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會殺了他嗎?

一德格天1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朱棣絕對不會活捉建文帝,就算活捉在朱棣進應天城那一天也必然讓其變成一具屍體,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朱棣起兵時,只想生存,只想保住他那一畝三分地,皇帝夢,他八輩子都不敢做!

朱棣在起兵之初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若有戰事,有朝廷諭令可以節制部分兵馬,大多也是以燕王三衛可用。但就這三衛兵馬,也因為建文帝即位後被收走,所以他在自己的大本營裡,實際上成為一個無兵馬錢糧的“四無”王爺,就連自己地頭的所有大小官員都變成建文帝的心腹,目的就是監視他這位燕王。

即位之年,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司,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

這種情況下,朱棣手頭可用之兵只有八百人而已,為了保命“令指揮使張玉、朱能等帥將士八百人入衛”,然而這樣依然打消不了建文帝的憂慮,於是人到中年的朱棣“佯稱狂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蘇”,為了保命,都開始裝瘋了,這個王爺當的也算可憐之極。

然而,在齊泰、黃子澄等窮酸腐儒的裹挾下,建文帝最終還是沒有放過他這位四叔,強行削藩,目的也是為了把朱棣往死路上逼,最終的目的,要把朱棣的影響力從這個世界上抹去。朱棣本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態度無奈的起兵了,打著“清君側之惡”的名義求存,求活。

建文帝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集全國之力打北平一隅,本應是信手拈來的勝利卻在三年後落得個國破家亡,自己生死不明的地步,這是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結果,充分說明了建文帝集團的愚蠢。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情況下朱棣加入活捉建文帝會怎麼處置?是直接殺掉還是挾天子以令天下?

直接殺建文帝后果會很嚴重。朱棣起兵本身就是求生存,他打的就是“清君側之惡”的旗號發動的這場靖難之役,此時殺建文帝容易,但謀反、弒君等古代最大最惡的名號分分鐘就會全部落在他頭上,讓他在史書上留下臭不可聞的名聲,朱棣顯然是不敢這樣做。

挾天子以令天下。言下之意必須要放過朱允炆,文臣武將都換成自己的心腹,朱棣自己做個幕後皇帝。這樣做靠譜嗎?顯然是風險無比巨大的。且不說建文帝皇帝的正統性,就手中實力而言,靖難成功的朱棣還是遠遠比不上建文帝的,如果再出現“衣帶詔”之類的事情,天下民意洶洶,勤王之軍馬上四起,朱棣到時候別說做幕後皇帝了,能有葬身之地就不錯了,所以這個險朱棣肯定不會冒。

殺不能殺,留不能留,該怎麼辦?其實朱元璋已經面臨過這樣的問題,也處理過類似問題。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奉為皇帝的小明王韓林兒應朱元璋之請南下,中途舟覆而死。《明史》記載:“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假如活捉了建文帝,朱棣面臨的情況與他爹何異?本著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之意,朱棣完全可以借鑑朱元璋的手段,讓其意外而死,患病而亡等等,還要表現出叔侄的情深意切。

所以說建文帝必須死!在正史中記載他是自焚而死,那說明他還有自知之明,他要是不自焚,恐怕他四叔會幫他自焚。

結語:自古皇家無親情,更何況這是你死我活的軍事暴力政治鬥爭,不管建文帝真的自焚或者苟活於世,朱棣必須要做到建文帝已死的宣傳效果,不然的話就意味著,無論從哪裡冒出來的人只要打著“建文帝”的名號就會形成正統皇帝非號召力,這恐怕也是朱棣不願看到的,依照朱棣政治水平,斷然是不會讓建文帝活著,給自己找這樣麻煩的。


望風瑟瑟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的“合法”依據,本來就是《皇明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是個霸道的皇帝,他生前為自己身後事考慮得可謂事無鉅細、殫精竭慮了。連兒孫叫什麼都規定好了的人。所以“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這是他起兵之時就定好的國策。他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了邊疆做起了塞王,以確保大明萬世穩固。並在身後規定了《皇明祖訓》,意思很簡單,大家都得按照“我說的辦”。不服氣的大家就想想明初“三大案”。想想胡惟庸、藍玉的結局。

但實際上對於吃瓜的大臣們而言,他們面臨的最大矛盾是,當建文帝朱允炆的做法與《皇明祖訓》相違背的時候,自己應該堅持什麼?

