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希特勒德國為何非要進攻蘇聯?不打不行嗎?

普天行


希特勒並不是成吉思汗,他的陰謀註定會失敗!德國進攻蘇聯最主要的原因是奪取蘇聯廣闊的土地和戰略物資。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突然以閃電戰突襲蘇聯,蘇德戰爭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主戰場,非常的慘烈。那麼,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為什麼非要進攻蘇聯,可以避免嗎?小雪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德國是二戰中軸心國的核心,要想讓納粹稱霸世界,蘇聯這個龐讓大物必須掃除,且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受到歐美各國的仇視,進攻蘇聯就是必然之舉,只是時間問題

據史書記載,1939年8月23日,社會主義蘇聯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沒有想到的是,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以閃電戰,陸海空全面發動對蘇聯的進攻,由此,蘇德戰爭爆發。

那已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還要發動對蘇戰爭呢?對於納粹黨能講道理嗎!在希特勒宣佈就職的時候,蘇德戰爭就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題。德國因為經濟蕭條,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在他看來,社會主義蘇聯是眼中釘、肉中刺,先滅波蘭,再突襲蘇聯,這個戰略早已經在希特勒的腦袋裡醞釀了。

其實,在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就已經得知了德國要進攻蘇聯的情報,但是為什麼在前期還是一敗塗地?

  • 大清洗運動,給蘇聯的全國軍民蒙上了一層陰影

  • 戰略預判不足,沒有做好戰略防禦

  • 德軍裝備的精良、人數眾多,這也是客觀事實

如果希特勒納粹德國不進攻蘇聯,他就不能和日本、意大利等軸心國一起,達成統治世界的願望,還會給日本帶來空前危及

據史料記載,1939年9月1日,德國聯合蘇聯入侵波蘭,這也拉開了德國侵略擴張的序幕,波蘭在苦苦堅持36天后,以被滅國的結局而告終。

此後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烏克蘭、白俄羅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幾十個國家均未能逃脫其魔掌,陸續被德軍佔領。

客觀上來說,歐洲已經變成了法西斯的世界,而唯一與之一戰的超級大國就是蘇聯。德國怎麼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放眼世界,德日意的戰火已經席捲了世界,如果日本在亞洲再遭到蘇聯的進攻,那麼,納粹集團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我們回眸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珍愛和平。納粹德國給包括蘇聯在內的很多國家帶去了傷害,這種傷害短時間無法癒合,我們只有以史為鏡,才能不負前世之恩!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從後來者的眼光來看,德國在1941年選擇進攻蘇聯無疑是二戰期間所犯的最致命的戰略錯誤,它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相信如果再讓希特勒選擇一遍的話,他一定不會進攻蘇聯,至少在1941年不會,在沒有打敗英國前不會進攻蘇聯。除非蘇聯已經在1941年做好進攻德國的準備,軍事形勢迫使德國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佔據戰爭主動權。然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可以確定,蘇聯絕對不可能在1941年進攻德國,到1942年這一可能性也非常小,德國並不存在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的情況,而導致其不得不使用武力消除這一威脅。



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一直到1941年5月之前蘇聯都從來沒有制定關於入侵德國的任何作戰計劃,所有的計劃都是基於蘇聯受到別國入侵而進行戰略防禦的出發點而考慮的。只是在5月中旬,介於德國入侵蘇聯的跡象已經越大明顯,蘇軍總參謀部才緊急制定了一個有限的進攻計劃,旨在“先發制人”的進攻集結于波蘭東部的德軍,打亂進攻德軍的戰略展開,破壞德軍的進攻計劃,進攻規模和目標都侷限在中歐附近,遠算不上是針對德國的全面入侵計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雷雨”計劃。從軍事角度來看,蘇聯要想對德國發起全面的進攻,至少也要等到蘇軍完成全面的戰爭總動員才能具備深遠進攻的能力,而以當時蘇軍的動員速度來看,至少要到1942年以後才能完成,1941年是絕無可能發起全面進攻的。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涉及到政治因素,那就是即便蘇聯在1942年完成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它會選擇進攻德國嗎?我們假使即便德國不入侵蘇聯,日本也會照舊在遠東進攻美國,從而導致英國和美國結成同盟。蘇聯要選擇和英國和美國結盟並進攻德國實在是一件無利可圖的選擇,因為英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1942年在歐洲開闢新的地面戰線,這意味著只能靠蘇聯自己對付德國強大的陸軍,甚至可能還要加上在遠東的日本陸軍,這相當於蘇聯軍隊完全是給英美當槍使了,精明的斯大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這樣的選擇。而且英美同樣對蘇聯的蘇維埃政權不抱好感,它們結成的同盟是不穩固的,斯大林不會為了英美的利益而流蘇聯人的血。


