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何绍基自己更是诗、书、画俱佳的文人雅士,还是金石学派创始人阮元的传人,当然风流倜傥一时,就像今天的书法艺术家明星一样,背后有无数粉丝追随。例如,我们的碑学大师赵之谦,当初就对何绍基书法崇拜的五体投地了。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有一次,在杭州碰到一个好机会,赵之谦的老师吴熙载说,今天你可以见到何绍基大师了,你就偷着乐吧!

赵之谦高兴啊,能偷着乐吗?何绍基赶紧大张旗鼓地去准备拜会心仪的大师事情,他亲自反复挑选了一些还觉得很满意的作品,卷好去拜见大师。

果然,赵之谦见到何绍基了,吴熙载也在,还有好多沪杭名仕,而且,何绍基还当着众人,请他提问问题,发表艺术见解,赵之谦受宠若惊,以为以文会友,无所谓师长弟子,就把自己对书学的见解滔滔不绝说了个痛快。

不料,是不是何绍基喝大了,对赵之谦的议论没有一句满意的,还热嘲冷讽地挖苦了一番。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谁叫这是拜见大师啊,所以,就是讽刺挖苦也挺高兴的,拜会大师多不容易啊。

接着,是看赵之谦的作品,何绍基也没有多少好话,尽管有吴让之在一边夸奖了几句,但是,何绍基还是对赵之谦的书法不屑一顾。

赵之谦这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与何绍基之会,给赵之谦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要知道,赵之谦后来大大超过了何绍基的名气,仅此,能说何绍基冠绝大清吗?

不过,何绍基在晚清确实有自己的地位,这是没有问题。首先,他的书法成就起码在阮元、吴熙载之上。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而且在帖学领域有一定的突破,这是值得肯定的。

尽管阮元、包世臣这些人提倡碑学,但是,只有理论,没有什么实际的碑学艺术实践。

何绍基起码学习了不少碑学。首先,他早期的书法就学过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这个碑虽然是唐代的楷书,但是,魏碑的遗风,比欧阳询还要重一些。

道光五年(1825)春,时年26岁的何绍基在山东济南获得了一本北魏的字帖拓本《张黑女墓志铭》,这次与魏碑相遇,让何绍基爱不释手。他临摹《张黑女墓志》多年,这是他在帖学基础上与碑学的冲撞。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还有,他对隶书的研究,也很拖入,例如《张迁碑》、《礼器碑》据说都临摹过一百遍,而且是60岁以后的老人了。

此外,他还学习篆书。

但是,说实在的,他的隶书,篆书,前面有伊秉绶、邓石如的成就,后面有吴昌硕的成就。我们定格历史看何绍基的篆书和隶书,都不是很突出。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还是行书草书。

吴昌硕常以“鸿蒙”形容何绍基的书法。他在其题《何子贞太史书册》中说:“但愿蝯叟入梦兼鲁公,正气充塞鸿蒙中,何难绝大手笔驱蛟龙?”

杨守敬评价他的书法说“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这都是说他在行书草书上的成就。

我们从吴昌硕、杨守敬这些书法家的内行评论来说,都已经不低了。但是,说何绍基冠绝大清,这就过分多了。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何绍基是一个祖孙三代的书法家族。父亲何凌汉、儿子何庆涵、孙子何维朴四人合称“何氏四杰”。不过,真正属于书法家真的只有何绍基了。

这个原因是,虽然,何绍基父亲也善书法,但是,也只限于馆阁体之内。儿子何庆涵、孙子何维朴虽然书法也不错,但是,第一限于家学以内,第二,也没有什么新意。你说他们的书法不好,不对,但是,跟何绍基一样,称文化意义上的书法家,那就对不起他们了,因为,人家也不像做书法家,写好字是每一个封建时代读书人起码文化,但是,想做书法家,却不是每一个人的理想。在这个何氏家族里,想做书法家,唯有何绍基一人。

前面我们说了,何绍基的书法修养确实不错,成就也是有的,但是,在大清有限的书法家之中,也确实难以冠绝大清。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但是,我觉得,何绍基虽然没有冠绝大清,他的书法开拓者的地位,这是毫无疑义的。

例如,他的隶书有用颤笔的先例,后来清末李瑞清就是从何绍基的颤笔受到启发,然后又颤笔书法。

李瑞清又把颤笔传给得意弟子张大千,张大千一生没有改变颤笔作书的笔法。

何绍基的颜体书法还影响了一位当代书法家,这个人就是舒同先生。

何绍基的“绍基体”书法为何成为“舒同体”书法了?


舒同非常欣赏何绍基的颜体书法,以至于达到痴迷的地步,为此,还被康生冷嘲热讽地说,何绍基的书法有什么好学的?不是还不如郑板桥吗?

但是,对艺术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个有什么错呢?

所以,舒同先生的“舒体字”就是在何绍基的启发下形成的。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的是,舒同先生笔下的“舒体字”确实比何绍基的书法特色要更鲜明一些。

如果说,何绍基的颜体书法是一个新的小苗苗,那么,舒同先生对颜体书法的发展,在何绍基的基础上开出了书法百花园里的一朵鲜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