所以朱棣能夠得到南軍的“不殺之恩”,實際上並非是朱允炆的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滿朝勳貴和除建文帝心腹之外的大臣們,實際上都很“為難”,因為“削藩”有違當初朱元璋的“建藩”理念。而提出“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他的腰桿子並不粗,他在朝廷內沒有太深的根基,而此前他父親朱標的舊臣基本已被屠戮殆盡了。他究竟能不能強有力地擔起削藩的重任?其實大家都在觀望。

朱允炆的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如果適合朱元璋或者朱棣對手下人說。大家都很明確這個意思是什麼?那就是在戰場上,讓朱棣意外身亡。千萬別抓活的回來,讓朱允炆為難。很簡單的例子,小明王之死,朱元璋甚至都沒有說話;而解縉之死,朱棣只是輕飄飄問了一句,“解縉還活著?”

但是這句話從朱允炆嘴裡說出來之後,那就是“就事論事”的聖旨。放心,底下的將士們,更是認清了,自己打仗不能太拼命,你們叔侄倆隨時有可能握手言和,而到時候,我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靖難成功”之後,“朱允炆自焚”對朱棣而言並不是最佳結果。

在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屍體的情況下,朱棣公然宣佈,朱允炆燒死了,所以自己就要替朱允炆當皇帝去了。但是他的內心一直受到煎熬,因為他無法確定什麼時候,朱允炆又會突然出現,畢竟自己“靖難”的理由是“勤王”,也就是來幫助朱允炆,擺脫黃子澄、齊泰這兩個奸逆的。

這和漢景帝時期“誅晁錯”是一個邏輯。但此刻晁錯可誅,而主角朱允炆失蹤了。他怎麼能失蹤呢?他失蹤就是為了讓朱棣的餘生惴惴不安啊。

朱棣為了使自己更合法,曾經希望由方孝孺來給自己草擬即位詔書。因為方孝孺是讀書人,他非常忠貞於儒家法理秩序。所以朱棣面對這樣的人,必然是反受其辱。他好聲好氣地跟方孝孺講,自己是學“周公輔成王”。方孝孺立刻反問,那麼成王在哪裡?朱棣無奈,說,他死了。方孝孺說,成王死了,他的兒子呢?朱棣說,還小。方孝孺又說,成王的弟弟呢?反正方孝孺的意思誰都可以當,就是你朱棣不能當。朱棣急了,我們老朱家的事情,你多嘴多舌的,寫不寫詔書?不寫就殺了。

到了這個時候,朱棣就太被動了,他不知道民間究竟有多少像方孝孺一樣的人,所以他必須派人去找到朱允炆,不然這覺沒法睡安穩了。

那麼朱棣千方百計要找朱允炆幹嘛?“補個手續”,讓自己徹底合理合法。

朱棣找到朱允炆,是要殺了朱允炆,斬草除根嗎?非也。雖然朱棣是可以殺了朱允炆,但是殺了朱允炆實際上並不能夠解決自己現在的“危局”。如果自己殺了朱允炆,消息被傳出去,自己實際上就徹底違背的了《皇明祖訓》,成了徹底的逆賊了。朱標一脈沒有一個被殺,就是朱棣在力圖證明自己不是謀反。從這兩點來講,朱棣是不會去殺朱允炆的。那朱棣想找到朱允炆幹嘛呢?找他繼續回來當皇帝?天無二日啊。自己這麼拼命是幹嘛的?

其實朱棣是希望“補個手續”。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禪讓”手續。只有這個手續通過了,天下的讀書人才能服氣。等補完之後,朱允炆還是可以和自己的兒子一起守祖墳的。並且不但朱棣不會殺朱允炆,而且還會給他大量的土地和錢財。山陽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炒米視角


在筆者看來這是毫無懸念的一件事!

必然會殺他

在帝王的的世界是沒有絲毫親情的,這不是因為帝王沒有感情,而是屁股決定腦袋!

