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朱棣皇帝要杀掉解缙呢?

刘鹏1酒店管理


解缙在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时期被誉为大明第一才子,后官居内阁首辅,还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是当时文官集团的领袖人物。

解缙被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即永乐年间的皇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争夺皇位继承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解缙是文官集团领袖,自然是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甚至于当初朱棣确定朱高炽为皇太子都有解缙的一份功劳,主要就是他在朱棣犹豫不决时说了那句:“好圣孙”,也因此,他被朱高煦一党恨之入骨。

永乐八年,朱高煦构陷解缙:“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解缙当时是外官,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时候跑去见太子,文官领袖和太子勾结?想干什么?很容易引起朱棣的误会,朱高煦也成功的抓住了这个把柄,结果:“帝震怒,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

永乐十三年,也就解缙已经被关押了五年后,一次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汇报工作,主要是告诉他还有哪些重臣还在关押中,朱棣看见解缙的名字后来了一句:“缙犹在耶?”,纪纲一听这话,回去后就把解缙灌醉,然后大冬天的脱去衣服丢在雪地中,活活的把他冻死。

解缙的死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朱棣随口一问,并没有打算让他死,但纪纲却借这句话擅自做主干掉了解缙,因为纪纲是属于汉王朱高煦一党的,早就想杀掉他,但解缙这样的读书人领袖他可不敢随便杀,正好朱棣有了怎么一句无头无尾的话,可以加以利用,如果误会了,朱棣问起来,也可以遮掩过去。

另一种可能就是朱棣有意干掉解缙,所以用这句话提醒纪纲,朱棣曾杀过一个“读书人种子”方孝孺,他知道杀掉这么个人的后果,所以不能亲自下命令,让纪纲自己去领会,将来因为政治需要,要给解缙平反,也可以拿纪纲背锅,朱棣本人可以轻松的置身事外。

如果是后一种可能,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干掉解缙?也很简单,朱棣当时对皇太子朱高炽不放心了,在永乐十三年之前,朱棣已经两次亲征蒙古,把国内的事都交给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把纷杂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让自己在群臣中间的威望大涨,这让朱棣感觉到了威胁。

朱棣前两次出征蒙古并没有达到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因此还准备第三次出征,依旧需要把国内的事务交给朱高炽,他害怕在文官集团支持下又威望极高的朱高炽在他身后捣鬼,皇权的警惕性让他必须警告朱高炽和文官集团,但又不能亲口说杀解缙,所以搞了一句模拟两可的话出来,鼓动纪纲下手。

解缙到底是纪纲借机下手还是朱棣鼓动下手?其实谁也无法证明,但他因为被卷进皇储之争而被杀却是肯定的,不管是哪一种理由,以解缙的名望,他都是必须要被干掉的对象,卷得最深,也最有可能出头帮助朱高炽登位,他不死谁死?


孤寡老人讲历史


被冠以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之死源于不当臧否皇子,死后享大名多为世人“急公好义”、文人创作追求“意象冲突”所致,但无论如何,看到被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朝倚为枢臣疆寄,“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的解缙,在无有悖反纲常名教、君臣伦理行为的情况下,被下狱治罪,并惨死在冰雪中,总是感觉有点气愤、有些不平,这是所有怀有恻隐之心之人的正常心里反应,朱棣可气可恨,解缙可惜可怜。时至如今,正义的挞伐和道德的谴责固然重要,但从以史为镜和借鉴意义而论,理性分析的力量和益处大大强于感情的宣泄。

第一,解缙的死是被残酷无人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朱姓皇帝畸形心理造成的。以上听起来好像是官话,大而概之,其实不然。承元制的明朝,做了三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根本性改变。一是由君臣尊卑化变为主奴化。二是把地方郡县两级变为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三是中央管理机构整合走了地方政权机构治理相反的路子,取销了宰相制,打碎了三省六部结构,各个机构互不统制,散落一朝。这三项制度和变革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曲君伸天下”、“亲贵合一”、“君臣共治”的传统,一下子将中央和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里,皇权高炽,“惟以一人治天下”。臣民参与朝政、参与治理的权利全部被强行剥夺,不管你是何人何职位,被迫只能做顺从的执行者,闭嘴的赶路者。解缙自侍才高受宠,试图以忠心名义碰触专制高压线,不受惩罚才怪,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

第二,解缙具备了做忠臣的一切品质,做能臣的全部条件,但是他却成为了朝廷的罪臣。原因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外,还在于解缙教条的理解、僵化的执行了儒家纲常名教和圣贤教诲,试图依仗诗书才学、忠义之道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而没有真正认清封建专制社会的残酷本质,相比天才而言,皇帝更喜欢奴才,这就是在封建专制时代小人屡屡得势,君子饱受打击、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并不比解缙聪明,这些道理或许烂熟于心或不屑理会,倘若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说不定还不如解缙处理的好呢?他的命运,正如曾国藩所说“人意居半”,“天意居半”。

文明建设,智者有责!