如果德國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蘇聯也幾乎不可能主動進攻德國,除非德國出現極為不利的處境,如英美盟軍已經開闢了地面戰線並重創德國陸軍,那麼蘇聯絕不會以一己之力單獨對抗軸心國同盟。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蘇聯繼續保持中立,看軸心國同盟和英美同盟之間展開對決,然後待其一方出現顯著優勢時,蘇聯及時的加入其同盟,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這樣蘇聯既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利益,自身受損也較小,不用擔心遭到全世界的反蘇進攻,就像在波蘭戰役中那樣。


戰略論


不打還真的不行。

1939年8月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德國丟開後顧之憂,對波蘭開戰,隨後逆時針攻擊挪威、最後進攻比荷法,一個月時間就擊敗了法國,成為事實上的歐洲大陸霸主。

侵波戰爭:



但此時英國拒絕和談,所以德國於1940年6月發起不列顛戰役,試圖逼迫英國退出戰爭(英國地理條件與海軍優勢導致德國暫時無法登陸英國,只能寄希望空襲和潛艇能夠粉碎英國繼續堅持戰爭的信心)。



正因為如此,美國立即改變了對德態度,而此前——法國1940年5月投降,美國總統和斯大林一樣,致電希特勒表示祝賀。

美參議院討論租借法案:



美國也就明確啟動租借法案,對英國提供海量的物資、裝備、糧食等支援,以便於英國能繼續對德作戰。

二戰初期歐洲局勢:



美國當然不能再繼續等待,倘若德國有充足的時間,對歐洲並不遜色甚至超過美國的工業科技與人力資源完成整合。那時候,再面對一個六七億人口的強悍歐洲合眾國(雖然過後肯定會分裂下去),別說普通美國人,就連資產階級和美國政府都只能跪了。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簽署:



顯然,羅斯福擺明了想再現一戰策略,等歐洲互相殘殺得差不多,再加入弱勢一方以攫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一戰如此,二戰依舊如此,招式雖老,有效就好。

二戰美軍入伍士兵體檢:



不能否認的是,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當天,美國政府就啟動了緩慢(不想太早刺激歐洲)但堅定的擴軍備戰計劃。至1941年12月6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僅陸軍就已自16.5萬常備軍擴張到近180萬。備戰計劃的核心人物是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



希特勒也不是傻子啊。當然判斷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即將加入戰爭,而美國的敵人,九成九都只能是德國。

德國已騎虎難下。英國拒絕和談,美國在磨刀霍霍,而蘇聯也在不斷強化戰爭準備。

尤其是蘇聯,利用德國進攻歐洲的機會,不僅瓜分波蘭,還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與德國的東部控制區完全接壤。

蘇德戰爭前局勢:



且不說蘇聯是否有所謂大雷雨計劃,即便是沒有,等美國做好戰爭準備,百分之一百會立即與蘇聯英國合夥,對德國進行全面圍剿(而依舊沒有整合歐洲工業與人力資源的德國,失敗只會比歷史上更快)

所以,希特勒下定決心,以全面進攻方式突擊蘇聯,打斷其戰爭準備工作,剝奪蘇聯歐洲部分的工業能力,奪取烏克蘭的糧倉及廣袤土地上的自然資源,力爭逼迫蘇聯政府投降或最低驅逐到亞洲去,從而令其喪失反抗能力,基本解除來自德國東部的威脅。然後再穩定與消化歐洲的工業能力,最終迎戰美國。