你既然已經坐到了那個位置還一天天的講究仁慈,那是幹啥了,是嫌棄自己帝王之位太穩固,覺著天下無敵,就不會有事,可以傳他個萬萬世了?

算了吧,皇位重來就是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想想當年的趙匡胤為什麼被他弟弟拿斧子砍了的吧,再往前一代聖天子李世民可也是囚父,殺兄才上的位,再往上楊廣可也是殺父才上的位置呀!

好遠的不說,說近的,皇位是不可以假他人之手的,比如你看後面那個英宗皇帝,為啥後來土木堡之後能再次君臨天下,幹倒于謙等人呢?

其實說白了;就是權利就是徹頭徹尾的一個毒品,吃一口,就想一直吃,而你想維持這種生活就必須幹翻所有威脅者!

建文帝必須死

建文帝為啥必須死呢?首先,你想啊,萬一哪天再出幾個道衍和尚啥的,再給你朱棣來一回靖難,這不是吃飽了撐的麼?

還有,當時建文帝可是南方土地基本都在手,北方也有控制的領土,只要他願意,才起雄兵百萬,也未可知啊,好吧,你和我說建文帝,沒機會起兵,那其他人來一次救駕總可以了吧?

總之,建文帝就是一個不安定的炸彈,而且是核武器級別的,稍有不慎,必然翻車,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幹掉他!


道盡風流事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如果建文帝被朱棣活捉到話,毫無疑問肯定會殺他,斬草除根斷道理誰不懂啊?再說了朱棣是造反的,會留著他?所以,必須要殺他。而現在熱播的《大明風華》中二龍相見,其實這只是編的,讓朱棣放下心病,真正的歷史的話,整個關於事件的人都會被滅口,連自己的孫子都不放過,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不就是例子嗎?李隆基一天殺三兒子,都是他至親骨肉,按常理他能下去手?但是,對於天下而言,都無足輕重。朱棣這個道理他不懂?最是無情帝王家。

(大明風華中朱棣造反成功)

而且當初建文帝撤藩就是要把朱棣往死裡逼,朱棣忍無可忍,接口“靖難”發動政變,再加上妖僧姚廣孝的的旁敲側擊,自然肯定不會留建文帝,只不過是為了叔侄情分,不會當時下手,只會在不經意的某天秘密死去,到底怎麼死的,其實大家都明鏡似的,但是不能說出來,這層窗戶紙不能捅破。而且,過去古人的思維和咱們不一樣,朱棣會傻到留建文帝以後積攢實力來討伐自己,況且他又不是漢獻帝令諸侯,自己都已經造反了,為什麼要幹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情,所以,朱棣如果把建文帝活捉了,想都不用想,直接將他殺掉,以絕後患。頂多看著都是朱家人的面子上,讓建文帝死的痛快一點。

(大明風華中的建文帝)


鵬正


如果用一般人的思想去推斷這個問題,那當然是不會的,起碼為人臣者不會明面的誅殺主子

朱棣起兵到勝利不過數年,這幾乎算是個奇蹟,一方面朱棣雖然是燕王,但是兵力僅僅只北平的數萬嫡系部隊,而朱允炆身為大明皇帝,擁有南北兩京十八省所有的軍隊以及充足的糧餉供應,兩者對比可謂天壤,然而朱棣最終卻能直搗南京,滅亡建文,這是朱棣的幸運。

建文帝的自殺給了朱棣最好的稱帝理由

假如朱棣活捉了建文帝,這就像當年曹操挾持漢獻帝一樣,且不說朱棣本身就是打著朱元璋《皇明祖訓》清君側的名義,既然君側已清,弒君無疑會給人留下口實,而且當時的大明還有數支軍隊忠於建文帝,一旦殺之,那麼建文帝的舊部一定會讓燕王知道什麼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感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肯定會殺他,但是不會在當時就殺了他。

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可他稱太祖有遺詔,不準各地的藩王進京奔喪。天下哪有父親死了兒子不來奔喪的道理,於是建文帝就和各位叔叔之間的關係大為緊張。