徐大乎


解缙之所以被朱棣杀害,主要还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极度不成熟,从而深陷最危险的政治旋涡——立储之争当中,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惨死在冰天雪地当中。

解缙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在洪武、建文两朝并未得到重用,朱元璋虽然很认可解缙的才学,但是觉得他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因此让他回家修身养性了八年,后来朱元璋驾崩,解缙通过自己的投机钻研,虽然回朝做了官,但建文帝朱允炆对这个大才子依然不感冒,因此一直未得到重用。

直到朱棣靖难成功,登上帝位之后,解缙才真正得到重用,在他的带领下,包罗万象的《永乐大典》得以问世,他还被朱棣任命为了首任内阁首辅,参预机务,明朝内阁制度也由此开始。如果一切到此为止,那也算是皆大欢喜,得以善终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接下来他就慢慢卷入了立储之争当中,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我们都知道,朱棣一开始确实是想立和他一样英明神武的次子朱高煦为储君的,但是解缙却坚持立皇长子朱高炽,并说道:

"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虽然最终朱棣听从了解缙的建议,立了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已经开始对他心生反感。

而这样的一个结果,还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得罪了朱高煦,从此,朱高煦对他怀恨在心,永乐四年,在他的诬陷之下,解缙被贬到南方当地方官去了。

朱棣最终对解缙爆发是在永乐八年。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但这事被朱高煦获知后就大做文章,借机进谗言道: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这正好触到了朱棣敏感的神经,觉得解缙趁自己外出,私自结交太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最终令锦衣卫以“无人臣礼”之罪将解缙逮捕入狱。

解缙就这样被关了五年,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报犯人材料时,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于是就说了一句至解缙于死地的话:

“缙犹在耶?”(意思是解缙还在吗?言外之意就是解缙怎么还活着?)

纪纲马上会意,于是就到牢房中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到雪地里埋起来,最终惨死,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可怜一代大才子,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妻离子散的下场,怪就该他在政治上极度不成熟,还卷入了自古以来最危险的政治旋涡——立储之争当中!


聊史论今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好直言遭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歲。

那麼朱棣為何一定要杀解缙呢?

第一:解缙耿直,犯顏直谏。在朱元璋面前进言《太平十策》,攻击兵部,遭贬。

後來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谏,使朱棣惱火。終因激烈上疏汉王朱高煦越礼之事,惹火朱棣,最终导致被贬,遭難。

第二:卷入皇储之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立为太子,但朱棣却宠信朱高煦,因此犹豫不决,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無宁日,前朝事可为明鉴。”明確告訴朱棣应立嫡长子,如果废长立幼,开此先例,后患无穷。可以看出解缙的意見支持立长。朱棣听后犹豫不决,解缙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棣一听,疑虑顿失,朱棣雖不赏识兒子,但卻喜欢孫子朱瞻基。于是,朱棣決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让解缙草诏,以告天下。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不巧朱棣出差在外,私自去見太子朱高炽燒冷灶,拉關係,結果犯了大忌!之前解缙幫朱高炽是以臣子的立场为社稷着想,立场上是中立的。但私下见太子,则表明解缙与太子私下拉關系,此乃君主大忌讳,朱棣多疑:当年支持立長子為太子,有私心,搶奪从龙之功!即便覲見太子,為何不光明正大地去见?史记记载“缙谒皇太子而还”,显然解缙是私下去见的。这种情况惹朱棣恼火,立即把解缙下诏狱。

  解缙自從入狱,并没有消沉,而是怀着希望待變。苦等5年,换来的依然是死亡。就这样,解缙被冤杀!