其實,所謂意識形態及歷史仇怨,在希特勒看來遠不如第三帝國的生存與發展更重要。只是德國已經沒有時間了,必須執行對蘇作戰。


四川達州


希特勒為什麼要攻打蘇聯,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一、德國的戰略是制霸歐洲,那麼必須要清除蘇聯在歐洲的存在。

一山不容二虎,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我行我素,但打波蘭還要和蘇聯平分土地。1941年德國佔領卡廷森林時,還被蘇聯誣陷殺害戰俘,其實最後史料都證明波蘭的2萬戰俘都是被蘇聯坑殺的,這就是有名的“卡廷大屠殺”。德國要稱霸歐洲,蘇聯就是一根眼中刺,肉中釘,不得不撥。


在歷史上很多人強調是意識形態問題,其實不存在。德國進攻蘇聯,根本還是要直接或間接控制蘇聯,如果打勝也是會像法國那樣建立一個傀儡政權,至於XX主義的,有誰在乎呢,只要聽話就好。

二、德國在歐洲橫掃千軍的時刻,蘇聯也沒有閒著,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我們看1938年-1941年期間,這兩個國家都在忙什麼呢?

德國的行動:

1938年3月,德國佔領奧地利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國擊潰波蘭,佔領波蘭西部

1940年4月,德國攻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1940年6月,德國佔領法國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

蘇聯的行動:

1939年9月,蘇聯入侵波蘭,佔領波蘭東部

1940年3月,蘇聯入侵芬蘭,並強搶其1/10國土

1940年6月,蘇聯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到1940年底為止,歐洲基本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了,以波蘭為界,雙方的擴張都到了一個極限。

如果說德國是在歐洲大陸上放火,蘇聯就是在趁火打劫摘桃子,這樣德國人能高興的起來麼?

三、蘇聯在蘇芬戰爭中表現出的水準,顯示蘇軍戰鬥力不高,德國完全可以戰而勝之。

1939年11月26日,蘇聯找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蘇軍在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戰果卻讓人大吃一驚。蘇軍54萬人VS芬蘭20萬人,結果蘇軍傷亡20萬人,芬蘭傷亡10萬人,可以說是慘勝。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蘇聯大清洗後上任的年輕指揮官嚴重缺少實戰經驗,特別是空軍訓練較差,作戰效果慘不忍睹。這樣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入侵蘇聯的計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晚點打德軍的勝率也未必更高,再加上德國的閃電戰的巨大成功已經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從而下定決心和蘇聯開戰。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希特勒窮苦出身,曾經是維也納的流浪漢,後來發了跡,先當上德國總理,不久登上元首寶座。希特勒非平常人可比,曾經出版一本《我的奮鬥》詳細講述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主要還是要通過戰爭手段開拓日爾曼人的生存空間。希特勒執政很有一套,不到十年時間,讓一個百廢待興的德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希特勒如此煞費苦心主要還是為了發動戰爭,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希特勒發明了“閃擊戰”的軍事理論,在歐洲戰場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一些國家經受不住“閃擊戰”的沉重打擊,紛紛選擇投降,只剩下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繼續頑抗。歐洲戰場的輝煌勝利為希特勒贏得了巨大聲望,一些希特勒的崇拜者甚至高呼:“希特勒萬歲”。人民把希特勒當成了救世主,希特勒也確實讓德國輝煌了一把。戰場上的勝利以及民眾的崇拜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在未解決英國問題之前,發動對蘇戰爭,陷入了兩線作戰。希特勒的盟友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的介入加速了軸心國的失敗。希特勒屬於獨裁統治,自然避免不了失誤,如果知道適可而止,全力以赴先解決英國問題,不入侵蘇聯,外交方面與美國搞好關係,結局就會不一樣。希特勒入侵蘇聯,低估了形勢,沒有想到美國會以傾國之力援助蘇聯,如果沒有美國援肋,蘇聯能否戰勝德國還是一個問題。希特勒想不到打蘇聯會失敗,如果希特勒不是獨裁,能聽從一些合理建議,不打蘇聯照樣行。