後來為了削弱叔叔們的權勢,建文帝又採用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了削藩。朱棣不滿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把朝廷的百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後攻進了南京城。當朱棣帶兵進入皇宮以後,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這時太監說,建文帝已經自焚身亡了,並從火堆裡找出了一具屍體,指認說這就是建文帝。朱棣當時虛情假意的大哭一場,說自己只是想清理奸臣,並不是想讓皇上死。

如果當時建文帝沒有自焚而死,而被朱棣抓住了的話,按照朱棣的性格,他當時肯定不會要了建文帝的性命。當年朱棣按照《皇明祖訓》,以“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的理由起兵造反,他抓到建文帝以後,如果當時就殺死他,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已經走到了這一步,朱棣肯定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過不了多久,建文帝就有可能是吃飯噎死,有可能是喝水嗆死,也有可能是走路摔死,但肯定不是朱棣親手殺死的,而且朱棣還會給他舉行隆重的葬禮。這就是爭奪皇權的殘酷性。


清悠初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回答題主的提問,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朱允炆,會不會殺他?

我的答案是不會。

且不說朱棣起兵的名義是什麼。作為同族血親,朱棣如果活捉了朱允炆,那隻能是軟禁朱允炆一輩子。因為如果朱棣親手殺了朱允炆,就得背上戕害血親的罵名,何況朱允炆當時畢竟是正統的皇帝,還得背上弒君的罵名,在當時那種社會,這種毀壞綱常倫理的事,朱棣是不會做的。所以,只能軟禁。

題主的提問已經回答了,現在來說說我的看法。

以朱棣的能力和智慧,想必他最不願看到的就是打下江山那一天,朱允炆還活著。

朱允炆如果活著,那麼他就不能殺他。可是如果朱允炆不死,那麼朱棣就會一直寢食難安。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只要朱允炆不死,就永遠有可能會有人借朱允炆做文章向朱棣發難。如此一來,朱棣等於是給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像朱棣這種有雄才大略的人,是不會給自己留一個這麼大的麻煩的。

所以在朱棣進入皇宮的那一刻,他希望不再看到活著的朱允炆站在他的面前。

說實話,我一直不相信朱允炆還活著,我覺得所謂的朱允炆逃出海外都是朱棣有意放出的煙霧彈。

朱棣這一招實在是高明。皇宮大院一場大火,幾具焦屍,搞的身份不明。連帶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讓你們自己猜去。

多麼的高明,賬都沒法跟朱棣算!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不相信朱允炆逃出了皇宮。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文史頻道第97期建文帝之死

1399年,建文帝開始削蕃,燕王朱棣在北平被嚴密監視,精銳部隊也被調到關外戍邊。

朱棣不服建文帝的削蕃政策,起兵攻打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


在經過4年的內戰後,朱棣成功打進南京,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下落,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在皇宮中自焚

第二種,出家為僧

第三種,流亡海外

官方的說法是第一種,至於建文帝當時是生是死,恐怕連朱棣都不清楚。


假如在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還健在的話,會是什麼結局呢。

筆者認為,朱棣不至於殺建文帝,因為在雙方交戰時,建文帝下令不許傷害自己的四叔。

朱棣心裡肯定清楚,如果不是這道免死金牌,他早就橫屍街頭了。

再者說,朱棣也是老朱家的血脈,這種內部奪權的事情,沒有必要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建文帝清楚這一點,朱棣自然也心照不宣。


朱棣做了皇帝,最為可能的辦法就是軟禁建文帝。

因為畢竟這是自己的親侄子,他不會心狠到真的殺了建文帝。

只是,在這段歷史中,關於這段故事的記載並不多,真實性有待商榷。

建文帝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已經無關緊要。

因為在朱棣打進南京的那一刻,就代表著建文帝在這次內戰中失敗了。


更何況,朱棣做皇帝以後勤政愛民,成為了一個好皇帝。

即使朱允炆沒死,也會對這位四叔心服口服。

—End—



冷月鉤沉


誰敢斷言朱棣沒有活捉建文帝?