華町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人墨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等等等,大家都很有才,也很有名,排名很难分先后。然而,明朝是个例外,因为有个人,在史学界被公认为明朝第一大才子,这个人就是解缙。

解缙,洪武二年出生,自幼聪颖绝伦,有神童之誉。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

初入官场的解缙,仗义执言,针砭时弊,以天下为己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屡次被贬。在这样的遭遇中,解缙敛去了书生意气,开始变得圆滑世故。

靖难之役,朱棣入主南京。为了笼络人心,必然要树立几个典型。方孝孺不肯合作,被灭了十族。此时的解缙看到了机会,作为读书人的代表,他第一时间投靠了朱棣,成为了朱棣身边的红人。朱棣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上天让解缙来到我身边,真是对我的厚爱!

解缙之所以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那是因为他真的很有才学。作为朱棣钦点的首席编辑,统筹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多次受到嘉奖。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随便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悟。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老老实实做一些文化人该做的事,解缙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以为自己书读的好别的事也肯定是把好手的想法害了解缙。他不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偏偏遇到的还是朱棣这样千载难逢的老狐狸,更要命的是,还参与到了夺嫡之争这样最敏感的国家大事上。

历来,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都很复杂,皇帝要保证自己绝对的统治力,而太子要保证老子早点归西自己好尽快继承大统。解缙就是在这时候插了一脚进来,站到了朱高炽一边,帮助朱高炽稳固太子之位。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朱棣的法眼,老朱想,我还没死了,就开始打我儿子的注意,这是对我有二心啊。再加上由于解缙帮助朱高炽的做法太显眼,自然又得罪了觊觎皇位的另一个皇子朱高煦,这样一来,朱高煦煽动朱棣身边的人煽风点火,没多久,解缙就被朱棣彻底抛弃,下入昭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立马领会到朱棣的意思,命人为解缙送酒,等解缙喝醉后拖到了冰天雪地中,一代才子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收手哲燕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得罪了“小人”明成祖朱棣次子高煦。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成祖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原来,明成祖很喜欢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于是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以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成祖为此震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纲一贯草菅人命,深为解缙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黑子爱篮球


朱棣杀1解缙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涉足于太子的问题,这是人君大忌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当时恰逢朱高炽带领明朝大军讨伐安南,解缙上疏劝阻,朱棣不听。随后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县。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正统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下诏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死后,朱高煦谋反被诛灭;安南屡次谋反,明朝设置郡县不久最终也被迫撤销,这些均如解缙生前所言发生。


月夜羽夕


伴君如伴虎

解缙纵集才华于一身

旷世文采

可惜情商不高不谙人事

千不该万不该

干涉皇家帝王内政家务事

明成祖朱棣

以藩王起家

靖难之役

直入南京

赶走了亲侄儿朱允炆

黄袍加身开启永乐时代





摆渡历史君


解缙历经三朝,官至内阁大学士,才华非常出众,这样的人才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厄运,要从他被卷入宫闱的争斗说起。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熙和三子朱高燧。相比较而言,朱高熙和朱高燧能征善战,军功显赫,更得朱棣的喜爱。于是,朱棣起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表示极力的反对,在朱棣还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补充了一句“好圣孙”,朱棣才下定决心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原来朱棣虽不喜欢朱高炽,但很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小小年纪就卓尔不群,所以朱棣也希望这个孙子以后能光大祖宗基业。朱高熙和朱高燧得知这件事后,非常痛恨解缙,就此结下了梁子。

然而,朱高炽做了太子之后,做事却常常不合朱棣的心意,而朱高熙受到朱棣的宠爱却越来越多。解缙就向朱棣进言,指出朱高熙有争储的野心,朱棣则认为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亲情,朱高熙也乘机诬陷解缙,结果解缙被贬到广西任布政使参政。

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好朱棣北征不在京城,于是他去拜见太子朱高炽,没有等到朱棣回京就返回了。这下被怀恨在心的朱高熙抓住了把柄,说他觐见太子却不等皇上,“无人臣礼”,还添油加醋说与太子往来私密,必有阴谋。朱棣听后非常生气,就将解缙逮捕下狱。

1415年,朱棣在囚犯的册籍中看到解缙的名字,说了句“缙尤在耶?”言语中流露怜惜之意。朱高熙听说后,害怕朱棣重新任用解缙,于是秘密将解缙灌醉,然后把他埋到积雪中,活活冻死。

就这样,解缙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悲惨地结束了一生。


历史小师妹


朱棣杀解缙,完全是忌才。

他向解缙下套,向解缙征求立储的意见,然后以“意欲”干涉立储为由,把解缙下狱,后令人把解缙灌醉醉,用堆雪把解缙闷死。旷世奇才解缙,就这么死于不明不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