8910用戶


如果德國不在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蘇聯就會在四星期後的7月20日進行大雷雨計劃進攻德國。斯大林知道和德國的和平協議靠不住,斯大林沒有想到英法聯軍的戰鬥力不行,戰鬥一個月法國就投降英軍跑回了島上所以才有和芬蘭的冬季戰爭來解決蘇聯腹背受敵問題,但蘇聯紅軍的表現讓斯大林大失所望和讓德國看清了紅軍戰鬥力。斯大林一直盼望著希特勒實行海獅行動計劃,在英德進入相持階段後蘇聯再進攻歐洲。然而斯大林自己對羅馬尼亞的行動讓希特勒開始警惕自己的能源安全並開始設計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為了羅馬尼亞油田安全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作戰中強烈感受到了蘇聯對德國的能源威脅,(德國如果不打下希臘和南斯拉夫,那麼部署在這二國的英國轟炸機能讓羅馬尼亞油田變成火海)下定決心開始停止入侵英國而轉向入侵蘇聯。有意思的是希特勒運氣不錯,因為道路運輸問題只能趕在七月前進攻,這才有了6.22進攻。蘇聯的大雷雨計劃發動對德國的進攻時間是7.20日,這就讓德國對蘇聯提前四星期的進攻行動取得空前成功,因為蘇聯紅軍主力是以進攻態勢在邊境進行部署而重裝備還在來前線的火車上而在邊境戰役中部隊遭到慘重損失並一直影響到莫斯科保衛戰,看過莫斯科保衛戰這電影的就能發現裡面紅軍指揮員在失去上級聯繫後打開保險箱拿出的作戰指示都是要部隊按照命令進攻德國本土而不是防禦命令,而這些戰前預先放進保險箱的進攻德國本土的指示命令就是大雷雨計劃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希特勒搶先進攻蘇聯才讓德國支持到了45年。


蒙古大夫最精神


這要說到德國一戰時出現了國土被周邊的國家來侵呑,歷史上的波蘭是一個妄自尊大的國家,對他國家周邊國來進行他的侵佔地堿來擴大他的國士,和英國一起瓜分別國的土地,實行他貴族的尊貴,一戰德國敗得一敗塗地土地散失,這引起德國黨派的不滿,一戰後德國在重視國家發展的能力上對過去那些被失去的土地上提出要回土地的要求,德國通過武力來實行他的目的,這就引發了二戰,德國對那些一起來圍攻德國的國家進行了以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土地的分爭,把周邊的國家打過通遍,而那時的蘇聯也有對波蘭領土的要求,也進行了對波蘭的領土進行軍事行動,這就引發了對德國的不滿,德蘇雙方爭奪波蘭,德國橫掃歐洲軍力強大的情況下實行他單方面的侵佔目的,容不下蘇聯的目的,認為蘇聯有霸佔他的戰果,以一鼓作氣的力量來對蘇聯進攻,以達到全面的單一方的勝算,以除今後再有對德國的不利,德國被勝利的頭腦充暈了,對著一個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的蘇聯,也沒有多方面的對比情況下動手對蘇作戰,蘇聯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完全徹底地把德國打過稀巴爛


樂信257


"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這是英國人麥金德在1902年提出的”世界島理論“的最簡單、直接的概述。

世界島理論

麥金德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為納粹德國向東擴張創造的理論基礎。

按照麥金德的理論,歐亞非大陸組成了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英格蘭、美洲、澳洲、馬來群島、日本等組成了外島,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到長江,喜馬拉雅山到北極的心臟地帶,中心點在喀什。由於北極的冰凍地帶和南方的群山沙漠阻隔,對這個心臟地帶的入侵只能是由東向西或者由西向東。

在古代,由於科技、人力、交通的制約,這個心臟地帶難以被單一強權控制。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鐵路的建設,單一強權獨自掌控這一心臟地帶的難度大大降低。一旦控制了這一地帶,那麼就可以將力量投射到世界島的邊緣,從而成為世界霸主。古往今來,只有成吉思汗做到了,從而成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蒙古帝國。

麥金德所指的東歐是指東歐大草原,大至就是在蘇聯的歐洲部分。

希特勒的情節

希特勒在意識形態上是一個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在種族問題上是一個極端的反猶太人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覺得他是天降大任的斯人,他要為德意志人做點什麼。