(影視劇中的建文帝)

朱棣當年起兵打的旗號是“清君側”,所以光明正大的殺掉建文帝,肯定不可能。

不過,誰都知道,旗號是旗號,不代表真實目的。

明史當中記載的建文帝的最後時光,是“遂闔宮自焚”。把手下人都遣散了,然後關上宮門自焚而死。等到朱棣趕過去的時候,早就燒的面目全非,還需要人指認才行。

這樣,朱棣就光明正大了。建文帝自己死了嘛,我沒來得及救他……


這樣吧,我們再猜測一下,城破之日另一種可能性。

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早已考慮到一個關鍵問題:怎麼安排朱允炆?

所以,首先是要封鎖出城的一切通道,嚴加盤查,決不能讓朱允炆逃走(這可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其次,安排一支值得信賴的隊伍,城破之後第一時間進去,全力尋找朱允炆。

這支隊伍一定接到了非常細緻的任務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決不能讓活著的朱允炆見到朱棣。

一旦活著的兩人見面,朱棣就尷尬了。

所以,這支接到死命令的隊伍,換上便衣第一時間衝入城內,直奔皇宮。此時宮內一片大亂,他們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

很快,找到了朱允炆。當然,朱允炆知道他們的大老闆是誰,於是嚷嚷著要見朱棣,要當面問清楚朱棣是何居心?!

雖然活捉了朱允炆,但不能留活口。他們殺掉一批目睹此事的宮女太監,然後把朱允炆關進一處宮殿裡,一把火燒掉了……

回去一報告朱棣,朱允炆自焚了!嗯,這是朱棣最滿意的結果。


無論如何,朱棣必殺朱允炆,只不過自己不會親自動手,而是製造“意外死亡”。

至於說有沒有可能活捉朱允炆,然後逼他“讓位”,可能性幾乎為零。

因為,朱允炆只要活著,就是朱棣的心腹大患;朱允炆只要活著,就算是讓位,自己也會受到質疑;朱允炆只要活著,那些異己分子,就一定會打著這個旗號鬧騰。

只有朱允炆死了,才會安穩。

所以,朱允炆要麼真的自焚了,要麼就是被朱棣製造“意外”了。至於說朱允炆有沒有逃出去,眾說紛紜,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


最後腦洞一個問題:如果當年漢獻帝從曹丕手中跑了,來投奔劉備,劉備會怎麼樣?


七追風


腦洞大開,邏輯分析。為你講解朱允炆與朱棣的“帝王之術”

其實歷史可以這麼有趣(囫圇閱讀大概需要三分鐘)



首先毫無疑問,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優秀的皇帝,就是放在歷朝歷代來看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皇帝。但好皇帝一般不是好人,一個好人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帝王。

首先我們要看建文帝對朱棣的態度。

南軍第一任主帥耿炳文是太祖時期的老將,十分擅長守城。耿炳文在率大軍去平定燕王之前建文帝朱允炆專門找耿炳文談過話,其中最重點的一句就是:

“勿要使朕揹負殺叔之名”。

這也是朱允炆找耿炳文談話要交代的命令。

看似惠帝心慈手軟念及親情其實這句話有兩個意思;

①不要讓我揹負殺叔之名,免得人天下人和後世恥笑。

②就是要耿炳文在戰場上就把朱棣解決了,然後拍拍屁股說 關我朱允炆什麼事我已經仁至義盡了好吧。


而建文帝到底是怎麼想的,我認為肯定是第二種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建文帝削藩時他的那麼多叔叔都被他抄家,流放,甚至虐待致死,為什麼朱棣在建文帝這兒就那麼特殊呢?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建文帝一開始削藩時,朱棣以為不過是奪取兵權,讓這些藩王當一個快活王爺罷了。當朱棣看到其他弟弟那些下場時。朱棣就明白了,這哪是削藩,這是削頭啊!

不然朱棣也不會冒死奪取兵權甚至拿大寧地區作為酬勞僱傭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了。

那耿炳文是怎麼做的呢?



耿炳文是按照其一做的,也就是按照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做的。與朱棣交戰中真的不惜一切代價遵守這道“御令”

那麼問題來了,以耿炳文這樣的前朝老人真的就理解不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當然不會,建文帝所作所為他又不是不知道。難道他耿炳文真的傻到以為你朱允炆會顧及親情?

