耿炳文真的傻到以为你朱允炆会顾及亲情?

那耿炳文为什么还是遵照表面的意思做呢?

耿炳文不傻,你朱允炆不能背负杀叔之名,我耿炳文就能背负杀皇叔之名吗?毕竟我耿炳文是臣,你们是皇亲国戚。

就算我背负了杀明朝亲王之名日后你朱允炆能放过我?到时候还不是箩筐一甩帽子都扣我耿炳文头上了。

所以从耿炳文自己的角度考虑,懂,装不懂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结局!

如果建文帝被俘朱棣会不会杀朱允炆?

我想建文帝肯定不会被俘,因为他只能选择失踪和因乱而死。建文帝而“失踪”是对朱棣最好的结局。

结合朱棣“清君侧,靖国难”时期的种种作为和夺取帝王后对待惠帝朝前臣的作法来看朱棣绝对不会对他的亲侄子心慈手软。

《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

具体可查燕王扫北(北通碑,靖役之变期间)。
在朱棣攻取济南的时候铁铉死守济南,甚至把太祖朱元璋的灵位和画像立于城墙,效果立竿见影,朱棣只得绕道南下,日后再图济南。但也引起了朱棣的憎恨所,最后铁铉被虐待后凌迟处死 。期间“冀鲁豫”十室九空赤地千里。同时也开启了明朝第二次大移民。


而朱棣对待前朝大臣也是手段残忍;

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

可见朱棣为巩固统治绝对不会心慈手软,而明朝还真有心慈手软的皇帝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其结果就是英宗复辟 景帝先被废,后被杀。最是无情帝王家啊!好像有点扯远了。


当朱允炆出于劣势时成派人像朱棣乞和,却被“清君侧”的朱棣果断拒绝了。说明朱棣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认得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朱棣夺取大位后也废除了建文朝的年号,更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之后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对民间放出的消息是“皇帝猜测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名义上派郑和扬我国威,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实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帝王愚民在历朝历代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朱棣愚民是把天下百姓糊弄后还人天下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可谓是把愚民之术发挥的如火纯青。可见朱棣城府谋略比建文帝可不是高出一筹。退一万步说即使前几次真的是派郑和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又怎么会会大张旗鼓?要搜拿朱允炆还唯恐朱允炆不知道?这也说不过去。

以上就是就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文韬武略。

更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帝王之术!

很显然惠帝朱允炆在他四叔成祖朱棣面前依然是黄毛小儿。




而朱棣夺取帝王后,也不负众望。

军事上;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望海埚重创倭寇,永乐大阅兵。




政治上;加强削藩 ,清除异己。迁都北京,任用宦官监视天下,恢复锦衣卫,设立内臣和东厂加强皇权统治。

经济上;赋入盈羡,路不拾遗,斯民小康。

思想上 ;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同时巩固了政治稳定。

文化上;修编《永乐大典》

外交上;郑和六下西洋(永乐朝六次,宣德朝一次),万国来朝。同时给予女真人优惠政策也是明朝和建州女真的蜜月期。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记》

明成祖朱棣一朝时明朝达到巅峰。


后人颂扬永乐朝为“永乐盛世”。


清圣祖康熙帝赞其为“隆治唐宋”


同时朱棣也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


总结:勿笑说帝王无情,自古以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太祖成祖,圣祖世宗。这些凡是大有作为的帝王可有一个心慈手软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皇权的光芒笼罩的是你,你是否会心慈手软?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济州府一户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