為日耳曼人尋求生存空間

在希特勒的思想中,高貴的日耳曼人天生高人一等,然而德國地域狹小,因而他要為日耳曼人尋求生存空間。於是,他盯上了應該當奴隸的斯拉夫人控制的俄羅斯。

在《我的奮鬥》中小鬍子如是說:“我們要繼承和發揚600年前的偉大運動,停止德國向西和向南的擴張,而是將目光盯緊東方的土地,主要是蘇聯和其邊界附庸國的領土。”按照他的設想,在擊敗蘇聯後,德國人將移民到蘇聯,在日耳曼人的領導下,斯拉夫人去從事下等而低賤的苦力活,蘇聯軍隊作為德軍的附庸在德軍征服世界的戰爭中充當炮灰。

毀滅布爾什維克

十月革命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受到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敵視,共產主義被看著是洪水猛獸。

希特勒聲稱“共產主義是我們未來終將面臨的大敵”。事實上,英法美日等列強反蘇維埃的決心一點不輸於希特勒,在蘇聯剛成立時列強們就曾經組織過干涉軍進攻過蘇聯,貌似當時的北洋軍也曾參與其事。

在德國擴張之勢日盛之時,英法的想法是希特勒不是個好東西,乾脆採取綏靖政策,犧牲東歐小國,讓希特勒向東去,最好一頭撞上北極熊,讓他們倆開撕,最好打個雙雙陣亡,那麼就天下太平,世界還是咱英法哥倆說了算。

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墨索里尼太不給力了

英法這兩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心腸之冷酷、歹毒,道行之深,絕不是希特勒這個毛頭小憤青可比的。

向猶太人算總賬

自古以來猶太人的口碑就不咋樣,現在世界上大多數人也不喜歡猶太人,當然各地的奴才走狗是比較喜歡的,比如某島上的蛙以及那些跪久了的公知大V。

在歐洲各國反猶太主義盛行的形勢下,希特勒衝在了第一線。小鬍子舉起反猶大旗,迅速聚攏了一大批德國人。聚集起了民眾,希特勒就要開始準備他的讓德國崛起的大業。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要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要做到在一天之內將德軍從西線運送到東線。於是,他想到了高速公路。於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誕生。德國那會兒不乏大量的失業青年,可是有了人得有錢,地球人都知道搞基礎建設是需要大量資金的。可是德國剛剛戰敗不久,又恰逢經濟危機,哪兒有錢啊。很自然的:搶,搶猶太人的”不義之財“。

誰承想,本來是為打仗準備的高速公路建設卻拉動了德國經濟,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街頭的失業大軍也不見了,德意志帝國迅速強大起來。

車輛向同一方向行駛,不能停車、掉頭、拐彎、倒車,限速120公里;公路基本標準為四車道,寬34米,中間設5米的綠化隔離帶;公路上每隔200米設置可反光的金屬片鑲面水泥柱;增加便民利民的基礎設施和安全設施,如金屬隔離護欄、緊急停靠帶、高架橋、加油站、餐廳、衛生間;等等,至今仍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建設標準。

小鬍子修建的高速公路佔現在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四分之一強

至於那些猶太人,小鬍子想:本就是劣等民族,搶了人錢財總得封口,乾脆,殺了算了。

小鬍子之所以堅持要打蘇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

希特勒掉到了英美挖的坑裡

世界上有陸權與海權之爭。在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出來之前三十年,美國人馬漢提出了海權論:

誰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運河和航線,誰就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 誰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就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誰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就(變相)控制了全世界。

自從盎格魯撒克遜人被匈奴趕出了歐洲大陸跑到英格蘭這個小島上後,地緣上的先天不足雖使英國不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主人,但卻讓有機會他透過海洋將視線投向另一片世界,成為一個海權強國(美英聯盟或者說現在的”五眼聯盟“就是這個海權強國的升級版)。