那耿炳文為什麼還是遵照表面的意思做呢?

耿炳文不傻,你朱允炆不能揹負殺叔之名,我耿炳文就能揹負殺皇叔之名嗎?畢竟我耿炳文是臣,你們是皇親國戚。

就算我揹負了殺明朝親王之名日後你朱允炆能放過我?到時候還不是籮筐一甩帽子都扣我耿炳文頭上了。

所以從耿炳文自己的角度考慮,懂,裝不懂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結局!

如果建文帝被俘朱棣會不會殺朱允炆?

我想建文帝肯定不會被俘,因為他只能選擇失蹤和因亂而死。建文帝而“失蹤”是對朱棣最好的結局。

結合朱棣“清君側,靖國難”時期的種種作為和奪取帝王后對待惠帝朝前臣的作法來看朱棣絕對不會對他的親侄子心慈手軟。

《邢臺縣志》記載,“靖難兵起,傳檄徵響,秀(邢臺地方官方秀)抗不應”。由於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軍隊連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極大憤怒。於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殘無人道地屠殺百姓,即所謂“燕王憤甚,燕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南宮縣誌*兵事篇》)。另外戰爭期間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劇減少。史書上記載“青燐白骨,怵驚心目”,“長淮以北則鞠為草莽”。當時景狀之慘,可想而知。

具體可查燕王掃北(北通碑,靖役之變期間)。
在朱棣攻取濟南的時候鐵鉉死守濟南,甚至把太祖朱元璋的靈位和畫像立於城牆,效果立竿見影,朱棣只得繞道南下,日後再圖濟南。但也引起了朱棣的憎恨所,最後鐵鉉被虐待後凌遲處死 。期間“冀魯豫”十室九空赤地千里。同時也開啟了明朝第二次大移民。


而朱棣對待前朝大臣也是手段殘忍;

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

可見朱棣為鞏固統治絕對不會心慈手軟,而明朝還真有心慈手軟的皇帝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其結果就是英宗復辟 景帝先被廢,後被殺。最是無情帝王家啊!好像有點扯遠了。


當朱允炆出於劣勢時成派人像朱棣乞和,卻被“清君側”的朱棣果斷拒絕了。說明朱棣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認得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朱棣奪取大位後也廢除了建文朝的年號,更把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

之後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對民間放出的消息是“皇帝猜測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名義上派鄭和揚我國威,和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其實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帝王愚民在歷朝歷代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朱棣愚民是把天下百姓糊弄後還人天下人以為自己很聰明。可謂是把愚民之術發揮的如火純青。可見朱棣城府謀略比建文帝可不是高出一籌。退一萬步說即使前幾次真的是派鄭和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又怎麼會會大張旗鼓?要搜拿朱允炆還唯恐朱允炆不知道?這也說不過去。

以上就是就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文韜武略。

更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帝王之術!

很顯然惠帝朱允炆在他四叔成祖朱棣面前依然是黃毛小兒。




而朱棣奪取帝王后,也不負眾望。

軍事上;五徵漠北,南征安南,望海堝重創倭寇,永樂大閱兵。




政治上;加強削藩 ,清除異己。遷都北京,任用宦官監視天下,恢復錦衣衛,設立內臣和東廠加強皇權統治。

經濟上;賦入盈羨,路不拾遺,斯民小康。

思想上 ;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同時鞏固了政治穩定。

文化上;修編《永樂大典》

外交上;鄭和六下西洋(永樂朝六次,宣德朝一次),萬國來朝。同時給予女真人優惠政策也是明朝和建州女真的蜜月期。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記》

明成祖朱棣一朝時明朝達到巔峰。


後人頌揚永樂朝為“永樂盛世”。


清聖祖康熙帝贊其為“隆治唐宋”


同時朱棣也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總結:勿笑說帝王無情,自古以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太祖成祖,聖祖世宗。這些凡是大有作為的帝王可有一個心慈手軟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皇權的光芒籠罩的是你,你是否會心慈手軟?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濟州府一戶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