在麥金德理論提出來的時候,大英帝國正滋潤著,號稱日不落帝國。因而,有理由懷疑麥金德的動機。只是這隻能是懷疑。

小鬍子妄想稱霸世界,有點走火入魔,比一戰時的威廉皇帝走的還遠。希特勒只想到幹掉蘇聯,奪取資源,然後再回身把盎格魯撒克遜人踩在腳下。由於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使得希特勒過於輕視蘇聯,以為可以像在歐洲其他地方那樣用閃擊戰輕易平推蘇聯,從而奪得世界霸主,最後再掃蕩英倫三島,統治全世界。

那時的納粹德國實力不可謂不強。如果,希特勒不那麼固執他的那些情懷,不那麼口沒遮攔,甭管什麼主義什麼人種,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那麼就不用與毛子死磕,可以與斯拉夫人坐下來好好談談,達成瓜分大英帝國的協議,之後全力一擊,大英帝國必將土崩瓦解。到那時,出了大力的自然要拿大頭,力量倍增,然後再跟毛子攤牌,就算不能戰而勝之,起碼不會落得身死國滅遺臭萬年的下場。

1942年美國人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

誰(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誰掌握了世界最具潛質的地區,誰就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就會成為美國世界超強的有力挑戰者。

馬漢,麥金德和斯皮克曼的理論構成了地緣政治學的基礎,至於邊緣地帶理論,與小鬍子無關,就不細說了。看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所作所為估計就明白了。


我淡如菊


方圓論壇在線

你還真說對了。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不打還真不行。這也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共識。畢竟一山不容二虎。但希特勒的失誤就是過早的對蘇聯開戰。在歐洲內部英國還沒有徹底清除的情況下貿然開闢第二戰場對蘇宣戰,完全是一步非常糟糕的臭棋。而希特勒對蘇宣戰也可能改變了戰爭的勝負。如果德國可以一步步穩紮穩打的推進戰爭。那麼德國很有可能會贏的勝利。但希特勒貿然對蘇開戰,就意味著把德國帶入了危險的邊緣。



事實上德國和蘇聯算是一對“難兄難弟”。蘇聯由於其政治制度問題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敵視。而德國從一戰戰敗後就淪為了英美法三國手中對抗壓制蘇聯的籌碼。二戰的爆發離不開英美法三國在幕後操縱。原本三國想要以德國來抑制蘇聯的擴張。然後等德國和蘇聯死磕的差不多之後再出來收拾殘局。但誰能想到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傻。在兩人看出他們就是英美法三國的籌碼之後,果斷從棋子變成了下棋人。蘇德兩國互相簽訂了不侵犯條約後,使得兩國暫時化敵為友,與此同時兩國分別開始了吞併擴張之旅。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德兩國瓜分了波蘭以及東歐地區。原本德國和蘇聯分別要鞏固了自身的勢力之後才會開始最終決戰。但德國強悍的戰鬥力著實把蘇聯給嚇到了。所以蘇聯就有了偷襲德國的打算。但蘇聯的偷襲計劃還沒有實施,德國就搶先一步對蘇聯發動了戰爭。原來德國在打遍西歐無敵手之後,在英國面前碰上了軟釘子。首先德國海軍薄弱無法進攻英國本土。其次德國的海獅恐襲計劃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德國暫時對英國沒有任何辦法。而此時的希特勒早已被德國之前一系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所以希特勒強硬的要求對蘇作戰。蘇德大戰也因此爆發。


原本希特勒是非常看不起蘇聯的。主要因為蘇聯在二戰前對波蘭和二戰時期對芬蘭的戰爭過程中都損失慘重。而且還是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所以希特勒根本看不起蘇聯的戰鬥力。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敢貿然開闢第二戰場。事實上德國在蘇聯的軍事進展也是非常的順利。但是希特勒忽略了蘇聯廣袤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就導致德國消滅一批蘇軍之後,在很短時間內又會有大批士兵得到補充。最後就給了德國一種蘇聯人殺不完的錯覺。再加上戰爭的持續導致德國能源物資短缺,前線軍隊供給不足。這就嚴重的影響了戰爭的走向。也因此導致德國再次戰敗。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從大方面來看,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受其經濟需要影響。從思想方面來說,反共才是希特勒最誠摯的信仰,所以這仗遲早要打。

德國與蘇聯雖然簽訂了友好條約,但真正的目的彼此都清楚,希特勒簽訂條約的目的是以時間換空間,蘇聯的目的則是用時間來加強自己整軍備戰。意識形態的不同,最終會反映在政治上來,遲早要有一戰。


蘇德矛盾

其實早在1940年6月,蘇聯趁希特勒忙於西線作戰的時候,抓住時機一舉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希特勒最後無奈之下也承認了三國為蘇聯勢力範圍,但否認蘇聯對此三國進行實際佔領,對於敏感的希特勒而言,面對著一百個師的紅軍,這就是對其戰略的一大威脅。

6月29日,蘇聯對羅馬尼亞發出照會,要求羅馬尼亞歸還1918年“搶”去的蘇聯領土薩拉比亞,並要求割讓北布科維納作為補償。對於希特勒而言,羅馬尼亞已經是其勢力範圍,再加海上補給站被英國人切斷,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其能源補給的唯一來源,所以希特勒懷疑蘇聯這樣做的用心。作為對抗性行動,希特勒在波蘭邊境佈置了二十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


9月6日,希特勒對他的部隊做出指示。

一方面,要讓蘇聯人知道我們在波蘭、德國東部各省和各保護國中已駐有強大並訓練有素的部隊。另一方面,又要使他們相信我們只想保護既得利益,以防蘇聯的奪取,而尤以巴爾幹地區為然。

很顯然,這個時候的希特勒並沒有打算要與蘇聯作戰,只是作出一種牽制性的姿態,目的也只是為了恐嚇蘇聯,保證油料供應。

但是10月底,豬隊友墨索里尼的一項軍事行動打亂了希特勒的步驟,墨索里尼在沒有與希特勒商討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對巴爾幹地區的入侵行動,但是被希臘與英國聯軍打敗,希特勒不得不調整戰略,加速其在巴爾幹地區的軍事行動,這也構成軍隊東線作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蘇作戰準備

雖然目前希特勒並不打算對蘇進行作戰,但蘇聯的反應卻嚇壞了希特勒。9月中旬,蘇聯人首次在東線增加了兵力,這在希特勒眼中看來,不僅是不友好的態度,更多的是顯示了蘇聯的野心,在這種心理作鬼祟下,希特勒覺得等不到殲滅英國再另行對付蘇聯了,應該先下手為強。

9月底,由德國陸軍副參謀總長保盧斯將軍完成了對蘇作戰的大綱。

  • 殲滅靠近西部的紅軍。
  • 向蘇聯內部進攻,戰略縱深應以德國能免於從東邊受到空中攻擊的危險為限。

12月初,這個大綱細節基本完成,並進行了兩次推演。


12月5日,希特勒正式接受了哈爾德遞交的東線作戰計劃的報告,於是12月18日,希特勒就此頒發了第21號作戰令——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武裝部隊應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在一個快速的戰役中殲滅蘇聯……為了這個目的,陸軍將使用其所有一切可以調動的單位,唯一的保留就是在佔領國中嚴防奇襲的攻擊,海軍主力仍應集中對付英國。假如機會到來,我將在開始行動之前8和星期命令集中部隊以發起對蘇聯的攻擊,並務必在1941年5月15日前全部完成。務必非常小心以免洩露攻擊計劃……

這基本上是大部分的21號作戰令的內容,可見蘇德戰爭陰雲已經籠罩在歐洲上空。

以上歸納一下,可以看出希特勒對蘇作戰的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

  1. 掠奪生產資料與生產力。(土地與人口等)
  2. 掠奪戰爭必須的能源等。(石油、棉布等)
  3. 二者在東南歐的領土矛盾。(羅馬尼亞、拉脫維亞等)
  4. 意識形態的矛盾所致。(納粹主義、共產主義)
  5. 對於德國來說陸軍作戰有優勢。(閃電戰適用於東歐國家)
  6. 為了孤立英國,免除後顧之憂。(歐洲大陸除了蘇聯,只剩德國了)
所以說,這仗遲早都要打起來,是不可避免的。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早打不如遲打,先打東不如先打西,這是大戰略出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